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人的一般护理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759.00 KB
- 文档页数:64
外科护理(医学高级):骨科病人的一般护理考试题库(题库版)1、单选女性,54岁,右肱骨干骨折术后,护士指导病人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解释其优点,以下不正确的是()A.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B.减少肌萎缩C.防止(江南博哥)骨质疏松D.防止关节僵硬E.有利于骨折愈合正确答案:E2、单选女性,75岁,跌倒后感觉左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及行走。
可能出现的下列并发症为()A.髋内翻B.骨折不愈合C.股骨头坏死D.创伤性关节炎E.骨筋膜室综合征正确答案:A3、单选关于牵引的护理错误的是()A.皮牵引病人应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运B.更换床单或翻身时应及时松解牵引,以免造成疼痛C.骨牵引病人可予乙醇滴针眼,预防感染D.牵引期间要经常纠正病人的体位,以达到牵引的效果E.由皮牵引引起的小面积溃疡,可按一般换药法将创面擦净,涂以甲紫,敷盖小纱布,继续牵引正确答案:B4、单选患儿,男,12岁,因斗殴致左肱骨干骨折,护士应注意观察伤及的神经()A.腋神经B.肌皮神经C.正中神经D.尺神经E.桡神经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桡神经发自臂丛后束,在肱骨外上髁前分为深、浅两支。
肱骨中段或中、下1/3交界处骨折时容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5、单选?患者,男性,40岁,车祸后被送至医院就诊,体检:胸部压痛,双下肢瘫痪,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
X线摄片提示:T3-5骨折,合并脱位。
患者瘫痪的类型为()A.四肢瘫B.痉挛性瘫痪C.截瘫D.脑瘫E.偏瘫正确答案:C6、单选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小腿和()A.上臂B.前臂C.大腿D.膝关节E.足部正确答案:B7、单选输液护理中判断血容量已补足的简便、可靠依据是()A.脉搏在120次/分以下B.收缩压在12kPa(90mmHg)以上C.中心静脉压在6cmHO以上D.安静,肢端温暖E.尿量30ml/h以上正确答案:E8、单选骨折手法复位时()A.不能使用麻醉B.最好使用使肌肉完全松弛的麻醉C.将针头刺入骨折端,回抽得陈旧血液后再注入局部麻醉药D.必须肌肉注射杜冷丁E.口服止痛药即可正确答案:C9、单选骨折整复的原则是()A.近端凑远端B.两端互凑C.两端分离D.两端成角E.远端凑近端正确答案:E10、单选女性,68岁,因右腿外展型股骨颈骨折入院,拟行保守治疗。
第二节骨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一、内固定术护理常规1. 术前护理(1)给予高蛋白、高钙、丰富维生素饮食。
拟急症手术者禁食。
(2)评估伤情,首先协助处理威胁生命安全的并发症。
(3)行牵引者要保持牵引的正确方式和有效效能,不能随意增减重量。
(4)遵医嘱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做好抗生素皮试、备血等术前准备。
2.术后护理(1)了解术中及麻醉情况,监测生命体征等。
(2)术后24小时局部冰敷,抬高患肢,并注意患肢血运。
肢体骨折内固定,大多数是坚强内固定,一般不需要外固定辅助,但若骨折极不稳定可辅以皮牵引2~4周或石膏固定4~6周。
行皮牵引或石膏固定者,按相应护理常规。
(3)麻醉清醒且无恶心、呕吐后,患者可恢复高蛋白、高钙饮食,如排骨、牛奶、鸡蛋等。
(4)观察伤口渗血、渗液及引流情况,术后3~5天或敷料渗湿时更换敷料。
24小时后引流液少于50~100ml时可考虑拔出引流管。
(5) 根据病变部位,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3.出院指导(1)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2)定期门诊复查以了解病情变化及转归。
术后1周内x线照片,了解复位以及内固定情况。
骨折牢固愈合后取出内固定。
二、取内固定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 . 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能力,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饮食。
2 .使病人有思想准备,能主动配合治疗。
向病人介绍麻醉和手术情况。
介绍手术后体位、饮食、注意事项等,嘱咐吸烟病人术前禁烟以减少术后咳嗽、咳痰和肺部并发症。
3.皮肤准备:术前应洗澡和更衣,保持皮肤清洁。
