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
- 格式:doc
- 大小:457.00 KB
- 文档页数:10
七年级的科学知识点
科学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领域,包括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化学、地球科学等。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我们涉及到了许多科学知
识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1. 生命科学
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学习了生物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了解
了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还学习了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
物学等知识。
2. 物理科学
物理科学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热力学、力学、光学和电学等。
在七年级中,我们学习了重力、动力学、
光的反射与折射、电流和磁场等基础知识。
3. 化学
化学是物质的研究,包括它们的组成、性质和化学变化等。
在七年级中,我们学习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等。
4.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和海洋学等。
在七年级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结构、板块构造和地震等基础知识,以及大气和水循环等方面的知识。
5. 科学探究过程
除了上述的具体科学知识点,还有一些重要的科学探究过程。
这包括实验设计、假设与验证、数据分析和科学交流等。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这些过程同样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设计和执行实验,如何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以及如何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总之,在七年级中,我们学习了丰富而复杂的科学知识点,这些知识将为我们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奠定基础,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欣赏和探索世界。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笔记
一、生物学
1.植物生长与发育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受到光、水、气温、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光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制造自
己所需的能量。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但
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叶绿体等独有的结构。
3.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物多样性、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等。
二、物理学
1.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牛顿三定律是机械运动研究的重要基础。
2.声能和光能
声能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传播方式是波动传播。
光能是电磁波,传播速度快,可分为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
3.电学
电学是研究电荷、电场、电流、电场力和磁场等的学科,其中直流电和交流电是电学中的常见概念。
三、化学
1.化学元素和化学反应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不能分解成其它物质的单质。
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2.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是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组成和数量关系的简写方式。
化学方程式则是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种类、数量和分子式。
3.原子结构
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学好这些知识点对于初中生的科学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整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而在七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接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点。
本文将对七年级整册科学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其性质对于我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生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七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不同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状、体积和运动状态。
2. 物质的热性质:包括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等热变化过程。
3. 物质的化学性质: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各类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在七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物质,并了解了它们的分类和性质。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2. 酸、碱和盐:酸味酸性溶液,能溶解金属,变红蓝色的红石方程试纸;碱味苦碱性溶液,能发生中和反应,变红红蓝蓝石方程试纸;盐是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的物质,可晶体化、溶于水等。
3. 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硬度等特点,可用来制造各种器件;非金属则大多用于绝缘材料、填充材料等。
三、能量的转化和运输能量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推动力,我们学习了七年级科学课程中能量的转化和运输。
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
2.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等。
3. 热能的传递:热能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这对于我们理解热传导、流体运动和天体能量传输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有机体,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现象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1. 生物的基本单位:由细胞组成,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 生物的组织和器官:细胞可以组成不同的组织,组织又可以组成器官,器官协同工作完成生物的各种功能。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归纳总结
1. 物质组成和分类
- 物质:构成一切物体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
- 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由同一种物质组成。
-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2. 基本粒子和原子
- 基本粒子:构成物质最小单位的微观粒子。
- 原子:具有化学特性和物理性质的基本粒子。
3.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
4. 变化和反应
- 变化:物质在性质上发生的变化。
- 反应: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5. 空气和氧气
- 空气:大气中的气体混合物。
- 氧气:空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燃烧的气体。
6. 溶液和浓度
- 溶液:固体、液体或气体在另一个液体或气体中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相对数量。
7. 火焰和燃烧
- 火焰:具有光、热和化学反应的火焰区域。
- 燃烧:物质和氧气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的简要归纳总结。
通过这些基本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以及物质的变化和反应。
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研究科学和理解周围世界非常重要。
