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系列
- 格式:docx
- 大小:37.57 KB
- 文档页数:16
专题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讲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与常识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与常识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准确断句【真题导航】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2018届全国卷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讲座材料高考作文备考专题突破北京陈维贤一、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导向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思发展的问题。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稳中变显:对认知和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容易跑题。
增加任务型指令,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二、高考作文备考的着力点1、掌握几种基本写法和写作技巧。
各种文体写法:议论类文章基本写法;文学类文章基本写法。
就事论事写法;就事论理写法。
形象感性写法和抽象理性写法。
熟化审题、文脉、语言等基本写作技巧;掌握完成写作任务技巧。
2、熟化几种基本思维方式。
考场作文的思维类型主要有: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由此及彼,认识换位;由个及类,多维解析;由果溯因,深度生发等。
带着思维上考场,将会灵光咋现,行文起来文脉畅通。
3、积累若干时鲜材料,掌握基本写作素材。
加强素材积累,建立自己的“自留地”“根据地”;打通阅读和考场作文的联系,建立素材与思想、认知的通道;盘活已有的材料和思维,引爆思想,可以解决有东西可写的问题。
前提是:积累的材料必须是“熟悉”的题材,要变成自己的,进入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生活、与现实能联系起来。
4、深化“四面”等认知能力。
2015起,高考语文命题思想上突出立德树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
只有提高认知水平和思考深度,特别是四大热点话题,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说得好,说得深入。
带着思想和思考上考场,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高考作文思维及训练1、关联、创意理解句意,透视内涵,建立交集,辨析功能,谋划整合。
显性关联,隐性关联;近意关联,反意关联,创意关联。
2、比较、思辨透视内涵,确定角度,联系实际……直接比较,间接比较;显性比较,隐性比较。
专题04 正确使用词语《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本考点涉及:成语、熟语、实词、虚词、惯用语等,以成语为主。
(1)重点明确。
综合近五年新课标考情,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以成语考查为主,特别是近两年以考查近义成语为主。
二是对于成语着重于词义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褒贬色彩等方面的考查。
命题形式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主要是判断正误。
(2)综合程度高。
注意近义成语和把成语与诗句结合考察的形式。
注意成语考查中“三不辨”“三不合”,“三不辨”即不辨词义、不辨对象、不辨色彩,“三不合”即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习惯。
一、近义实词辨析高考对近义实词的考查往往以选择题为主,考查范围有二:一是近义实词的意义,大多是在相异语素上体现词义的差异;二是近义实词的意义能否与所给句子的语境搭配。
1.看词义的轻重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是在表现事物的某些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
我们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分。
例如:诬蔑——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
例如:岳飞被秦桧________,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就应选“诬陷”。
2.看词义的范围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边疆——边境——边界范围越来越小。
“边疆”指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边界的领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线,范围最小。
3.看词义的侧重点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往往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范围就有所不同。
例如:诡辩——狡辩都指无理强辩。
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
“诡辩”就是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
“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
对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几点探讨一、复习备考的依据性二、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三、复习备考的策略性四、复习备考的前瞻性一、复习备考的依据性1、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这是2018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
这一标准势必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深远影响,也势必带来考试评价的变化。
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下面五个方面获得发展:①积累与整合,②感受与鉴赏,③思考与领悟,④应用与拓展,⑤发现与创新。
这些其实在2018年、2018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有所体现,今后新课标理念会在高考中日益彰显。
新课标的制定者、高考的命题人几乎是原班人马,不少是海归派,他们观念新,教改、课改、考改的呼声也最响,他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实权派,高考试题自然会体现他们的理念。
