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三)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三)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三)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三)已完成1

常书鸿是学什么出身的

?A、化学

?B、历史

?C、美术

?D、考古

我的答案:C

2

甲骨文的发现者是

?A、王懿荣

?B、王国维

?C、王圆箓

?D、刘鹗

我的答案:A

3

古史研究方法论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来的?A、王懿荣

?B、王国维

?C、王圆箓

?D、刘鹗

我的答案:B

4

最早著录甲骨的书是《甲骨文》

我的答案:×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兼论梁思永先生对中国考古地层学的贡献 提要: 考古学乘西学东渐之风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至现在贡献巨大,解决并正在试图解决很多重大课题,例如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人类起源演进问题等,而考古学最根本的基础即是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其地层学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但是作为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其地层学的发展脉络相对而言较为模糊,就其渊源问题有些语焉不详。学术界一般认为自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遗址考古地层学始真正得以确立1。但是学术界并没有明确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与世界考古地层学的关系,并认为考古地层学“在相当程度上是经验问题和技术传统问题”2,但是对于作为新兴的中国考古学的技术传统,学界并没有给出清晰结论。这样,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在考古学史上显得比较突兀,似无源之水或者说源头不甚清晰。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考古地层学的发展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经过是被誉为地层学革命的20世纪初新大陆考古,考古地层学原理得到广泛应用。而此时正是中国考古学筚路蓝缕之时。 本文除了试图厘清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脉络外,主要目的还在于试图考察影响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变化的学术背景(包括考古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的学术背景)以及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是经验积累导致地层学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考古学的发展?还是考古学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变化致使考古学需要新的获取资料的手段,从而带来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这似乎是那个著名的二律背反“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问题。 1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10 p22 2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出版社1997.6p151

世界电影的诞生时间

世界电影的诞生时间:1895。12.28 地点:法国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 第一部电影:丰泰照相馆任庆泰《定军山》 第一部短故事片:张石川、郑正秋《难夫难妻》 短故事片趋于成熟的标志:张石川《劳工之爱情》 第一部长故事片兼凶杀片:任鹏年《阎瑞生》 民族电影确立的标志:张石川《孤儿救祖记》 第一位女演员:黎民海《庄子试妻》中的严珊珊 第一部电影剧本:洪深《申屠氏》 第一部爱情片:但杜宇《海誓》 第一部侦探片:管海峰《红粉骷髅》 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第一部歌曲配音片:联华孙瑜《野草闲花》 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蜡盘配唱[出自野草闲花] 第一部完整的歌曲配音片:明星张石川《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袁牧之《都市风光》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蔡楚生《渔光曲》 无声电影达到顶峰之作:吴永刚《神女》阮玲玉主演 第一部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 第一位女导演:王苹 第一部富于史诗特点的战争片:《南征北战》 海誓的相关信息: 但杜宇的第一部电影。创作上,为拍电影专门写的剧作—本事;人物上,多为时尚新女性,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上追求女权,自由与民主的思想;艺术上,不同的景别、角度与剧情的关系,服饰、背景西化;表现手法上,用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人物的关系,心态及影片的感情基调。 第二章 电影公司的创作特色:【明星】改良社会,娱乐大众【长城】以问题为中心,探讨人生意义【神州】看重电影的艺术品位,重视电影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民新】宗旨务求其纯正,出品务求其优美【大中华百合】欧化【天一】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力避欧化,尚古【上海影戏】唯美 影戏观的内容:注重教化性;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第三章 古装片的代表作:天一的《梁祝痛史》和《义妖白蛇传》 武侠片的代表作:《火烧红莲寺》 联华公司概说:罗明佑创立,打出“复兴国片,改造国片”旗帜,宗旨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是一个具有垄断性特征的现代企业。初期拍摄的影片被称为“新派” 孙瑜的导演特点:富于清新浪漫气息的导演风格赋予“银幕诗人”称号 第四章 左翼电影文化运动【定义】:指在中共的领导下,以往电影界输送左翼进步人士,制作进步电影的手段,唤起民众抗日和反抗阶级斗争的政治意识的一场电影文化运动。【成就】:改变了电影创作的倾向,使电影探索与时代、政治相结合;显示了进步电影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大大提高了电影创作的质量,创作了一批中国电影史上艺术性、思想性很高的优秀电影作品,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电影音乐。 夏衍电影:《狂流》《春蚕》【特点】:理性而细腻的现实主义风格;最早将新文学改编成电影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中国很早就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下面由为你整理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1928年10月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发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机构。 新生代研究室的周口店发掘 1929年在裴文中的主持下,发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随后,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得到确认。1933年由裴文中和贾兰坡发掘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等项发掘 1928~1937年间进行了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开始发掘小屯遗址的时候,发掘水平不高,主要目标是有字甲骨,还缺乏分辨复杂遗迹的能力。1930年,在国外专攻考古学专业的梁思永学成归来,不久参与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辨识

