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下的传承——田健桥玉雕作品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4
和田玉雕件精品50幅(图文赏析)和田玉雕件精品白玉辈辈封侯把件作品选用优质俄罗斯白玉雕琢,料白皮黑质细。
造型雕琢一童子伏于地上,双手执一只硕大的如意,童子虎头圆脑,乖巧喜人,原料的黑皮俏色为童子的发髻及一只伏于童子背上的小猴,小猴灵动机警,观赏性极佳。
和田玉籽料梅兰竹菊摆件“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屈原说的“玉英”就是今天的国玉——和田玉。
此件梅兰竹菊摆件即由上等和田玉料雕就,玉质极其细腻,无结构。
原石天然的外形及颜色,尤为难得,遇此原料,实属机缘。
如此完美的一块原料,呈长条状,犹如君子亭亭而立,气势如虹,使得玉雕人无从下手,只在其表面简洁的处理为梅兰竹菊,来赋予作品主题,使得此作品融材质,观赏及收藏于一身。
《礼记》曾言:“大圭不琢其质美也”,唐诗也有“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之叹,玉匠时有“好玉不动砣”之举,浑金璞玉、浑然天成之美,让人感叹自然之美是不可超越之美,让人深悟心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
“大圭不琢其质美也”,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实践、一种美的哲思,更是保持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号召。
而此摆件则秉承“大圭不琢其质美也”的玉雕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的皮色、形状,仅仅破皮巧雕,表现了梅之傲霜、兰之幽香、竹之劲节及菊之怒放。
另面则行书咏赞“梅兰竹菊”四首绝句,以点明主题。
邹作志一品清廉刘忠荣和田玉籽料屹立牌此件作品原料为新疆和田玉中的优质原料,色白质细是其特点。
作品一面设计为充满生机的雄鸡,屹立于山石之上,四周盛开清香四溢的牡丹花,场景布局疏朗有致,主线分明,刚柔相济,深浅互间,浮雕层次丰富,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气韵与生命力。
作品另面浮雕韦驮菩萨,刻画细腻,威风凛凛,英气逼人。
作品通过透视、线条、层次等设计手段,在平面上产生立体空间,来表现作品内涵的力量,使观赏者获得视觉及触觉的满足。
作品蕴含吉祥寓意,寄予人们平安健康富贵常乐,为刘忠荣大师亲手琢制。
韦陀(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
罗建良对每一件上手的作品都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经常为一件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忘乎时间,将身心完全沉浸在挑战技术的兴奋和艺术创作的激情中,享受着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说起与钱建良老师的相识,并非源自玉石雕刻或工艺美术方面。
笔者家母长年致力于慈善工艺事业,在白血病儿童的救助、戒毒和小动物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
几年前与中华儿慈会合作,以公益拍卖的形式为家境贫寒的白血病儿童筹备慈善捐款。
机缘巧合之下,钱老师通过网络与家母取得联系,并对慈善活动提供了大力支持。
除捐钱捐物外,身在苏州的钱老师还特意代表中华儿慈会前往当地患儿所在医院探望,为身处窘境的患儿家庭带去了温暖的关怀和鼓励。
由于工作原因,笔者经常在苏州以及周边地区出差,因而受母亲之托,在一次出差的过程中前往钱老师位于光福镇的工作室拜访。
鉴于笔者本身的工作性质,与钱老师自然聊得甚是投缘。
随着交往的逐渐深入,笔者发现除了玉雕之外,心地善良的钱老师夫妇更在捐资助学、扶危帮钱建良,“苏州玉雕”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级玉雕大师,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光福分会会长,良缘玉雕工作室创办人。
作品青玉草香花《碗》获2008年首届“子冈杯”银奖;《碧玉香薰》获2010中国玉(石)器“百花奖”(北京)金奖;《吉祥对碗》获2011上海玉(石)雕神工奖金奖;《梦水乡系列》获2013“子冈杯”玉石精品博览会银奖;《忆江南》获2013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金奖;《龙凤匜》获2014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金奖;《荷叶洗》获2014“良渚杯”玉石雕刻精品展金奖;《香远》获2015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金奖。
