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概念及其规范结构
- 格式:pdf
- 大小:310.96 KB
- 文档页数:4
作者: 陈荣飞[1]
作者机构: [1]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401120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家
页码: 69-7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不纯正不作为犯;规范结构;作为义务;罪刑法定原则
摘要:不纯正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原则间的紧张关系源于理论对不纯正不作为犯规范结构认知上的锚谬。
不纯正不作为犯既违反了禁止性规范也违反了命令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是就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一犯罪行为整体而言,而命令性规范只是就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一实体定在行为的某一组成部分而言,二者分属不同层级;在规范内容上,前者系刑事法律义务,而后者则是刑事法律义务之外的法律义务;处罚不纯正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原则间的紧张关系将因此而消解。
不作为犯中支配理论的法教义学批判一般而言,不纯正不作为犯①,就其存在论结构而言是不作为犯,在规范论上却是作为犯。
正是“存在”与“规范”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客观构成要件符合性之解释成为不作为犯教义学(der Unterlassensdogmatik)的基本问题。
为此,通说观点确立了“保证人地位”和“等价性”(Gleichwertigkeit)这两个要件②,以期实现不作为和作为的等置(Gleichstellung)。
若着眼于纯粹的事实因果,这一等置性问题(Gleichstellungsproblematik)根本得不到解决,因为作为可在自然的意义上引起结果的发生,而不作为中却不存在此种自然因果,这使得两者之间似乎并无共同之处参见:Schünemann,Grund und Grenzen der unechten Unterlassungsdelikte,Gttingen1971,S. 234. 。
与此相对,以与结果归责关系密切的“支配”概念为基础,从规范和实质的角度探寻作为和不作为等置可能性的“支配理论”则颇有市场。
虽然不同的支配理论在支配概念、法理基础和具体结论上都有不小的差别,却拥有一套相同的理论逻辑,即“支配产生保证人义务,保证人义务可使作为和不作为等置”,而且在方法论上也皆偏向于存在论。
笔者认为,支配理论在概念和逻辑两个层面都站不住脚,其非但不是不作为犯教义学的出路,反而正是使其走入“死胡同”的原因黎宏教授认为:“在我国刑法学中,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研究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并认为支配理论是不作为犯教义学的出路。
(参见:黎宏.排他支配设定:不真正不作为犯论的困境與出路[J].中外法学,2014(6).)。
一、实际支配、排他性支配和领域支配(一)实际支配理论的具体内容实际支配理论由Schünemann教授首创,在所有的支配理论中可谓逻辑最为严密、论证最为透彻,也得到了Roxin教授的支持参见:Claus Roxin,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Ⅱ,München 2003,§32,Rn. 17ff. ,是论证保证人地位法理基础的有力学说。
从案例浅析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放火罪作者:苏奕帆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5期摘要不纯正的不作为犯,一直是刑法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因其作为义务没有明确的统一,且我国目前对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在一些案件中往往引发诸多争议。
本案中,因一起“放火罪”涉及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的罪与非罪,笔者根据此案浅谈了自己的看法,以期通过具体案例谈谈自己对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的理解。
关键词放火罪不纯正不作为犯刑法研究作者简介:苏亦帆,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中图分类号: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9.028一、案例犯罪嫌疑人刘某某与段某某原系夫妻关系,2015年二人因矛盾离婚,经法院判决将一套平房判给了段某某,判决后一直由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居住在该平房内。
2017年11月,经法院执行,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同意于2018年2月搬离该平房。
2018年2月20日凌晨,二人因为腾房搬家的事,在该平房内发生了争吵,争吵期间,段某某将刘某某换下来的裤子和毛衣抢过去扔到了屋里的小太阳电暖气上,小太阳取暖器被引燃引发火灾。
着火后,犯罪嫌疑人刘某某称因愤恨段某某,认为段某某把小太阳引燃了不关自己事,气氛离开却遭到了段某某的阻拦,后来小太阳晶体管爆炸了,火变大了,二人便从着火的屋里出来后。
刘某某到了院子里洗衣机的后面,称自己不想活了,拿了一把菜刀剁了自己左手腕,后被警察发现。
据刘某某称:着火后,段某某把停放在院内的一辆电动车推到了大门口外后又进到院来,再后来,刘某某被警察发现,而段某某将院内电动自行车推到大门之外后返回东厢房时倒地。
经鉴定,段某某系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该火灾引发后,他人报警中断了火源。
犯罪理论论文不纯正不作为犯论文:不纯正不作为犯问题研究摘要: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不作为犯罪理论的核心,一直以来备受大陆法系刑法学家关注。
