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敏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2.50 KB
- 文档页数:4
《养花》教学设计张居正小学曹春恋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5分钟)师生问好(全场)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李佳敏(老师、学生)李佳敏:我平时喜欢看课外书,一看就是两个小时。
师: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但是你不觉得累吗?李佳敏:不觉得,因为我喜欢看书,看书是我喜欢的事。
师: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但是看半个小时要注意让眼睛休息啊,请坐。
王家琪王家琪:我的兴趣爱好是跳舞、唱歌、弹古筝……师:兴趣爱好真多,可是你平时也有学习任务,这样怎么兼顾呢?王:学习当然不能落下,我平时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多练习,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
师:苦中有乐,这也是乐趣。
请你李嘉豪:我喜欢踢足球,学习任务完成后,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踢球,驰骋绿茵场,感到很开心,很放松。
师:劳逸结合,这也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老舍,(屏幕)他的兴趣爱好又是什么呢?(齐声:养花)(板书:养花)(课件1:课题:养花,学校,教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8分钟)(屏幕)1、这里有几个词语,谁愿意来读一读,向昊宇,他读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他读的对,我们就跟着他一起读两遍,读的不对,我们就帮帮他,同学们读得准确,声音洪亮,我们一起来再读两遍。
(出示课件2)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置之不理三年五载、秉烛夜游2、读了之后,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奇花异草中的“奇”和“异”是一组近义词。
(“奇”和“异”变色)他们是含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
师:你找得真准,你能说说这两个字的意思吗?生:奇:奇怪、特别的。
异也是奇异、特别的。
师:对,他们是近义词,我们学过类似的词语,谁来说一说。
成都市蒲江县西南小学“悦动课堂”课时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081-02江南课型阅读教学第 2 课时日期2019年3月20日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江南》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古诗。
诗歌描绘的是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鱼儿嬉戏、姑娘采莲的江南风光,表达了人们采莲时的愉悦心情。
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儿童阅读。
学生对江南风光不熟悉,教师要适当准备些江南风景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低段的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
第四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一个课文单元,是指导朗读的起始段,更要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
首先要重视教师的范读作用,然后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读正确,读流利,学生通过倾听、比较和模仿,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了拼音,基本能独立拼读课文,但不懂正确停顿,单字读现象较严重。
2、学生认识了句号“。
”,基本有了句子的概念。
3、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所以教师需要用图片和视频来充实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用多形式的朗读和多样活动,让学生身心都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目标设置1、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课堂上学习并掌握朗读中如何正确停顿,达到流利地朗读,并能背诵课文。
2、学生能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图画,以读为主线,层层推进,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并说说江南美在何处,体会并说说采莲人的心情。
3、学生能在理解文字意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热爱语文学习。
重难点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朗读中如何正确停顿。
难点:结合插图和视频,感受并说说江南美在何处,体会并说说采莲人的心情。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精品教案集郑重说明:本教案版权归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所有,供全国小学科学教师无偿使用。
其他网站或个人想要转载,请与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联系,联系人陈建秋(不睡觉的兔QQ173692760,微信“春秋如风”)。
如果没有经过正式授权,其他网站或个人用于赢利,我们保留追究的权利!配套精品课件,请登陆“小学科学教学网/下载中心”下载:/web/index.aspx本册教案编写人员:赵燕娜、陈飞琴、张旭、余敏雅、张秋佳、陈朋、陈梅娟、朱斌、李宏勇、马水娟、薛静艳、李金伟、莫盈盈、杨晓蔚、张宁素、汪璐珊、包家欢、陈峰、陈安妮、陈志强、阮翔、江丹、钱嘉彧、沈国萍、李张宇、肖文洁、王鑫芽、陆志浩、叶佩玉、徐莉莎、邱伟芸、黄君健、陈秀芬、从玮峰1-6年级整理人员:1年级(吴振峰),2年级(金世超),3年级(陈建秋),4年级(吴迪),5年级(周娟),6年级(吴凤)1.1放大镜【教材简析】“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
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
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言运用:能发挥想象,写出想要发明的事物。
思维能力:能够借助图示进行构思,清楚地介绍自己想要发明的东西。
