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211.50 KB
- 文档页数:1
正畸矫治中牙釉质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临床正畸矫治过程中牙齿脱矿原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正畸医师从根源上防治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面白斑的形成提供了相对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为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口腔护理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正畸;牙釉质脱矿;原因近年来,人们对口腔正畸的关注日趋增加,人们在惊叹于其带给人们自信与美感的同时,也在苦恼着其带给人们的痛苦。
许多患者在摘除矫治器后,发现原本洁净的牙面上却增加了一些白垩色斑点。
这种现象在临床上俗称“牙釉质脱矿”。
国外有学者报道,正畸患者釉质脱矿的发病率约为50%[1],国内胡炜等进行调查发现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为59.4 %[2]。
1、牙釉质脱矿的表现1.1 牙釉质脱矿脱矿,也叫脱钙,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牙体硬组织中的钙、磷离子等游离出到达牙齿表面,牙齿发生色、形、质各方面的改变。
发生脱矿的牙体组织变为白垩色甚至黄褐色。
许多接受正畸矫治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牙齿的白垩色斑点状改变,称这种现象为牙釉质脱矿。
1.2 牙釉质脱矿表现在口腔正畸矫治过程中或在拆除矫治器后常可在患者牙面发现牙釉质脱矿现象,脱矿的牙釉质呈白垩色,表面光泽度下降,严重者可致继发龋等。
釉质脱矿有表层和表层下脱矿两种形式。
正畸治疗中发生的脱矿,最初以釉质表面矿物质丧失和釉柱间基质溶解为特征,这种损害被称作表层脱矿。
随后釉质深部结构才发生溶解,釉质表面呈多孔状但矿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的表层,成为表层下脱矿[3]。
正畸治疗中早期发生的脱矿即表层脱矿。
2、原因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做了大量研究报道,但相关综合而全面的原因报道却并不多见。
以下是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及结合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所总结的口腔正畸治疗中导致牙釉质脱矿的原因。
2.1 患者自身的口腔生态环境导致釉质脱矿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口腔生态环境中的细菌因素,目前研究认为主要的致龋细菌包括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和乳酸杆菌,其中变链菌主要引起釉质脱矿(龋),而乳酸杆菌则与牙本质龋有关[4]。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及原因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及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因素。
结论:所有患者中,发生牙釉质脱矿32例(22.5%);脱矿率排在前3位分别是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下侧切牙,脱矿率最低的是第一磨牙;年龄差异、正畸时间、刷牙频率、酸蚀时间、牙齿位置、矫治器种类等牙釉质脱矿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正畸疗程、不良口腔习惯、甜食的摄入频率、矫治器为传统直丝弓矫治器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高,为最常见影响因素。
结论: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针对诱发因素积极干预,降低牙釉质脱矿率。
【关键词】正畸治疗;牙釉质脱矿;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072-02正畸治疗是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牙合畸形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广泛。
但治疗后许多患者牙齿表面会出现白垩斑,即为牙釉质脱矿,既影响牙齿美观,又对牙齿造成损害,给口腔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这主要是由于正畸固定矫治器的使用给口腔清洁带来一定难度,导致口腔内细菌聚集,酸性代谢产物增加,牙周环境发生改变,最终发生牙釉质脱矿[1]。
因此,积极研究发病相关因素,进行预防性干预,已成为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
本研究总结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因素,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67例,女75例,年龄12~28岁,平均年龄(16.4±3.1)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口腔正畸治疗,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器73例,传统直丝弓矫治器69例;正畸牙齿位置为前牙区64例、双尖牙区52例、磨牙区26例。