了仰韶文化以外的又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梁思永后又进行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从地层上解决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他还参加小屯遗址的发掘,在发掘方法上有明显的改进。 从此,殷墟发掘走上科学的轨道,取得了较大的收获。在小屯村一带,先后发现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获得22000多片有字甲骨和其他珍贵文物;又在侯家庄商王陵区发掘10座规模特大的商代大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科学资料。与此同时,又发掘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的战国时期魏国墓葬,以及日照两城镇、永城造律台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 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采用 国际上从5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方法,被视为史前考古学中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8年后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65年底建成中国第一个放射性碳素断代实验室,1972年开始公布年代数据。后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等单位,也相继建立这种实验室。各实验室已公布考古年代数据10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史前时期。放射性碳素断代已成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必要手段。这为建立各种文化类型的年代序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科学根据。在探寻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进行夏文化的探索和先商、先周文化的研究方面,放射性碳素断代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他几种断代方法,例如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20200627205223)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09 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 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 世纪20 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 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 世纪20 年代至20 世纪20 年代) 形成期以19 世纪20 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 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 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 年至1918 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 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 在的关系。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几代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坎坷中终于发掘出了近现代考古学,并且其在我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下面由为你整理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 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它比起1842 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 nm ark) —书足足早了11 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 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 国家。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1898年安阳小屯村再次发现有字甲骨文,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是1926年从美国学习人类学归来的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发掘。 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旭生)被 推选为中方团长,黄文弼代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参加该团去新疆进行考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在带来“科学”、“民主”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国内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追根溯源,寻找实据,证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为攸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此后不久,一批中国学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对周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得到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并颁发了保护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复了周口店、殷墟两项中断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置考古专业;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发掘工作。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各地考古队伍日益健全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水平得到提高。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对史前时期的半坡、北首岭、庙底沟、屈家岭、北阴阳营等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对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郑州、丰镐等遗址和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及其他重要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受到西方考古学家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其后一些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考古学会及相关的研究会;考古学得到迅速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科技手段,开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大遗址考古发掘得到加强,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尤多,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西南边疆、北方大漠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田野考古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整体规划,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对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根据现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墓葬时,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得到较好保存;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考古发掘还扩大到古代矿场、作坊、窑址、工场和沉船、桥梁等。 我国考古工作者积极探寻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为全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对中国境内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了一二百万年以来直立人、早期智人至晚期智人在中国境内的进化过程及其生存活动情况;对中国农业起源的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充分的证据证明距今1万年以上;理清了广阔地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建立了史前文化的系列和编年框架,提出了区、系类型的考古学理论;随着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史前村落的揭露,对聚落形态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对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获得重大成果,引起了世界考古学界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关注;在豫西及晋南地区对夏文化进行了连续、深入的探索,找到了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郑州地区发现了二里岗文化遗存,从而确认了早商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和其他重要遗址、墓葬的发掘也获得世人瞩目的成就。甲骨、简牍、帛书等文献又有许多新的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批重要史料。 从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汉三星堆的发现与发掘,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西安汉