审美创造:能够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
【课前解析】本次习作要让学生展开奇思妙想,写自己想发明的一种神奇的东西。
这类习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第一部分,先用一句话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奇思妙想,紧接着列举了“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的鞋”“会变大变小的书包”三个具体的例子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材给出的这三个例子,分别给予了学生不同的启发,如“会飞的木屋”提示学生可以将事物的功能进行组合或扩展;“水上行走鞋”提示学生可以改变事物的功能;“会变大变小的书包”提示学生可以让事物变化起来。
除此之外,进行发明创造还有其他的思路或方法,教材通过这三个例子,旨在启发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思路、方法等展开想象。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构思习作的内容,提示学生可以从想要发明东西的“样子”和“功能”两个方面来写。
为帮助学生构思习作内容,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及引导学生构思。
书中以会飞的木屋为例,从样子、功能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
再图示中教材还留了空格,引导学生参与想象思考。
教材中的图示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打开思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帮助学生把所要发明的东西写清楚。
教材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听取同桌的反馈建议,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文。
这里以“是否写清楚”给出了评价要求,一方面可以让评价者根据这个要求提出合理的建议;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作者根据这个要求修改作文。
【教学目标】1.能发挥想象,写出想要发明的事物。
2.能够借助图示进行构思,清楚地介绍自己想要发明的东西。
3.能够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能够借助图示对自己想发明的东西进行构思。
【教学难点】能清楚地介绍出样子与功能的“奇妙”之处。
追随梦想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梦想在于坚持。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
第一课时累计 84节月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梦想在于坚持。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齐读。
2、梦想——一个多么美丽又神秘的词汇,吸引着我们不倦地追求,不断地奋斗。
有一个小男孩,他的梦想是拥有一座牧马农场,这听起来就像一个梦,一个小孩子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老师眼里毫无可能实现的梦却变成了现实!他是怎样做到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交流共享1、学生默读课文,注意正确流利。
2、说一说这篇文章那个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出示本课重点词语,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词语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思考交流1、出示学题:细读课文,想一想蒙提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他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抓住文中重点语句理解感悟。
2、围绕学题,自主读书。
3、小组交流感受,全班汇报:引导学生以读为主,抓住老师在不同时期对这个男孩说的话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找一些实例理解道理。
四、整体回顾,领悟写法1、齐读重点段落,明确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
2、学习倒叙的叙述方式。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结合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请你设想一下蒙提所写的《长大后的志愿》这篇报告的具体内容。
六、作业搜集名人成功的故事。
板书设计:追随梦想↓自己的牧马农场↓不愿放弃梦想↓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成功教学反思:。
引导解惑摹习———习作单元中习作例文教学的策略作者:李红芬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11期李红芬习作例文作为习作单元的一个重要板块,是以往教材中没有的,它安排在精读课文、“初试身手”之后,“习作”之前,在单元中承上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习作例文,文章的主要元素,如文章的结构、写作方法、表达手法等与“初试身手”“单元习作”教学重难点存在较高相似性。
因此,习作例文的教学要与这两者教学相呼应,从例文中找到恰当的学习元素进行方法迁移,并运用在习作中,或者把例文转化为学习支架,解决习作教学的重难点。
本文以统编版五上习作例文教学为例,以落实单元习作要求为目标,根据例文特点,谈谈习作例文与“初试身手”“单元习作”融合教学的策略选用,把习作例文用实用活。
一、范文引路——引导示范策略习作例文作为一种范例,是专门提供给师生用以学习或者解决问题的模板。
例文提供了习作可以依循的步骤,对于习作教学的重难点、学生习作常见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例文学习获得解决的方法。
习作例文由三部分组成,如《风向袋的制作》由正文、旁批、课后习题三部分组成。
正文类似于范文,批注对应正文内容,是习作过程的再现。
课文共有三处批注:第一处批注说明风向袋制作准备过程;第二处批注解释了说明方法的作用;第三处批注重点强调有条理地写出制作步骤,操作性、借鉴性都很强。
批注与例文相互辅助,把习作要求具体化、显性化。
教学中,可以把例文与批注的内容对应,两者结合起来自主学习,加深对例文的理解,达到借鉴的作用。
课后习题“说说课文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介绍清楚的”,直接指向单元习作目标“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指向例文学习的重点。
学生对应批注学习例文,能清楚地知道例文写了什么内容以及写作过程。
