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包积液
- 格式:ppt
- 大小:802.00 KB
- 文档页数:41
经皮介入诊治恶性心包积液15例
赵遴;孙予北
【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6(041)005
【摘要】恶性心包积液多系恶性肿瘤心包转移所致,临床上常易导致急性或慢性心包填塞。
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作者采用经皮导管介入引流术并在心包腔内注入抗癌药局部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15例,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1018-1019)
【作者】赵遴;孙予北
【作者单位】洛阳东方医院博丹肿瘤内科,洛阳,471000;洛阳东方医院超声诊断科,洛阳,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严重出血诊治进展 [J], 刘如
2.不同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心脏并发症的分析 [J], 来春林;杨五小;刘晓红;冀友瑞;王继荣;李丽琪;乔爱春;王东霞
3.不同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治非心脏并发症的分析 [J], 巫天明
4.超声在诊治经皮腔内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 [J], 袁文琳;李盈;张华;黎月薇
5.经皮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治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处理与护理 [J], 闫丽;许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恶性心包积液治疗方法
治疗恶性疾病方法选择很关键,不同恶性疾病症状、表现都是不同,因此治疗这样疾病的时候,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治疗方法,这样对缓解患者疾病有很好帮助,那恶性心包积液治疗方法都有什么呢,这样疾病治疗上,也是有很多不错方法,下面就对这样治疗方式详细介绍下。
恶性心包积液治疗方法:
1.心包穿刺和导管引流术
(1)心包穿刺的适应证:①发绀、呼吸困难或休克样综合征;
②意识障碍;③周围静脉压升高至1.27kPa以上;④脉压下降至
2.67kPa以下;⑤测定奇脉压改变已超过脉压50%以上
(2)心包穿刺和导管引流术:治疗性心包穿刺和导管引流术的基本操作与诊断性心包穿刺相同,在抽出50~100ml心包积液后,奇脉心电交替和周围静脉压应有所改善其临床症状的进一步改善有待心包积液的进一步排除。
保守治疗(即反复心包抽液或短期导管引流)对一些病人可得暂时疗效但心包填塞症常可在48~72h内复发除非延长使用心包导管引流,或可有3%的病人能
较长期缓解;因此须综合应用其他治疗手段。
2.全身性化疗
对化疗敏感的肿瘤且心包积液发展缓慢者,全身化疗一定时间后获得肿瘤缩小及减少心包液的产生即可缓解恶性心包积液
的临床症状。
在对恶性心包积液治疗方法认识后,改善这样疾病的时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进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恶性心包积液过程中,家属也需要配合医生做法,对患者护理上,都是要全面的进行,这样避免诱发其他疾病出现。
心包腔注射顺铂、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恶性心包积液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心包腔注射顺铂、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和毒副反应。
方法: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肺恶性肿瘤合并心包腔转移,部分合并胸膜腔转移并胸膜腔积液病例为研究对象共27例,予以经皮心包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持续引流,彻底引流后心包腔注射顺铂、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及毒副作用。
结果:完全缓解(CR)13例(44.4%),好转(PR)13(48.1%)例,无效2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总有效率(CR+PR)92.5%。
结论:心包腔注射顺铂,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恶性心包积液治疗恶性心包积液效果好,毒副作用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恶性心包积液;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术;心包腔局部化疗【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8-0096-02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1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病例27份,均为肺部恶性肿瘤并心包转移并积液患者,部分为多浆膜腔积液。
所有病例均由病理诊断确诊。
