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基本常识
- 格式:ppt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23
元曲常识一、曲及元曲曲,比之诗词,更为灵活,也更接近民间。
曲,兴之于元代,所以后人为了同唐诗宋词相区别,就冠名以“元曲”。
元曲即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及带、过、兼曲、组曲,套曲等。
唐诗是豪情,宋词是柔肠,而元曲就是嬉笑怒骂的童真率性,是艺术性的俚语(既民间俗语或地方方言)表现。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可以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二、元曲的组成元曲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三、元曲的体制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文学常识整理
1. 嘿,你知道吗,元曲其实分成杂剧和散曲哟!就像我们生活中有主食和零食一样。
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杂剧的经典例子呀,那情节,真让人揪心!
2. 哇塞,元曲的宫调可重要啦!这就好比一首歌有不同的调调,能表达出各种不一样的情绪呢。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的就是越调呀,那种凄凉感扑面而来。
3. 元曲里的曲牌名可有意思咯!就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
像“山坡羊”,好多元曲都用它呢,比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4. 嘿呀,元曲作家们那可都是才华横溢的呀!他们就像是璀璨的星星在文学天空中闪耀。
白朴不就是其中的一位嘛,他的作品超棒的哟!
5. 元曲中的对仗也很绝呢!就如同工整的对联,让曲子读起来朗朗上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不就是绝好的例子嘛。
6. 元曲的语言那叫一个生动形象啊!好像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古道西风瘦马”,哇,这画面感,太强了吧!
7. 元曲里还有好多故事呢!像一个个小电影,吸引着我们。
王实甫的《西厢记》不就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吗。
8. 元曲对后来的文学影响可大啦!就如同火种,点燃了更多的文学之光。
这么重要,你能不了解一下?
9. 总之,元曲真的特别精彩,充满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去品味呀!。
元曲常识介绍•• 元曲概述••曲源••曲律••声情••小令专用曲牌••小令套数兼用曲牌••小令杂剧兼用曲牌••带过曲所用曲牌••定格句•小令作法•散套作法•杂剧体制•著名元曲•元曲概述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
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
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
元曲及[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讲析教学目的及重难点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重点: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难点:体会作品构思上的新奇特点及艺术效果。
一、元曲简介A、元曲种类元曲: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散曲又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
1、小令:元人称为叶儿,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能够歌唱。
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
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就是一首小令,其曲牌是“山坡羊”。
2、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三个条件:a 、必须是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b 、大多在结尾处有一尾声; c 、不论由多少支曲子组成,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高祖还乡》是一首套曲,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3、杂剧: a 、有剧情,能演出; b 、有宾白对话、科介动作和唱曲;c 、基本结构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戏相当于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戏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
如《窦娥冤》、《陈州粜米》。
B、元曲名家及名篇杂剧名篇:1、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2、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3、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4、郑光祖:《倩女离魂》套数名篇:睢景臣:[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小令名篇: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张养浩:[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C、元曲选读[越调·凭栏人] 《寄征衣》姚燧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曲的文学常识以下是 8 条关于元曲的文学常识:1. 元曲那可是咱中国古代文学里的瑰宝呀!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你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寥寥几笔,那意境,绝了!这是不是能让你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呀?2. 嘿,你知道吗,元曲其实也有不同的类型呢!有杂剧,还有散曲。
就好比一场精彩的演出,杂剧就是那热闹非凡的大戏,而散曲就像一段抒情的独唱。
关汉卿的杂剧那叫一个精彩,吸引人得很呢!3. 元曲的语言可有意思啦!它不像诗词那么文绉绉,特别通俗易懂。
就好像跟你聊天一样自然。
王实甫在《西厢记》里写的那些话,“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多么生动呀!你读着不会觉得有距离感吧?4. 元曲的作家们可都是大才子呀!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白朴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就像一杯醇厚的酒。
他的《墙头马上》,那故事,真是让人沉醉其中啊!这难道不让你佩服吗?5. 元曲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写出来的哟,那也是有严格格律的。
但它又没那么死板,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呢。
这就好像在规则里跳舞,能跳出独特的舞步。
郑光祖的曲作就是很好的例子呀,既有规矩,又有创意!6. 元曲里的故事那是五花八门呀,什么都有!有爱情故事,有历史传奇,就像是一个大杂烩。
你看《窦娥冤》,窦娥的遭遇多让人同情啊!这么丰富的内容,你是不是特别好奇呀?7. 元曲还有很多独特的表现手法呢,能让你一下子就被吸引住。
比如夸张、比喻,用得那叫一个妙。
乔吉的曲中就经常用这些手法,让作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难道你不想去好好欣赏欣赏?8. 元曲的影响力那可大了去了,一直流传到现在,还深受人们喜爱。
