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防护
- 格式:docx
- 大小:28.48 KB
- 文档页数:4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一、危险因素:1、针刺伤: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漠,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违反操作流程,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所造成。
2、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不足:某些传染性疾病,通过呼吸道、飞沫、菌尘、血液、体液传播,感染不易切断,护理操作明显多于其它病人,护士自身防护不当,思想上轻视和麻痹,防范措施落实差是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最重要的问题。
3、心理社会因素:护士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同时护士又承担社会职能(婚育等)易造成身心疲惫,使护士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
4、环境因素:住院病人的人数大于病房实际开放床位数,护士与床位的比例未达标;病房内不能实行严格的空气消毒,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病房空气流通差,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率。
二、防范措施:1、加强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士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使每位护士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2、锐器伤的防护管理:一切锐利的针器均应按要求放置在锐利针器盒内,包括:输液针头、抽血针头、刀片等;使用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禁止将针帽复回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防止被刺伤,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3、防喷溅的防护管理: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医务人员的身体时,应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4、医护人员手部的防护: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及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医护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室应设置洗手设施,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在流动水下洗手,医护人员必须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
6、常用器具类消毒:(1)氧气湿化瓶:为了降低呼吸道的感染率,现普遍改用一次性湿化瓶,有效期3天,3天内检测湿化瓶内百分百无菌;如使用非一次性湿化瓶,其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并晾干后备用;病人吸氧用一次性吸氧管,每日更换,气管切开病人每班更换吸氧管。
护士职业防护策略预防职业暴露与安全措施一、引言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的主要成员,承担着重要的护理工作,而在职业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险和职业暴露的风险。
为了保护护士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的职业防护策略,以预防职业暴露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职业暴露现状护士在工作中经常和病原体、化学药品以及其他危险性因素接触,比如血液、体液等。
因此,职业暴露现象时有发生,而职业暴露不仅可能影响到护士本人的健康,还有可能造成护士传播疾病等情况,对患者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职业防护策略为了预防职业暴露,护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职业防护策略,以降低暴露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职业防护策略:1. 掌握个人保护知识:护士应该了解常见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并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比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并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
2. 规范操作流程: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护士应该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工作,比如正确佩戴手套、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
此外,注意手卫生和接触患者前后的适当洗手是非常重要的。
3. 工作场所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和制度,明确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装备,以确保护士的安全。
此外,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卫生消毒,清除安全隐患也是必要的。
四、安全措施除了职业防护策略外,护士还可以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以提高工作的安全性。
1. 合理分配工作量:合理的工作量分配是保护护士身体健康的关键。
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站立、行走等,容易导致疲劳和姿势不当等问题。
因此,医疗机构应该合理安排工作量,减轻护士的负担。
2. 提供必要的安全装备:医疗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安全装备,如可以减少工作中的危险因素的设备、工具等,确保护士的工作环境安全。
3. 心理健康关怀:职业暴露和工作压力可能给护士带来心理上的负担。
医疗机构应重视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关怀,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护士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
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一、什么是护理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
在为病人的护理活动中,经常暴露(置于、显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如:光、热、电磁辐射等及工作压力的影响,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即职业暴露。
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就有职业暴露,如古代的神农尝百草,因中毒而死亡,白求恩大夫手术中感染破伤风,2003年SARS流行中医生护士感染SARS 而牺牲,2005年12月14日安徽省三医院神经外科34岁护士长丁艾梅身患重病坚持工作,以身殉职等。
二、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环境的危险因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由空气、土壤、水、阳光各种植物等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物质体系,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医务人员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
