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_给小莹的信_补释
- 格式:pdf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
沈从文写给妻子的一封信原文:“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
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你的眼睛还没掉转来望我,只起了一个势,我早惊乱得同一只听到弹弓弦子响中的小雀了。
我是这样怕与你灵魂接触,因为你太美丽了的缘故。
但这只小雀它愿意常常在弓弦响声下惊惊惶惶乱窜,从惊乱中它已找到更多的舒适快活了。
在青玉色的中天里,那些闪闪烁烁底星群,有你底眼睛存在:因你底眼睛也正是这样闪烁不定,且不要风吹。
出处:出自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
1929年沈从文被胡适先生聘请到上海当了老师。
这样,沈从文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也就是当上老师的第一节课上,他认识了他后来的结发妻子,张兆和。
1930年5月,胡适辞去了中国公学校长一职,胡适的离开,使沈从文不能在中国公学继续任教。
在离开中国公学之前,沈从文希望自己对张兆和的追求有一个结果。
与胡适会面之后的几天里,张兆和接连收到了沈从文寄来的情书。
其中,沈从文7月12日写给她的信函竟长达六页。
至此,张兆和终于默许了沈从文对自己的追求,这一段在情书攻势中展开的师生恋在校园内成为美谈。
1932年7月张兆和从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回到了苏州。
扩展资料:人物简介:张兆和(1910年9月15日—2003年2月16日),女,安徽合肥人。
现代作家。
沈从文先生之妻。
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
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
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文人的情书作文
哎呀呀,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文人情书的作文呢。
你们知道吗?文人写起情书来可真是不一样!就好像他们手中的笔有魔力一样,能把心里的那些喜欢呀、爱呀都写得特别美。
我记得有个大诗人徐志摩,他给陆小曼写的那些信,哇,那叫一个深情。
他会说陆小曼是他心中最特别的存在,就像星星在夜空中那么闪耀。
这多浪漫呀,是不是?
还有那个沈从文,给张兆和写的情书也超级感人。
他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话说得多棒呀!就好像他的一生只为了遇见张兆和一样。
想想看,如果有人这样给我写情书,我肯定会开心得不得了!哎呀,我都能想象到收到情书时的那种喜悦,就像吃了最甜的糖果一样。
文人的情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呀,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深深的爱意和情感。
它们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带着温度和心跳的表白。
我真希望我以后也能收到这样一封充满诗意和爱的情书呢!这就是我对文人情书的感受啦,你们觉得呢?。
沈从文情书1932年盛夏的一天,苏州九如巷三号的张公馆门前,来了一位身穿灰色长衫戴近视眼镜的年轻人。
这位拜访者叩响了张家的大门,并对开门的门房说明了来意,他此行的目的是要求见张家的三小姐。
张家是苏州的名门贵族。
主人张冀牖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挚友,因为倾其家资在当地创办乐益女子中学,为众人所称道。
而张家的四个女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更是堪称多才多艺的名门闺秀,在当时的苏州城,流传着“张家四姐妹为苏州城四朵奇葩”之说。
一时张家门前慕名拜访者络绎不绝。
当这位年轻的拜访者自称姓沈,要找张家的三小姐时,看门人却说:三小姐不在家。
听到这个消息,年轻人神情有些落寞。
这时,张家二小姐允和闻声出来,她一眼便认出,这位年轻人,正是当时文坛上小有名气的作家沈从文。
张兆和五弟张寰和回忆说:“二姐(书中)写得说,他站在我们那个门口我都没有知道、因为我们那时候年纪太小,十一二岁,也不大看什么著作什么。
但是只晓得他是一个文学家,写小说的。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1924年,22岁的沈从文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处女作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后,沈从文又陆续发表了《狂人书简》《市集》《压寨夫人》《炉边》等,他那时已经成为了当时文坛一颗颇受瞩目的明星。