它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给后世的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不少现代作家都从元曲中汲取灵感呢!这么伟大的文学体裁,我们可一定要好好珍惜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元曲真的超棒,我们要多多去了解和欣赏它!。
唐诗宋词元曲常识一、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一)从形式划分:诗古体诗(四言《诗经.氓》、五言《迢迢牵牛星》、七言《琵琶行》)近体诗律诗(五律《山居秋暝》、七律《蜀相》)绝句(五绝《春晓》、七绝《枫桥夜泊》)词单调(不分段,主要是小令)《如梦令》双调(分两段,即上下两阕,是最常见形式)《雨霖铃》三叠(三段)、四叠(四段)曲杂剧《窦娥冤》、《西厢记》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套数《高祖还乡》(二)从内容上分1、写景抒情诗2、即事感怀诗3、咏物言志诗4、边塞征战诗5、怀古咏史诗二、诗歌三大特征1、精炼性2、跳跃性3、抒情性三、押韵、平仄、对仗1、押韵:一般古体诗平声、仄声均可押;近体诗只押平声韵。
所押韵的字叫做韵脚。
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押in(一二声)——平声韵脚:秦、津、人、邻、巾2、平仄:通常简化操作把一二声大致当作平声,三四声和入声字当作仄声。
不必深入探究,但读起来一定要音律和谐。
3、对仗:律诗的八句分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四、诗1、古体诗又称古风、古诗,唐以前的古诗都是古体诗,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南北朝民歌等,唐代以后也有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其中乐府诗标题常有“歌”、“行”、“吟”、“引”、“曲”等名称。
2、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有严格的格律限制。
绝句每首四句,全诗共20字(五绝)或28字(七绝);律诗每首八句,全诗共40字(五绝)或56字(七绝)。
一首律诗的八句分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格律诗每句不仅字数固定,还要求平仄相间,一联中的两句则要平仄相拗(相反)。
格律诗偶句一定要押韵,奇句除第一句外,都不押韵,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元代文学
1、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号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
②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③白朴,名作有《墙头马上》
④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2、十大悲剧(主要是前六部)
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⑤洪升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王实甫,字德信。
《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元曲文学常识一、元曲起源与背景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它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
元曲起源于金元时期,兴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元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诗歌和宋朝的词曲,它们为元曲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艺术灵感。
元朝时期,由于汉族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和政治上的压抑,他们选择了与之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通过戏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为元曲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元曲代表作家元曲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
关汉卿是元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如《窦娥冤》、《救风尘》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人性的细腻刻画。
白朴的《墙头马上》以爱情为主题,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元曲的艺术魅力。
马致远的《秋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被誉为“万花筒中的珍品”。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则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真挚。
三、元曲题材与风格元曲的题材广泛,包括爱情、婚姻、社会伦理、历史故事等。
元曲的风格多样,有豪放、有婉约,有悲壮、有清新。
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四、元曲流传与影响元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
元曲以其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海外,元曲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等地的文学艺术发展。
五、元曲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元曲与诗词、话本等文学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吸收了诗词的韵律和表现手法,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元曲与话本相比,虽然都是叙事文学,但它们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
话本更注重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描写,而元曲则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现。
六、元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代表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和完美。
元曲以其生动的情节、深刻的主题和鲜明的个性,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当代著名作家有哪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白朴: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常识⼝诀】元曲四⼤家
记忆⼝诀:
元曲四⼤家:⽩马观光
(⽩朴、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
元曲四⼤悲剧:吾⼉喊冤
(《梧桐⾬》《赵⽒孤⼉》《汉宫秋》《窦娥冤》)。
元曲四⼤爱情剧:牵马喜悦
(《倩⼥离魂》《墙头马上》《西厢记》《拜⽉亭》)
考点解析:
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
杂剧是元代⽂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学的最⾼成就。
关汉卿、郑光祖、⽩朴、马致远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元曲四⼤家”。
⽩朴:《墙头马上》《梧桐⾬》
马致远:“曲状元”,《天净沙,秋思》《汉宫秋》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亭》《单⼑会》等
郑光祖:《倩⼥离魂》
