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 太极十三势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太极十三势----a13ee92f-7160-11ec-a868-7cb59b590d7d武当丰太极拳1三08式太十极三势谱(20)0-1271-31:22武0当是山家拳的发内地源,当武家拳内真人由三丰所创张据记。
三丰载真集百人家之长融,道养生,始家太创拳法极于当,以武功阐真夫理,扬道长教化文。
武当太拳以极柔刚、克以制静动后发,先至,四能拨千斤。
两但不是身强健还可体防以自卫,身当武太极结拳有合练精化气、气化练、神练神虚还,还虚道合的教道功功气法开人智慧、发,体人,能人使延益年、寿长久世生是一,种武术与养生集一体至高,上的无法。
拳极拳的练习太程分过三个阶段首先:练、形后然练、最气练神后。
其含功法主要有内吐:导纳引、外功气补功、采混元站功。
其桩作以动履、崩、按挤采、、、列、肘靠主为,应在用中随、连粘、、,贴绵不连、断行流云水。
练太极演要求虚灵拳静顶、含胸拔、背沉坠肘,肩作动展,舒做到神形俱妙。
当太极武动静结拳、内外合含,相内外双是修的至宝,生是命源的。
泉太拳极内合其气,合其外形位居其中,形,相气,含形神俱妙容武,术身养一体,於偕称妙绝玄学。
太极三十:势太十三极:势是一代第家拳内为三,祖丰所创,十三势师由是起势、抱势球单推势、、势探托、势扑势、担、势、势分、势云、势化、推势双下、、收势等势防意功识强的十较组动作组三成,其中含内纳导吐、引采补混桩元等种道三内修养家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是亦据根锻炼体八脉的人要所编,而八需又内连脉脏五整,个套内路五含八脉脏,有外五八法步,之功兼防十三组合,合道容家身养术,丹故谓“太十三势”极。
其作要领动是:虚灵颈,含胸拨顶,沉肩背坠肘,舌顶腭。
上习时要求形与意合,练意气与,气与神合合六合之中,,神形妙具动,之作中绵绵,断不,行云如,松流自沉;然动静之中棉里如针,藏刚带中柔,柔有中,刚柔相刚含,含而露;呼吸不中之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根归太极十三。
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原文探秘十三势歌诀原文:十三势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须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十三势行功心解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园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练钢,何紧不摧!形如搏兔之鹗,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坚硬,能呼吸然后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至于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远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轮。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朋,履,挤,按,即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冽,肘,靠,即先天八卦中的巽、震、兑、艮四偏方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
附太极拳经解释:十三总势,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总势万不可轻视。
太极拳的所有套路,不管108式、105式、88式,还是85式、72式,均没有离开这十三个总的要求。
1.起式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 8.左搂膝拗步 9.右搂膝拗步 10.左搂膝拗步11.手挥琵琶12.左搂膝拗步 13.进步搬拦捶 14.如封似闭15.十字手第二节16.抱虎归山 17.肘底看捶 18.右倒撵猴 19.左倒撵猴 20.右倒撵猴21.斜飞势 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左搂膝拗步 25.海底针26.扇通背 27.转身撇身捶 28.进步搬拦捶 29.上步揽雀尾 30.单鞭第三节31.云手(一) 32.云手(二) 33.云手(三) 34.单鞭 35.右高探马36.右分脚 37.左高探马 38.左分脚 39.转身左蹬脚 40.左搂膝拗步41.右搂膝拗步 42.进步栽捶 43.翻身撇身捶 44.进步搬拦捶第四节45.右蹬脚 46.左披身伏虎 47.右披身伏虎 48.回身右蹬脚 49.双峰贯耳50.左蹬脚 51.