中国考古学论金石学的发展

谈金石学清代兴盛原因 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清朝发展兴盛发展。 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但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贯穿金石学的发展,春秋末叶到隋唐五代的金石学萌芽期,金石学起源于北宋,宋代的金石学肇创演进期,清代的金石学兴盛期,清末到1959年前的近代考古学期。根据相关文献综合考察,元明时期应为金石学的中衰期。 金石学在清朝的兴盛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有必然的联系。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思想上统治者也实行专制的方式,推行传播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有些官员腐败不堪,剥削群众,封建社会的矛盾更加明显,人们起义也不断增加,为加强统治,清朝大兴文字狱,一些知识分子为了避祸,在写字作文时在内容上避免的涉及有关国家政治统治的方面,隐居诗赋于山水远离官场黑暗,有的钻进故纸堆里,从事考据治学。清代也提倡整理,考汀古代的文献,转移人们反清斗争目标。清初顾炎武等人重视考据的治学方法,到乾隆,嘉庆时期形成考据学派,随着考据学派的盛行金石学鼎盛发展。 除此之外清朝的一些喜爱和从事考古学方面的文人也对金石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乾隆年间,曾根据清宫所藏的古物,编写了《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其后有《考工创物小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捃古录金文》、《斋集古录》。梁诗正,王杰等奉权编订的《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年寿鉴古》,推动着金石学研究不断前进。到了清末,金石学并没有因清政府政治上的内外交困而停滞不前,反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的金石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石刻的系统研究方面。著名学者主要有杨守敬、叶昌炽、康有为、吴昌硕等。此时石刻研究经历了乾嘉以来较长时间的全面深入研究,进入到了鼎盛时期,从事金石研究的队伍庞大起来,专研金石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促使很多文人研究金石学,金石学的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阔。 清末的时候,金石学的发展也与学术密切相关,与古器物的鉴赏活动高度结合,这促进了古代文人对金石学的研究;在金石学的研究方法上注重系统性和多样化,金石学以著录的方式使这一学术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有利于对金石学的发展多样化的研究。并使这种趋势带入了一个包容甚广的系统。金石学发展向着多方面的研究促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有利于考古研究埋进更加深入的步伐。 杨芳玲201201010064

