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建立

明朝建立

明朝建立
明朝建立

明朝建立:

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消灭割据势力:

朱元璋幼年贫苦,曾经给地主放过牛,还出家为僧。后来投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并深得领袖郭子兴的器重,后来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起义军。朱元璋注意招揽人才,例如李善长、刘基、宋濂、朱升等。后来朱升像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大力恢复生产。后来朱元璋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后又平定了云南,统一了南方。

元朝灭亡:

1367年,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进行北伐,沿路势如破竹,1368年,攻克大都,元朝灭亡。后又于建文帝四年(1403年),彻底消灭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统一。

明朝疆域: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5.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灭亡元朝,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明朝的建立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结合明朝版图,总结归纳。 学习与探究: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习与探究: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学习与探究: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监视臣民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三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学习与探究: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朱元璋强化皇权——八股取士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读图分析的能力。 材料四 学习与探究: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经济的发展——农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原因 ( 1 )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 )直接原因: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4.过程 ( 1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 4 )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结果:1644 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满洲兴起 ( 1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 )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清兵入关 ( 1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的皇帝,有的纵情享乐,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他20年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国势日衰。他是( C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B ) A.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朝政的混乱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

部编人教版七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 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明朝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小小放牛郎,一步步地走向一个帝国的统治者,这其中的原因必定有其本身所固有的能力以及天赋,还包括当时的时局。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成就帝业的?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又是如何巩固帝业的? 二、新课讲授 (一)明朝的建立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开始滥发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材料二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连决口,洪涝成灾,元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却又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6页,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2.教师讲解:朱元璋出身贫寒,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最终统一全国。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学生回答: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理性思维比较弱,但是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对于本课皇权加强的特点和影响、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师要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让学生小组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四方面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这四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密切。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 社会环境 四、学习目标

