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动汽车复习题

电动汽车复习题

电动汽车复习题
电动汽车复习题

电动汽车技术复习题

1.电动汽车的定义:由电动机(或由电动机参与)驱动的汽车。电动机的电能来源于车载可充电蓄电池或其他易携带能量存储的装置。

2.电动车辆的第二次复兴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

3.电动车辆的第三次兴起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内燃机汽车的排放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4.推动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的三股社会力量是汽车制造商,能源生产商,和环保机构。5.一般发展电动汽车的技术路径是:近期—混合电动汽车;中期—纯电动汽车;

远期—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6.电动汽车的优点是尾气排放少、能源广谱化、能量效率高、运行费用低、系统可控性好。

7.发展电动汽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初始成本高;续驶里程短,载质量小;基础设施投入大;蓄电池的比能量和能量密度比燃油低得多。

8.电动汽车总体分蓄电池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9.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车身设计,电力驱动,能源系统,能源管理,系统优化,电能补充技术。

10.电动汽车的动力性指标:最高车速,最高加速能力,最大爬坡度,最高超载能力。

11.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状况可用车速、加/减速度、运行时间等参数来反映其运动特征。

1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狭义定义是既有内燃机又有电动机驱动的车辆。1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点:与纯电动汽车相比,行驶里程延长了2~4倍;能快速添加汽油或柴油;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内燃机以最有效的模式工作,在相同行驶里程的条件下,燃油消耗和排放少;可以纯电动方式工作,实现零排放。

14.缺点:结构和控制复杂;有排放。

15.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按结构分为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SHEV;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SPHEV。

SHEV PHEV

SPHEV

16.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按主要动力源分为电力主动型HEV和发动机主动型HEV。

17.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工作特征:

①发动机和发电机组成辅助动力单元一起产生所需的电能。发动机和发电机之间为机械连接,且无离合器。

②发动机输出的机械能首先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其电能一部分给蓄电池充电,另一部分经由电动机和传动装置驱动车轮。

③单条驱动线路:只有电动机驱动汽车行驶。发动机仅用于带动发电机发电,与驱动轮无机械连接,不直接驱动车辆。

18.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工作特征:

①内燃机和电动机都可通过各自的驱动线路驱动车轮。

②发动机单独驱动,电动机单独驱动,发动机和电动机混合驱动。

③为电力辅助型的燃油车,可降低排放和燃油消耗。

④当发动机提供的功率大于驱动电动车所需的功率或者再生制动时,电动机工作在发电机状态,将多余的能量充入电池。

19.混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工作特征:

①将串联HEV和并联HEV相结合,具有两者的优点。

②与串联HEV相比,增加了机械动力的传递路线。

③与并联HEV相比,增加了电能的传输路线。

20. 纯电动汽车三大功能系统:电力驱动系统,电源系统,辅助系统。

21. 纯电动汽车按用途分:(1)纯电动轿车;(2)电动货车;(3)电动客车。

22. 电动汽车现有的蓄能类型有:蓄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和高速飞轮等。

23. 电动汽车蓄能装置的典型结构:

第1种结构是以蓄电池为唯一动力源的结构。

第2种结构为采用高比能量与高比功率的两种蓄电池组和结构。

第3种为燃料电池和蓄电池组成的混合蓄能装置。

第4种为带小型重整器的燃料电池和蓄电池组成的混合蓄能装置。

第5种为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组合。

第6种为超高速飞轮和蓄电池的组合。

24. 在整车设计之初,合理选择电动汽车的质量和质心位置对提高其使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25. 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影响因素:

1). 行驶的环境状况 2).滚动阻力系数 3).空气阻力系数 4).机械效率5).整车质量6).蓄电池参数

26. 电动汽车能耗经济性评价指标

1). 续驶里程 2). 单位里程电池组容量的消耗量。

要使电动汽车能与燃油汽车相竞争,关键是开发住比能量高、比功率大、使用寿命长、成本低的电池。

27. 电动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可以分为化学电池、物理电池和生物电池三大类。

28. 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主要有:

(1)比能量高(2)比功率大(3)充放电效率高(4)相对稳定性好(5)使用成本低(6)安全性好

29. 镍氢电池的特点:

(1)比功率高(2)循环次数多(3)无污染(4)耐过充过放(5)无记忆效应(6)使用温度范围宽(7)安全可靠。

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高、比能量高、充放电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无污染、快速充电、自放电率低、工作温度范围宽和安全可靠等优点。

思考题

1.什么是电动车辆?有哪些特征?

