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 格式:docx
- 大小:12.94 KB
- 文档页数:1
心包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心包炎是指心包膜受到炎症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心绞痛,胸闷,气促,发热、脉搏快、心前区疼痛等。
心包炎的病因十分广泛,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综合分析。
一、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患者病史询问包括目前的症状和既往的病史,如胸部手术或外伤、心脏手术等,以及是否有接触传染病患者的史。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听诊心脏、肺部和腹部检查,以及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2. 血液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等检查,以了解是否有炎症、心肌损伤等情况。
3. X线检查:主要包括胸部正位和侧位摄影,以确定是否有胸腔积液等情况。
4.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炎的主要非侵入性方法,可以确定心包厚度、积液情况等。
5. 心导管检查:通过向心脏内注入造影剂,可以观察心包膜和心脏的运动情况,以及测定心脏功能等指标。
二、治疗方法1. 对症治疗:包括控制疼痛、降低发热、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
2. 抗感染治疗:对于病因为感染的患者,必须进行抗菌感染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曲松、青霉素、红霉素等。
治疗时间为7-14天。
3. 抗炎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心包炎的患者,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等进行治疗。
调节免疫系统可以减轻炎症反应,起到治疗效果。
4. 心包穿刺术:对于心包积液量很大、严重影响心脏功能的患者,可以进行心包穿刺术,将积液抽出,缓解症状。
5. 心包切开手术:对于心包积液复发性严重、静脉压升高、心功能明显受影响的患者,可以进行心包切开手术,切开心包膜,抽出积液并用引流管进行引流,在手术中对心脏进行彻底检查和修复。
总之,心包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全面综合分析病因、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早期获得诊断并及时治疗,有助于预防并发症,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急性心包炎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急性心包炎症状,尤其是急性心包炎的早期症状,急性心包炎有什么表现?得了急性心包炎会怎样?以及急性心包炎有哪些并发病症,急性心包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急性心包炎常见症状:心包膜发炎、心包纤维增厚、肩部牵涉痛*一、症状1、胸痛:是急性心包炎最主要的主诉,多见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及感染性心包炎炎症变化的纤维蛋白渗出阶段。
疼痛的性质和部位是易变的,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部和背部,呈锐痛,偶可位于上腹部,类似“急腹症”;或与心肌梗死缺血性疼痛相似,呈钝痛或压榨性痛并放射至左上肢;或随每次心脏跳动而发生刺痛。
疼痛可因心包和胸膜炎症受累两个因素引起,也可能与心包腔积液时心包牵张因素有关。
疼痛多在卧位、咳嗽、深吸气时加重,前倾坐位时减轻。
2、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心包炎心包渗液时最突出的症状,主要是为避免心包和胸膜疼痛而产生呼吸变浅变速。
呼吸困难也可因发热、大量心包积液导致心腔压塞、邻近支气管、肺组织受压而加重,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胸闷、大汗淋漓等。
患者常采取坐位,身体前倾,这样,可使心包积液向下、向前移位以减轻其对心脏及邻近脏器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
3、全身症状:可伴有潜在的全身疾病如结核、肿瘤、尿毒症所致的咳嗽、咳痰、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二、体征1、心包摩擦音:为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特异性体征,是由于炎症而变得粗糙的壁层与脏层心包在心脏活动时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似皮革摩擦呈搔刮样、粗糙的高频声音,往往盖过心音且有较心音更贴近耳朵的感觉。
心包摩擦音传统的描述是有与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早期血液充盈相一致的三个组成部分。
三相心包摩擦音最为常见,约占半数以上,与心室收缩和舒张有关的来回样二相摩擦音次之,而单相的收缩期心包摩擦音则多在心包炎的发生期或消退期易被听到。