1949年以前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论述1949年以前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成四个大的阶段,即考古学的萌芽时期、金石学产生与发展的时期、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时期和考古学的大发展时期。1949年以前的中国考古学成就主要包括前三个阶段。 1.考古学的萌芽时期(古代—北宋):我国古代已有少数人认识到古物的重要性并试图加 以解释,有的还以古代遗存作为历史资料。这一时期古物多为偶然出土,没有正式发掘。 也没有关于考古学的理论著作。 2.金石学的产生与发展时期(北宋—清末):北宋时代,研究古铜器及其铭文和石刻文字 的金石学诞生了。对宋代金石学有开创之功的是宋仁宗时的刘敞,他的《先秦古器记》是古代最早的金石学专著。元明两代,金石学的成就不大。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金石学的特点是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较广,并且有一些集成性和综合性的著述。清末至民国初年,金石学的研究范围更广泛,不仅包括新发现的甲骨、简牍,而且兼收明器和各种杂器,不再限于文字,罗振玉和王国维是当时集大成的金石学家。 3.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时期(1911—1949年):真正的近代考古学是从五四运动以后开始的。 这一时期考古的主要成就: a.以北平地质调查所为中心开展了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 我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1921年发掘了仰韶村遗址,第一次证实了我国有石器时代 遗存。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在其主持发掘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了第一个完 整的猿人头盖骨。1933年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化石以及文化遗 物。 b.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下属的考古组成立于1928年。此前 两年,李济等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这是第一个我国学者自己发掘的 遗址。1930—1931年史语所考古组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发掘了一处史前时 代遗址,即龙山文化最早的发现地。1934年出版的正式发掘报告《城子崖》是我 国出版的第一本田野发掘报告集。1930年梁思永等发掘了黑龙江的昂昂溪和内蒙 古的赤峰红山等遗址,证明了东北地区存在细石器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省 安阳市后岗判明了小屯—龙山—仰韶三叠层。1928—1937年史语所考古组的李济、 梁思永等大批学者对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进行了十五次大规模的发掘,为商史研究 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c.北平研究院(成立于1929年)和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的工作也十分重要。 北平研究院成立后发掘了河北易县战国都城燕下都、陕西宝鸡斗鸡台墓葬等遗址, 主要学着有马衡、苏秉琦等。中国营造学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调查和研究, 1937年我国建筑家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县发现唐代佛光寺大殿,是目前我国现存时 代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 d..在这一期间内一些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做了不少调查和发掘,也有一些是中外考古 学家联合进行的。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09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在世界考古学的发展历史中,中国考古学产生相对较晚,而且是随着西学东渐而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但在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从比较早的时期开始,不同时代的文人学者就对古代遗存,特别是古代文物有着传统的喜好。不过,这些研究古代器物的学问虽然在一定程度了丰富的古代历史的研究,但是最终也没有直接演变为现代考古学。 一、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传入(1921年以前) (一)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 古人在追寻自己的历史时,很早就开始注意到埋藏于地下的古迹和古物。根据对古器物的收集方式和研究深度,这一时期又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零星发现和研究阶段(北宋以前时期) 北宋金石学产生之前,人们对地下出土的古器物和古文字资料虽然比较重视,但并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 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引用他实地调查到的古迹材料。如在《春申君列传》中提到考察春申君故居的情况:“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他也曾“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① [加拿大]布鲁斯?G?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第2版),陈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汉武帝时,曾有人得宝鼎于山西汾水,献于汉武帝,故将此年改元为“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所献宝鼎实际上就是商周时期青铜鼎。 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美阳(今武功)得鼎,献之”(《汉书·郊祀志》)。好古文字的张敞对这件“尸臣”鼎铭文进行过考释。 东汉时期,许慎在撰写《说文解字》时,曾注意收录和参考郡国山川出土的钟鼎彝器之上的“前代之古文”。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盗掘魏王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后经过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释读和考订,最终整理和编次为《纪年》、《易经》、《国语》、《穆天子传》等十几种古书共七十五篇。这些古书被后人统称为《汲冢书》。 北魏时期,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其中对各地的古城、陵墓、寺庙、碑碣以及其他史迹多有记述,许多现在已经损毁不存,其价值甚大。其后,唐代的《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也调查和记载了许多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寺观等遗迹。 综上所述,自两汉以来的,虽然一直有人在零星地调查、收集和研究古代遗存,但从总体上说,还没有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艺术大家庭中最年轻的成员—— 一、影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一)电影 1.产生背景:19世纪后期,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促成电影艺术的诞生。 2.世界电影诞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售票放映自己拍摄的《火车进站》、《拆墙》等影片。 3.中国电影诞生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自购摄影机,拍摄由京剧名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等片断。 4.世界有声电影诞生: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5.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公司联合摄制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洪琛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蜡盘配音的方式。 6.有声电影的发展: ①20世纪30年代,光学录音技术被采纳应用。②40年代末,磁性录音技术被普遍采用到电影中。③60年代以后,电声学及现代录音技术进一步改进,声音的清晰度和保真度达到较高水平,同期录音亦更加完善。特别是多声道立体声环绕音响系统的出现,产生了70毫米电影六声道立体声系统的道尔贝(光学)电影立体声系统,在影院里创造出使观众身临其境的音响环境。 7.彩色电影的诞生 《战舰波将金号》人工涂出来的颜色。①20世纪30年代初,彩色感光材料的发明,为彩色影片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1935年,美国好莱坞影片《浮华世家》。 ②50年代末60年代初,普及世界各国,色彩逐步由单纯地表现颜色到成为电影的又一个重要的艺术元素。 8.电子计算机时代的电影

20世纪90年代,影片使用计算机合成技术。美国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没有动用一人一笔,完全由1500多个电子计算机制作的镜头组成的。 9.科技对电影的贡献: 科技的发展,不仅为电影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语言,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电影艺术各个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①.声音进入电影,促成了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诞生; ②.轻便摄影机、高速感光胶片和磁带录音机的出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实现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的美学追求。 (二)电视 1.电视的产生: 电视与电影、广播相比,是最年轻的传播工具,却比其它艺术门类、传播媒介发展得快。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开始定期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法国1938年,美国和苏联1939年相继建立电视台,并定期播出电视节目。2.彩色电视的产生: 1954年,美国正式开办了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苏联也于这一年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中国电视的诞生: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同年6月15日,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4.新型电视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录像机、有线电视、卫星直播电视,以及多功能电视、多声道立体声电视、数码电视、声像立体化电视、高清晰度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型电视产品层出不穷。 家庭录像机在70年代问世,80年代大批投入生产,如今普及到千家万户。尤其是90年代中期家庭影碟机,即VCD机、DVD机等相继问世,使“家庭影院”逐渐成为现实。这加快了电影与电视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进程。

