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专用
- 格式:docx
- 大小:21.96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单选题1.《醒世恒言》叙变:明朝浙江淳索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这反映了明朝()A. 资本主义的萌芽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商人身份和地位得到提升2.2.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A. 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 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 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 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3.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③“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①④4.《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9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下列所述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5.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 生产力的发展B.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12.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最主要的影响()A. 增强了明清时的国力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C. 导致了科学技术落后D.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13.“商人”的称呼源自()A.商朝人善于经商B.商鞅变法中对经商之人的称呼C.“丝绸之路”开通后对阿拉伯人的称呼D.唐宋时期对外国来华贸易者的称呼14.宋初,行“恤商”之法,如宋太宗诏曰:“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
人教版必修二第 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 D .③①②④【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解析】奴隶社会春秋以前,“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以后,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据此正确答案选 D 项。
【答案】 D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 .“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 B 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 C 项正确。
【答案】 C3.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
”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四川地区使用【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难以携持”可知铁钱携带不方便,已不适应当时四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 C 项正确; A 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 A 项错误; B项观点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交子”产生的信息,“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故 B 项错误; D 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任何体现,故 D 项错误。
第 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篇稳固提高学业水平指引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很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以以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A. 贝用于占卜B. 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修品D. 贝是钱币分析“买”“贮”“贷”“宝”这些古代带“贝”的文字 ,其含义都与商品贸易相关。
所以 ,我们能够推测 ,贝在当时就是钱币。
应选 D 项。
答案 D2.汉代民谣说 :“用贫求富 ,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荣耀。
”该民谣主要反应了汉代社会 ()A. 重农抑商的现象B. 纺织刺绣的兴隆C.追商逐利的民风D. 农民生活的艰辛分析该民谣认为“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财多而荣耀”,重申从事商业致富,不切合重农抑商政策 ,故 A 项错误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应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隆 ,故 B 项错误 ;该民谣重申从事商业致富 ,反应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民风,故 C 项正确 ;材料没有表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 D 项错误。
答案 C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朝“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要素是()A . “交子”宽泛使用 B. 坊市界线严格C.商业发展繁华D. 商帮活动屡次分析“交子”出现于宋朝 ,不是唐朝 ,故 A 项错误 ;坊市界线严格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不是城市繁华的原由,故B 项错误 ;商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的繁华 ,故 C 项正确 ;商帮活动屡次是在明清期间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4.北宋东京 (今开封 )“精通不停”的夜市和“整天居此 ,不觉抵暮”的瓦子 ( 娱乐场所 )里 ,随地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世活情景表示()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及城内各处C.娱乐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差别分析不论是夜市 ,仍是瓦子 ,都是商业经营的场所。
“精通不停”“整天居此”表示 ,北宋期间 ,市的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 ,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打破。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
本卷共1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中心城市都是由州郡治所发展起来的。
政府机构居中,附近有孔庙、学宫等,并在指定处所施划为市,每边设城门,有几重城墙(如图)。
据此推断,中国古代中心城市产生的原因是A.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的结果B.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作用C.儒家文化的影响与推动D.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需要2.明代晚期,南京的士大夫仅是所戴头巾,就有汉巾、晋巾、唐巾、不唐不晋巾、诸葛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多种,可谓殊形诡制,日异月新。
这表明当时南京A.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生活B.成为全国商业中心C.传统道德观念已经沦丧D.文化复古之风流行3.货币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以下对宋代官交子图版理解合理的是A.此纸币可在全国通行B.最初由商人私自发行C.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D.明确了纸币的合法性4.宋金在边境设立交易场所,即榷场。
政府设专门的官员稽查货物,征收商税,商人每次只能携一半货物到对方榷场交易,买卖的物品也有一定限制。
据此可知A.宋朝与金之间边境贸易频繁B.商税成为宋朝国库重要来源C.两国民族融合趋势逐渐加强D.宋金贸易受到政府严格管理5.如图为南宋都城临安“瓦”(娱乐场所)的分布图。
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的临安A.城市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B.“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C.城市布局凸现浓厚商业色彩D.市坊分离的制度开始被打破6.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
这说明明代A.形成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B.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C.海运畅通促进山东棉花外销D.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7.《水浒传》第十五回载:吴用去说服阮家三兄弟入伙打劫生辰纲,吴用给了阮小七一两银子买了一大瓮酒、20斤生熟牛肉和两只鸡。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如“司市”“胥师”“贾师”“质人”等,我们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对市场是采取直接管理的政策,故C项正确。
2.唐代诗人杜牧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草市”的出现( )A.突破了政府对商品交易地点的限制B.促进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C.改变了城市中原有的坊与市的布局D.促使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草市的出现反映出唐代在农村已出现了集市贸易,这就突破了原来只有在市中进行交易的限制,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的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B、D两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还是瓦子,都是商业经营的场所。
“通晓不绝”“终日居此”表明,北宋时期,市的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突破。
5.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畅达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看管的夜市分析:解题时抓住重点词“东汉”即可。
物流畅达的草市、夜市是唐后期出现的,而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期间才出现。
答案: A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资猜中的“市”()A.表现了草市的特色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C.与坊的界线被打破D.受时间地址的限制分析:题中资料的最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草市到隋时才出现,并且在乡村,资猜中有郑国便可看出是春秋期间,故 A 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该当是农产品,应当主假如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 B 项错误;到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 C 项错误;宋朝从前,市场都要遇到时间和地址的限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 D3.古代钱币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行分。
