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员面谈方法技巧流程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24
增员面谈四步骤范文增员面谈是企业进行招聘和选拔新员工的重要环节,它是面试之前的一道必经程序。
增员面谈的目的是通过与应聘者交流和对话,了解其工作经验、技能、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全面地评估其是否适合岗位以及是否能够融入企业文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增员面谈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增员面谈之前,面试官需要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明确岗位需求,了解该岗位所需的技能、经验和能力等。
其次,研究应聘者的简历,了解其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和个人能力等,并对其简历内的细节进行思考和分析。
最后,准备好相关的面谈问题和评估标准,以确保面试过程的有条理性和一致性。
第二步:开场介绍和自我介绍在面谈过程中,面试官首先需要进行开场介绍,包括公司的背景、目标以及该岗位的职责和要求等。
然后,面试官要求应聘者进行自我介绍,以了解其基本情况以及对该岗位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介绍可以包括个人背景、学习经历、工作经验、个人能力和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开场介绍和自我介绍,面试官可以对应聘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并为后续的面谈内容做准备。
第三步:问题提问和交流在增员面谈的第三步中,面试官会通过提问和交流,进一步了解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问题的提问可以是开放式的、封闭式的或是组合式的。
开放式的问题可以激发应聘者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封闭式的问题可以获取具体的信息和答案,而组合式的问题可以综合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面试官还可以通过与应聘者的交流,了解其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面试官应尽量保持中立和客观,不给予过度干扰和引导,以保证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和判断。
第四步:总结和评估在增员面谈的最后一步中,面试官对面谈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
首先,面试官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应聘者的能力、技能和适应能力等方面做一个初步评估。
然后,面试官可以对之前设定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通过对应聘者在面谈中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
增员话术通关一、约访话术:◆业务员:××你好,好久不见,最近在忙啥子?明天方便不,有个好事想过来给你分享一下。
那我明天上午过来合适吧?(下午嘛,后天嘛)来你家还是哪儿?◆被增员者:啥子好事哦?你直接说嘛!◆业务员:电话头说不清楚,见面再说。
◆被增员者:那好嘛,你明天过来嘛。
◆业务员:要得,那明天上午见。
………………………………………………………………………………………………………二、面谈话术寒暄——赞美——切入——促成——邀约(一)、大学生增员话术1、寒暄:业务员:小王你好,在哪儿上班啊?/工作还可以塞?小王:…………一般,将就。
2、赞美:其实我挺羡慕你们的,年轻,学历高,脑子快。
3、切入:但现在社会求职大都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大学生就业率越来越低。
其实对于大学生而言,关键是要有在社会历练的经验。
而销售是最历练人的,再说保险是趋势,你接受新兴事物要比我快,不防来公司试试看。
4、促成:我们公司也有很多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做得都非常好!因为公司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完善的培训和晋升渠道。
同时有很多人都会帮你,带你,我觉得这样的工作很值得你去尝试。
5、邀约:公司近期有一场创业论坛,做与不做先不考虑,机会难得,了解了再说,我先把你资料报给公司,如果通过了,公司领导会亲自给你电话,到时候我会给你送请柬,然后我也会陪你去。
(二)、教师增员话术1、寒暄:业务员:王老师你好,最近怎么样?王老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还是那样吧。
2、赞美:经常听到周围的朋友和家长谈起您,言谈话语中都表露出对您的尊重。
我从小一直很羡慕当老师的,但那时候脑子笨,学习不好,未能如愿。
还是你好啊!3、切入:你也晓得我是做保险的,现在很多学生及家长保险意识还不够,保险保障严重不足,在各个学校时有学生生病,遇到意外的事发生。
象你这样受人尊敬的老师,其实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不影响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及家长介绍保险的一些知识,这和你的工作不冲突,而且也算好事。
增员面试的有效交流技巧与话术
在增员面试中,有效的交流技巧和话术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候选人的能力和潜力,同时也可以让候选人更好地了解公司和团队。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交流技巧和话术,供您参考:
1. 做好准备
在增员面试之前,你需要充分了解候选人的背景和经历,准备好要问的问题和要讨论的主题。
同时,你还需要了解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向候选人介绍公司和团队。
2.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增员面试的开始阶段,你需要向候选人展示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让他们感受到公司的热情和关怀。
