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溶栓剂和抗凝剂的护理注意事项溶栓剂和抗凝剂是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它们在临床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它们的特殊性质,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护理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溶栓剂和抗凝剂的护理注意事项:1.溶栓剂的护理注意事项–使用前的准备:在给予溶栓治疗前,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用药史、病史等,确保治疗的适应症和安全性。
护士还应检查患者的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等指标,以判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
–注意治疗时间窗口:溶栓治疗对时间要求较为敏感,应尽早开始,通常要在发病后3小时内实施。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监测治疗效果:护士应在溶栓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出血情况等指标,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以便及时进行干预。
–出血风险护理:溶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如血压、心率、Hb、Hct等,并及时处理出血并注射止血药物。
2.抗凝剂的护理注意事项–准确计算剂量:抗凝治疗需要按照患者的体重、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来计算剂量,护士应确保剂量的准确性,并仔细核对药物的规格和用法。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抗凝治疗期间,护士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特别是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预防出血风险:抗凝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特别是皮肤、口腔、消化道等部位的出血情况。
护士还应指导患者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药物等,预防意外出血的发生。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抗凝剂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并与医生沟通确认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3.综合护理注意事项–定期复查并记录:护士应按照医嘱要求,定期进行溶栓剂和抗凝剂治疗的复查,并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和护理措施等。
–患者教育: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溶栓剂和抗凝剂的治疗原理、用药方法、可能的副作用等,提醒患者注意事项,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抗凝和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更多相关新闻时间:2009-6-10 14:46:32,点击:92 (一)抗凝治疗的监测1.肝素,并发出血率平均为7-10%1)APTT—首选指标;肝素用量<5000—10000U/24h,不测;10000U/24h,APTT延长至正常值的1.5—1.7倍;20000—30000U/24h,使APTT较正常值延长1.5—2.5倍。
这样即可取得最佳抗凝疗效,又无严重的出血风险。
2)血浆肝素浓度检测:在APTT为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血浆肝素浓度为0.2—0.5U/ml时,这是肝素治疗的最佳选择。
2.口服抗凝剂:由于应用剂量过大或个体的耐受性不同,口服抗凝剂的出血发生率可达7.1—20.5%。
PT为首选指标,使PTR维持在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或INR值在2.0—3.5),若>2.0时,出血发生率为22%;若<2.0 时,出血率为4%。
(二)溶栓治疗的监测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
据统计,轻度出血的发生率为5—30%,重度出血为1—2%,致命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0.2—1.1%,常用以下试验作为监测的指标。
1)Fib、TT、和FDP监测:持续应用溶栓药物,如链激酶(SK),尿激酶(UK)和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可置机体处于高纤溶状态,当Fib低于1.5g/L,TT超过正常对照3倍,FDP超过400ug/L时,其临床出现并发症增加3倍。
因此,目前多数作者认为,维持Fib在1.2—1.5g/L,TT在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FDP在300—400ug/L时最为合适。
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监测:Gulba(1991)报道,在溶栓开始治疗的120分钟内,血浆TAT小于6ug/L。
在鉴别血管持续开通和未通溶栓治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5%和93.8%,故TAT也可以作为观察溶栓治疗疗效的指标。
用以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指标试验参考值允许范围用途优球蛋白溶解时间>120分钟30~60分钟纤溶酶活性筛选凝血酶时间1 6~18秒大于参考值5倍100秒反映Fbg减少、FDP增多指标纤维蛋白原定量2~4克/升0.5~1克/升血浆纤维蛋白<10毫克/升>2000克/升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降解产物(FDP) (溶栓后2小时)产物,是纤溶亢进指标血浆D—二聚体<0.5毫克/升16~30毫克/升6小时血栓被溶解的直接证据2.5~2.7毫克/升24小时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原(PLG)活性80%~120% 2小时<50%48小时恢复正常纤溶酶前体α2-抗纤溶酶(α2-AP)活性80%~120%2小时<50% 天然存在pl抑制剂,纤溶酶形成指标抗凝与深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及其应用评价蔡晓红王鸿利王学锋临床上治疗血栓病的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抗凝剂;(2)溶栓剂;(3)抗血小板药物既有达到防止血栓形成,又不至于引起出血等并发症,选择相应指标并及时进行实验室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题库1-0-5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作为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其作用是()。
