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安全知识讲座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0
防地震安全知识讲座一、防地震安全知识讲座——做好地震预报。
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这种预兆是:地下水变浑、翻花、冒泡、变味;鸡鸭猪羊乱跑乱叫;老鼠外逃,鱼儿在水面乱跳。
这种情况预示着地壳将弯曲、摺皱断裂,就要发生地震了。
目前全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准确预报地震,我国的地震预报可以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大多数地震预报能够指出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地震。
1976年,在唐山地震前,辽宁省海城地区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临震前,政府多次催促把室内的人全部安置在地震棚里,并反复宣讲地震知只,结果伤亡人数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所以,预防地震的关键在于预报及时、准备充分、掌握地震时的救护知识。
二、防地震安全知识讲座——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一旦发生地震,就可能使我们的供电、供水、供热系统,交通系统,生活必需品供应系统,信息系统,以及医疗卫生系统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家庭防震计划。
首先要排除室内高处的悬吊物,柜子上、木架上垂直摆放的物品,改变其摆放位置和方式,使其不易震倒伤人。
同时要清除一切易燃易爆物品。
床要搬到离玻璃窗远一些的地方。
窗上贴上防碎胶条。
防震用具包放在容易抓取的地方。
为脱离危险,你也许只有抓取一件物品的时间,急用物品都在其中,它会帮你度过难关。
这些物品中包括现金、饮用水、防流感和痢疾等的药品。
三、防地震安全知识讲座——学校应做好地震前的准备。
在中、小学应该普及防震知识,震区学校应有防震训练的方案,若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老师应马上给学生一个简单明确的指令,让学生就地闭眼伏在课桌下。
一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时。
家庭和学校要经常沟通。
震区有条件的学校应备救灾物品,如:急救医药用品、防寒防雨用品、工具等,并按班级或教室分配,直到个人手中。
如果发生了地震怎样保护自己呢?一旦发生了地震,若是在外边,千万不要靠近楼房、烟囱、电线杆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或树木,要离开桥梁、立交公路,到空旷的田野较为安全。
防震安全宣讲
防震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宣讲内容,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
以下是几个关于防震安全的宣讲要点:
1. 感知地震:教育人们如何识别地震的迹象,包括地面晃动、摇晃的建筑物、东西掉落等。
了解地震可能出现的前兆,能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 安全避险的地方:告知人们在地震发生时,需要尽快找到安全的避难所,例如桌子下、墙角、或者其他可以提供保护的结构物下方。
尽量远离窗户、大型家具和易倒的物品。
3. 家庭和工作场所的防震准备:宣传人们在家中和工作场所设置紧急疏散计划,确保通道畅通,并将灭火器和急救包放置在易取得的位置。
此外,进行定期的防震演练,以增强应急能力。
4. 建筑物的结构安全:鼓励人们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建筑物,并确保房屋或公共建筑经过地震安全评估和加固。
此外,教育人们如何正确使用地震安全设备,例如避震器、防震支座等。
5. 灾后恢复:宣传人们在地震后要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并提供相关的心理支持资源。
同时也提醒人们参与灾后重建工作,为自己和社区创造更安全的环境。
通过开展这些防震安全宣讲活动,可以提高人们对地震安全的认识和意识,并帮助他们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优秀7篇)地震安全知识讲座篇一一、如何防止烫伤?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
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
如何防止烫伤呢?1.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
2.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在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
3.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
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4.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二、如何安全使用刀具?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菜刀、水果刀、剪刀等刀具,这些刀具锋利、尖锐,使用不慎,就可能造成伤害。
在使用刀具时应当注意:1.使用刀具时应当注意力集中,不用刀具比划、打闹,更不能拿着刀具互相开玩笑,以免误伤别人或自己。
2.刀具暂时不使用时,要妥善保存起来,放在安全稳妥的地方,不要使刀具的尖和刃部突出、暴露在外,以防止刀具被碰落而伤人或者有人不慎触碰而受伤。
三、如何安全用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以下最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l.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
2.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
