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
- 格式:docx
- 大小:9.60 KB
- 文档页数:2
民居建筑风格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
他称有几种情形,一是以衣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期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
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以后位居第四。
全国苗族的要紧散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要紧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
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类木材和土特产,维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湘西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当场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
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要紧风格;那个地址的苗族一些上层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砖石木结构的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舒适、宽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贫寒人家建起简陋的石板屋和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茅屋。
每一个民族的建筑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他们的生活传统间接地阻碍着本地族群的生活习性。
传统的蒙古族民居是蒙古包,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包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利于安装与拆卸。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居处,呈圆形尖顶。
通经常使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号。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日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
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历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
包的顶端有个口确实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敖包最初是在无际的上蒙古族人民道路和境遇的标志,起指路,分辨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土家吊脚楼)院系: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专业班级:08级资管张(一)姓名:杨聪学号:2008027044只要提起湘西土家民居,人们会自然的联想起吊脚楼,它几乎成为湘西风土建筑的代名词,是湘西民居精华所在。
吊脚楼因为有别具一格的造型而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它既体现了湘西风土建筑的清新秀美、舒展大方,又反映出居民形式中的古朴粗狂及其原始的狂野。
吊脚楼这一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湘西风土建筑构图上的自由灵活和浪漫情趣。
吊脚楼的传说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
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
吊脚楼的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与此同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的文化内涵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
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
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
92 黑龙江画报 2021·大美乡村·近年来,湖南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湘西地区,古建筑的保护发展成为重要任务。
湘西吊脚楼建筑风格独具民族特色,吊脚楼从选址到木材选用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将古建筑与老龄化问题结合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所以对古建筑空间进行改造和设计,使其适应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标准的建筑需求也越来越多。
本文从研究湘西古建筑特色的角度出发,以传统吊脚楼为例,研究湘西古建筑空间适老化问题。
湖南西部吊脚楼建筑的产生,是由于当地民众长年积淀的生活经历、独特的民族风俗、特殊历史地位等一系列自然和社会原因而共同形成的。
本地的少数民族家庭人口结构,历来大多以苗族、土家族居多,而由于文化冲突和统治者严格的军队管理要求,凤凰古城长期成为军队和政治的重地出现。
一方面,凤凰古镇自古至今的领导层次大多以江西籍的汉族人居多,为适应他们需求,因此的建筑建造形式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
但是,因为受经济条件的约束,以及为了最朴素的互帮互助的人类思想和生存、生活需要,湘西吊脚楼大多以较简洁的形式出现,或沿江联排而建。
但是,在现代经济建设和乡村改造中,新兴建筑体系成型,旧的建筑正逐渐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显得落后于时代的吊脚楼正在被抛弃,吊脚楼建筑作为湘西地方特色建筑的代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逐步消失。
作为湘西土家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当地居民还没有认识到其所蕴含的价值。
基于当前国内建筑老龄化趋势逐渐增强的前提下,对于适老化建筑空间理念的有效提出可以促进湘西建筑的更深入发展,让老人在游览古建筑时也能有更好的体验。
在对建筑空间的适老化设计研究中,通过对其建筑设计环境和空间所具有的设计理念及其安全的保证,从而可以有效地对老年人的旅游质量加以提升。
湘西古建筑吊脚楼的建筑特色在我国悠久的农耕社会发展史中,受较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技术水平、较简朴的生活方法以及各地少数民族风水巫术、宗教习俗、社会等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我国的传统住宅建设中普遍包含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念。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民俗研究1、渊源:传说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张天王求东海龙王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龙王假装答应了。
张天王从龙王处选了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答应七天后送还。
土家族人仿造成现在的湘西吊脚楼。
七天后张天王还给龙王时,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
“你自己去搬吧!”龙王拿不上,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
人们担心龙王发怒涨洪水,在桥下安上斩龙刀,它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
2、现状及其特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多半临空悬立,因地制宜,形态各异。
湘西土家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时往往利用山坡倾斜度较大或者濒临水、沟的一侧,使屋的前半部分临空悬出,从而盖起比比皆是、大同小异的吊脚楼来。
这种吊脚楼,是干栏屋中的一种,朴实轻灵,古色古香,与楚建筑或巴建筑有着渊源关系。
后来经过历代苗族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不断加工装饰,使建构更为古朴而实用,美观又大方,给苗乡山寨增添了绚丽色彩。
3.吊脚楼的民俗学功能:1)审美功能: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
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有别具一格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
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的情调。
湘西吊脚楼因着地形的复杂所形成的多是“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或“天地均不平”的剖面。