27例病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0.5岁,其中大量胸腔积液18例,中等量胸腔积液9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喘息、呼吸困难,体征有颈静脉怒张、心音低而遥远,心浊音界增大,肝大,双下肢水肿。
1.2 治疗方法由于常规心包腔穿刺抽液风险高,常需多次穿刺,易合并心肌损伤、感染,我们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心包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该导管可长期固定留置。
根据心脏彩超或胸部CT测量定位穿刺点,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持续吸氧,心电监护仪监视心电、SPO2,备好吸痰器及必要的抢救药品。
选好穿刺点后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局部麻醉成功后,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针按预先测量的方向、深度穿刺进针,回抽见到积液后,置入导丝,退出穿刺针,沿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固定,分次抽取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常见的原因是心包积液是指在心包腔内积聚过多的液体,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疾病可能导致心包积液。
这类疾病引起心肌损伤或心包炎症反应,导致渗出液体增多。
2. 恶性肿瘤:许多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可以侵犯心包,导致心包积液。
癌细胞通过直接侵蚀心包,或者血液、淋巴系统将癌细胞转移到心包,引起心包腔内液体积聚。
3. 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也是心包积液的常见原因。
这些疾病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心包受到免疫损伤及炎症反应,从而造成心包积液。
4.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如胸膜炎症药物、免疫抑制剂等,有时会引发心包层渗出液体增多,形成心包积液。
5. 心脏手术或创伤:心脏手术或创伤会导致心包受到物理性损伤,引起心包炎症反应和液体积聚。
6.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风疹、流行性感冒等,通过直接侵犯心包、淋巴系统或血液循环系统,导致心包层受到感染,引起心包积液。
7. 其他病因: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甲亢危象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的症状主要包括胸痛、呼吸困难、乏力、全身水肿等。
诊断心包积液一般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磁共振等检查方法来确定。
针对不同原因引发的心包积液,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般采用药物治疗、渗液引流、心包穿刺、心包闭式引流等措施。
对于造成心包积液的疾病如恶性肿瘤等,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
总之,心包积液的原因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如果出现心包积液相关的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关于1例恶性肿瘤术后并发心包积液病人护理的探讨恶性心包积液常常是癌症病人终末期表现之一,绝大多数由恶性肿瘤转移心包所致,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
除淋巴细胞癌、乳腺癌外,多数预后很差。
约一半病变为单纯侵犯心包,1/3侵犯心肌,余下者可心包心肌同时受侵,多数心包转移,起病隐匿,临床发生率少,据有关文献报道在癌症病人过世后尸体解剖发现的8%-20%的患者其心脏和心包膜曾受到癌细胞侵犯,其中只有30%的病人于生前出现症状。
我ICU科于2012年10月8日收治1例恶性肿瘤术后并发恶性心包积液病人,经过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疗效满意。
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病人,女,46岁诊断胃癌,左肝受侵主因上腹部隐痛不适一月余于2012年10月8日入院,2012年10月17日于全麻下行胃癌根治,全胃,左肝外叶,部分膈肌切除,空肠食管吻合术,术后诊断:胃体癌,肝外叶受侵,膈肌受侵,心包受侵,2012年10月24日,患者呼吸困难,心前区憋痛,胸片报:胸膜反应伴双侧胸水,心影增大,床旁B超报:心包大量积液,行心包穿刺抽出浑浊液500ml,给予心包穿刺置管术,持续引流心包积液,并给予心包冲洗,于2012年11月3日病情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
2 护理2.1 心理护理肿瘤晚期患者经长期治疗却未见明显好转,所以心情抑郁、焦虑,因为过多的心包积液造成心脏负荷过大,会产生气短、呼吸障碍、胸闷等现象,造成负面情绪增长,甚至由恐惧变成了绝望。
护理中应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培养患者的斗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减轻心理负担利于长期治疗。
增加患者间的交流,尤其是分享态度积极患者的经验,以及曾经经历一系列治疗完全康复的患者的治疗经验,这对于患者的精神状态很有帮助。