试图通过对不纯正不作为犯概念和理论发展的阐述以及不纯正不作为犯理论中等置问题以及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等问题进行论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引起理论界对不纯正不作为犯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不纯正不作为犯;等价值性;构成要件1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概念及发展过程不纯正不作为犯(亦称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因当时的刑法学受到自然科学“无不能产生有”的观点的影响,不作为理论开始引起各国刑法理论研究的重视。
按照“无不能产生有”的观点,不作为即是“无”,因而不可能像作为行为那样对“有”这一结果具有原因力。
但事实情况是不作为在很多时候能现实地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
因而以19世纪的德国法学为中心,展开了对不作为犯罪的理论研究。
首先开始区分不真正不作为犯和真正不作为犯并提出因果关系的问题的是19世纪德国法学者H•卢登(H•Luden)。
后来又历经以迈耶(M•E•Mayer)为代表的违法性说、纳格勒(Johannes Nagler 1876-1951)的“保证人说”以及后来赫尔穆特﹒迈耶提和阿明﹒考夫曼(Armin Kaufman)对“保证人说”违反罪刑法定主义的质疑,一步一步地将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研究推向深入。
由此看来,不作为犯的理论研究比作为犯要复杂的多,而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不作为犯理论的核心,其理论研究的复杂性在不作为犯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个层次。
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不作为的一般概念。
刑法理论认为,所谓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具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刑法亦没有作出规定,历来争论也比较大,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见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不纯正不作为犯是“不为法律所期待的一定行为因而惹起一定结果发生的场合”,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在结果犯中才能成立不纯正不作为犯,以危害结果的发生作为该当要件之一。
不纯粹不作为犯的认定赵秉志〔以下简称赵〕:刑法理论上从行为表现根本形式的角度将犯罪划分为作为犯与不作为犯。
在不作为犯罪内部,又分出纯粹不作为犯和不纯粹不作为犯。
前者是指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如刑法第二百零一条偷税罪、第二百六十一条遗弃罪、第三百一十一条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和第三百一十三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均是纯粹的不作为犯。
后者是指大多由作为形式构成但实际却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如以不作为方式构成的成心杀人罪、放火罪等等。
就纯粹不作为犯而言,由于刑法对它的构成要件作了明文规定,法律对它的作为义务一般也有了明确界定,所以认定的问题不大〔当然,对于构成要件要素的理解,如什么是刑法第三百一十一条中所讲的间谍犯罪行为的“有关情况〞,仍会发生分歧意见,这另当别论〕。
但是,就不纯粹不作为犯而言,我国刑法没有像有的国家的刑法那样作出一般总则性的规定;犯罪论也都是以作为犯罪为中心展开的,这就使得不纯粹不作为犯的司法认定问题倍感棘手。
正确把握不作为犯的根本理论问题,无疑是司法实践准确认定不纯粹不作为犯的前提。
今天我们不妨简要地谈论一下其中几个与实务密切相关的问题。
肖中华〔以下简称肖〕:好的。
数十年来,不作为犯罪问题就像日本刑法学家木村龟二所说的那样——是刑法理论中一个“未解之题〞。
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不作为犯的研究,更是属于刚刚起步阶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处分不纯粹不作为犯日益受到法官们的重视和关注。
比方,1995年发生在H省的一起案件:行为人宋*因家庭琐事与妻子李*争吵,李*在家当宋*之面上吊自缢,宋*坐视不救,李*因未得救而死亡。
法院以成心杀人罪对宋*作出判决。
又如,2000年C市发生一起失火案:一饮食店店主因为疏忽大意导致该店半夜起火,店主慌忙逃离店铺而未报警,火势很快蔓延,将周围许多建筑物焚毁,并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
法院认为店主没有尽到报警灭火的作为义务而导致不该发生的严重后果发生了,因而以放火罪而不是失火罪对店主定罪处分。
什么情况下构成不纯正不作为犯?司法实践中,对于通常情况下由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案件,由不作为形式实施时,往往在定罪上要引起争议。
理论上称这类犯罪现象为不纯正不作为犯,以区别于纯正不作为犯(即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如遗弃罪)。
需要指出的是,不作为犯并不是指行为人没有实施任何积极的举动,而是指行为人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其实施的积极举动。
因而从逻辑上讲,构成不作为犯必须以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即行为人在刑事法律上被要求实施一定的积极举动为前提。