下边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足说了然()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华D.纸币方便携带,完整代替了金属钱币分析:此题考察学生透过现象剖析实质的能力。
资料表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钱币的发展变化。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使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C4.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这说明宋朝()B.草市具备齐备的饮食服务设备C.夜市比较繁华D.草市交易只好在清晨进行分析:从资料看,诗歌描绘的是对于草市上酒店经营的状况。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5.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
葱葱佳气锁龙城。
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
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
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
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B. 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以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C. 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D. 商帮捐资,建设会馆6、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 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以下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 城市盛行整洁划一的坊市制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 西被蜀,无所不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展较快 B .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央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以下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 .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 .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根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A.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央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 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B.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以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C.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D.商帮捐资,建设会馆6、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泡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央.这材料表达了〔〕A.清代商品经济兴旺,市镇兴盛B. 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央C.清朝政府对商业开展高度重视D. 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升城市化水平7、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开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8、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等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 取得了富比王候的财富, 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加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进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 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 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 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A.开展规模受到限制B.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C.商业经管观念落后D.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9、“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各种时令水果、吃食饮品〞,这一现象说明了〔〕A. “市〞有专门的治理机构B. “交子〞的广泛使用C. “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D. 出现了雇佣关系10、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 坊市制继续实行11、北宋末年的?鸡肋编?中记载, “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这反映宋代〔〕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开展B. 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D. 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增强12、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 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A.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开展的束缚13、袁州在韩愈任刺史的元和年间,被誉为“民俗淳厚〞,当时只有17, 266户;到了民风尚讼的北宋,已达132, 299户,净增115, 073户.杨侃说袁州“壤沃而利厚,人繁而讼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强化B. 商品经济的开展C.法制观念淡薄D. 社会习俗改进14、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 ,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对该机构作用熟悉正确的选项是〔〕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B .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 .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15、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 这也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开展.这一社会景象出现在〔〕A.战国B. 两汉C. 隋唐D, 两宋16、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这反映出〔〕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B. 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C.徽商资本雄厚D. 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17、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 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语〕.这反映出宋代〔〕A.四民平等关系确实立B. 门阀贵族势力的没落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升D. 理学的社会影响势弱18、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了唐代都城长安的质库帐历和课钱帐历.这些不完整的质库帐历记录了近三十位城市中下层民众以物质钱的活动,其中女性占了11人.课钱帐历记录了一百多人参加的608次交易活动,其中152次是由至少三十位妇女进行的. 这反映出唐代〔〕A.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B. 妇女拥有一定独立地位C.改变了男尊女卑的风气D. 家庭分工结构发生变化19、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那么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这说明了宋代〔〕A.民间商品经济活泼B. 镇的经济地位高于州县C.政府鼓励商业开展D. 贪污腐败现象异常严重20、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开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 他们为提升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 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局部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水平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 如当时有专门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那么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宋)陈亮?四弊? 材料三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根底的全国市场的中央,明后期和清前期, 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开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 贸易的中央,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央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构成.——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一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开展?材料四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兴旺,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开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同流, 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央.——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开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2)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开展的主要原因.(3)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4)(5)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开展的因素.答案1、D2、A3 D4 B5 D6 B7、D& B9 C10、C11、D12、D13、B14、B15、D16 B17、B18、B19、A20、(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2)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开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农商并重, 有利于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到达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3)现象:江浙成为全国市场的中央;手工业开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江浙成为大宗商品贸易中央.原因:交通兴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农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开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开展.(4)因素:社会主流体制制约;商人社会地位有限;官办商业强大; 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商人”这一称呼主要来源于A.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B.商朝人善于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2.【题文】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主要服务于对外贸易需要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C.为储存金银财物提供服务D.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3.【题文】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
