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8.71 MB
- 文档页数:137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感知觉、注意、记忆一、认知发展概述1.认知发展的界定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2. 感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3.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4. 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视觉敏锐度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注视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其他感知能力儿童一出生时就有了触觉反应,其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味觉和嗅觉也生来就有,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味觉和嗅觉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现代研究发现,婴儿不仅能感知客体某一方面的简单属性,而且能够感知客体复杂的特点;21-3岁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触觉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形状知觉在两岁以后,儿童往往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区分辨别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或颜色等属性;也常常说出有关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语词;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儿童认识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颜色;保护与促进婴幼儿感知发展建议:注重感官教育;保护儿童的感官;做好言语指导;培养儿童观察力的方法;3. 注意的发生与发展10-1岁婴儿注意的发生原始的注意行为;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基本上是先天的无条件定向反射;无意注意的发生;大约出生后2-3周;其后,婴儿的注意力不断发展,注意的客体不断增加;婴儿的注意力虽已发展,但注意集中时间很短;婴儿的注意很容易被引开;21-3岁婴儿注意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被动引起的注意占主要地位;主动的注意还只处于萌芽状态,维持的时间十分短暂,还要承认不断提醒,才能集中注意;4. 记忆的发生与发展1记忆的发生新生儿所以能够形成条件反射,正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喂奶姿势形成的条件反射被认为是儿童最早的记忆;新生儿另一个记忆表现就是对熟悉事物产生“习惯化”;21-3岁婴儿记忆的发展他们还不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去记住某些经历过的事物;对于记住的东西也不能保持很长的时间;要反复教、不断复习才能继续记住;三、幼儿认知的发展1.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1视觉视敏度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视力都在由低到高不断地发展和提高;颜色视觉幼儿的辨色能力有如下发展趋势;幼儿初期儿童已经能够初步辨认红、黄、蓝、绿等基本色;幼儿中期的大多数幼儿已能区分基本色与近似的一些颜色;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认识颜色,画图时还能运用各色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而且能经常正确的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橙等颜色名称;2听觉纯音听觉在幼儿期,儿童辨认一些声音的纯音听觉感受性在发展着;言语听觉幼儿对词的言语听觉也在发展;3空间知觉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等;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方位知觉方位知觉是指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进行;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幼儿对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地可以区分出远近;对于比较遥远的空间距离则不能正确认识;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而形成的;幼儿掌握形状的顺序一般为: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半圆形、菱形、椭圆形;4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幼儿早期时间知觉的发展幼儿早期已经有了初步的时间概念,但这只是时间知觉的萌芽;这时,幼儿的时间概念总是和具体生活相联系,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就是一些活动或现象;幼儿中期时间知觉的发展这一时期,幼儿已经能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但却无法弄清过去、将来的含义;幼儿后期时间知觉的发展5~6岁幼儿能够以今天为基准划分前天、昨天、明天、后天,并且已经可以认知一日之内及一周之内的时序,但对一年之内的时序认知还很困难;5幼儿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幼儿观察力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观察的有意性;观察的顺序性;观察的细致性;观察的理解性;培养儿童观察力的方法: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带儿童走进大自然;引导儿童观察事物的特征;2.幼儿注意的发展特点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概括地说:不稳定,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1幼儿无意注意的特点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两大类: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如,电视、电影中新颖多动的画面,突然出现的镜头等都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只要幼儿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但各年龄班幼儿由于所受教育以及生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注意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防止儿童注意分散的措施: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灵活的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提高教学质量;2幼儿有意注意的特点幼儿前期已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进入幼儿期后,有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怎样让儿童保持住有意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为儿童组织的活动目的必须是具体明了的、任务必须是简单的;依据儿童兴趣选择活动内容;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要善于利用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培养儿童的坚持性;3.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幼儿期记忆发展特点总的概括为: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1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大多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等活动中自然而然记住的;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记忆的目的不明,他们记住什么,不记住什么;其二为幼儿不会自觉地运用反复识记的办法来记住某件事情;幼儿的有意记忆较差;2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正在发展根据识记材料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的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经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语词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3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而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是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注意培养儿童的有意记忆、意义记忆帮助儿童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给予儿童形象的记忆材料和有趣的记忆方法;帮助儿童理解识记材料;让儿童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0-3岁婴幼儿记忆训练方法介绍实物记忆练习强化记忆练习词汇记忆训练实物回忆训练复述话语训练数字记忆训练游戏训练法图像记忆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了解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教育是指在儿童正式入学前,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教育。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对于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和教育方法。
一、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思维和理解能力逐渐形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 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学前儿童在认知过程中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较高,能够快速察觉和记忆物体的形状、颜色、声音等特征。
2. 对象永恒性的理解欠缺: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对象永恒性的理解,即当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时,他们往往无法理解对象仍然存在。
3. 社会认知的初步形成: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感知和理解与他人的社会互动,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活动来认识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交经验和教育支持等。
1. 遗传因素: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部分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有的儿童天生具有较强的记忆、逻辑思维等认知能力,而有的儿童可能对于某些认知任务相对较弱。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亲子互动机会,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
3. 社交经验:学前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促进认知发展。
在与同伴一起玩耍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发展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育支持:学前教育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质的学前教育可以提供激发学前儿童学习兴趣和培养认知能力的教育环境。
三、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方法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教育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在儿童最早期的生活经历中,通过感知、思考和探索环境,促进他们认识、理解和建构世界的过程。
