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奴隶社会服装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20
第四章 奴隶社会服装公元前21世纪(2100)—公元前481年奴隶社会服装包括整个奴隶社会,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第一节 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奴隶社会统治者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一、名词解释①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②交领:衣领直连在左右襟,衣襟在胸前交叉,领也随之相交。
③“衽”指衣服的前片(外)衣襟。
④右衽:左襟在外压住右襟,左襟向右合于腋下系带或系扣为右衽。
或衣襟向右掩为右衽。
左衽:衣襟向左掩为左衽。
中原(汉族)习俗为右衽。
游牧民族为左衽。
⑤玄色:黑色。
⑥纁色:绛色(暗红色、深红色、朱红色)。
⑦下裳(shang ):保护下体的衣服。
包括裳(围在下体的一片或两片布)及下体的其他服装,如裤、裙等。
裳有两个音: 裳(cháng):指古代指裙子。
最初是围在下体的一片布或两片布。
⑧首服:指头上戴的服饰的总称。
如头上戴的冠、帽、巾等。
⑨冠:一般冠内有胎是硬的固定形,主要目的是装饰或罩髻。
⑩帽:一般帽无胎为软形,主要目的在于保暖或罩头。
⑾巾:巾为方形或长方形的一块面料遮盖物,目的为便利和保暖。
二、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人们认为服装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而是体现对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和敬畏。
服装的形制和色彩,都分别传达出奴隶主及统治者们的这种原始信仰心理,这种状况在原始社会未期就已初现端倪。
1、玄衣黄裳与自然崇敬《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黄帝及尧帝、舜帝衣裳的形制是按天地的特征来制定,最初的上衣下裳cháng分别是上玄(黑色)下黄的服色。
玄衣黄裳含义:上衣的黑色象征未明之天,下裳的黄色表示黄昏之地。
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形制,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
玄衣黄裳代表天地。
反映中国古代服装讲究人与环境协调的特征,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
人们的衣着必须和天地(乾坤)相统一。
2、祭服与崇敬祭祀体现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祭祀穿的冕服的形制、色彩和图案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祭祀是商周最大的政治活动,冕服是最高等级的服装。
《中西服装发展史》自测习题冯泽民2010。
9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一.单选题←()1.的发明,标志着最早的缝纫工具的诞生.A.石针B.骨锥C.石矛 D .骨针←()2.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亚麻植物是在发现的约1万年前的亚麻残片。
A.英国B.西班牙C.瑞士D.法国←( )3.原始人类的着装动机可概括为三类,即生理、心理需求论及论. A.性需求B.遮羞C.装饰D.异性吸引←( )4.原始人类发明腹布、兜裆布是把性器官保护起来,这属于服装起源动机理论说中的。
A.图腾崇拜说B.遮羞说C.身体保护说D。
异性吸引说←( )5。
的发明,是人类服装起源中的一项重要事件.A.织物B.纺坠C.骨针D.纺轮←()6.人类最早的骨针出现的时间是时期。
A。
早期智人 B.晚期智人 C.直立人 D.猿人←()7.“冀州岛夷皮服,扬州岛夷卉服。
”出自于.A.《春秋》B。
《周易》 C.《礼记》 D.《尚书》←()8。
出现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促进了人类纤维衣料的产生。
A.蛮荒时代B。
蒙昧时代 C.野蛮时代 D.文明时代←()9。
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衣着状况。
A.文身B。
人体装饰 C.兽皮叶草D。
纤维材料←( )10.人类为了抵御寒冷、酷热、干燥而创造了服装,这属于。
A。
身体保护说B。
装饰审美说C。
气候适应说D。
护符说←()11。
世界上虽然有不穿衣的民族,但极少有不对身体进行装饰加工的民族,这是一种的着装动机。
A.装饰审美B。
异性吸引 C.身体保护D。
护符←()12.以下哪种不属于人类着装动机中的心理需求论?A。
护符说B。
象征说C。
遮羞说D。
装饰审美说←()13.以下哪种学说不属于服装产生的起因,而是服装产生后的一种结果?A。
吸引说B。
遮羞说C。
装饰审美说D。
身体保护说←()14.中美洲早期人类的泥塑人像代表的服饰形式说明服装与有着密切联系。
A。
审美B。
劳动C。
身体保护 D.异性吸引←()15。
在澳洲发现的原始腰带的最重要意义在于.A.装饰B。
第四章 奴隶社会服装公元前21世纪(2100)—公元前481年奴隶社会服装包括整个奴隶社会,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第一节 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奴隶社会统治者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一、名词解释①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②交领:衣领直连在左右襟,衣襟在胸前交叉,领也随之相交。
③“衽”指衣服的前片(外)衣襟。
④右衽:左襟在外压住右襟,左襟向右合于腋下系带或系扣为右衽。