刑法理论界通说认为,不作为犯的特定义务依据来源可归类为以下五种情况:(1)法律上的明文规定—-由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包括宪法、法律和各种法规所规定的,且为刑法要求实施的义务;(2)职务、业务上的要求――即担任某种职务和从事某种业务的人,其职务的本身和业务的性质,就决定他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如果不履行职责,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危害结果,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究刑事责任;(3)行为人的先行行为所引起的义务――即由于自己的行为而引起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行为人负有采取有效措施来排除这种危险或避免危害后果发生的特定义务,如果不履行这种义务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也是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4)自愿承担的某种特定义务――即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思表示自愿担负某种特定义务后,有责任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履行该项义务,如果不履行自愿承担的义务,由此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致使刑法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受到损害,应视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5)在特殊场合下,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要求履行的特定义务――即在特定的场合、关系和条件下,刑法要求其履行采取措施排除危害的义务,在其确有能力履行且不损害自己较大利益的前提下,不履行该义务从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认定为是不作为犯。
不作为犯罪类型有哪些不作为犯罪类型有哪些?不作为犯罪的类型如下:1、纯正不作为犯;2、不纯正不作为犯;3、混合不作为犯。
不作为犯罪,是指⾏为⼈违反法律直接规定,负有法定义务⽽拒绝履⾏,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为。
下⾯店铺⼩编将为你解答。
⼀、不作为犯罪类型有哪些不作为犯罪类型有:1、纯正不作为犯;2、不纯正不作为犯;3、混合不作为犯。
1、纯正不作为犯纯正不作为犯是指由刑法明⽂规定的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它是以不履⾏特定义务为构成要件的犯罪。
也就是说,在我国现⾏刑法中,⾏为⼈的⾏为但凡符合法律明⽂规定的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都可根据法律的规定定罪量刑,因此,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成⽴必须以构成要件齐备为前提。
例如,遗弃罪,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等。
所谓“纯正”指的是该类犯罪只能由不作为⾏为构成,⽽不能由作为⾏为构成。
同时,在纯正不作为犯罪的犯罪构成中,对法定义务的违反,是该类犯罪成⽴的前提,也是该类犯罪构成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中的重要内容。
2、不纯正不作为犯所谓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为⼈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通常以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例如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甚⾄放任更严重危害后果发⽣的间接故意杀⼈案件等。
3、混合不作为犯我国有学者根据刑法分则对具体犯罪的不作为模式,除了把不作为犯分为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之外,还提出了另外⼀种不作为犯,即混合不作为犯。
所谓混合不作为犯的表述为“混合不作为犯是指既有作为⼜有不作为共同构成的犯罪形态”,“混合不作为犯的特点在于作为与不作为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构成犯罪,如果只有作为或者只有不作为,则不能成⽴该犯罪”,例如我国现⾏刑法规定的抗税罪和⾛私罪便同时包含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为。
⼆、不真正不作为犯具有如下特征:1、不真正不作为犯是违背防⽌危害结果发⽣义务的犯罪。
(1)不真正不作为犯作为不作为犯的⼀种,必然具有不作为犯的本质特征,即违背法定义务。
在刑法理论中所有不作为犯罪的问题⽆不以特定义务为基础,它反映了不作为犯罪的基本犯罪事实和构成要素,是决定不作为犯罪能否成⽴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主要依据。
不真正不作为犯案例不作为犯分为真正不作为犯和不真正不作为犯。
其中,真正不作为犯又可称为纯正不作为犯,是指刑法规范中规定不作为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行为人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这种犯罪的情况,例如刑法中的偷税、遗弃罪等。
{1}我国刑法条文明确规定了真正不作为犯,司法实务部门只需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操作即可,不存在违反罪刑法定的问题。
不真正不作为犯,又被称为不纯正不作为犯,是由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通常由作为实施的犯罪,由于未得到刑法条文的明确规定,因而容易引发是否处罚以及如何处罚的问题,归根结底仍是是否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问题。
在此,拟就不真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的等价性问题进行研究。
一、不真正不作为犯等价性的概念所谓等价值,也称“等价限制”或者“相当限制”,是指为了成立真正不作为犯,要求行为人必须以不作为实现的不法构成要件与作为实现的不法构成要件在行为上之等价,彼此相当。
{2}或者说,违反作为义务所产生的侵害在法定构成犯罪事实上与以作为手段所引起者具有同等的价值。
{3}当今大陆法系国家中,等价作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已然成为理论上的主流观点,也得到了不少国家刑法的确认。
