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函数公式,解决会计工作中80%的难题
- 格式:docx
- 大小:396.43 KB
- 文档页数:11
《世说新语》咏雪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更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满天飞舞。
”谢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咱们来细细琢磨这段故事。
首先,谢太傅在雪天把家人召集起来谈论诗文,这场景就充满了温馨和文化氛围。
想象一下,外面雪花飘飘,屋里众人围坐,其乐融融。
再说胡儿的回答,他说雪像撒在空中的盐。
这个比喻其实挺形象的,盐粒和雪花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是白色的,而且颗粒状。
但是呢,盐粒给人的感觉比较生硬,缺乏那种轻柔、灵动的美。
而谢道韫的比喻就高明多了。
她把雪比作柳絮凭借风满天飞舞。
柳絮轻盈、柔软,随风飘散,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这个比喻一下子就把雪景描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谢太傅的大笑,一方面是因为两个孩子的回答有趣,另一方面也是对谢道韫的聪明才智感到欣慰和赞赏。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素养。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以文学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
对于谢道韫,她的才华在这一句比喻中展露无遗。
这也让我们看到,在古代,女子同样有着出色的智慧和表达能力。
再从教育的角度看,谢太傅这种与子侄辈交流讨论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文化传承和教育方法。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而且,这个故事也让我们对雪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感受。
每当我们看到下雪,或许就会想起谢道韫的这个比喻,感受到雪的柔美和灵动。
总的来说,《世说新语》中的这则“咏雪”小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咱们接着再深入探讨一下。
谢道韫能够想出如此精妙的比喻,并非偶然。
这背后反映出她平日里的积累和思考。
也许她常常观察自然景象,用心去感受世间万物的细微之处,所以在面对谢太傅的提问时,才能迅速且准确地给出这样令人称赞的答案。
2024年冀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小古文阅读训练。
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zhù)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jī)齿蹍(niǎn)之,又不得。
瞋(chēn)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niè)破即吐之。
注释:(1)鸡子:鸡蛋。
(2)箸:筷子。
(3)屐:古人穿的一种木制鞋,鞋底由木齿支撑。
(4)瞋:同'嗔',发怒。
(5)蹍:踏,踩。
[1]本文主人公是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文章主要是通过对他的______描写来体现这一特点的,相关的字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请写出你对下列几个字词的理解。
食:_____ 掷:_______ 复:______ 啮(niè)破:_______[3]请写出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niǎn)之,又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①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②与牛驾,子将谁策③?”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注释]①愈:通“逾”,超过,胜过。
②骥:好马。
③谁策: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何故策骥(____)[2]下列“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 B.我也是给了你足够的鞭策C.我也是把你当作好马的脚D.我也认为你足够成为好马[3]我无愈于人乎?”从耕柱子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_____的态度。
[4]“耕柱子悟”,下列对“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他明白了自己就是被“策”的鞭B.他领悟到自己应不断努力进步C.他知道了自己确实不如别人优秀D.他明白了墨子对自己抱有希望。
东轩记【作者】苏辙【朝代】宋代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
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
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阳苏辙记。
翻译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我还没有到就下起了大雨。
简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
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
我来到往所的时候,房屋破败。
没有安身之处。
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祭使衙门暂居。
从“愠”的含义说到评卷场上的争议作者:李君富来源:《师道》2010年第04期“愠”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怒也。
从心,声。
《新华词典》的注释是:愠怒,怨恨。
