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8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章思想内容1.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城: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指这座城)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5.其他重点字词(1)环而攻之(包围)。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3)多助之至(极点)。
(4)天下之所顺(归顺,服从)。
三、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逐字注解过关特别强调:六单元的文言文其他都不搞了,只要把这份填空打印两遍,每周做两遍,同桌互鉴两遍,直到对答如流。
小子丫头们,喜欢这样简单粗暴的玩法吗?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有利于作战的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包围)而攻之而不胜。
夫.(句首发端词)环而.(连词表递进)攻之,必.(一定、必定)有得.(得到、占据)天时者矣.(加强肯定的句末语气词),然.(这样)而.(却)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句末表判断)。
城.(内城)非.(不是)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非不坚利..(粮食)非不多也,委...(坚固精良。
利:精良。
)也,米粟(放弃)而.(然后)去.(离开)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所以)曰:域.(名作动,限制。
)民不以.(凭借)封疆..(山河)..(划定的疆界、边境。
)之界.(界线),固.(巩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威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得:实施。
道:仁政。
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多助.(支持与帮助),失道者寡.(少)助。
寡助之至..(到达极点),亲.(内亲)戚.(外戚)畔.(同“叛”,背叛。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归顺,服从。
)之。
以.(凭借)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阅读复习提纲21.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远逝,往来..()不动;俶尔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蛇行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无人,凄.()神寒.()..(),寂寥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文学常识:①《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的第四篇。
②“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二、解释以上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三、翻译以下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文意理解。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2、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4分)答: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下注释】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I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e),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题目是编者加的。
2.〔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3.〔环)围。
4.〔池)护城河。
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6.〔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10.〔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11.〔至)极点。
1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3.〔畔)同"叛",背叛。
1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原文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文言文知识点1. 《三峡》作者与出处:选自 《水经注疏》,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重点字词:略无、阙、亭午、夜分、曦、襄、沿、溯、奔、疾、素湍、回清、绝巘、飞漱、晴初、霜旦、属引等。
重点句子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默写:描写三峡连绵、高耸的山势及四季景色的句子。
2. 《答谢中书书》作者信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重点字词:交辉、四时、歇、颓、沉鳞、竞跃、与、念、相与、空明、但、闲人等。
原文填空: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
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
翻译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信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重点字词:参照上文 《答谢中书书》中的字词部分,需注意“念”、“相与”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原文填空: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
4. 《愚公移山》作者与出处:选自 《列子·汤问》,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重点字词:年且九十、惩、塞、迂、室、汝、毕力、平险、杂然相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等。
通假字:惠通慧、反通返、亡通无、厝通措、陇通垄等。
理解文章主旨: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毅力。
5. 《周亚夫军细柳》作者信息: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的作者。
重点字词:棘门、彀弓弩、按辔、被通披、式通轼、邪通耶等。
词类活用:如 “军”作动词,“驻军”;“介胄”作动词,“穿戴盔甲”等。
理解文章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凛然不可犯的 “真将军”形象。
二、古诗词知识点1. 《饮酒(其五)》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课文主旨: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2. 《春望》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