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沈从文生平经历沈从文(1903年1月4日-1988年5月27日),字舫舟,江苏镇江人。
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如1982年度布克奖。
下面是沈从文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沈从文于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父亲是知名学者,母亲是文学爱好者。
沈从文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2. 学生时代:1916年,沈从文考入江苏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他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学校里的“才子”。
3. 大学教育:1920年,沈从文考入北平协和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
大学期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他成为了一位热爱文学的诗人,在学校的文艺社团里积极参与活动,他在这个时期发表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4. 文学创作:1923年,沈从文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牛》,此后,他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边城》、《红楼梦外传》、《春蚕》、《湘行散记》等。
5. 改革时期:1949年,沈从文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文艺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 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沈从文因被批判为“叛徒”,遭受了不少痛苦。
但是,他在这个时期继续创作文学,并使《边城》被重新提上一线。
7. 晚年岁月:1988年5月27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他一生都坚持着文学创作的精神,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沈从文个人简介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作品多了起来。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
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自杀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高压,亦有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
光是从政治方面解读,归咎于郭沫若的文章和北大的大字报,是不充分的。
沈从文的“弃文”和“转行”,也不是什么人强迫的,是他自主的甚至可以说理性的选择。
沈氏很早就有“文物癖”,也有不少收藏。
他到故宫博物院,多年努力,终于写出具有开拓意义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周恩来总理还过问过此书。
王洛宾一个普通而又传奇的名字。
参加过国民党的军队,又参加了共产党军队;既是国民党将领马步芳的上校政工处长,又是共产党王震将军的座上客,坐过国民党的监狱,又坐过共产党的监狱,不管时势如何变化,毕生致力于西部民歌的收集整理改编,一生荣辱皆因歌而起,由歌而终。
1960年在新疆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20年。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八骏图》《都市一妇人》,中篇小说《边城》《神巫之爱》,长篇小说《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从文赏玉》《唐宋铜镜》等。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他的大部分小说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沈从文的主要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两个方面。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乡土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在其他领域也成就非凡,是名副其实的“大杂家”。
在创作界,沈从文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好作家之一;而学术上,他开启的名物研究,影响深远,至今追随者甚众。
沈从文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写出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等文物著作。
1958年后,他专心致志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凭着不懈的努力,终于填补了我国服饰研究的空白。
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德鸿,字湘南,号柯亭,湖南湘潭人。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沈从文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湘潭县的一位知县。
他自小受到优良的教育影响,培养了对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二、沈从文的创作特点1. 独特的写作风格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他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 对乡土题材的追求沈从文在创作中常常选择乡土题材,通过描绘农民生活、山水田园等场景展现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美好与真实。
他对土地、自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 对人性的关注沈从文对人性的关注是他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人物塑造来展现人性中的善良、美好以及复杂多变的一面。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类存在的困惑与挣扎。
三、沈从文代表作品赏析1. 《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西南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女主角荷花成长经历和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传统乡村社会中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艰难历程。
小说以细腻入微、真实动人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与家族压迫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
2. 《湘行散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在湖南省进行考察和旅行时的所见所闻。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南的风土人情、山川景色和乡村生活。
通过对湖南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沈从文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湘潭。
四、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推动乡土题材的发展沈从文以其对乡土题材的追求和创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题材创作的发展。
个人简介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
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作品多了起来。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
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
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伍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
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
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沈从文情诗集
《边城恋歌》
作者:沈从文(现代)
诗文:翠翠河边待渡人,悠悠岁月水长流。
情深不语心自知,月下影两相依。
《湘西情缘》
作者:沈从文(现代)
诗文:湘西山水美如画,情深似海难自拔。
君心似我心,愿与君共乘一叶扁舟。
《月下相思》
作者:沈从文(现代)
诗文:月色如水洗尘埃,思念如潮涌心海。
隔岸观火,却愿化作那火中蝶。
《静水深流》
作者:沈从文(现代)
诗文:静水流深,岁月无声。
君如流水,我似岸边柳,相守至白头。
《雨过天晴》
作者:沈从文(现代)
诗文:雨落屋檐声断续,晴空万里心相许。
与君相遇,如初见时般纯真。
《梦回凤凰》
作者:沈从文(现代)
诗文:梦回凤凰古城边,灯火阑珊处相见。
此生愿为君,共度人间四时天。
《山河故人》
作者:沈从文(现代)
诗文:山河依旧人未老,故人归来泪满眶。
旧梦重温,情比金坚。
• • • • • • • • • • • • • •
《时光里的温柔》
作者:沈从文(现代)
诗文:时光匆匆,温柔永存。
君之笑靥,如春日暖阳,温暖我心。
《烟雨江南》
作者:沈从文(现代)
诗文:江南烟雨,梦里花开。
君如梦中人,与我共赴这场美丽邂逅。
《心之所向》
作者:沈从文(现代)
诗文: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君之所在,即是我心之向往。
此生无憾,唯愿与君长相守。
• • • • • •。
沈从文的资料
沈从文,男,1958年1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市,中共党员。
1986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无线电电子系,获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央
党校研究生院,获政治管理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
管理学院,获高级宏观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上海财经
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沈从文的职业生涯始于1983年,曾任湖北省共青团省委常委、宣传
部副部长等职务;自1986年起先后任湖北省新抚县委常委、秘书长、湖
北电力公司总经理;2001年至2004年任湖北省煤电厅厅长;2004年任中
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2005年任中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2年2月至2016年1月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16年1月至2020年
6月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
2020年6月起任辽宁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兼省政府副秘书长。
沈从文是中国煤炭工业和中国电力工业的国家战略发展专家,以及国
家能源领域战略规划专家,拥有丰富的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经验。
曾获
国家一等功、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