中国考古学感想1

——探索历史奥秘的学科姓名:夏春花学科:中国考古学通论指导老师:耿纪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有五千年之久。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朝代亦或是有着战功赫赫的伟人们,都是寥寥繁星中的一颗,而作为后世人的我们想要了解他们及他们时代的历史、经济、文化等等,只有通过当时所遗留下来的东西。自然而然,我因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学习了《考古通论》,虽然至今为止只上了一节课,了解的只是一些常识,上课的时间并不长内容也不是很全面具体,但那并不足于影响一些我的感受和想法。 首先,由我介绍一下我这节课主要听讲的内容(虽然这些内容并没有老师所要传授我们的内容丰富):考古是一门学科,而且是很重要的对于历史探究的一门学科,它是根据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的历史。研究的对象一般是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而那些没有经过人工加工的自然物品,那么必须确定它是和人类有关的或是可以反映人类的活动。我们所要考究的对象又要分为:1、遗物;2、遗迹;3、遗址。这三方面有一共同的特点便是“遗”,从字面上看就是遗留下来的,或是遗传下来的,总而言之是有经历一定的年代而到现在为止仍然可以使我们所考究的,仍可证实古代人类的一些现状的可移动性的器物、不可移动性的迹象及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的集合体。在考古学中考古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考古文化指的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的共同体。一种考古文化,一般有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

址组成。考古文化中又包括:考古年代(相对年代及绝对年代)、年代的分期法(二分法、三分法和六分法)、研究方法(地层学、文化学和地层关系的研究);还有很多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比如:空中摄影、遥感勘测、地下勘测、分析鉴定技术、计算机技术、、、、、、虽然我国考古这条路上的很崎岖,也不是最先重视考古这一块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考古的崎岖道路上我国取得的成绩是相当不错的。 从宋代金石学的成立到清代金石学的兴盛,再到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和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不乏这方面的专家和兴趣爱好者,再加上我国政治制度的不断改革,经济的不断进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考古事业一定会再攀新高、再谛佳绩。放眼现在,我们不是不仅已有地上考古、航空考古还有海上考古了吗再看未来,我们的考古事业一定是不可估量,无法想象的。 在学习了一节课之后我才明白了考古的难度,考古需要知识量的庞大性,所以我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它。想想以后考古事业飞速的发展,真的让人热心沸腾啊!虽然我主修专业不在此,但是作为一名兴趣爱好者,我真的诚心希望我国考古事业飞黄腾达,也希望自己可以略尽绵薄之力。

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一》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一》The Archaeology of Chinese -1 二、课程号:10617540 三、课程类别:核心专业课 四、学时:72学分:4 五、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中国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发现与研究,要求学生 对中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因素及其区系类型有较完整的认识,并对史前考古学的主要特点及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有较为系统的了解。 六、教学纲目 第一讲:导论(2学时) 一、史前考古与考古学的石器时代 1.考古学的时间概念 2.“史前考古学”定义 3.石器时代的分段 二、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特点 1.基本内容与基础理论 2.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的比较 第二讲:旧石器时代考古(20学时) 一、旧石器时代的特点(1学时) 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况(1学时) 三、旧石器考古基础知识(4学时) 1.地质年代(时段、时间单位、对应的考古学分期) 2.第四纪古环境(冰期、动物群、沉积物) 3.人类的演化发展(种属、演化、阶段、体质特征) 4.旧石器的制作与类型(原料、打片、修理、分类) 5.基本方法(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 四、旧石器时代早期(4学时) 1.概况 2.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3.其他地点的人类化石与文化 A.云南元谋人地点

