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知道“始皇帝〞的来历、皇帝制的内容和特征,理解中央官制的内容和运行机制,理解郡县制全面推广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多角度探究从诸侯割据到秦朝统一的历史原因;从目的、内容、机制、本质和影响等角度,探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的详细内容;抓住主要问题比拟分封制和郡县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统一中国和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角度,认识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开展的奉献;通过理解秦朝创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体会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古代国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皇帝制和“始皇帝〞的来历;中央官制;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难点: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根本特征;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对这一体系的把握及其影响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本课多是根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如今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根本史实;老师还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
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
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考虑、分析问题的才能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
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生疏,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
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开场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基础知识: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单元序言分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
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
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
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
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预习学案【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秦完成了全国统一(政治方面)1.春秋战国时期原则遭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各诸侯国相继变法改革。
3.经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年,秦王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一)确立皇帝制度:1.“皇帝”的由来:(读课本第七页第一段小字)2.皇帝制度的特点:(读课本第七页第一、二段小字,思考皇帝制度有何特点?)(二)中央-------实行1.三公九卿的名称及职责:①三公的名称及职责:A名称职责B名称职责C名称职责三公的关系:②九卿的职责:2.三公九卿制实施的作用:(三)地方--------实行知识点:1、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分为、两级,另有和基层机构。
2、郡县长官的产生:〔知识运用〕“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请结合材料回答:秦朝时怎样加强对地方管辖的?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看,该制度有何突出特点:(四)其他:1.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①目的:②方式:2.法律:①特点:②影响: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知识拓展】一.如何认识秦朝的郡县制?它与分封制有何不同?(1)形成及演变:①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适应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于春秋后期开始出现;②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③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体制也更加完善;④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形式上有所变化。
(2)特点: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
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难点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基本原则:没有疑问——掌握自主学习:自行探究解决——掌握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或合作探究解决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
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
(二)导入设计情境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
教学导语“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
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宗法制被破坏2.争霸战争开始3.各国纷纷变法4.秦国完成统一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3.三公九卿的职权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1.秦朝的地方机构2.官吏的选拔考察3.巩固统一的措施4.制定严苛的法律(四)师生互动课堂设问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高一历史必修1 第2课辛亥革命教案分析教材: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迎来了20世纪的第一次巨变。
《辛亥革命》这课,分为三个部分,阐述了辛亥革命酝酿、爆发、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第一目“酝酿和爆发”,阐明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革命爆发的简要过程,其中着重介绍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第二目“中华民国成立”,概述了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零售约法》的内容及意义。
第三目“辛亥革命的结局”,讲述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的过程以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失败原因。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意义;明晰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到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的过程,掌握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教材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辩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实质;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一段录象。
(看一段20秒的录象,以南京中山陵纪念孙中山为引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学习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从1840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步入近代社会。
随着西方列强入侵,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列强以军事(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政治(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和经济(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等手段侵略中国,严重践踏了中国国家主权,中华民族陷于灭亡的危机之中。
●教材分析教材用“国门洞开”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两个子目分别介绍列强通过军事手段打开中国国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通过政治手段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两个子目的逻辑关系:“国门洞开”侧重于说明列强以军事手段侵略中国,“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侧重于说明列强以政治手段进一步侵略中国。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使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两个子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勾画出列强践踏中国国家主权、中华民族陷于严重危机的历史轮廓。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普遍存在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基本历史线索、基本阶段特征掌握不到位,这就给高一学生进行专题模块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这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解决。
●教学建议。
1.教法:问题探究法。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法。
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研读教材,自主思考、互动探究讨论,形成一定答案,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逐渐形成的。
在比较一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性质和危害中,提高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
3.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概括其危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属于人教版教材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建设。
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过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的标志,也可以说本课就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始。
因此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是:(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历史学习和其他途径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秦朝历史、秦始皇等都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和历史评判能力。
