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244.58 KB
- 文档页数:2
正畸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临床正畸矫治过程中牙齿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正畸医师从根源上防治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面白斑的形成提供了相对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为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口腔护理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正畸;牙釉质脱矿;原因近年来,人们对口腔正畸的关注日趋增加,人们在惊叹于其带给人们自信与美感的同时,也在苦恼着其带给人们的痛苦。
许多患者在摘除矫治器后,发现原本洁净的牙面上却增加了一些白垩色斑点。
这种现象在临床上俗称“牙釉质脱矿”。
国外有学者报道,正畸患者釉质脱矿的发病率约为50%[1],国内胡炜等进行调查发现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为59.4 %[2]。
1、牙釉质脱矿的表现1.1 牙釉质脱矿脱矿,也叫脱钙,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牙体硬组织中的钙、磷离子等游离出到达牙齿表面,牙齿发生色、形、质各方面的改变。
发生脱矿的牙体组织变为白垩色甚至黄褐色。
许多接受正畸矫治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牙齿的白垩色斑点状改变,称这种现象为牙釉质脱矿。
1.2 牙釉质脱矿表现在口腔正畸矫治过程中或在拆除矫治器后常可在患者牙面发现牙釉质脱矿现象,脱矿的牙釉质呈白垩色,表面光泽度下降,严重者可致继发龋等。
釉质脱矿有表层和表层下脱矿两种形式。
正畸治疗中发生的脱矿,最初以釉质表面矿物质丧失和釉柱间基质溶解为特征,这种损害被称作表层脱矿。
随后釉质深部结构才发生溶解,釉质表面呈多孔状但矿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的表层,成为表层下脱矿[3]。
正畸治疗中早期发生的脱矿即表层脱矿。
2、原因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做了大量研究报道,但相关综合而全面的原因报道却并不多见。
以下是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及结合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所总结的口腔正畸治疗中导致牙釉质脱矿的原因。
2.1 患者自身的口腔生态环境导致釉质脱矿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口腔生态环境中的细菌因素,目前研究认为主要的致龋细菌包括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和乳酸杆菌,其中变链菌主要引起釉质脱矿(龋),而乳酸杆菌则与牙本质龋有关[4]。
正畸固定矫治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导致牙釉质脱矿问题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关键词】口腔正畸牙釉质脱矿原因预防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是口腔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很多患者在牙齿正畸的过程中牙面上会出现白垩色的斑点或斑块,有的甚至表现为凹坑状,临床上称为龋白斑(white spot lesions,WSLs),即牙釉质的脱矿,如病变继续发展甚至会产生龋洞[1]。
研究发现正畸固定的同时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是50%一75%[2],其中多数为青少年。
牙釉质脱矿问题应引起广大口腔正畸医师的重视,本文对正畸固定矫治导致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正畸致牙釉质脱矿的原因口腔正畸固定矫治产生的早期釉质脱矿主要是釉质间质溶解和釉质表层矿化物消失,但易被再矿化。
然而,牙釉质脱矿的情况始终存在,归其原因主要有:①在固定矫治时托槽粘接前对牙釉质的酸蚀产生粗糙表面;②托槽周围给菌斑提供了良好的聚集环境;③正畸附件的增多,不利于牙齿的清洁,菌斑易聚集于此;④矫治器妨碍舌移动食物及咀嚼肌运动,是其自洁作用下降,是牙面和唾液的接触变少,从而能加快菌斑聚集及pH值降低。
菌斑主要由细菌组成,细菌的代谢活动能导致菌斑pH值的降低,继而牙釉质溶解性增大,致使钙、磷从釉质中丧失,临床上表现为白垩斑(即釉质脱矿)。
白垩斑是龋病的早期表现,其直接原因即为致龋细菌的作用。
研究表明矫治器周围菌斑和唾液中的变形链球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均相应增加[3]。
菌斑不仅是产酸底物的载体,而且能使酸性物质不易从牙面流失,从而不利于唾液中的钙、磷离子对牙釉质的再矿化作用。
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正畸治疗的时间成正比。
2 预防措施2.1口腔卫生措施(1)刷牙:刷牙是去除牙菌斑,预防龋病、牙周病,促进口腔健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正确有效及时的刷牙,对于正畸患者尤为重要。
竖刷法不能最有效的清除牙面菌斑。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作者:邵秀梅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了解牙釉质脱矿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
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治疗的48例患者使用固定矫治器前后的牙釉质脱矿情况。
结果发现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结论固定矫治器引起牙釉质脱矿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对青少年固定正畸过程中保持牙齿的健康,才能降低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
