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264.88 KB
- 文档页数:12
《赠刘景文》教学实录[最终定稿]第一篇:《赠刘景文》教学实录《赠刘景文》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会认生字“赠、刘、残”等8个生字,会写“赠、残”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
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2)引出生字教学:霜刘盖菊残君橙,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反复朗读、尝试理解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擎雨盖出示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在夏季的样子和作用,指导观察搜集夏季荷花的图片,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
(2)荷尽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3)菊残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坚强坚韧不拔傲然开放不惧寒冷(4)橙黄橘绿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丰收图)出示图片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赠刘景文》《山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 10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图画、生活实际等理解诗意,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赠刘景文》《山行》。
读一读,看看两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交流切入: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要想真正读懂古诗,首先要知道诗人当时创作的背景,我们先来学习《赠刘景文》。
(二)学习《赠刘景文》1.知诗人,解诗题。
(1)板书诗题,指导书写“赠、刘”,读准平舌音“赠”。
(2)读题设疑: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呢?理解“赠”,简介写作背景。
苏轼,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苏东坡。
他和刘景文是好朋友,刘景文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
当时他已经 50 多岁了,却仍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
这首诗就是《赠刘景文》。
2.识字词,读通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指导读好停顿。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小结: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来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这首诗是写秋景的。
(荷尽 菊残 傲霜枝 橙黄 橘绿)3.解诗词,知诗意。
(1)抓诗句解诗意。
学生说理解和感悟,教师相机点拨,穿插融合,促进理解,预设如下:荷尽①出示荷花图: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你会想起哪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出示荷叶图:荷叶像什么?——高举的伞,这就是诗中所说的“擎雨盖”。
③出示残荷图:秋天来了,荷花变得怎样了?你又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由此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诗意)④抓关键词指导朗读,体会荷花残败、荷叶凋零的景象。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教学主要方法:自主识字、情境感悟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赠刘景文》一、介绍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
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六、指导书写1、师写生看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一、复习检查1、认读词语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2、背诵《赠刘景文》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教案名称: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年级:二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相关图片或挂图。
3.作业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师生问候,导入新课。
2.简介诗人:杜甫和杜牧。
3.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自读(5分钟)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
2.学生互问互答,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辅导朗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
三、解诗(15分钟)1.学生讲述诗的基本内容,教师补充。
2.讨论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品诗(10分钟)1.学生欣赏诗的韵律美,体会诗的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
3.学生举例说明诗中的修辞手法,教师点评。
五、作业(5分钟)1.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学生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师生问候,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二、品诗(10分钟)1.学生再次欣赏诗的韵律美,体会诗的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
3.学生讨论,举例说明诗中的修辞手法,教师点评。
三、拓展(10分钟)1.学生发挥想象,画出诗中的意境。
2.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教师点评。
3.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表演,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3.下课铃响,师生再见。
教学评价:1.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古诗中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赠刘景文》、《山行》这两首古诗时,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感受古诗韵律美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_古诗两首二年级下册》摘要:教学容、古诗两首课课教学目标、认识刘、菊等0生,学写生、出示要写首、刘、枝、记,让学生观察说说怎样写教学容、古诗两首课课教学目标、认识刘、菊等0生会写、首等6、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背诵课体会诗人对秋天赞美情3、有背诵古诗兴趣重认识刘、菊等0生会写、首等6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背诵课难体会诗人对秋天赞美情首、记形教具课插图学生课前有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集有关秋天古诗教学程课、交流了背景、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所得教师可视情况有选择地讲我国宋朝有诗人叫苏轼东坡居士别人叫他苏东坡天他和朋友聚会其叫刘景学问渊博诗又写得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首诗送给刘景想知道写了什么吗?、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理课题古诗、借助拼音课题赠、景是鼻音空刘、说说题目思3、苏轼送给刘景首什么诗?请声诗准音己完再给桌听、用笔圈出生5、桌合作学习生尝试理义三、再感悟想像画面、由诗结合图思考诗歌描写是什么样景色?、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拨3、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完交流己体会交流再融入感情、组汇报学收获和不懂处组答疑教师进行指导如理霜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指导你见霜吗?