沈从文这次苏州之行要见的张家三小姐,名叫张兆和。
这一天,张兆和去图书馆看书,并不在家。
在五十六年后,张兆和二姐张允和所写的《张家旧事》中,回忆了这一时刻:站在太阳下,沈从文感到些许的尴尬,我抱歉地说道:沈先生,三妹到图书馆看书去了,一会儿回来,请进来屋里坐。
沈从文听到这样的答复,表现出不知所措的样子,吞吞吐吐的说出三个字:我走吧。
这话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在对他自己说。
沈从文结结巴巴的留下了自己所住旅馆的地址,便转过身,低头走了,他沿着墙,在半条有太阳的街上走着,灰色长衫的影子在墙上移动。
1906年2月,大批留日学生返抵上海,留学生中的姚洪业、孙镜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经费,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浜桥租民房为校舍,筹办中国公学。
2021年4月22日至6月22日,“芳馨遗远 春温永存——上海鲁迅纪念馆藏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展”在江汉关博物馆举行,展品中有沈从文致赵家璧书信一通(1980年3月21日)。
手札中谈及“退信”一事,委婉语气中有些不悦:“为免得身后小是小非传播,深盼将前信中涉及志摩先生事部分,托由蛰存兄代为收回处理,免得家中老伴为难。
”喜欢沈从文的读者不能不对此颇感兴趣。
查《沈从文全集》书信卷,所收1979年9月21日沈从文致赵家璧书信,正是3月21日信中所谓“前信”。
沈从文在这封“前信”中谈及徐志摩遇难前后情况,其中涉及徐与陆小曼婚姻生活的若干细节,并有胡适等人的一些评论。
如胡适告诉沈从文:“徐南去主要是因为小曼不乐意过北京,在上海开支大,即或徐先生把南京中央大学和北大教书所得薪金全寄上海,自己只留下卅元花销,上海还不够用。
”徐匆匆南下,又急于北旋,坠机虽是偶然悲剧,但言辞间亦可见胡适对于陆小曼之微词。
徐志摩经济拮据,生活狼狈,朋友们看不过,连“最拥护女权的胡太太”江冬秀都劝其离婚。
江冬秀对陆小曼成见颇深,上信中说:“小曼不来是怕吸不成鸦片烟。
戒不了烟,那是什么治病无人?在上海和那个学海军的翁某某靠灯按摩治病,像个什么生活!”翁某某即徐陆夫妇的朋友翁瑞午,擅推拿,常出入门户为陆小曼治病,流言遂滋。
1980年2月,陈从周从赵家璧处看得此信,将抄件发表于香港报刊,沈从文得知后,深感不安。
胡适夫妇的这些意见,本系友朋私谈,不宜公开。
且胡适长期被定性为“买办资产阶级第一号的代言人”,尚是敏感话题。
虽然1979年后胡适研究逐渐解冻,但“转业”之后的沈从文,处处小心,事事谨慎。
沈从文杞忧如此,而赵家璧得知陈从周之孟浪行为,亦深感内疚。
他立即写信,要求陈把抄件挂号寄回,又致信沈从文请罪,并将前信原件十三页全部奉还。
赵家璧之前致信沈从文,原为写作纪念徐志摩逝世五十周年的文章而有所请益。
1981年赵家璧《徐志摩和〈志摩全集〉》一文发表,其中虽也提到胡适夫妇的评论和献计,但关于信息源,还是隐去了沈从文的名字,而代之以“一位熟悉当时情况的朋友”。
2019年沈从文情书范文篇一:让沈从文一生绵绵写情书的女人让沈从文一生绵绵写情书的女人史实05-0310:49沈从文与鲁迅、徐志摩、朱湘同誉为“民国四大情书高手”,他半生用山花与清泉般的文字写实了文学生命,却用情书延续了一生的爱。
1902年的冬天,沈从文出生在湖南凤凰,这个喜欢“同一切自然亲近”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却喜欢吟诗作赋,文笔像缓缓流淌的凤凰河水,像清溢诱人的少女、像水边灿烂的春花……他14岁走入了军营、收过屠宰税、做过司书,还曾为表兄黄玉书写了30多封情书,赢得了美人芳心,他们的爱情结晶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画家黄永玉。
1923年他来到北京,经历生存的磨难,却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出版了作品集《鸭子》、《蜜柑》、《旅店及其他》等集子,在文坛崭露头角。
1929年8月在胡适的大力推举下,沈从文站上了吴淞中国公学讲台。
讲台下,一个身材窈窕、温婉可人、肤色微黑的女子让他心动不已。
虽然初恋让他对女人失望,可高贵聪慧、美丽沉静的张兆和就像明月时时投入波心,让他时时思念、常常痴狂。
在那文字如金的时代,表达爱意最佳方式就是妙曼的情书。
于是,文字与心情一切飞扬——“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很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但是,这纯朴至真、精妙绝伦、拨人心弦的文字,激烈与狂热得让她羞涩、迷惑、惊惶得没有任何回应……4年的执着与热情,让她那颗坚如“磐石”的心在炽热渐渐融化了,让他把想望已久的“三三”(张兆和排行第三)揽入胸怀。