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预防对策谢莉莉;郭冬梅;罗仁惠【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笔者医院2016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64例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预防对策.结果:364例患者,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共62例,占17.03%,其中脱矿部位以上颌尖牙、上颌侧切牙、下颌尖牙居多.患者年龄<16岁、正畸疗程≥1年、使用传统直线弓式矫治器、甜食摄入次数≥3次/周、饮用碳酸饮料次数≥1次/d、没有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次数<2次/d,以上均是导致口腔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较高,针对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合理的预防对策及建议,可降低牙釉质脱矿情况的发生.【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8(027)008【总页数】4页(P88-91)【关键词】口腔正畸;牙釉质脱矿;流行情况;危险因素;对策【作者】谢莉莉;郭冬梅;罗仁惠【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海南海口 570102;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海南海口 570102;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广东广州 51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5口腔正畸治疗是在保持原有牙齿形态不变的前提下,对牙齿进行重新排列,恢复口腔功能与正常形态的过程。
正畸治疗后,可防止牙龈萎缩、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多种口腔疾病发生,提高咀嚼效率、改善面容及恢复自信[1-2]。
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口腔正畸治疗越来越重视,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但因口腔正畸的治疗原理是依靠生物力学对畸形牙颌的矫正,所以很多口腔正畸治疗后的患者会因各类因素导致牙釉质脱矿的发生[3-4]。
有文献报道[5-6],固定矫治器治疗后釉质脱矿发生率为20.1%~51.6%,故口腔正畸治疗后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越来越受到口腔医师的关注。
正畸固定矫治对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分析袁旭【摘要】目的:研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笔者科室收治的42例正畸固定矫正患者,共928颗牙,观察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及致龋菌的检出情况.结果:共有30例发生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为71.43%;在928颗牙齿中,有94颗牙发生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为10.12%.矫正1个月时,口腔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6.67%、9.52%,其中变形链球菌与矫治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6个月后,口腔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6.19%、21.42%,与矫正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非自锁托槽患者发病率较高(76.19%),治疗前有牙釉质脱矿者更易出现新发釉质脱矿.结论:正畸固定矫治会提高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与牙位、托槽类型及致龋菌等因素相关,应进行及时的处理与有效预防.【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9(028)002【总页数】3页(P126-128)【关键词】釉质脱矿;正畸固定矫治;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龋病;预防【作者】袁旭【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安徽合肥 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5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学追求的提高,正畸矫治已成为目前常见的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手段。
固定矫治具有精确、高效及疗效显著的特点,但由于治疗过程中托槽、弓丝的使用,导致牙齿表面易被软垢附着且难以清理,破坏牙齿的自洁作用,导致牙齿表面及矫正器周围菌斑堆积,从而引发牙釉质脱矿,甚至导致龋齿形成,影响美观及口腔健康[1]。
因此,本文选取了42例口腔固定矫治的患者,观察正畸固定矫治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正畸矫正期间釉质脱矿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笔者医院就诊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20例,女22例。