这一阶段对于儿童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重点讨论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并探讨其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1. 感知与感觉发展学前儿童通过触摸、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能力来感知周围环境。
他们能够注意到不同颜色、形状、声音和气味,并将它们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例如,当他们看到一只狗时,他们能够识别狗的形状、颜色和声音,从而理解这是一只狗。
2. 认知结构的建构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即他们对于事物属性和关系的理解框架。
他们通过对物体、人和事件的观察和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式。
例如,儿童会将动物分为哺乳动物和鸟类,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3. 语言与沟通能力的发展语言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通过听、说、读和写来学习和使用语言,并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
在学前阶段,他们逐渐掌握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的规则,并能够使用语言来描述事物、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分享经历。
语言不仅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工具,也是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4. 认知控制和执行功能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发展出认知控制和执行功能,即集中注意力、抑制冲动、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在多个任务之间转换注意力,并掌握自我控制的技巧。
例如,他们可以在玩耍时保持专注,完成一项任务,而不被其他诱惑分散注意力。
5. 空间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发展出对空间和数学概念的认知理解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分辨大小、形状和位置来理解空间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数和数量比较。
例如,儿童可以通过玩具积木建造结构,理解堆叠的规则和空间关系。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与感觉发展、认知结构的建构、语言与沟通能力的发展、认知控制和执行功能的发展,以及空间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主题(二)思维与想象一、思维发展概述1.思维的界定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里面思维的概念要比上面的定义宽泛,不仅包括上述定义讲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包括思维的萌芽以及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抽象逻辑思维只是思维的一种形式,也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其间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系列演变。
演变的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以上不是三个发展过程,而是从三个角度来描述同一个发展过程。
2.思维的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解决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性。
概括: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属性或规律提取出来。
儿童的概括水平是衡量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指标。
间接:指借助一定的媒介或一定的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正是由于思维具有间接性,所以人才能反映不在眼前的事物、未曾经历的事物,才能超越感知觉,认识看不到的事物,才会扩大认识的范围和深度。
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维产生于问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主要作用在于问题的解决。
3. 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发展过程划分为:感觉运动思维、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形式运算思维。
根据思维的内容划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划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4.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重要质变。
《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心得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第二章对我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有
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意识到了在教育幼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
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中包括了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了解到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儿童具有不
同的特征和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在幼儿教育中,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
平和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另外,在第二章中,我们还学习了儿童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儿童健
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具有
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情感发展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我深刻体会到在教
育幼儿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第二章还介绍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儿童的性别认
同和社会认同。
这些内容让我了解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程度的
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根据这些认知和认同来进行教育指导也是十分
重要的。
通过学习第二章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也明白了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对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培养。
希望通
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引言:学前教育是孩子最关键的阶段之一,也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尤为重要,他们需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认知,并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介绍如何通过教学来促进这一过程。
一、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1.1 感知与觉知学前儿童对于外界的感知与觉知能力特别敏感。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来了解他们对于环境的感知与觉知能力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1.2 记忆与注意力学前儿童的记忆和注意力能力有限,他们通常更喜欢接触新的事物。
为了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教师可以创设有趣、多样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并通过重复、巩固的方式帮助他们巩固记忆。
1.3 语言与思维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正在逐渐发展,他们的思维也在进一步发展和形成。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表达,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法2.1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学前儿童的思维,促进他们建立起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主题,创设相关的情景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2.3 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学前教育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孩子可以模仿各种角色的行为,从而了解不同角色的特点和社会规则。
2.4 视频教学学前儿童对于视觉刺激更为敏感,因此通过展示有趣的教学视频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前儿童的教育视频,并结合课堂教学,在视频播放后进行相关的课堂活动。
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感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第一部分感知觉一、选择题1.对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叫()。
A.前庭觉B.触觉C.视觉2.儿童的听力一般要到()岁时才达到最好水平。
A.5—6岁B.10—12岁C.14—19岁3.70%-75%的信息是通过()得到的。
A.听觉B.触觉C.视觉4.()岁婴儿的视敏度才接近成人A.1岁B.2岁C.3岁5.()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
A.5—7岁B.3—4岁C.4—5岁6.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来研究婴儿的形状知觉。
A.悬崖装置B.注视箱C.靶形图7.婴儿特别偏好下面()形状。
A.人脸B.宠物的脸C.长方形8.视觉悬崖的实验发现,()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A.6 B.7 C.89.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婴儿的()经验特别有关。
A.翻身B.爬行C.站立10.()岁幼儿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A.5 B.6 C.411.()岁是儿童掌握左右概念发展最快的阶段A. 4-5岁B. 5-6岁C.6-7岁12.多通道感知典型地表现在()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
A.同一B.不同C.两个13.2个月与()个月是婴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的两个高峰。
A.10 B.9 C.814.()是指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A.感觉剥夺B.感觉轰炸C.感觉过多二、判断题1.嘴和手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工具。
2.婴幼儿的听力不如成人的敏锐。
3.新生儿怕热不怕冷。
4.女孩的肤觉比男孩敏感。
5.抓握是婴儿最初有方向的运动,是形成操作物体和发展成复杂动作的基础。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嗅觉具有个别差异。
7.20周的胎儿就已经具备听觉能力。
8.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
10.幼儿年龄越小,视敏度越好。
11.儿童在识别颜色的过程中,一般是先认识颜色,然后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
12.色盲具有性别差异,通常男孩的颜色视觉比女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