锤金琢玉舞昆吾·人间巧艺夺天工 (上)—— 苏派制玉名家系列文、图 |蒋成龙困的慈善事业中身先士卒,力所能及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着实令人感动和钦佩。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悲天悯人又谦逊平和的心境,钱建良老师的玉雕作品总能给人一种平静、清雅的感觉。
拥有多年从业经验的手艺人,技术方面自然已是炉火纯青,而在作品的设计和细节的刻画层面更是体现出了苏作玉雕“空、飘、灵”之精髓,深受同行的赞誉和收藏家的 追捧。
壮锦花纹的文化传承与艺术赏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壮锦的历史背景 (3)1.2 壮锦在文化中的地位 (4)二、壮锦纹样的分类与特点 (5)2.1 动物纹样 (6)2.2 植物纹样 (7)2.3 人物纹样 (9)2.4 图腾与神话纹样 (10)2.5 综合纹样 (11)三、壮锦纹样的文化内涵 (12)3.1 龙的象征意义 (13)3.2 凤凰的寓意 (14)3.3 四象与五行 (15)3.4 寓意吉祥与美好 (16)四、壮锦纹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17)4.1 色彩运用 (18)4.2 形状与结构 (19)4.3 线条与质感 (20)4.4 构图与布局 (22)五、壮锦纹样的传承方式 (23)5.1 口传心授 (24)5.2 文献记载 (25)5.3 艺术展览 (26)5.4 现代创新 (27)六、壮锦纹样的保护与振兴 (29)6.1 文化遗产的保护 (30)6.2 传统工艺的振兴 (31)6.3 创新与发展的挑战 (32)6.4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34)七、结论 (34)7.1 壮锦纹样的文化价值 (35)7.2 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37)7.3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38)一、内容概述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档主要围绕壮锦花纹的文化传承与艺术赏析进行阐述。
概述壮锦花纹的起源和发展,壮锦花纹在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图案设计源于自然、生活以及宗教信仰,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介绍壮锦花纹的种类和特点,壮锦花纹丰富多样,包括几何图案、动植物纹样以及神话传说等,这些图案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分析壮锦花纹的图案构成和色彩运用,以及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阐述壮锦花纹的文化传承,壮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花纹的传承也是文化传递的重要方式。
介绍壮锦花纹的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展示壮锦花纹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
巧用俏色匠心雕刻呈现中华文化之美作者:李斌来源:《理财·收藏版》2022年第09期中华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存在断续的文化。
而玉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内核高度统一,玉石雕刻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且活态传承至今。
镇平县以“中华玉都”闻名于世,县里的人都在围绕着玉雕要实现可持续且健康地发展而努力。
作为玉石雕刻创作者,自己玉雕技艺的提高离不开古人及前辈们的叮嘱和教诲,也离不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我擅长玉石杂件巧雕俏色等作品的创作,一直致力于玉雕艺术的研究与创作。
对于俏色雕刻,我认为一定要匠心雕刻,才能呈现中华文化之美。
俏色雕刻的概观要完整地说清楚什么是俏色雕刻这个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般情况下,俏色雕刻多出现在玉石雕刻行业。
所谓俏色雕刻,通俗地讲主要是玉石雕刻者巧妙地运用玉石本身的颜色来关联想象进行雕刻,指的是在玉石雕刻创作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和利用玉石本身的颜色,且将它们合理巧妙地运用到雕刻题材中的技法。
玉石作为美丽的石头和其他石头区别开来,经过时间和环境的洗礼,大自然赋予了玉石丰富的色彩,玉石在玉石雕刻师的手中被设计和雕琢,最终成为承载了富有文化内涵和灵魂的玉器。
在这一过程中,毫无生命的玉石成为具有灵魂的玉雕艺术品;在这一过程中,有玉雕师创意和雕刻的赋能,也有俏色雕刻的功劳。
从一块石头成为一件玉雕艺术品,玉器本身的价值构成有原料的价值,有玉石雕刻的价值和玉雕师创意设计雕刻的价值。
具体到玉器本身,玉石造型的设计、玉雕题材的选择、玉雕创作的构思都是依赖于玉石本身的特点而客观存在。
