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8
肌电图专辑【七】视觉诱发电位解读VEP检查是神经科和眼科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原理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是对视神经进行光刺激时,从头皮记录到(枕叶皮层接受视觉刺激后产生)的电活动。
VEP的解剖基础是基于视觉传导通路的完整与否:视觉通路由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皮层(视中枢)组成。
二.检查方法VEP常用检测方法有:闪光刺激VEP(flash VEP,FVEP)和模式翻转刺激VEP(pattern reversal VEP,PRVEP)。
闪光VEP受视敏度影响小,主要不足是波形及潜伏期变异较大(仅供参考),主要用于不能配合PRVEP检查的患者。
PRVEP的优点是:波形简单易于分析、阳性率高、容易记录、可重复性好,因此临床应用最广泛。
最常用的是黑白棋盘格PRVEP,分为全视野、半视野两种。
本文主要介绍单眼全视野黑白棋盘格PRVEP。
记录方法:通常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进行,检测前应粗测视力并行矫正。
a.记录电极:可置于O1、Oz、O2的位置;b.参考电极:通常置于Fpz(也有Fz说)。
c.刺激方式:单眼全视野or半视野刺激。
受试者必须密切配合,注视视屏固定亮点(特别是半视野刺激时,常易引起视觉疲劳)。
三.正常VEP的识别正常VEP在枕区可以记录到一个NPN三相复合波,此复合波中的正向波(向下的波)波形清晰稳定、容易识别,此波为P波,其通常在接受刺激后约100ms左右出现,故又称为P100,是评价VEP的主要指标。
在P100之前和之后分别有两个负向波(向上的波),二者通常在接受刺激后75ms和145ms出现,故分别称为N75、N145。
由于N75难以辨认、N145潜伏期及波幅变异大,故临床将P100作为唯一可靠的波成分。
四.异常VEP的病理生理基础P100潜伏时反映的是眼睛接受到刺激以及刺激经视觉传导通路传导至枕叶皮质所需时间。
事件诱发电位p300正常值P300事件诱发电位是一种在脑电图中观察到的特殊波形,通常在刺激出现后300毫秒左右出现。
P300波形通常呈现为一个较大的正波峰,代表了大脑对于特定刺激的认知和注意力反应。
通过分析P300波形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对于刺激的感知和加工过程。
P300事件诱发电位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
通过对P300正常值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人群在认知功能和信息处理方面的差异。
一般来说,P300波形的振幅和潜伏期可以用来评估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水平。
正常情况下,P300波形的振幅较大,潜伏期较短。
而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或认知障碍的情况下,P300波形的特征可能发生改变。
研究表明,P300正常值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有关。
例如,年轻人的P300波形通常比老年人的振幅更大。
此外,男性在P300波形的振幅和潜伏期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教育程度也可能对P300波形的特征产生影响。
除了个体因素外,P300正常值还受到刺激类型和任务复杂性的影响。
研究发现,P300波形对于不同类型的刺激具有不同的响应。
例如,对于听觉刺激,P300波形通常在听觉皮层中生成;而对于视觉刺激,P300波形则在视觉皮层中生成。
此外,P300波形对于刺激的预测性和注意力要求也具有敏感性。
在任务复杂性较高、需要较高注意力的情况下,P300波形的振幅可能更大,潜伏期可能更短。
通过对P300正常值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认知功能和信息处理的正常范围,并为临床诊断和神经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例如,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医生可以通过对患者P300波形的分析,评估其注意力和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
此外,通过对不同人群P300波形特征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个体在认知功能和信息处理方面的差异,为个体差异的研究提供基础。
P300事件诱发电位的研究对于了解个体的认知功能和信息处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P300正常值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个体在P300波形特征方面的差异,并为临床诊断和神经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 08-04-05 16:56:00 ] 作者:宋伟琼,谭浅,夏朝华编辑:studa20【摘要】探讨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的特征,以获得正常参考值。
方法:应用法国Metrovision 公司生产的Vision Monitor 视觉诱发系统对正常人60例(73眼)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进行闪光VEP检查,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5~14岁)19眼,B组(15~29岁)17眼,C组(30~49岁)21眼,D组(50~65岁)16眼;对正常人62例(77眼)在15,30和60min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下进行图形VEP检查。
