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抽吸导管临床应用-DRPENG
- 格式:ppt
- 大小:4.14 MB
- 文档页数:42
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
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申请书
技术名称: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申请单位: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一科
技术负责人:于淑君
通讯地址:南阳市车站南路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
联系电话:63328351
申请时间:年月日
填表说明
一、本院凡申请新技术临床应用的科室,均应填报本表。
二、本表分为“技术的基本情况”、“申请单位开展该项技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技术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申请开展该项技术的科室及个人的承诺”、“申请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意见”及“需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等6个部分。
三、申报单位应如实填写,不够可另附页。
四、本表一式三份,一份由科室留存,一份由医院医务科留存,一份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留存。
一、医疗新技术的基本情况
二、申请单位开展该项新技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新技术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四、申请开展该项技术的科室及医疗机构的承诺
五、申请科室的上级主管部门意见
六、需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1、医师资格证、执业证、技术职称证及其复印件;
2、国内外有关该项技术研究和使用情况的检索报告及技术资料;
3、如涉及医疗器械、药品的,提供相应的批准文件。
4、该项目查新报告。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thrombus aspiration)是一种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
近期,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中国心脏病学杂志和中国循环杂志三家专业机构共同发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该共识着重介绍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的适应症、操作步骤、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该专家共识的要点进行阐述。
首先,在适应症方面,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尽管之前不少研究认为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也具有一定的益处,但目前尚未有充足的证据支持其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
其次,在操作步骤方面,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应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医生进行操作。
首先,需要进行适当的麻醉和消毒,然后通过适当的导丝和导管将抽吸器导入到冠状动脉栓子所在的位置,进行血栓抽吸。
其中,抽吸前需要先进行造影,以明确血栓位置和大小。
血栓抽吸时,应将抽吸器放置在栓子上方,避免血栓碎片进入微小血管内。
抽吸后,需要进行再次造影,以确保血管通畅。
然后,在并发症预防方面,专家共识指出了一些可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措施。
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导丝和导管,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选择合适的抽吸器,避免抽吸器太粗导致血管损伤;在进行抽吸之前,应激活泵,以减少初始抽吸时的负压;抽吸时应遵循抽吸-推出-冲洗的循环操作,以减少血栓碎片进入肺动脉。
另外,专家共识还提到了对抽吸术效果评估的方法。
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剂被冲洗出来的速度和血栓溶解程度等指标来评估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来评估术后预后。
总体而言,该专家共识强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在ACS患者中的应用。
通过适当的操作步骤和并发症预防措施,可以提高抽吸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需要强调的是,血栓抽吸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判断和选择。
观察血栓导管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对血栓导管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6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均100%闭塞,并合并有冠状动脉内血栓,在开通IRA后,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将0.36mmBMW冠状动脉导丝送至闭塞血管的远端,并沿着导丝送入血栓抽吸导管。
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患者经过治疗,血管开通率为100%,无复流发生率为3.33%,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33%。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性,可使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发生得到控制,降低无复流发生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关注。
【关键词】血栓导管抽吸;急性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临床效果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急性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致使心肌坏死的发生。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远端心肌灌注是临床认可的一种治疗手段[1]。
值得注意的是,依旧会有13%-15%患者出现“慢血流”、“无复流”等情况。
近几年有研究指出,抽吸导管在急诊PCI中应用可使心肌灌注效果得到改善,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2]。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血栓导管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选择6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41例,女19例,年龄35-7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接受急诊PCI治疗,并自愿接受血栓导管抽吸治疗,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手动血栓抽吸导管手动抽吸的原理是利用注射器抽吸产生负压吸出血栓。
抽吸装置由抽吸导管、压力延长管、抽吸注射器、抽吸物滤网等基本部件组成,抽吸导管一般带有可锁定接头或三通。