在爱与依恋中,沈从文写出了《边城》、《湘行散记》、《八骏图》等传世之作。
当爱情向婚姻时,他们也波折过,一个个“偶然”走进过他的生命,但她包容了他孩童般的放纵和“偶然”,始终如一、耐心安静地等他回来,与他相守与共。
解放前夕,沈从文被斥为:“桃色作家”和“反动派”。
他寂寞与苦闷、害怕与恐惧、茫然与疲惫得自杀过。
是“三三”一直守侯身旁!生命就像水、像草、像尘,高贵着亦或卑微着,放在哪里就在哪里生存。
故事是从1928年九月的一天开始的。
那时一位穿着长衫的年轻人,坐在花八块钱雇的人力车上前往中国公学授课,而这次他的讲课费用只六元。
即使这样,坐在车上的他还是紧张的,手微微颤抖,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讲课。
他讲的课在当时非常的新潮,流行,就跟现在很时兴的MBA课程一样,而他教授的科目却并不与金钱挂钩,他教的是——白话文;提前一个星期他就准备好了足够讲两堂课的内容,可即使如此,他还是紧张,因为他的文化程度是小学毕业,从资历上看,他去上课是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但当时中国公学的校长力排众议,说白话文非他不讲,这一切除了这个年轻人相当有才外还因为一个人的推荐,而就是这三个人,在中国的近代文学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实实在在的大腕儿。
这个校长是胡适,这个推荐人是徐志摩,这个第一次讲课的年轻人则是沈从文。
如此,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沈从文开始无证上岗,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中国课堂史上第一次重大教学事故将在今天发生。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遇见了他一生最美丽的意外。
当时的沈从文在文艺界小有名气,用今天的话说就叫“文艺超男”。
是明星肯定有人追,有人追肯定有FANS,所以当时的很多学生都是他的“从迷”和“文粉”。
一听说沈从文要来讲课,那跟听见歌星举行见面会似的疯狂,还不要门票,那还不提前几天就去占座位。
等沈从文如期而至,面对他的那是真真正正的人山人海,有座位的都坐了,没位置的就站着,走道都挤满了人,估计看热闹的比听课的多。
沈从文哪见过这个架势,当时就傻了,讲课内容立马全部忘记,就这样呆呆的站着。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沈从文没有一点反应,就是原地站着。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傻!好在生性腼腆的他突然记起来自己还会写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写完后反倒弄得学生手足无措了——“你们人太多,我真的怕了,要哭了”。
估计这是整个中国课堂史上,第一次学生仅凭人数上的优势就把老师差点吓哭的事例。
沈从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亲爱的朋友,
写信给你,不是为了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想借此机会与你联系一下。
虽然我们并不经常见面,但是我一直记得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人生如此短暂,我们应该如何充实每一天,让每一刻都变得有意义呢?我想,答案可能不同于每个人。
对我而言,我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这份热爱。
无论是写作、旅行还是生活中的点滴,都是我感到快乐的源泉。
最近,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对友情的看法。
友谊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它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支持。
在这个浮躁而繁忙的世界里,我常常感到自己需要一个稳定的纽带,一个能够倾诉心事的人。
而你,就是我心目中的那个人。
我们彼此信任,相互理解,我知道无论我遇到什么困难,你都会在我身边。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一句我最近看到的一句话:"友谊不只是阳光,也是在心底被镌刻过的寒冰。
"这句话让我深感唏嘘,因为友情的珍贵在于它经历过的风雨和挫折。
正是这些共同的经历,让我们的友谊更加坚固和真实。
希望这封信能给你带来一丝温暖和感动。
希望我们能保持联系,并共同度过更多美好的时光。
无论你身在何处,我都愿意与你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祝你一切顺利,健康快乐!