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柳艳君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5(000)028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
方法:收治正畸固定矫治患者80例,共1469颗牙,对所有患者给予正畸固定矫
治技术,指导患者做好口腔卫生和饮食注意事项。
在矫正期结束后拆除固定矫正器,以75%酒精清洗牙面,观察牙釉质脱矿情况。
结果:80例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现象35例,牙釉质脱矿发病率43.75%;1469颗中牙齿发生釉质脱矿190颗,发
生率12.9%。
本组1469颗牙中上颌牙745颗,发生釉质脱矿110颗,发生率14.8%,本组1469颗牙中下颌牙721颗,发生釉质脱矿80颗,发生率11.1%。
结论:应该重视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采取措施降低或避免发生。
【总页数】2页(P47-47,50)
【作者】柳艳君
【作者单位】024000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 [J], 鞠成林
2.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 [J], 杨燕
3.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J], 宋宏文;苏红化
4.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J], 白光萍
5.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J], 于鹏;陈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畸治疗中的一个原则就是正畸治疗后没有脱钙,钙化不全或自然牙列的变色。
然而正畸带环与粘着的附件下面与四周釉质发生的白垩斑脱矿甚至龋坏,仍是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正畸过程中的牙釉质脱矿1.1 釉质脱矿的表现正畸医师在拆除矫治器后常可在患者牙面发现釉质脱矿现象,脱矿的牙釉质表面光泽度下降呈白垩色,影响牙齿美观,严重者可导致继发龋而明显损害牙体的健康。
釉质脱矿有表层和表层下脱矿两种形式。
正畸治疗中发生的脱矿,最先以釉质表面矿物质的丧失和釉柱间基质的溶解为特征的,这种损害被称作表层脱矿。
随后釉质深部结构才发生溶解,釉质深部结构开始溶解后,釉质表面呈多孔状但矿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的表层,成为表层下脱矿[1]。
表层脱矿比表层下脱矿更易被再矿化。
正畸治疗中发生的早期脱矿是表层脱矿。
Melorse,Ogaard等应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正畸治疗中的早期釉质脱矿,人们肉眼所见的釉质白垩斑为表层脱矿,在SEM下的表现为釉质横纹变平,似贝壳状,另外釉质上可见一些局部的小深坑[2,3]。
O’Reilly,Ogaard等研究表明,正畸托槽、带环在牙上粘1个月后,即可在周围釉质区域检测到明显脱矿,正畸治疗后早期的釉质脱矿病损在及时去除矫治器后能够被唾液再矿化[4~6]。
然而白垩斑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正畸时间呈正相关。
如果这种早期的釉质脱矿病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延长,发展成表层下脱矿,自身的再矿化系统很难使病损完全复原。
Artun等对正畸治疗后出现釉质脱矿的患者进行了长期观察,临床观察显示刚去除托槽后,脱矿的釉质呈不透明的白垩色,1周后病损变得弥散,3周时白垩色变浅,3年后釉质的病损仍可发现。
SEM的观察表明3个月时脱矿釉质的微洞口扩大,洞底可见浅的磨损,3年后病损区的微洞变平,磨损增多[7]。
1.2 釉质脱矿的病因菌斑的积累和糖发酵的供养是脱钙发生的先决条件。
首先,固定矫治器妨碍了牙齿的清洁,利于菌斑和食物的滞留。
唇侧固定正畸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及美容修复处理目的:探讨唇侧固定正畸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渗透树脂治疗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笔者科室进行唇侧固定正畸矫治的150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脱矿组和未脱矿组,其中脱矿组64例,未脱矿组86例,采用单因素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危险因素。
此外,将64例牙釉质脱矿患者随机分为氟化物组(氟化物治疗)与渗透树脂组(渗透树脂治疗),每组3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美容效果。
结果:唇侧固定正畸矫治后男女患者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年龄≤18岁、治疗时间>16个月、刷牙频率≤3次/d、未使用含氟牙膏、有不良饮食习惯患者的脱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年龄>18岁、治疗时间≤16个月、刷牙频率>3次/d、使用含氟牙膏、无不良饮食习惯患者(P<0.05),且年龄≤18岁、治疗时间>16个月、刷牙频率≤3次/d、未使用含氟牙膏及有不良饮食习惯的0R值分别为2.37、3.26、4.35、2.19、2.58,均是牙釉质脱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渗透树脂组总有效率为96.88%,显著高于氟化物组的81.25%(P<0.05);渗透树脂组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6.88%,显著高于氟化物组的81.25%(P<0.05)。