4 .胃肠道准:遵嘱禁食水,必要时清洁灌肠。
5 .胱的准备:病人人手术前应解小便排空膀胱。
6 .手术前晚及术晨的准备:手术前,根据病人情况适当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保证充足睡眠;手术晨对全部准备工作进行复查、核实,如病人临时发热,女病人月经来潮等,除急症手术外应推迟手术日期;手术前,根据医嘱予麻醉前用药;登记并保管病人的重要财物。
病人的假牙应取下,以免麻醉或手术中脱落或误吸。
骨科病人术后一般护理常规
1、体位
根据麻醉方法、手术部位和各疾病特点决定术后病人卧位。
2、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
观察病人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持续心电监护,每30-60分钟监测1次。
观察下肢感觉、运动的恢复情况及远端动脉搏动情况。
并随时观察病人神志、表情、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观察出血情况查看敷料及引流液颜色、性质、量,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时更换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备齐抢救物品。
(3)禁食期间,准确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4)观察术后不适及并发症。
如恶心呕吐、腹胀、尿潴留、切口疼痛、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肺炎、肺不张,并做好相应处理。
(5)评估肠蠕动恢复情况。
3、心理护理
对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护士应鼓励病人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4、管道护理
保持胃管、引流管、尿管通畅有效,观察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量。
5、伤口疼痛护理
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运用有效方法,减轻或解除病人疼痛。
6、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护理并发症
保持床单元的清洁干燥,落实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教会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翻身和肢体运动方法,必要时拍背,雾化吸入。
7、营养支持
加强营养,纠正贫血,注意休息,提高病人抵抗力。
8、活动卧床病人经常将双下肢抬起,踝、肘关节给作屈曲伸展和旋转动作,防止肿胀和栓塞,协助病人床上翻身,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9、指导病人正确进行动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
骨科护理知识点总结一、骨科护理基础知识1、骨科疾病常见病例(1)骨折:骨折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损伤,需要护士对病人进行严密的监护和护理,包括常规的护理、疼痛控制、功能锻炼等。
(2)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全身性骨质减少,容易发生骨折。
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预防、治疗等护理工作。
(3)关节疾病:关节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需要护士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护理、康复指导等工作。
2、骨科护理工作的特点(1)疼痛管理:骨科患者常常伴有局部或全身疼痛,护士需要进行疼痛评估、药物管理、物理疗法等工作。
(2)功能锻炼:骨科患者常常需要进行功能锻炼以恢复其正常的活动能力,护士需要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指导和协助。
(3)康复护理:骨科患者术后需要进行康复护理,护士需要进行康复评估和指导,促进患者康复。
3、骨科护理常见仪器(1)骨科床:具有抬头抬脚功能,能够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
(2)骨科手术台:用于骨科手术的工作台,具有调节高低、角度和位置的功能。
(3)骨科矫形器:用于骨折或者手术后的功能锻炼和康复。
4、骨科护理基本技能(1)骨科病情评估:对骨科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疼痛、活动能力、精神状态等。