心包摩擦音的特点是瞬息可变的,通常使用隔膜性胸件在胸骨左缘3~4肋间、胸骨下段和剑突附近易听到。
心包疾病心包疾病除原发感染性心包炎症外,尚有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尿毒症等所致非感染性心包炎。
按病情进展,可分为急性心包炎(伴或不伴心包积液)、慢性心包炎、粘连性心包炎、亚急性渗出性缩窄性心包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
临床上以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最为常见。
一、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肿瘤、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
心包炎常是某种疾病表现的一部分或为其并发症,故被原发疾病所掩盖,但也可以单独存在。
病因急性心包炎的病因:1、急性非特异性2、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立克次体3、肿瘤:原发性、继发性4、自身免疫:风湿热及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贝赫切特病、艾滋病;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包切开后综合征及药物性如普鲁卡因胺、青霉素等。
5、代谢疾病:尿毒症、痛风6、物理因素:外伤、放射性7、邻近器官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胸膜炎、主动脉夹层、肺梗死等。
●发病机制心包腔是由壁层和脏层构成的一个封闭囊袋,正常心包腔内约含50 ml液体,心包液来自脏层心包,通过壁层心包经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排出。
急性炎症反应时,心包的壁层与脏层之间产生由纤维蛋白、白细胞及少许内皮细胞组成的渗出物,此时为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
当渗出物中的水分增多时,称为渗液性心包炎,多为浆液纤维蛋白性呈黄而清的液体,渗出液也可为脓性或血性。
液量100--500 ml,可多达2—3升。
当渗液迅速积聚和(或)渗液量超过一定水平时,心包内压力即急骤上升,影响心室舒张期充盈,使心搏量降低,动脉收缩压下降。
同时,心包内压力增高也影响血液回流到右心,使静脉压升高,从而出现急性心脏压塞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1、症状急性心包炎常见症状为心前区痛和呼吸困难。
(1)心前区痛多见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和感染性心包炎,缓慢进程的结核性或肿瘤性心包炎疼痛可能不明显。
疼痛可位于心前区,性质呈尖锐性,与呼吸运动有关,常因咳嗽、深呼吸或变换体位而加重;疼痛也可为压榨样,位于胸骨后。
心包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一)症状1、胸痛是急性心包炎最主要症状,多见于急性特发性心包炎及感染性心包炎的纤维蛋白渗出阶段。
痛苦的性质和部位是易变的,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部和背部,呈锐痛,偶可位于上腹部,类似“急腹症”;或与心肌梗死缺血性痛苦相像,呈钝痛或压榨性痛并放射至左上肢;或随每次心脏跳动而发生刺痛。
痛苦可因心包和胸膜炎症受累两个因素引起,也可能与心包腔积液时心包牵张因素有关。
痛苦多在卧位、咳嗽、深吸气时加重,前倾位时减轻。
2、呼吸困难是心包渗液时最突出的症状,为避开心包和胸膜痛苦而产生呼吸变浅变速。
呼吸困难也可因发热、大量心包积液导致心腔压塞、邻近支气管、肺组织受压而加重,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担心、胸闷、大汗淋漓等。
患者常实行坐位,身体前倾,使心包积液向下、向前移位以减轻其对心脏及邻近脏器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
3、全身症状可伴有潜在的全身疾病如结核、肿瘤、尿毒症所致的咳嗽、咳痰、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二)体征1、心包摩擦音为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特异性体征,炎症导致壁层与脏层心包变得粗糙,在心脏活动时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似皮革摩擦呈搔刮样、粗糙的高频声音。
心包摩擦音的特点是瞬息可变,通常使用隔膜性胸件在胸骨左缘3-4肋间、胸骨下段和剑突四周易听到。
其强度受呼吸和体位影响,深吸气或前倾坐位摩擦音增加。
当心包内消失渗液,将两层心包完全分开时,心包摩擦音消逝;如两层心包有部分粘连,虽有心包积液,有时仍可闻及摩擦音。
心包摩擦音应与胸膜摩擦音或听诊器胸件未压紧皮肤所产生的嘎吱音相鉴别;而单相心包摩擦音需与三尖瓣或二尖瓣反流性收缩期杂音相鉴别。
2、心包积液症状的消失与积液的量和速度有关,而与积液性质无关。
当心包积液达200-30Ond以上或积液快速积聚时消失下列体征:①心脏体征:心脏搏动减弱或消逝,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音轻而远,心率快,少数人在胸骨左缘3-4肋间可听到舒张早期额外音(心包叩击音),此音在其次心音后0. 1-0. 13s, 高调呈拍击样,是由于心室舒张时受心包积液的限制,血液突然终止形成旋涡和冲击心室壁产生震惊所致。