电动车辆时指电能驱动电动机作为牵引或驱动行驶的车辆

电动车辆特征:电力牵引、效率比其他牵引方式高、单位重量的效率高、对环境无污染、噪声小、无油烟、起动快、轮对不易空转、机动性大、具有编组的灵活性和电工设备分配的机动性、车辆使用的电力可以用多种形式供给。

2.什么是电动汽车?目前分几类?

电动汽车是电动汽车的一种,也是汽车的一种,及使之全部或部分用电能驱动作为动力系统的汽车。

电动汽车目前分为三类分别是:蓄电池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汽车(FEV)。

3.电动汽车主要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电动汽车主要由电源供给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这四个部分组成。

电源供给系统作用:为电动汽车的驱动电动机提供电能。

驱动系统作用:在司机的控制小高效率的将蓄电池(燃料电池)或发动机的能量转化为车轮的动能,或者将车轮上的动能反馈到蓄电池中。

控制系统作用:根据驾驶员的操作和当前的整车和零部件工作状况,在鲍振华安全和动力性的前提下,选择尽可能优化的工作模式和能量分配比例,可以达到最佳的燃料经济性和排放标准。

能源管理系统作用:在满足汽车基本技术性能成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部件的特性及汽车运行状况,实现能量在转换之间按最佳方式传递使整车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合理。4.电动汽车能实现“少排放”、“零排放”吗?为什么?

能。因为以蓄电池、超级电容为动力的汽车没有排放物,可以实现零排放。以纯氢氧为燃料的汽车在运行中只生成水,不排放任何有害气体,能实现零排放。以富氢气体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在富氢气体支取氢气的过程中,排出C02。但仅是内燃机排放量的40%,燃料电池是以电化学原来发电,几乎没有产生氮、硫氧化物的条件,所以对大气危害甚少。混合动力汽车在城市公交、公共场所等对排放没有特殊要求有的地方,可以仅使用储存的电力,不发动内燃机也能做到零排放。

填空题

1.现代电动汽车发展主要由蓄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汽车三种类型。

2.电动汽车除具有汽车属性外,结构上形成了电源供给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能源

管理系统。

3.电动汽车电源供给系统主要由储能装置、变换装置、电源馈电线路组成。

简答题

1.电动汽车为什么可以实现零排放或少排放?

因为以蓄电池、超级电容为动力的汽车没有排放物。

以纯氢氧为燃料的汽车在运行中只生成水,没有任何有害气体。

以富氢气体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在制取氢气过程中只派出CO2,但仅为内燃机排放的40%。

混合动力汽车在公共场所等可仅使用储存的电力,不发动内燃机。

2.为什么说研发电动汽车对节能具有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电动汽车具有以下优势

1.现零排放,对环境友好

2.噪声低

3.热效率高

4.能量回馈机会多

5.可以解决汽车面临的能源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二章

填空题

1.蓄电池电容量测量的方法一般有恒流放电法、恒阻放电法、恒压放电法、定电压放电法、

连续放电法和间歇放电法。

2.燃料电池的极化包括阴极极化、阳极极化和欧姆极化三部分。

3.化学电池按电解质分类,可分为酸性、碱性、中性和有机电解液等四种。

4.电动车用的理想动力源应该有持续稳定的大电流放电、短暂特大电流放电和一次性储蓄

足够的容量。

5.铅蓄电池放电终止电压与放电电流大小有关。放电电流越大,连续放电时间就越短,允

许放电终止电压就越低。

6.电池内阻是电子导电阻力、离子导电阻力和接触电阻之和。

简答题

1.试分析蓄电池开路电压与终止电压的区别?

电池处于断路状态时,电池两极之间的电位差称为开路电压,主要取决于构成电池的材料特性。

终止电压是指电池放电时嗲呀下降到不宜再继续放电的最低工作电压,与电池类型及放电条件有关。

2.什么是蓄电池的标称能量?