(2)疼痛评估:采用VAS评分或者NR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疼痛管理方案。
(3)伤口护理:对骨折或者手术后的创面进行规范的伤口护理,包括换药、清洁、消毒等。
(4)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计划,帮助患者恢复活动能力。
二、骨科护理常见病例护理知识点1、骨折护理(1)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病史和手术计划,做好相关的术前护理准备。
(2)术后护理:术后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及时观察术后的情况,包括伤口情况、疼痛、精神状态等,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
(3)疼痛管理:严密监测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给予合理的镇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理疗等方式。
(4)功能锻炼: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功能锻炼,护士需要根据医嘱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计划,并且进行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锻炼。
骨科病人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1.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护理。
2、病人卧硬板床,必要时加气垫。
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人外,均应抬高患肢。
患肢制动,保持关节功能位。
3、对新牵引或打石膏的病人应列为交班项目。
保持固定效果,观察石膏、夹板牵引装置是否妥当。
4、脊柱骨折合并截瘫者,应按时翻身。
翻身时保持躯干成一直线,避免因屈曲、扭转使椎体错位加重损伤。
5、实施术前健康教育计划,评价落实执行情况。
6、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检验。
7、动态监测病人病情,及时完成各项护理记录。
8、术前一日,遵医嘱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备皮、备血。
做好肠道准备,术前晚通知病人禁食,禁水。
9、术日晨取下义齿、眼镜、手表及发夹、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饰物,遵医嘱给与麻醉前用药,消毒手术区皮肤,留置胃管、尿管,填写手术联系单与手术室交接。
10、按手术要求准备麻醉床、氧气、监护仪等用物。
11、停止术前所有医嘱。
骨科护理常规一、骨科一般护理常规病情观察要点1.生命体征、精神状态、体位、皮肤完整性等全身情况;2.肢体或患处疼痛、肿胀、温度、颜色、感觉、动脉搏动及活动情况,是否有开放性骨折;3.伤口、牵引、固定情况;4.大小便情况,注意有无便秘护理措施1.按外科护理常规进行;2.睡硬板床,上肢骨折可例外;3.骨折要先固定,后搬动;头、颈及躯干损伤的病人,搬动时应保持头颈与躯干成直线,防止脊柱弯曲及扭转;4.如有休克,应先处理休克后处理骨折;如有出血,应先临时止血;开放损伤局部用无菌敷料包扎,以减少污染;5.四肢受伤者,应抬高患肢,注意患肢末梢循环,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情况;6.作好生活护理,协助病人洗漱、饮食及大便;7.长期卧床者,要预防压疮、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8.凡石膏固定、牵引或内固定术后,搬运患者时应保持功能位置;9.骨病患者,注意保护患肢,卧床休息,减少患肢活动,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10.康复期,鼓励加强功能锻炼;健康指导1、讲解疾病治疗和护理知识、药疗知识等,简明介绍手术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2、保持皮肤的完整性,指导定时、正确翻身、预防压疮3、告知患者功能锻炼计划及原则4、加强营养,进高热量、营养丰富、富含钙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5、生活、工作中注意安全防护,避免意外损伤;二、骨科危重患者抢救常规一创伤性休克抢救常规1、保持病人安静,就地抢救;2、取休克卧位,即头、脚各抬高30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负担;3、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咽部异物或分泌物,给氧,缺氧严重者面罩给氧或行人工辅助呼吸;4、开放两条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先输入晶体液或电解质溶液,如NS,GNS,平衡液等;休克早期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镇痛;剧痛者可肌肉注射杜冷丁50—100;但严重脑外伤、呼吸困难、有腹部体征诊断未明确者禁用;6、止血;7、保暖;对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者及时加被保温;8、交叉配血,必要时输血;9、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末梢循环;10.