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5~14岁)20眼,B组(15~29岁)20眼,C组(30~49岁)22眼,D组(50~65岁)15眼。
结果:在白色、红色、蓝色闪光刺激下P2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22.2±8.3,122.5±11.7,124.1±8.5ms;在白光刺激下D组P2波的潜伏期与其他各年龄组相比,均有差异(P <0.05)。
其他各年龄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意义。
在红光和蓝光刺激下A组与D组比较,A组、D组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均延长,有显著意义(P<0.05),其他各年龄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意义。
在15',30'和60'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下 P100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11.6±6.0,105.9±5.3,105.1±3.8ms。
各年龄组图形VEP相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 >0.05)。
结论: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14岁以下年龄组和50岁以上年龄组闪光VEP P2波的潜伏期较其他组延长,图形VEP P100波的潜伏期各年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正常人0引言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是通过对视网膜进行刺激,经过视路传送在枕叶视皮层的电活动。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EVP)是大脑皮质枕叶区对视刺激发生的电反应,是代表视网膜接受刺激,经视路传导至枕叶皮层而引起的电位变化。
实际应用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给予神经系统某一部位适宜刺激,在神经系统相应部位所记录到的电位变化。
通常把与刺激信号有严格关系的特定反应电位称为特异性诱发电位,这种特异性诱发电位是诱发信息以神经发放形式,在神经通路不同水平上不断组合形成的一系列神经电活动。
由于诱发反应与诱发刺激之间在时间上有恒定的关系,因此根据神经冲动传导时间便可以判定诱发电位中不同的反应所代表神经通路的水平。
如果某一水平发生病变或功能障碍时,诱发电位的相应部分就会出现潜伏期、波幅及波形的改变。
一般地说:(1)F-VEP异常提示视网膜至视皮层之间的病变,异常程度与视功能障碍程度相一致,视网膜病变通过ERG 可以识别;(2)F-VEP正常、P-VEP异常提示屈光系统的病变,屈光系统的病变通过眼科常规检查可以验证;(3)F-VEP正常、P-VEP正常表示视功能正常;(4)F-VEP 正常、P-VEP检查不配合或眼科常规检查正常提示自诉的视功能障碍情况不真实。
眼球钝挫伤致眼部毁损,符合重伤第十条的评定为重伤。
造成视力障碍的,按障碍程度进行评定。
VEP除对视功能障碍可以进行定量评定外,对于各种视功能障碍的病变也有一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虽然VEP是一种客观评定视功能的方法,但在法医学鉴定中应用还注意以下问题:(1)VEP属于皮层电位,精神状态对VEP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测试中应保持被试者处于清醒、安静的状态。
(2)对于P- VEP的测试结果判定,要特别注意被试者的注视程度,注视不良可以造成P-VEP的潜伏时间延长,波幅降低甚至消失,对此不要误认为视功能的障碍;(3) 个别视野严重损伤的患者,虽然有时视力较好(0.1~0.3),但也可以造成VEP的无波,因此在分析VEP结果的同时要注意中心视功能和周边视功能情况。
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摘要】探讨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以获得正常参考值。
方法:应用法国Metrovision 公司生产的Vision Monitor 视觉诱发系统对正常人60例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进行闪光VEP检查,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19眼,B组17眼,C 组21眼,D组16眼;对正常人62例在15,30和60min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下进行图形VEP检查。
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20眼,B组20眼,C组22眼,D组15眼。
结果:在白色、红色、蓝色闪光刺激下P2波的潜伏期分别为±,±,±;在白光刺激下D组P2波的潜伏期与其他各年龄组相比,均有差异。
其他各年龄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意义。
在红光和蓝光刺激下A组与D 组比较,A组、D组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均延长,有显着意义,其他各年龄组相互比较,均无显着意义。
在15‘,30‘和60‘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下 P100波的潜伏期分别为±,±,±。
各年龄组图形VEP相比较均无显着意义。