结论:唇侧固定正畸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治疗时间、刷牙频率、牙膏类型及不良饮食习惯有显著关系,均是牙釉质脱矿发生的危险因素,且牙釉质脱矿发生后给予渗透树脂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有较好的美容效果。
标签:唇侧固定正畸矫治;牙釉质脱矿;危险因素;渗透树脂;临床疗效;美容效果唇侧固定正畸矫治是临床上牙颌畸形矫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疗效显著,但同时存在一定的缺陷,矫治器使用时难以拆下,牙面清洁工作实施困难,菌斑容易聚集,引发牙釉质脱矿。
固定矫治中预防牙齿脱矿的研究进展固定矫治技术是目前正畸治疗的主要方法,国内外临床开展了多年。
正畸治疗中易发生的龋病对正畸治疗目的中的平衡和美观起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状况下,正畸患者牙釉质脱矿患病率高达50%~60%。
脱矿是釉质龋早期阶段,当采取一定措施来预防时,患病率会下降30%~40%[1]。
可见龋病的预防工作在正畸医师和患者中都引起了足够重视。
预防釉质脱矿分为主动预防和被动预防,主动预防包括口腔综合防治;被动预防包括氟化制剂的使用、氩激光和CPP-ACP复合体等,本文就固定矫治中预防牙齿脱矿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正畸治疗中出现龋齿的原因在正畸矫治的过程中,如果患者不能及时有效清洁牙面、托槽周围及正畸附件,其期间堆积的菌斑、软垢甚至牙石,一段时间后将导致部分患者的牙面出现白垩色,很难再矿化,接受过治疗的个体脱矿发生率仍明显高于未正畸治疗者[2]。
正常情况下,牙釉质的脱矿与再矿化维持着动态平衡,矫治器戴入改变了口腔内环境,导致早期龋坏[3]。
在固定矫治过程中,除粘托槽前对酸蚀造成牙面粗糙外,托槽形态及正畸附件也利于菌斑和软垢的堆积,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其清洁,2天后部分牙齿开始出现釉质晶体溶解,8天后所有牙表面均可出现脱矿[4]。
此外,矫治器阻碍了舌的移动能力,食物及肌肉运动能力随之降低,唾液的流速也变得相对缓慢,获得性薄膜形成所需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牙齿脱矿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正畸治疗的时间成正比[5],由于脱矿的部位易着色,尤其在前牙区,可显著影响矫治后的美观程度。
大多数患者在发生釉质脱矿时,由于治疗需要,不能立即拆除矫治器,也不能去除易患龋齿的环境,一定时间内脱矿程度就会加深,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龋齿,造成终生损害。
2 正畸治疗中的防龋机制2.1氟化物防龋机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氟化物防龋的研究中,其增强釉质的显微硬度、抗酸性、促进再矿化等效果已经被公认[6]。
2.1.1 抑制牙釉质脱矿:氟化物的作用产物主要是氟化钙和氟磷灰石,在正畸患者牙表面的菌斑-牙釉质界缓慢溶解,并释放氟离子[7]。
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邹海兰【摘要】目的探究牙釉质脱矿现象在进行口腔正畸治疗后的发生情况以及如何预防.方法将本院68例使用口腔内矫治器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甲组使用含氟漱口水进行预防,乙组只进行日常的口腔卫生护理,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牙釉质脱矿情况.结果乙组患者中出现牙釉质脱矿的人数占20.59%,甲组患者中出现牙釉质脱矿的人数占11.77%,好发部位为牙托槽、牙颈部以及牙临面,甲组对比乙组牙釉质脱矿的数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内矫治器治疗会引起牙釉质脱矿,治疗中使用含氟漱口水进行日常口腔卫生护理能够有效的预防牙釉质脱矿.【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3(007)024【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牙釉质脱矿;正畸治疗;氟化物【作者】邹海兰【作者单位】334600 江西省广丰县人民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口腔内矫治器治疗被视为一种有效且较方便的矫正牙齿的方法, 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牙釉质脱矿。
研究显示[1], 在进行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齿表面上的白色斑块数量明显增多。
传统的保护牙釉质的材料为氟化物, 它能够降低牙釉质的溶解度, 在口腔内反应生成氟化钙抑制牙釉质脱矿, 并且还有促进牙釉质再矿化的作用。
作者根据在临床时的观察,探究牙釉质脱矿现象在进行口腔正畸治疗后的发生情况以及如何预防。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观察本院2012年5月到2013年3月, 共68例使用口腔内矫治器的患者, 将68例患者平均无差别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在治疗过程中全程使用含氟漱口水进行口腔卫生护理[2], 乙组则只进行日常的口腔卫生护理。
治疗前,均进行常规的口腔检查及清洁, 确保患者在治疗前无牙釉质脱矿。
1.2 方法对患者使用口腔内固定矫治器[3], 平均治疗15个月。
治疗结束后, 卸下矫治器, 观察牙齿。
清洁、吹干牙齿后, 肉眼观察牙齿表面, 如出现不透明白斑, 用探针探察,牙齿表面松软粗糙则为牙釉质脱矿, 并记录。
固定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好发牙位和部位并提出预防的建议。
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
