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技术基础与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6.95 MB
- 文档页数:106
关于油田测井的分析与应用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油田测井作为油田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油井内部岩石进行测量和解释,为油田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油田测井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起初主要用于确定井孔内岩石的性质和地层的结构。
随着油田勘探深度和难度的增加,测井技术逐步发展并完善,成为了当前油田勘探开发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研究背景的提出,是因为油田测井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环节,具有广泛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通过测井技术可以获取井下岩石的物理特性参数,从而帮助地质工作者更准确地理解地层结构和储层性质,为油田开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对油田测井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对于提高油田勘探开发的效率和成本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包含了对油田测井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的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动力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油田测井技术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揭示其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测井技术概述、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应用案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油田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油藏的地质特征、储层性质和油气分布规律,从而指导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
本研究也旨在为今后油田测井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油田勘探开发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总结和探索油田测井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凝练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从而推动油田勘探开发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和效益。
2. 正文2.1 测井技术概述测井技术是油田勘探开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测井是指在钻井过程中通过在井中放置测井仪器测量地层各种物理性质的方法,以获得地层和岩石的信息,从而判断油气储集层的性质和产能情况。
测井技术通常包括测井仪器的选择、井下测量与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与解释等环节。
测井技术主要包括测井仪器选择和测井方法选择两个方面。
谱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才能获得地层中各元素的信息。
这就需要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否则这些数据依然无法被正确的运用。
2.1 建立标准的伽马能谱利用地层元素测井技术对地层元素进行探测,首先就要建立地层中常见元素的标准伽马能谱,只有建立了这个标准伽马能谱才能进一步对仪器采集的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
标准的伽马能谱需要通过相关的实验,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后获得。
在进行地层元素测井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地层中常见元素的标准伽马能谱,需要以此为依据对测井仪器进行校正,为测量数据的处理提供依据。
通常情况下,在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标准伽马能谱时,科研人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计算模型的制定,这样可以更加准确的获得标准的伽马能谱[1]。
2.2 地层元素产额相对产额在底层元素测井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个数据主要表达了单个元素发出的伽马光子在发射的总伽马光子中的贡献。
如果可以获得某个元素独自存在时,伽马光子的实际数据,然后再获得混合存在时的伽马光子能谱,这样就可以分别获得各个元素发射的伽马光子在伽马光子总数中的贡献。
各个元素独自存在时的伽马光子谱线被称为单原子标准谱,而与之对应的是各元素混合存在的伽马光子谱,也就是混合谱。
在进行解谱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将这两者进行归一处理,这样的化相对产额就会拥有百分比的含义。
相对产额的求解,需要单元素标准谱,实际的混合谱以及解谱的算法。
这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单元素标准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层中含量比较大且对相关工作影响较大的元素,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获取氮元素标准谱,通常情况下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然后通过数学方法获取。
其次就是确定解谱算法,由于测得的数据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在仪器上,从中找出对应的关系。
2.3 灵敏度因子灵敏度因子同样也是这项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数据之一,它充分表现了每种元素对于热中子的吸收程度。
