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汇编
- 格式:ppt
- 大小:323.00 KB
- 文档页数:52
动脉粥样硬化的营养指导
健康处方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与精神紧张不无关系。
所以,患者应坚持做到轻松愉快,
避免情绪紧张。
●规律参加体育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佳,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
●饮食宜清淡少油,烹饪时宜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山茶油等。
●保证充足食物纤维和维生素摄入,可溶性纤维对降低血胆固醇有明显效果,应多吃水果
和蔬菜,适量吃粗粮。
●每天食盐控制在6克以下。
●膳食中增加降脂食物,如山楂、海带、大蒜、洋葱、海鱼、绿豆及草菇、香菇、平菇、
蘑菇、黑木耳、银耳等蕈类食物。
忌口
●严格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少吃蛋黄、猪脑、动物内脏及其他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使每
日胆固醇的摄入量在250~300毫克以下。
●忌用动物油烹制菜肴。
●不宜进食过多的糖类。
糖类能供给人体热能,但是摄入太多,就会转变为脂肪组织,对
动脉硬化不利。
●忌饱食。
饱食会反射引起血液循环加速,心跳加快,使心脏、脑动脉负担加重,对本病
不利,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
●戒烟、酒。
《国际分子科学杂志》:如何通过个性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这些饮食建议被推荐本文·导读现代科学将个性化营养作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措施。
但是个性化的营养方法有很多,哪些饮食模式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才是最佳的呢?【整理摘编:时英平】动脉粥样硬化与其他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慢性疾病相似,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展往往与环境暴露、遗传特征和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等多种因素有关。
通常,生活方式因素包括营养、身体活动、不良习惯(吸烟、酗酒)、生活的气候和地理特征以及当前的健康状况。
遗传特征包括遗传,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因素等。
GIT微生物组是微生物的集合(与常见的遗传物质)寄居在宿主生物体的GIT中。
生物群在宿主生物的功能、调节免疫、内分泌和其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微生物群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因此,细菌代谢物,如SCFA、胆碱、TMA等,会影响胆汁酸、胆固醇、TMAO的代谢并影响炎症过程。
因此,确定上述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预测因子有助于许多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营养是一种持续影响人体的环境因素。
饮食失调、饮食不均衡、维生素缺乏、脂肪食物过多等,都会破坏身体的健康状态。
“4P医学”(个性化、预测、预防和参与)的概念,基于“组学”技术的成果,在“良好营养”的概念下,考虑个性化、个体化的营养。
个性化营养是考虑到消费者个人特征(表型特征、基因型、健康状况、生活方式、许多心理情绪因素、环境、气候条件、宗教等)的营养,旨在改善身体的健状态。
▲《组学》技术的影响和寻找特征的重要性,对其进行评估对于形成个性化的营养方法是必要的。
正如许多研究所证明的:现代科学将个性化营养作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措施。
但是个性化的营养方法有很多,哪些饮食模式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才是最佳的呢?近日,俄罗斯克麦罗沃州立大学联合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发表的最新研究中,就为我们揭开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得医功能医学”公众号回复“动脉”,获取原版论文)。
动脉粥样硬化营养支持案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内膜下积累了大量的胆固醇和脂肪物质,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狭窄和硬化。
这种疾病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如何通过营养支持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成为了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下面将列举一些动脉粥样硬化营养支持的案例,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案例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的吸收和合成,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的积累。
一位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饮食中增加了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每天摄入的膳食纤维量达到30克以上。
经过数月的观察,患者的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动脉硬化的程度也有所减轻。
案例二: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饱和脂肪酸是主要的胆固醇来源,过多的摄入会增加胆固醇在体内的合成和积累。
一位中年男性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经过饮食指导,减少了红肉、黄油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了鱼类、豆类和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半年后,患者的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动脉硬化的进展得到了控制。
案例三:补充维生素C和E维生素C和E是强效的抗氧化剂,可以减少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防止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一位女性患者在饮食中增加了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橙子、柠檬、杏仁等。
经过一年的营养支持,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明显减轻,血管功能得到了改善。
案例四:增加ω-3脂肪酸的摄入ω-3脂肪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斑块形成的作用。
一位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男性,在饮食中增加了鱼类、亚麻籽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营养支持,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得到了改善,血液循环也明显畅通。