一、复习备考的依据性1、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依据《考试大纲》。
与《课程标准》相比,《考试大纲》更具体,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是我们高考复习内容的主要依据。
《考试大纲》每年都会有变化的,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近三年《考试大纲》的“变”与“不变”的内容。
2002年的《考试大纲》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无疑是这几年变化最大的一年,其变化体现在以下三点:A、增加“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内容。
B、文言文翻译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
C、诗词鉴赏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
2018年的《考试大纲》变化不大,较好地保持了2002年的连续性,是对2002年考纲的一种微调,使说法更科学,语言更规范。
2018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把标点符号列为考查的内容。
B、正确使用词语的范围(由成语改为熟语)扩大了。
C、文言文客观题减少,主观题分量增多。
2018年《考试大纲》已定稿下发。
2018年加“※”的四个内容都取消了“※”,意味着这四个知识点可能设题。
这四个知识点是: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作用其实这四个知识点在以前的高考中都是必考的内容,只是近几年高考没有涉及。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讲解大全4:正确使用虚词高考“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中“正确使用词语〞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不仅因为这一考点涉及虚词、实词,和成语的运用三项,题量较大,而且在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和写作等项都会牵涉到词语运用,所以在“正确使用词语〞的各讲中,都要稍稍展开一点,说一点相关的道理。
本讲先说“词语的积累〞。
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备用单位。
汉语以词汇量丰富而著称于世。
只有拥有丰富的词汇,才能在表达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等。
因此要注重积累词语。
积累词语首先要善听。
善听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听别人谈话,听录音播送,听电视中的语言,从中吸收那些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用来充实自己的词汇库。
其次要善读。
善读就是要尽可能多地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那是语言大师的精心制作,其中不仅有丰富的词语可供学习、积累,而且能为我提供适合语境选用词语的范例,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好老师。
此外可以多读一些近期的报刊,了解一些随社会开展出现的新词语和新用法。
高三学生手中都有?语文读本?。
这一套读本中有大量优秀的我们未读过的作品,而且多数作品前都规定:“掌握以下词语〞。
即使只把这儿“读本〞中规定的几百个词语掌握起来,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再次要善看。
一般同学手中都有一本小型汉成语词典。
它本来是供我们查找的。
换个角度说,为了积累词语,我们可以看其中的“条目索引〞,每天看10条,已掌握的就放过去,掌握不好的〔使用频率低的除外〕,再翻看一下正文。
这样日积月累,我们的成语拥有量也会大大地丰富起来。
此外,还要善于扩展。
扩展,是听、读、看以外的功夫,就是由此及彼,从一个词语扩大到许多相关的词语,尽量扩大积累的范围。
你可以这样来扩展。
一是词义联想。
就是从某个词语的相同或相反的意义上联想。
譬如“看〞,可以联想到:瞧、望、睹、观、瞅;可以联想到察、盯、注视、凝视、审视、打量、目不转睛;可以联想到瞟、瞥、瞄、扫视;可以联想到窥、窥视、窥探、偷看等。
高考语文100问-1(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系列)高考语文100问编著:四川遂宁二中王晖审核:王晖第1问: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解题方法是什么?一、论述类文章阅读解题方法:1、锁定关键词、关键句2、回归原文定位,找出相应区间3、进行信息比对,发现信息差别二、‚四重比对‛:1.比对词语,看选项是否偷换词语概念2.比对句子,看选项是否偷换句意、曲解文意3.比对句间关系(分句间、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4.比对依据和结论,看依据是否有据合理,结论是否成立第2问: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设题陷阱有哪些?十八种命题技术:(一)偷换概念(偷换词语、偷换句意、曲解原文)(二)无中生有(三)强加因果(充不充分、主与次、完全找错)(四)因果颠倒(五)夸大事实(六)扩大范围(七)以偏概全(选项内容以部分代整体,遗漏了信息)(八)颠倒是非【颠倒有与无、是与非】(九)主要与次要(十)充分与必要(十二)张冠李戴【混淆对象】(十三)答非所问【注意题干,选项内容于题干要求而言答非所问】(十四)混淆已然和未然【混淆已发生与未发生】(十五)混淆或然和必然【混淆或许发生与必然发生】(十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十七)对原文论证的分析(十八)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六大命题手段:六大命题手段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手段,这样,便于在解题时去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6大手段如下表:第3问:每种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吗?你真正理解到这些例子了吗?(一)有一种命题技巧叫‚偷换概念‛(偷换词语、偷换句意、曲解原文):例1:【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C项将‚选择‛偷换成了‚修正‛,属于偷换词语。
例2:【2015年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解析:将‚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偷换为‚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属于偷换句意。