冰箱里白色东西就是霜霜是种然现象北方秋天气温降到摄氏零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结层薄薄白色冰晶这就是霜下霜天气已冷了还可以结合上下理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观察插图重引导观察荷塘和菊花使其明白擎雨盖、傲霜枝指什么5、教师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画面6、指导感情朗带着对秋天赞美语气四、图结合熟成诵、引导学生用己话说说了这首诗头脑形成了什么画面、根据诗参看插图熟课练习背诵五、想想议议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出示课件(显示五彩斑斓、富有生机秋景)让学生议议六、学写生、出示要写首、刘、枝、记、学生认首空笔顺枝木旁笔是3、让学生观察说说怎样写、指名板生师生共评价探写方法5、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板设计、古诗两首赠刘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年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我会认刘菊残君橙橘我会写首刘枝记二课学习《山行》、背诵古诗导入、指名背诵描写秋天景色古诗、出示《山行》二、组合作讨论学、根据学《赠刘景》方法组讨论确定诗怎么学习教师提示要利用插图、学生按己组议定方法学教师巡视助三、师生交流疑难、每组诗提出学习疑难问题、其他组学和老师与他们起讨论3、师讲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地方坐因思四、启发想像感情朗、教师学生边听边想像、学生交流想像景象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边想像边五、感悟诗熟成诵、学生由感悟诗用己话说说想到情景、学习伙伴起练习背诵3、你见满山红叶吗?说说是什么样出示枫叶满山课件、讨论你觉得红叶怎样?二月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禁不起风吹雨淋就飘落了而枫叶却是与秋风秋雨秋霜搏击变成火红显示出旺盛生命力多么了不起正因如杜牧才写诗赞美它5、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二月花是世人传诵名句常被用给风景名胜题名湖南长沙岳麓山有亭子换了几名都和这句诗有关它开始叫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又改名爱晚亭6、边观看课件或者听古曲边背诵这首诗六、指导写、出示卡枫、学生认说说怎样识记如干钩、空笔顺提示枫左边笔是右边二笔是横斜钩3、看说怎样写美观、学生仿写七、拓展活动、你还哪位诗人描写秋景诗背给学听、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特板设计、古诗两首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二月花我会认径斜枫我会写枫备作业布置会背诵两首古诗教学记让学生朗感悟古诗韵律节奏美。
《山行》课堂教学实录【小编寄语】《山行》课堂教学实录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山行》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先请问同学们,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生:喜欢冬天。
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而且冬雪后的景色也非常美。
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生: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吃冰糕,穿裙子;可以戴太阳帽,可以游泳。
生:我喜欢春天,春花灿烂、万紫千红、春风和煦、景色怡人。
师:确实,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
但是,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个悲凉的忧郁的季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清代女诗人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秋天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更是有着“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并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进行比较阅读,跟随他们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去感受赏秋的情怀。
(板书:山行杜牧)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要达到哪些要求哪?请看大屏幕: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初读古诗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
(屏显画面)同学们跟录音读。
自由朗读。
四、理解诗意。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诗意,有不懂的地方,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学生看注释,交流。
师:《山行》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本文是关于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赠刘景文山行学习目标1会认生字。
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看图说话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案(附板书)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案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标: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诗人,解诗题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
(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
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1、初读。
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
(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
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
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
教师点拨——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赠刘景文》和《山行》两首古诗中的生字和词语。
2.理解和欣赏这两首古诗,能够流利地朗读并默写古诗。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两首古诗中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默写两首古诗。
2.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作者的情感表达。
(2)正确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典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古诗的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知识和内容。
(1)了解诗人及背景:介绍《赠刘景文》的作者苏轼以及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生活和时代背景。
同样介绍《山行》的作者杜牧以及写作背景。
(2)初读古诗:通过范读、自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熟悉古诗的内容和节奏。
同时,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和词语,理解诗句的大意。
(3)深入学习:通过逐句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并点拨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4)整体感知:通过对两首古诗的整体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中所描绘的美丽自然景象。
3.练习巩固:通过小组合作、个人思考、全班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练习包括朗读、默写、拓展阅读等。
4.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知识和内容。
2.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美。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与作业:布置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
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2.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朗读和默写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山行》教学实录(一)一、引入师:秋天在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笔下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在清代女诗人秋瑾的笔下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书写课题。
生:齐读《山行》。
二、初读感悟a)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达到流利。
b) 指名读。
c) 师生合作读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老师读题目和作者,学生读诗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来,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诗的感觉生:美生:快乐师: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霜叶红于二月花)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生: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师:那个字是比的意思?生:于师:你是怎么知道“于”是比的意思呢?生:从课后的注释里。