留置尿管,监测肾功能;二严重创伤、多发伤抢救常规原则:抢救生命,创口处理,妥善固定1、合并休克者应先抢救休克并同时抗感染;2、解除呼吸道梗阻,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3、处理活动性出血,控制明显的外出血;4、伤口处理:无菌敷料覆盖,创面中外露的骨折端禁止还纳入伤口内,以免加重损伤或将污染物带入伤口深部;伤口内异物或血凝块不要随意去除,以免再度发生大出血;5、保存好离断肢体,肢体用无菌包包好,外套塑料袋,周围置冰块,低温保存,切忌将肢体浸泡至任何液体中;6、生命体征及病情观察:包括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末梢循环;7、防止大血管周围神经损伤:当易引起血管损伤的一些骨折或脱位时,患肢远端脉搏减弱或消失,大血管附近贯通伤应特别重视,以防血管进一步栓塞,造成截肢;8、妥善固定骨折;先固定后搬动;头、颈、躯干损伤的病人搬运时应保持头颈和躯干成一直线;防止脊柱弯曲及扭转;9、四肢受伤者应抬高患肢,观察患肢末梢循环,感觉及运动功能;10、疑有脊髓损伤者,观察截瘫平面有无改变;11、高热患者行物理降温,高位截瘫患者有呼吸困难时可行气管切开;三、骨科手术前后护理病情观察要点1、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尿量、伤口敷料、引流管、皮肤完整性;2、肢体疼痛、肿胀、温度、颜色、感觉、动脉搏动及活动度等情况;3、患者的体位,石膏有无压迫污染,位置是否正确;4、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护理措施一手术前护理1.向病人说明手术重要性和可行性,以解除顾虑,取得合作;2.术前淋浴更衣;3.据医嘱做好药敏试验,交叉配血及各种检查工作;4.术前1日备皮,消毒手术区皮肤;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5.术晨测生命体征,有无感冒和其他病情变化;女病人是否月经来潮;6.择期手术,术后需卧床者,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7.按医嘱准时给术前药物;8.进手术室前取下眼镜、`发卡、`手表、`假牙,将贵重物品交家属;9.术前排空膀胱或留置导尿管;二手术后护理1.病人返回病房,从平车搬运至床上时,注意保护好病人的体位及各种引流管;2.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部位安置适当体位,肢体手术的病人患肢抬高,应高于心脏,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肿胀;3.妥善固定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记录,观察伤口渗血情况;4.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外,还应观察因手术创伤、失血、麻醉等造成的反应及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5.脊柱手术平卧6小时后可轴线翻身,6—8小时后可少量饮水,以促进肠蠕动,加快排气,排气后可进流食;6.观察患肢末梢循环、感觉运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7.早期活动及康复锻炼:康复锻炼的内容及方法应根据病人的伤情、部位、性质、手术方法、全身健康情况而定;健康指导1、保持伤口敷料干净、清洁及引流管通畅2、告知患者功能锻炼的计划,并逐步实施3、嘱患者加强营养,补充钙质四、持续牵引术护理持续牵引可分为:皮牵引、骨牵引、吊带牵引;病情观察要点1、患肢疼痛、肿胀、温度、颜色、感觉、动脉搏动及活动度等情况;2、患者的体位、牵引的位置是否正确,是否有效牵引;护理措施一、皮牵引1.牵引前清洁患肢的皮肤,必要时剔除汗毛;2.注意胶布、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肢体有无胶布过敏及皮肤溃疡等情况;3.经常检查牵引方向是否与患肢纵轴保持一致,绳索有无受阻,患肢与健肢长度是否一样,牵引重量是否合适;4.督促病人定时作肌肉收缩运动,手足关节功能锻炼;5.观察末梢循环是否良好,感觉有无障碍;冬天注意患肢保暖;二、骨牵引1.