这些错落有致并且空间处理弹性很大的建筑给人产生了一种流动的浪漫感。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依山傍水,就地起楼,巧妙的结合当地的环境建造出吻合大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
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
湘西的吊脚楼在建造时的技术施工符合当地的地形土质以及气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也注意与美型观点结合,既保证了实用性,也兼顾了外观的艺术性。
2)社会功能:吊脚楼是湘西复合式经济结构在民居建筑形式上的最佳选择。
土家人所居之地,既要方便上山采集和野猎,又要方便下河临渊捕鱼,还要方便农耕生产。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一种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
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画境。
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
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人家吊脚楼下有小羊叫”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
如有幸叩访,热情的湘西人泡茶筛酒,摆出种种野味,令人宾至如归。
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湘西吊脚楼采风调研报告前言湘西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区域之一,而湘西吊脚楼是湘西地区著名的建筑之一。
本报告是针对湘西吊脚楼进行的一次采风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湘西吊脚楼的建筑特点、历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
调研背景湘西吊脚楼是指悬挂式建筑,属于湘西特有的建筑类型,也是湘西农家宅院的代表之一。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楼房建在高高的柱子上,并通过吊脚梁与柱子相连,因此可以在高处居住,同时又能很好地利用到地面下的空间。
因此,我们结合湘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决定对湘西吊脚楼进行一次深入调研,以期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建筑类型及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方法我们的调研团队由建筑师和旅游专家组成,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了解湘西吊脚楼的情况。
主要采用的调研方法如下:1.实地考察:团队成员考察了湘西地区的吊脚楼,包括兴隆街、凤凰古城等地,通过了解其建筑结构、风貌特点、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情况,更好地理解其在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方面的价值。
2.专家访谈:团队对湘西吊脚楼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访谈,从专业角度更深度地探讨了其特点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3.调查问卷:团队对湘西吊脚楼当地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其对该建筑类型的认识、对旅游资源的看法等。
调研结果通过以上多种调研方法,我们初步了解了湘西吊脚楼的情况,并得出以下调研结果:建筑特点湘西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以其悬挂在高柱子上、利用地下空间的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
特别之处在于其建筑结构十分稳固,使其能够经受得住强烈的自然灾害,是湘西地区的农家宅院的代表之一。
历史文化湘西是一个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地区,而吊脚楼作为农村人民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对湘西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湘西吊脚楼在历史上是为了避免洪涝灾害而建造的,而后又逐步演化为建筑艺术的代表,是湘西地区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湘西吊脚楼已逐渐成为了湘西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湘西吊脚楼采风调研报告湘西吊脚楼采风调研报告摘要湘西吊脚楼是湖南省湘西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本次调研旨在对湘西吊脚楼进行深入了解,并探讨其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调研结果表明,湘西吊脚楼建筑独特,但目前面临着保护不足、传承困难等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引言湘西吊脚楼是湖南省湘西地区的一种典型民居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它采用了特殊的建筑结构,即将居住空间悬挂在楼下的柱子上,以应对地面潮湿和蚊虫等问题。
湘西吊脚楼的存在不仅是一种建筑形态,更是湖南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不同人群对于湘西吊脚楼的认知和态度。
同时,我们还深入湘西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以亲身体验并观察湘西吊脚楼的现状和问题。
三、湘西吊脚楼的特点湘西吊脚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和风格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
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建筑结构独特,将居住空间悬挂在楼下柱子上,形成了独特的“悬楼”视觉效果;二是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常用的材料包括木材、石块和竹子等;三是建筑装饰丰富多样,融合了湖南传统的木雕、砖雕和石雕等技艺;四是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它们常建在山坡上,与周围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
四、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尽管湘西吊脚楼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它们面临着许多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首先,不少湘西吊脚楼的年久失修,结构脆弱,处于危险状态;其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人选择离开湘西吊脚楼,导致了人口减少和传统生活方式的衰落;最后,缺乏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使得湘西吊脚楼的保护工作难以进行。
五、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为了保护和传承湘西吊脚楼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湘西吊脚楼保护的重要性和需要;二是加强对湘西吊脚楼的技术保护和维修工作,提高其抗灾能力和使用寿命;三是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湘西吊脚楼的认知,增强对其价值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四是建立专业机构,负责湘西吊脚楼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湖南湘西吊脚楼作文你要是到过湖南湘西呀,那一定得去看看吊脚楼。
这吊脚楼啊,就像湘西大地上长出来的独特精灵,充满了神秘和韵味。
初到湘西,沿着那蜿蜒的小路前行,你一眼就能瞅见那些或依山、或临水而建的吊脚楼。
它们可不是规规矩矩地站着,而是有一种别样的“俏皮”。
木柱子就那么斜斜地撑起楼体的一部分,像是在跟大地玩着一种特殊的平衡游戏。
我每次看到吊脚楼,就觉得它们像一群单脚站立的巨人,稳稳当当的,还带着一种潇洒劲儿。
吊脚楼的外观那是相当有特色。
它们大多是木质结构,你凑近了看,能看到那木材的纹理,就像是岁月刻下的故事。
屋顶是那种坡面的,盖着黑色的瓦片,瓦片一块挨着一块,就像鱼鳞似的。
下雨天的时候,雨滴打在瓦片上,滴答滴答的声音,就像是吊脚楼在唱歌呢。
楼的上层住人,下层呢,有的用来堆放杂物,有的则是圈养着家禽家畜。
我就想啊,住在楼上的人,每天早上是不是都是被楼下的鸡叫声、猪哼声给叫醒的,那也是一种独特的闹钟吧。
走进吊脚楼里,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时光的宝盒。
脚下的木地板,踩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嘎吱嘎吱”声,仿佛是它在跟你诉说着过去的事情。
房间里的布置很简单,但是充满了生活气息。