3.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电线的绝缘皮剥落,要及时更换新线或者用绝缘胶布包好。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
6.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
地震安全知识宣传内容1. 地震是什么?说到地震,大家可能脑海中闪过那种摇摇晃晃的场景。
其实,地震就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因为运动或者断层活动而释放出来的能量,像一颗炸弹爆炸一样,瞬间让我们整个人都跟着颤动。
不过别怕,地震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常客,但一旦来了,咱得知道怎么应对,才能不慌不忙,安然无恙!2. 地震前的准备2.1 家里要有“地震包”先说说地震来之前,我们得提前做好准备。
什么是“地震包”呢?这可不是装零食的包,里面应该放点急救用品、干粮、饮用水,还有手电筒和电池。
你想啊,地震一来,可能停电,可能断水,咱可不能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跑,对吧?所以,提前准备好,心里才有底。
最好把这些东西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随时能拿到手!2.2 明确避险地点再者,家里还得有个避险的地方。
比如说,桌子下面或者靠墙的地方。
别想太多,想象一下,你正坐在沙发上,地震来了,桌子瞬间就变成了你的庇护所。
记住,不要往窗户那边跑!毕竟,玻璃飞了可就不妙了!3. 地震来临时的应对3.1 保持冷静说到应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冷静!这可不是放马后炮。
大家要知道,地震来时,心态要稳,别跟着风跑。
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你看看,平时看个惊悚片也能吓得你心惊肉跳,何况这可是真正的地震。
可千万别傻乎乎地往外跑,外面也不一定安全,很多东西会掉下来!3.2 抱头保护自己躲避的时候,一定要用手臂保护好头部,记得《复仇者联盟》里的黑寡妇吗?她总是会一招把自己保护好。
虽然咱不是超级英雄,但这招用在地震面前也是极好的。
等震动稍微小一点儿的时候,再慢慢考虑出门。
最好要等工作人员来确认安全之后再行动,别急着冒险哦!4. 地震后的注意事项4.1 检查伤情与周围环境地震过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看看有没有受伤。
如果有,赶紧找个医务人员帮忙。
其次,要留意周围的环境,看看房子有没有裂缝,电线有没有掉落。
如果发现危险,记得赶紧疏散!安全第一,其他的都是浮云。
幼儿园防震安全讲座内容
幼儿园防震安全讲座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防震教育:向幼儿普及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让他们了解地震的起因和影响,教育他们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
2. 防震措施:向幼儿介绍在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的措施,例如躲在坚固的家具下面,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失措,尽量保护好头部等。
3. 应急演练:通过模拟地震场景,指导幼儿进行应急演练,让他们了解在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迅速采取行动,避免受到伤害。
4. 心理辅导:地震灾害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创伤,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伤害。
因此,应该向幼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缓解紧张和恐惧情绪。
5. 安全环境:向幼儿介绍如何营造安全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例如定期检查家中的电器、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避免堆放过多的杂物等。
总之,幼儿园防震安全讲座的内容应该全面、实用、易懂,能够让幼儿掌握基本的防震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和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预防地震安全知识。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自古以来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因此,提高我们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必要的地震安全知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的基本知识。
一、地震的定义与成因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构造地震,它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另一种是非构造地震,如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
二、地震的震级与烈度地震的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破坏力也越强。
地震的烈度则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准,它与震中距离、地质条件、建筑物质量等因素有关。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员伤亡: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往往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2. 财产损失:地震会破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 生态环境破坏:地震可能引发地下水污染、土壤侵蚀等环境问题。