例如,德国现行刑法第13条、奥地利刑法第2条,都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进行了规定。
日本刑法虽然未就对等价值问题作明文规定,但“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不作为和作为必须具有相当性”不仅是理论通说,也一直是司法实务中所坚持的观点。
我国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案例,例如,辽宁张述伟不作为故意杀妻案、浙江李某“见死不救”不作为故意杀人案{4},等等。
按照一般刑法理论,故意杀人罪以积极的作为方式构成,而上述案例中行为人却是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
这当中的冲突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研究不真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等价值的理论就显得极为必要。
不真正不作为犯是刑法分则没有规定保证人与不作为内容,但行为人以不作为实施了通常应由作为实施的构成要件的犯罪。
不纯正不作为犯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指导老师:
我选择的课题是“不纯正不作为犯若干问题研究”,以下是我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前的社会中,不纯正不作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人存在不纯正不作为的行为,这一情况不仅会导致组织的低效运营,而且也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不纯正不作为的现象,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探究不纯正不作为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组织中的员工能够秉持诚信、勤勉、有责任感的职业道德,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减少社会负面影响。
三、研究内容
1.不纯正不作为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不纯正不作为引起的影响及其原因。
3.探究不纯正不作为的危害,包括经济损失、人身伤害和信誉问题等。
4.提出有效的组织与员工管理策略,包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监督机制等。
四、研究意义
1.提高员工意识和素质,减少不纯正不作为的现象。
2.改进组织和员工的道德水平,提高组织效率。
3.减少不纯正不作为带来的社会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3.实地调研法。
六、研究预期结果
1.分析不纯正不作为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2.围绕不纯正不作为的危害和影响,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和意识。
以上是我的开题报告,感谢您的关注。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基本问题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犯罪,不仅有学术理论的支撑,而且有司法实践的确认。
即使赞同不作为具有行为性的学者或司法者,基于对不纯正不作为犯基本理论的不同理解,对同一案件可能做出罪与非罪完全相反的结论。
另外,对不纯正不作为犯基本理论的不同理解,还会影响一罪和数罪的认定。
研究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基本理论,有助于深入认识和解释不纯正不作为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司法实践。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构造、不作为的行为性、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不作为的等价性、作为义务的来源、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区分、不作为的共犯等等,都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基本理论,本文主要探讨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基本范畴和不作为的因果关系,着重研究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和作为义务的来源。
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基本范畴,本文主要讨论了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发展史、不作为的行为性、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概念及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构造。
自19世纪以来,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理论经历了旧法义务说、因果关系说、违法性说和保证人说。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解决不作为的行为性问题,“无行为则无犯罪”,行为是构成犯罪的基本要素,就业已形成的因果行为论、目的行为论、社会行为论及人格行为论而言,社会行为论似乎能更好地解释不作为的行为性。
如何给不纯正不作为犯下定义,理论界大致有三种不同主张,其中,“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通常由作为方式构成的犯罪”的这一观点较为合理。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规范构造,存在违反禁止性规范说、违反命令性规范说、既违反禁止性规范又违反命令性规范说之争。
命令性规范属于义务规范,从另一角度看,禁止性规范也当属于义务规范。
可以认为不纯正不作为犯违反了义务规范。
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学说,大陆法系刑法理论有否定说、准因果关系说和肯定说,我国刑法理论存在消极说和积极说之争。