2.2 积液引流护理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将其留置于心包腔内,末端连接引流袋,在胸壁处固定。
具体护理如下:2.2.1 观察:在患者出现呼吸障碍、气短、胸闷时,使用导管间断式的将心包积液引流,间断开放,逐渐增加引流量,避免抽引流过量引起不适。
心包腔注射顺铂、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观察目的研究顺铂、地塞米松注射液在心包腔内注射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恶性心包积液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犯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顺铂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顺铂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恶性心包积液时,选用顺铂联合地塞米松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心包积液;顺铂;地塞米松;疗效恶性心包积液是由于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晚期的常见并发症,常常会反复发作[1]。
患者一旦发生了恶性肿瘤的心包积液,常会感到胸腔胀痛、胸闷、气短、发热等症状,在临床上治疗常用的是胸腔化疗药物加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恶性心包积液对患者具有很大的影响,患者常常会感到痛苦。
本文就心包积液采用心包腔注射顺铂加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恶性心包积液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犯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
观察组男9例,女6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0.5±1.5)岁;病程3~16个月,平均病程9.5个月。
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2.5±1.5)岁;病程8~16个月,平均病程12个月。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首先选取中心静脉导管经皮心包腔穿刺引流术,中心静脉导管可产期留置,减少了对患者反复穿刺的伤害。
根据心脏彩超或CT确定穿刺部位,患者取作为或半坐卧位持续吸氧,然后使用心电监护准备好吸痰器和抢救药品,在选好的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然后进行麻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然后抽取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心包是由脏层和壁层组成的一圆锥形浆膜囊,它包绕着心脏和大血管的根部,壁层和脏层心包之间的潜在腔隙为心包腔。
正常心包腔内有15 ~ 30 ml液体,起润滑作用以减少壁层与脏层心包表面的摩擦。
当心包腔内液体的聚集超过50 ml则为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在超声心动图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方式之后,心包积液在病人中的检出率明显上升,可高达8 ~ 15%。
引起 心包积液的疾病种类繁多,原因复杂,既可以原发于心包组织本身,或继发于临近组织器官疾病,也可以是全身系统疾病的表现之一。
心包积液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因心包积液的增长速度与量的不同, 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的差异。
心包积液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疾病的病因治疗和排除 积液以解除心脏压塞症状。
病因与病理生理心包积液是心包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可出现于所有急性心包炎中,为壁层心包受损的反应。
多种致病因素可引起心包积液,常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或由临近组织病变蔓延而来。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肿瘤、心肌梗死、外伤及与心脏手术有关的心包切开后、结缔组织疾病、代谢性疾病、放射、药物以及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的心包积液等(见表)。
恶性心包积液多由心包转移癌所致。
心包原发恶性肿瘤罕见。
人体任何系统的恶性肿瘤都可能转移到心包,以肺癌、乳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黑色素瘤者为常见。
心包积液可根据病因、积液性质和病理发展阶段作出分类。
按积液性质可分为血性、乳糜性、胆固醇性和脓性等。
按发生机制可分为漏出性和渗出性心包积液。
根据病理的演变可分为纤维蛋白性、浆液纤维蛋白性、化脓性等。
正常心包内压力是零或负值。
如积聚较多液体时,心包腔内压力会升高,可以产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当液体积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限制心脏的扩张,降低心肌的顺应性,显著妨碍心脏舒张期的血液充盈,从而导致心搏量降低。