四、预防地震安全知识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安全知识:1. 地震前的预兆地震前,可能会有一些预兆,如:- 地面出现裂缝、隆起或下沉;- 动物异常行为,如狗、鸡等动物狂叫、惊慌;- 地面出现震动、裂缝;- 地下水异常变化,如水位上升或下降;- 地球物理场异常变化,如磁场、电场、重力场等。
2. 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冷静,不要慌张;- 如果在室内,应立即躲到坚固的家具下,如桌子、床下等,或躲到卫生间等小空间内;- 如果在室外,应迅速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到开阔地带避难;- 如果被困,应尽量保持体力,用手机等通讯工具求助。
3. 地震后的自救互救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建筑物倒塌,需要被困者自救或他人救援;- 水电气供应中断,需要采取应急措施;- 疾病和卫生问题,需要及时处理。
第1篇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防地震安全知识。
地震,这个看似遥远的自然现象,其实时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防震减灾的技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又称地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地面震动、山崩、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地震的发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阻止,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防地震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几个防地震安全知识点:一、地震前的预兆地震发生前,可能会有一些预兆,虽然这些预兆并不总是出现,但了解它们对于我们提前做好准备至关重要。
常见的地震前兆包括:1. 地面微动:地震前,地面可能会出现微小的震动,这是地震即将发生的信号之一。
2. 井水异常:地震前,井水可能会出现水位突升或下降、水质变化等现象。
3. 动物异常行为:地震前,一些动物可能会表现出异常行为,如鸡飞狗跳、鱼跃水面等。
4. 天气异常:地震前,天气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如地震带附近的地区可能出现地震云、地震雨等。
二、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以下是一些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1. 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恐慌。
2. 避险求援: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所,如坚固的家具下、承重墙附近等。
远离玻璃窗、外墙、高压电线等危险区域。
3. 固定家具:如果无法迅速离开房间,可以尝试用重物固定床、桌椅等家具,以防地震时家具倒塌造成伤害。
4. 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时可能会产生灰尘和有害气体,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减少吸入有害物质的风险。
5. 紧急撤离:如果地震发生时你身处高楼,应迅速寻找楼梯或安全通道撤离,避免乘坐电梯。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一、我们的地球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二、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变动,从而发生地震。
地震发生时,在震源处岩层发生快速破裂产生弹性波,并向四处传播,这种弹性波就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可在地球内部和表面传播。
在地震时,我们感觉到地面上下震动或者是左右晃动,这都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子,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称为震中;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在地图在一般情况下,距离震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中越远,震动就越弱,但地面破坏最强烈的地方,往往并不是震中所在地,而是在稍微离开震中的一些地方,这里常称为宏观震中。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都是用来说明地震强弱程度的,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地震震级是用来说明地震本身大小,它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计算出来的,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弱震是震级小于3级。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推荐文章小学生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讲座稿热度: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稿热度:安全知识进校园讲话稿范文热度:安全知识竞赛通讯稿热度:安全知识培训的稿件热度: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树立安全意识,紧守安全防线,让安全的警钟长鸣,让生命之花开得灿烂。
今天店铺向你推荐地震安全知识讲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篇【1】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当地中小学校受损和伤亡程度惨重。