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科学知识点总结
这份文档总结了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知识点。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述:
第一章人体与健康
- 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 身体的三大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 常见的疾病和预防方法:感冒、结核、肝炎等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 强弱酸碱的判定方法:指示剂、试纸等
- 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溶解、燃烧、反应等
第三章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 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 氧气的制取和运用:电解水、植物光合作用等
第四章饮食营养与消化
- 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 消化过程及器官:口腔、食道、胃、肠等
第五章植物的养分以及光合作用
- 植物的养分需求:无机盐、水分、二氧化碳等
-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制造有机物等
第六章生物圈中的能量
- 能量在生物圈中的流动和转化:食物链、食物网等
-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等
第七章声的传播
-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引起
- 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传播,声的干扰等
这些知识点是七年级上册科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们可以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来提高科学素养和学术水平。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
结(全册)
本文档总结了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1. 物质的种类和分类
2.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
1. 生物的分类与鉴别方法
2. 生态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3. 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视觉
1. 光的传播的基本规律
2. 光的反射与折射
3. 视觉的原理与保护
第四章:机械运动
1. 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
2. 物体的等加速度运动
3. 弹簧的拉伸与压缩
第五章:细胞和人体组织
1. 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 细胞的功能与分类
3. 人体组织与器官
第六章:电和磁
1. 电流的产生与电路的连接
2. 简单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3. 磁场及其作用
第七章:水和溶液
1. 水的特性和溶解能力
2. 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3.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第八章:生物种间关系
1. 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2. 共生与寄生关系
3. 竞争与合作关系
第九章: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1. 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2. 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 节约能源与环保
以上是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教材。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生物1.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组成。
细胞的特点包括细胞膜的半透性、细胞器的特殊功能和细胞的自我复制等。
2.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呼吸作用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受到光、温度、水分和营养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从二氧化碳和水中合成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4. 动物的呼吸:动物的呼吸包括皮肤呼吸和肺呼吸。
不同动物的呼吸器官也不同,例如鱼类有鳃呼吸,昆虫有气管呼吸等。
5. 植物和动物的生殖: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包括花部、授粉、受精和种子的形成;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和胎生等。
6. 遗传与变异:遗传是基因的传递,在生物繁殖过程中,基因随着染色体的传递被遗传给子代。
变异是基因组中的不同基因在表现上的差异,是物种多样性的来源。
7. 生物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生物环境的保护包括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
物理1. 运动和力:力使物体发生变化或保持原来状态的能力,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过程。
运动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和滑轮原理等。
2. 颗粒模型:颗粒模型是把物质看作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模型,颗粒之间有间隙,颗粒运动规律包括分子运动理论和布朗运动等。
3. 声音和光线: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光线是由电磁波组成的波动现象,它们有自己的传播规律和特性。
4. 电和磁:电是由电荷的流动形成的现象,它有自己的电路和电磁场理论,磁是由磁性物质产生的现象,有磁场和磁感应等。
5.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内能与热能的转化和传递规律的科学,包括传热、热力学和热能转化等。
6. 能量和功率:能量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所需要的潜能,功率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的速率,它们有自己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7. 气体压强和浮力:气体压强是气体分子对容器壁面的撞击力,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浸没物体的撑托力,它们都有自己的压强定律和浮力定律。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只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招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蒸汽机。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②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③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4.我们要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走进科学实验室1、科学实验室包括实验准备室(仪器室)和实验操作室(实验室)2、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附:常用仪器一、试管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使用方法: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使用时试管应干燥,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⑤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原因: 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二、试管夹主要用途: 夹持试管。