结论: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14岁以下年龄组和50岁以上年龄组闪光VEP P2波的潜伏期较其他组延长,图形VEP P100波的潜伏期各年龄组比较无显着差异。
【关键词】正常人0引言视觉诱发电位是通过对视网膜进行刺激,经过视路传送在枕叶视皮层的电活动。
反映了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到视皮层的功能状态,是对视通路的客观检测方法[1-3]。
该技术作为一种检测视路功能的敏感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VEP按刺激方式分为2型:闪光VEP和图形VEP。
我们探讨正常人VEP 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数据。
1对象和方法对象正常人60例分别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进行FVEP检查,男31例,女29例;年龄5~65岁;右眼40只,左眼33只,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19眼,B组17眼,C组21眼,D组16眼;正常人62例分别在15‘,30‘,60‘图形刺激下进行PVEP检查,男37例,女25例;年龄9~62岁;右眼41只,左眼36只。
正常人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金龙山;李爱顺;廉昌录;姜燕;金玉子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年(卷),期】1998(21)4
【摘要】检测了正常人138只眼的图像视觉诱发电位.结果表明,图像视觉诱发电位AN75和AP100随年龄增大而明显变小,LN75和LP100随年龄增大而不同程度地缩短.图像视觉诱发电位AN75和AP100与空间频率密切相关,用大、中、小3种方式剌激时随方格的变小而明显变大.在N75和P100的振幅和潜伏期4项指标中,潜伏期的变异较小,而振幅的变异较大.
【总页数】4页(P286-289)
【关键词】视觉诱发电位;图形;年龄因素;正常人
【作者】金龙山;李爱顺;廉昌录;姜燕;金玉子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0.43;R339.146
【相关文献】
1.正常人周边区与中央区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的对比研究 [J], 开远忠;陈林义
2.正常人的象限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J], 兰长骏;宋广瑶
3.我国正常人稳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随刺激频率变化的特性 [J], 魏春惠
4.正常人与屈光不正患者双眼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 [J], 田农;曹春林;王群
5.正常人图形视觉诱发电位N_(145)与发育的关系 [J], 王仕军;阴正勤;余延基;姚军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诱发电位名词解释
诱发电位是神经系统在感受外来、内在刺激时产生的生物电活动。
诱发电位可分为: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机体觉诱发电位。
1.视觉诱发电位:视觉刺激的亮度、频率、运动对视觉诱发反应有特定影响,不同波长光刺激所引起的诱发电位形波也会不同。
色觉正常者可以对高度差别变化、颜色色调差别变化等产生反应,也就是出现视觉诱发电位。
而色盲者仅仅对亮度差别有反应,而对色调差别就没有反应。
2.听觉诱发电位:也就是声波刺激到身体后,身体出现的生物电活动。
声波作用于人体后,人体会在数十毫秒内出现听觉诱发电位。
3.机体觉诱发电位:也就说人对于自身身体变化也会诱发生物电活动,比如不用眼睛看也知道手在哪里,脚在哪里,鼻子在哪里等。
可以用手来触摸相应的身体部位等。
听觉/视觉诱发电位正常值
BA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南方医院内部资料》杨文俊单位:ms
《简明肌电图学手册》崔丽英北京协和单位:ms
注:以上为男BAEP正常值
注:以上为女BEAP正常值
《临床诱发电位学》潘映幅单位:ms
PR-VEP(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南方医院内部资料》杨文俊
《临床诱发电位学》潘映幅
《简明肌电图手册》崔丽英北京协和
建议:
以上是三个国内较常用的标准值,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差异的产生原因与各实验室环境及当时实验取样条件都有关系,因此所有论著都强调,各实验室应尽可能做出自己的正常值。
建议本院先用以上正常值做参照,经过积累后,收集100例以上正常值数据,做统计分析,从而可得出更为精准的本地病源正常值。
诱发电位发生、分类、感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目的、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及SEP、VEP、BAEP临床意义诱发电位产生诱发电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到体内外各种特异性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它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各种传导通路功能的完整性。
诱发电位分类根据检测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可分为: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作为神经内科医师,应着重了解感觉诱发电位。
常用感觉诱发电位根据刺激方式的不同,分为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和听觉诱发电位。