案例五:控制体重并加强运动肥胖和缺乏运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控制体重和加强运动,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
一位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女性,在饮食中减少了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了有氧运动的时间和强度。
动脉硬化食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平时饮食不注意,有很多人患有动脉硬化,患上动脉硬化后,可以食用哪些食物呢?适宜食材1、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2、多吃高纤维素的食物3、多食用豆制品此外,在炒菜的时候使用玉米油对防治动脉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
禁忌食材:1、忌食高胆固醇的食物,2、忌食高脂肪食物,3、忌食发物、忌烟酒禁吃:肥肉、猪油、猪大肠、猪肝、猪肾、猪蹄、猪头皮、香肠、狗肉、鸡血、蛋黄、咸鸭蛋、墨鱼、腊肉、鱼籽、鸡皮、多春鱼、五花肉、香糟块肉、熏烤小里脊、猪肉脯、香肚、松花蛋、鱿鱼、啤酒、白酒适宜吃以下食材1.苹果,白薯如果患有动脉硬化,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苹果,白薯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纤维,在食用后,不易被人体吸收,并且会吸收肠道中的水分,使肠道的内容物增加,刺激肠壁神经,促进肠蠕动,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的排除。
对防治动脉硬化有一定的作用。
2.西红柿,橘子,木瓜如果患有动脉硬化,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木瓜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有的维生素C可以促进胆固醇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从而减少胆固醇在血液中的含量,对防治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好处。
3.海带在日常生活中,多食用一些海带,对防治动脉硬化也非常有好处,海带可以减少胆固醇类食物在我们人体的吸收。
胆固醇的吸收减少了,动脉硬化发生的机会就减少了。
对已有动脉硬化的人,可以防止动脉硬化程度的加深。
在中老年的饮食中,海带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食物,它同样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研究发现,海带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调节免疫、抗凝血、抗肿瘤、排铅解毒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功能。
海带中含有大量的岩藻多糖、昆布素,这些物质具有类似肝素活性的特点,经常食用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人体预防脑血栓的生成,同时还具有降胆固醇和脂蛋白的功效,不仅如此,老年人多吃海带还能有效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海带中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EPA,能使血液的黏度降低,减少血管硬化。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张峰一、定义: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多阶段的退行性复合性病变,导致受损的动脉管腔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由于动脉内膜聚集的脂质板块外观呈黄色粥样,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从理论上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达到75%才会出现心绞痛。
目前认为除了遗传、年龄、肥胖、吸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危险因素外,营养膳食因素极为重要。
二、原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营养关系极为密切,营养过剩(指三大产能物质过剩,其实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是不足的)使人体重增加,出现肥胖,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往往会导致高血脂,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增加,会促进血管壁粥样硬化。
如钾、钙、镁缺乏,则心肌细胞容易发生变性、间质水肿,心肌肥厚,收缩无力。
研究表明:高胆固醇或高LDL血症是AS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低HDL也被认为是AS的危险因素,氧化型LDL也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认为甘油三酯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
降低血浆的总胆固醇、LDL、甘油三酯和升高血浆HDL的措施显示能够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目前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措施是改善血脂。
膳食和营养因素与血脂的变化密切相关,控制饮食和改善营养状况已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途径。
三、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一)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蛋白质的摄入不影响血脂,在日常膳食中必须保持足够量的蛋白质,而且必须是优质蛋白质,蛋白质的摄入也必须注意平衡,最好是植物性和动物性各占50%。
心肌及血管组织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如果供给不足,将影响其功能,蛋白质的吸收利用遵循的是木桶原理,所摄入的蛋白质如果想让其转变成自身的蛋白组织,所含的8种(或9种)氨基酸必须齐全,而且比例符合人体的需要,才能被完全利用,否则,就只能转化成能量,不能转化成人体蛋白。
研究还发现,一些氨基酸可影响心血管的功能,如牛磺酸能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使还原性谷胱甘肽增加,保护细胞膜的稳定性,同时还具有降低血胆固和肝胆固醇的作用,蛋氨酸为同型半光氨酸的前体,后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动物研究发现增加蛋氨酸的摄入能引起动脉内膜的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的营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和总脂肪,限制膳食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补充适量的矿物质和抗氧化营养素。
1.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理想体重。