(二)护理职业暴露环境危险因素构成护理职业暴露环境的危险因素有:1、生物危险因素:主要指细菌、病毒等。
细菌主要有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
细菌可广泛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血液、尿液、粪便、积液、脓液等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存在病人的衣物及用过的器具中。
病毒常见的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中。
细菌与病毒可通过病人的呼吸道、排泄物及血液污染环境,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2、化学因素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如氯制剂、醛类、细胞毒类化疗药等。
3、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高温、光、电离辐射。
如:X线、非电离辐射、微波、超声波、紫外线等以及锐器切割伤、针刺伤等。
护士岗位的危险因素与安全防护方法在医疗行业中,护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
护士岗位的危险因素包括:
1. 感染风险:护士在处理患者时可能会接触到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存在感染的风险。
2. 暴力威胁:有些患者可能因为病情、情绪等原因对护士进行暴力威胁或攻击。
3. 受伤风险:护士在照顾患者时可能会需要搬动病人,操作医疗设备等,存在受伤的风险。
为了确保护士的工作安全,可以采取以下安全防护方法:
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减少感染风险。
2. 学习自我防卫技巧:掌握如何应对暴力威胁的技巧,保护自己的安全。
3. 健康体能:保持良好的体能和体格,减少受伤的风险。
4. 接受培训:定期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了解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通过这些安全防护方法,可以帮助护士在工作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护士职业暴露的处理与流程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增加,护士作为医疗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面临着诸多工作压力和暴露风险。
护士职业暴露处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护士职业暴露的定义、暴露源、危害和处理流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护士职业暴露的定义护士职业暴露指的是在护理工作中,护士面临各种危险因素和暴露源,可能对其产生医疗、心理和职业上的不良影响。
二、护士职业暴露的源头与危害1.生物性危害源:包括接触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携带各种病原体,如艾滋病病毒、HBV、HCV等。
2.化学性危害源:包括医院内的各种化学药剂、消毒剂,如氯气、酒精、酚类等,长期接触会对护士的呼吸、皮肤和神经系统产生损害。
3.物理性危害源:包括长时间工作于噪音环境、受辐射、高温等因素的长期暴露,可能导致听力受损、皮肤烫伤和其他器官损害。
4.心理因素:频繁面对生死,承担高压工作、长时间坐姿等会导致护士的心理不适,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护士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和措施1.防范措施(1)制定和完善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并与各科室进行沟通和培训,确保护士了解相关规定和流程。
(2)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医院应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以降低暴露风险。
(3)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护士应接受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预防措施和处理流程,并且不定期进行职业暴露知识的更新和培训。
2.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1)暴露事件的记录和报告:护士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应立即记录详细情况,并及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人员报告。
(2)评估风险:医院应派遣专业人员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的危害程度。
(3)及时处理暴露部位:一旦暴露发生,护士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暴露部位,如用流动水冲洗、清除污物等。
(4)进行临床评估和检查:护士在暴露后应及时就诊,并进行临床评估和相关检查,如血液检查、疫苗接种等。
我国关于护士职业危害区防护措施相关文献引言:护士作为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面临着各种职业危害。
为了保护护士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护士职业危害区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这些防护措施,以期提高人们对护士职业危害的认识和关注。
一、工作场所危害的防护措施1. 空气污染防护:护士工作环境中常常存在各种有害气体和微粒物质,如甲醛、苯、二氧化碳等。
为了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医疗机构应定期通风换气,合理设置空气净化设备,提供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和防护眼镜等。
2. 噪声防护:医院工作环境噪声较大,容易对护士的听力造成损伤。
为了保护护士的听力健康,医院应设置隔音设施,提供耳塞或耳罩等防护用品,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噪声对护士的影响。
3. 光照防护: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会对护士的视力造成损伤。
医院应合理设置照明设施,保证工作环境的适宜光照,并提供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品,保护护士的视力健康。
二、化学品危害的防护措施1. 药品防护: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药品,这些药品可能对护士的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保护护士的身体健康,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和防护服等,并加强药品的储存和处置工作。
2. 消毒剂防护: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可能对护士的皮肤和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为了保护护士的健康,医院应提供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和手套等,并加强消毒剂的使用和管理。
三、体力劳动危害的防护措施1. 劳动强度控制:护士的工作强度较大,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和工作效率下降。
为了保护护士的身体健康,医院应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提供必要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2. 劳动保护设施:为了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医院应提供适当的劳动保护设施,如助力搬运设备和人体工学座椅等,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四、心理危害的防护措施1. 心理辅导:护士的工作压力大,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保护护士的心理健康,医院应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护士缓解压力,建立积极的心态。