感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目的提供临床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的亚临床病灶(尤其对那些临床症状和体征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脱髓鞘病灶者);动态观察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脱髓鞘病灶的变化;用于脊柱和颅脑外科中脊髓和颅脑手术的神经监护。
感觉诱发电位在临床应用上局限性首先,它仅能确定感觉传导通路上是否有异常,但不能确定病因。
其次,由于诱发电位最终记录部位在外周器官(眼、耳、外周皮肤),因此,这些器官有病变也可导致其结果异常。
视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产生的解剖基础: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在视乳头处形成视神经,经视神经孔进入颅中窝,在蝶鞍上方形成视交叉,来自视网膜鼻侧的纤维交叉到对侧,来自颞侧的纤维不交叉,继续在同侧走行,并与来自对侧眼球的交叉纤维结合成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在外侧膝状体换神经元后再发出神经纤维,经内囊后肢后部形成视放射,终止于枕叶视皮质中枢。
VEP 是枕叶皮质接受视觉刺激后从头皮上记录到的一个电反应。
而当视觉传导通路上任何部位发生病变时,视觉诱发电位都可以出现异常。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产生的解剖基础:耳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外耳、中耳和内耳。
内耳又称迷路,含有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
听觉传导通路起自内耳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神经元,其周围突感受内耳螺旋器毛细胞的冲动,中枢突进入内听道组成耳蜗神经,终止于脑桥的耳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入纤维一部分到双侧上橄榄核,尚有一部分纤维直接进入外侧纵束,并止于外侧纵束核。
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标准
临床视觉诱发电位(VEP)的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医疗设施、实验条件、测试者技能等因素而略有不同。
然而,一般来说,以下是临床视觉诱发电位(VEP)的一些常见标准:
1. 刺激模式:临床视觉诱发电位的刺激模式通常采用棋盘格、条形、闪烁等刺激模式。
其中,棋盘格和条形模式是最常用的刺激模式。
2. 刺激频率:刺激频率是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测试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通常来说,刺激频率在1-2Hz之间是比较常见的。
3. 刺激亮度:刺激亮度也是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测试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一般来说,刺激亮度需要在患者能够舒适接受且不影响测试结果的前提下进行调节。
4. 潜伏期: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开始到诱发脑电波的时间。
在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测试中,潜伏期的正常范围通常在60-100ms之间。
5. 波幅:波幅是指诱发脑电波的振幅。
在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测试中,波幅的参考值通常根据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来确定。
6. 波形:波形是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测试中观察到的脑电波形状。
正常的波形应该是清晰、规则且无异常波形的。
视觉电生理报告怎么看视觉电生理报告是一种对视觉系统功能进行评估的医学检查方法。
在视觉电生理检查报告中,包含了被测者的各项指标,例如闪光灯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反应和视神经通路等内容。
因此,在阅读视觉电生理报告时,需要注意评估报告上各项指标的意义和相关影响因素。
下面是视觉电生理报告中常见的几个指标及其解释:1. 闪光灯视觉诱发电位(ff-ERG):是一种反映视网膜功能的指标,通过对瞳孔内注入闪光灯刺激,观察视网膜对刺激信号的反应,从而评定视网膜的功能状态。
2. 脑干听觉反应(BAER):是一种反映听觉神经传导功能的指标,通过对耳部附近放置电极,测试听觉神经各段的反应情况,从而评定听觉传导功能是否正常。
3. 视觉诱发电位(VEP):是一种反映视觉通路功能状态的指标,通过对眼睛进行刺激并记录视觉通路中产生的电信号,从而评定视觉通路功能是否正常。
阅读视觉电生理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报告的指标解释:了解各个指标的含义和测试方法,以便理解报告中的数据。
2. 参考标准:了解报告中各项指标的参考标准,以便与正常值进行比较,评估被测者的视觉功能状态。
3. 报告质量:检查报告的质量是否高,报告是否详细、完整、准确。
在此基础上,评估被测者的视觉功能状态。
4. 病因分析:根据报告中被测者的症状、检查结果以及其它病史资料,进行可能的病因分析。