标称能量时指在一定条件下电池所能输出的能量,电池的标称能量是电池的额定容量与额定电压的乘积。

3.安时是什么

电池容量表示电池储存的量多少一般用安培小时表示,称安时(Ah)

4.什么是空气电池?举例说明。

空气电池时指用氧气作为正极的活性物质,常用金属做负极的活性物质的一种电池如用Zn做负极的空气电池叫做锌空气电池。

5.什么是物理电池?举例说明。

利用物理原理制成的电池,如飞轮电池和超级电容器

6.试述超级电容电池的工作原理。

基于电极与电解液界面之间形成双电层的空间电荷层,在这种双电层种积蓄电荷,达到实现储能目的。超级电容器是充电过程中电解液与电极层间构成的化学电层。

第三章

术语解释

励磁方式:他励、并励、半励、积复励、差复励

开关磁阻电动机:根据磁阻差产生反转磁矩的原理而制成的一种电动机

稀土金属:指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族中的17种元素,表现为金属特征,多以化合物形式蕴藏在自然界中

电动机气隙: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与转子之间的空气隙,一般仅为0.2-1.5mm

永磁电机:用稀土等永磁材料来替代传统电机的电磁场装置制成的电动机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转差率:旋转磁场的转速n1与转子转速n之差与同步转速n1之比

简答题

永磁交流电动机为什么又叫无刷电机

永磁交流电动机不需要安装电刷、换向器(或滑环)

简述开关磁阻电机的特点

转矩-转速特性好,在较宽的转速范围内,转矩、转速可灵活地控制,调速控制简单,并实现四象限运行,有高的启动转矩和低的启动功率。开关磁阻电动机功率密度高、结构简单坚固、可靠性好,但转矩脉动大,控制系统较复杂、工作噪音大,体积与同样功率的感应电动机比较稍大

直流电机主磁极的作用是什么

产生气隙磁场

试述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特点

1、高效节能功率因数高

2、效率曲线平直

3、结构简单、便于维护

4、调速精度高

什么是电动机的转矩特性

第四章

简答题

电机的调速方式有哪些

可采用串接电阻、改变磁场强弱、调压变流和斩波调速,也可采用调压交流调速、串级调速、变频调速和柯蒂斯PMC调速控制等方式

试述串励电机无极调速方式

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常用电力电子器件包括晶闸管、功率场效应晶体管和大功率晶体管什么是串级调速方式?晶闸管在调速电路里起什么作用

转子外串可调节的附加电势,以改变电动机的电磁转矩进行调速,这种方法称为串级调速。串级调速系统的附加电势是晶闸管整流装置来提供的。当晶闸管整流装置工作在逆变工作状态时,除了能提供一个可调的逆变电势,还可把转子转差功率反馈到交流电网中,从而完全满足上述对附加电势的要求

什么是直流斩波器?有什么作用

通过电子器件的开关作用,将直流电源的恒定直流电压变换为可调直流电压的装置

直流斩波器也称直流断续器或直流调压器,多用于直流牵引调速

什么试变频调速?什么特点

均匀地改变定子供电频率f1,则可平滑地改变异步电动机的同步转速n1,这样就可以对电动机进行调速

具有调速范围很大,调速无级平滑,负载性质能依需要加以控制及节省能量等特点

直流电机制动控制方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1、反接制动耗损大,制动强烈

2、能耗制动不仅消耗电源的电能,而将车辆的动能消耗在电阻上,故较经济;多用做限速制动。

交流电动机制动是如何实现的?

通过电磁制动(旋转磁场反向制动力)和再生制动旋转磁场降频制动

什么是再生制动?电动汽车能量回收试利用制动原理吗

电动机作发动机运行可使车轮制动或减速时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回馈到蓄电池

第五章

1.EV有哪些基本组成有哪些部分?

答:包括车载电源、电池组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和驱动系统、控制系统、车身底盘、安全保护系统。

2.动力电池组的布置形式有哪些?

答:有“集中”和“分散”式两种布置形式。

3.动力电池组的管理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有热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线路管理系统。

4.电池管理系统主要有那几个方面?

答:电池的技术性能、电池状态的管理、动力电池组的组合、动力电池组的安全管理。5.电动机—传动系统在结构上有哪几种形式?

答:方形电动机、平行电动机—传动装置组合式驱动系统、同轴式电动机—传动装置组合式驱动桥、双联式电动机共同驱动的整体式驱动桥、电动机驱动系统(轮毂电机)。

6.EV的车身构造和车身造型的目标是什么?

