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第三节 第四节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5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一节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备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并不是在出生时都已具备的,而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发展的。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或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他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思维发生以后,不是孤立的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认识过程,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是单纯的反应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了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变得复杂化。
同样,思维的参与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思维好似儿童的情绪或动越来越复杂,出现了恐惧情绪、关爱情感、道德情感等高级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都与对事物的理解密切相关。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一时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儿童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的认识自己。
第二节思维的发生及发展趋势一、思维发生的时间及标志: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发生,发生的标志是出现最初的语词概括。
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的概括。
这时的语词只是代表某一物体的名称,没有概括的功能。
比如,小孩说的“灯”只是代表他自己房间里的那盏灯,而不是代表所有的“灯”。
第二阶段: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儿童使用物体的动作,使儿童的概括方式发生显著的改变,儿童不再根据颜色来概括各种不同的实物,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
第七章幼儿认知的发展――学习辅导皮亚杰认为婴儿的认知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即他们用感知觉和动作来探索世界,认识事物,但逐渐地对事物的表现变得抽象起来,他们开始用符号在头脑中表现事物。
在低一级水平上,他们用表象在头脑中加以呈现,在最高级的水平上,他们用语言来呈现。
幼儿的思维在前期感知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进入了前运算阶段。
象征机能形成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之一是象征机能的形成。
象征机能,也称为心理表征能力,是指用意义所借的符号来表征意义所指的事物的能力,又称符号能力。
(一)假装游戏1.假装与相联系的现实生活日益分离2.以“儿童自己”身份加入游戏的方式会随着年龄发生变化3.假装游戏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二)绘画绘画是儿童早期另一种重要的象征性表达方式。
随着儿童心理表征能力的提高,纸上的符号开始有了意义。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绘画是儿童早期另一种重要的象征性表达方式。
随着儿童心理表征能力的提高,纸上的符号开始有了意义。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涂鸦、乱涂阶段(18各月以前)。
当儿童开始绘画时,他已经会为他的乱涂进行描述。
如一个18个月的孩子拿着蜡笔在纸上跳跃,纸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点,问他是什么,他解释说,“在下雨”。
2.开始描述外形和形状。
到第二年,儿童的乱画开始变为图画,并且,儿童意识到图画可以描画假装的物体。
3-4岁时,绘画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出现了,幼儿可以画一张人的图画了。
这时候画的人被称为蝌蚪人,这是人的一种符号,全世界儿童都一样,具有普遍性。
逐渐地,幼儿给图上的人添加特征,如眼睛、鼻子、耳朵、手指等。
3.更现实的绘画。
随着认知和运动技能的进一步发展,儿童创造出更复杂的图画:更合理的身体比例、更多的细节。
虽然如此,但总的说来,就算是6岁儿童的画也并不特别反映现实。
他们的图画包含有知觉的扭曲,这使得他们的画看起来富于二、幼儿思维的特征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是从儿童2岁到7岁,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以下四点。
2024年幼儿认知的发展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提升对基本形状和空间关系的认知。
2. 培养幼儿初步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
3. 增强幼儿对日常生活的认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形状与空间认知、数理逻辑概念的建立。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形状拼图、计数玩具、生活场景卡片。
学具:幼儿用认知卡片、画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的生活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场景中物品的形状和空间位置。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形状拼图活动,讲解形状特征和空间关系。
利用计数玩具,讲解简单的数理逻辑概念。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形状分类和拼图游戏。
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数数、分类和排序活动。
4. 小组讨论(5分钟)针对生活场景卡片,小组讨论并描述卡片内容,促进语言表达和社会认知。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形状认知区域:展示基本形状和名称。
数理逻辑区域:展示数数和分类的示例。
生活认知区域:展示日常物品和场景图片。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家长协助幼儿找出家中的三个不同形状的物品,并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和家长一起数一数家里的玩具,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2. 答案: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记录幼儿的描述,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结果。
玩具分类的答案可以多样化,关键是幼儿能理解分类的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状态,为个别化教学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家长提供更多机会让幼儿进行观察和描述。
安排后续课程,将认知内容逐步深化,如引入简单的时间、天气等概念。
第七章学前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3-6岁)学龄前的健康问题中最严重的一种大概是因为感冒而流鼻涕。