你可以通过讲述公司的历史、成就和发展方向来达到这个目的。
3. 问开放性问题
在增员面试中,你需要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候选人的技能、经验和个性。
这些问题应该涵盖候选人的工作经历、教育背景、职业规划和价值观等方面。
4. 倾听和观察
在增员面试中,你需要认真倾听候选人的回答,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和表达能力。
同时,你还需要注意候选人的兴趣和热情,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工作动力和职业发展目标。
5. 给出明确的反馈
在增员面试的结束阶段,你需要给出明确的反馈,告诉候选人是否被录用。
如果你认为候选人适合公司,你可以向他们介绍薪资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信息。
如果你认为候选人不太适合公司,你可以向他们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6. 保持专业和礼貌
在增员面试中,你需要保持专业和礼貌的态度,尊重候选人的时间和努力。
同时,你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与候选人建立互信和友好的关系。
增员面谈话术及增员媒体的使用、话术演练在增员面谈中,合适的话术和媒体的使用可以帮助招聘人员更有效地吸引潜在增员,并最终达到增员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增员面谈话术和媒体使用的建议。
增员面谈话术:1. 自我介绍:在面谈开始时,招聘人员应该首先自我介绍,并简要介绍自己的背景和公司的经营情况。
这样可以帮助潜在增员对公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建立起信任感。
2. 强调公司优势:在面谈过程中,招聘人员应该重点介绍公司的优势,比如公司的发展前景、福利待遇、培训机会等。
这样可以吸引潜在增员,并让他们认识到加入公司的好处。
3. 了解求职者需求:在面谈中,招聘人员应该主动询问潜在增员的需求和期望,例如薪资待遇、工作时间、职位发展等。
了解他们的需求可以帮助招聘人员更好地向他们推荐适合的岗位。
4. 描述岗位职责:招聘人员应该详细描述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并强调相关技能和经验的重要性。
这样可以帮助潜在增员了解岗位所需的工作内容和能力,以便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5. 解答问题:在面谈中,潜在增员可能会有一些疑问和担忧。
招聘人员应该准备好回答这些问题,比如公司的文化环境、团队氛围、晋升机会等。
诚实和透明是建立信任的关键。
增员媒体的使用:1. 招聘网站:招聘人员可以在一些知名的招聘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比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
这些网站可以帮助公司扩大招聘范围,吸引更多潜在增员的关注。
2. 社交媒体: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朋友圈、微博、LinkedIn等,可以广泛传播招聘信息。
招聘人员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与潜在增员建立联系,并向他们介绍公司和岗位详情。
3. 内部推荐:招聘人员可以通过内部员工推荐制度,鼓励现有员工推荐适合的人选。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招聘效率,还可以增加面试者的可靠性和信任度。
4. 参加招聘会:参加行业内或大学举办的招聘会可以带来更多的面试机会。
招聘人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大量求职者进行面谈,吸引合适的人才加入公司。
话术演练:为了提高话术的表达能力,招聘人员可以进行话术演练。
实战增员面谈话术一.增员面谈流程:1.寒暄、赞美,切入主题、挖掘工作需求。
2.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3.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4.我在公司做哪些事。
5.拒绝处理6.邀约参加创说会范例一:增员家庭主妇家庭主妇背景:王芳,女,30岁,高中毕业,有一6岁男孩。
王芳以前在工厂打工,曾从事服装销售,半年前辞去工作,在家照顾孩子。
先生是一家企业的销售人员,年收入约3万。
已买一套二居室住房,贷款20年,按揭30万。
张平安通过客户转介绍,电话约访后,同王芳在茶楼面谈。
二.寒暄、赞美,切入主题。
业:王芳你好!正如我在电话里讲的,李姐觉得你为人很热情,做事有责任心,所以向我推荐了你,今天我们互相了解一下,看以后有没有缘份在一起工作。
我先作个自我介绍,我叫张平安,家住市中区春华路城市之星二单元15号,这是我的身份证,你看一下。
我的经历是:……..你谈谈你的经历吧.准:我今年30岁,家住上河街56号……..业:你正在找工作,你有没有想过准备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收入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准:如果能找到一个收入能达到每月2500元以上的工作,应该就不错了.找了几个单位,基本都是工厂上班或者服装销售等,每个月就1500元左右,我不太满意.业:确实,作为普通求职者,要找到一个比普通人多50%的收入,不是很容易的,据社保局统计,乐山现在的平均工资就1500元左右,要找一个2500元每月的工作确实不容易。
你有没有考虑过保险公司呢?准:我没接触过保险公司,对保险公司不了解。
业:如果现在要你对保险公司做一个评价,一个正面的,一个负面的。
你将会怎样评价呢?准:电视上、网络上有很多平安的广告,感觉平安是一家很大的保险公司。
至于负面的呢?社会上有一个说法,保险公司拉人做保险好像是传销。
业:我知道社会上有这种说法,保险公司从成立开始,发展模式就是业务员推荐新人来做保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保险的优势之一,看起来好像和传销拉人参加有点相同。
其实还是大家对保险公司的发展模式不了解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