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kerstaff’s脑干脑炎
- 格式:ppt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6
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定义: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系一类急性免疫介导的炎性周围神经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病前常有前驱感染史,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累及周围神经,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临床症状多在2-4周内达到高峰,呈单时相自限性病程;IVIg和血浆交换治疗有效。
疾病本质上是一种针对周围神经的自身免疫性炎性损伤和修复过程,病理主要为脱髓鞘,但也可有神经轴索的损害,以运动神经受累为主,少数伴有或以感觉神经或植物神经受累为主。
以运动受累为主的GBS有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ies,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和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AMSAN);以非运动受累为主的GBS有Fisher 综合征((Miller Fisher syndrome,MFS)、急性全植物神经功能不全(Acute panautonomic neuropathy)和急性感觉神经病(acute sensory neuropathy,ASN)。
一、GBS的诊断(一)AIDP:其是GBS中最常见的类型,也称经典型GBS,疾病的本质是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神经损伤,以比较广泛的神经根和周围神经髓鞘破坏和修复为主。
1.临床特点(1)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有发病。
(2)前驱事件:常见有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尤其空肠弯曲菌和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其他还有EB病毒、HIV、A型肝炎病毒感染;疫苗接种:破伤风、流感、可能脊灰糖丸,狂犬病;分娩、手术、移植等。
(3)急性起病,病情多在2周内达到高峰,绝大多数在4周内达到高峰。
(4)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双下肢无力,常伴有下背部和下肢疼痛或酸痛,部分患者伴有四肢远端麻木。
副肿瘤性脑干脑炎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脑神经的疾病,然而关于此类患者是否伴随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病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合并副肿瘤相关的脑干脑炎报道如下,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7岁,因“右肺腺癌术后5 y,加重伴咳嗽咳痰半月余”于2019年6月23日入住我院放疗科。
5 y前患者因右侧胸痛伴咳嗽、气促,就诊于当地人民医院,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遂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提示: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右胸膜见腺癌浸润。
术后多次行放、化疗(先后2周期TP,6周期培美曲塞,胸部放疗一疗程)及靶向药物(凯美纳125 mg tid)治疗。
2018年12月1日入院复查颅内转移瘤,给于颅内转移灶伽马刀放射治疗,期间肺癌外周血基因检测EGFR19外显子突变。
2019年2月14日服用“吉非替尼”至今。
15 d(2019年6月10日)患者咳嗽咳痰较前明显,黄白痰、偶有痰中带血,伴恶心、间断呕吐胃内容物,无呕血、咖啡样物,无腹痛、发热等不适,随至我院住院治疗。
入院第11天患者出现左下肢无力,不伴其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患者尚能自行如厕、走路。
入院第12天患者左下肢无力逐渐加重,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入院第16天患者出现右下肢肢体无力,且左下肢无力活动不能,呈持续性,请神经内科会诊查体示:意识呈嗜睡状态,构音障碍,高级智能明显减退。
双侧额纹变浅,闭目无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光反射存在,双眼向左侧凝视麻痹,双鼻唇沟对称,伸舌左偏,咽反射消失,30 ml哇田饮水试验阳性,四肢肌张力减低,双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3级,双上肢腱反射(-),左侧下肢腱反射(+),右侧下肢腱反射(+),双侧巴氏征阳性。
Miller-Fisher 综合征(MFS)和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在临床上为少见疾病之一,这两个疾病也较多发生在感染以后,并且两者临床特点表现也较为相似[1],两种疾病之间是否存在密切联系和怎样准确鉴别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基于此,在本文中,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MFS 和BBE 患者各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MFS 和BBE 患者各13例,MFS 组男8例,女5例;年龄18~56岁;病程3~12d。
BBE 组男7例,女6例;年龄19~68岁;病程2~20d。
所有患者诊断的标准:临床表现为进展性、对称性的眼外肌瘫痪和共济失调,同时排除患者出现病毒性脑炎、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性。
方法: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总结归纳出MFS 和BBE 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MFS 和BBE 患者的临床特点:MFS 和BBE 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其中MFS 组患者在发病前就已经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5例和腹泻3例。
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体现在视物重影和四肢无力,并且随着患者病情加重,症状愈发明显。
BBE 组患者在发病之前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7例和腹泻4例。
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体现在头晕,随着患者病情加重,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中枢性面瘫、病理征阳性等症状,见表1。