【关键词】釉质脱矿;固定矫治器作者单位:118300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中心医院固定矫治器在口腔正畸治疗中是一个有效便捷的治疗工具,其治疗效果明显和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已渐渐地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正畸患者的比率逐渐增高,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相关并发症,釉质脱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对釉质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此次对我院自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48例固定正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就是总结出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和好发部位,从而为在临床治疗中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自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固定矫治患者,年龄在10~18岁之间;48例患者共有976颗牙齿,治疗前全部牙齿均无釉质脱矿情况。
12 方法以上患者均使用直丝弓固定矫治方法,应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带环采用磷酸锌水门汀粘固。
平均治疗时间在18个月左右,在治疗观察期间均向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方面的宣教。
观察方法将牙齿表面吹干,观察牙齿的唇颊面,若牙齿表面出现不透明的白垩状或染色斑点、斑块等,用探针探之,如发现牙齿表面较疏松粗糙即为釉质脱矿,记录牙位及脱矿的部位。
2 结果48例病例出现牙釉质脱矿现象的有21例,比例为4375%,在976颗牙齿中出现釉质脱矿现象的有124颗,其发生率为127%。
不同位置的牙齿釉质脱矿情况:本组976颗牙中上颌牙496颗,发生釉质脱矿72颗,发生率为145%,下颌牙480颗,发生釉质脱矿52颗,发生率为108%,总发生率为127%。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在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中,出现牙釉质脱矿的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牙科2016年10月-2017年11月采用正畸固定矫治器矫正牙齿的口腔正畸患者,(该患者群中共有160颗牙实行口腔正畸治疗)对其牙釉质正畸脱矿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计算EDI即牙脱矿指数。
结果 68例患者在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进行牙齿正畸的治疗过程中,共有36颗牙出现牙釉质脱矿的现象,脱矿率达22.5%(36/160),其中患者上颌牙出现牙釉质脱矿的概率为72.2%,下颌牙出现牙釉质脱矿的概率为27.2%,上颌牙牙釉质脱矿的概率明显高于下颌牙的平均脱矿指数为0.29±0.06。
结论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进行牙齿正畸的矫治中,容易发生牙釉质脱矿的情况,尤其是上颌牙,故在此过程中,医师需要及时预防患者上颌牙出现牙釉质脱矿的情况并对已出现牙釉质脱矿的患者采取一定方法进行治疗。
关键词:正畸固定矫治器;牙釉质脱矿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面部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矫正自己的牙齿,使其面容更美观。
而固定矫治器是口腔科中牙齿经常会用到的器械,但其因为含有托槽、弓丝等复杂结构,容易给患者在清洁口腔的过程中带来不便,造成牙齿清洁不彻底,牙菌斑滋生,这样不仅影响了患者的面貌美观性,还影响了牙周健康[1-2]。
本文在就我院口腔科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进行牙齿正畸的68例患者,对其牙釉质正畸脱矿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牙科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采用正畸固定矫治器矫正牙齿的口腔正畸患者,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11至28岁,平均年龄20±4.9岁。
1.2 方法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矫治的68名患者,在正畸治疗结束后(即拆掉固定矫正器之后),用75%的酒精将牙面清洁干净,并观察(在自然光线下)患者上下颌第一磨牙间的全部牙齿的侧表面状况,并对牙釉质脱矿的情况进行探究分析。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肿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调查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是目前口腔正畸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由于矫治器的存在,患者口腔卫生困难,牙齿表面会出现牙菌斑和龋齿等问题。
而牙釉质脱矿是口腔疾病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其会导致牙齿变得敏感,表面发黄或出现斑点的情况。
本研究旨在调查口腔固定矫治器应对肿牙釉质脱矿的影响。
本研究共招募了100名患有牙齿畸形并需要进行固定矫正的患者。
这些患者年龄在12到18岁之间,都没有牙齿畸形以外的其他口腔疾病。
研究开始前,我们对每位患者进行了全面的口腔检查,并记录了他们口腔中存在的肿牙情况和牙釉质脱矿的程度。
接下来,我们随机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
其中一组患者作为实验组,安装了固定矫治器。
另一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没有接受任何矫治器的治疗。
然后,我们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一个月进行了第二次口腔检查,并针对牙釉质脱矿情况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固定矫治器的存在对肿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影响。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差异。