衷心的朋友,
沈从文。
情书--沈从文(总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情书--沈从文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
日子虽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
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我想到这些,
我十分犹豫了。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
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
用对自然倾心的眼,
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
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
我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作品:给在工厂的次子夫妇沈从文作品:给在工厂的次子夫妇沈从文作品:给在工厂的次子夫妇虎虎之佩:得近信,得知一部分红红情形。
婆婆、姑姑均充满兴趣。
希望常有信谈谈,特别是婆婆,想要知道孙女宝贝一切!你们日常生活也想知道知道。
大伯为买了些小儿画,已另外寄来。
这里无什幺新出版的,将来或去小黑妮家、庆庆家收罗收罗,抄抄两个小家,也许尚可得到些果实!咳嗽川贝母粉冲糖水吃好,虎虎可试试看,有效验。
北京已快到绿遍郊原时,炉子尚未撤去。
夺权反复多,纠纷多。
因为有些事从感情出发,用原则来代感情,得有一个较长学习过程,或一年半载,或三年五载也说不定!机关工厂不比学校,学校问题或许易放易收。
机关工厂情形比较杂,不大能放,放了也不易收。
学校中听说已解放了许多教书的,停止强迫劳动等等。
即当权派中党委,也有半解放听之在群众中看看听听的,准备下一阶段斗批改。
照这样子,则斗批改亦可望如过去整风方式进行,讲道理,谈事实,正常进行各事。
也比较解决问题。
因为即夺权,也不会让同学去作教授,事实上教不了。
机关情形不相同,有些人幻想可能比较大,而能力却又比较校有些权和能是一件事,有了权,也就有能,如许许多多主任、处、科长。
有些事又非有真正工作能力经验本事不可,不是什幺人都拿得起来。
因此不免复杂一些,也麻烦得多。
或正在上面商讨商讨之中,可能会有斗争,有较激烈的路线、方向、方法、策略之争,过一些时间,必可明白一部分经过这一年的动乱,大串联决定是不再进行了,因为副作用大。
夺权限于监督,也正式提出。
到一定时候,将恢复党组活动,因为领导工作不能没有党。
黑帮范围必缩小到真正一小撮人身上,才符合事实。
但是平时本来十分老实怕事,又无争权夺位野心的老年高级知识分子,将怎幺办还不明白。
原本听说除党内当权派外,即知分是主要打击对象。
自从刘、邓、朱、贺、彭、杨、陆、罗事半公开或公开化后,三家村中吴晗也成了小脚色。
各部长也无什幺斗头,吸引不起群众注意。
教授专家权威相形之下,自然更不足道了。
沈从文给我的两封信
亲爱的xxx:
您好!
首先,我希望您身体健康。
我也希望您可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过
得不必太过紧张的生活。
现在,我按照您的要求给您写了这封信,以表达我对您的思念和祝福。
我深知,您每一天都被一些杂事所累,有时甚至比正常人要辛苦得多,累得早晚才能索性去休息,也难怪您要求要了解一些日常生活、工作
的小事。
而这也是我写信给您的原因。
我按照您的要求写下了一些关于近几日
的小事,以及我的日常生活情况,在此也一并传达一份特别的问候和
祝福!
最后,祝您一切顺心。
您的好朋友
沈从文
亲爱的xxx:
您好!
我给您写这封信,是希望您脱离繁重的工作,带着一份放松而又轻松的心情,好好静下来,把心灵中所有晃点散去,去做让自己比较愉快的事情。
我相信,每个人都需要有一段与工作无关的时间,好好安放心情,去欣赏这多美的大自然,去静心思考自己的人生,去感受自己的精彩。
然而,时间太流逝,而我们却又似乎把时间浪费在了一些不值一提的低级工作上,我们忽视了让自己实现梦想的可能,忘记了把幸福当作重中之重。
所以,此时此刻,我提醒自己,也提醒您:学会慢下来,去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每一个瞬间,去感受生活中令人愉悦的每一件事,去追求自己的真正心愿!
我们都会顽强地挺过眼前的困难,而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最后,我祝您快乐!