实验室检查结果:对MFS 和BBE 患者开展实验室检查,主要包含:①脑脊液检查:经检查后,两组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均处于正常状态,其中MFS 组患者出现蛋白、白细胞数和免疫球蛋白升高8例;BBE 组患者出现蛋白和白细胞数升高10例,患者出现GMI 抗体阳性1例;②肌电图检查:MFS 组患者选取病侧面神经、正中神经肌、尺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表现患者出现了神经源性伤害3例,而BBE 组行以上部位检查,患者出现了神经源性损伤2例;③影像学检查:MFS 组患者行MRI 检查8例,行颅脑CT 检查5例,均未发现异常情况;对BBE 组患者行以上检查,CT 出现低密度影和MRI 长T 1、T 2信号,具体部位表现在中脑3例,延髓2例,丘脑4例,小脑1例。
脑干脑炎脑干脑炎的临床表现(1) [脑干脑炎]脑干脑炎脑干脑炎脑干脑炎(brainstemencephalitis,BE)系指发生在脑干的炎症。
广义上属病毒性脑炎,因临床表现特殊而单独列出。
1951年Bickerstaff和Cloake报告3例头痛患者,除急性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外,尚有嗜睡、半身感觉丧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1957年Bickerstaff再次报道5例,并提出诊断名称,故称Bickerstaff脑炎或Bickerstaff-Cloake脑炎。
一、脑干解剖及功能脑干为一蒂状结构(stalk-likestructure),是脊髓在颅内的延续。
传统上将脑干分为3部分,即中脑、桥脑和延髓;共有10对颅神经(Ⅲ~Ⅻ)位于此处,按所在部位也可分为3组,即延髓有Ⅸ-Ⅻ颅神经、桥脑有Ⅴ~Ⅷ颅神经、中脑有Ⅲ及Ⅳ颅神经。
中脑含网状上行激动系统的核团,与调控眼球运动(外展除外)、瞳孔的收缩及调节、大脑的清醒程度有关;桥脑含有运动、感觉、面部副交感神经支配及眼外展的神经核团;延髓则分布着有关吞咽、舌运动、说话及某些内脏神经的运动核团,延髓尚控制呼吸、心跳、随意肌运动及许多其他重要的生理过程。
二、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明了,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后诱发的免疫反应性脱髓鞘有关。
有报告发现脑干脑炎患者lgG及神经节苷脂(GQ1b)抗体滴度增高,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脑干梗死、单纯疱疹性病毒脑炎在lgG抗体滴度增高的同时并无GQ1b抗体增高,故认为本病为自身免疫损伤引起。
李海荣等(2004)报告32例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全部患者激素治疗有效,7例免疫球蛋白A/G增高均提示本病与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且28例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查均为阴性,提示本病可能并非病毒直接感染所致。
目前多认为是脑干部位感染后的变态反应。
已报道的病原体有单纯疱疹病毒(HSV)(多为HSV-1、少数为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EB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圣路易丝脑炎病毒、肠病毒71(EV71)、西尼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伤寒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肺炎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曲霉菌(白血病患儿)、空肠弯曲菌、手足口病等。
吉兰-巴雷综合征研究进展导读:吉兰-巴雷综合征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炎性细胞浸润为病理特点,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临床上以急性、感染性、对称弛缓性肢体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为主要特征。
本文就该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疾病分型及病理1916年,Guillain等指出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和腱反射消失是本病特征,后被命名为Landry-Guillain-Barré综合征,简称吉兰-巴雷综合征。
1969年,Asbury指出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干有炎性细胞浸润及原发性脱髓鞘,此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被广泛使用。
1956年Fisher等描述了3名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丧失的患者,后期均自发恢复,且这些病例均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自此有了Miller-Fisher综合征(MFS)这一GBS的变异型。
1978年将表现为急性对称性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和(或)锥体束征的疾病命名为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BBE与MFS症状存在着交叉重叠。
1990年后李春岩、McKhann等发现并证实一组病理学表现以脊髓运动神经根原发性轴索损害为特征的病例,由此诞生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的概念。
并将运动、感觉神经根均受累的轴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称为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MSAN)。
AMSAN的病理改变与AMAN相似,但是涉及运动及感觉神经根。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全世界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年发病率约0.8/10万~1.9/10万,欧洲国家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且发病率呈年龄增长性,无明显的季节倾向,发病第一位的类型是AIDP。
但对我国住院患者资料的分析显示,我国以儿童和青壮年好发,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高发,轴索型比例较高,且积极治疗后仍有高达20%的患者遗留严重残疾,5%的患者死亡。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约70%患者病前有前驱感染。
bbe脑炎诊断标准
BBE脑炎,也称为Bickerstaff脑干脑炎,是一种罕见的感染后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外眼肌麻痹、共济失调、下肢反射减弱、伸足。
患者通常在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后出现复视和步态障碍。
BBE脑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4周内病情达高峰期。
2. 临床表现主要为三联征:外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意识障碍或锥体束征阳性。
3. 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的影响,如多发性硬化、脑干脑炎等。