所列举的词语是:愠色;愠容;愠怒;愠恼;人不知,而不愠。
《中华大辞典》对“愠”的解释为:形声,从心,(wēn)声。
本义:含怒,生气。
同本义:怨恨,恼怒。
列举的文言例句:舞斯愠。
——《礼记·檀弓》;愠而不出。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诗·邶风·柏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查遍所有工具书,对“愠”的解释,基本字义都是:生气,怨恨,恼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十课课文注解对“愠”的解释是:生气,发怒。
而《教师教学用书》在翻译“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时采用的是“怨恨”: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由此可见,用“怨恨”来解释“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是准确和恰切的。
为什么突然引经据典来讨论这个问题?并不是这个词有多么的深奥,而是源于一次考试后评卷场上的争论和这场争论反映的一些问题。
1. 试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元方入门不顾( )④倏忽如拳如豆( )2. 命题者提供的答案如下: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②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③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④倏忽如拳如豆(突然)3. 考生答卷中出现的答案:对“强”的解释,许多考生没有写“强”同“僵”而是直接解释含义“僵硬”。
对“愠”的解释,考生的答案除了有评分标准提供的“生气”“发怒”外,还有“怨恨”“恼怒”等。
对“顾”的解释,绝大多数考生答的是“回头看”,也有回答“看”的。
对“倏忽”的解释,考生的答案有两种,一是“突然”,二是“忽然”。
4. 评卷场的分歧和裁决:在评卷时,阅卷老师发现了与评分标准“不一样”的答案,询问评卷场的负责人该如何给分,这个问题在评分小组中引起很大的争议。
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三一、分数乘法相关问题。
1. 一袋大米重25千克,已经吃了它的(3)/(5),吃了多少千克?- 解析:求吃了多少千克,就是求25千克的(3)/(5)是多少。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即25×(3)/(5)=15(千克)。
2.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6)米,宽是长的(2)/(5),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 解析:已知宽是长的(2)/(5),长是(5)/(6)米,那么宽就是(5)/(6)×(2)/(5)=(1)/(3)(米)。
3. 一本书有12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3),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解析:先分别求出第一天和第二天看的页数,第一天看的页数为120×(1)/(4) = 30页,第二天看的页数为120×(1)/(3)=40页。
两天一共看的页数就是30 + 40=70页。
也可以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即(1)/(4)+(1)/(3)=(3 +4)/(12)=(7)/(12),再用全书的页数乘以这个比例,120×(7)/(12)=70页。
二、分数除法相关问题。
4. 一个数的(3)/(4)是18,这个数是多少?- 解析: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
所以这个数是18÷(3)/(4)=18×(4)/(3)=24。
5. 修一条路,已经修了120米,占全长的(2)/(5),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解析:已知已修的长度和它占全长的比例,求全长用除法。
全长为120÷(2)/(5)=120×(5)/(2)=300米。
6.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驶了全程的(3)/(8),离乙地还有15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把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看作单位“1”,已经行驶了(3)/(8),那么剩下的路程占全程的1-(3)/(8)=(5)/(8),已知剩下150千米,所以甲乙两地相距150÷(5)/(8)=150×(8)/(5)=240千米。
《芣苢》原文翻译翻译如下: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赏析《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
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
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
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
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
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
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的歌谣。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
左传·襄公·襄公十九年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古诗文、作文大全、教学资料、试题大全、条据书信、公文素材、方案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ncient poems,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letter letters, official documents, project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左传·襄公·襄公十九年原文及翻译关于左传·襄公·襄公十九年原文及翻译左传·襄公·襄公十九年原文及翻译襄公·襄公十九年作者:左丘明【经】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柯。