A.使维生素K依赖因子无促凝活性B.使纤维蛋白原血浆浓度降低C.使血小板聚集作用下降D.使血小板黏附作用下降E.使纤溶活性增强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作为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其作用是使维生素K依赖因子无促凝活性。
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的合成。
对血液中已有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并无抵抗作用。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在口服抗凝药的起始阶段,首先迅速减低的凝血因子是()。
A.FⅡB.FⅦC.FⅨD.FⅩE.FⅪ在口服抗凝药的起始阶段,首先是半衰期短的因子Ⅶ活性迅速减低,随后才是因子X和Ⅱ的活性减低。
问题:[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导致专利权终止的是()。
A.专利期限届满B.专利权人没有按期缴纳年费C.专利权人以书面形式声明放弃专利权D.专利权人以口头形式声明放弃专利权专利权的终止有两种情况:一期限届满终止为正常终止,期限届满以前终止为提前终止。
提前终止是由于专利权人没有按期缴纳年费,或者是专利权人以书面形式声明放弃专利权。
专利权终止应由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和公告。
除了以上情况,都不导致专利权终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权人可以书面形式放弃专利权。
(辽宁11选5 )问题:[单选,B型题]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及腹痛、血尿B.紫癜伴有黄疸C.自幼有轻伤后出血不止,有关节肿痛或畸形者D.紫癜伴有广泛性出血者E.紫癜伴脾大问题:[单选,B型题]血友病()。
A.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及腹痛、血尿B.紫癜伴有黄疸C.自幼有轻伤后出血不止,有关节肿痛或畸形者D.紫癜伴有广泛性出血者E.紫癜伴脾大问题:[问答题]专利法上的发明创造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在口服抗凝药的起始阶段,首先迅速减低的凝血因子是()。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一、溶栓的适应症1.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致使心肌缺血坏死所致。
溶栓治疗可以在早期恢复冠状动脉的通透性,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改善患者的预后。
2. 急性脑卒中急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功能障碍。
溶栓治疗可在早期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溶栓的流程1. 评估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注意心电图的变化,核素显像等检查结果。
对于脑卒中患者,需要注意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
评估患者的情况,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2. 药物选择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
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需要考虑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史进行选择。
3.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通常通过导管介入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可以通过导管介入方式将溶栓药物送达到病变血管,恢复血流;对于脑卒中患者,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溶栓药物送达到病灶部位,溶解血栓。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速度,避免药物过量或者过快注射,导致出血等并发症。
4. 监测观察在进行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观察。
包括心电图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方面的监测。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心脏介入技术、超声心动图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随时准备。
5. 并发症处理溶栓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过敏反应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包括停止溶栓治疗、血管内置入支架、给予抗感染治疗等。
6. 随访管理在溶栓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管理。
包括对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估,出现并发症的处理,以及患者的康复训练等。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关注心功能的恢复;对于脑卒中患者,需要关注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康复训练等。
下肢静脉血栓病例分析病例背景患者张先生,45岁,因“右下肢肿胀、疼痛2周”就诊。
患者2周前开始出现右下肢肿胀、疼痛,以小腿肌肉疼痛为主,行走时加剧,休息后减轻。
患者无明显外伤病史,无手术、长期卧床史,饮食、睡眠、大小便正常。
检查与诊断1. 体格检查:右下肢明显肿胀,小腿肌肉压痛明显,皮肤温度略高,浅静脉充盈怒张。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
凝血功能检查:PT 12.5秒,APTT 28.5秒,Fg3.2g/L,D-二聚体1.8μg/ml(正常值<0.5μg/ml)。
3. 影像学检查: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显示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右下肢静脉血栓”。
治疗与随访1. 抗凝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5000IU,每日2次,皮下注射。
同时给予华法林钠片2.5mg,每日1次,口服。
注意监测凝血功能,调整抗凝剂量,防止出血并发症。
2. 溶栓治疗: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使用3-5天。
注意监测出血风险。
3. 扩容、利尿治疗:给予双氢克尿塞25mg,每日1次,口服;同时给予速尿20mg,每日1次,口服。