结果:69例患者共1 487颗牙齿,31例患者的172颗牙齿治疗后发生了脱矿,发病率和脱矿率分别为44.93%和11.57%。
结论: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率高,需引起临床上的广泛重视,有效避免其发生。
标签:固定正畸;牙釉質;脱矿近年来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受到口腔正畸医师的关注。
牙釉质脱矿是正畸治疗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牙齿唇颊面不同程度的病损,出现白垩色斑块。
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3月~2007年9月正畸治疗患者牙釉质脱矿情况,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3月~2007年9月本院口腔正畸科错颌畸形患者69例,年龄9~28岁,平均14.8岁,其中,男25例,女44例,经检查全部患者治疗前牙齿光滑透明,未发现釉质脱矿情况。
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托槽采用黏合剂黏固,带环采用玻璃离子黏固剂黏固,疗程平均为19.5个月。
1.3观察方法观察并记录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牙齿各面釉质脱矿情况。
去除牙齿表面黏接剂并用棉球蘸75%酒精将牙面擦拭干净,观察牙面情况,牙釉质表面光滑透明无病损则为正常,如表面粗糙,牙釉质出现不透明白垩、棕色色斑或出现小凹陷则为釉质脱矿。
2结果2.1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情况全部69例患者,共1 487颗牙齿,正畸治疗后共有31例172颗牙齿发生釉质脱矿,发病率和脱矿率分别为44.93%和11.57%,男、女患者牙齿脱矿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牙釉质脱矿的好发牙位及部位正畸治疗后172颗脱矿牙齿的牙位分布见表1,脱矿的部位以托槽周围和牙齿临面为最常见,本组134颗牙齿发生托槽周围脱矿,占全部牙齿的9.01%,75颗牙齿发生临面脱矿,占全部牙齿的5.04%。
固定矫治前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周翠华【摘要】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前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病情况,并探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
方法:将90例采用固定矫治治疗的正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A组、试验B组。
治疗结束以后,观测患者牙釉质的脱矿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90例患者中有35例出现牙釉质的脱矿现象。
釉质脱矿指数(EDI)矫治前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脱矿现象的好发牙位是前牙,好发部位在托槽的龈方。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牙齿的矫治过程中使用固定矫治器会导致牙齿脱矿的现象产生。
因此对牙齿表面的氟化处理、对口腔卫生进行定期宣教、定期对牙面进行清洁等活动,均可减少固定矫治患者牙齿脱矿的发生,是预防牙釉质脱矿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期刊名称】《科技风》【年(卷),期】2015(000)024【总页数】1页(P34-34)【关键词】固定矫治;牙釉质;脱矿【作者】周翠华【作者单位】柳河医院,吉林柳河 135300【正文语种】中文口腔正畸是采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口腔中的牙合畸形进行矫治,其中固定矫治器是目前用于临床口腔矫正的常用装置[1]。
固定矫治器虽能有效控制牙齿的精确移动,但患者对于口腔卫生保持的难度却大大增加。
如果患者对口腔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则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例如牙釉质脱矿等。
本研究通过对90 例固定正畸患者的临床观察,旨在寻找固定矫治过程中牙釉质脱矿现象的发病情况,并分析探讨其防范措施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科门诊就诊的90 例固定正畸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BT 直丝弓技术治疗,其中男42 例,女48 例,年龄12~18 岁。
病例的选取标准为:进行全口牙齿矫治;牙齿发育情况正常,无龋坏,牙周情况基本正常,无明显的牙龈炎、牙周炎表现。
1.2 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使用3M 正畸合剂粘结和3M,MBT 直丝弓托槽和带环颊面管。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发表时间:2018-10-19T09:57:40.500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9期作者:占文明
[导读] 正畸固定矫治是临床口腔科治疗牙颌畸形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且取得较为良好效果;但大部分患者治疗后易发生牙釉质脱矿情况
江西省景德镇市文明口腔门诊部江西景德镇 333000
【摘要】目的探究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正畸治疗患者12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矫正治疗后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危险因素与流行情况。
