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激素调节(全)
- 格式:ppt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44
专题09 植物的激素调节【2021年】1.(2021·湖南高考真题)独脚金内酯(SL)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
SL合成受阻或SL 不敏感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
现有拟南芥SL突变体1(maxl)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与野生型(W)形成明显区别;在幼苗期进行嫁接试验,培养后植株形态如图所示。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R代表根,S代表地上部分,“+”代表嫁接。
A.SL不能在产生部位发挥调控作用B.maxl不能合成SL,但对SL敏感C.max2对SL不敏感,但根能产生SLD.推测max2_S+maxl_R表现顶端优势缺失答案:BCD解:根据题干信息“SL合成受阻或者SL不敏感(相当于激素的受体不正常)顶端优势消失”,可知,SL能够使植株出现顶端优势现象;图①中max1的地上部分和野生型(可以产生Sl)的根结合,恢复了顶端优势,说明max1不能合成SL,②中max2的地上部分和野生型的根结合,没有恢复顶端优势,说明max2对SL不敏感。
根据野生型W和③、④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W可以产生SL,且W和③、④地上部分都表现出了顶端优势,说明SL可以在产生部位(地上部位)发挥调节作用,A错误;根据分析,max1没有表现出顶端优势,但当其地上部分和W植株的根进行嫁接后(①),就表现出了顶端优势,说明其自身不能产生SL,由于野生型可产生的SL从根运输至地上部分,所以max1接受了SL,表现出顶端优势,因此对SL敏感,B正确;根据分析,②中max2的地上部分和野生型的根结合,没有恢复顶端优势,说明max2对SL不敏感,又从⑤中(max1不能产生SL,但当其与max2结合后,表现除了顶端优势)可以看出,max2的根产生了SL,运输至地上部分,使地上部分表现出顶端优势,C正确;当max2的地上部分和max1的根结合后由于max2对SL不敏感,因此不会表现出顶端优势,即表现为顶端优势缺失,D正确。
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是生物界中独特的存在,与动物相比,植物不能像动物一样主动迁徙,也无法依靠神经系统进行快速的信息传递。
然而,植物却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调节机制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激素的基本概念植物激素又被称为植物生长素,是一种由植物自身合成并以极低浓度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化合物。
它可以通过植物体内的各个部位进行传递,并在特定的细胞或组织中起到调节生长发育的作用。
目前已知的植物激素主要有: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
每一种激素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和效应,通过相互作用和调节,维持植物体内的平衡状态。
二、植物激素的作用方式1. 赤霉素:赤霉素是一种促进细胞伸长的激素,它可以刺激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茎、叶等有机体的生长。
此外,赤霉素还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和花果的成熟。
2. 生长素:生长素是一种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激素,它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壁的酶活性,使细胞壁松弛,从而促进细胞伸长。
此外,生长素还参与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成和分化。
3. 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是一种促进细胞分裂的激素,它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分裂的周期和速率,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
细胞分裂素还参与调节植物的维生素合成和光合作用。
4. 乙烯:乙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植物激素,它可以促进植物的成熟和衰老过程,同时也参与植物的抗逆性反应。
通过调节乙烯的合成和分解,植物可以对不利环境产生的压力做出相应的反应。
5. 脱落酸:脱落酸是一种促进叶片脱落的激素,它可以调节植物叶片的老化和离体,从而完成植物体对叶片的病损、营养不良等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控的过程。
三、激素调节机制的具体过程植物的激素调节机制包括激素的合成、传输和作用三个基本过程。
1. 合成:激素的合成主要发生在植物体内的器官和组织中,比如叶片、茎尖、根系等。
激素的合成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例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植物通过合成激素来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2. 传输:激素的传输是指激素从合成部位向作用部位进行传递的过程。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激素调节1、植物的向性运动(1)概念: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外界刺激:光照、重力、温度、湿度、化学物质、各种射线等。
(3)原因:与生长素的调节有关(4)类型①向光性:茎的向光性、根的背光性②向地性:根的向地性③背地性:茎的背地性④向水性:根对水的感受部位是根尖,有向水源生长的趋势,表现为向水性。
⑤向肥性:根的向肥性。
当植物生长在一侧肥力充足,另一侧肥力不充足的条件下,肥力充足一侧的根生长的将明显发达,从而说明根的生长具有向肥性。
⑥向触性:植物器官在接触到固体而产生方向性的反应。
这个方向性的反应是因生长改变所造成,例如豆科的卷须接触柱子后会产生缠绕反应。
牵牛花花的茎和黄瓜卷须的前端接触到支架,就向接触的方向卷曲,边卷曲、边生长。
2、植物的感性运动(1)概念: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
作用机理较为复杂,但是发生感性运动的器官多半具有腹、背两面对称的结构。
(2)类型感性运动一般分为感夜性、感震性和感触性等,但各自的作用机理却有所不同。
①感夜性:主要是由昼夜光暗变化引起的。
蒲公英的花序、睡莲的花瓣、合欢的小叶等昼开夜合;而烟草、紫茉莉、月见草等植物的花则相反是夜开昼合。
②感温性: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如郁金香从冷处移到暖处3min~5min就可开放。