学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地方,这次地震灾害警示我们必须加强对广大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防震意识和学校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避险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师生造成的伤害,根据上级各部门及教育局的指示精神,学校决定利用今天这个时间进行一次地震应急知识教育和避震应急疏散演练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
希望广大师生认真收听。
一、地震的一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1、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3、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这次汶川地震就属于巨大地震。
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一、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在地壳中的运动,会造成地球上表面快速振动的自然现象。
地震是地球表面或地下的岩石发生破裂时所伴随的振动现象,其中能量迅速释放。
二、地震的危害地震对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主要包括房屋倒塌、道路、桥梁受损、人员伤亡等。
因此,准确理解并掌握地震知识至关重要。
三、如何预防地震的危害1.建造抗震房屋:在建筑房屋时,应当按照抗震建筑标准来设计和施工,确保房屋结构牢固;2.加固危险建筑:对一些老旧建筑或结构不合理的建筑,可以进行加固工程,提高其抗震能力;3.加强公共建筑的抗震设计: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更应该注意抗震设计,以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4.做好应急准备:平时要按照地震应急预案做好准备工作,时刻保持警惕。
四、地震的预譳及处置1.地震预警系统:现代科技可以通过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几秒钟到几分钟发出警报,以便公众有时间采取避险措施;2.地震时的处置:地震发生时,应选择安全地带尽快撤离,保护好头部,避免被掉落物砸伤;3.待在安全地方:如果在地震中,注意躲避到桌子下、门框旁或是较为稳固的物体旁,保护头部。
五、如何应对地震后的处置1.及时逃生:地震发生后,首先要保持冷静,及时逃离危险地带;2.检查周围环境:逃生后要检查周围环境,看是否有高危隐患;3.合理使用资源:地震发生后,要注意合理利用水源和食物,妥善安排避难所。
结语通过本次防震减灾知识讲座,我们不仅了解了地震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地震的危害,还学会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进行逃生处置,以及地震后的正确应对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地震知识的学习,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幼儿园地震知识讲座完整版PPT课件•地震基本概念与原理•幼儿园地震风险评估与防范•幼儿地震安全教育内容与方法•家长参与和家园共育策略目录•幼儿园地震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工作方向地震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定义及产生原因地震定义产生原因地震波传播方式与速度传播方式地震波类型地震波在地壳中以纵波和横波的形式传播,到达地表后以面波的形式传播。
传播速度震级烈度影响范围030201震级、烈度及影响范围幼儿园地震风险评估与防范幼儿园建筑结构特点及抗震能力分析建筑结构类型抗震设计标准结构安全性能地震时幼儿安全疏散路线规划安全疏散通道设置明显的安全疏散通道标识,确保通道畅通无阻。
疏散路线设计根据幼儿园建筑布局,合理规划幼儿安全疏散路线。
应急疏散演练定期组织幼儿进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幼儿自救自护能力。
避险场所建设建设应急避险设施,如应急帐篷、简易厕所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避险场所选择选择开阔、平坦、远离高大建筑物的场地作为应急避险场所。
避险场所管理制定应急避险场所管理制度,确保场所安全、卫生、有序。
应急避险场所选择与建设幼儿地震安全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孩子正确应对地震意识了解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01培养孩子们的地震防范意识02教授地震预警信号的识别03教授简单实用自救互救技巧躲避技巧疏散技巧自救技巧开展模拟演练提高实战能力制定演练计划01组织演练实施02评估与总结03家长参与和家园共育策略1 2 3传递地震知识示范正确行为增强孩子安全意识家长在幼儿地震安全教育中作用家园共育,形成合力推进安全教育定期举办地震知识讲座家园互动平台家园合作演练家长参与模拟演练和实践活动参与模拟演练家庭实践活动分享经验和感受幼儿园地震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明确应急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成立应急指挥小组负责全面指挥、协调应急工作,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设立疏散引导组负责在地震发生时,迅速引导幼儿及教师疏散到安全区域。
配置抢险救援组负责在地震发生后,对受伤人员进行初步救治,并协助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救援工作。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2013年5月2日一、地震的危害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