注意监测电解质、肾功能。
4. 康复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温水坐浴、按摩、散步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疼痛、肿胀症状明显缓解,治疗2周后出院,继续口服华法林钠片抗凝治疗,定期门诊随访,调整抗凝剂量。
随访3个月,患者症状消失,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显示血栓消失。
病例分析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下肢肿胀、疼痛,体格检查发现右下肢明显肿胀,小腿肌肉压痛明显,皮肤温度略高,浅静脉充盈怒张。
辅助检查结果显示D-二聚体升高,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显示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右下肢静脉血栓”。
骨科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全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骨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由于临床表现隐匿,VTE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抗凝药物种类单一,剂量调整困难,变异因素较多,除专科医生外,其他临床医生掌握困难。
近年来由于新型安全方便抗凝药的出现,骨科术后VTE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也制定出了相应《指南》和《共识》。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有不规范之处,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
一、亚洲人DVT的发生率并不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改变,中国人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生率大幅度升高,导致外周血管病变和血液动力学改变,加之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缺乏必要的体能锻炼,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急剧增加。
马来西亚Dhillon[1]对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和髋部骨折88例患者静脉造影,55例(62.5%)显示DVT,其中11例发生在腘静脉和股静脉(表1)。
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广州医学院一附院联合完成的有关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研究结果显示,抗凝预防组的DVT发生率为11.8%,未预防组为30.8%[2]。
与加拿大Geerts[3]报告相比(表2),亚洲人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与西方人相似。
二、骨科术后DVT 有其独特的原因德国Virchow在l856年首次描述血栓形成的基本要素即Virchow三联征:高凝状态、内皮损伤和静脉瘀滞。
骨科手术的VTE高发生率有其独特的原因:(1)下肢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手术后,由于隐形失血[4]导致血液浓缩和血液中存组织碎片、胶原、脂肪而易发生血液凝固;(2)下肢骨折后畸形及手术操作中对血管的扭曲以及骨碎片对血管壁的损伤都会增加内皮细胞损伤的概率,老年患者血管本身已存有病变,血管内皮下组织暴露导致凝血机制激活;(3)髋部骨折后疼痛,导致肢体正常的活动减少;(4)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大腿止血带、膝关节屈曲时间过长,术后固定、术后局部肿胀和活动受限都会增加静脉瘀滞。
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临床监测摘要】目的讨论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监测。
方法对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监测。
结论临床上常用抗凝药以预防血栓形成,也用溶栓药以溶解治疗血栓。
但是,这些药物应用过量便会造成出血,用量不足又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
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监测。
【关键词】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监测临床上常用抗凝药以预防血栓形成,也用溶栓药以溶解治疗血栓。
但是,这些药物应用过量便会造成出血,用量不足又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
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监测。
(一)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普通肝素出血发生率为7%~10%,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0%~5%,一般小剂量肝素可以不进行监测,中等剂量肝素和大剂量肝素必须监测,APTT为首选指标。
1.使用肝素治疗前检查PT、APTT和血小板等。
2.肝素抗凝的常用方法是60U/kg(/最大4000U)静脉推注,接着l2U/(kg•h)(最大l000U/h)静滴,持续48h,48h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在开始使用肝素治疗后3h测定APTT,最初24h内,每3h检测APTT l次,根据APTT值调整肝素用量。
每次调整剂量后3h测定APTT值,使APTT尽快达到并应保持在正常对照1.5~2.5倍(50~70s),治疗达到稳定后每天测1次APTT。
3.心肌梗死患者APTT 50~70s为最佳范围,30d内死亡及出血的概率最低。
>70s易发生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4.血浆肝素浓度检测:血浆肝素浓度为维持在0.2~0.4U/ml。
5.血小板计数:部分患者应用肝素后可出现肝素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使用肝素治疗第l周,每2d复查血小板1次,第2周起每4d复查血小板1次。
若出现血小板迅速或持续降低30%以上,或血小板低于100×109/L应停用肝素。
一般停用肝素10d内血小板数量开始逐渐恢复。
6.普通肝素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AT)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第二十四章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本章考点:
1.抗凝治疗监测
2.抗血小板治疗监测
3.溶栓治疗监测
一、抗凝治疗的监测
1.肝素抗凝治疗