在治疗后的一个月,实验组的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而对照组则没有明显的变化。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牙釉质脱矿的程度与固定矫治器的时间呈正相关。
矫治时间越长,牙釉质脱矿的程度越轻。
口腔卫生状况也与牙釉质脱矿的程度有关。
口腔卫生状况好的患者,牙釉质脱矿的程度相对较轻。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肿牙釉质脱矿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改善作用。
固定矫治器的存在并不能完全消除牙釉质脱矿的问题。
患者在正畸治疗期间需要加强口腔卫生的注意,以减少牙齿表面的菌斑和龋齿的发生,从而减轻牙釉质脱矿的程度。
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柳艳君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5(000)028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
方法:收治正畸固定矫治患者80例,共1469颗牙,对所有患者给予正畸固定矫
治技术,指导患者做好口腔卫生和饮食注意事项。
在矫正期结束后拆除固定矫正器,以75%酒精清洗牙面,观察牙釉质脱矿情况。
结果:80例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现象35例,牙釉质脱矿发病率43.75%;1469颗中牙齿发生釉质脱矿190颗,发
生率12.9%。
本组1469颗牙中上颌牙745颗,发生釉质脱矿110颗,发生率14.8%,本组1469颗牙中下颌牙721颗,发生釉质脱矿80颗,发生率11.1%。
结论:应该重视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采取措施降低或避免发生。
【总页数】2页(P47-47,50)
【作者】柳艳君
【作者单位】024000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 [J], 鞠成林
2.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 [J], 杨燕
3.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J], 宋宏文;苏红化
4.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J], 白光萍
5.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J], 于鹏;陈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肿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调查正畸治疗是纠正牙齿错位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而固定矫治器是其主要手段之一。
固定矫治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牙釉质的脱矿,从而影响口腔健康。
为了了解固定矫治器对肿牙釉质脱矿的影响,我们开展了一项临床调查。
本次调查纳入了100名需要进行固定矫治的患者,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范围在12-18岁之间。
患者均无牙釉质脱矿的既往病史,在接受固定矫治器治疗前,经过口腔检查和拍片等诊断手段确诊为肿牙。
调查开始前,我们向患者及其家长详细解释了研究目的和调查内容,并征得其书面同意。
调查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患者的口腔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包括口腔卫生状况、牙齿错位情况、牙釉质状况等。
然后,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
矫治过程中,我们定期进行复查,观察和评估固定矫治器的效果以及牙齿釉质的情况。
在矫治结束后的6个月和12个月时,我们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进行口腔检查,评估固定矫治器治疗后牙齿釉质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矫治过程中,有10例患者出现了牙釉质的脱矿状况,占总样本数的10%。
6例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时出现脱矿,4例患者在治疗后12个月时出现脱矿。
脱矿的牙齿主要集中在前牙区域,脱矿程度轻微。
进一步分析发现,与牙齿错位程度、口腔卫生状况等因素相关,牙齿错位程度较重的患者和口腔卫生状况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牙釉质脱矿。
固定矫治器对肿牙的正畸治疗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牙釉质的脱矿。
在固定矫治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和评估患者的口腔情况,加强口腔卫生指导,减少牙齿釉质脱矿的发生。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减少固定矫治器对牙釉质的不良影响的方法和措施。
固定矫治中预防牙齿脱矿的研究进展固定矫治技术是目前正畸治疗的主要方法,国内外临床开展了多年。
正畸治疗中易发生的龋病对正畸治疗目的中的平衡和美观起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状况下,正畸患者牙釉质脱矿患病率高达50%~60%。
脱矿是釉质龋早期阶段,当采取一定措施来预防时,患病率会下降30%~40%[1]。
可见龋病的预防工作在正畸医师和患者中都引起了足够重视。
预防釉质脱矿分为主动预防和被动预防,主动预防包括口腔综合防治;被动预防包括氟化制剂的使用、氩激光和CPP-ACP复合体等,本文就固定矫治中预防牙齿脱矿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正畸治疗中出现龋齿的原因在正畸矫治的过程中,如果患者不能及时有效清洁牙面、托槽周围及正畸附件,其期间堆积的菌斑、软垢甚至牙石,一段时间后将导致部分患者的牙面出现白垩色,很难再矿化,接受过治疗的个体脱矿发生率仍明显高于未正畸治疗者[2]。
正常情况下,牙釉质的脱矿与再矿化维持着动态平衡,矫治器戴入改变了口腔内环境,导致早期龋坏[3]。