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原因: 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三、烧杯主要用途: 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置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四、玻璃棒主要用途: ①用于搅拌②转移液体时引流③蘸取少量液体使用方法: ①搅拌时不可碰击容器壁,不可用棒端击碎固体②用后要立即清洗原因: ①防止容器破裂②防止污染所取药品五、酒精灯主要用途: 用于加热物质使用方法: ①灯内酒精的量不可超过容积的2/3, 不少于容积的1/4②灯芯松紧适宜,不能烧焦且应剪平③不准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④不准用嘴吹灭(用灯帽盖灭) ⑤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⑥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⑦调节灯焰大小时应熄灭酒精灯⑧应用外焰加热原因: ①酒精过多,在加热或转移时易溢出,太少时易引起爆炸②保证更好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温度③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④防止灯内酒精引燃失火⑤防止引起火灾⑥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⑦防止引燃酒精蒸气而失火⑧外焰温度最高六、量筒主要用途: 量取液体体积(精确到0.1ml,无零刻度)使用方法: ①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三点一线)②不可加热、不可量取热溶液,不可用于配制溶液不可作反应容器③应根据所取液体量选取量程合适的量筒原因:①保证读数准确②防止破裂③以免增大误差发皿不能直接放在试验台上。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由微观粒子组成,包括分子、原
子和离子。
2.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等。
2.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如融化、沸腾,化学变化如燃烧、腐烂。
三、生物与环境
1.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
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环境包括生物因素
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四、简单机械与能量
1. 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2. 能量
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五、地球与宇宙
1.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有固体表面、大气层和磁场。
2. 宇宙
宇宙是包括所有物质和能量的空间,由无数星系、恒星、行星等组成。
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新教材)第 1 章探索自然的科学知识要点过关1.科学以自然界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勤于实验。
解决一个小小问题的过程都可能有科学发现。
3.科学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事实与证据,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变和拓展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4.科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问题。
5.科学技术的利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学技术促进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6.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因此,科学是无止境的。
7.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8.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等。
换算关系如下:1km= 1000 ml m= 10 dm=100 c m= 1000 m m1mm= 1000 μm1μm= 1000 n m9.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如三角尺、直尺、卷尺等)。
此外,人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指距、步长等来粗测物体的长度。
声呐、雷达、测距望远镜等是现代测量常用的仪器。
10.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刻度尺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
(2) 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 ;被测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
(3) 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4) 读正确:读数=精确值 +估读值 +单位。
(5) 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精确值 +估读值 +单位1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常有卡尺法、化曲为直法、累积法。
卡尺法常用于测量锥体高度、球体直径等,测量时常借助三角尺和直尺将被测物卡住而进行测量。
化曲为直法常借助一段无弹性细线与弯曲物体重合,再将线拉直测量。
累积法 一般用于被测的量太小,小于刻度尺分度值时采用。
2012学年第一学期选择性阶段检测七年级科学2013年10月说明:本选择性阶段作业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总分100分选做题总分20分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祝你学习进步!一、选择题(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1、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阅读2、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擦-滴-刮-涂-盖-染-吸B.滴-擦-刮-涂-盖-染-吸C.擦-涂-刮-滴-盖-染-吸D.擦-滴-盖-涂-刮-染-吸3、刚刚结束的我校运动会的跳远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成绩,在测量时如果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4、比一比下列四种动物,哪一种“鱼”是属于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类群的()A.鲨鱼 B.娃娃鱼 C.鳄鱼 D.鲸鱼5、按照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排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⑤C.⑤→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⑤6、小敏观察某装片时,首先看到了图中①所示的物像。
然后进行操作观察到图中②所示的物像,此过程中,小敏没有进行的操作是( )A.转动转换器 B.转动细准焦螺旋C.转动粗准焦螺旋 D.调节反光镜7、下列器官属于消化器官的是()A.鼻腔气管肺 B.心脏肺肝胃肠C.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D.食道胃肠肝胰8、“炭疽”传染病,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炭疽杆菌的生物,已知这种生物仅有一个细胞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其属于哪一类生物()A、细菌B、真菌C、植物D、动物9、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A.2.8米=2.8×1000毫米=2800毫米 B.2.8米=2.8米×1000=2800毫米C.2.8米=2.8米×1000毫米=2800毫米 D. 2.8米=2.8×1000=2800毫米10、下列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11、下列各图中,表示肌肉组织示意图的是( )12、下列几种植物中,属于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高等植物的是()A、海带B、油菜C、银杏D、胎生狗脊13、森林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这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生物和环境能合作1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CB15、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A 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C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 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其中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16、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组成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B、运动系统C、循环系统D、呼吸系统17、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小敏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石蜡的体积大小和实验多余的步骤分别是( )A.3毫升、B B.5毫升、C C.4毫升、C D.9毫升、B18、使用显微镜时,错误的操作是()A、对光是要看到白亮的视野B、安放时镜座距实验台边缘约5cmC、观察使用右眼看着目镜,左眼睁开,便于画图D、当光线较暗时,用反光镜的凹面来对光19、造成大多数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生物之间互相争斗,弱势种群失败 B.由于各种原因使生存条件恶化,丧失栖息地C.全球气温变暖,不适应高温环境 D.生物种类增加,食物来源减少图1220、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恐龙化石B.蘑菇C.珊瑚虫的骨骼D. 会弹琴的机器人21、从母羊甲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核的卵细胞中,结合后的细胞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到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宫内,出生的小羊长得……( ) A .难以预测 B .像甲 C .像乙 D .像丙 22、松与梨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 )A 、植株是否高大B 、叶是否细长如针C 、是否有种子D 、种子是否有果实 23、将粮食妥善贮藏的环境条件应是 ( )A .低温、潮湿、二氧化碳浓度高B .低温、干燥、二氧化碳浓度高.C 、低温、潮湿、氧气浓度高D .低温、干燥、氧气浓度高24、科学探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 )①提出问题; ②搜集证据; ③做出猜想; ④观察现象;⑤验证猜想; ⑥得出结论。