骨牵引针分别用胶塞小瓶套入,以防钢针划破皮肤;保持牵引针针孔处清洁干燥,预防感染,碘伏棉球擦拭,每日2次;注意牵引针有无偏移,如有偏移,用碘伏消毒后调至对称;2.保持牵引绳与被牵引肢体的长轴一致;颅骨牵引时,应抬高床头15°-20°;下肢牵引时抬高床尾15°-20°;不可随意改变病人体位,如需纵向移动时,须有一人拉住牵引绳,取下重锤后方可移动,不可让绳放松;3.检查骨突出部位,以防压迫性溃疡;4.鼓励病人作肌肉收缩及手指足趾运动,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牵引床上设秋手或拉手,以便病人起坐活动;5.冬天注意保暖;盖被不可压在牵引绳上,以免影响牵引效果;6.预防并发症:协助病人适当变换体位,深呼吸,叩拍背部,鼓励咳痰,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多饮水,预防泌尿感染和结石;三吊带牵引1头带牵引重量不超过5kg,床头抬高15°-20°;经常巡视,如病人有明显不适,可暂停牵引,待症状缓解后再牵;2吊带内垫好棉垫或纱布,以免发生压伤;3.骨盆托带牵引者,因不能翻身,应注意预防褥疮,大便时放松吊带,防止吊带污染;4.骨盆纵向牵引者,床尾抬高15°-20°,牵引重量15-20kg,每天1-2次,每次1-2小时.健康指导1、保持牵引位置正确,以免影响效果;2、指导病人作肌肉收缩运动,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和肢体;3、经常注意末梢循环是否良好,感觉有无障碍,给予适当衬垫,避免皮肤损伤4、骨牵引针孔保持清洁,防止感染;五、石膏固定护理由于石膏有吸水后硬固定可塑性,因而常常用来作为骨科病人肢体固定制动的辅助治疗工具,因石膏无弹性,如果塑型不好,可压迫神经、血管、皮肤造成损伤,故术前术后均应加强护理;病情观察要点1.观察肢体疼痛、肿胀、上下关节活动度等、末梢指趾温度、颜色、感觉等情况;2.石膏有无压迫污染,位置是否正确,有无渗血渗液;护理措施1.固定前洗净肢体皮肤,有伤口时先换药;2.冬天注意保暖;肢体固定后应抬高患肢;3.注意观察石膏固定肢体的肢端血液循环;若发生肢体剧烈疼痛、皮肤苍白或发绀、肢体感觉减退或麻木,活动障碍者,应报告医生处理;4.预防压疮形成:石膏未干时用手掌托住固定的肢体,不能用手抓捏,躯干石膏固定时,石膏未干时,不要翻身,以免发生局部压迫;固定后石膏边缘修剪整齐,以免刺激周围皮肤;5.避免大小便污染石膏;6.鼓励病人作肌肉收缩运动,并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和肢体; 7.石膏拆除后,皮肤表面有一层坏死的上皮组织,不可强行撕裂,可用温热毛巾浸湿慢慢擦去;健康指导1、若发生肢体剧烈疼痛、皮肤苍白或发绀、肢体感觉减退或麻木,活动障碍者,应及时就诊处理;2、指导病人作肌肉收缩运动,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和肢体;3、及时复查六、手外伤护理手外伤的治疗效果不但取决于初期的外科处理,伤后和术后良好的护理是预防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的关键;病情观察要点1、创口部位及性质,皮肤缺损范围、肌腱、神经、血管及骨关节损伤的程度;2、扎止血带的时间,观察患肢皮肤情况:色泽、温度等,若发现皮肤青紫、肿胀,应及时松解止血带,并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措施;3、观察患者伤口疼痛情况;4、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处理;护理措施伤后早期处理1、维持手功能,用石膏托将手固定在功能位,即腕关节背伸20°,稍尺侧,掌指和指间诸关节稍屈,拇指呈对掌位,使手呈半握拳状,包扎时注意用纱布隔开手指,勿使相邻的手指皮肤相互接触;2、保暖;室温以18—20为宜,必要时用烤灯,应避免温度过高引起烫伤;3、注意血液循环;手外伤包扎,宜露出指端,以观察其血液循环;如发现皮肤苍白或青紫、皮温降低、明显肿胀或指腹萎陷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将伤肢垫高,适当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4、预防感染;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渗血多时及时更换;5、手外伤伴有神经损伤者,可出现感觉消失、营养障碍等改变,应注意防护,避免冻伤、搽伤、烫伤等;手术后,应观察原失去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是否有所恢复,手指活动功能,肌力增加等神经恢复情况;恢复期功能锻炼1、单纯软组织损伤或指端伤,无骨折和肌腱断裂者,伤后2—3日即可开始作关节伸屈运动;2、肌腱损伤缝合后,早期可做不增加缝合肌腱张力的轻微被动活动,3周后可作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关节伸屈练习;3、骨折作内外固定者,需待有骨连接后,进行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并配合理疗;4、指导病人进行力所能及的手工操作,最好进行职业性的手功能锻炼,促进手功能尽快恢复;健康指导1、了解疾病知识2、多食高蛋白营养丰富且易消化之食物3、加强功能锻炼4、复诊七、断肢再植手术护理断肢再植是综合性的创伤外科手术,断肢多因切割伤、撕裂、碾轧所致;通过再植手术,可获得较好的功能,但手术难度大,术后易发生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及感染,应特别重视护理;病情观察要点1.