玉石雕刻中,玉石是主体,玉雕师是客体。
玉雕创作是玉雕师在玉石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创意设计环节最重要的是利用天然玉石原料上的自然色进行雕琢。
正所谓美玉不琢,无以成器。
琢玉即是在众多原石形体各异、色彩相间的玉石上进行匠心独具的俏色巧雕,尤其是白玉籽料,如何合理巧妙地利用皮色,便成为玉雕师面临的必考题。
相应地,玉器的俏色巧雕也成了玉器鉴赏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和尺度,可谓“七分蕴成,三分工就”。
在寿山田黄石上寻找春天石道手工艺 2020-02-04 10:50:25转眼间2020年的立春已经到来,但我们同时也迎来了“足不出户”的防疫生活,“草木蔓发”的春景似乎可望而不可即了,不过好在寿山石雕艺术家们早已经将春天定格在了石头上,本期的寿山雅谈,一起来欣赏田黄石上的春天!传承人耿宗钦2013年福鼎白茶作品点击微店了解非遗传承人耿宗钦2013年福鼎白茶作品郑世斌田黄石春江水暖薄意摆件(195g)这枚田黄通体橘红,色泽浓豔,质地润泽无瑕,宝光弥漫,尤为可贵的是石形饱满重量可观,乃是田黄之中难得一见的珍品,令人悦目。
作者将其雕刻为《春江水暖》薄意摆件,以“浓秀清润”之风格与田黄的温润肌理相互呼应。
山峦的刀法线条浑厚圆融,却在层叠佈置之中不失大石丛立的气势,形成“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远也若极天之极”的趣味,而点缀其间的树木枝叶葱茏茂盛,舒展的线条与满工的画面相互映衬,配合恰到好处,形成仿佛墨烟渲染之美。
整件作品表现出生机盎然之趣,春山葱郁、秀韵不凡的景致与寿山石润泽的质地相映成辉,令人观之动容。
郭懋介田黄石春江水暖薄意摆件(124g)此田黄石重达124g,表面光洁无瑕,色呈橘黄,几无格裂,放之田黄之中亦是难能可贵的珍罕精品,平滑的表面正适合雕刻场景式的薄意题材,作者以此雕刻“春江水暖”之景。
岸边的高大柳树垂下柔软的柳枝,随风拂动,成片的芦苇交织掩映中,群鸭于水中嬉游,更远处则有船夫立于船头,姿态悠闲地撑篙掠水,远山明净,一派清新的田园风光。
整件作品表现出生机盎然之趣,秀韵不凡的景致与寿山石润泽的质地相映成辉,令人观之动江秀影田黄石白居易诗意图薄意随形章(536g)这枚田黄质地温润细腻,色呈栗黄、醇厚老熟,通体照耀明艳灿烂、润泽华滋,局部有橘红色石皮、乌鸦皮等特征,稀有珍贵,备具灵性。
尤为可贵的是石形饱满厚重,重量达到536g,为巨型田黄石,罕见至极。
田黄石二百克以上为大材,是石当为煌煌巨材,令人叹为观止。
业界翘楚巧雕人物设计在青花籽玉中的运用文 吴英存 青花籽料是和田玉众多品种中的一类,凭借自身细密润泽的玉质,以及恰似水墨画的外观博得了大批玩家的青睐。
青花籽料是和田墨玉发育不完善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种类,其颜色是石墨矿物长期慢慢沁入而成的,表面的色彩是黑白相间。
有的青花籽料玉石的白色色彩地带会有斑斑点点的黑色存在,不要认为这是一种瑕疵,只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纹理是细致随性的,整个的玉质是细腻柔润的,算得上是一种油性极佳的玉种。
青花籽料来自新疆卡拉喀什河流域,一般来说,和田玉青花籽料质地很细腻,油脂性也很好,颜色黑白分明。
由于青花特有的黑白相间的特性,所以我们在雕刻时必须遵循俏色巧雕原则。
每当提到俏色时,似乎总有许多懂得一些玉的人能明白其中大概的意思,但是如果让其深入的讲解一下如何处理“俏色”的问题,可能就很难表述清楚了,实际上“俏色巧雕”并不复杂,只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梳理,48业界翘楚使得很多人无法理清其中的思路。
我认为,所谓俏色,就是因形就势,由色施艺。
这个“形”和“势”,既指玉料的立体形状和走势,又指皮色的几何形状和态势,这里还指玉本身黑白色的几何形状和态势。
人物巧雕设计。
人物设计是人物为主体,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和情节的形象最大限度地区分青花黑白双色,这样才能最有效地体现题材内容,设计时必须遵循“因色施艺”的原则,根据具体的玉料颜色和造型的质感来创作设计。
我之前创作过一件作品《昭君出塞》。
原料正面黑白相间,黑色部分似一琵琶,背面略有裂纹。
看着这块美玉,灵感不期而至,一位怀抱琵琶的王昭君跃然立于面前。
《昭君出塞》的题材与玉料完美结合。
欣喜于此,忙动笔设计构思。
在设计制作中,我整体俏雕一站立、身披斗篷、手持黑色琵琶的王昭君。
黑色俏雕一琵琶,其余都是白色,构思巧妙,在视觉上给人以很强的冲击力,将久远的历史艺术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作品中人物体态优雅,神态幽怨,生动逼真,正是“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表现了王昭君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博物扬州的山子玉雕以独特的构思角度,表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颇受人们喜爱,我国玉石雕刻艺术殿堂里一枝独秀。