昔者,有瀭水一川,蜿蜒千里,汇聚成海。
其地风土人情,别具一格,然其文言,亦独树一帜,颇得后世学者所推崇。
瀭文言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日,吾将瀭文言文翻译如下,以飨读者。
原文:瀭水之滨,翠竹掩映,绿草如茵。
春来,桃花笑春风,柳絮舞碧空。
夏日,蝉鸣蛙噪,荷香满溢。
秋至,丹桂飘香,枫叶如火。
冬日,雪花纷飞,瑞气盈门。
翻译:在瀭水的岸边,翠绿的竹子掩映其中,绿草如茵。
春天来临,桃花笑迎春风,柳絮在碧空中翩翩起舞。
夏日,蝉鸣蛙噪,荷花的香气弥漫。
秋天到来,丹桂飘香,枫叶如火一般燃烧。
冬天,雪花纷飞,吉祥的气氛充满家门。
原文:渔翁垂钓,悠然自得。
樵夫伐薪,歌声悠扬。
牧童骑牛,欢声笑语。
农夫耕作,汗滴禾下土。
学子读书,勤学苦练。
翻译:渔夫在河边垂钓,悠然自得。
樵夫砍伐木材,歌声悠扬。
牧童骑着牛,欢声笑语。
农夫在田间劳作,汗水滴在禾苗上。
学子勤奋读书,刻苦锻炼。
原文:山川壮丽,风景如画。
寺庙庄严,香烟袅袅。
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湖泊河流,碧波荡漾。
田野村庄,炊烟袅袅。
翻译:山川壮丽,风景如画。
寺庙庄严肃穆,香烟缭绕。
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湖泊河流,碧波荡漾。
田野村庄,炊烟袅袅。
瀭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古代瀭地的风土人情。
通过翻译,我们得以领略到瀭文言文的韵味,以及古代瀭地人民的生活画卷。
今日之翻译,仅为抛砖引玉,愿更多学者深入研究,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19个函数公式,解决会计工作中80%的难题!目录
1、文本与百分比连接公式
2、账龄分析公式
3、屏蔽错误值公式
4、完成率公式
5、同比增长率公式
6、金额大小写公式
7、多条件判断公式
8、单条件查找公式
9、双向查找公式
10、多条件查找公式
11、单条件求和公式
12、多条件求和公式
13、隔列求和公式
14、两条查找相同公式
15、两表数据多条件核对
16、个税计算
17、会计科目截取公式
18、多表同一位置汇总公式
19、中国式排名公式
1、文本与百分比连接公式
如果直接连接,百分比会以数字显示,需要用Text函数格式化后再连接="本月利润完成率为"&TEXT(C2/B2,"0%")
2、账龄分析公式
用lookup函数可以划分账龄区间
=LOOKUP(D2,G$2:H$6)
如果不用辅助区域,可以用常量数组
=LOOKUP(D2,{0,"小于30天";31,"1~3个月";91,"3~6个月";181,"6-1年";361,"大于1年"})
3、屏蔽错误值公式
把公式产生的错误值显示为空
公式:C2
=IFERROR(A2/B2,"")
说明:如果是错误值则显示为空,否则正常显示。
4、完成率公式
如下图所示,要求根据B的实际和C列的预算数,计算完成率。
公示:E2
=IF(C3<0,2-B3/C3,B3/C3)
5、同比增长率公式
如下图所示,B列是本年累计,C列是去年同期累计,要求计算同比增长率。
公示:E2
=(B2-C2)/IF(C2>0,C2,-C2)
6、金额大小写公式
=TEXT(LEFT(RMB(A2),LEN(RMB(A2))-3),"[>0][dbnum2]G/通用格式元;[<0]负[dbnum2]G/通用格式元;;")&TEXT(RIGHT(RMB(A2),2),"[dbnum2]0角0分;;整")
7、多条件判断公式
公式:C2
=IF(AND(A2<500,B2="未到期"),"补款","")
说明:两个条件同时成立用AND,任一个成立用OR函数。
8、单条件查找公式
公式1:C11
=VLOOKUP(B11,B3:F7,4,FALSE)
9、双向查找公式
公式:
=INDEX(C3:H7,MATCH(B10,B3:B7,0),MATCH(C10,C2:H2,0))说明:利用MATCH函数查找位置,用INDEX函数取值
10、多条件查找公式
公式:C35
=Lookup(1,0/((B25:B30=C33)*(C25:C30=C34)),D25:D30)
11、单条件求和公式
公式:F2
=SUMIF(A:A,E2,C:C)
12、多条件求和公式
=Sumifs(c2:c7,a2:a7,a11,b2:b7,b11)
13、隔列求和公式
公式H3:
=SUMIF($A$2:$G$2,H$2,A3:G3)
如果没有标题,那只能用稍复杂的公式了。
=SUMPRODUCT((MOD(COLUMN(B3:G3),2)=0)*B3:G3)
14、两条查找相同公式
公式:B2
=COUNTIF(Sheet15!A:A,A2)
说明:如果返回值大于0说明在另一个表中存在,0则不存在。
15、两表数据多条件核对
如下图所示,要求核对两表中同一产品同一型号的数量差异,显示在D列。
公式:D10
=SUMPRODUCT(($A$2:$A$6=A10)*($B$2:$B$6=B10)*$C$2:$C$6)-C10
16、个税计算
假如A2中是应税工资,则计算个税公式为:
=5*MAX(A2*{0.6,2,4,5,6,7,9}%-{21,91,251,376,761,1346,3016},)
17、会计科目截取公式
一级科目:
=LEFT(B3,FIND("-",B3)-2)
二级科目:
=MID(B3,FIND("-",B3)+2,FIND("-",B3&"-",FIND("-",B3)+1)-FIND("-",B3)-3)三级科目:
=MID(B3,FIND("-",B3&"-",FIND("-",B3)+1)+2,100)
18、多表同一位置汇总公式
多个工作表如果格式完全相同,可以用sum函数的多表求和功能。
如下图所示,要求在汇总表里设置合计公式,汇总前19个工作表B列的和。
B2 =SUM(Sheet1:Sheet19!B2)
19、中国式排名公式
公式:C12
=SUMPRODUCT(($D$4:$D$9>=D4)*(1/COUNTIF(D$4:D$9,D$4:D$9)))
兰色说:如果你是会计并掌握了上面的函数公式,在数据处理中常见的excel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解决了,当然要解决复杂的问题,还是需要掌握另外20%的高难度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