那雕花的窗户,透着一股精致劲儿。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会在地上形成一道道好看的光影,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而且啊,从窗户往外看,那景色可美了。
要是临水的吊脚楼,就能看到清澈的溪水缓缓流淌,还有在水里嬉戏的鱼儿;要是依山的呢,就能看到郁郁葱葱的山林,说不定还能看到几只调皮的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呢。
湘西的吊脚楼啊,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它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符号。
它承载着湘西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记忆和风俗习惯。
在吊脚楼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可亲密了。
白天,大人们坐在楼前的空地上,一边做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唠着家常;小孩子们就在旁边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回荡在吊脚楼之间。
到了晚上,月光洒在吊脚楼上,整个楼都像是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衣。
这时候,你要是在吊脚楼里住上一晚,伴着窗外的虫鸣声入睡,那感觉就像是回到了最纯真的田园时光。
湘西吊脚楼民居建筑形态探微摘要:吊脚楼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居建筑中的一种,其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结构。
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本文以干栏式民居作为探讨对象,对湘西吊脚楼民居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希望通过对这种传统的地域性民居建筑的研究,能给人们对当代地域建筑创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湘西;干栏式民居;吊脚楼;建筑形态;中图分类号:tu2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建筑,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实物承载体,已成为人们了解某个民族文化建构体系的一种捷径。
然而,当承载在民族传统建筑上的大量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记忆,被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所筑造的建筑毫不留情抹去的时候,我们显然很难像过去那样,通过观察建筑物,来判断出它所处的地理和文化区域。
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体系。
第一体系当然是皇家建筑,唯我独尊,豪华尽显。
第二体系是士大夫(包括儒商)建筑,淡薄,幽雅,韵致。
这两个体系的建筑观念,体现着封建伦理和礼教秩序,建筑面积大多规模较大。
而作为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的风土建筑,则可以看做是第三建筑体系。
湘西的吊脚楼民居就是这样的风土建筑。
人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纯粹的传统形态,还可以在它的深处找到人类生活的原点。
它们依山傍水,就地随势,灵活变化,不拘一格,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
一、湘西吊脚楼的建筑形态梁思成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先研究我国的建筑遗产,掌握它的规律,熟悉它的诸多特征,在创造中加以灵活运用。
”湘西的吊脚楼建筑作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藏于深山,未被认识;现在,它以其风韵别致的建筑形象,粗矿朴素的艺术风格,散发出来的浓厚乡土气息及民族风情,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吸引着建筑界学者的目光,对其进行调研考察。
对湘西吊脚楼古民居建筑价值及其人文精神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一)建筑材料在湘西最大的土家族聚居区——利必洞寨,其村寨房屋多为吊脚楼。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土家吊脚楼)
院系: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专业班级:08 级资管张(一)姓名:杨聪学号:2008027044 只要提起湘西土家民居,人们会自然的联想起吊脚楼,它几乎成为湘西风土建筑的代名词,是湘西民居精华所在。
吊脚楼因为有别具一格的造型而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它既体现了湘西风土建筑的清新秀美、舒展大方,又反映出居民形式中的古朴粗狂及其原始的狂野。
吊脚楼这一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湘西风土建筑构图上的自由灵活和浪漫情趣。
吊脚楼的传说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
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
吊脚楼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与此同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
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
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
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 日月”代表着宇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
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吊脚楼建筑是土家人民智慧的体现。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
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
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 柱2 瓜、5 柱4 瓜、7 柱6 瓜。
中间的l 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
堂屋两边的左右间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有2 眼或3 眼灶,灶前安有火铺,火铺与灶之间是3 尺见方的火坑,周围用3 至5 寸的青石板围着,火坑中间架“三脚”,作煮饭、炒菜时架鼎罐、锅子用。
火坑上面1 人高处,是从楼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腊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
后小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
板,父母住大里头(左边), 儿媳住小里头(右边) .兄弟分家,兄长住大里头,小弟住小里头,父母住堂屋神龛后面的“抢兜房”。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
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
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
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即柱子要直要长),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
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
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景和凉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
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
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到了张家界,谁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
土家族爱群居,住吊脚楼。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色古香。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篁,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屋,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康之家以三柱四棋为正屋,殷实人家有五柱八棋,还有七柱十二棋和“四合天井”的大院。
两边配有厢房或转角楼,有正屋配单转角楼和正屋配双转角楼。
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结语
现在,如果想观看张家界土家吊脚楼和民俗风情表演的话,最佳去处是土家博物馆——土家风情园和秀华山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