目前,临床应用的手动抽吸导管根据头端开孔的设计多为斜面切孔型,也有个别品牌为斜面切孔+侧孔型(如Diver CE)。
多数血栓抽吸导管杆部有金属编织结构,且多采用密度相同的固定编织(如ZEEK)。
为提高导管远端的柔顺性,部分抽吸导管采用由远及近密度逐渐增高的全程可变编织方式(如Export Advance),极个别品牌杆部无金属编织(如Thrombuster Ⅱ)。
多数抽吸导管内配有预置钢丝,可增强其推送性和抗折性。
一般采用近远端粗细一致的钢丝,也有部分导管采用由近及远渐细的钢丝(如Export Advance),以增强导管在冠脉内的顺应性和通过性。
不同品牌抽吸导管的导丝交换腔长度各异,导丝交换腔越长,抽吸导管的轨道性也越好,且能减少回撤导管时导丝在指引导管头段打折。
抽吸导管的抽吸效率与头端设计、抽吸腔大小、内腔形态以及导管型号等相关。
头端抽吸腔有圆形、半圆形、半月形等设计,一般而言,圆形抽吸腔的导管的抽吸效率较高。
多数品牌的抽吸导管提供6F和7F两种型号,选择较大型号能提高抽吸效率。
常见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头端设计与性能参数见图1。
图1 常见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头端设计与性能参数机械血栓抽吸装置根据工作原理可将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机械性真空泵负压吸引祛除血栓(如Rescue和TVAC),原理与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类似,只是其负压吸引力由机械性的真空泵产生。
在持续形成负压的同时,缓慢推送和回撤导管抽吸血栓。
另一类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则是通过机械的方法将血栓粉碎并排出体外。
根据血栓粉碎的机制不同又可分为机械旋切和流体击碎两种。
前者以X-Sizer为代表,通过导管头端内置电动切割器的高速旋转将血栓切碎并吸出体外。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132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分为抽吸组(68例)与对照组(64例),抽吸组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对照组未使用血栓抽吸导管。
结果:抽吸组的TIMI3级血流、即刻ST段回落>50%发生率分别为95.59%、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29%、21.56%;抽吸组治疗后的cTnI 峰值、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抽吸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STEMI患者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能有效改善冠状动脉内血流状况,有可能改善预后。
标签: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血栓抽吸导管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一种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等因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性坏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临床治疗STEMI 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
但仅PCI治疗虽能开通心外膜血管,但患者依然可能存在心肌缺血,从而影响预后。
而预防PCI术后的无复流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关键。
临床上预防无复流的方法主要是在术前服用他汀类药及抗血小板凝集,但效果不甚明显。
抽吸导管是近年来PCI中应用的一种技术,能有效改善动脉的血流TIMl 分级。
为分析在PCI术中应用抽吸导管的临床价值,笔者对132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132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30min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1mv;③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左束支传导阻滞;②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③胃肠道、呼吸道有活动性出血、血管疾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⑥造影剂过敏者。
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刘帅超;韩修恒;段书霞;陈圣杰;敖宁建【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25)004【总页数】4页(P220-223)【关键词】血栓抽吸导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导管尖端【作者】刘帅超;韩修恒;段书霞;陈圣杰;敖宁建【作者单位】453400 河南新乡,河南亚都实业有限公司;453400 河南新乡,河南亚都实业有限公司;453400 河南新乡,河南亚都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威浦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453400 河南新乡,河南亚都实业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5%~15%患者即使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其远端心肌组织仍不能获得有效灌注,甚至可能会发生心源性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达5%~25%[1-2]。
而无复流会使住院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5~10倍[3]。
目前,防止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的方法有两种[4]:(1)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主要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对改善冠状动脉内血流有一定作用,但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仍较高。
(2)血栓抽吸。
STEMI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患者冠状动脉内的斑块发生破裂,局部形成血栓[5]。
有研究表明,手动血栓抽吸装置能够抽出血栓及斑块物质甚至炎性因子等,增加心肌细胞的血流灌注[6]。
在冠状动脉内有大量血栓时,应用血栓抽吸治疗临床效果明确[7-8]。
血栓抽吸对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的无复流及末梢栓塞等现象的发生,也有积极作用[9-10]。
吴奋生等[11]的研究中,在行血栓抽吸术后有17.6%患者无需进行球囊预扩张即可以直接置入支架。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概述1912年,Herrick[1]首次阐述冠状动脉血栓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
1980年DeWood等[2]证实,在4 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88%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血栓。
2007年Sianos等⑶ 也发现,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中,91.6% 可见冠状动脉血栓。
AMI血栓机制确立,推动了再灌注治疗的快速发展。
随着直接PCI的广泛开展,由冠状动脉血栓导致的微循环栓塞等问题日渐突出,血栓抽吸和栓塞防护装置由此应运而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 就有血栓抽吸装置用于处理冠状动脉血栓的个案报道。