①增加电动车辆的视觉效果的宣传作用,提高电动车辆的市场竞争力;

②用新颖的造型吸引用户,使用户感觉到电动车辆的现代特色,代表新一代车身的造型趋势;

③突出自由化和个性的特点,在造型、车辆的线条分割、色彩涂装,内饰的装扮方面上有不同的风格,使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是电动车辆,让用户感到满意;

④降低电动车辆的空气阻力系数,提高车辆性能,降低能量消耗。

第七章

HEV有哪些基本组成部分

发动机、发电机、储能装置、电动机、功率转换装置和控制装置等

HEV的一般布置形式有哪几种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SHEV、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SHEV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是什么

发动机---发电机组均衡发电,电能供应驱动电机或动力电池组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是什么

以发动机为主要驱动模式,驱动电动机为辅助驱动模式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模式是什么

1、动力组合起动力组合式PSHEV

(1)以发动机驱动为基本模式带动电动/发电机,通过动力组合器驱动车辆行驶(2)驱动电机能够以电动机驱动模式通过动力组合器驱动车辆行驶

(3)在加速、爬坡时,驱动电动机与发动机组成混合驱动模式,发动机与驱动电动机的动力通过动力组合器组合

2、驱动轮动力组合式PSHEV

(1)以发动机驱动为基本模式带动电动/发电机,并独立驱动后驱动轮

(2)驱动电机为辅助驱动模式,能独立驱动前驱动轮

(3)在混合驱动时,发动机驱动后轮动力与驱动电动机驱动前轮的动力进行组合,成为混合4轮驱动模式

电动汽车安全测试方案

Charles Ma Product Manager T&M c.ma@https://www.doczj.com/doc/6210145274.html,

目录
? GMC-I International简介 ?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测试
ü ü ü 电机及控制系统测试 车载电池测试 充电系统测试
? 新能源汽车整车测试
Klaus Leibold
11.04.2014
?page 2

德国 GMC-Instruments: 历史与传承
纽伦堡街景
Metrawatt GmbH, 德国 纽伦堡 Gossen GmbH, 德国 爱尔兰根
Gossen MetraWatt GmbH
Camillebauer AG, 瑞士 苏黎世/沃伦 Dranetz, 美国电力士 N.J. GMC-I 欧洲各国销售子公司
纽伦堡教堂
GMCInstrument GmbH
德国纽伦堡
1906
1919
1944
1957
1962
1993
2007

GMC-IInternational
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
Klaus Leibold
11.04.2014
?page 4

德国 GMC-Instrument:关键词
总部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市, 全球员工约 600 人
r 公司标识与形象色:
与绿色 - 安全与可靠
r 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分别位于: 德国, 瑞士, 英国和美国 r 百年历史, 欧洲知名电量测量测试仪器品牌 r ‘Gossenmetrawatt’, ‘GMC-I’, ‘Dranetz’(电力士), ‘Camillebauer ’
‘Kainos’ , ‘ProSyS’ 等品牌商标持有者
r 2013年度净销售额: 8,500 万 欧元 r Internet: https://www.doczj.com/doc/6210145274.html, r Email: info@https://www.doczj.com/doc/6210145274.html,
纽伦堡冬夜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为引导和规范我国电动客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水平,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建设符合电动客车特点的整车、电池、电机、高压线束等系统的安全条件及测试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6年8月启动了本强标的立项和编制工作。 2、主要工作过程 根据有关部门对电动客车安全标准制定工作的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组织成立“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系统开展电动客车安全要求标准的制定工作。 (1)GB《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于2016年底完成立项(计划号20160968-Q-339),2016年12月29日在南充电动汽车整车标准工作组会议上组建了标准制定的核心工作组,启动了强标制定工作,并由起草组代表介绍了标准的背景、编制思路、以及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关系。 (2) 2017年2月-3月,基于已开始执行的《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工信部装[2016]377号,以下简称《条件》)的工作基础,工作组向电动客车行业主要企业、检测机构等16家单位征求《条件》的实施情况反馈与强制性国标制定建议。 (3) 2017年4月18日,工作组在重庆组织召开标准制定讨论会,会议对《条件》制定情况进行了回顾,对收集到的《条件》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讨论结果,针对共性问题形成了专项征求意见表。 (4) 2017年5月-6月,工作组根据重庆会议讨论结果向行业进行强标制定专项意见征求意见。 (5) 2017年6月6日,在株洲召开工作组会议,会议对专项征求意见期间收集的反馈意见进行研究讨论。 (6)2017年6月-10月,工作组依据意见反馈情况和会议讨论结果进行标