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不良习惯改变、甜食摄入、刷牙频率、正畸疗程等是影响矫治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影响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尽早进行预防干预,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关键词】牙釉质脱矿;正畸固定矫治;危险因素
正畸固定矫治是临床口腔科治疗牙颌畸形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且取得较为良好效果;但大部分患者治疗后易发生牙釉质脱矿情况,进而影响治疗有效性。
据有关调查显示,约50~80%的正畸固定矫治患者可发生牙釉质脱矿[1]。
对此,本研究筛选我院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127例正畸固定矫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筛选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接受正畸固定矫治患者127例,其中男45例、女82例,年龄13~28岁,平均年龄(17.21±4.44)岁,均于3个月内结束正畸固定矫治。
所有患者均采用直线弓矫正技术、方丝弓矫正技术,取相同材料矫正,矫治时间约1年左右,且治疗前检出无氟斑牙、牙釉质发育不良等情况。
1.2方法
统计本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口腔卫生、治疗情况、性别、年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与部位。
依照Gorelick指数鉴别诊断牙釉质脱矿严重程度:牙釉质脱矿表面龋洞为4级;牙釉质表面中度条带状脱矿、且有白垩色斑为3级;牙釉质表面轻度条带状脱矿,有白垩色斑为2级;牙釉质表面无病损、透明、光滑为1级。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本研究127例中,发生牙釉质脱矿患者54例、占42.52%,设为脱矿组;未发生牙釉质脱矿73例、占57.48%,设为未脱矿组。
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不良习惯改变、甜食摄入、刷牙频率、正畸疗程等;脱矿组中男18例、女36例,年龄>15岁9例、≤15岁45例,不良习惯改变:有14例、无40例,甜食摄入:≥1次/d 39例、≤3次/w 15例,刷牙频率:≤3次/d 41例、>3次/d 13例,正畸疗程:>15个月29例、≤15个月25例。
非脱矿组中,性别:27例、女65例,年龄:>15岁57例、≤15岁25例,不良习惯改变:有49例、无33例,甜食摄入:≥1次/d 25例、≤3次/w 57例,刷牙频率:≤3次/d 29例、>3次/d 53例,正畸疗程:>15个月52例、≤15个月 30例。
经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性别人数占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不良习惯改变、甜食摄入、刷牙频率、正畸疗程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调查对象矫治时间均为1年左右,本组127例接受正畸固定矫治后,其中42.52%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相比于国内、国外部分研究结果较低,可能与研究筛选例数较少存在相关性[2]。
根据既往经验与本研究,发现下颌尖牙、上颌尖牙、上颌侧切牙等部位是牙釉质脱矿高发部位,经分析可能与上颌尖牙与上颌侧切牙放置牵引钩、关闭曲等装置存在相关性,增加该部位清洁难度,使菌斑堆积,发生脱矿情况;同时上颌前牙区相对距离唾液腺开口较远,唾液无法及时缓冲菌斑中酸性物质;此外,侧切牙牙冠相对较小,与正畸托槽连接后,暴露出的牙釉质面积相对较少,增加清洁难度,进而导致以上部位成为牙釉质脱矿高发区域[3]。
此外,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年龄、不良习惯改变、甜食摄入、刷牙频率、正畸疗程等是其危险因素(P<0.05);经分析,年龄较小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几率更高,可能因患者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力不足、依从性较低,未严格依照医嘱进行维护、口腔清洁等;不良习惯的改变与否直接关系患者口腔卫生,无改变患者口腔卫生相对较差,影响患者刷牙频率,加之矫治后置入器械增加清洁难度,菌斑堆积,使牙釉质脱矿几率增加;此外,过度甜食摄入影响牙齿、牙釉质健康。
鉴于以上危险因素,临床中不仅要给予患者科学的健康指导,同时加强患者重视度干预,叮嘱其定期洁牙、检查,使其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减少牙釉质脱矿发生。
综上所述,牙釉质脱矿是影响正畸固定矫治疗效的重要因素,临床中因早期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其发生率,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庄浩, 沈海平, 陈娟萍.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2):227-227.
[2]左志远.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21):52-52.
[3]郑敏谦, 黄鹏程, 张端强.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7, 10(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