每搏量的下降最初由反射性的增加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张力而代偿。
静脉压的升高以增加心室的充盈;心肌收缩力的增强和心率的加快以增加心排出量;收缩周围小动脉以维持动脉血压。
疾病名:老年人恶性心包积液英文名:senile malignant hydrops pericardil缩写:别名:老年恶性心包积液ICD号:I31.3分类:老年病科概述:恶性肿瘤进展时侵犯心脏并非少见;原发灶以支气管肺癌,纵隔肿瘤多见。
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也可引起。
新近报道艾滋病成为心包积液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出现心包填塞症即属急症,应紧急处理。
流行病学:一些尸检资料的记载,其发生率为0.1%~21%。
1986年报道1组3327例尸检中,肿瘤侵犯心脏的发生率为5.1%,其中侵犯心包者为45%,侵犯心肌者为32%,两者均被侵犯者为22%。
侵犯心脏或心包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白血病、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瘤、黑素瘤和胃肠系原发性肿瘤等。
许多资料均指出,恶性肿瘤侵犯心包者,以肺癌为最多见(35%左右),乳腺癌次之(25%左右),两者占60%~70%。
病因:国外报道常见原因为急性心包炎(病毒、非特异性)、新生物(支气管、乳腺或淋巴瘤转移)放射治疗及胸部创伤后。
在我国结核性心包炎曾是心包积液的最多见原因,近年来较前少见与生活水平提高,抗结核药物的广泛应用,及普及卡介苗预防接种使结核感染发病率相对下降有关。
肿瘤性心包炎多为心包转移,原发灶以支气管肺癌,纵隔肿瘤多见。
结缔组织病所致的心包炎中,多数由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引起。
化脓性心包炎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状球菌感染。
新近报道艾滋病成为心包积液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病机制:正常心包腔内液体量约30ml,作为润滑剂以减少摩擦。
恶性肿瘤病人如心包内液体超过50ml即考虑恶性心包积液。
通常可分为2型:①周围型:是由于恶性肿瘤直接扩展或经淋巴或(和)血行转移,形成肿瘤小结节可浸润侵犯心包或(和)心肌,引起其淋巴和静脉通道受阻所致心包内液体滞留;②中心型:是由于纵隔淋巴结转移妨碍心肌和心包的引流淋巴通过心脏淋巴结和(或)其静脉血液回流而产生心包积液。
如心包为肿瘤浸润增厚的纤维化,可形成缩窄性心包炎,导致无心包积液的C D D C D D C D D C DD心包填塞症。
恶性心包积液的症状表现
一、概述
某同事有一个亲戚得了肝癌,肝脏一直都在疼,差不多疼了半个月了,开始还只是轻微的疼痛,可是后来就越来越疼,疼得饭都吃不下。
所以后来他的家人送他去医院检查做CT,医生说他的心脏中有少量的心包积液,可能需要进行手术。
医生告诉他说其实少量的心包积液可以通过药物吸收,但是主要是他的身体其他部位也有一定的问题,所以还是通过手术的方法比较稳妥。
二、步骤/方法:
1、本病出现症状时多表现为气闷、胸痛,有些病人在病程早期可能会出现心包堵塞的症状,但是又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减轻乃至消失,本病有不少是在例行体检时被发现,易被误诊为心脏扩大。
2、心包积液通常是作为其它疾病的一种并发症而存在,这的病因很多,主要有心脏手术后引流不通畅及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外伤,肿瘤,结核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入心包等,其中以心脏术后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和肿瘤所致心包积液最为常见。
3、心包积液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在超声心动图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方式之后,心包积液在病人中的检出率明显上升。
大部分心包积液由于量少而不出现临床征象,少数病人则由于大量积液而以心包积液成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当心包积液持续数月以上时,便构成慢性心包积液。
三、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激素、抗炎药、抗结核药以及其他病因治疗,在没有症状时也可以不用药物而予以观察。
心包穿刺可减轻症状,可抽取心包内液进行分析以助于诊断和治疗,但其本身的治疗效果并不确切,已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老年恶性心包积液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正常心包腔内液体量约约约约约约约约约30ml,作为减少摩擦的润滑剂。
恶性肿瘤患者如心包内液体超过50ml也就是说,考虑恶性心包积液。
恶性肿瘤在进展过程中侵入心脏并不少见。
原发灶常见于支气管肺癌和纵隔肿瘤,也可由结缔组织疾病和红斑狼疮引起。
最近有报道称,艾滋病已成为老年人恶性心包积液的重要原因。
如果心包填塞是紧急情况,应紧急治疗。
老年恶性心包积液是怎么引起的?简述如下:1、发病原因急性心包炎(病毒、非特异性)、新生物(支气管、乳腺或淋巴瘤转移)放射治疗和胸部创伤是国外报道的常见原因。
在中国,结核性心包炎曾经是心包积液最常见的原因。
近年来,活水平的提高、抗结核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卡介苗接种的普及有关。