五、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表现; 目标2:列举明朝全面改革官制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 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重难点) 目标3: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 取士的负面影响。(重难点) 目标4:列举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明朝经济发展 的状况。 五、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视频: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 视频中提到的胡惟庸是谁,朱元璋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度,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明朝,走进朱元璋,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明朝的?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明朝的统治》导学任务单,任务一,《明朝的统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师:在进行这节课的问题探究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朱元璋。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他在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建立明朝之后,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王朝呢?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关于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关于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朱元璋为何能一统天下? 元朝之后,就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元朝是朱元璋推翻的,似乎元朝军队也主要是 朱元璋灭掉的。然而,在元末的各路起义军里,朱元璋所部是消灭元朝军队最少的一支。 那么,灭元军最少的朱元璋为何能最终一统天下?朱元璋是如何以较小的代价登上开国皇 帝宝座的?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有枪便是草头王。话说到了1356年,各路起义军都抢到了 一定的地盘: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并不断向 北方和西北进攻。徐寿辉称帝于武昌,拥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张士诚称王于苏州, 拥有江苏、浙江等地。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也欲称帝。这四支队伍是消灭黄河以南 元朝势力的主力军,他们已控制了黄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 此时的朱元璋占据安徽中部的滁县、和州一小块地方,他手中只有两三万兵马,这还 是继承其岳父郭子兴的遗产。他力量虽弱,但慧眼独具。他发现南方当时还有一块地盘在 元朝手里:那就是张士诚和徐寿辉势力中间的江苏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长溜地方。 这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虎踞龙盘的历史名城建康南京。于是朱元璋 立即发兵,由采石矶偷渡长江。攻下南京后,又继续向南进攻。用四年时间,一直打到浙 江的金华、衢州。 此后朱元璋在南方就一直和其他汉人武装打,再也没有打过蒙古人。元朝在黄河以南 的军队大部分被灭于其他起义军之手,朱元璋所部消灭元朝军队最少。这期间,刘福通领 导的红巾军大举北伐,分四路向元朝进攻。他自己在中路,打下了河南全部,并迁都于开封。北路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东路打下了山东。西路一直打到陕西凤翔。一时间,红巾军号称百万,几乎掀翻元朝。 本来,按照刘福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彻底推翻元朝。但刘福通的战略出现大的失误,他没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却是兵分四路,四面出击。结果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让元军 得以各个击破。再者,元朝出了一个奇人察罕贴木尔。此人出身布衣,却精通军事。在短 短十年间,他依靠自己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对抗红巾军,创造了几乎百战百 胜的奇迹,并终于打败了百万红巾军,维持了元朝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 红巾军溃败后,朱元璋在安徽的领地,直接处于察罕帖木尔的威胁之下。如果察罕帖 木尔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和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是 绝对无法与之相抗的。 天助朱元璋。正在这时,元军内部开始冲突。贵族出身的元朝悍将博罗帖木尔,嫉妒 察罕帖木尔这样布衣出身的人实力和地位都将超过自己,竟然提兵向察罕帖木尔的军队进攻。察罕帖木尔也不甘示弱,于是双方军队在山西、河北不断发生摩擦。蒙古人没完没了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2016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史实。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概况即对外友好交往与冲突。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观察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通过材料分析与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郑和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生观,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意识。 教学导入:出示一副船在海上航行的动图,启发学生,看到此图你会想到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答案很多:有的说造船业发达,有的说出海贸易,有的说是客轮,有的说可能是友好交往。 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和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下西洋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0-72页,完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在位皇帝、目的、概况、影响。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学后,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 2、材料分析: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条件。 (1)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2)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3)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3、结合下面郑和与哥伦布海航情况比较表,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地位与影响。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兴亡 杨春才 一、课标分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做出了如下要求: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分析 《明朝的兴亡》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以及明朝初期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该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元朝灭亡,明朝取而代之并且不断巩固其君权、加强统治的历史。同时也向学生展示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日趋没落,中国社会危机重重的事实。 三、学情分析 《明朝的兴亡》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初一学生的年龄较小,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和创新力丰富,但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为主,未完全具备理性思维,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历史现象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批判的分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具体的事物,从他们熟悉的领域或实际生活导入,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起讫时间: 2、阶段特征:① A、明朝: B、清朝: ② 3、世界历史:进入新时期——表现: ① ② ③ 4、中国历史:未能与时俱进,从以后逐渐落伍——原因: A、 B、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本节学习重点: 1、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及其表现(特别是废除丞相和三司的名称、职权); 3、《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 4、明朝的主要特务机构及其影响; 5、八股取士的目的、命题范围和文体; 6、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动者; 7、迁都北京的时间、人物。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建立:①时间:②建立者: ③年号:④都城: 2、君主专制的加强——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①中央——政治上:A、 B、 ②中央——军事上:A、 B、 五军都督府: 兵部: 战时: ③地方——实行三司:内容:A、 B、 C、 相互关系: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①制定者: ②内 容:A 、 B 、 ③实 质: 2、设立特务机构:①目 的: ②设立者: ③机构:锦衣卫:A 、 B 、 东厂、西厂:由 统领, 直接控制。 三、八股取士 1、目的: 2、特点:①命题范围: ②答题要求: ③文 体: 3、影响: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①背 景:A 、明太祖: B 、建文帝: ②时 间: ③发动者: ④结 果:A 、 下落不明, 登位 B 、1403年改元 ,改 为 2、迁都北京:①时间: ②人物: 基础网络 (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②设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监察司法和军政。 年,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南下。1402年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三司互相牵制 大权统归中央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明朝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出示图片: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丐,后又遁入空门。他走投无路,参加了义军,从此南征北战,一步步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朱元璋心思缜密,把徐达、汤和等一批将才笼络在自己身边,对李善长、刘伯温等文人礼遇有加。在鄱阳湖大水战中,他以少胜多,一举消灭了劲敌陈友谅。 明朝建立后,他厉行改制,严惩贪官污吏,创造了诸多治国新法,使国家迅速恢复生机。但同时,为了朱家江山永固,他大开杀戒。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朱元璋和他建立的大明王朝。 【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6页“明朝的建立”,找出明朝建立的三个要素。 学生回答:①时间:1368年。②都城:应天府。③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 教师: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个地方官员,有事到都城参见明太祖,应去() A.南京 B.北平 C.西安 D.洛阳 2.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3.明太祖设立的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是() A.市舶司 B.锦衣卫 C.东厂 D.三司 4.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状元卷。这份状元卷的内容以哪本书为标准() A.《齐民要术》 B.《孙子兵法》 C.《资治通鉴》 D.《四书集注》 5.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6.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①玉米②甘薯③占城稻④马铃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可以入选的有() ①废行省,设“三司”②设立锦衣卫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反映了明朝时()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京官很悲观 C.京官度日如年 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 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秩序 10.“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 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教师讲述交通工具革新的原因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原因 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措施 1.(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解读史料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取士兴起的目的)根据教材会带八股取士的目的 答案提示:加强思想控制 3.(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文的考试范围)学生回答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答案提示:工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4.(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分组讨论八股取的影响: 答案提示: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5.(多媒体出示各种引进的农作物,让学生识别)教师简短的介绍一下明朝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三、课堂总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现在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要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教师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社会经济