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

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动客车的安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车长大于等于6m的单层电动客车,包括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含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燃料电池电动客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08—2008 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GB/T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 8410—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 8624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T 10297-2008 非金属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热线法 GB 13094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GB/T 18384.3—2015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GB/T 19596 电动汽车术语 GB 24407—2012 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GB/T 28046.2-2011 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2部分:电气负荷 GB/T 31467.3—2015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GB/T 31498—2015 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 QC/T 413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QC/T 417.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 QC/T 417.3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417.4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4部分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897—2011 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 QC/T 1037—2016 道路车辆用高压电缆 QC/T 29106—2014 汽车电线束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 13094、GB/T 18384.3、GB/T 19596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热失控thermal runaway 单体蓄电池放热连锁反应引起电池自温升速率急剧变化的过热、起火、爆炸现象。

电动汽车后部碰撞试验的电安全研究

电动汽车后部碰撞试验的电安全研究 本文将对比分析国际成熟的电动汽车碰撞标准法规,并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后部碰撞中电安全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需求,研究制定相关试验流程及方法,通过严苛的实车碰撞试验进行方法验证与分析,探讨电动汽车后部碰撞的电安全问题。鉴于此,本文是对电动汽车后部碰撞试验的电安全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标签:电动汽车;后部碰撞试验;电安全 一、标准法规比对分析 目前国际上关于电动汽车碰撞安全的标准有ISO6469—4、SAEJ1766—2014;法规主要有美国FMVSS305,欧洲ECER12、R94、R95,日本Attachment111以及中國GB/T31498—2015。对于碰撞形式,ISO6469—4没有指定特定的碰撞形式,使用其标准时参考各国已有的传统汽车碰撞法规进行试验;SAEJ1766—2014、FMVSS305以及Attachment111明确提出电动汽车需开展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后部碰撞,SAEJ1766—2014和FMVSS305还规定每次碰撞后须进行静态翻转试验;欧洲法规和GB/T31498—2015对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进行了规定,但不涉及后部碰撞和静态翻转的测试要求。 然而,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历年交通事故统计数据显示,汽车后部碰撞一直是典型的碰撞型式,事故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居高不下(图1)。 其中2015年,车辆后部碰撞的事故量为14397起,死亡人数5497人,受伤人数1601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8万余元。电动汽车在整车设计中,为了提高续驶里程,往往在车辆后部增设了动力电池及电路配置,当车辆发生后部碰撞事故时,车辆高压电部件存在较大的碰撞冲击隐患和安全性能考验。为此,我国的安全法规有必要规定对电动汽车进行后部碰撞测试。 虽然GB/T31498—2015暂未提出对静态翻转的测试要求,但增加该项目的考核,对于提高我国电动汽车安全整体水平,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关于电安全测试项目,各标准法规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防触电保护、电解液泄漏和电池位置移动三个方面。防触电保护方面,除FMVSS305只关注绝缘电阻(含绝缘监测)以外,其它标准法规还对碰撞后的安全电压限值、电能量限值、物理接触防护等项目进行了规定。同时,GB/T31498—2015还增加了碰撞后车辆不得爆炸、起火的要求,各测试项目及指标要求见表1。 由表1可知,我国暂未将碰撞后电池电压和温度的监测列入考核项目。然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因碰撞可能导致短路,电池电压将出现较大波动。同时,内部材料发生热化学反应,将产生大量热和气体,引起电池热失控、温度大幅升高,诱发起火、爆炸事故。2011年,美国NHTSA进行雪佛兰V olt碰撞测试后未进行电池监控和险情排查,3周后因电池损坏导致电池起火,引燃本车及其它3辆汽车。此后,美国IIHS特别规定碰撞试验后实施电池温度的监测,监测结果直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测试规程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测 试规程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包和系统测试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包和系统基本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高功率驱动用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包和电池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其中的一部分)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 12h循环)(IEC 60068-2- 30:2005,IDT )