在固定矫治过程中,除粘托槽前对酸蚀造成牙面粗糙外,托槽形态及正畸附件也利于菌斑和软垢的堆积,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其清洁,2天后部分牙齿开始出现釉质晶体溶解,8天后所有牙表面均可出现脱矿[4]。
此外,矫治器阻碍了舌的移动能力,食物及肌肉运动能力随之降低,唾液的流速也变得相对缓慢,获得性薄膜形成所需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牙齿脱矿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正畸治疗的时间成正比[5],由于脱矿的部位易着色,尤其在前牙区,可显著影响矫治后的美观程度。
大多数患者在发生釉质脱矿时,由于治疗需要,不能立即拆除矫治器,也不能去除易患龋齿的环境,一定时间内脱矿程度就会加深,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龋齿,造成终生损害。
2 正畸治疗中的防龋机制2.1氟化物防龋机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氟化物防龋的研究中,其增强釉质的显微硬度、抗酸性、促进再矿化等效果已经被公认[6]。
2.1.1 抑制牙釉质脱矿:氟化物的作用产物主要是氟化钙和氟磷灰石,在正畸患者牙表面的菌斑-牙釉质界缓慢溶解,并释放氟离子[7]。
固定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好发牙位和部位并提出预防的建议。
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
结果:69例患者共1 487颗牙齿,31例患者的172颗牙齿治疗后发生了脱矿,发病率和脱矿率分别为44.93%和11.57%。
结论: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率高,需引起临床上的广泛重视,有效避免其发生。
标签:固定正畸;牙釉質;脱矿近年来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受到口腔正畸医师的关注。
牙釉质脱矿是正畸治疗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牙齿唇颊面不同程度的病损,出现白垩色斑块。
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3月~2007年9月正畸治疗患者牙釉质脱矿情况,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3月~2007年9月本院口腔正畸科错颌畸形患者69例,年龄9~28岁,平均14.8岁,其中,男25例,女44例,经检查全部患者治疗前牙齿光滑透明,未发现釉质脱矿情况。
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托槽采用黏合剂黏固,带环采用玻璃离子黏固剂黏固,疗程平均为19.5个月。
1.3观察方法观察并记录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牙齿各面釉质脱矿情况。
去除牙齿表面黏接剂并用棉球蘸75%酒精将牙面擦拭干净,观察牙面情况,牙釉质表面光滑透明无病损则为正常,如表面粗糙,牙釉质出现不透明白垩、棕色色斑或出现小凹陷则为釉质脱矿。
2结果2.1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情况全部69例患者,共1 487颗牙齿,正畸治疗后共有31例172颗牙齿发生釉质脱矿,发病率和脱矿率分别为44.93%和11.57%,男、女患者牙齿脱矿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牙釉质脱矿的好发牙位及部位正畸治疗后172颗脱矿牙齿的牙位分布见表1,脱矿的部位以托槽周围和牙齿临面为最常见,本组134颗牙齿发生托槽周围脱矿,占全部牙齿的9.01%,75颗牙齿发生临面脱矿,占全部牙齿的5.04%。
固定矫治前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周翠华【摘要】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前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病情况,并探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
方法:将90例采用固定矫治治疗的正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A组、试验B组。
治疗结束以后,观测患者牙釉质的脱矿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90例患者中有35例出现牙釉质的脱矿现象。
釉质脱矿指数(EDI)矫治前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脱矿现象的好发牙位是前牙,好发部位在托槽的龈方。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牙齿的矫治过程中使用固定矫治器会导致牙齿脱矿的现象产生。
因此对牙齿表面的氟化处理、对口腔卫生进行定期宣教、定期对牙面进行清洁等活动,均可减少固定矫治患者牙齿脱矿的发生,是预防牙釉质脱矿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期刊名称】《科技风》【年(卷),期】2015(000)024【总页数】1页(P34-34)【关键词】固定矫治;牙釉质;脱矿【作者】周翠华【作者单位】柳河医院,吉林柳河 135300【正文语种】中文口腔正畸是采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口腔中的牙合畸形进行矫治,其中固定矫治器是目前用于临床口腔矫正的常用装置[1]。
固定矫治器虽能有效控制牙齿的精确移动,但患者对于口腔卫生保持的难度却大大增加。
如果患者对口腔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则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例如牙釉质脱矿等。
本研究通过对90 例固定正畸患者的临床观察,旨在寻找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现象的发病情况,并分析探讨其防范措施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科门诊就诊的90 例固定正畸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BT 直丝弓技术治疗,其中男42 例,女48 例,年龄12~18 岁。
病例的选取标准为:进行全口牙齿矫治;牙齿发育情况正常,无龋坏,牙周情况基本正常,无明显的牙龈炎、牙周炎表现。