A. ①④②③⑤⑥ B. ①④③②⑤⑥ C. ④①②③⑤⑥ D. ④①③②⑤⑥ 25、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一只潮虫,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 便一起去寻找探索,他们记录了发现潮虫的各处环境和潮虫的数量(如表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可推测适宜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A 、阳光充足B 、阴暗潮湿C 、空气新鲜D 、高温干燥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26、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是都用_________繁殖后代。
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7、草履虫和衣澡相比,两者的细胞结构和食物或营养的来源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点)。
28、为探究白天沙漠中的蝎子为什么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某同学模拟沙漠的环境 做了一个实验,并测得了以下一组数据。
(1)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________。
(2)根据所测数据,你能对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作出解释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今年全球流行甲型H1N1流感,患上这一流感后第一症状就是发热,医生就通过检查人的体温来诊断是否被感染。
(1)普通人的正常体温是 ,现有一位疑似病例他的体温是38℃,读作 。
(2)如图12所示是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它们的制造原理都是 ,并且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二个不同点:(1) ; (2) ;干细沙湿泥土30、右图为显微镜的结构图,请根据图填写:(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安放→→放片→调焦→观察。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某同学转动物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有随着移动,说明污点在镜上(3)用显微镜观察写在透明胶片上的“b”字,你通过显微镜看到的是“”。
此时目镜上刻有5×,物镜上刻有15×,此物体的放大倍数为____________。
31、上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请据图回答。
(1)图E的操作方法可避免________________;(2)该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3)若此序列图表示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步骤,则图D所滴液体应为__________;(4)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上后,发现一细胞位于视野的右下方,要将其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移动。
32、如图为六种动物形态图(大小无比例关系),请回答。
(1)根据图中动物体内有无_______这一特征,可将它们分为两大类,说出其中相同的一大类动物_____(填序号)(2)图中属于同一类(纲)的动物是____________。
(3)A的体温_______(填“恒定”或“不恒定”),B用________呼吸,C成体主要用______呼吸。
33、据下右图回答:图中1表示的过程是细胞的过程,其结果使细胞数目增多。
图中2表示的是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
34、右侧图左表示10mL量筒中液面的位置 A与B,B与C刻度间相差1mL, 如果刻度A为4 量简中液体的体积是________mL35、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标号写括号里,名称写横线上,对应填正确才得分)(1)图_____所示是植物细胞的结构,[ ]________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
(2)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 ]__________。
(3)吃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主要来自于[ ]______结构。
(4)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 ]_______结构中。
三、分析探究题(每空2分,共16分)36、探究题阅读科学探究小论文,回答下列问题:佳佳同学学习了《植物的茎》后,懂得了爬山虎生有攀缘茎,是靠“小手”抓在墙上的。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反而对此产生了疑问,爬山虎的“小手”究竟有什么秘密呢?他考虑了很长的时间后,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小手”上有水蛙一样的吸盘,能紧紧地吸在墙上;二是“小手”上有像壁虎的脚趾一样的横褶,能紧紧地抓住墙壁;三是“小手”上会分泌一种黏液,能紧紧地粘在墙上。
为了揭开爬山虎“小手”的秘密,他对“小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他发现爬山虎的“小手”与墙贴的很牢,怎么也扯不下来,即使扯下来一些,这些“小手”也要把一小块墙皮拉下来。
有的“小手”已呈焦黄色,有一圈棕色的物体,与墙紧紧粘在一起,这多像一层干透了的胶水呀!他挖了一些“小手”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小手”像一个小绒球,上面长着数不清的小毛毛,外圈是棕色的,里面是淡绿色的。
他把“小手”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小绒毛变成了小气泡,哈!原来小绒球是许多小气泡组合而成的。
他想:黏液可能就是小气泡里分泌出来的吧!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又做了一个实验,用解剖刀向嫩绿的“小手”边缘切去,并迅速用玻璃片盖上,再在显微镜下观察:果然一个个破裂的小气泡流出许多黏糊糊的液体。
于是,他高兴地欢呼着,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在上述的探究过程中,(1)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的假设是:a“小手”上有水蛙一样的吸盘,能紧紧地吸在墙上。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获取事实和证据的过程中,他采用的科学方法有:_____________。
(5)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获取事实和证据的过程中使用的仪器是哪些?使用这些仪器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在上述的探究过程中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选做题(每空一分共20分)一、选择题(5分)37、西瓜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其中细胞数目增多是由于( )A.细胞的分裂 8.细胞的分化 C.细胞的生长 D.细胞的成熟38、小敏在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时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其中不合理的是( )A.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存在吗 B.细菌和真菌在什么环境中多一些C.什么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存在 D.为什么密封的食物中细菌和真菌繁殖很慢39、哺乳类是目前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哺乳动物高等的是( )A.体内有脊柱 B.用肺呼吸 C.体温恒定 D.胎生、哺乳40、番茄的果实内含有保护、机械、分生、营养和输导等组织,则番茄的果实从生物的结构层次上属于(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41、老师给小敏一个纸板做的方盒子,问小敏,里面是什么?小敏拿过盒子轻轻摇晃一下,回答说:里面可能是一个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