统编版五上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是小学阶段第一次说明文习作。
教学中,通过单元习作前置教学,把“通过几个方面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的习作要求落实在前置教学任务中,布置资料搜集与习作构思的学习要求。
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第二课计划引领学习通用版一、教育对象四年级学生二、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引领学习三、教学目标1.了解计划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学会制定简单的计划。
3.培养良好的计划执行习惯,提高自律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引入话题:有没有遇到过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没有想好怎么开始呢?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目标,我们要利用好计划这个工具。
2.回顾上一堂课:让学生能够迅速接上上一环节内容,提高教学连贯性,也便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
第二步:讲解1.什么是计划:计划就是预先安排好的事情和步骤,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目标。
2.为什么要制定计划:计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目标,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时间。
3.计划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还能够提高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能够培养人良好的计划执行习惯。
第三步:操作1.制定计划:根据老师提供的题目,学生自主制定计划。
2.计划实施: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实施,记录自己完成计划的日期和时间。
第四步:总结1.观察和分析: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
2.总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对计划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计划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独立制定简单的计划,达到较好的执行效果。
教学难点1.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计划制定的能力的提高。
2.学生的计划执行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方式1.教师讲授。
2.学生自主制定和执行计划。
七、教学时间2 节课八、教学评价学生评价通过这堂课,我意识到了计划对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我会更加努力地制定好属于自己的计划,并认真执行。
教师评价这堂课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方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计划制定和实施的能力,效果良好。
《电脑美术——你追我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电脑美术——你追我赶》。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内容。
本课结合动感原理和艺术创作理念进行设计,是小学阶段第一次运用电脑设备完成美术体验。
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使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探索中感受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学习、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同时结合电脑美术的特点所带来的新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认识和理解艺术作品不同的表现风格及特点。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经验和电脑操作能力,而且对电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本学段开展电脑美术学习,对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但因个体差异和环境条件所限,学生的电脑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差异,以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运用电脑美术软件,进行图像动感处理。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分析、欣赏、创作等过程中,进行图像动态效果的艺术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电脑美术的趣味性,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适当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如何更合理地运用电脑图像变化的功能进行艺术创作。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和培养学生在创作中对图像变化功能处理程度与画面内容协调统一表现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1.教法:欣赏法、讲解法、演示法;2.学法:欣赏观察法、探究法、练习法。
六、教学准备:金山画王软件、教师教具。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平时在美术课堂中,我们是不是特别想表现一些动感的人物或动物?你们都是如何表现的呢?(教师出示教具奔跑的狗)(学生回答)(二)欣赏分析1.欣赏意大利艺术家巴拉的艺术作品《在阳光下奔跑的少女》(以点彩的方式,通过表现运动中人物的渐进轨迹来展现动感)2.欣赏学生作品《我家的鱼缸》(通过模糊物象的方式,表现动感)3.欣赏摄影作品,这些运动中的人们同样通过摄影处理,将人物或背景进行模糊,达到了动感的效果。
小学美术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第13课《衣架的联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学习运用联想与组合的艺术创作方法,根据衣架的造型特点进行巧妙的联想,利用媒材设计制作生动有趣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设计、实践的过程,利用思维想像、组合、装饰设计等方法,完成对衣架联想的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联想的乐趣。