凝境入玉扬派玉雕是我国四大玉雕流派(北派、南派、扬派、海派)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扬派玉雕中最有名的当数山子玉雕。
作为文人墨客用于观赏陈设的精美玉石摆件,山子玉雕多是用整块玉石雕琢而成,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工艺独特审美标准的一种极致。
因其成形后极似一座微缩的山水景观,故名“山子”。
山子玉雕起源于北宋,当时的宫廷玉工受到宋真宗与群臣观赏假山并作诗留念的启发,将整块璞玉精雕细琢,使其形如山状。
明代,随着玉石原料的不断增多,玉器的品种不断丰富,山子玉雕的形式也变得多姿多彩,小的典雅灵秀,可作赏玩或摆设;大的气魄宏伟、蔚为壮观,可作庭堂殿室的陈设,昭示主人的高雅身份。
到了清代,山子玉雕的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尤其到了乾隆时期,大量玉料源源不断涌入,再加上玉雕匠人传承不息,玉雕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大型的山子玉雕。
最能证明清代治玉实力的是《大禹治水图》玉山,它高达224厘米,重5000千克,用料产自新疆和田,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乐寿堂后间。
山子玉雕刻的题材非常丰富,常采用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等来表现其寓意。
诸如诗、书、画、名著典故、风情民俗、人物、动物、风景故事等,均可融入山子画面进行造型创作,给创作的匠人提供了无限的发挥空间。
优秀的山子玉雕作品可以将古诗词中的一句、历史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山川中的一瞬提炼呈现出来,动静结合,彼此连贯而凸显真实美感,让人久久凝望。
能够真正理解古人作诗、作画的意境,把它融入山子玉雕刻中,才能够真正做到“此情此景、如诗如画”。
千里于方寸山子玉雕要求雕琢者有极高的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构思能力和文学艺术修养,最大限度保留原始玉料整体外形的前提下,依玉料的自然形态施以巧工。
工匠制作时先从玉料的形状、特征等进行构思,顺其色泽,使料质、颜色、造型浑然一体,再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法则,在玉山子玉雕,凝固的千里山河文/脂翁36博物石料上或浮雕或深雕,使山水树木、飞禽、楼台、人物等形象构成远景、近景的交替变化。
兼收并蓄天人合一作者:静轩来源:《天工》2016年第03期美,有许多种,有的明媚艳丽,有的大气端庄,而含蓄蕴藉的美却最能吸引人,最能让人停下匆匆脚步,细细品味。
是在展会上看到这件名为《出水芙蓉》的白灵石石雕作品的。
肌肤胜雪,细腻如水,那象牙白一点都不张扬,却有说不出的魅力,引人驻足。
亭亭的女子刚刚出浴,她脚踏大地,带着泥土的厚实与宽广,河流山川是她的衣衫。
她手抚松柏鲜花,从大地深处踏浪而来,带着水的秀美与灵气。
她以地为基,以草为发,以日月星辰为点缀,笑着,走着。
她是万物的灵长,她是天神的女儿……站在她面前,你无法不为兼具灵动与厚重的美所打动,无法不为作品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味所吸引,无法不为创作者“天人合一” 的妙思所折服。
汤继文?没错,果然是大师的手笔。
多日不见,汤兄原是潜心创作去了,这一出手,艳惊四座。
说起来,我们的相识颇有几分传奇,因为喜欢玉雕,在杂志上读到汤兄的《浅谈玉雕人物的创作要求》,对其中的观点很是赞同,他说:“在创作玉雕人物的过程中,选择适合人物题材的玉石原材料至关重要。
合适的原材料能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人材合一”的艺术效果。
”“在创作人物产品选料方面的个人观点是要做到‘六无’:无伤、无脏、无杂色、无水线、无白色透明筋、无人为假色。
同时在人物创作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原材料的高度、宽度及材料的玉色运用,也要善于掌握材料的特性和派性,遵循‘因材施艺’量形取材的基本原则,才能使作品达到材料美和艺术造型美的有机结合。
” “人材合一、因材施艺”八个字暗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将儒家的“因材施教”转化为“因材施艺”,区区八个字,若是参透,必是大师无疑,这也是大师与工匠的区别。
看作者——汤继文,我就乐了,这不是江苏著名的玉雕大师嘛。
他的白玉作品《东方之珠》就不用说了,单说以《长眉罗汉》为代表的那些罗汉,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满目悲怅,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和颜悦色,有的两眼似闭,有的一睁一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咄咄逼人,显出超凡脱俗的神情。