但是学生也是才接受高中历史学习,对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还不是熟悉,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说出秦统一的历史背景、皇帝称号的由来、皇帝制度的内涵,了解秦朝主要官职和地方郡县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能列举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正确评价秦始皇。
2、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的态度和方法通过识图和分析材料,了解秦皇帝制度和中央官职的内容和特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及与分封制的异同点,从而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客观的、全面的评价秦始皇功过。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研读分析,强化——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态度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四、重点难点重点:皇帝制度的简历、郡县制的全面推行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和作用。
五、教学环境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本课的板书设计、历史图片、材料解析题的文字材料。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结合问题探究,分组讨论法,列表归纳法,设问导思,讲述法相结合。
高一历史教学案班级: 姓名:一、课标: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二、教学重点:郡县制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影响。
三、知识点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1、群雄割据(1)春秋时期①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_______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①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分封制的崩溃的表现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由于各诸侯国竞争激烈,不得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一统秦先后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_______________年完成统一,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内容(1)皇帝制:表现:①首先表现为____________。
秦王嬴政改称_____,将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表现。
2017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万宝奎审核人万宝奎使用时间2017.9图二图一为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刀刻诏书版文,版文内容为: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案参考答案问题思考一据上述史料归纳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答案皇帝制度下皇帝独尊,皇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问题思考二秦朝具有开基创业的历史地位,其突出表现是什么?秦朝统治虽然短暂,但有着开基创业的地位:一是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祖国统一局面初步奠定,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二是开创了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1.【解析】题干要求回答皇帝制度的特征,A项错误;材料中“避皇帝嬴政的讳”,并未体现神权,B项错误;为避讳改称谓不能体现皇帝制度的独断性和随意性,C项错误;因犯讳改称谓彰显了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D项正确。
【答案】 D2.答案A解析仔细解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大夫夺权现象。
3.【解析】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中国到20世纪,其影响“深刻且持久”,故选A项。
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和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
【答案】A4.【解析】“废分封、立郡县”属于地方制度,没有涉及皇权至上,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确立的一系列包含中央和地方制度的体系,故B项错误;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需要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5.答案:B。
解析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一2,学科:历史2,课时: 13,学生课前准备:一、阅读教科书,完成课前自主学案二、学生归纳遇到的疑难问题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使学生了解从春秋战国割据混战到秦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认识秦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了解秦的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制;了解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育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愿望,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发展方面:通过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该教案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虽然二世而亡,但所留下的历史遗产却很丰富。
学好这一课对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秦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影响,前后对比联系,及时巩固提高。
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教学难点:1、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2、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小组探究协作2、讲述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复习巩固引入:引导学生回答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重点分析分封制的弊端(导致分裂割据,不利于国家统一,形成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的局面)。
教师指出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最后秦王嬴政依托秦国坚实国力施展雄才大略完成了历史的统一。
(利用幻灯教师打出秦王嬴政的历史图片)二、讲述新课(基础知识梳理:由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分别介绍,教师从旁指导,用时约15钟)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1组)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
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
高一历史上第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理解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明,增强国际视野;(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2)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古代文明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讲授(35分钟)。
(1)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10分钟)。
通过PPT或讲解,向学生介绍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5分钟)。
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对古代文明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1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包括文化传承、价值观影响等方面。
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3. 活动(30分钟)。
(1)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展示与交流(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交流。
通过展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材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史上,既有对先秦政治制度的继承,又为汉以后的政治制度奠基,具有开创性。
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影响深远。
二、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出皇帝称号来历和皇帝制度的内涵,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
2.识记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特点、作用和影响五、教学准备: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多媒体课件②编制预习案,指导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导入】PPT展示秦始皇和秦朝疆域图。
师:认识这个人吗?他对中华民族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生:秦始皇,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师:对,他还创立了中国政治文明史上影响深远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那么,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作用和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PPT展示】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加上课前预习,此问题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利用图片对视觉的冲击效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板书】一、秦朝的统一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及秦的都城,归纳出秦朝统一的原因,分析秦朝统一有何意义?生:学生说出秦朝统一的原因,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及秦的都城,秦朝统一有的意义。
PPT展示:秦朝统一的原因,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完成统一的时间及秦的都城,秦朝统一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