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42
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考古学的发展也日渐得到重视。
考古学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复杂学科,是人们了解古代文明、掌握历史真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重要考古遗址、考古技术等角度探讨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
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自1844年发掘颐和园之后,考古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1901年,徐福第在河北清苑发掘了龙门石窟;1905年,学者瞿曙华率中国人首次以中国人为领导进行断代百年的明清南京城的发掘;1928年,中国考古界第一个设代表团参加国际考古界会议。
1946年,中国文化遗产管理局成立,对遗产保护进行统一规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考古学的投入逐渐增加,全国性考古队伍不断壮大。
这里提出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是叶浅予。
叶浅予是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与管理专家。
他主持发掘了中国贯休墓葬和南阳汉墓等重要考古遗址。
二是赵朴初。
赵朴初是杰出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
他曾主持和参与过大量考古发掘工作,包括发掘“殷墟库房”和“长沙楼山墓”等。
二、重要考古遗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历程与重要考古遗址息息相关。
中国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址,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和历史悠久。
1. 聚宝盆聚宝盆考古遗址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
聚宝盆是一处唐宋遗址,是唐朝时期产生于“三山五园”之一的独特作品,汉、唐、宋、元、明等多个历史时期均有建筑遗迹。
聚宝盆的发掘揭示了南方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的情况,也展示了唐宋时期各种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2. 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岷江河谷文化的化身。
三星堆遗址推广了四川史前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峨眉山谷的早期人类聚居地研究和大约3000年的神秘符号体系研究做出了贡献。
目前,三星堆本体和洛原遗址应该是被放在了重要的遗迹里。
3. 兵马俑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精工细緻的古代陶俑艺术宝库。
中国考古挖掘的发展与成就中国考古学自20世纪初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它的长期历程中,挖掘和发掘工作成为了关键的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考古挖掘的发展与成就,并介绍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
一、考古挖掘的历史发展中国考古挖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年,但直到近代才真正形成了系统化的挖掘方法和科学化的发掘过程。
20世纪初,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并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提高了发掘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挖掘技术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考古挖掘的技术手段也不断提升。
最初的考古挖掘仅仅依赖人力和简单工具,如锄头、铁铲等。
随着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引入,考古挖掘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如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扫描等现代技术成为了考古挖掘的重要工具。
三、考古挖掘的重要发现1. 萧县大墓群:位于河南省萧县的大墓群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
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金器和陶器,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宗教、政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 三星堆遗址:四川省广汉市发现的三星堆遗址被认为是古蜀文明的重要遗存。
考古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象牙器等文物,揭示了古代蜀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3. 殷墟: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突破。
在殷墟的挖掘中,出土了许多商代青铜器、玉器和甲骨文等珍贵文物,有力地证实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四、考古挖掘对历史研究的意义考古挖掘不仅仅是为了寻找珍贵的文物,更重要的是通过文物的发现和研究,来揭示和解读古代社会的历史与文化。
考古挖掘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实物证据,有助于填补历史文献的不足,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更全面的资料。
总结中国考古挖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挖掘方法的改进使得中国考古学开创了新的时代。
重要的考古发现,如萧县大墓群、三星堆遗址和殷墟,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丰富文化遗产。
考古挖掘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也加深了人们对中国悠久历史和文明的认识。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考古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物学,其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1840年以前),实现了从古物学到考古学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8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与埃及学的形成、温克尔曼写成《古代美术史》、汤姆森提出“三期说”等。
第二个阶段是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期(1840—1960年),考古工作在地域上由欧洲、近东扩大到全世界。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86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蒙特柳斯提出系统的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与推广等,科学的考古学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第三个阶段是持续发展期(1960年以来),考古研究从文化谱系和编年工作转向阐释考古现象。
这一时期见证了“新考古学”及其他考古学流派的兴起、自然科学和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广泛应用、考古学的进一步世界化,也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兴盛发展。
第一节欧美考古学简史人类探索过去的好奇心不难理解。
目前所知最早对古代实物进行探索的事件,是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国王纳波尼德挖到一座神庙地板下面近2000年前的基石。
无独有偶,按照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的记载,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曾在公元前1世纪收藏“古代英雄们的武器”。
然而在考古学或古物学研究出现之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于过去的知识仅仅来自于文字记载、宗教信仰、口碑、传说和迷信。
直到中世纪末,随着人文主义在意大利的再度出现,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才取得进一步的认识。
至15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和古物的兴趣。
考古学是从古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19世纪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领域在欧美出现。
一、从古物学到考古学(1840年以前)(一)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古物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代的研究,从而开始了对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刻和铭刻的搜集。
15世纪后半叶,罗马收藏之风兴起,教皇、红衣主教和显贵们纷纷把自己的别墅装点成古代艺术的宝库。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作者:袁晓莉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6期【摘要】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既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又有传统史学的烙印,马衡和李济两位先生对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通过对两位先生的考古学之路进行逐一爬梳,以便对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有一深入的把握,希翼对当下的考古学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考古学;马衡;李济近年来,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定位问题的争论虽已平息,但我们对中国考古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强大的史学传统依旧缺乏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在对传统金石学的继承和西方考古学技术的应用方面。
现以马衡、李济为中心,从考古发掘的技术层面,对他们的考古学之路进行逐一爬梳,以期对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马衡生于1880年,幼时从业瀚受学。