肿瘤性心包炎多为心包转移,原发灶常见于支气管肺癌和纵隔肿瘤。
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心包炎多由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
化脓性心包炎多为金黄色葡萄状球菌感染。
最近报道艾滋病成为心包积液的重要原因。
2、发病机制正常心包腔内液体量约约约约约约约约约30ml,作为减少摩擦的润滑剂。
恶性肿瘤患者如心包内液体超过50ml即考虑恶性心包积液。
通常可分为两种类型:①周围类型。
由于恶性肿瘤直接扩张或通过淋巴或(和)血液转移,形成肿瘤小结节,可侵入心包或(和)心肌,导致淋巴和静脉通道阻塞,导致心包液体滞留;②中心型。
它是由于纵隔淋巴结的转移,阻碍心肌和心包的引流淋巴结,通过心脏淋巴结和(或)其静脉血液的回流产生心包积液。
如果心包是肿瘤浸润增厚的纤维化,可形成缩窄性心包炎,导致无心包积液的心包填塞。
老年恶性心包积液15%患者发展为心包填塞,约70%心包积液的症状主要是由心脏排出下降和静脉系统充血引起的;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疾病的缓慢性密切相关,急性心包积液较少(1000ml),症状仍然较轻。
心包穿刺和心包积液检查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确定心包积液的性质。
在抗癌放射治疗中,需要确定是心包肿瘤病变引起的积液还是放射治疗后的现象。
心包积液最快消除方法
首先,对于轻度心包积液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加速液体的吸收。
医生
可能会开具利尿剂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多余的液体,从而减轻心包腔内的压力,促进心包积液的消除。
同时,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开具其他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以防止感染或减轻症状。
其次,对于中度或重度心包积液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心包腔穿刺
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胸部插入针管,将心包腔内的多余液体抽出,从而减轻心包腔内的压力。
此外,心包腔内置管术和心包腔腔内药物注射等手术治疗方法也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消除心包积液。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方法来加速心包积液的消除。
例如,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包积液的吸收。
此外,饮食上要注意控制盐分摄入,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以减少体内水分潴留,有利于心包积液的消除。
总之,针对心包积液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辅助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消除心包积液,减轻症状,恢复健康。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货⼁⼀⽂教你⼼包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积液是⼀种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包疾病的重要体征之⼀,可由多种病因造成。
⼼包积液在⼼脏压塞症状之前,单凭体检确诊很困难,有时也易于其他疾病相混淆。
就此话题,在2020年长城会⼼肌与⼼包疾病论坛中,江苏省⼈民医院周蕾教授对⼼包积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进⾏了详细解读,⼀起来看看吧。
⼼包积液病理⽣理及病因正常⼼包可有10~50 ml的⾎浆渗出液,起到润滑作⽤。
当病理过程导致液体吸收减少或⽣成增加,则会形成⼼包积液。
⼼包积液根据起病情况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根据⼼超半定量测定⼼包液性暗区分为少量⼼包积液(<10 mm);中量⼼包积液(10~20 mm);⼤量⼼包积液(>20 mm)。
根据分布情况分为环形和局灶;根据性质分为渗出液和漏出液。
⼀. 病理⽣理机制正常⼼包腔的平均压⼒接近零或低于⼤⽓压,吸⽓时呈轻度负压,呼吸时近于正常。
出现急性纤维性⼼包炎或少量积液时并不引起⼼包内压⼒增加,⼀般不影响⾎流动⼒学,可以不处理。
⽽当液体迅速增加,⼼包⽆法伸展以适应其容量的变化,⼼包腔内压⼒急骤上升,引起⼼脏受压,⼼脏舒张期充盈受阻,静脉压⼒增⾼,最⾼⼼排量降低,⾎压下降,构成急性⼼脏压塞的临床表现。
⼆. 病因⼼包积液的病因分为感染和⾮感染两类,感染因素中常见的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最为多见);⽽真菌感染和寄⽣⾍感染⾮常罕见。
⾮感染因素中,⾃⾝免疫因素较为常见,包括系统性⾃⾝免疫和⾃⾝炎症性疾病;肿瘤因素中多见转移瘤;以及代谢性疾病。
此外,⾮感染因素中还包括创伤性和医源性因素、药物相关性因素、淀粉样变性、主动脉夹层、先天性部分或全部⼼包缺如等。
⼼包积液的诊断⼀. 症状症状与⼼包积液发⽣的速度有关:快速增加的⼼包积液症状明显;缓慢出现的⼼包积液患者耐受性好。
呼吸困难是最突出的症状,压迫⽓管和⾷管时可产⽣⼲咳、声⾳嘶哑及吞咽困难。
⾮特异性症状包括咳嗽、虚弱、乏⼒、发热和⼼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