能量摄入过多是肥胖的重要原因,而肥胖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故应该控制总能量摄入,并适当增加运动,保持理想体重。
2.限制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膳食中脂肪摄入量以占总热能的20%-25%为宜,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少于总热能的10%,适当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鱼类主要含n-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可适当多吃,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猪脑和动物内脏等。
胆固醇摄入量<300毫克/天。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进一步降低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使其低于总热能的7%,胆固醇<200毫克/天。
3.提高植物性蛋白的摄入,少吃甜食:蛋白质摄入应占总能量的15%,植物蛋白中的大豆有很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所以应提高大豆及大豆制品的摄入。
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60%左右,要限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少吃甜食和含糖饮料。
4.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能明显降低血胆固醇,因此应多摄入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如燕麦、玉米、蔬菜等。
5.功能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E和很多水溶性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6.饮食清淡,少盐和少饮酒: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为预防高血压,每日盐的摄入应限制在6克以下。
可少量饮酒,但严禁酗酒。
7.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植物化学物具有心血管健康促进作用,鼓励多吃富含植物化学物的植物性食物,如黑色、绿色食品和洋葱、香菇等。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脂类脂肪的数量膳食脂肪总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关。
脂肪的质量膳食脂肪质比量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更加重要。
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和抑制血凝,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关系非常密切。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之比膳食中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饱和脂肪酸的供给,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益。
但多不饱和脂肪酸(P)与饱和脂肪酸(S)之比(P/S比值)更为重要。
推荐的P/S比值范围是从1:1~2:1。
胆固醇以前的观点认为,超过生理需要量后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但对于健康人来讲尚缺乏足够证据。
近年来关于胆固醇与CHD关系的几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显示,即使胆固醇摄入量达到768mg/d,也未发现胆固醇摄入与CHD发病和死亡有关。
因此,目前尚缺乏研究证据以确定膳食胆固醇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和CVD死亡风险增加的阈值摄入量。
膳食胆固醇虽可以影响血清胆固醇浓度,但它的影响还不如饱和脂肪酸作用强。
尽管如此,对于高胆固醇血症和血脂异常人群,限制高胆固醇食物仍是必要的。
磷脂卵磷脂使胆固醇酯化,转入血浆而排出体外,大豆磷脂可有效地降低血胆固醇浓度,并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能量维持理想体重,这是预防冠心病的膳食目标,增加能量供给的同时加大活动量,对机体无任何影响,不会导致血脂和胆固醇的升高。
维生素维生素C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管韧性。
维生素E防止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的氧化,抗凝血、增强免疫力、改善外周循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维生素B1缺乏可使心肌代谢发生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出现脚气病性心脏病的临床症候。
烟酸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作用较显著,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
维生素B6能促进亚油酸转变成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可使胆固醇氧化为胆酸。
其他1高纤维膳食使血浆胆固醇降低,对脂质代谢、糖代谢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饮食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靳子硕1,田一岚1,曾琪璎1,杨邱澜2(兰州大学,1.第二临床医学院;2.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100)【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其导致的器官缺血坏死难以逆转并且目前发病机制不清也没有特效治疗方法,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的缺乏将导致炎症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的饮食习惯对AS的发生也有着有利和有害的影响。
可以通过控制饮食营养来达到预防疾病和延缓疾病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不良;维生素;饮食模式【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4.18.02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受累动脉内膜出现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动脉壁开始增厚变硬、管腔狭窄,一旦发展到阻塞动脉管腔的程度,则会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导致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等病变。