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政策和公共产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3.49 KB
- 文档页数:4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楚明锟(56)男,河南新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第25卷第1期2009年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 AL OF SH ANG Q I U TEACHERS C OLLEGE Vol .25 No.1Janua r y .2009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楚明锟 杨璐璐(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症结。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主要是由旧公共财政资源短缺、供给主体单一、农民偏好非理性等原因形成的。
政府应该通过完善目前的资金供给机制、产品供给机制和全方位的供给主体结构等措施,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现状;原因;政府治理创新中图分类号:F30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1-0087-03 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仅是我国当前财政工作的重点,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农村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
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急需改变。
为此,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的客观审视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所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收益外溢性的物品或服务。
它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特性,但又具有地域上和对象上的独特性质。
理论上,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纯公共产品,如公共工程、行政机构管理费和事业单位事业费。
然而,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农村公共产品是以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如农村义务教育、电力设施、公共卫生、医疗、乡村道路建设等。
55 赤子一、公共政策对城乡发展的影响何为公共政策呢?“公共政策从本质上讲在于政府通过对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量,在减少主观差距和减少客观差距之间做出选择,进而及时有效的解决公共问题”[1]。
公共政策是“统筹城乡发展”[2]的重要手段。
公共政策对城(市)镇与乡村协调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统筹功能,政府依据相应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对城(市)镇与乡村各自发展的侧重点进行调整,以制定与之发展目标内容相适应的公共政策,以发挥公共政策对一切社会资源积极的导向和统筹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政府认为城(市)镇与乡村发展中需要重点建设的领域。
二是公共政策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起导向作用,反过来讲公共财政向哪些方面支出是制定公共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什么是公共财政支出呢?“公共财政支出与公共财政收入相对应,是公共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它是国家将集中起来的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渠道,有计划地进行分配的过程”[3]。
它具体体现在政府对其所掌握的公共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反映了公共财政资金的规模、结构、流向和用途。
公共财政支出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既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
从公共财政支出的概念中得知公共财政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再分配形式,是一个过程、是环节,并没有告诉我们公共财政资金向哪里分配?分配多少?分配方式或怎样进行分配?为什么要这样或那样分配?即分配到这里或那里的具体目的是什么等。
以上问题是制定公共政策的核心内容,关系到公共政策的质和量。
“财政政策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功能,要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4]。
对统筹城(市)镇与乡村发展而言公共财政体现在公共政策中有一个资金使用效用的问题,就是怎样使用财政资金才可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用、经济效用、甚至是政治效用,努力达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这也是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制定出较为完善科学的公共政策,充分发挥共公政策在统筹城(市)镇与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导向和服务功能,更好的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5],更加科学、高效的促进城(市)镇与乡村协调发展。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
要建立多元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和决策体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供给机制;措施随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的深入,公共财政对农村支出逐渐增大、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力度也不断增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与此同时,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依然不足。
对农民自身而言他们不是这部分惠农措施利益的获得者,对农业农村而言也影响了其长远稳定的发展。
因此,探讨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意义重大。
一、相关概念农村公共物品[1]是指满足农村社会的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它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基本特点,即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
可以将其按照不同的功能分为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和消费性农村公共产品。
二、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目前,虽然国家财政农业支出金额逐年升高,但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以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为例,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农民几乎享受不到供气、公共下水道、路灯等基础设施,农村电话信号不稳定,联系不便,有线电视也没有普及,更为偏远的地区不通公路,成为农民致富的“瓶颈”;以义务教育为例,一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乡村办学条件差,学校基础设施配备简陋,缺少必要的教学教具,更不提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等设备,另外乡村教师工资水平低,人员流失严重[2];以医疗卫生为例,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简陋,医疗设备缺乏,也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不足,而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膨胀[3]。
政府热衷于投资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供给一些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例如农贸市场和文化广场等消费性公共设施建设,而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由于投资力度大,见效慢,政府供给意愿较低。
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在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是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首先,财政政策应加快城乡财政投入平衡度,确保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健全城乡财政支出衔接机制,刚性地把城市配置的资金大部分用
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落实城乡财政联动分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和补贴力度。
此外,财政政策应加强城乡财政供给保障,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
服务质量。
加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积极推动基本
医疗、基本教育、社会福利、社区共建共治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期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最后,财政政策应健全城乡财政落实机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落实。
建立财政返还制度,加大城乡财政分配力度,建立支出责任追
究机制,确保财政拨款上经济用尽,促进财政资金到位、完整运行;建立
城乡公共服务质量考核机制,督促财政资金有效利用,提高城乡基本公共
服务质量。
城乡发展一体化关于财政助推城乡协调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更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财政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工具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
为此,我们对哈尔滨、牡丹江、黑河、绥化等地推进城乡一体化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黑龙江全省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旨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探索构建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富集度居全国前列,中远期发展潜力巨大;万村千乡星罗棋布,与垦区、林区、矿区相邻相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十分丰富,有近80万名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垦区农工。
以上“特质”,对我省破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既是优势所在,也是潜在的巨大压力。
2010年4月,《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全面启动。
《方案》明确提出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破解“三农”问题为重点,以百镇建设为抓手,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转移(就业和落户)、社会保障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十个带动”为路径,以市县政府为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从试点抓起,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镇化率达到65%。
按照《方案》要求,全省上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申宪武(一)科学统筹城乡规划编制。
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纳入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统筹考虑、相互衔接,在规划中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完成了25个《县域村镇体系规划》、84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明确了小城镇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建设目标和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