岳父叶澄衷曾资助他搜集文玩、研究金石。
1919年,马衡受聘于北大,初任书法、骑术等研究会的导师。
同年秋,为史学系三年级讲授金石课程,这也是该系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开设这门课。
①1922年2月,开始主持新成立的国学门考古研究室工作,8月蔡元培提议升为教授。
1923年河南新郑农民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马衡获悉后,迅速至新郑调查出土古物地点。
负责此事的工作人员向马衡介绍了器物出土情形及后来发掘经过,“先后开井四口,略有所得。
其后划定范围,南北长三丈五尺,东西宽四丈五尺,层层发掘,至三丈深,见有墓穴作椭圆形,上易明砂,中有残骸残玉,穴外环列各器。
”②马衡到达新郑时,发掘己经结束并回填了泥土,正逢在旧坑北面新开一坑。
马衡根据他人所言绘一《新郑县发掘古器物图》,大致标明发掘坑、墓穴、骸骨及遗物的位置。
写了《新郑古物出土调查记》,详细报告了新郑铜器发现的时间、地点、经过、种类及其数量、制作材料,并绘制了图纸,及其出土器物的位置等。
1929年11月马衡偕同傅振伦、常惠等人,以《水经注》及顺治、乾隆年间的《易水传》为线索对燕下都作了实地调查,并于1930年组成“燕下都考古团”,对老姥台遗址进行发掘。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西方的考古学在中国开始流行,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开展考古调查和挖掘活动,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和兴趣。
洋务运动期间,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揭示和研究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历史,试图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轨迹。
这些早期的研究和活动奠定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基础。
第一个阶段是1895年至1949年的民初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由自学者和业余考古学者主导。
许多学者独立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积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
在此期间,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被挖掘出土,例如殷墟和秦始皇兵马俑。
同时,一些学者开始系统地记录和整理考古资料,建立起一定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如梁启超的《中国考古学史纲要》。
第二个阶段是1949年至1976年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开始得到重视和支持,国家成立了多所考古学研究机构,建立了中国文物管理和保护体系。
国内外考古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合作与交流,许多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引入和运用。
1953年,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和发掘进一步深入,一些重要的考古遗址和文物被发掘和保护,丰富了对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的考古研究和发掘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迅速推进的时期。
和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全面加强了对考古学的支持和投入,建立了更多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培养了大批专业化的考古学人才。
同样,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日趋活跃。
随着科技的进步,诸如遥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手段的引入与应用,大大加快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考古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学术复兴运动的一部分,它通过对古代文明和历史的研究,深入挖掘和理解中国的文化根脉。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学者和业余爱好者主导到政府主导的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野外挖掘研究到建立专业机构和学术研究体系,初步确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在带来“科学”、“民主”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国内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追根溯源,寻找实据,证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为攸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
此后不久,一批中国学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对周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得到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并颁发了保护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复了周口店、殷墟两项中断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置考古专业;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发掘工作。
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各地考古队伍日益健全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水平得到提高。
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对史前时期的半坡、北首岭、庙底沟、屈家岭、北阴阳营等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对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郑州、丰镐等遗址和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及其他重要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
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受到西方考古学家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
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其后一些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考古学会及相关的研究会;考古学得到迅速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科技手段,开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大遗址考古发掘得到加强,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尤多,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西南边疆、北方大漠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田野考古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
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整体规划,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对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根据现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墓葬时,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得到较好保存;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
考古学发展史及其学派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它通过对遗址、遗迹、器物等考古资料的发掘与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
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极为广阔,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过程。
本文将会探讨考古学的发展史及其学派。
1.考古学的历史起源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近代欧洲。
在十八世纪,人类开始对古代文明兴趣日益增加。
那个时候,人们常常会用“古董”这个词来描述古代物品,而这些古物是人们从土地和建筑物中挖掘出来的。
当时的古物研究主要局限于东方文化的研究,如孟加拉、印度、中国和日本,而欧洲的古物则被视为“古老的废物”。
但是,在十九世纪,在欧洲和美国,人们对考古学研究的兴趣慢慢增长。
考古学家们发现,在他们所研究的旧城镇和古代城市里,仍然保存着许多有价值的文化材料。
于是,他们开始对这些文化材料进行收藏、研究和展示。
这是考古学研究的起点。
2.考古学的流派考古学的发展不是平稳的,它经历了许多历史上的奇迹与波折。
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派,它们分别对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 德国学派根据考古资料发掘的任务与实践不同,考古学分为多种分支学科,如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美术考古学等。
德国学派是考古学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致力于历史考古学的研究。
德国学派注重文化材料的采集、研究和理论的建构。
其代表人物是汉斯-约阿希姆·柯尔(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和乔拜斯(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
在他们的努力下,德国的历史与考古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快速发展。
2.2 法国学派法国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于美术考古学研究,通过视觉艺术品的研究来研究古文化。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勒维中(Pierre Charles François Richer de Belleval)和楠特(Jean Baptiste Antoine Guilmi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