1.2 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使用3M 正畸合剂粘结和3M,MBT 直丝弓托槽和带环颊面管。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作者:张惠乐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29期[摘要] 目的了解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病原因。
方法观察并分析45例错■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釉质脱矿情况。
结果矫治后牙齿脱矿患者较矫治前增加(χ2=8.5980,P[关键词] 口腔正畸;牙釉质;脱矿[中图分类号] R78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b)-0016-02我国青少年错颌畸形的发生率较高,正畸治疗不仅能够恢复口腔的功能,还有利于青少年颜面部的美观,因此,越来越多错■畸形的青少年带着很高的期望值走进医院,选择口腔正畸治疗。
然而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有50%~80%的患者由于发生牙齿釉质脱矿[1],对牙齿的美观和健康均产生不良的影响[2],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正畸的效果。
本文回顾性分析45例采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的错■畸形患者的釉质脱矿情况,以了解口腔正畸治疗中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好发部位及好发牙齿,为口腔科医生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5例错■畸形患者于2010年5月~2012年8月在本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龄14~29岁,平均(18.6±2.8)岁,所有患者牙齿齐全,共1080颗牙齿。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托槽采用京津釉质黏合剂黏固,带环采用硫酸锌水门汀黏固,45例患者在矫治前均将龋齿填充,对牙面及牙周进行彻底清洁,矫治时间13~28个月,平均(18.5±2.3)个月,矫治期间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口腔卫生护理,每日应用含氟牙膏刷牙。
正畸治疗前后详细观察并记录每一位患者的牙齿脱矿情况,观察范围为第一磨牙前方的所有牙齿,观察时采用75%的酒精棉球将牙面彻底清洁,吹干后在牙科治疗台借助工作灯用肉眼仔细观察,如果牙釉质表面光滑,无病损,记为阴性,如果发现牙釉质出现白垩色或者棕色的点片影,并用探针探查,如表明较其他区域松软或粗糙,即可诊断为牙釉质脱矿,并记录脱矿的部位、牙位及程度。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探究
发表时间:2019-07-05T14:46:06.62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2期作者:刘姻芝[导读] 在近年来固定矫治器广泛应用于我国口腔正畸治疗领域中,通过现代化医疗技术的支持,口腔正畸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 418000 【摘要】目的:探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于治疗中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因素,并评价其原因。
方法:通过于我院中患者数据库中抽取时间段内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间收入的所有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录入其中符合要求患者162例开展实验,记录所有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因素,评价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生率造成的影响。
结果:在162例接受口腔正
畸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其中有34例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现象,其发生率为20.99%。
结论:在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时,牙釉质脱矿现象发病率较高,所以在进行正畸治疗时,应当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口腔正畸治疗效果,达到优质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口腔修复;牙釉质脱矿;临床研究
在近年来固定矫治器广泛应用于我国口腔正畸治疗领域中,通过现代化医疗技术的支持,口腔正畸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固定矫治器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高效性,在目前受到了广大医师的重视[1]。
但值得注意的是,正畸患者由于牙齿以及唇瓣部分区域受到遮盖,患者的口腔内胆汁菌斑去除率下降患者的口腔矫治器固定部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菌斑生长状况。
相关临床研究指出[2],在传统的正畸患者中,大约有40~%6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牙釉质脱矿。
所以做好患者的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分析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方式。
本次研究中,探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于治疗中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因素,并评价其原因,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通过于我院中患者数据库中抽取时间段内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间收入的所有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录入其中符合要求患者162例开展实验,所有患者的性别信息为(男:91例,女71例),患者的年龄信息区间介于45-7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信息数据记录为(61.9±6.1)岁;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存在牙列缺损、牙颌畸形症状,患者经临床体检不存在其他全身性疾病或相关禁忌症,所有患者经诊断后,均采用口腔正畸方案作为治疗手段。