B.陕西蓝田人地点 C.辽宁金牛山人地点 五、旧石器时代中期(4学时) 1.概况 2.北方地区的人类及其文化 A.山西丁村人及其文化 B.陕西大荔人 C.山西许家窑 D.其他文化地点 3.其他地区的人类及其文化 六、旧石器时代晚期(4学时) 1.概说 2.北京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3.晚期智人的分布 4.南北石器工业的分类 七、旧石器时代考古总结(2学时) 第三讲新石器时代考古(48学时)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概况(4学时) 1.旧、新石器时代文化模式的区别 2.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主要因素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区 4.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 二、黄河中游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6学时)1.区域划分与基本特征 2.渭河流域及豫西、晋南地区 ①老官台文化及“前仰韶文化” ②仰韶文化 ③庙底沟二期文化 ④客省庄二期文化 ⑤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 3.豫中及周围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①裴李岗文化 ②大河村文化 ③秦王寨类型 ④王湾(三期)类型 ⑤区域特点 ⑥考古学文化编年 4.冀中、南部与豫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①磁山文化 ②后岗一期文化 ③大司空一期文化

电影《传奇的诞生》观后感

电影《传奇的诞生》观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没有无缘无故的奇迹 ——电影《传奇的诞生》观后感 侯登强 电影《传奇的诞生》讲述了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从一个贫民窟的孩子到国家的“国宝”,贝利以1283个精彩进球证明了自己的足球天赋,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追求。辉煌可以忽略,品味成长,在贝利的故事里,我知道没有成功是无缘无故的。 人一生最值得反复寻找的事情是天赋和天命。在青少年时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呼唤,并愿意痴迷而行。在中年之后,找到自己的使命担当,敢做敢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贝利的不同之处在于艰难的生活使他在青涩的年龄就找到了自己的责任

和使命,并为之而奋斗不息。他的成长史看似传奇,实则有规律可循。 在贝利的成长过程中有多位关键人物:小伙伴、父亲、教练、对手…… 小伙伴们从小和贝利一起踢球,童年里的美好始终贯穿在影片当中,不仅仅是启蒙,还是一股最为珍贵的精神力量。贝利和小伙伴们将整个贫民窟当作他们的球场,秀球技、打比赛,因地制宜,率性而为。居民区的人们给予他们最大的包容。为了能够买到真正的球鞋,一名小伙伴遭遇意外,他愧疚不已,也更激发了他努力踢球的决心。伙伴的力量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必需。在最为敏感的生命阶段,兴趣的种子一旦发芽,就会恣意地生长——天赋被开启。 贝利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任加球技娴熟,一次比赛中决断迟疑造成腿伤,告别球场。他是贝利的第一任教练,也是最成功的教练。在贝利遭受贵族嘲讽的时候,他告诉贝利要回到自己更为重要;在贝利跟随自己

劳动的时候,他陪贝利用水果练球,将任加的精髓在玩中一点点赋能到儿子身上;在贝利离开家的时候,他嘱咐孩子要练就强大的内心……当贝利带领巴西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他在遥远的乡下泪流满面……父亲应该是坚定站在孩子身后的那个人,他知道自己的孩子最需要什么,他也相信孩子可以创造奇迹,他更懂得任何的成功除了天赋,更要经历丰富而专业的训练。 在一次由贵族和贫民窟孩子之间的足球比赛中,个头矮矮的贝利冲锋陷阵,技压群雄。一位老者比赛后主动找到贝利的父亲,希望可以邀请贝利去球队打比赛。几年之后,贝利的母亲给这位老者去了电话,贝利离开家乡去了大城市踢球。在遭到教练质疑后,贝利一个人曾经想回到家乡去。还是这位老者在车站给他人生选择的关键提醒。 马佐拉一度是贝利的对手,他嘲讽贝利、打击贝利,刺激着贝利。从童年到青年,两个人也最终都成为国家队伟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金石学 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萌芽于春秋至隋唐五代,形成发展于北宋,兴盛于清代。北宋曾巩最早在“金石录”中提出“金石”一词。历代金石学研究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但未能发展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代考古学由西方传入中国后,金石学便逐渐演化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中国金石学的发展历程 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中国金石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近代考古学期。 (1)萌芽期 金石学的萌芽期是从春秋到隋唐五代。春酒战国时期就有学者为了阐明古代文献或者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二注重实物资料的研究。但这一时期研究者甚少,无专著问世,没有形成一门学科; (2)发展期 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金石学逐渐产生。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3)兴盛期 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其后又出现了许多金石学著作。这一时期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 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及明器和各种杂器。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的学者。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4)近代考古学期 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但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仍有学者进行金石的整理和研究,但独立的金石学已不再存在,金石学变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汲冢书(竹书纪年) 西晋时盗墓贼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时期墓葬,残存十余车竹简,在西晋地方政府的安排下,全部送到当时的首都洛阳,经整理编写,其中一部分成为被后人所称的《汲冢书》,又称《竹书纪年》,以编年体叙述了夏商周春秋和战国时期魏国的历史。 *石鼓文 战国时期秦国刻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唐初发现于陕西,共10块鼓形的石头,每块上刻有一首四言诗,内容为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所刻字体为大篆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书法浑厚自然,匀称秀美,是周代古籀之风格,但又可看出由大篆向秦小篆转变的趋势,因此它在文字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安碑林 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北宋时,为保存唐“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等碑石而创建,经金、元、明、清、