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体位;保持室温,注意保暖;2..观察再植肢体的皮温、肤色、肿胀、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动态观察,前后对比,及时发现问题;3.观察伤口渗血情况;4.疼痛、呕吐、排尿、排便情况,有情况需及时处理,防止导致血管痉挛;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对合并休克或其他严重损伤者,紧急处理,尽快作手术准备;2.作好术前心理护理,使病人有信心配合治疗;3.作术前常规准备;(二)术后护理1.病人住单间,室温以25—28为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实现保护性隔离;2.平卧位,绝对卧床2—3周,适当抬高患肢,局部制动;3.冬天伤肢局部用烤灯保暖,测量皮温前应关闭烤灯半小时;4.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防止和及时发现肾功衰及早期休克征象;5.注意伤口渗血情况,床边备止血带;6.术后3周,可逐渐轻微被动活动,以促进功能恢复;7.严密观察伤肢血液循环情况,包括皮肤温度、颜色、肿胀、毛细血管返流情况,注意与健肢对比,详细记录,一旦出现循环障碍,特别是血管危象的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8.遵医嘱进行补液、抗炎治疗;同时给予解痉、抗凝药物,预防血管栓塞和痉挛;9.除伤肢以外其他部位应早期活动,伤肢则在术后3周伤口已愈合并拆线后开始锻炼,联系患肢伸屈握拳等动作,被动活动时动作轻柔,并对再植部位妥善保护;健康指导1.加强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2.加强患肢康复锻炼,尽快恢复患肢功能;。
骨科病人一般护理c(一)护理评估了解受伤史,了解病人心里状态,估计肢体活动,生活自理能力,有无并发症以及全身营养等身体状况。
(二)护理诊断/问题1.焦虑与学习,工作中断或顾虑肢体伤残等因素有关2.躯体移动障碍与患肢疼痛,肢体固定及医嘱要求卧床有关3.排便异常:便秘与长期卧床(不能活动)有关4.知识缺乏:缺乏康复知识5.有感染的危险:呼吸道或泌尿系感染等与长期卧床缺少活动及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关6.有失用综合征的危险: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肢体畸形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畸形愈合因素有关7.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褥疮?与长期卧床或使用外固定有关其他常见护理诊断:自理能力缺陷,营养失调,有周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的危险,有意外损伤的危险等等。
(三)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心里护理:消除焦虑,适时进行康复指导。
(2)卧床护理:卧硬板床,做好生活护理,皮肤护理,排便排尿护理,鼓励病人主动进行有关躯体活动,常翻身,练习深呼吸运动等。
(3)饮食护理:供给富含营养的易消化普食。
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
(4)防止畸形: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注意观察患肢感觉,运动及血运情况,以防血管,神经损伤致肢体畸形或残疾。
(5)物理疗法:酌情选用按摩,被动关节活动,热敷,擦浴,红外线及超短波理疗等。
(6)功能锻炼:合理进行功能锻炼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脱钙等并发症。
2.骨科外固定病人的护理(1)小夹板固定病人的护理1.选择相应规格的预制夹板,准备软质固定垫。
2.夹板外捆扎的布带,松紧应适度。
一般应使捆扎带的带结能向远近两侧较容易地各移动1厘米。
3.小夹板固定前后观察患肢远端有无感觉,运动及血运障碍。
4.抬高患肢。
5.对门诊病人进行康复指导或有关的护理知识教育。
及时复查。
(2)石膏绷带固定后护理1.抬高患肢。
2.48小时内注意观察肢体远端感觉,运动和血液循环情况。
石膏型内肢体疼痛时,勿填塞棉花敷料,勿使用止痛药,必要时须“开窗”或打开石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