通过对病因的了解,可以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总之,视觉电生理报告是一种重要的视觉功能评估方法,其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阅读报告时,需要准确理解各项指标的含义和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完成评估工作。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EVP)是大脑皮质枕叶区对视刺激发生的电反应,是代表视网膜接受刺激,经视路传导至枕叶皮层而引起的电位变化。
实际应用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给予神经系统某一部位适宜刺激,在神经系统相应部位所记录到的电位变化。
通常把与刺激信号有严格关系的特定反应电位称为特异性诱发电位,这种特异性诱发电位是诱发信息以神经发放形式,在神经通路不同水平上不断组合形成的一系列神经电活动。
由于诱发反应与诱发刺激之间在时间上有恒定的关系,因此根据神经冲动传导时间便可以判定诱发电位中不同的反应所代表神经通路的水平。
如果某一水平发生病变或功能障碍时,诱发电位的相应部分就会出现潜伏期、波幅及波形的改变。
一般地说:(1)F-VEP异常提示视网膜至视皮层之间的病变,异常程度与视功能障碍程度相一致,视网膜病变通过ERG 可以识别;(2)F-VEP正常、P-VEP异常提示屈光系统的病变,屈光系统的病变通过眼科常规检查可以验证;(3)F-VEP正常、P-VEP正常表示视功能正常;(4)F-VEP 正常、P-VEP检查不配合或眼科常规检查正常提示自诉的视功能障碍情况不真实。
眼球钝挫伤致眼部毁损,符合重伤第十条的评定为重伤。
造成视力障碍的,按障碍程度进行评定。
VEP除对视功能障碍可以进行定量评定外,对于各种视功能障碍的病变也有一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虽然VEP是一种客观评定视功能的方法,但在法医学鉴定中应用还注意以下问题:(1)VEP属于皮层电位,精神状态对VEP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测试中应保持被试者处于清醒、安静的状态。
(2)对于P- VEP的测试结果判定,要特别注意被试者的注视程度,注视不良可以造成P-VEP的潜伏时间延长,波幅降低甚至消失,对此不要误认为视功能的障碍;(3) 个别视野严重损伤的患者,虽然有时视力较好(0.1~0.3),但也可以造成VEP的无波,因此在分析VEP结果的同时要注意中心视功能和周边视功能情况。
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由于眼睛受光或图形的刺激,会产生微小的电位、电流等电活动,这就是视觉电生理。
正常人与眼病患者的电活动有所差别,因此可以通过视觉电生理的检查来诊断某些眼病。
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眼电图(EOG)、视网膜电图(ERG)及视觉诱发电位(VEP)三大部分。
一、眼电图(EOG)主要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复合体的功能。
临床应用:1、先天性静止型夜盲 EOG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Arden比降低2、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这类眼底病的视觉EOG时间-振幅曲线甚平,暗相电位和光相电位差别很少。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的病程中,只有在眼底出血水肿、眼底出现严重的病变或发生广泛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Arden比才发生降低。
Arden比的大小和血糖水平有关。
二、视网膜电图(ERG)主要反映视网膜感光细胞到双极细胞及无长突细胞的功能。
图象ERG 反映神经节细胞的活动,故可用于黄斑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青光眼、球后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症和视神经外伤的诊断。
在这些疾病中,图象ERG的异常主要表现在P50振幅的异常,峰时的变化较少。
三、视觉诱发电位(VEP)主要反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至视觉中枢的传导功能。
VEP的临床应用(一)视神经病变1、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在VEP中表现为某些成分峰时的明显延时和振幅降低,疾病缓解时VEP改善。
2、球后视神经炎在急性发作期峰时延迟,振幅降低,在极期VEP可暂时消失,在好转期振幅可逐渐上升,并可恢复到正常值。
3、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开始只影响图像的VEP振幅,以后可使潜伏期延迟。
4、中毒性视神经炎乙胺丁醇、乙醇中毒者都表现异常的图象视觉诱发电位。
5、视神经挫伤或断裂视网膜电图表现正常,但是闪光VEP的振幅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甚至波形完全消失。
(二)青光眼青光眼在未损及视神经前闪光VEP是“正常”的。
由于青光眼视野的最早损害是位于周边部,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图象VEP是正常的,当损及中央视野时图象VEP的振幅才开始降低。
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
【摘要】探讨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的特征,以获得正常参考值。
方法:应用法国Metrovision 公司生产的Vision Monitor 视觉诱发系统对正常人60例(73眼)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进行闪光VEP检查,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5~14岁)19眼,B组(15~29岁)17眼,C组(30~49岁)21眼,D组(50~65岁)16眼;对正常人62例(77眼)在15,30和60min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下进行图形VEP检查。
