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0
学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心得体会
在学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在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保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这要求我们始终关注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政治权力属于人民,使人民能够参与和监督国家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的真正落地。
建设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平等保护。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使人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受到公正的对待。
我认识到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石,只有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民主制度。
这包括广泛开展民主选举、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推动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等方面。
通过这些努力,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共治,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有效运行。
建设廉洁政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建设廉洁政治,反对腐败现象。
只有坚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才能保证权力不被滥用,确保政治生态的纯洁和健康。
我意识到要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促进政治文明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宣传标语1.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尊重选民意愿,保证选民民主政治权利!3.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搞好村委会选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5.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6.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7.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发展民主团结、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8.坚持依法治县,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9.坚持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0.搞好村委会选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2.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3.搞好村“两委”换届选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4.搞好村民委员会选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5.搞好村级换届选举,推进农牧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6.不断完善民主议事机制,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7.不断完善民主议事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19.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0.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1.抓好社区组织换届选举,依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2.抓好村组织换届选举,依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3.村级换届选举,是村级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
24.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25.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加强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6.人大换届选举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27.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28.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9.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30.完善创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巩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1.市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次重要实践!32.区、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次重要实践!3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明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心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以下是一些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心得:1.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2.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选举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拓宽协商渠道,丰富协商形式,提高协商成效。
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 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6. 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
7.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引领。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治意识。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是在实践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是第一次。
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这个思想中,民主与法制的内容是包含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已经内在地包含了三大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
在2001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把政治文明作为一个区别于精神文明的独立概念提出来,深刻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这为三大文明协调发展新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括地说,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改革发展稳定从政治上、法律上提供保障,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凝聚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共同奋斗。
要突出抓好扩大基层民主的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制。
否则,如果制假售假成风、贪污盗窃横行,经济建设不可能搞上去,即使一时上去了,最终也会垮下来。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努力,有领导、有步骤地全面加以推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政治文明一、背景材料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使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深刻和完善。
政治文明的提出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1、政治文明是政治建设理论的一大创新,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构成人类文明的三大存在形态,使人们对人类文明的理解更全面,更完整。
2、它使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的三大奋斗目标”都有了具体落实的载体。
“富强”,依靠物质文明建设来实现;“文明”,即指精神文明,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实现。
“民主”,依靠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实现。
3、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
我党提出的政治文明,是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当然也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二、热点分析导航1.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框架江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与哲学常识的结合点①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是相互依存,有机联系在一起。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的认识。
③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它既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又超越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它既反映了矛盾着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又体现了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九章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做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2)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
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
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知识点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6、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
(国体:国家的性质)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4、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民主集中制的体现:①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② 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因》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建设政治文明是至关重要的。
政治文明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运作的合理性、民主性和法治性的体现,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则更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 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和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它包括全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民主选举和依法治国等内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和程序,更是一种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文化。
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因3.1 保障人民权利和利益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可以充分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
只有通过广泛的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才能真正实现的目标。
3.2 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动荡,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可以有效预防现象的发生。
3.3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可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执行,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3.4 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的政治文明水平,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更有话语权和影响力。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方向。
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稳定。
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只有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参与、依法治国和民主决策,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1.政治和政治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深了政治的本质,为认识政治现象提供了科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人民内部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的阶级斗争是政治问题以外,由党和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由国家政权协调、整合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和关系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等,都是中国现阶段政治的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这一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现象、推动政治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
其基本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原则。
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
中国实行自治来解决民族问题,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别行政区制度。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中国的政治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能放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浏阳二中林继红浏阳田家炳实验中学王意成浏阳市教研室黄佑生【时政热点背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这是我党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规定,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修宪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这是“政治文明”首次被载入宪。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可见,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将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与教材结合点分析】㈠政治学科⒈与经济常识的结合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健全的法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依据和准则。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⑵市场调节有其自身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法律手段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国家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⒉与哲学常识的结合⑴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任何一种政治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并不是人为的,而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由其发展过程决定的。
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必须与民族的政治传统相适应。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⑵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
我国所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有人类政治文明的一般共性(如主权在民、少数服从多数等),又有中国政治文明的特色。
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
⑶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⑷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
只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没有高度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⑸认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政治文明被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之一,表明党和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同时,建设政治文明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⒊与政治常识的结合⑴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所在。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和精髓是人民民主。
发扬人民民主,让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律保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是我国的重要民主制度,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
⑸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国家履行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
㈡历史学科⒈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文明进步⑴中国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尖锐批判,提出是非应由公众判断的民主思想。
⑵洪仁轩在《资政新编》提出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公众选举官吏等主张。
⑶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倡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⑷19世纪末,康有为、粱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政治改革-——戊戌变法。
⑸20世纪初,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组建革命团体、政党,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⑹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思想进行猛烈批判。
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政治实践: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1949年,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建立纪检监察机构,加强对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选举制度等。
⒉近现代世界的政治文明进程⑴14-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的斗争--文艺复兴。
⑵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
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主要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颁布了《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美国的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发表了《独立宣言》,制定了《1787年宪法》;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先后制定了《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和《民法典》。
⑷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许多国家通过改革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美国内战中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⑸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⑹20世纪30年代,美国制定了两部重要的法律:《工业复兴法》和《中立法》。
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德、日进一步民主化。
⒊综合分析民主和法制是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政治民主化进程是从近代开始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但民主制度的实行,不仅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阶级利益和执政方式的改变,因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整个近代时期,一直存在着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专制主义自然是由奴隶主和封建主专制的体制遗留下来的。
他们专政的时间远比刚刚启动的资本主义民主要长得多,留下的传统也很强,短时间之内是很难改变的。
所以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要花相当长的时间。
到19世纪,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显得愈来愈强劲了。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民主化的趋势已基本成型了,以英、法、美为代表。
这种民主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公民民主;其次是政党政治;再次是健全的议会民主制。
这种政治模式实际上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模式。
但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选择的适合本国发展道路的模式并不一致。
同时,实现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步调也不相同,因而导致了世界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化。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主政治建设,与西方比较,发展缓慢,成就也不大,而且始终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不够完善。
【高考回顾与预测】⒈高考回顾近几年来,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较多。
如2004年考查了人权入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行政许可法》等民主法制建设问题。
高考主观题倾向于设置依法治国、对人民负责、党的建设等几个方面的热点问题,而且命题的频率极高。
选择题则分布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基层民主制度的认识上,且每年都考。
此外,也适当考查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⒉高考典型题示例(2004年广西政治卷)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由此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以下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B)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议会制、总统制同属于民主共和制的政体类型C.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会制的一种形式(2004年上海卷)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⑴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
指的是要在政治上实行( D )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仿效的西方国家是( A )A、美国B、英国C、俄国D、德国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形成可以追溯到( A)A、1949年B、1954年C、1956年D、1978年⑷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C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论十大关系》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海市政府于今年5月1日率先施行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这一规定的实施,为公民行使知情权,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和监督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了条件,请简要回答政府信息公开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