心包疾病外科治疗适应症和方法(一)急性化脓性心包炎急性化脓性心包炎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心包急性化脓性炎症。
由于抗菌素广泛应用,发病率明显降低。
1.病因及致病菌:可由外伤所致心包直接污染发病。
平时所见多为继发于皮肤、软组织、骨髓等急性感染所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亦有部分继发于膈下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常见。
2.病理:病变早期为心包充血、水肿、大量白血球浸润、纤维素沉积,可侵犯心肌引起心肌表面化脓性炎症。
心包内渗出液含多形核白血球,呈米渣汁或脓血样,渗出多且速度快时,可发生急性心包填塞。
在急性发病期治疗得当,可炎症消退而愈,否则病情迁延可转为慢性心包炎。
3.临床表现及体征:患者多为幼儿或青少年。
起病多有发冷、发热、多汗、周身倦怠、食欲减退及贫血等全身感染征象,可有不同程度心慌、气短、咳嗽、不能平卧及胸骨后疼痛不适。
体格检查,早期心前区可听到心包摩擦音,随心包内渗液增加,心界扩大,心尖搏动消失,心音遥远,脉压变窄,心率加快,颈静脉怒张,肝大等。
4.有关诊断检查:X线:表现心包积液征,心影呈烧瓶样,心缘各孤消失,心脏搏动减弱等。
心电图:各导联呈现QRS波群低电压,标准肢体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
超声心动图:心包腔内大量液体反射波。
心包穿刺:抽出有脓性液体即可诊断,穿刺物送涂片和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
5.治疗:(1)全身治疗:静脉给足量有效抗菌素行抗菌治疗。
同时加强全身支持,少量多次输新鲜血,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维持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物理降温。
(2)心包穿刺术:适用于病变早期,渗出液尚稀薄时的排脓和心包腔内注入抗菌素。
穿刺视积液多少,可选用剑突下入路或胸骨旁入路。
每次排脓并注入抗菌素。
为了安全,穿刺可在心电图监测下进行,即穿刺针连到胸前导联探查电极上,针尖触及心肌时,心电图即出现反向QRS波群,有条件时,亦可在超声监测下进行。
(3)心包切开引流术:适用于经反复心包穿刺治疗而病情无明显改善的患者。
心包疾病知识点总结护理心包疾病是指心包膜发生感染、炎症或瘤变等情况导致的疾病。
心包是包围心脏的双层膜,包括外层纤维性心包和内层浆液性心包,它们能使心脏在胸腔内自由地节奏性地运动,同时还为心脏提供支撑、保护和润滑。
心包疾病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心包疾病主要包括心包炎、渗出性心包炎、心包填塞性炎症、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肿瘤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原因各不相同,常见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结核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伤、肿瘤等。
心包疾病的症状多样化,可能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心悸、乏力、全身不适等。
在诊断心包疾病时,一般需要通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包穿刺、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分析。
针对心包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一般采用抗病毒、抗生素、抗炎药等药物,以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手术治疗则包括心包穿刺、心包腔引流、心包切开和心包剥脱等操作,主要是消除心包内积液、炎症和肿瘤,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在进行心包疾病护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一、常见的心包疾病及其临床表现1.1 心包炎心包炎是指心包膜发生炎症的疾病。
病因主要有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结核感染等。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压迫感、乏力等。
心包炎的慢性化可以导致心包增厚、纤维化,严重者可出现心包填塞。
1.2 渗出性心包炎渗出性心包炎是指心包腔内渗出性液体增多。
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结核感染、心包肿瘤等。
临床表现与心包炎相似,但症状较轻,常伴有心包摩擦音等体征。
1.3 心包填塞性炎症心包填塞性炎症是指心包腔内渗出性液体增多,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收缩。
其最常见的病因是结核感染。
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乏力等。
1.4 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心包炎是心包膜长期慢性炎症所致,导致心包纤维化增厚,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慢性心包炎的症状是什么?