虽然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朝廷内部勾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贪官贪赃枉法,队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三、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明末起义的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朝廷不断加强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李自成起义口号:钧天免税。 队伍:100多万人。 李自成规定了严格的军纪,不得妄杀一个人,不得侵犯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十个省。 攻入西安时间:1643年 建立政权:西安 国号:大顺 攻入北京时间:1644年4月 不到两天,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 结果:统治276年的明朝统治,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四、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明朝后期,活动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逐渐发展壮大。 统一女真族:1616年 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 改名为满洲:1635年 1636年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后,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军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击退了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失败:李自成在山海关战斗中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四、总结

明朝建立初期

明朝建立初期,国力强盛。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由于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促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出现。在这个基础上,明朝进入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交往。同时,边疆各族进一步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在明初发展的同时,由于封建制度在中国社会已渐趋衰落。所以在明朝后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当时,在辽东有新崛起的满洲建立的清朝的威胁。在明朝封建统治内部,出现了政治和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导致了什么?明末农民起义同以往的一些农民起义有何不同?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史家以此作为明亡的标志。其实,明朝此时尚有大量的正规军存在,而满清的铁骑则不过区区数万人,明朝的军队在数量上无疑占有着绝对的优势,而且满清入关伊始也并没有“入主”之想,他们只不过想要劫掠一番,衣锦还乡而已。 一、明末农民大起义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是导致农民战争的重要原因,而统治者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压迫是导致农民战争的另一原因。明朝后期,土地集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太湖流域有9/10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政府还不断加派田赋,增加苛捐杂税。农民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又逢天灾,到处闹饥荒,很多地区草根、树皮都被吃光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设课堂讨论一: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历次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历次农民起义,具体原因各异,但主要原因就是两点,一是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败和暴政;二是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主要形式是兼并土地和繁重的赋税徭役。使学生明确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1628年,农民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很多地区的农民纷纷响应,涌现出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号称“十三家七十二营”。后来,他们齐聚荥阳,联合行动,打破明军进剿。又千里东进,破凤阳,焚皇陵,给明政权以极大的打击。后来高迎祥牺牲,李自成等人坚持战斗。 河南是当时各种矛盾十分尖锐的地区。1640年,李自成接受谋士的建议,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均田”就是平分土地,“免粮”就是不交田赋。起义军还处死了贪暴的福王朱常洵,把他的粮食、财物分给饥民。广大人民拥护农民军,城乡流传着“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 (设课堂讨论二:“均田免粮”的口号有什么作用?这个口号能否实现?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均田免粮”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愿望,因此起到了发动广大农民支持拥护起义军的作用。但这一口号在没有新的阶级、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1643年,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建立政权,国号大顺。这年2月,李自成率百万大军,东渡黄河,攻太原、陷大同,占宣化,破居庸,兵临北京城下。进军途中,起义军颁布了“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支持。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 2(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1351年,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朝。随后攻占元,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在中央,废除了和,提升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提倡。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称为。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甘薯、、花生和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 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 A.朱元璋B.朱棣 C.朱允文D.朱标 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①③ 选择题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