(1)抗凝机制: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由体内肥大细胞合成并贮存,此种细胞分布在血管壁,故所有组织和器官几乎均含有微量的肝素。
正常人血液中肝素含量很低,仅为9mg/L。
肝素的抗凝作用通过以下作用来实现。
l)抗凝血酶作用;2)抗因子Ⅹa、Ⅸa、Ⅺa、Ⅻa及KK的作用;3)抑制血小板;4)促进纤溶;5)改变血液粘滞性。
肝素抗凝治疗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并发症为出血,发生率报道不一,范围为0%~33%。
平均为7%~l0%。
其次是血小板减少;偶可见其他并发症如过敏反应等。
(2)监测指标:
1)APTT:它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应用小剂量肝素(5 000~10000U/24h),可以不作监测。
应用l0000u/24h者,APTT可延长至正常值(31~43S)的1.5~1.7倍,也不至于引起出血并发症。
但是在应用中等剂量(10 000~20 000U/24h)和大剂量(20 000~30000U/24h)时,必须作监测试验,使APTT较正常对照值延长l.5-2.5倍。
这既可取得最佳抗凝疗效,又无严重的出血风险。
2)血浆肝素浓度监测:它是肝素监测的又一较为理想的指标。
据报道,比较各种方法检测血浆肝素的最低浓度,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依次为微电泳法(0.0025U/ml)超过加钙凝血酶法(TCCT,0.005U /ml)超过发色底物法(CS,0.01U/ml)超过凝血酶法(TT,0.01U/ml)。
在APTT为正常对照值的
1.5~
2.5倍时,血浆肝浓度为0.2~0.5U/ml。
因此,这种浓度的肝素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2.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
(1)抗凝机制:低分子量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以下特点:l)由于糖单位的减少,对Xa的抑制活性相对增强,而对Ⅱa的抑制活性则相对减弱;2)LMWH基本不影响血小板;3)LMWH的半寿期长。
(2)监测指标:目前多用抗因子Ⅹa活性作为监测LMWH的指标。
一般认为,LMWH的抗因子Ⅹa活性维持在0.5~4.0个抗因子Ⅹa单位/ml为佳。
最近。
有人用Hep test作为LMWH的监测指标,认为这是一种简便,敏感和实用的指标。
以Heptest小于l20s为最佳选择。
3.口服抗凝剂
(1)抗凝机制:口服抗凝药主要是香豆素类衍生物。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中必不可少的辅因子。
而此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可与维生素K竞争,从而妨碍维生素K的利用,使合成的因子缺乏活性,这样起到抗凝作用。
此类药物一般而言,于口服24~72小时后才见效,抗凝作用于停药后4~5天才消失。
(2)监测指标:由于应用的剂量过大或个体的耐受性不同、口服抗凝剂(华法令、新抗凝)的出血发生率可达7.1%~20.5%。
可选用下列试验作为监测的指标。
1)PT:它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应用口服抗凝剂过程中,使PT维持在正常对照值(12.0±1.0S)的1.5~2.0倍,使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维持在1.5~2.0为佳。
若PTR大于2.0时,其出血发生率为22%;在PTR小于2.0时,其出血发生率仅为4%。
2)F1+2监测:在口服抗凝剂的起始阶段,首先是半寿期短的因子Ⅶ活性迅速减低,随后才是因子Ⅹ和Ⅱ的活性减低。
因此,当PT开始延长时,仅反映因子Ⅶ活性减低,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其他因子的活性。
这也意味着尽管PT检测值在有效治疗范围内。
患者不一定达到足够的抗凝目的。
此外,应用小剂量口服抗凝剂治疗时,PT也不够敏感。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有人检测Fl+2,使其稳定在0.10~1.5nmol /L之间对监测口服抗凝剂较为理想(参考值为0.40±0.23nmol/L)。
二、抗血小板治疗的监测
的合
1.阿司匹林治疗的检测: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机制为抑制血小板中环氧化酶,从而抑制了TXA
2
成,后者有引起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80~325mg/d)已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不会引起出血并发症,故通常不需作监测试验。
但应注意临床上有些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此时应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2.噻氯吡啶治疗检测:噻氯吡啶是ADP受体拮抗剂,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应用噻氯吡啶。
在口服250~500mg/d时,在开始用药的1~8周内,需每周检测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1~2次,使PAgT抑制率维持在参考值的30%~50%,BT(国际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延长是参考值(6.9±2.5min)的1.5~2.0倍,PLT减低是参考值低限(100×109/L)的50%~60%为宜。
3.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这是最新的抗血小板药物,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终末共同途径——即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或vWF)的结合,因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可有效地预防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
三、溶栓治疗的监测
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
据统计,轻度出血的发生率为5%~30%。
重度出血为1%~2%,致命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0.2%~1.1%。
常用下列试验作为监测的指标。
1.Fg、TT和FDP监测:持续应用溶栓药物,如链激酶(SK)、尿激酶(UK)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可致机体处于高纤溶状态。
当Fg低于1.5g/L,TT超过正常对照3倍,FDP超过400mg /L时,其临床出血并发症增加3倍。
因此,目前多数作者认为,维持Fg在1.2~1.5g/L,TT在正常对照的1.5~
2.5倍,FDP在0.3~0.4g/L时最为合适。
2.TAT监测:Gulba(1991年)报道,在溶栓治疗开始的120min内,血浆TAT小于6μg/L时,在鉴别血管持续开通和未通溶栓治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9
3.3%,故TAT也可以作为观察溶栓治疗疗效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