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中国,由于地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因此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破坏性很大的地震。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抗震意识。
二、地震前兆现象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
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0.1℃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
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为井水与地下构造相连,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翻花冒泡打旋等异常现象;此外在断裂面的磨擦下,使岩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变色为味3、地裂崩塌、地气地雾。
地裂缝、地气、地雾也是地震宏观前兆之一。
由于地岩石断裂应力的作用影响到地表,会在地面上形成较大较多的裂缝,地下岩层中赋存的气体上溢至地表所致。
4、地声隆隆、地光闪闪。
在较大地震发生时,在震源附近的断裂由于磨擦和压电效应而产生声音和火光叫作地声地光。
地声较普遍,而地光一般发生在≥5.0级地震的情况下,如唐山地震时,人们看到3—4米高火状地光,持续约10分钟之久。
5、八月飞霜、严冬花艳。
在地震之前,植物也会出现异常,如唐山地震前,犁树开了两次花,海城地震前冬天杏树也有开花的现象,说明植物对地震也有很强烈的反应。
形成原因主要有:(1)在断裂附近的树木,由于构造的应力和热量,温度升高使树开花,一般呈带状片状;(2)电磁效应与生物机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电磁效应能够促使植物生长;(3)由于暖冬现象,气候变暖,使树木二次开花,植物异常对应地震,一般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属中长异常期。
三、防震减灾常识实际上,地震本身所造成的震动、地裂缝等对人类的威胁并不大,灾害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倒塌造成的。
根据科学家对世界上130次破坏性地震的调查表明,95%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由各类建筑物倒塌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和地震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造成的,但由于我们现在科学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各类建筑无限度地加固,并且由于现阶段地震预报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人们希望的准确程度,因此灾害地震往往在人们没有准备的时候,令我们猝不及防,惊慌失措而错失躲避地震的良机,甚至可能会因采取了错误的行动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因此,掌握科学的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一、制定家庭防震措施家庭防震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的防震救灾。
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
2、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耽误宝贵时间。
3、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作到畅通无阻。
4、加固室内家俱杂物,特别是睡觉的地方,更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
5、落实防火措施,防止炉子、煤气炉等震时翻倒;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防火用沙;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
6、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谣传。
二、临震应急措施根据对以往地震的研究,人们发现在大震发生前的瞬间会出现轻微振动、地声、地光等异常现象,我们称这些现象为“自然预警现象”。
从开始出现自然预警现象到建筑物倒埸有个短暂过程,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自然预警时间”。
经验表明,自然预警时间往往只有短短的几秒至十几秒,最多也只有二十几秒时间,如何正确利用这短暂的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后的生存机会,甚至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幸存下来。
那么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我们该怎么去做呢?1、在成片的居民区内。
在密集的居民区,特别是没有经过合理规划的居民区内遇到地震时,切忌一感到振动就盲目向外逃。
这是因为:首先,由于居民区内房屋数量较多且布局很不规则,造成区内道路曲折狭窄,再加上强烈地震发生时地震波造成地面的强烈振动,使人很难在房屋倒塌之前的几秒种内跑到居民区外的开阔地带;其次,当房屋被震动时,即使是能够迅速逃到屋外,也极有可能被瓦砾、玻璃等杂物砸伤甚至造成埋压致死。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就近躲在屋内的小开间建筑(如厨房、卫生间等)或结实的家具下(旁),用手或其他柔软物体保护头部,待主震过后再迅速逃出。
同时要注意远离门窗,因为这些部位往往由于墙体有缺口,承压能力相对减小,坍塌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有可能,要注意及时扑灭炉火、关闭煤气、切断电源,以免造成火灾、中毒等次生灾害。