或衣襟向右掩为右衽。
左衽:衣襟向左掩为左衽。
中原(汉族)习俗为右衽。
游牧民族为左衽。
⑤玄色:黑色。
⑥纁色:绛色(暗红色、深红色、朱红色)。
⑦下裳(shang ):保护下体的衣服。
包括裳(围在下体的一片或两片布)及下体的其他服装,如裤、裙等。
裳有两个音: 裳(cháng):指古代指裙子。
最初是围在下体的一片布或两片布。
⑧首服:指头上戴的服饰的总称。
如头上戴的冠、帽、巾等。
⑨冠:一般冠内有胎是硬的固定形,主要目的是装饰或罩髻。
⑩帽:一般帽无胎为软形,主要目的在于保暖或罩头。
⑾巾:巾为方形或长方形的一块面料遮盖物,目的为便利和保暖。
二、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人们认为服装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而是体现对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和敬畏。
服装的形制和色彩,都分别传达出奴隶主及统治者们的这种原始信仰心理,这种状况在原始社会未期就已初现端倪。
1、玄衣黄裳与自然崇敬《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黄帝及尧帝、舜帝衣裳的形制是按天地的特征来制定,最初的上衣下裳cháng分别是上玄(黑色)下黄的服色。
玄衣黄裳含义:上衣的黑色象征未明之天,下裳的黄色表示黄昏之地。
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形制,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
玄衣黄裳代表天地。
反映中国古代服装讲究人与环境协调的特征,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
人们的衣着必须和天地(乾坤)相统一。
2、祭服与崇敬祭祀体现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祭祀穿的冕服的形制、色彩和图案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祭祀是商周最大的政治活动,冕服是最高等级的服装。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主目录课程介绍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思考题)教学内容自测习题参考文献附录点击各项自动链接课程介绍•服装发展史是服装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以大历史的眼光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系统阐述中西服装发展的历史,并运用文化学理论,从历史的服装现象中透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装的文化本质,以及服装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本课程先从服装发展的共性特征入手,总领人类服装的演变历史,再分别重点表述中国和西方的服装发展进程,最后对中西服装做了跨文化的比较。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每个时期,每个地区不同的服装样式与发展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同时还可以开阔视野,获得相关的知识,提高审美修养,增强对服装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认识历史,是为更好地创造未来”,这也是本课程的教学宗旨.•指定教材为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中西服装发展史》。
教师简介•冯泽民,江苏省江阴市人,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教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长期从事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及服饰文化和史论研究,多次获得省优秀教学科研奖,并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有《中国古代服装简史》、《服装发展史》、《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等。
•刘海清,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
长期从事中国文学、书法和中西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参编、主编、合编《西方现代艺术辞典》、《文艺心理学大辞典》、《大败局》、《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等书数十部,发表专业论文若干篇,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学奖。
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西服装发展史•二、参考课时:56(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三、课程适用层次:本科•四、课程概述•根据该课程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服装的起源与发展的共性特征;二.中国服装发展史,着重阐述先秦及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服饰状况以及沿革、演变的基本脉络;三.外国服装发展史,以西欧各国服装发展进程为主要线索,讲叙古代、中世纪及近现代西方服装的变迁过程;四.服装发展的跨文化比较,分析中西服装文化的差异,探寻人类服装发展的共性模式.其中,第二、第三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