您的好朋友
沈从文。
沈从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阴郁模样的从文,目送二掌柜出房以后,用两只瘦而小的手撑住了下巴,把两个手拐子搁到桌子上去,“唉!无意义的人生!可诅咒的人生!”伤心极了,两个陷了进去的眼孔内,热的泪只是朝外滚。
“再无办法,火食可开不成了!”二掌柜的话很使他十分难堪,但他并不以为二掌柜对他是侮辱与无理。
他知道,一个开公寓的人,如果住上了三个以上像他这样的客人,公寓中受的影响,是能够陷于关门的地位的。
他只伤心自己的命运。
“我不能奋斗去生,未必连爽爽快快去结果了自己也不能吧?”一个不良的思绪时时抓着他的心。
生的欲望,似乎是一件美丽东西。
也许是未来的美丽的梦,在他面前不住的晃来晃去,于是,他又握起笔来写他的信了。
他要在这最后一次决定自己的命运。
A 先生:在你看我信以前,我先在这里向你道歉,请原谅我!一个人,平白无故向别一个陌生人写出许多无味的话语,妨碍了别人正经事情;有时候,还得给人以不愉快,我知道,这是一桩很不对的行为。
不过,我为求生,除了这个似乎已无第二个途径了!所以我不怕别人讨嫌,依然写了这信。
先生对这事,若是懒于去理会,我觉得并不什么要紧。
我希望能够像在夏天大雨中,见到一个大水泡为第二个雨点破了一般不措意。
我很为难。
因为我并不曾读过什么书,不知道如何来说明我的为人以及对于先生的希望。
我是一个失业人不,我并不失业,我简直是无业人!我无家,我是浪人我在十三岁以前就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
过去的六年,我只是这里那里无目的的流浪。
我坐在这不可收拾的破烂命运之舟上,竟想不出办法去找一个一年以上的固定生活。
我成了一张小而无根的浮萍,风是如何吹风的去处,便是我的去处。
湖南,四川,到处飘,我如今竟又飘到这死沉沉的沙漠北京了。
经验告我是如何不适于徒坐。
我便想法去寻觅相当的工作,我到一些同乡们跟前去陈述我的愿望,我到各小工场去询问,我又各处照这个样子写了好多封信去,表明我的愿望是如何低而容易满足。
可是,总是失望!生活正同弃我而去的女人一样,无论我是如何设法去与她接近,到头终于失败。
沈从文写给妻子的情书沈从文(1902-1988),*著名作家,笔名休芸芸、*辰、上官碧、璇若等,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如下是*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沈从文给妻子的情书,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
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
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
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气吹冻自己全身。
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反而越相近。
但不成,我得同你在一起,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这船已到了柳林岔。
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看的地方——千方积雪,高山皆作紫*,疏林绵延三四里,林中皆是人家的白屋顶。
我的船便在这种景致中,快快地在水上跑,什么唐人宋人画都赶不上,看一年也不会厌倦。
奇怪的是,本省的画家,从来不知向这么好的景物学习。
学校中教员还是用个小瓶*一朵花,放个橘子,在那里虐待学生“写生”,其实是在那里“写死”!三三,我这时还是想起许多次得罪你的地方,我的眼睛是湿的,模糊了。
我先前对你说过:“你生了我的气时,我便特别知道我如何爱你。
”我眼睛湿湿地想着你一切的过去!我回来时,我不会使你生气面壁了。
我在船上学会了反省,认清楚了自己种种的错处。
只有你,方那么懂我并且原谅我。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我快乐,我想应同你一起快乐;我闷,就想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我至少还得在船上过七个日子,还不把下行的日子计算在内。
你说,这七个日子我怎么办?我不能写文章就写信。
这只手既然离开了你,也只有这么来折磨它了。
为了只想同你说话,我便钻进被盖中去,闭着眼睛。
你听,船那么“呀呀”地响着,它说:“两个人尽管说笑,不必担心那掌舵人。
他的职务在看水,他忙着。
”船真的“呀呀”地响着。
可是我如今同谁去说?我不高兴!梦里来赶我吧,我的船是黄的。