2002年,第一项评价机械抽吸导管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4]。
2003年,美国FDA批准第一款带有远段封堵球囊的手动血栓抽吸装置。
2005年,第一项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时使用手动抽吸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⑸。
2008年发布的TAPAS试验进一步推动了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程[6]。
然而,近年发表的TASTE试验[7]和TOTAL试验⑻却使血栓抽吸的疗效与安全性面临质疑。
目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在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与困惑,亟需统一认识,规范技术操作,指导合理应用,进而提高AMI介入治疗的水平。
冠状动脉血栓的病理与病理生理多数冠状动脉血栓继发于斑块破裂,部分来源于心腔内血栓、细菌性赘生物、人工心脏瓣膜血栓、钙化栓、月旨肪栓和癌栓等。
无论是血栓形成还是血栓栓塞,其病理成分大致相同,均含血小板、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胆固醇结晶等。
研究显示,冠状动脉血栓成分与缺血时间密切相关。
缺血时间与纤维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与血小板含量呈负相关[9]。
根据血栓发生时间的长短,可将血栓分为早期血栓(<1 d)、中期血栓(1 ~ 5 d)和晚期血栓(>5 d)。
根据病理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0 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应用发表者:齐书英人已访问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ACS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形成所致。
在AMI再灌注治疗中,常发生冠状动脉无复流(No reflow)及末梢栓塞(distal embolization)等并发症,即使病变部位得到扩张疏通但也不能获得良好的再灌注[1~4]。
严重影响生存率及预后。
近年,在对AMI进行介入性再灌注治疗中,为预防冠状动脉无复流及末梢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各种新开发的血栓抽吸导管及末端保护装置得到广泛关注,并且正在普及应用。
本章以国内临床使用的血栓抽吸导管为中心,概括介绍血栓抽吸导管在AMI介入性再灌注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一)血栓抽吸导管的种类及特点血栓抽吸装置是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直接将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成份通过特殊的导管抽出体外的方法。
血栓抽吸导管及器械的种类有:◎单纯利用负压抽吸原理使血栓通过抽吸导管抽吸到血管外的血栓抽吸导管;(ZEEK血栓抽吸导管,等)◎利用导管前端的螺旋切刀将血栓旋割并通过抽吸将血凝块抽出体外的血栓切除导管系统;(X-Sizer 血栓切除导管系统,等)◎利用加压生理盐水喷射将血栓破碎并通过抽吸将血栓碎块抽出体外的取血栓系统;(Angiojet Rheolytic 取血栓系统,等)从最近临床使用情况看,由于血栓抽吸导管具有系统构造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机械装置,临床操作简便、快捷、实用等特点,被认为最适合用于AMI的介入性再灌注治疗。
1.血栓抽吸导管现在具有代表性的血栓抽吸导管(ZEEK血栓抽吸导管,ZEON Medical公司产品)的构造如图1所示,为单轨(monorail)导引型导管。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引言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心导管技术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为阻塞冠状动脉分支的急性血栓实施机械切除、吸除或推移等手术治疗。
血栓抽吸导管是一种基于负压吸引原理的血栓清除设备,用于抽除阻塞心脏血管内的血栓。
本文将着重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血栓抽吸导管的构造和原理血栓抽吸导管是一种负压清除血栓的设备,由导管和负压吸引系统两部分组成。
导管一端进入心腔,另一端连接负压吸引系统。
导管内部有一根管状物,负责产生吸引力,将血栓吸入导管内部。
当血栓进入导管后,可以通过旋转或震荡等方式将血栓碾磨成小块,进而顺利吸出。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血栓抽吸导管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适应症血栓抽吸导管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心肌梗死后的再灌注、缩窄或血栓形成等。
技术步骤1.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基础疾病、生命体征、心电图等;2.麻醉和止痛处理,如吗啡等药物;3.围手术期的药物管理,如阿司匹林或肝素等;4.确定治疗的冠状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血栓位置;5.选择血栓抽吸导管,并将其安置在血栓区域;6.开启血栓抽吸导管,使用负压力将血栓吸回到管中;7.拔出血栓抽吸导管,观察治疗效果;8.做心脏支架,保持血管通畅。
9.监控患者的室壁运动和心输出量,并早期执行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术后效果和并发症当前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通过机械减少血栓负荷、增加血流方向及流量,可使梗死心肌再灌注,缓解出血灶充血,进而防止再次血栓发生,该方法较为有效。
然而,该方法也有较明显的并发症,如出血、器械损伤、肺栓塞等。
因此,在应用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结论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作为血栓清除设备,对于恢复血流通畅,缓解出血性损伤有着巨大的作用。
但是,其并发症也需要进行认真评估控制,保证治疗的效果和患者卫生安全。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冠状动脉介入结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我院56例AMI患者,根据不同疗法分组,对照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栓抽吸进行治疗,对比ST段回落、LVEF、TnT、CK-MB浓度变化,及术后TIMI分级与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患者PCI 术后TIMI分级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检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结合血栓抽吸治疗,能有效改善血流,提高左心射血等,降低死亡率和复发,临床可拓展运用。