GB/T 2423.43-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振动、冲击和类似动力学试验样品的安装(IEC 60068-2-47:2005,IDT) GB/T 2423.56-200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h:宽带随机振动(数字控制)和导则(IEC 60068-2-64:1993,IDT) GB/T 18384.1-2001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 车载储能装置(ISO/DIS 6469-1:2000,EQV ) GB/T 18384.3-2001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 人员触电防护(ISO/DIS 6469-3:2000,EQV ) GB/T 19596-2004 电动汽车术语 (ISO 8713:2002,NEQ) GB/T xxxx.1- xxxx 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1部分:一般规定(Road vehicles - En vir onmen tal con diti ons and testi ng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Part 1: Gen eral,MOD) GB/T xxxx.3- xxxx 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3部分:机械负荷(Road vehicles - En vir onmen tal con diti ons and testi ng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Part 3: Mecha ni cal loads,MOD) GB/T xxxx.4- xxxx 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

新能源电动汽车安规测试方案

新能源电动汽车测试解决方案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热潮推动下,随着汽车传统技术与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新能源汽车这一高科技产品必将成为代表汽车工业技术研发和工业制造高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种趋势下,所有车用与相关电子关键零组件除了不断的强化本身技术能力与持续研发创新产品外,更注重研发与最终生产阶段的品质维护。 IDI仪迪电子致力于提供汽车行业与车用电子产业全方位的高品质完整测试方案,可针对车用产业上下游不同需求提供完整的电动汽车安规测试方案,确保从零组件到车子整体、从研发到生产过程的所有安全测试,让最终用户拥有安全、创新、高质量与高性能的产品。例如:整车测试方案包含交流耐压/直流耐压、交流接地/直流接地、绝缘电阻、泄漏电流、充电功能检测以及充电过程中各项数据(包括电压、电流、充电量、SOC、电池温度变化等)的收集,并识别测试过程中充电枪是否连接良好,更好地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汽车零部件测试方案包含交流耐压/直流耐压、交流接地、绝缘电阻、电位均衡、电池包绝缘等功能检测,并搭配专用的测试工装实现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安规测试仪:新能源汽车专用安规测试系统NE6808H,新能源汽车补给系统安规测试仪 NE6811,安全性能综测测试仪MN428X/MN429X,耐压绝缘测试仪IDI616X,交流耐压测试仪 IDI610X,绝缘电阻测试仪IDI613X,交流接地电阻测试仪IDI611X,直流接地电阻测试仪 IDI6115D,泄漏电流测试仪IDI6121 交流电源:单相交流变频电源81/91系列,三相交流变频电源83系列 功率分析仪:高精度功率分析仪ID93,交直流功率测量仪IDI9921X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标准状态:现行)

I C S43.020 T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18384 2020 代替G B/T18384.1 2015,G B/T18384.2 2015,G B/T18384.3 2015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E l e c t r i c v e h i c l e s s a f e t y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2020-05-12发布2021-0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Ⅰ 引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电压等级2 5 安全要求2 5.1 人员触电防护要求2 5.2 功能安全防护要求6 5.3 动力蓄电池要求7 5.4 车辆碰撞防护要求7 5.5 车辆阻燃防护要求7 5.6 车辆充电接口要求7 5.7 车辆报警和提示要求7 5.8 车辆事件数据记录要求8 5.9 电磁兼容要求8 6 试验方法8 6.1 直接接触防护8 6.2 间接接触防护8 6.3 整车防水12 6.4 功能安全防护12 7 实施日期1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B 级电压零部件防水性能验证方法13 参考文献14 G B 18384 2020