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3.(徐州市中考)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 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 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贪污,天灾瘟疫,上百万人沦为流民,,到处哀鸿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红旗漫卷,吼声动地,千万条红巾变成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在这些呐喊的人群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将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和一个新王朝的创建者呢。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今天,一户村民家里为孩子过满月,四邻乡亲们都要过来喝喜酒。喜宴上的凤阳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统计过,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个孩子降生。但显然有一个人的出生会被经常提起,特别是在为孩子过满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乡一个叫孤庄村的村子里,传说一个农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道人让自己吃了一粒闪闪发亮的药丸,此日早晨,农妇嘴里依然源源不断的飘出缕缕奇香。当天农妇产下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就是朱元璋。跟中国历代许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样,朱元璋的降生充满吉祥的意味,他的到来,似乎要给这片苦难的土地以无限希望。然而,多年以后,这里却唱出这样一段传遍全国的花鼓戏: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证了花鼓戏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为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难以为继。就在朱元璋17岁的那一年,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大地裂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朱元璋祖祖辈辈生活的太平乡,一天死掉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厄运同样落到朱元璋一家头上。半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侄子和母亲先后死掉。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只好用草席裹了亲人的尸体,亲人死无葬身之地,兄弟俩央求地主,被断然回绝,幸而有好心人可怜兄弟俩,最终给了块地方,死去的亲人这得以安眠。 陈梧桐:经过了八十几年的统治,元朝的社会已经是不行了,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水利年久失修,灾荒不断地发生,广大老百姓就是饿死一大片,那么他这个家庭就是当时最底层农民的一个缩影,走投无路了。 朱元璋无路可走,进皇觉寺做了和尚,说是和尚,其实就是混口饭吃,朱元璋每天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然而,但打杂的日子也不长久。皇觉寺本来靠租米过日子,可这一年灾情太大收不到租,寺院也闹起了饥荒,僧人也被迫要出去化缘。这时,朱元璋进入寺院才五十余天。这样,一个木鱼,一个瓦钵,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 朱元璋捡年岁收成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去,他先往南到了合肥,转向西,来到固始、光州、息州、罗山、信阳,再北转到汝州、陈州,东返,由鹿邑、亳州到颖州。朱元璋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着大户人家敲木鱼,吃人家施舍的残羹剩饭,受尽人生苦难。 毛佩琦:这样一个草野之民,这样一种社会经历,对于朱元璋的性格的形成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他知道老百姓要吃饭,要有社会秩序。 经过三年的颠沛流离,朱元璋不仅饱尝而来人生的辛苦,也开阔了眼界,这位二十岁的青年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时的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几年后,红巾起义爆发,熊熊烈火迅速烧遍了大江南北,包括朱元璋的家乡。朱元璋回到皇觉寺,他呆在寺里,天天听着外面的风声,却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一天,有人从濠州给他捎来一封信,劝他参加红巾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3)、识读《明朝疆域图》、《举子看榜图》和有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4)、播放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 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来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图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阅读课文、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

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凤阳花鼓>>里最知名的唱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然后向学生提问:凤阳花鼓里的朱皇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朱元璋。 二、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教师:展示教材66页的朱元璋像,接着展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66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课件展示) 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复述出明朝的建立情况: 1.背景: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教师提问:“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明朝的建立复习题

项选择题: 1.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么,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被废除的()ziyuank https://www.doczj.com/doc/6310121223.html,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八股取士 3. 下列措施中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有关的是() A.废除丞相制度 B.大兴文字狱 C.执行削藩政策 D.设立军机处 4.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B.摆脱南方大地主的控制 C.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 D.发展北方的经济 5. 焚书坑儒和八股取士的共同点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培养人才 C.统一思想 D.有利于国家安定 6.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者有甚于咸阳之郊”,意思是说两者都()A.削弱了儒学地位 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损害了国家统一 D.引发了文字狱 7. 以监视、侦查官民言行举止为主要职责的机构是() A.六部 B.厂卫机构 C.军机处 D.尚书省 8. 中国古代设置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A.西汉、明朝 B.秦朝、明朝 C.唐朝、清朝 D.秦朝、元朝 9.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①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实行削藩政策 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④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 明太祖分封藩王是为了() A.巩固统治 B.让儿孙们共同治理国家 C.遏制异姓王族的势力 D.控制各地的百姓 11. 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的权力总体上呈不断强化的趋势。在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源%库 A.汉高祖刘邦 B.隋文帝杨坚 C.元世祖忽必烈 D.唐高祖李渊ziyuan https://www.doczj.com/doc/6310121223.html,15. 明朝时,掌管地方的行政机构是() A.三省六部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16. 读图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