沈从文向郁达夫投寄的信1923年夏季,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20岁出头的沈从文,决定“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从湘西军营,来到北京,“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但是,一到北京,他手上的一点钱便花光了。
在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支援的状态下,忍着饥饿,挨着北京严酷的寒冬,这个倔强的湘西人开始向文学领域进发。
可是,学历太低,没有资历,想以文学来养活自己,几乎成了梦想。
濒临绝望的沈从文,开始向京城知名作家写信,倾吐心声。
几位收信的作家中,郁达夫给了沈从文回应——亲自看望了他,为他买了一顿饭,送下一条冬天不可缺少的围巾,还有——一篇表达无限激愤的文章——《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沈从文向郁达夫投寄的信,并没有保存下来,可在他当时写作的文章中,录下了一封这样的求助函。
信函的内容,也应当是向郁达夫倾吐的主要意思:“A先生:在你看我信以前,我先在这里向你道歉,请原谅我!”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我是一个失业人——不,我并不失业,我简直是无业人!”不仅生活,“一个陌生人,在这茫茫人海中,更何处去寻找同情与爱?”他希望能寻到精神的养分。
因为是面对作家,沈从文专门写道:“我以为‘能用笔写他心同情于不幸者的人,不会拒绝这样一个小孩子,’这愚陋可笑的见解,增加了我执笔的勇气。
”可他同时又不敢抱多大希望:“先生对这事,若是懒于去理会,我觉得并不什么要紧。
我希望能够像在夏天大雨中,见到一个大水泡为第二个雨点破灭了一般不措意。
”二其时,郁达夫正在北京大学任教,不过教的不是文学,而担任着政治、经济及史学系统计学讲师。
郁达夫是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所以,这教的,应当是他的“专业”。
之所以接受这个职务,也多半是为生计。
由于自己文学道途并非平坦,郁达夫对于正在这条小道上苦苦挣扎的青年,有着许多的理解。
接到沈从文这封求助函,他立即抽出时间,来到沙滩附近的银闸胡同,在一个由储煤间略加改造的小房间(沈从文为其命名“窄而霉小斋”)里,见到了颇为艰窘的沈从文。
三三,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丨沈从文《小船上的信》你一定体会过那种苍茫的辽阔感吧?夏天里深蓝夜幕下的苍穹,秋收后一望无际的田野,冬季大雪过后静谧的城市……那真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滋味。
坐一趟夜船远行,苍茫辽阔的水域让人思念更深。
《小船上的信》是沈从文先生在这样的情境里写出来的。
小船上的信沈从文船在慢慢的上滩,我背船坐在被盖里,用自来水笔来给你写封长信。
这样坐下写信并不吃力,你放心。
这时已经三点钟,还可以走两个钟头,应停泊在什么地方,照俗谚说:“行船莫算,打架莫看”,我不过问。
大约可再走廿里,应歇下时,船就泊到小村边去,可保平安无事。
船泊定后我必可上岸去画张画。
你不知见到了我常德长堤那张画不?那张窄的长的。
这里小河两岸全是如此美丽动人,我画得出它的轮廓,但声音、颜色、光,可永远无本领画出了。
你实在应当来这小河里看看,你看过一次,所得的也许比我还多,就因为你梦里也不会想到的光景,一到这船上,便无不朗然入目了。
这种时节两边岸上还是绿树青山,水则透明如无物,小船用两个人拉着,便在这种清水里向上滑行,水底全是各色各样的石子。
舵手抿起个嘴唇微笑,我问他,“姓什么?”“姓刘。
”“在这河里划了几年船?”“我今年五十三,十六岁就划船。
”来,三三,请你为我算算这个数目。
这人厉害得很,四百里的河道,涨水干涸河道的变迁,他无不明明白白。
他知道这河里有多少滩,多少潭。
看那样子,若许我来形容形容,他还可以说知道这河中有多少石头!是的,凡是较大的,知名的石头,他无一不知!水手一共是三个,除了舵手在后面管蓬管纤索的伸缩,前面舱板有两个人。
其中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大人。
两个人的职务是船在滩上时,就撑急水篙,左边右边下篙,把钢钻打得水中石头作出好听的声音。
到长潭时则荡桨,躬起个腰推扳长桨,把水弄得哗哗的,声音也很幽静温柔。
到急水摊时就伏在石滩上,手足并用的爬行上去。
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
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
沈从文《给小莹的信》补释
陈建军