【关键词】血栓抽吸导管;急性心肌梗塞【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032-02Clinical value of thrombus suction catheter i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ng Lanlin.The Sichuan Academgorodok Hospital,Sichuan,Mianyang6219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thrombus suction catheter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76 cases of AMI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review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rombus s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 St - paragraph fall,LVEF, TnT, CK-MB concentration changes, postoperative TIMI classifica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postoperative TIMI classification after PCI was evident(P<0.05); Postoperative indicators’ detection level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he control group(P<0.05);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thrombus suction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blood flow, increas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reduce mortality and recurrence in AMI patients.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 treatment.【Key words】Thrombus suction catheter;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血栓和斑块破裂,导致的急性或持续性缺血缺氧症状[1]。
血栓抽吸导管在冠脉介入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血栓抽吸导管在冠脉介入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2014年5 月至2015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 例,其中试验组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40 例,另外对照组40例为常规PC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TIMI血流分级。
结果:试验组患者 PCI术中无复流及回血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 vs.17%,P < 0.05),血栓抽吸远端血流 TIMI分级显著好转2级,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血栓抽吸导管是治疗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心肌梗死简单有效的方法,可提高PCI的治疗成功率,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减少心衰等并发症的发生,能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血栓抽吸;导管;冠脉介入前言: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中,梗死相关动脉病变部位得到扩张疏通,但有时却不能达到组织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再灌注,被称为“无复流(no-reflow)”现象。
,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直接 63D 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高达10%左右,特别是血栓负荷过重的急性心肌梗死出现血流放慢或无复流发生率更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而远端微循环栓塞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 过程中导致无复流现象最重要原因,故消除血栓性物质是治疗AMI的关键。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 I)能尽早,充分,持续地开放病变相关动脉,增加心肌细胞的有效灌注,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改善预后。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5 月至2015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 例,其中试验组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40 例,另外对照组40例为常规 PCI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38- 78岁,平均(57士5.2)岁。
常规PCI治疗组患者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6士4.64)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发病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基础上,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急性堵塞血管腔,造成心肌缺血损伤。
其治疗关键是,应尽快有效开通罪犯血管,改善心肌灌注,尽可能减少心肌组织的损害。
目前,“急诊PCI术”仍是能够及时有效地开通“罪犯血管”,实现最佳“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治疗策略。
需要解释的是,在既往的急诊PCI手术临床路径中,并不常规包含“血栓抽吸”环节,而仅是对STEMI患者利用冠脉造影技术确定病变血管后,立即用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到达远端后,常规球囊扩张并植入支架的过程。
然而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时,新鲜血栓或斑块被压碎而脱落(尤其是斑块内分子介质及激活的血小板)常引起血管远端不同程度的栓塞,进而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no-flow)”。
慢血流现象的发生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而且加重了全身的应激反应------这些都是导致病情恶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STEMI患者的即刻效果和远期预后。
血栓抽吸新技术预防冠脉微栓塞血栓清除装置分为普通抽吸导管、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和血栓保护装置3大类,种类不同,其应用价值和临床效果也不同。
此外,普通抽吸导管还提供了一条超选择性灌注药物等的途径。
相比静脉途径给药,经指引导管冠脉内灌注糖蛋白IIb/IIIa受体抑制剂可提高冠脉内药物浓度,并可减少全身出血副作用,达到单纯抽吸后需要强化抗凝的要求。
因此,导管血栓抽吸术很可能成为急诊PCI 过程的必须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近来,急诊PCI已经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容,PCI除包括PTCA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外,还包括能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旋磨术、定向旋切术、抽吸术以及激光血管成形术等技术;无疑随着抽吸导管的应用,可望将这些血栓、斑块等有形成分及炎性因子、组织因子等无形成分抽出体外,以期解决或减轻血管堵塞和继发的高凝、炎性反应所致的后续相关并发症。
急诊PCI术中,根据造影结果对STEMI患者罪犯血管的血栓负荷和狭窄程度等病变特征进行充分评估,从而决定血栓抽吸装置的应用策略,将使STEMI患者更大程度获益并提高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