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但危险因素已经发现了很多,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肾病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饮食营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1营养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1.1 营养不良与炎症机体营养不良导致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反复感染,使得炎症发生并且长期存在;而炎症时机体产生各种细胞因子活化活化三磷酸腺苷-泛素-蛋白酶体蛋白水解途径,水解蛋白和肌肉蛋白的分解增加,白蛋白和肌肉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还可以作用于中枢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1.2 炎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导致脂质代谢障碍,氧化LDL使血清淀粉样蛋白取代HDL的载脂蛋白A,HDL功能发生改变,黏附于血管内皮,内皮黏附因子表达有利于炎症反应细胞和脂质细胞聚集成脂质条纹,炎症抑制脂蛋白酶活性,引起高脂血症;炎症患者血浆中的高敏C反应蛋白(CRP)可刺激内皮细胞表达黏连分子,抑制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刺激巨噬细胞吞噬LDL胆固醇,增加内皮细胞产生血浆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激活血管紧张素-1受体,促进血管平滑肌增殖等;慢性促炎因素可通过慢性炎症过程导致内皮细胞损害,内皮功能障碍致使LDL-C和炎细胞进入内皮下,形成泡沫细胞和AS。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营养科谢良民博士教授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定义:在中等和大动脉血管内膜和中层形成的脂肪斑块(胆固醇、胆固醇酯)。
部位:冠状动脉、脑动脉、股动脉、髂动脉。
危害:冠心病、脑卒中、动脉瘤、外周血管病。
危险因素:家族史、年龄、肥胖、缺乏体力运动、吸烟、膳食失平衡等。
概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诊断本病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有器官明显病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诊断很不容易。
年长病人如检查发现血脂增高,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病变,有利于诊断本病。
目前的研究表明:所有膳食营养素都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㈠、高血脂症与动脉粥样硬化1、血浆脂蛋白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2、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idemia)指血脂高于正常上限。
高脂蛋白血症:共6型㈡、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1、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
2、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
3、饱和脂肪酸摄入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
4、短链脂肪酸(C6~C10)对血浆胆固醇影响很小;中长链脂肪酸(>C12)可使血脂升高(硬脂酸除外)。
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
6、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能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降低LDL胆固醇同时也降低HDL胆固醇。
7、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的α-亚麻酸、EPA和DHA可明显降低血浆甘油三脂、血浆胆固醇,升高HDL。
8、反式脂肪酸(氢原子位于双键两侧)可增加LDL胆固醇,减少HDL。
9、增加膳食胆固醇水平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
动脉粥样硬化(⾎脂异常)的饮⾷与营养2019-10-13上⼏讲根据年龄、性别把社区⼈群分为⽼⼈、⼉童、妇⼥等特殊⼈群并分别介绍了相应的饮⾷与营养问题。
从这讲开始我们将根据患病情况把社区⼈群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群、糖尿病⼈群、⾼⾎压⼈群、肿瘤⼈群等,分别介绍这些特殊⼈群的饮⾷与营养问题。
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脂蛋⽩与动脉粥样硬化由于低密度脂蛋⽩(LDL)的主要作⽤是转运胆固醇到全⾝组织被利⽤,⽽⾼密度脂蛋⽩(HDL)的主要作⽤是转运外周组织胆固醇到肝进⾏代谢和排出,所以⼤量研究证实,低浓度的⾼密度脂蛋⽩和⾼浓度的低密度脂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危险因素。
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①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是使⾎液中胆固醇含量升⾼的主要脂肪酸,特别是10~18个碳原⼦的饱和脂肪酸,如⾖蔻酸、棕榈酸等。
②单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可降低⾎液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
③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酸能降低⾎中胆固醇含量、同时降低⽢油三酯含量,这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过多摄⼊会降低⾼密度脂蛋⽩的含量,这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不利的。
④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如⼈造黄油,可使⾎中低密度脂蛋⽩升⾼⽽⾼密度脂蛋⽩降低。
以上内容可总结为表1。
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过多摄⼊胆固醇可使⾎中胆固醇含量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磷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磷脂是⼀种强乳化剂,可避免胆固醇在⾎管壁的沉积,故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植物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植物胆固醇能在肠道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故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总能量摄⼊即使脂类摄⼊较少,但总能量摄⼊过多,可引起肥胖和⽢油三酯含量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维⽣素维⽣素E和维⽣素C等有抗氧化作⽤,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酒⼤量饮酒可引起肝脏的损伤和脂代谢的紊乱,升⾼⾎中⽢油三酯和LDL,不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茶、⼤蒜、洋葱这些具有抗氧化和降低⾎中胆固醇的作⽤,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