③感震性:含羞草的感震运动是由于其复叶的叶柄基部叶褥细胞的膨压变化引起的。
④感触性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的实验:过程:早在1880年达尔文父子进行向光性实验时,首次发现植物幼苗尖端的胚芽鞘在单方向的光照下向光弯曲生长,但如果把尖端切除或用黑罩遮住光线,即使单向照光,幼苗也不会向光弯曲。
他们当时因此而推测:当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在顶端可能产生一种物质传递到下部,引起苗的向光性弯曲。
2、詹森的实验:过程:设置两个实验组:A组:将胚芽鞘顶端切掉,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植物的激素调节1.甲、乙、丙为植物激素,NAA为某种植物激素类似物。
它们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在调节种子萌发和器官脱落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B.乙、丙最可能代表脱落酸和生长素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不一定是极性运输D.甲、乙、丙和NAA都可在细胞中少量合成【答案】 D【解析】从图形分析,甲可促进种子萌发,抑制器官脱落,而乙的作用与甲相反,因此二者在调节种子萌发和器官脱落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A项正确;乙能抑制种子萌发,促进器官脱落,为脱落酸,丙能诱导植物形成无子果实,为生长素,B项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植物的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项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NAA是植物激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D项错误。
2.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病原体的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枝,称为“扫帚病”。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病原体分泌的是一种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B.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C.正常生长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不足D.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增大【答案】 B【解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因此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不属于植物激素,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推断出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B项正确;正常生长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并积累在侧芽附近,引起侧芽部位生长素含量高抑制侧芽的生长,C项错误;由题中信息无法确定侧芽处的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变化,D项错误。
3.某研究小组探究2,4D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结果记录如表(a、b、c数据不慎丢失)。
A.若a=0,则c>b B.若b=0,则c>aC.若c=0,则a>b D.若b最大,则a>c【答案】 C【解析】 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其对生根的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
植物的激素调节知识点总结植物的激素调节是指植物内部产生的激素对其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调节作用。
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类似物、脱落酸、植物雄性激素、茉莉酸、茉莉酸类似物、脱落酸类似物、赤霉素类似物等。
1. 生长素:生长素是一种通用激素,通过影响细胞伸长、分裂和分化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它可以促进茎和根的伸长,抑制侧芽的生长,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生长素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茎尖的幼嫩部位,并在茎、根、叶和果实中进行分布。
2. 赤霉素:赤霉素是一种植物雄性激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细胞伸长和分化,抑制侧芽的生长,促进茎和根的伸长,促进果实的膨大和成熟。
赤霉素的合成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叶绿体中,并在植物的茎、根、叶和果实中分布。
3. 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是一类具有激素性质的化合物,通过调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它可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促进茎和根的伸长,促进花芽的形成和开花。
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主要发生在植物的茎尖和根尖的幼嫩组织中,并在整个植物体中进行分布。
4. 脱落酸:脱落酸是一种植物生长素,通过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来提高其抗逆性能。
它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植物的耐寒性、耐旱性和耐盐碱性。
脱落酸的合成主要发生在植物的茎尖和根尖的幼嫩组织中,并在植物的茎、根、叶和果实中进行分布。
5. 植物雄性激素:植物雄性激素是一类具有激素性质的化合物,通过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它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植物的耐病性、耐虫性和耐逆性。
植物雄性激素的合成发生在植物的茎尖和根尖的幼嫩组织中,并在整个植物体中进行分布。
6. 茉莉酸:茉莉酸是一种植物生长素,通过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来影响植物的适应环境。