4. 如果GQ1b抗体阳性或者3个月内病情恢复,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此外,BBE脑炎的分型包括经典型和不完全型,其中经典型BBE符合三联征均符合,而不完全型BBE则不全符合。
同时,根据患者是否伴有肢体无力或肌力是否达到4级以上,BBE脑炎又可以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
总之,诊断BBE脑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的影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虑请及时就医,以医生诊断为准。
脑干脑炎临床表现,针对脑干脑炎临床表现这个问题做如下介绍:1.症状(1)发病前1个月常有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是腹泻、口唇疱疹。
(2)多数急性起病,2周内达高峰,少数呈亚急性经过,2~4周达高峰。
(3)临床分期:①先兆期:全身不适、低热、头痛,少数伴呕吐。
②进展期:出现脑干损害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脑干病变向上、下扩展。
③高峰期:脑干损害征达最严重程度。
④恢复期:脑干损害征多在2~3周内逐渐改变,在恢复后期可出现锥体外系等症状,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才消失。
2.体症周围性脑神经损害:脑干一侧或两侧脑神经核受损所致,最易受损的脑神经依次为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滑车神经、舌下神经、听神经和副神经;出现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注视麻痹;霍纳征。
是指发生于脑干的炎症,病因和发病机制多不明确,可能为病毒感染或炎性脱髓鞘。
临床特点包括:常有前驱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多颅神经损害、共济失调、长束征、意识障碍。
小儿报道较少,而以心血管表现为临床特点的小儿脑干脑炎更为少见。
简介脑干脑炎是发生于脑干的炎性脱髓鞘病变,临床上不多见,它转化为多发性硬化的几率为30%-50%,多留有后遗症。
本病的特点为:多发于青壮年;常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并进行性加重;发病前约有半数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临床表现有一侧或两侧脑干受累的症状或体征;脑脊液改变较少。
常有前驱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多颅神经损害、共济失调、长束征、意识障碍。
小儿报道较少,而以心血管表现为临床特点的小儿脑干脑炎更为少见。
临床表现脑干脑炎病症的严重程度,差别很大,轻度脑炎的症状跟任何病毒感染相脑干脑炎同:头痛、发热、体力衰弱、没有食欲。
较严重的脑干脑炎症状,是脑的功能受到明显的影响,造成心烦气躁、不安及嗜睡,最严重的症状是臂部或腿部肌肉无力,双重视觉(复视)言及听觉困难,有些病例的嗜睡现象,会转变为昏迷不醒。
Miller-Fisher综合征和Bickerstaff脑干脑炎的鉴别诊断伍思婷;石强【摘要】目的:探讨Miller-Fisher综合征(MFS)和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例MFS和2例BB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
结果 MFS与BBE两组患者均可以有脑神经、共济运动及腱反射异常。
BBE组均有锥体束受损表现,头颅MRI异常1例;MFS组有脊神经受累表现。
脑脊液检查MFS组蛋白升高3例,BBE组蛋白升高1例。
肌电图MFS组示神经源性损害3例, BBE组正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MFS组正常,BBE组有听觉诱发电位异常。
结论 MFS和BBE发病可能都与抗神经节苷脂( GQ1b)抗体有关,前者主要以周围神经损伤为主,后者则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为主,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肌电图检查。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iller-Fisher syn-drome (MFS) and Bickerstaff brainstem encephalitis (BBE).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of 3 patients with diagnosis of MFS (MFS group) and 2 patients with diagnosis of BBE (BBE group)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may hav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s ophthalmoplegia, ataxia and reflex disability. All of patients in BBE group presented with positive Babinski sign, abnormal results of MRI examinations (1 case). In MFS group, the patients showed spinal nerve involvement. CSF examination showed elevation of protein in 3 patients from MSF group and 1 patient from BBE group. Electromyography exam suggested neurogenic damage in all the patients of MSF group, but normal results in BBE group.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exam showedabnormal results in BBE group. Conclusion The pathogenesis of MFS and BBE may associate with ant-iGQ1b antibody. MFS mainly damage peripheral nerves, while BBE damage central nerves. The main identifications of BBE and MFS are image results and electromyography exam.【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5(000)016【总页数】3页(P2428-2430)【关键词】Miller-Fisher综合征;Bickerstaff脑干脑炎;鉴别诊断【作者】伍思婷;石强【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海南三亚 57200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海南三亚 5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Miller-Fisher综合征(MFS)和Bickerstaff脑干脑炎(Bickerstaff brainstem encephalitis,BBE)有极为相似的临床表现,两者均以复视及共济失调为临床主要首发症状,眼睑下垂、眼外肌麻痹、面瘫、延髓麻痹、轻度肢体力弱及痛、触觉减退等症状也有相似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