和合二仙二、和田玉俏色巧雕中人物与花鸟的同与异和田玉俏色巧雕题材种类繁多,其中人物与花鸟是运用最广且技艺难度、文化深度最高的构成部分,两者看似同源,却有着相差极大的美学观念、设计思路、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
1.俏色巧雕人物与花鸟题材的设计理念和田玉俏色巧雕人物与花鸟题材创作中,共通的设计理念是:一绝、二巧、三俏。
绝,是绝无仅有,绝处逢生,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令人激赏。
例如在人物题材作品《笑引福来》中,弥勒袒胸露腹,手持金钱戏蝙蝠,他的面容安静慈祥,双眸微阖,咧嘴长笑,俏色巧雕绝处的亮点则是生发于玉石的天然形貌,弥勒眉心一点,喜庆随和,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忘却忧愁。
巧,指一件作品主色外的一、两种异色匠心独运的设计,给人以巧夺天工的感觉。
花鸟题材作品《松鼠葡萄》便是“巧”之典范。
作品中,葡萄藤蔓蜿蜒,果实成簇,自然写实,作者以俏色之法“随类赋彩”“匠心经营”刻画两只活灵活现的松鼠,聚红皮与润白玉质,色泽分明,形象饱满,松鼠爬于藤蔓,蓬松的尾巴,圆溜溜的眼睛,憨态可掬,萌萌可爱。
玉石一侧的金黄皮色被妙化为一片完整的葡萄叶,叶片自然舒展,叶尖卷曲,叶脉清晰,线条婉转,意态柔美。
因材琢玉,巧用色彩,保留玉石本身的颜色,将其和雕刻题材融为一体,虽取自自然,但创作却超脱于自然。
俏,色泽动人,多色设计合情合理、层次井然,十分贴切,没有眼花缭乱的感觉。
此点在作品《钟馗圣君》与《繁花似锦》的俏色巧雕运用对比中可以鲜明的看出,两件作品在设计中都基于玉石饱满圆润的形制和大面积聚红、洒金的皮色,作者采取分色、围雕、多层次的表现形式,进行多角度、综合性的表现,在形、色、取、舍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考量。
重点突出,构思精巧,被保留下来的皮色,给籽玉覆上一层华彩,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内涵和天然的色系,不仅能把玩美玉,品味文化,还能欣赏到多种皮色之美。
2.因势象形与缘物寄情和田玉俏色巧雕人物与花鸟题材最直观的外在审美倾向,可以分为因势象形与缘物寄情两大类。
玉雕千年磨砺温润有方作者:***来源:《中国新时代》2022年第03期任何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被玉雕工匠运用巧妙的构思和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能制作成一件艺术作品之后,也会被赋予新的价值和魅力。
2022年2月5日,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开馆。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项目,新馆首个展览以“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为名同期开展。
展览共分为“大国匠作”“旷古遗音”“万方乐奏”“丝路丹青”“粉墨传奇”“藉器传文”“神州迎春”“盛世重光”8大板块,展出多个门类1298件(套)工艺美术和非遗珍品佳作。
其中,走进“大国匠作”展厅,玉雕“四大国宝”的共同亮相最令人瞩目,分别是翡翠山子《岱岳奇观》、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篮《群芳揽胜》和翡翠插屏《四海腾欢》。
玉雕是我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造型。
由于历代玉材、工具和技巧的不同,以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每个时期的玉器造型及主题风格也不尽相同。
玉不琢,不成器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国家,开采历史悠久,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玉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既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淡泊名利,不热衷于功名的品格;也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民族气节;还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以及“琨玉秋霜”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态度……因为玉石本身优良的自然属性,人们常将玉与君子结缘,引发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生活中也有“寓德于玉,以玉比德”之说。
东汉许慎就在《说文解字》中谈到:“玉,石之美者。
具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除了对玉石的称赞与喜爱,玉文化主要还体现在玉雕工艺上。
《孟子·梁惠王下》有云:“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