因果关系一直被认为犯罪成立的必要要素,尽管部分学者主张以客观归责代替因果关系,但应当认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定罪必不可少的环节。
作者: 田宏杰;许成磊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出版物刊名: 政治与法律
页码: 43-48页
主题词: 不纯正不作为犯;罪刑法定主义;犯罪构成;犯罪行为
摘要:基于刑法规范的复合性质,处罚不纯正不作为犯并不违背罪刑法定主义.但这并非说不纯正不作为犯因违反命令规范而实现了以作为形式规定的作为犯的构成要件,毋宁说刑罚法规对于特定犯罪本未预设作为犯的类型,或者说本不是专为作为犯设定构成要件.实际上,对于特定的刑罚法规而言,刑法基于禁止规范在处罚作为犯的同时,也包括了基于命令规范而处罚的不作为犯.因之,不纯正不作为犯违反了命令规范而实现的却是通常以作为形式实现的特定的犯罪构成要件.。
摘要:处罚不纯正不作为犯在理论上产生了与罪刑法定主义相抵触的问题,因而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此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西方有些国家也从立法实践上对不纯正不作为犯进行了规定,而我国刑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立法实践上对这个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并建议在立法上对不纯正不作为犯作出具体规定。
关键词:罪刑法定不纯正不作为犯等价值性判定标准立法一、罪刑法定主义及派生原则罪刑法定主义,也称罪刑法定原则,来自于近代反对封建擅权的斗争中。
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nullum crimen sine lege; nullum ponena sine lege)。
根据罪刑法定主义,只要成文法事先没有明文规定一行为是犯罪及对此应以怎样的处罚,那么无论什么行为都不能以犯罪处罚。
其根本目的在于防止刑罚权的擅用和滥用,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的权利和自由。
一般认为,罪刑法定主义的派生原则有以下几项:(1)禁止依习惯法处罚;(2)禁止溯及处罚;(3)禁止类推解释;(4)法律规定须具有明确性;(5)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在上述这些原则中,与处罚不纯正不作为犯有紧密联系的主要是禁止类推解释和法律规定明确性原则。
因此,以下将重点阐述这两个派生原则。
(一)禁止类推解释原则类推解释是对法律原则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比照法律所规定的其他罪定罪处罚。
其实质是扩大刑法的适用范围。
因此,类推解释实际上是超出刑法的明文规定而适用刑罚,从而有悖于罪刑法定主义。
人们最初将罪刑法定主义确立为刑法的基本原则时,其根本目的是防止刑罚擅断主义,确保个人自由。
这就要求严格按规定在刑法典中的条文来解释、适用,即严格的文理解释。
然而在今天,禁止类推解释并不是要求严格的文理解释。
通说认为,应当允许扩张解释而禁止类推解释。
这就涉及到区分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的界限问题。
一般认为扩张解释与类推的区别在于:扩张解释所依据的法律条文上的种概念与被解释的事实上的属概念之间具有某种性质上的联系;而类推解释是以法律无明文规定为前提的。
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作者:郁倩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25期关键词不纯正不作为犯等价性构成要件作为义务立法建议作者简介:郁倩,南京理工大学2020届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9.004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通过不作为的方式实施了法律规定为作为方式的犯罪形式[1]。
德国刑法学家考夫曼认为将不纯正不作为犯用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进行处罚是一种类推适用,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
[2]因此他提出了等价性原理,在分析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时候,如果否定其等价性,由于缺乏作为义务主体和内容的详细标准,很容易导致处罚范围的不明确,致使在审判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缺乏法理依据,导致同案不同判现象的产生。
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刑法只规定了作为这一实行行为构成犯罪的禁止性规范,而行为人通过不作为的方式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犯罪。
基于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谦抑性特点的要求,刑法只处罚法律明文规定的罪行,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刑法的明确性。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通过不作为方式侵害他人利益的犯罪行为,而且是刑法没有规定的不作为犯罪,司法实践中一般将其等价为与之侵害相同法益的作为犯,比如不作为放任他人死亡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有管理义务但不作为的使国家和集体财产受损按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量刑。
虽然刑法中并没有规定不纯正不作为犯,但是他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是道德和法律所不能容忍的,刑法条文中的作为行为,在文理解释中也可以包含不作为,不纯正不作为犯必须受到处罚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如何化解其与罪刑法定原则的矛盾,让不纯正不作为犯和作为犯的等价,成为了刑法学理论迫在眉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