傅斯年与中国考古学

考古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诞生,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传统金石学的发达;二是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传入。(注:参见张光直:《考古学与中国历史》,收入《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年。)再加上一大批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考古学这门新兴学科得以在中国建立并迅速发展壮大。傅斯年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代表人物。 傅斯年(1896-1950) ,字孟真,山东聊城人。早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他就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创办《新潮》杂志,宣扬“民主”、“科学”等西方新思想、新学理,名震一时。1920 年初启程赴英国、德国留学,初攻实验心理学,后治哲学,兼读历史、数学、物理学、语言学、人类学、比较考古学等科。1921 年底回国,受聘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学长及国文、历史两系主任,后受命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所长一职长达三十余年,直到去世为止。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了中国考古史上多次重大发掘,如安阳殷墟、城子崖等。抗日战争期间,该所继续在西南、西北等地从事考古活动,并在整理、研究考古发掘物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为建立科学的考古学荜路蓝缕。傅斯年倡导的“近年的历史学就是史料学”,即是建立在考古学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此外,他广延人才、培植新秀,为考古学的薪火相传呕心沥血,体现了一代学者对考古学的关心与重视。本文主要探讨傅斯年在考古实践,即他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期间对考古学的发展所作的推进作用,以及他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上的特殊贡献,借以说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尽曲折,经过众多学者长期不懈、共同奋斗的结果。 一、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的发皇地 “傅斯年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恐怕应在于他创办并主持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注:杨志玖语。转引自《傅斯年与历史语言研究所》,《文史知识》,1999 年第5 期。)1949 年以前,该所是从事田野工作最多的单位,举其荦荦者即有:1928-1937 年在安阳殷墟的十五次发掘;与山东、河南两省地方政府分别组成古迹研究会,发掘了山东城子崖和两城镇遗址,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基地,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东周墓地以及永城造律台等遗址。抗战爆发后,时局动荡,中国东南半壁河山沦入日本之手。该所仍在大后方坚持考古发掘不辍,先后组成几支考察团,发掘了云南大理、苍洱地区的古代遗址,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及成都前蜀王建墓,又在河西走廓和关中地区进行调查发掘,获得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下面仅以安阳殷墟的发掘和研究为中心,说明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 傅斯年1928 年 4 月受命筹建历史语言研究所,他所拟定的工作计划包括范围相当广泛,共列有九组:文籍考订、史料征集、考古人类及民物、比较艺术,以上属历史范围;汉语、西南语、中央亚细亚语、语言学,以上为语言范围。后在正式成立时合并为三组:(注:历史语言研究所在1934 年增设人类学,(第四组),1946 年又设立北平图书史料整理处。)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分别聘请陈寅恪、李济、赵元任为各组主任。从先前把考古学纳入历史范围,到将其与历史学、语言学并列,视为一门独立学科,体现了傅斯年对考古学的重视,代表了世界考古学发展的趋势。 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傅斯年聘任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博士毕业生、山西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doc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 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它比起1842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nmark)一书足足早了11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