师:根据诗后的注释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师:那是怎样的枫叶?生:红艳艳的枫叶生:象火一样的红的枫叶师:诗人是在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看到这如火的枫叶的?生:秋天生:傍晚师:你从哪里知道是傍晚?生: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晚”字就是傍晚的意思。
师: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生: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师:闭上你的眼睛,(师配乐朗诵)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山?怎样的路?生:高高的山生:弯弯的小路师: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小路的尽头是连着天的白云,此时,这样的景让我们感到了什么?生:像仙境,很美生:静师:在这寂静的山林中,我抬头看见了白云深处的生:人家师:有人家就有生:炊烟生:犬吠生:小孩的嬉戏……〔板书:白云深处有人家〕在你们的《必背古诗》中“白云生处的”“生”就是“深”,请想一想,这两个sheng有什么区别?在这里用哪能个好呢?深与浅相对,生与死相对生:从“生”我们看到了活力与生机(掌声)师:这一静一动,让你感到了什么?生:就像一池静静的湖水起了涟漪,美极了!师:当“我”的目光由远及近时,“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马车,屏住了呼吸,陶醉了,是什么吸引了“我”?生:枫林师:这里的坐怎样解释?生:因为师:我惊奇地发现在夕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我看到这里,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师:我看到这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师:我看到这比二月的花还红还艳丽的红叶,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1课时精读引领课《赠刘景文》+《山行》一、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图画、生活实际等理解诗意,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赠刘景文》《山行》。
读一读,看看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2.交流切入: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要想真正读懂古诗,首先要知道诗人当时创作的背景,我们先来学习《赠刘景文》。
(二)学习《赠刘景文》1.知诗人,解诗题。
(1)板题,指导书写“赠”“刘”,读准平舌音“赠”。
(2)齐读题设疑: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呢?理解“赠”,简介背景。
苏轼,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又叫苏东坡。
他和刘景文是好朋友,刘景文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
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识字词,读通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指导读好停顿。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4)小结: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来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是写秋景的。
(荷尽菊残)3.解诗词,知诗意。
(1)抓诗词解诗意。
指名说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相机点拨穿插融合促进理解。
荷尽①出示荷花图: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你会想起哪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出示荷叶图:荷叶像什么?像什么样的伞?——高举的伞,这就是诗中所说的——擎雨盖。
③出示残荷图:秋天来了,看荷花变得怎样了?你又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④抓关键词指导朗读,体会秋荷开败、荷叶凋零的景象。
古诗两首:山行、赠刘景文教案教学设计课时计划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题4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材分析重点识字写字难点朗读感悟教具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批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学生自己先提出疑问,师生交流共商解决办法。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让学生自己找出证据,说明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枝记刘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背诵古诗第二课时一、复习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2、背诵古诗二、学习第二首古诗(一)释题1、读题2、简介诗人“杜牧”(二)识记生字字音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案教学设计炼化二小赵刚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
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
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
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
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
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
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教具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
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初读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人教版二年级教课设计设计 )教课内容 4、古诗两首课时 2 课时教课目的 1、认识“刘、菊”等 10 个生字。
会写“于、首”等 6个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领会诗人对秋季的赞叹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要点认识“刘、菊”等 10 个生字。
会写“于、首”等 6 个字。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领会诗人对秋季的赞叹之情。
“首、记”的字形教具课文插图。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资料,收集相关秋季的古诗。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沟通资料,认识背景1、学生展现、沟通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教师可视状况有选择地解说:我国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他人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聚会,此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识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赏识他了。
苏轼喝着酒,非常快乐,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
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2、看图说话。
出示挂图,让学生谈谈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1、借助拼音读课题。
注意“赠”、“景”是后鼻音。
书空“刘”字。
2、谈谈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同桌听。
4、用笔圈出生字读读。
5、同桌合作学习生字,试试理解字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画面1、自由读诗,联合图思虑: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样的风景?2、小组内议论沟通,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完后沟通自己的领会,沟通后再融入感情读。
4、小组报告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
小组间答疑。
教师进行指导。
如,理解“霜”的意思,能够联合生活实质来指导。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
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北方秋季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固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
这就是霜。
下霜时,天气已经冷了。
还能够联合上下文理解。
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察看插图,要点指引察看荷塘和菊花,使其理解“擎雨盖、傲霜枝”指什么。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
2.分析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两首诗的修辞手法。