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5~14岁)20眼,B组(15~29岁)20眼,C 组(30~49岁)22眼,D组(50~65岁)15眼。
结果:在白色、红色、蓝色闪光刺激下P2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22.2±8.3,122.5±11.7,124.1±8.5ms;在白光刺激下D组P2波的潜伏期与其他各年龄组相比,均有差异(P <0.05)。
其他各年龄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意义。
在红光和蓝光刺激下A组与D组比较,A组、D组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均延长,有显著意义(P<0.05),其他各年龄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意义。
在15',30'和60'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下 P100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11.6±6.0,105.9±5.3,105.1±3.8ms。
各年龄组图形VEP相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 >0.05)。
结论: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14岁以下年龄组和50岁以上年龄组闪光VEP P2波的潜伏期较其他组延长,图形VEP P100波的潜伏期各年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正常人
0引言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是通过对视网膜进行刺激,经过视路传送在枕叶视皮层的电活动。
反映了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到视皮层的功能状态,是对视通路的客观检测方法[1-3]。
该技术作为一种检测视路功能的敏感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VEP按刺激方式分为2型:闪光VEP(flash VEP,FVEP)和图形VEP(pattern VEP,PVEP)。
我们探讨正常人VEP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数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正常人60例(73眼)分别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进行FVEP检查,男31例,女29例;年龄5~65(平均29.8)岁;右眼40只,左眼33只,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5~14岁)19眼,B组(15~29岁)17眼,C组(30~49岁)21眼,D组(50~65岁)16眼;正常人62例(77眼)分别在15',30',60'图形刺激下进行PVEP检查,男37例,女25例;年龄9~62(平均30.0)岁;右眼41只,左眼36只。
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5~14岁)20眼,B组(15~29岁)20眼,C组(30~49岁)22眼,D组(50~65岁)15眼。
裸眼或矫正视力均≥1.0,屈光度在+1.00~-
2.00D之间,经裂
隙灯和检眼镜检查,无屈光间质和眼底病变,无全身性疾病。
1.2方法应用法国Metrovision 公司生产的Vision Monitor 视觉诱发系统,该仪器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刺激器、放大器、计算机和打印机。
刺激条件:选用高亮度、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50cm 彩色光电刺激器。
屏幕最大亮度为300cd/m2,最小亮度<0.001cd/m2,对比度为100%。
FVEP的刺激光为无背景下均匀无图像的闪光,以中央红点为固视点,同时配有红外摄像系统,以监视眼球的固视情况。
PVEP的刺激图形为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以中央红点为固视点。
记录参数: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100K,低频截止为1Hz, 高频截止为35Hz,两次反应的间隔时间916ms。
使用的电极包括记录电极(针式电极)、参考电极(针式电极)和地电极(盘状电极),分别置于枕骨隆凸上方1cm与水平方向左右各2cm交点处,左右耳垂连线与头正中线交点左右各2cm交点处和正前额处。
受检者取端坐位,面对刺激屏,矫正刺激眼屈光状态,保持自然瞳孔,用不透光眼罩将非刺激眼完全遮住,安放电极部皮肤消毒后,安放电极。
FVEP检查距离为30cm, 给予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叠加各60次。
PVEP检查距离为100cm,给予15',30'和60'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叠加各60次。
Marmor等[3]认为FVEP是一组始于大约30ms和终止于300ms 附近的负相和正相的波形。
命名成分中的数字是表示负相或正相的先后顺序。
由漫射光所诱发的FVEP最常见的成分是分别位于90ms和120ms 的N2和P2。
PVEP波形呈NPN型,由一个负向N75波,一个正向P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