”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4.【题文】《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
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
”材料主要表明A.当地人多地少,赋税沉重B.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C.当地商业的发展已超过农业D.当地商业活动注重社会公益5.【题文】下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重农抑商推动商品化浪潮6.【题文】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A.学术文化的活跃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被取消7.【题文】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宋代的汇兑业务比唐代有更大的发展,除了沿袭唐代使用飞钱(宋代称便钱)外,国家还发行一种钞引,可以持钞引到各地换取需要的货币或实物。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
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D.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2.秦汉时征发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称为七科谪(即是指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A.激化阶级矛盾B.打压商人群体C.削弱军队实力D.阻碍经济进步3.《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指开发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材料表明司马迁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4.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
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5.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B.社会动荡,经济破坏C.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D.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6.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说明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意识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7.唐朝时的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况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外。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
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
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B. 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以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C. 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D. 商帮捐资,建设会馆6、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这材料体现了()A. 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B. 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C. 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D. 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7、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8、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等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
取得了富比王候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
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加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进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
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A. 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 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C. 商业经管观念落后D. 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9、“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各种时令水果、吃食饮品”,这一现象说明了()A.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B. “交子”的广泛使用C. “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D. 出现了雇佣关系10、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荣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 坊市制继续实行11、北宋末年的《鸡肋编》中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
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
这反映宋代()A. 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B. 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C.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D. 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12、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
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A.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13、袁州在韩愈任刺史的元和年间,被誉为“民俗淳厚”,当时只有17,266户;到了民风尚讼的北宋,已达132,299户,净增115,073户。
杨侃说袁州“壤沃而利厚,人繁而讼多”。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君主专制强化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法制观念淡薄D. 社会习俗改良14、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
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B.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15、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这也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
这一社会景象出现在()A. 战国B. 两汉C. 隋唐D. 两宋16、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
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
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
《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
这反映出()A. 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B. 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C. 徽商资本雄厚D. 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17、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
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语)。
这反映出宋代()A. 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B. 门阀贵族势力的没落C.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 理学的社会影响势弱18、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了唐代都城长安的质库帐历和课钱帐历。
这些不完整的质库帐历记录了近三十位城市中下层民众以物质钱的活动,其中女性占了11人。
课钱帐历记录了一百多人参加的608次交易活动,其中152次是由至少三十位妇女进行的。
这反映出唐代()A. 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B. 妇女拥有一定独立地位C. 改变了男尊女卑的风气D. 家庭分工结构发生变化19、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这说明了宋代()A. 民间商品经济活跃B. 镇的经济地位高于州县C.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 贪污腐败现象异常严重20、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材料三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四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2)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5)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1、D2、A3、D4、B5、D6、B7、D8、B9、C10、C11、D12、D13、B14、B15、D16、B17、B18、B19、A20、(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农商并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3)现象:江浙成为全国市场的中心;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江浙成为大宗商品贸易中心。
原因: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4)因素:社会主流体制制约;商人社会地位有限;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