G B18384 2020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三 本标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标准代替G B/T18384.1 201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R E E S S)“二G B/T18384.2 201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操作安全和故障防护“及G B/T18384.3 201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与G B/T18384.1 2015二G B/T18384.2 2015及G B/T18384.3 201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图1的高压警告标记(见5.1.2.1,见G B/T18384.1 2015中图1及G B/T18384.3 2015中图1); 增加了顶部充电装置的豁免要求(见5.1.3.1); 将绝缘电阻监测要求从可选要求修改为强制要求(见5.1.4.2,见G B/T18384.3 2015中8.1); 修改了电容耦合要求中的部分内容(见5.1.4.4,见G B/T18384.3 2015中6.3.3); 增加了整车防水要求的等同要求,即零部件防水要求(见5.1.5); 增加了R E E S S热事件报警要求(见5.2.2.3); 修改了绝缘电阻的测量方法(见6.2.1和6.2.2,见G B/T18384.3 2015中7.2); 增加了绝缘监测功能验证试验(见6.2.3); 增加了Y电容存储电量的计算公式(见6.2.5)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三 本标准起草单位: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二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二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二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二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二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二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二长春汽车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二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二卡达克机动车质量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二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二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二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海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二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二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二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二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二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廉玉波二刘桂彬二谭易二张天强二陆春二宋芳二杨子发二于洋二凌和平二陈彦雷二黄晨东二王丹二叶磊二王洪军二陆珂伟二罗宇亮二许金梅二李大治二宋光辉二崔凤涛二雒小丹二汪伟二熊乐二袁昌荣二曾祥兵二方云明二郑立涛二纪秉男二唐小华二谯万成二刘勇军二吴杰余二马跃强二张明二杨睿诚二赵小羽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 B/T18384.1 2001二G B/T18384.1 2015; G B/T18384.2 2001二G B/T18384.2 2015; G B/T18384.3 2001二G B/T18384.3 2015三 Ⅰ

电动汽车安全性能测试方案

电动汽车安全性能测试 1 方案概述 本方案主要描述了电动汽车安全性能测试仪1662SD实现电动汽车高压负载绝缘电阻、耐压、整车绝缘、电位均衡等安规测试项的方法。 本测试仪符合如下标准: 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T 18384.1-201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REESS)GB/T 18384.3-201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2 方案实现 方案使用电动汽车安全性能测试仪AN1662SD,实现电动汽车测试的控制、数据采集与分析、报表导出等功能,满足数据监控、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整机组成: 2.1测试内容 测试内容主要分为国标强制测试4项和国标推荐测试1项。 2.2国标测试项

2.2.1 绝缘电阻测试 GB/T 18384.3-2015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7.2 B 级电压电路绝缘电阻测量 6.10 车辆充电插座的要求 ①电路绝缘测量 负载的绝缘电阻测试,需在整车断电情况下进行。各高压负载的正、负极分别接测试仪的耐压绝缘正、负,车架经黑色测试夹连接到耐压绝缘测试端子的回路端(黑端子)。测试共2步,分别测试正、负极对电平台的绝缘电阻。 测试仪提供直流高压,加载至高压电线和车架之间,通过测试电阻值确定整车高压负载的绝缘能力。 ②充电插座绝缘测量 充电插座正、负极分别接高压,车架经黑色测试夹连接到耐压绝缘测试端子的回路端(黑端子)。测试共2步,分别测试充电枪正、负极对电平台的绝缘电阻。 测试仪提供直流高压,加载至高压接线柱和车架之间, 通过测试电阻值确定整车高压负载的绝缘能力。接线如下图所示。 车车车车 图1 绝缘测试接线图 测试仪绝缘电阻测试为兆欧表模式。启动测试,测试仪的输出测试所需的电压,测量高压负载与车架间的绝缘电阻。 接线说明:

电动汽车安全报告

前言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致力于打造国家在电动汽车及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第三方智库,课题研究是智库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研究过程中,百人会搭建平台,整合内外部资源,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研活动,最终形成可供决策参考的研究报告。 本报告是百人会本年度选定的课题之一,报告还只是阶段性成果,仅讨论用,有不足之处课题组还会进一步完善。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广泛吸收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如果说课题研究有一些有价值的发现,更准确地讲应该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本研究还借鉴和直接使用了一些专家和机构的观点及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百人会的研究报告,很大程度上是充分反映多方的意见,注重集成与传播,百人会作为一个研究平台,不持特定观点,不代表任何一方。 课题组成员 召集人 欧阳明高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 王秉刚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 总体组 杜玖玉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 中美清洁汽车联盟中方办公室主任 课题组研究人员 卢世刚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院长 刘永东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副主任 王芳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新能源室主任 卢兰光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冯旭宁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李立国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高明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王佳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陈文进东风日产乘用车技术中心电系开发部部长 周鹏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向军珠海泰坦电力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郑娟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一部副经理 罗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一部充电业务开发部部长 王慰祖上海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志刚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邵浙海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部总经理 刘英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经理 李飞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高翔特斯拉中国公共政策和充电基础设施部门总监 仝志明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 樊晓松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槐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伟峰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张成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咨询部主任 张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咨询部 李松哲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咨询部 张百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咨询部 目录 一、客观认识电动汽车安全问题1 (一)保障安全是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1 (二)安全问题是系统的、动态的问题1 (三)安全问题的解决根本上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突破2 (四)安全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建立配套管理体系2