对于每种不同的元素来说其灵敏度因子也存在着十分巨大的差异,这个参数只与探测仪器以及元素本身有关,地层对这个参数的大小没有任何影响。
煤田地质勘探中测井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改善措施摘要:多维导向下的智能化设备设施的运用能在时间成本最省、工艺质量最优、综合费用最低的前提下完成相应工作,更快更好的达到工程目的。
为了研究煤田地质勘察中测井技术的发展、运用和数据处理现状。
本文基本笔者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在理论结合实际的前提下,探讨数据处理和工况分析上的异同,为新技术的高效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探;测井;措施测井技术分为生产测井和完井测井。
常规意义上的测井项目能反演储层情况、追踪地层沉积序列、探测完井质量及其近井段污染程度。
而不同矿产资源的井筒,其开采方式和后续改造工序的不同也给测井类别和成本控制带来了细微差别。
煤田地质勘探领域的相关测井是为了获取地理信息中的物理参数,并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卡层和瓦斯预测,确保矿脉延伸受控以及巷道布局合理。
同时还能将底层重要信息进行反馈,是二项先导性开创技术。
本文在理论结合实际的前提下,探讨数据处理和工况分析上的异同,为新技术的高效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1煤炭地质勘探特点及发展趋势煤田地质勘探依据常规地质勘探角度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4个阶段。
具体如下:①预查阶段。
运用基础地质资料进行矿区内裂缝、断裂和多个矿产区域内测量数据的反演,在地质结构和多维构型方面进行煤田和其他矿产资源的普查,并在岩心检测、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煤矿启动预案普查工作的系统开展,把具体煤矿矿脉进行定点勘查、定位判定和区域地质特征下的最佳条件开采,为后续的系统工作开展提供数据链支持和综合准备。
②普查阶段。
该阶段是在上一步预查完成之后进行煤矿数据审核,并最终定量获取资源评价条件,以综合评定煤矿的经济性为后续科学开采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
③详查阶段。
通过普查和定点开采方案优选,在数据详实的基础上开展详查,运用多重手段在地质依据和作证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性矿井划分,并详细编制不同综采面的矿区。
完善开采细则。
④勘探阶段。
运用多重手段进行煤田地质资料的合理分析,将矿井为单位的建设目标进行多步设计,并根据先期测井资料,在不同煤田地质特征下进行导电特性、声学特性和电化学特性等因素的对比性核实。
VSP测井基础理论及其应用贺小黑,孟召平,薛鲜群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北京 (100083)E-mail: lanchaoheiniang@摘要: 垂直地震剖面法(VSP)是一种井中地震观测技术,即激发震源位于地表,在井中不同深度进行观测,研究井附近地质剖面的垂直变化。
VSP较地面地震信噪比、分辨率更高,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更明显,但也有井场时间长,经费开支大,接收器组合级数少,叠加次数低,处理流程不完善等缺点。
本文采用了地质学、岩体(石)力学和地震波动力学等方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索了一条应用VSP测井信息来计算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而得出地下岩层的岩石物理性质的途径;系统总结了VSP测井原理;并对影响VSP测井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影响VSP测井的控制因素有深度、岩性、频率、视速度、岩石密度等。
这为本区岩性反演和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计算提供理论了依据,适应了当前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VSP;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影响因素;层速度1. 引言多年以来,地震勘探工作一直是在地面布置测线,设置排列,这种方法称为水平地震勘探方法,所得剖面是常规的地震剖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勘探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近些年来,出现了在井中与地面结合起来设置观测系统的地震勘探方法。
该方法在地表附近激发,在井中不同深度布置一些多级多分量的检波器进行观测。
即:检波器放在井中,测线沿井孔垂向布置,所以这种方法称为垂直地震剖面法,简称为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地震源放置于地面,接收的检波器置于深井中,地面激发震动后由不同深度的检波器接收地震波讯号,减少了表层干扰和吸收,可获得较高频段信息。
这种方法获得的地震波讯号是单程的,而不是反射或折射回来的,对分析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情况更为准确。
与常规的水平地震勘探相比,VSP资料具有信噪比高、分辨率高、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明显等优点,由下行P波和转换SV 波下行波场,求得各地层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以及各种弹性模量参数,与地层岩性进行比较,可对储集层含油气特征予以评价。
测井技术用途
测井技术是石油勘探与开采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它主要用于获取井内地层岩石和地下水的各种参数,包括地层构造、物性参数、地层流体性质等信息。
测井技术通过识别和分析地层中的矿产资源和流体分布情况,提供了地质勘探、油气储层评价、地震解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领域的基础数据,对于石油勘探与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测井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石油勘探主要是通过测井数据,研究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结构构造、裂缝情况等,从而确定地下矿层的分布规律和运移规律。
通过测井技术获取的地层参数数据,可以帮助工程师准确判断油气的储层条件,有效指导钻井施工,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钻井的效率。