它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植物的抗菌性、抗虫性和抗逆性。
茉莉酸的合成发生在植物的茎尖和根尖的幼嫩组织中,并在茎、根、叶和果实中进行分布。
A .aB .bC .cD .d 植物的激素调节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的特点,错误的是 A. 都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B .对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 C. 体内含量极少D .都是活细胞产生的 2.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合成、分泌的微量有机物 B. 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C •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D.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伸长,所以在茎尖、根尖含量较多 3. 在市场上可见到不均匀(凹凸不平)的西瓜,若切开可见其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末发育,其原因可解释为 A. 种子的发育需要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 B. 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大量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 C. 未受粉的雌蕊,其子房也可发育成果实 D. 光照不均匀使果实内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4. 如右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7.吲哚乙酸最早是在人的尿液中发现和提取的,下列对此问题的叙述,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A. 在人体内有合成生长素的酶系统,所以人粪尿的肥效很高 B. 人在食用了大量的植物果实和新鲜嫩叶后,生长素便进入人体内,但人体内没有破坏生长素的酶,生长素也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生长素在人体内“免费旅游”了一圈 后便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小餌 f£线前垩沖光SUT 冋 A .④⑤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④ 5.在方形暗箱的右侧开一小窗,暗箱外的右侧有一固定光源,在暗箱内放一盆幼苗,花盆 6.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P 点最可 拒K 一肯严冃鶴fFC.在人体的肾脏中有将色氨酸转变成生长素的酶,在肾脏中合成了吲哚乙酸,所以人的尿液中有吲哚乙酸D.题干部分的叙述是错误的,在人的尿液中没有吲哚乙酸,但有吲哚乙酸的类似物,如吲哚丁酸、萘乙酸等,这些物质是人体内无生理功能的代谢副产品,但对植物却有强烈的促进生长作用8.如图所示4株相同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在4个暗箱中一段时间,其中2号和4号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
v1.0可编写可改正植物的激素调理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思虑】:实验①(与黑暗状况下比较)说明什么植物生长拥有向光性。
实验①与②比较说明什么植物向光曲折生长与尖端有关。
实验③与④比较说明什么植物感觉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达尔文的推论是:胚芽鞘的尖端不单拥有感光作用,并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顶端向下传递,在单侧光的照耀下,致使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平均,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思虑】:该实验说了然什么胚芽鞘尖端的确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类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
(3)郭葛的试验:分别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立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生长素的化学实质是吲哚乙酸 , 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3个试验结论小结】:①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②感觉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③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说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散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进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断胚芽鞘生长状况的方法(三见解)①一看有无生长素:假如没有生长素,则不可以生长;②二看可否向下运输:假如不可以向下运输,则不可以生长;③三看能否平均向下运输:假如平均向下运输:则直立生长;假如运输不平均:曲折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合成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响转变而成。
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生长素作用部位:尖端下段( 即伸长区 ) ,机理为促进细胞伸长5、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②惹起横向运输的原由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例题剖析】6、生长素的散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散布规律】(1)产生部位<累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2)生长旺盛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7.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微量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