在1944年8月11日重庆出版的《文化先锋》第4卷第1期上,刊有沈从文的一封《给小莹的信》,编排在“文艺”栏目内。
这封信未见收入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沈从文全集》,当为一篇佚文。
我早就想著文披露这封信,后发现解志熙先生已整理出来,重刊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1期。
解先生在同期上发表的《“乡下人”的经验与“自由派”的立场之窘困——沈从文佚文废邮校读札记》一文,对沈从文的这封信谈得比较简略,所以现就我所知道的情况作点补充。
《给小莹的信》约3500字,写于1944年6月15日。
正如解先生所“猜测”的,这的确是沈从文给陈源和凌叔华的独生女儿陈小莹(又作陈小滢)的一封回信。
《文化先锋》在沈从文信前同时刊发了一段“陈小莹附誌” 1:
这是沈从文伯伯给我的一封很有趣味的长信,他信的内容不仅是写个人方面,而且也说了现在昆明文化界朋友们的生活状况,我念时简直没有停过笑,其中讲到云南的出产,也是很有趣味的。
我想这一定有不少人会像我这样感觉有趣的,所以特意抄下来,寄与《文艺先锋》;从文伯伯一定不会因我没有征求他同意便发表而生气吧?!因为他一向对小孩子是多么的好脾气!我至今都很清楚的记得他是这么样的一个人。
这段署名“陈小莹”的“附誌”,并不是陈小莹所写,而是出自凌叔华手笔。
1944年,陈小莹仅有14岁,是乐山国立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的一名学生。
据陈小莹致笔者信,当时她不愿做“摩登女郎”,爱玩“捉间谍”游戏,有时和同学一起跟踪“可疑的人”;她喜欢吃糖,可战时生活困难,无钱购买。
这些她都写进了给沈从文的信中。
但这封信不是陈小莹主动写的,是老师布置作文练习时母亲要求她写的。
至于为什么要写给沈从文,则不得而知。
陈小莹收到沈从文的信后,凌叔华曾拿去了,不久又还给了她。
关于这封信的发表情况,陈小莹事先一点都不知道,几年之后凌叔华才告诉了她,并说沈从文为此非常生气,
·204·
沈从文《给小莹的信》补释
有好长时间不与凌叔华来往。
陈小莹曾一直保存着这封信,后来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她怀疑母亲又拿去了,可是在凌叔华的遗物中也未见到这封信。
“陈小莹附誌”中说《给小莹的信》是“寄与《文艺先锋》”的,结果为何发表在《文化先锋》上呢?《文化先锋》1942年9月1日创刊于重庆,李辰冬编辑。
自1946年7月1日第5卷第24期起,迁至南京出版。
始为综合性周刊,中间有几期是旬刊,后又改为半月刊。
1948年10月30日出完第9卷第7期停刊。
《文艺先锋》1942年10月10日创刊,从第2卷第1期起改半月刊为月刊,第8卷第5、6期合刊由重庆迁往南京出版,1948年9月30日终刊;初由王进珊主编,李辰冬等人一度担任过主编。
《文化先锋》和《文艺先锋》属于姊妹刊物,均由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办,发行人都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
1944年前后,李辰冬正好同时负责编辑这两种刊物。
因此,《给小莹的信》最终发表在《文化先锋》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给小莹的信》里,沈从文回忆与陈小莹三次见面的情形之后,又想象第四次在她的婚礼上见面,并将其珍藏的一张“有个动人历史”的陈小莹“一岁多点的相片” 2装个“小小银架”,作为礼物送给她。
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情意,读了实在令人感动。
信的大部分内容是说云南出产的美味佳肴,却依然可见西南联大师生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尤其让人感佩的是,尽管环境艰苦,但“大家精神都很好”,始终相信将来国家会“转好”,到陈小莹这一代长大时,“一定可以不必如此困难,活得不但幸福,也可望来尊贵得多了”。
信中提到的人多达二十几个,如沈从文的“黑脸太太”张兆和、九妹沈岳萌、哥哥沈岳霖、“七岁小孩”沈虎雏,还有徐志摩、金岳霖、张奚若、杨今甫(振声)、巴金、萧珊、“袁先生”袁昌英、“袁先生的小姐”杨静远、吴宓、曾昭伦、刘秉麟、“圆脸小姐”刘保熙、“周先生”周鲠生、“小周先生”周元松、“女博士”周如松、“周伯母”黄本春、“陶伯母”沈性仁(陶孟和的夫人)、“苏伯母”苏雪林等。
沈从文讲了不少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趣闻轶事,如大热天,徐志摩与金岳霖“用手掌相推比本领”;巴金是1944年5月8日结婚的,太太萧珊“也是个相当能吃的很可爱的小姐”;西南联大师生大多穿得破破烂烂,鞋子最破者应数曾昭伦,“脚踵落地”;苏雪林珞珈山上骑自行车,“头发不长不短如女兵”;躲避空袭时,有人藏在方桌下,“方桌上放个木盆装上一盆水” 3等。