2.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两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学习《赠刘景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赠刘景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5.学生背诵《赠刘景文》。
(三)学习《山行》1.让学生自由朗读《山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5.学生背诵《山行》。
1.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两首诗的主题分别是什么?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有何不同?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
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仿写,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点评要及时、准确,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要点。
2.在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
3.在拓展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创作过程,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不断改进,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学习《赠刘景文》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友人成就的赞赏。
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呢?”2.在学习《山行》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
学实录)
课文标题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
情。
3、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
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古诗两首)。
第一首是《赠刘景文》,第二首是《山行)》。
这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赠刘景文》
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如:赠、擎、菊、残、橙、橘
(2)学生书写重点掌握的字,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四、课文讲解
1、学生自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秋天
师:秋天的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荷尽、菊残霜枝——荷叶一般是夏天开放,秋天花都谢了。
菊花一般是秋天开放,所以,有“秋菊”的说法。
菊花都凋
谢了,说明已是深秋。
文中说“菊残犹有傲霜枝”,注意,霜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是天气很冷,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才有,霜一般是深秋时节才有,所以有“秋霜”的说法。
“霜降”是我国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10月23日,它表示天气更冷了,就要进入冬天了。
)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深秋荷尽菊残霜枝
师:这首古诗是写深秋的景色,作者以荷败、菊残,写出了深秋时节的特征。
学生朗读第二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师:这里要注意两个字的书写,一个是“橙”字,一个是“橘”字。
(学生书写)
师:到了深秋时节,花谢了,叶子也败了,可是,作者说这是一年的好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橙黄橘绿——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
此外,作者在第一诗里也作了说明:菊残犹有傲霜枝,大家注意这个“傲”字,“傲”是高傲,不屈服的意思。
“傲霜枝”说明菊花虽然凋谢了,但它的枝干还在,天气很冷,但是它怎么样了?它不怕,毫不屈服。
说明它很坚强。
作者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好景橙黄橘绿傲霜枝
3、内容分析
师:作者通过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秋天?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荷、菊、橙、橘
师:这首诗里,作者写到了秋天的哪几种颜色?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橙黄橘绿
师: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秋天的景致丰富多彩,在凋敝中又富有生机。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含义?
(提示:荷花已谢,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凋谢了,还残留着花枝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
橘子青绿的时节。
)
4、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
这首诗描写了荷、菊、橙、橘的姿态与颜色,展现了秋天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四川眉山人。
他写了很多诗。
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读。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牧的《山行》。
“山行”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这首诗和《赠刘景文》一样,也是写秋天的景致。
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牧的情况?
(提示: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字牧之,陕西西安人。
他是晚唐时的诗人。
也写了很多诗,大家课后找来读读。
)
二、学习《山行》
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注意:课件中的第一句诗第四个字“上”字应为“山”字。
)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如:寒、径、斜、枫、于
(2)学生书写重点掌握的字,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四、课文讲解
1、学生自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深秋寒山霜叶红。
“寒山”说明天气很冷。
作者路过一片枫林,说它“红于二月花”,枫叶是什么时候变红?枫叶一般是十月底十一月初变红,是深秋时节变红。
)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深秋寒山霜叶红
师:这首古诗也是写深秋的景色,作者通过描写寒山和红红的枫叶,写出了深秋时节的特征。
2、学生朗读全诗。
3、解释重要词语。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弯弯曲曲。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4、内容分析
师:作者通过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秋天?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师: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秋天的枫叶在寒山与白云的衬托下,格外夺目。
这首诗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被广为传诵。
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枫叶会变红?
(提示:枫叶变红是因为叶片中含有大量花青素。
我们知道,叶子含有叶绿素,叶子还含有让叶片呈现黄色的叶黄素、类胡萝卜素,使叶子呈现红色的花青素。
春夏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所
以呈现鲜亮的绿色。
叶黄素进行光合作用,随着气温的下降和白昼时间变短,叶绿素被大量分解掉,其他色素也就显现出来。
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子便呈现红色。
)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含义?
(提示:深秋时节,有一条石板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白云飘浮,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人家居住。
我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停下车子不走。
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红艳。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先写远处的风景,再写近处的风景,由远而近地描写景物。
大家说说远景写了什么?近景又写了什么?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5、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
这首诗描写了寒山、石
径、白云、人家、枫林,展现了秋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自读课文、背诵课文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