通过把普通日用品艺术化,培养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关注生活的审美意识。
2学情分析本阶段的学生艺术创造力正稳步提高,在艺术创作中能够从整体到细节,多角度的观察事物,可以用创新思维进行大胆的创作,他们虽眼界开阔,但动手能力不足。
经常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往往构思巧妙,但是在装饰设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
因此,我在教学课堂中会通过创新思维小游戏帮助学生打开创想之门,并组织学生观察作品中所用装饰材料以及美术表现技法,同时加强示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逐步培养起创新思维。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抓住衣架的原造型启发联想,激发创造的欲望,热情的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的方法,利用衣架原有造型特点,运用多种辅助材料表现美观、有趣的创意造型。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激趣导入1.导入:出示自行车零件的组合,请学生猜像什么。
2.揭示:这是著名的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巧妙的运用了自行车零件的造型(板书:妙用造型),创造的以无比简洁而闻名的作品《牛头》。
(板书:妙用造型)3.口述故事:所以当时毕加索的好朋友迈克尔雷里斯看到这件作品后开玩笑的说:你应该拿起一块木头就发现它是一只鸟。
雷利斯还因这件新作向他道贺,这就是后来具有广泛影响的ready make现成品雕塑,毕加索就是这种艺术的先驱者。
4.总结:挂钩每个衣架都有,架子各有不同,所以会有很多造型的衣架,今天利用衣架进行联想创作。
5.揭示课题:衣架的联想2【讲授】二、激昂授课1.小游戏:联想大擂台——一个衣架(1)出示:一个衣架的各个角度(2)第一擂:教师示范一个衣架的联想衣架侧着,鸟的形象出现(教师思考,思考成功,衣架鸟呈现)(3)分别出示:衣架正着、衣架侧着、衣架倒着。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P30《分数除法》例3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引入
小明2小时走了6 km ,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路程÷时间=速度;6÷2=3千米/时)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起常用的数量关系,为例题作铺垫。
]
三、新授 小明32
小时走了2 km ,小红125小时走了65
km 。
谁走得快些?
问:你打算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要用怎样的数量关系表示?
探究一:整数除以分数
那我们先来算小明的速度吧,谁来说一说该怎么算?
(学生可能回答:3
22÷) 我们之前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了,那么像这样除数是分数的分数除法
该如何计算呢?
画线段图,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小明1小时走的路程,
问:如何表示小明3
2小时走的路程呢? (学生可能回答: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明3
2小时走的路程)
已知3
2小时走了2 km ,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可以先算小明3
1小时走的路程,再算1小时走的路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3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 km 的2
1,算式该怎么写呢? (学生可能回答:2
12⨯) 再求3个3
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又该怎么写呢? (学生可能回答:3212⨯⨯)
1小时走的路程 32小时走
2 km 1小时走的路程
1小时走的路程
32小时走2 km
把我们刚刚的几步合在一起,322÷
的计算过程可以怎么写呢? (学生可能回答:32
12322⨯⨯=÷) 师:板书32
323212322=⨯=⨯⨯=÷(千米/时) [设计意图说明: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分数的分数除法的算理。
]
探究二:分数除以分数
你们有办法来推算一下小红的速度吗?刚才我们一应利用线段图计算出了2÷2/3,大家想想刚我们是怎么来推算小明的速度的。
大家分析一下小红的速度。
(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板书:时)(千米/25
126512516512565=⨯=⨯⨯=÷ 答:小明走得快些。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模拟前一道整数除以分数的例题,独立解答分数除以分数的例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探究三: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刚我们计算了两道除数是分数的分数除法。
32
323212322=⨯=⨯⨯=÷(千米/时) 时)(千米/25
126512516512565=⨯=⨯⨯=÷ 问:为什么乘5
12? 仔细观察这两题分数除法算式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问:那我们上节课所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
5
21042154254==⨯=÷ 15
43154354=⨯=÷ 能用这个规律来表示吗?
谁再来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四、练习
1、课本31页“做一做”第1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课本31页“做一做”第2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3、课本31页“做一做”第3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能熟练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且把上节课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结合,得出了统一的计算方法,谁来把这一方法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六、作业
课本P33/练习八 5、8、9、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