例3:【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解析:原文说:子产认为‚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这里子产的意思是,在旁人看来,晋侯为了卫国区区一个叛臣,竟然把卫国国君给拘押起来,这就不免有小题大做、以大欺小之嫌,甚至(二)有一种命题技巧叫‚无中生有‛:【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三)有一种命题技巧叫‚强加因果‛:【2016年高考新课标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结果)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充分原因、主因)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并非充分原因、次因)神话传说就是如此。
属于强加因果。
(四)有一种命题技巧叫‚因果颠倒‛:【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解析:‚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是‚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的原因,表述因果颠倒了。
属于因果颠倒。
(五)有一种命题技巧叫‚夸大事实‛:【高考模拟题】解析:根据原文,航天员在太空中能够做到的是‚向任何方向运动‛,而选项将其夸大为‚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就犯了夸大事实的错误。
属于夸大事实。
(六)有一种命题技巧叫‚扩大范围‛:【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解析:将‚宋代新型信用工具‛扩大为‚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属于扩大范围。
【2016年高考新课标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解析: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选项漏掉了修饰语。
属于扩大范围。
(七)有一种命题技巧叫‚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遗漏了信息):【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
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解析:问题在于:美学上的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是否‚全在于此‛?应该看到,‚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种‚抗争与拼搏‛会振奋人心,激发观众和读者奋发向上、顽强战斗的精神和意志,并进而追求‚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原文在论述过程中,对于这一点是十分强调的。
由此可见,悲剧除了能令人‚悲伤、畏惧、怜悯‛以外,还能引起人们的激情,并且这同样能使人获得快感,同样是一种美的享受。
因此B项对于‚以悲为美‛的概括是有严重缺陷的,遗漏了信息,概括得不全面,属于以偏概全。
(八)有一种命题技巧叫‚颠倒是非‛【颠倒有与无、是与非】:【2016年高考新课标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9世纪末期以来,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解析:原文说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又说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表明现代小说注重讲故事的方式。
选项却说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属于颠倒是非。
【2016年高考新课标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
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
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解析:原文说‚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而选项表述为‚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颠倒是非。
【2013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解析:原文有说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到殷商晚期和华冠短尾鸟‚同时出现‛,而选项表述为‚还没有出现‛。
混淆有无。
(九)有一种命题技巧叫‚不分主次‛:【山东高考题】【对位信息】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
《新唐书·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日‘干栏’。
‛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试题】(山东卷第8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干栏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形制来看,防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解析:对‚干栏居‛的作用(功能)的推断,A项提及的是‚躲避野兽、蛇虫侵扰‛,而D项提及的是‚防潮和防寒‛,那么到底哪一个是它的主要功能呢?查看原文引述的史料:‚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日‘干栏’。
‛不难看出,‚躲避野兽、蛇虫侵扰‛方为其主要功能;而‚防潮和防寒‛只是其次要功能。
所以,D项的推断就犯了将‚主要‛和‚次要‛倒置的错误。
主次不分。
(十)有一种命题技巧叫‚不分充要‛:【高考模拟题】【原文】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除。
或者必须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升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
当然,除了这两项措施,我们还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和体能训练。
【选项】吸纯氧排氮或者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升到380毫米汞柱以上,就可以防止减压病。
解析:选项误把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混淆了充分与必要。
混淆充要。
【2016年高考新课标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解析:‚直至……才‛表述有误,过于绝对。
东汉时期就有了以小篆为本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说文解字》,自北宋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发展,对金文的研究成果又成了学者们探究造字法的重要依据。
犯了表述绝对化的错误。
【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