特别是金岳霖、吴宓的“故事”,写得具体而有趣。
有关他们二人的传闻,坊间版本很多。
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曾在《金岳霖先生》和《吴雨僧先生二三事》中也谈到过,不妨抄引来作个比较:
他(按:指金岳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
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
·20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
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
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4
文林街和府甫道拐角处新开了一家饭馆,是几个湖南学生集资开的。
取名“潇湘馆”,挂了一个招牌。
吴先生见了很生气,上门向开馆子的同学抗议:林妹妹的香闺怎么可以作为一个饭馆的名字呢!开饭馆的同学尊重吴先生的感情,也很知道他的执拗的脾气,就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加一个字,叫做“潇湘饭馆”。
吴先生勉强同意了。
5
汪曾祺所谈的与沈从文所讲的虽然有些不同,但大体上还是一致的(如金岳霖养鸡,买大水果同小孩子比赛;吴宓要“潇湘馆”饭馆改招牌)。
看来,有关金、吴二人的这些趣闻,并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而是多少有其本事的。
凌叔华之所以用陈小莹的名义,把沈从文的信公之于众,大概正如她在“附誌”中所说的,是因为这封信写得“很有趣味”,“不仅是写个人方面,而且也说了现在昆明文化界朋友们的生活状况”,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分享它。
她满以为沈从文对小孩子脾气好,即便没有征得他本人同意,想必他也不会怪罪的。
可是凌叔华万万不曾料到,恰恰因为这封信既写了个人方面,也涉及当时昆明文化界朋友们的私人生活,所以沈从文才会非常生气,不与她往来。
6
注释:
1 《文化先锋》系用土纸印刷,文字多漫漶不清,难以辨识。
不过,笔者所见到的原刊文,有几页倒是比较清晰的,或许
可以校订解志熙先生整理本中的几处错误。
如“《文化先锋》”应为“《文艺先锋》”、“陈小莹谨誌”应为“陈小
莹附誌”(见题注);“唉,这种作风”应为“嗨!这种作风”,“岂不比小说还巧”应为“岂不是比小说还巧”,
“只想捉虫”和“本地人叫做‘虫’”中的“虫”字均应为“蛊”字(见正文)。
2 沈从文在信中说,这张相片“上面还有我妹妹写的几个字,‘眼睛大,名小莹’。
这相片有个动人历史,随我到过青
岛,住过北平蒙古王府——卅一年昆明轰炸学校时,同我家中几个人的相片放在一处,搁在九妹宿舍小箱子中,约
四十磅大小一枚炸弹,正中房子,一切东西都埋在土中了,第二天九妹去找寻行李时,所有东西全已被人捡去,只剩
废桩上放了一个小信封,几个相片好好搁在里边。
原来别的人已将东西拿尽,看看相片无用处,且知道我们还有用
处,就留下来,岂不是比小说还巧”。
轻松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扼腕长叹的悲剧。
据史料记载,日军战机有
两次直接轰炸西南联大校舍,一次是1940年10月13日,一次是1941年8月14日。
(沈从文说“轰炸学校时”是“卅一
年”,当属误记。
)第二次遭遇日军轰炸时,九妹帮别人抢救东西,待警报解除,回到自己的宿舍,发现值钱之物
被小偷席卷一空。
九妹备受刺激,导致了她后来精神失常,沈从文也因此一度陷于身心俱疲之中(参见《沈从文年
谱》,吴世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又据陈小莹讲,她们家里的旧相册中原有一张她一岁多时的相片,上
面有“大眼睛,名小莹”几个字,很可能就是沈从文所保存的那一张,但后来连同信一起也找不到了。
3 沈从文未点名,暗指陈小莹一家,有和她开玩笑之意。
4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读书》1987年第5期。
5 汪曾祺:《吴雨僧先生二三事》,《今古传奇》1989年第3期。
6 信的开头写道:“我本想不回你信,只写个‘想像中的小莹’,在你们看得到的刊物上发表。
”可见,沈从文给陈小
莹回信,本就没有将它公开发表的意图。
[陈建军 武汉大学文学院 邮编 43007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