电动汽车碰撞后电安全试验方法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电动汽车碰撞后电安全试验方法 A.1电压测量方法 在碰撞测试之后,确定高压母线的电压(V b、V1、V2)(见图A.1)。 电压测量应在碰撞之后5s至60s之间进行,取最小电压值。 在车辆的REESS与电力系统负载主动断开的情况下,电力系统负载不适用本程序。 图 A.1电压测量示意图 A.2电能测量方法 在碰撞之前,开关S1和一个已知的放电电阻R e并联连接到相关的电容(见图A.2)。 在碰撞之后5s至60s之间,开关S1应闭合,同时测量并记录电压V b和电流l e。电压V b和电流l e的乘积应与这段时间进行积分(从开关S1闭合的时间t c至电压V b降低到高压阈值60V直流的时间t h),所得到的积分等于总能量TE,单位为J,见式(A.1):

h c t b e t TE V I dt =??……………………(A.1) 当V b 是在碰撞后5s 至60s 之间的一个时间点测量,并且X-电容器(C X )的电容是由制造商规定时,应按式(A.2)计算总能量(TE ): 20.5(V 3600)X b TE C =??-………………(A.2) 当V 1、V 2(见图1)是在碰撞后5s 至60s 之间的一个时间点测量,并且Y-电容器(C y1,C y2)的电容是由制造商规定时,应按式(A.3)和式(A.4)分别计算总能量TE y1、TE y2: 21110.5(V 3600) y y TE C =??-………………(A.3)22220.5(V 3600)y y TE C =??-………………(A.4) 在车辆的REESS 与电力系统负载主动断开的情况下,电力系统负载不适用本程序。 图A.2电能测量示意图 A.3物理防护试验方法 在进行车辆碰撞测试之后,不使用工具打开、拆卸或拆除高压部件周围的任何部件,周围所有余下的部件应被视为人体保护的一部分。 用GB/T 4208定义的关节试验试指(IPXXB )插入物理防护的任何缺口或开口,所用的测试力为10N ±10%。 如果关节测试指部分或全部进入物理防护部分,则关节测试指应安放在下面

纯电动汽车安全评价规程-CAERI

CEVE 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 编号: CEVE-EP-EVS-A1-2019 纯电动汽车 安全 评价规程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Safety – Evaluation Procedure 发布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 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 清华大学电池安全实验室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

CEVE-EP-EVS-A1-2019 目录 前言 ........................................................................................................................................... I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评价方法 (1) 3.1使用安全评分标准 (1) 3.1.1 防水涉水评分标准 (1) 3.1.2 人员触电防护评分标准 (2) 3.2安全保护评分标准 (2) 3.2.1 失效防护评分标准 (2) 3.2.2 滥用保护评分标准 (3) 3.2.3 过温保护评分标准 (4) I

CEVE-EP-EVS-A1-2019 II 前言 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China Electric Vehicle Evaluation Procedure, CEVE)是由中 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池安全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联合发起的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体系,以直观量化的等级形式定期对外发布,旨在打造一个中立、公正、专业、权威的测试评价平台,致力于为消费者买车用车提供参考,引导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促进中国汽车和交通产业链向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塑造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评价标尺。 在研究并借鉴国标、行标、ISO等标准基础上,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发起方与车企、研究机构、高校、媒体、消费者代表进行多轮论证和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面向消费者的,涵盖新能源汽车“能耗、安全、体验”三个维度的测试和评价体系。 “安全”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的一个关键维度。“使用安全”、“安全保护”、“碰撞安全”是“安全”维度的三个重要指标。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基于消费者使用场景,评估车辆在测试过程中的耐环境性、误操作防护和事故中对乘员的保护能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管理中心保留对安全测试评价规程更改的全部权利。随着国内外标准法规、技术应用升级、中国道路交通场景的不断发展、更新和完善,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管理中心将对安全测试评价规程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促进中国汽车工业水平整体提高和健康持续发展,系统全面地为消费者和汽车行业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