患者的个体化信息不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P>0.05),本次实验中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正畸治疗,观察患者不同时间段治疗后的牙齿状况,并由两组医师对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牙釉质脱矿出现的部位以及区域分布状况,评价患者脱矿受损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各项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实验结果中患者的脱矿事件发生率等数据应用百分比(%)的形式表达,所有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患者一般资料中涉及到的年龄信息数据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采用t检验。
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在162例接受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其中有34例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现象,其发生率为20.99%。
3讨论
固定矫治器在应用时,由于其结构较为复杂,在应用过程中对于患者的口腔清洁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关临床研究指出,随患者固定矫正器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菌斑的情况。
而当患者发生菌斑后,很容易进一步引起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或其他牙周病的现象,所以做好患者牙釉质脱矿因素,分析是目前口腔科一项重点研究内容[3]。
临床医师在目前治疗中应当首先考虑牙釉质脱矿事件的预防措施。
首先来说,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对患者进行严格卫生控制,并加强患者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中,是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使患者自身与家属认识到良好的口腔环境对患者正畸治疗造成的影响[4]。
除此之外,在治疗过程中合理应用,氟化物能够有效预防并减少牙釉质脱矿事件的发生,这是由于氟化物在防龋和防脱矿事件时,可以有效对釉质中的羟磷石灰溶解度进行控制,进一步控制菌斑的细菌活性酸形成。
通常情况下来说,若患者牙齿表面受到正畸托槽覆盖的比例增加,患者的剩余釉质有效清洁难度则会随之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戴环就一定比粘接技术更容易发生脱矿。
这是由于固定矫治器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口腔内部的细胞生长环境。
而部分临床研究显示正畸治疗过程中的托槽周围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比例极高。
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这种链球菌的数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
在正常环境中,牙釉质脱矿以及再矿化会逐渐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而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的使用则打乱了这种动态平衡,进而使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甚至缺损的现象。
总而言之,牙釉质脱矿事件的发生极为迅速,导致患者的口腔状况受到影响也十分严重。
而医师在开展正畸治疗时,应当尽可能做好相应的规范操作,严格要求自身尽可能减少患者进班上的牙釉质残留状况,可以通过控制牙釉质酸蚀面积或在粘连时将托槽周围被挤出的多余粘接剂进行清理等方式降低牙釉质脱矿事件的发生[5]。
而在临床治疗时,其方法也应当进一步改进,尽可能减少患者牙难以清洁区域,利用链状皮圈连接结扎的方式对间隙进行关闭,同时在患者的直丝弓矫正技术中采用滑动法来关闭间隙,若发现松动现象,则应当及时进行粘固,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脱矿事件的发生,保证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时,牙釉质脱矿现象发病率较高,所以在进行正畸治疗时,应当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口腔正畸治疗效果,达到优质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君尔.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釉质脱矿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28):7-8.
[2]魏亚红,张成文,李宝杰,王凯.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0):67.
[3]王丽梅,宋宏文,杨如存,苏红花.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对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8,37(06):74-76.
[4]叶书红.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9):19441-19442.
[5]梁娟.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及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4(1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