元曲四⼤悲剧:《梧桐⾬》《赵⽒孤⼉》《汉宫秋》《窦娥冤》。
元曲四⼤爱情剧:《墙头马上》《倩⼥离魂》《西厢记》《拜⽉亭》
【每⽇⼀卡】
每天坚持⼀⼩步,⽇后前进⼀⼤步!。
高中生元曲的文学常识介绍写作技巧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秀品。
元曲以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热情。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元曲有助于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本文将从元曲的起源、发展历史、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帮助高中生更好地了解元曲。
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曲是元代(公元1279年-1368年)的一种新兴戏曲形式。
元代时期,由于歌舞和杂耍融合发展,加之戏曲发展的历程,使得元曲在表演形式上得到了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
元曲被视为由南曲演变而来。
南曲源于唐代的一种娱乐形式,主要是由文人士大夫演唱,内容多为爱情、家庭、悲欢离合等。
南曲具有高雅的文学性和独特的艺术性,影响了后来的元曲发展。
元曲在表现形式上也继承了南曲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如歌词多为平仄押韵,剧情情节更丰富多彩。
同时,元曲还吸收了其他民间艺术和曲艺的元素,创新发展了文章戏和杂剧等新形式、新模式,不断丰富着戏曲库。
元曲的文学常识元曲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下是一些元曲的文学常识:元曲的特点元曲具有自身独特的文艺特征:它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景描写生动,艺术语言优美,有极高的音乐性和舞台效果。
元曲对于受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高中生应该多阅读、多欣赏、多体验,以便于领会这一文化艺术珍品的精华。
元曲的种类元曲包括杂剧、散曲、弹词等不同种类。
其中,袖剧是元曲的代表之一,它主要以情节和舞蹈作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表达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爱情、亲情等人性情感。
弹词则是一种基于音乐和语言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可谓音乐和戏曲的完美结合。
高中生可以在阅读和欣赏元曲时,对不同种类的元曲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体会其艺术风格之处。
元曲的代表作在元曲中,很多作品都堪称经典之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作有《牡丹亭》、《汉宫秋》、《西厢记》等。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不恁渔樵无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
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落梅风〕天教富,莫太奢。
无多时好天良夜。
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
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
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
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
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
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秋思本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目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由这一题目生出的无数感慨,已使秋思的词义本身便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
而马致远《秋思》更是包孕弘深、独具一格。
这一套曲将参透名利、离绝是非的处世哲学寄托在叹古讽今、嘲风弄月的牢骚里,浓缩了他在《陈抟高卧》、《黄粱梦》等剧目和其他散曲中反复宣泄的内心苦闷,表现了他因半世磋跎、饱谙世情而形成的纵酒肆志、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
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可说是文人咏怀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从先秦到两宋,凡是进步的文人,即使处在最黑暗的时代和最坎 的境遇中,无论怎样昏酣遗世,在内心深处总还多少保留着一点立功立德的理想。
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象元代这样善恶颠倒、是非不分;这样把文人打入社会的最底层。
因而元代文人对现实大多是彻底绝望的:“青史内不标名”、“把功名富贵都参破”(张养浩《辞官》),“无是无非快活煞”(孛罗御史《辞官》),仕途顺利的文人尚且作如是之想,压在社会下层的文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马致远的《秋思》正是将这种看穿一切的普遍情绪提到历史的高度来认识,更集中更凝炼地反映了元代愤世疾俗者的共同心理状态。
元明清文学概况简介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国家,蒙古族为统治民族。
清朝的统治者满足同样是少数民族。
元明清这个阶段,文人的地位有所下降。
尤其是元代文人由于政治上受压制,故多沉沦感和与统治者的对立感。
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带来了比较负面的影响。
文人在元明清时代更多以学者者的身份出现,真正的文学上的创作受到压制。
对于文学的上层社会来说,既没有需求又不敢创作。
自然地文学向下流动,开始接触下层普通民众。
整体上来说,元朝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就是元曲,明清时期小说逐渐兴起并且繁荣,文章和诗歌有一定发展。
元曲散曲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和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
散曲分和两种。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杂剧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2.其他著名杂剧作者王实甫《》纪君祥《》明清小说三言二拍“拟话本”短篇小说:冯梦龙“三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1.作者与作品作者(约1500 年—约1582 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代小说家。
创作了长篇体神魔小说《西游记》。
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又称神怪小说。
代表作有《封神演义》《西游记》《镜花缘》等。
2.重点情节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3.重点人物孙悟空/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如意金箍棒唐僧/唐三藏/玄奘/旃檀功德佛猪八戒/猪悟能天蓬元帅/净坛使者:九齿钉耙沙僧/沙悟净/卷帘大将/金身罗汉:降妖宝杖唐僧:取经领导者、善良、胆小懦弱、无情、人妖颠倒是非不明孙悟空:神通广大、热爱自由、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猪八戒:神、猪、人的喜剧性结合沙僧:平和、冷静、有耐心《水浒传》1.作者与作品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的老师,参与过《三国》创作,水浒曾名《江湖豪客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