其次,测井技术在油气储层评价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测井技术获取储层物性参数的同时,也能够获取地层流体的性质、运移状况等信息,从而综合评价储层的产能、油气的含量和分布,为油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测井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价储层的渗流能力、孔隙结构、油气饱和度等参数,有效指导油气的开采和生产。
除此之外,测井技术也在地震解释和水文地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地震测井技术可以通过地层的声波和电磁特性,进行地震波速度和电性频谱分析,辅助地震解释,提高地震勘探的准确性;水文地质中的测井技术可以通过测井数据,获得地下水文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参数,辅助水资源勘探与开发。
总的来说,测井技术是石油勘探与开采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对于提高资源勘探与开采的效率、降低勘探风险、节约勘探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测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为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测井技术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摘要] 测井技术是石油勘探、开发的“眼睛”。
它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任务。
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长期实践证明,测井是发现与评价油气层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测井技术评价应用1.测井的概念及发展概况1.1测井的概念测井,有时也叫地球物理测井或石油测井,简称测井。
它是指在油气田勘探、开发阶段,用专门的测井仪器测量钻井剖面的各种参数并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和处理,用于对地层特征、储层状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油气层及井内工程各种参数的一门应用技术。
石油钻井时,在钻到设计井深深度后都必须进行测井,以获得各种石油地质及工程技术资料,作为完井和开发油田的原始资料。
测井资料是测井评价、地质研究和油气藏开发的科学依据,被称为地质学家和油气藏开发工程师的“眼睛”。
1.2测井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可以分为测井仪器研制、测井数据处理技术及测井资料的综合解释与应用三大部分。
它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40年代),半自动测井;第二阶段(20世纪40~60年代),全自动测井;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数字测井;第四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数控测井;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像测井。
世界上第一条测井曲线是电测井曲线,是1927年法国人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兄弟在Pechelbronn油田的一口井中通过“点测”方式,由人工绘制而成的,这是现代测井技术的开端。
我国的测井工作相对晚了十多年,1939年12月20日,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勘探专家翁文波首次在四川石油沟1号井测出一条电阻率曲线和一条自然电位曲线,并划分出了气层的位置。
随着油气田勘探的不断进行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石油测井得到了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将普通电阻率测井技术与相关的各种地质资料作参考,定性地判断地层的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性,划分油、气、水层。
FMI、CMR、MDT测井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FMI、CMR、MDT测井技术是斯伦贝谢公司20世纪90年代在岩性、孔隙度、径向电阻率等常规测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观成像测井系列,其目的是快速、直观、形象、准确的识别油气层和储层流体性质,提供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和有效裂缝)。
1、FMI: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提供岩石颗粒的形状、大小、排列、胶结、分选、层理、裂缝等11种地质资料,可开展储层岩性识别、裂缝识别、倾角处理、地层构造等研究。
1.1正确识别储层岩性红山嘴油田红18井区块石炭系油藏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凝灰质岩屑砂岩,由于该区石炭系储层段未取岩心,储层岩性识别困难,给储层研究造成了一定困难。
油藏描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储层岩性识别和储层裂缝识别。
首先,根据邻区车43井区和本区的石炭系岩石薄片资料,对FMI成像资料和常规测井资料进行岩性标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常规测井和FMI图象两种岩性图版,常规测井岩性图版主要根据常规测井信息(三孔隙度、自然伽玛、电阻率等)建立,FMI岩性图版则根据图象特征建立,不同的岩性有不同成像特征。
根据建立的岩性图版,各种岩性特征明显,具有较好的岩性分辨能力。
在岩性识别过程中,首先根据常规测井岩性图版识别,然后用FMI测井图象岩性图版验证。
分析表明,两种图版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并且,FMI测井图像岩性图版符合率比常规测井岩性图版符合率高。
经过岩性识别,认为红18井区块石炭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安山岩,由此为储层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有效识别储层裂缝红山嘴油田红18井区块石炭系储层岩性为安山岩,储集类型为孔隙、裂缝的双重介质。
根据FMI图像特征、地层倾角等资料,石炭系构造裂缝与断层同期形成,分为两套裂缝系统。
一套为走向平行于断层走向的纵向系统,以剪切裂缝为主,是裂缝的主控系统;一套为共扼裂缝系统,为主裂缝系统的共扼裂缝。
两套裂缝系统相互沟通,形成裂缝网络,这些裂缝是石炭系储层油气渗流的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