这些小病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帮助儿童锻炼自己的免疫系统,预防将来可能遇到的更严重的疾病,还可以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一些研究者指出,小病不仅可以让儿童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身体,还可以让他们学习一些应对技能,从而帮助他们更有效的对付未来更为严重的疾病。
而且小病还可以让他们有机会更好的了解他人生病时的感受,这种体谅他人的共情能力,可以让儿童更富有同情心,并能够更好的照顾别人。
相比于疾病和营养问题,学前期儿童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意外事件。
一来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以及身体活动的高水平;二来,他们对环境缺乏判断。
铅中毒功能侧化:某些功能更多的分布在一侧半球的过程。
在学前期表现的愈发明显。
左半球主要涉及的是和语言能力相关的任务,如说话,阅读,思维和推理。
右半球发展的主要是非言语领域,如空间关系的理解,图案和绘画的鉴赏识别,音乐,以及情感的表达。
两半球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不同,左半球序列的加工信息,一次一个数据,而右半球更倾向全局的方式加工信息,整体的反映出来。
当然不绝对…关于语言发展的性别差异,一方面可能是女性的胼胝体比男性大,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女孩在语言技能方面接受的鼓励比男孩多。
运动发展粗大运动技能:三岁时,已经掌握了蹦跳、单腿蹦、跳跃和跑步,但不能突然的转身或停止;四五岁时,对肌肉的控制越来越好,使得技能更加精细化,对停止、起身和转身有更有效的控制。
关于如厕问题:小于12个月的孩子没有膀胱或肠的控制力,6个月之后仅有初步的控制能力;一些18-24个月大的儿童已经表现出做好如厕训练的迹象,但有些则要到30个月或更大才能做好准备。
因此,很多人认为什么时候进行如厕训练没有统一的时间,应该在儿童表现出他们做好准备之后再进行,做好准备的迹象包括:一天中至少有两个小时保持干燥或午睡后醒来没有尿湿;规律的可预见性的肠蠕动;通过面部表情或言语表明要撒尿或拉便便;听从简单指令的能力;去往厕所并独立脱裤子的能力;对弄脏的尿布感到不舒服;要求使用便器或便壶;穿内衣的愿望。
画班班幼儿园第七章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颜色本节课将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颜色。
1. 课堂活动1:颜色卡片游戏•准备一组颜色卡片,包括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
•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颜色卡片,并问幼儿这个颜色是什么。
•让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将相同颜色的卡片放在一起。
•引导幼儿说出每种颜色的名称,并与卡片进行配对。
•让幼儿根据指示找出指定的颜色卡片。
2. 课堂活动2:颜色涂鸦•准备彩色画笔和纸张。
•引导幼儿选择一个颜色,并告诉他们如何用画笔在纸张上绘制这种颜色。
•让幼儿尝试使用不同颜色的画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涂鸦。
•鼓励幼儿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幼儿猜测他们所使用的颜色。
第二节:认识形状本节课将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基本形状。
1. 课堂活动1:形状拼图•准备一套形状拼图,包括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常见形状。
•将拼图分成几块,并让幼儿试图将它们正确地拼在一起。
•引导幼儿观察拼图的形状特征,帮助他们区分不同的基本形状。
•让幼儿动手将拼图拼好,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成果。
2. 课堂活动2:形状找一找•在教室或操场上贴上各种形状的卡片,如圆、方、三角形等。
•让幼儿找到一个指定的形状,并告诉其他幼儿他们找到了什么。
•引导幼儿分享他们发现形状的方式和方法,以促进他们对形状的认知。
第三节:认识数字本节课将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10,并了解数字的顺序和数量。
1. 课堂活动1:数字游戏•准备一组数字卡片,包括数字1-10。
•让幼儿观察每个数字卡片,并问他们这个数字是什么。
•引导幼儿在教室或操场上找到指定的数字,并告诉其他幼儿他们找到了什么。
•鼓励幼儿按顺序排列数字卡片,帮助他们理解数字的顺序。
2. 课堂活动2:数字数量比较•给幼儿展示一些物品,如小球、积木等。
•让幼儿将物品按照指定的数量放到不同的盒子中。
•引导幼儿比较盒子中的物品数量,告诉其他幼儿哪个盒子中有更多的物品。
•鼓励幼儿使用数字卡片或手指进行数量的表示和比较。
第四节:认识时间本节课将引导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认知发展导言:学前教育是对幼儿身心综合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幼儿认知能力的重要时期。
幼儿的认知发展对其未来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促进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是逐步形成的。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认知发展基于以下原理:1. 感知和认知的统一:幼儿通过感官经验来获取认知信息,感知和认知是统一的过程。
2. 适应和调整的互动:幼儿通过适应环境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实现认知的发展。
3. 个别发展和社会经验的相互作用:幼儿的认知发展是个别差异的,同时受到社会经验的影响和塑造。
4. 意义构建和符号思维: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使用符号来构建意义和进行思维。
第二节:教学活动与认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1. 游戏和角色扮演: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幼儿可以模拟真实情境,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2. 探究和实践:提供丰富多样的探究和实践活动,鼓励幼儿主动观察、实验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图书阅读:通过图书阅读,引导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和扩展词汇量,同时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想象力。
4. 手工制作和艺术表达:通过手工制作和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数理思维训练: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数学和逻辑思维的训练,提升他们的数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节:认知发展的评估与个别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进行个别化教学。
评估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测评等方式进行。
个别化教学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差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第四节:家庭与学前教育的合作家庭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该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幼儿的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