2、在高层建筑内。
一旦感觉到发生了地震,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切忌不能盲目跑向阳台准备跳楼,因为阳台是悬空建筑,最不稳定,极有可能最先坍塌;而跳楼也是极不明智的,容易摔成骨折甚至死亡,可能是楼并没有塌,人却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另外也不要盲目通过门窗外逃,因为在地震的作用下,楼层晃动,往往造成门框、窗框严重变形而很难打开,在试图打开门窗时反而会失去了宝贵的逃生机会,甚至可能被埋在这些承压能力小的建筑部位下。
这时更不能去乘电梯,因为楼内的电力系统很可能会被破坏,而使人困在电梯内。
正确的避震方法是迅速躲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的地方,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相对比较安全。
如果情况太紧急,也可就近躲在没开门、窗的墙解下、结实的家俱旁,用柔软物体保护要害部位。
在躲避时最好抱住管道之类的固定物,这样一是可以抵御抗震时不断的振动,二是多层砖混房屋塌落时,楼板或屋盖有时会呈倾斜状态,抱住固定物可以防止顺着楼板滑下而被埋压。
3、在校园内。
因为校园内人口密集的性质及学生们的年龄因素,这里往往成为最容易受到地震伤害的地方,因此同学们一定要掌握防震避震方法,增强生存能力。
若是在上课时感到大地晃动,应该迅速采取就地避险措施,躲在课桌旁,用双手护住头部以减缓坠物的冲击作用,待主震过后,应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迅速地撤离和疏散。
一楼教室内的学生则可以迅速、有秩序地撤离至开阔的操场上。
如果地震时正在户外活动,则应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电网、电线、煤气管线等。
4、在商场中。
商场也是客流量大、人员密集的场所、并且因为商场内东西数量多而隐伏着极大的危害。
如果在商场中遇上地震,不能盲目外逃,一是因为商场内人很多,在突发地震面前,人人都争着往外拥,会挤成一团,寸步难行,甚至出现挤伤、踩伤等人为伤亡事故;另外,外逃时两旁货架上的物品及玻璃等杂物都可能造成误伤。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避开货架和玻璃柜台,躲到较为安全的立柱下或卫生间内,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保持镇定,听从商场服务人员的安排,组织被困人员有秩序地疏散、撤退。
5、在室外或郊区。
在室外遇到地震时不要惊慌乱跑,为防止大地震动可抱住树干,或用随身皮包、衣物护住头部蹲下,待震动稍停后迅速逃离高压线路、电杆、高大建筑、狭窄巷道等。
另外不要以为一下震完就没事了,立即去救其他人,而要在地震危险期(一分钟左右)过后再设法救人,同时还要注意发生余震的危险。
在郊区野外遇到地震,要设法避开山崖、陡坡、河岸等边缘地带,这些地方在受地震破坏后,容易造成坍塌滑坡。
在化工厂周围要避免吸入毒气,可用湿衣物捂住口鼻,绕到上风地方。
在桥上遇到地震时,要抓紧栏杆,防止桥塌滑入水中,能逃离的要迅速远离桥岸。
正在行驶的车辆要缓慢安全停车,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总之,不管在何时何地,遇到地震时都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保持镇静,根据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利用震前极为短暂的“自然预警时间”进行最有效的防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三、震后的自救互救工作大地震的来临是很突然的,即使震前有一定的准备,震时采取了正确的避震措施,震后还是会有很多人被埋压在建筑物的瓦砾中,还时人们最主要的工作是积极开展正确的自救互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救出最多的人员。
由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抢救被埋压人员的时间越早,其存活率就越高,其中半小时内抢救出来的存活率为95%,第一天为81%,第二天为53%,第三天为36.7%,第四天为19%,第五天为7.4%。
由这些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在大地震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开展有效的自救互救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自救。
在大地震最初的震颤平息以后,当你发现自己正被埋压在倒塌的废墟下面,或被困在高层建筑内、断桥上或处于其它危险环境里,身体受伤,甚至动弹不得,又与家人、朋友失去联系,并且面临着新的灾害威胁:余震频发、火灾、毒气泄漏等其他次生灾害发生或犯罪活动等。
这时,一定不要害怕、惊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保护自己,可以按照以下建议去做:(1)首先要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一可以防止毒气,浓烟危险,二可以避免建筑物倒塌时产生的大量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2)小心地清理自己周围,特别头部、胸部的重物,尽量活动手、脚,清除埋压在身上的物品,争取最大的活动空间。
这时要特别注意分辨哪些是可以移动的,哪此是支撑物,不能随便移动,以免造成进一步的坍塌。
(3)充分利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如砖瓦、箱柜之类来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以此来扩大安全活动空间,保障足够的空气。
(4)判断周围情形是否有脱险的希望,如果条件允许,要尽量设法逃出困境,朝更安全、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
但此时也要非常注意,不能盲目向外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确保生命安全。
(5)如果发现自己没有能力脱险,就要注意保存体力,寻找身边可食用的东西,储存起来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