当心脏出现问题后,总是会非常的严重的,所以一旦发现心脏出现了问题,就要注意及时的就医。
但是因为我们普通人对于心脏病的一些认识还不到位,所以及时是心脏有些问题,但是也不能立即就引起重视。
比如慢性的心包炎,它发病后,让人感觉并不仅仅是心脏有问题,这样往往就会忽略。
(一)症状:
劳累后呼吸困难常为缩窄性心包炎的最早期症状,是由于心排血量相对固定,在活动时不能相应增加所致。
后期可因大量的胸腔积液、腹水将膈抬高和肺部充血,以致休息时也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端坐呼吸。
大量腹水和肿大的肝脏压迫腹内脏器,产生腹部膨胀感。
此外可有乏力、胃纳减退、眩晕、衰弱、心悸、咳嗽、上腹疼痛、浮肿等。
(二)体征:
1、心脏本身的表现:
心浊音界正常或稍增大。
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音轻而远,这些表现与心脏活动受限制和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第二心音的肺动脉瓣成分可增强。
部分患者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听到一个在第二心音后0.1秒左右的舒张早期额外音(心包叩击音),性质与急性心包炎有心脏压塞时相似。
心率常较快。
心律一般是窦性,可出现过早搏动、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异位心律。
2、心脏受压的表现:
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胸腔积液、下肢水肿等。
这些与心脏舒张受阻,使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肾脏对水和钠的潴留,从而使血容量增加,以及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压升高有关。
虽然慢性心包炎会出现一些其他脏器部位的不舒服的症状,
但是还是会有心率快,早搏、房颤等心脏异常的情况,所以一旦感觉到心脏有不舒服的症状,一定要注意及早的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后早日治疗,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心包疾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一)症状
1、胸痛是急性心包炎最主要症状,多见于急性特发性心包炎及感染性心包炎的纤维蛋白渗出阶段。
疼痛的性质和部位是易变的,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部和背部,呈锐痛,偶可位于上腹部,类似“急腹症”;或与心肌梗死缺血性疼痛相似,呈钝痛或压榨性痛并放射至左上肢;或随每次心脏跳动而发生刺痛。
疼痛可因心包和胸膜炎症受累两个因素引起,也可能与心包腔积液时心包牵张因素有关。
疼痛多在卧位、咳嗽、深吸气时加重,前倾位时减轻。
2、呼吸困难是心包渗液时最突出的症状,为避免心包和胸膜疼痛而产生呼吸变浅变速。
呼吸困难也可因发热、大量心包积液导致心腔压塞、邻近支气管、肺组织受压而加重,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胸闷、大汗淋漓等。
患者常采取坐位,身体前倾,使心包积液向下、向前移位以减轻其对心脏及邻近脏器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
3、全身症状可伴有潜在的全身疾病如结核、肿瘤、尿毒症所致的咳嗽、咳痰、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二)体征
1、心包摩擦音为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特异性体征,炎症导致壁层与脏层心包变得粗糙,在心脏活动时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似皮革摩擦呈搔刮样、粗糙的高频声音。
心包摩擦音的特点是瞬息可变,通常使用隔膜性胸件在胸骨左缘3-4肋间、胸骨下段和剑突附近易听到。
其强度受呼吸和体位影响,深吸气或前倾坐位摩擦音增强。
当心包内出现渗液,将两层心包完全分开时,心包摩擦音消失;如两层心包有部分粘连,虽有心包积液,有时仍可闻及摩擦音。
心包摩擦音应与胸膜摩擦音或听诊器胸件未压紧皮肤所产生的嘎吱音相鉴别;而单相心包摩擦音需与三尖瓣或二尖瓣反流性收缩期杂音相鉴别。
2、心包积液症状的出现与积液的量和速度有关,而与积液性质无关。
当心包积液达200-300ml以上或积液迅速积聚时出现下列体征:①心脏体征: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音轻而远,心率快,少数人在胸骨左缘3-4肋间可听到舒张早期额外音(心包叩击音),此音在第二心音后0.1-0.13s,高调呈拍击样,是由于心室舒张时受心包积液的限制,血液突然终止形成旋涡和冲击心室壁产生震动所致。
②左肺受压迫征:大量心包积液时,心脏向左后移位,压迫左肺,引起左肺下叶不张,在左肩胛下角区出现肺实变表现,称之为Ewart征。
③心脏压塞征:大量心包积液或积液迅速积聚,即使积液仅150~200ml,引起心包内压力超过20~30mmHg时即可产生急性心包压塞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血排量下降、发绀、呼吸困难、收缩压下降甚至休克。
如积液为缓慢积聚过程,也可产生慢性心脏压塞征,表现为静脉压显著升高,颈静脉怒张和吸气时颈静脉扩张,称Kussmaul征,常伴有肝大、腹水和下肢浮肿。
由于动脉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变化不大而表现脉搏细弱、脉压减小,出现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