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护理时意外被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
污染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致病的血液、体液污染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
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护士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每天都有可能接触侵入性治疗及
护理操作,相应也提高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目前,很多护士未正确认识职业暴露
的危险,难以有效防护工作中接触到的不同污染源,显著加重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因此,分析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如何防护变
得至关重要。
一、护士执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生物性感染因素
在医院场所短期内高度集中大量的患者,病原生物也大量聚集在一起,护士
职业的独特性导致其在各种操作中不断重复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等,
比普通人更易感染疾病。
对护士来讲血源性病原的危险性更强,其在皮肤暴露或
粘膜暴露中进行传播,超过80%来自针刺伤。
2、化学性因素
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固定剂、废气、污染气体与有毒化学物等均属于化学
性因素。
基于灭菌消毒的特殊要求,护士需要长期工作在有这些化学性因素的环境,如戊二醛、环氧乙烷、甲醛等,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等都
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症状较轻的是刺激皮肤而出现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症状较重的则可能引起中毒或癌症。
此外,护士与有毒化疗药物长期接
触也会加重造血功能障碍。
3、物理性因素
锐器和针刺伤、粉尘、X线、噪音、同位素等都是物理性因素。
人体长时间
生活在噪音环境内听觉系统会严重受损,血管也容易受到伤害,无形增加血管平
滑肌刺激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血管收缩升高血压;机体在蓄积及放射线、同位
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癌或致畸;呼吸道吸入不洁粉尘造成呼吸道疾病。
4、社会及心理因素
社会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酗酒、吸烟等均提
高了护士工作的风险等级和紧张性。
患者的过激言行使护士精神压力过大,日常
工作中患者死亡打击,这些都让护士更易出现失眠、易怒、疲倦感等非正常心理
反应。
5、医务人员有关因素
1.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合理分配,护士工作压力较大。
目前,护士人员的配置
不科学,护士缺编问题比较普遍。
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平均护士床位比的要求是0.4:1,但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医院不足10%。
护士超负荷工作,身心长期处于
高度紧张的状态,心理疾病明显加重,护士工作过程中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被感染,但忙碌的工作令其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暴露伤
害的可能。
2.职业教育培训不足,防护意识不强。
通过调查国内的护理院校发现,这部
分不同水平的院校基本未建立职业防护科目。
护理人员未接受过对应的教育培训,自我防护意识不足。
调查发现,医护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常忽视防护制度的贯彻执行,未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职业防护意识薄弱,应急处置缺乏规范性。
国内研
究表明,被针刺伤后只有4%的护士进行规范处置,而未进行任何处置的护士占
0.33%。
3.安全设施不足,防护措施薄弱。
有报道提出,医务人员之所以被钝器伤害,是配备的设备不足而不是粗心大意导致。
目前很多医院未配置充足的职业防护设施,如对丢弃的针头、刀片等锋利废物缺少专门回收设施;传统注射器抽血的现
象依然存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未全面普及;院内未独立开设肿瘤药物的专业配
置部门;无专业化的器械清洗工具,医疗器具也缺少安全防护等。
二、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如何预防?
1、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由于护士资源分配缺乏合理性,护士缺编现象普遍,导致护理经常超负荷工作,无法集中精力处理问题,而
大部分职业暴露的发生都不留开身心疲惫、精力分散等原因。
怎样帮助护士摆脱
忙碌的工作,减轻身心压力,是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对此,医院应不
断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合理规划和分配人力资源,为护士打造一个比较轻松
的工作场所,缓解护士的紧张情绪,提供对应的心理疏导,最大限度减少因职业
暴露导致的伤害事件。
2、加强职业教育,强化防护意识。
首先,各护理院校主动开设关于护理防
护知识的科目,以综合提高护生的安全防护能力。
安排经验丰富的感染管理和临
床实践人员担任教学老师,为护生讲解职业暴露的危险及有关职业防护的知识;
其次是各医疗机构定期组织护士参与安全技术培训,根据各自医院的实际情况,
向护士说明防护职业暴露的危险,培养其自我防护的意识。
同时引导护士掌握正
确处理锐器伤的方式。
经系统的职业防护培训,使护士形成较强的防护能力,从
而有效控制因教育培训不足、防护意识薄弱而带来的职业暴露风险。
3、推进科学预防,降低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科学预防是指有效融合普遍预
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特征,从而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存在
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
不管有无明显的血液污染或与缺失的皮肤、粘膜进行接触,均要对接触上述物质的对象进行防护隔离,最大限度减少血源性疾病和非血
源性疾病的传播。
控制疾病的过程中科学预防是高效、标准的手段,其强调了防
护的双向性,是一项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医院感染控制策略,也是医务人员进行职
业防护的最有力手段。
对反复使用的设备、妥善处理被污染物及职业健康安全来
讲科学预防提出了明确、详细的防护要求。
相关研究提示,全面、高效的防护可
降低针刺伤的比例,相应减少皮肤粘膜接触性感染。
4、改进防护设施,充分保证安全。
有报道提出,医务人员操作时钝器损伤,具体是由于设备配备不足导致。
相关研究显示,提高医疗设备设计的安全水平能
减少62%-88%的锐器损伤。
对此,医院有必要采购不会危害机体和污染环境的安
全器械,如各科室配制能够回收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锋利废弃物的设施,推广使
用真空采血器抽血等;治疗室引入垂直气流生物安全柜;建立统一配制抗肿瘤药
物的部门,对相关人员强化防护意识;引入一些先进的设备,如器械清洗设备等;各科室准备大量的防护用具,如口罩、眼罩、手套、隔离衣等。
此外护士还要加
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根据需要接种各种疫苗。
总之,护理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殊的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使护士常常要
面对各种暴露危险。
职业防护密切联系每个护士的健康安全。
这就要求护士严格
按规范各种操作,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最大程度规避职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