转身右蹬脚 52.进步搬拦捶 53.如封似闭 54.十字手第五节55.抱虎归山 56.斜单鞭 57.右野马分鬃 58.左野马分鬃 59.右野马分鬃60.揽雀尾 61.单鞭第六节62.左玉女穿梭 63.右玉女穿梭 64.左玉女穿梭 65.右玉女穿梭 66.揽雀尾67.单鞭 68.云手(一) 69.云手(二) 70.云手(三) 71.单鞭 72.下势73.左金鸡独立 74.右金鸡独立第七节75.右倒撵猴 76.左倒撵猴 77.右倒撵猴 78.斜飞势 79.提手上势80.白鹤亮翅 81.左搂膝拗步 82.海底针 83.扇通背 84.转身白蛇吐信85.进步搬拦捶 86.上步揽雀尾 87.单鞭 88.云手(一) 89.云手(二)90.云手(三) 91.单鞭 92.高探马 93.左穿掌94.转身单摆莲 95.十字蹬脚 96.右搂膝拗步 97.进步指裆捶 98.上步揽雀尾99.单鞭 100.下势 101.上步七星 102.退步跨虎 103.转身双摆莲104.弯弓射虎 105.进步搬拦捶 106.如封似闭 107.十字手 108.收势。
武当太极13式歌诀十三式总歌十三势来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转变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
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展开,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张三丰武当太极拳(第一路)武当太极拳是武当门派的优秀拳种,共有8路计108式。
拳势开展,姿势优美活泼,劲路绵绵不断,形似流水,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刚柔相济,以身领手,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在锻炼时缓慢柔和,走架时用缠丝弧形内劲,并结合经络循环走向,使人体气血分配于周身器官,从而达到内强外壮的目的。
(一)动作名称:1.混元一气2.阴阳两仪3.旋转乾坤4.混沌初开5.倚马问路6.左右挑打7.掤捋挤按8.火炮冲天9.金鼋露背10.二仙传道11.猿猴扔绳12.单峰贯耳13.迎风穿袖14.火炮冲天15. 狮子张口16. 青龙探爪17. 转身还原(二)动作图解:1.混元一气立正姿势,头正身直,虚灵顶劲(头上如顶皮球状),下颌微收,鼻尖与肚脐成一直线,两月平视,舌抵上腭,两手下垂,附于左右两裤缝部位,两手鱼际穴下松,脚心踏地,意守丹田,身体松静自然,三挺俱备(颈挺、腰挺、膝挺),呼吸自然(如图1)。
2.阴阳两仪两手掌向两侧方斜举,同两胯成一线,意守小指,上举成45°高时,意转食指根(手阳明大肠经的三间穴),至腰部时,中指向两侧前指,举过肩时,意转两虎口,然后两掌合抱,意守小指,屈膝下蹲。
此过程是:小指起,食指引,中指伸,虎口合,小指抱,劳宫对(如图2~3)。
3.旋转乾坤左上右下成抱球式(意在劳宫),然后,右掌从内向上翻,左手下翻,即由左抱球式转为右抱球式翻球(如图4~6)。
4.混沌初开随即向右前方出左、右掌,右手俯掌在前,左手仰掌在后回捋(向自身发功)收至腹部(如图7)。
5.倚马问路右手变为仰掌,左手变为俯掌向右前方发出,与右脚上下成一条垂直线,右掌高与头齐,左手的大拇指对准右臂的内侧肘窝处(少海穴),同时右脚向右前方上步,成斜三体步,重心为前4后6比例,目视右手(如图8)。
6.左右挑打左势一右脚在前,左脚在后成斜三体步型。
(1)右掌(意守劳宫穴)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圈,变俯掌,同时丹田部位(整个小腹部)也随手掌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圈(此为气贯经络),左掌从肘下向左挑出,双手随腰转向左前方,步法不变。
太极十三式太极十三式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攻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
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绵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太极十三势内含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
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功架名称如下:一、仙人放剑二、乾坤盘球三、美人照镜四、顺水推舟五、金鸡独立六、单鞭救主七、倒骑玉龙八、双风贯耳九、顺风摆柳十、叶底看桃十一、活步走宫十二、怀抱双月十三、真气炼丹第一式仙人放剑(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
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武当三丰太极拳]武当三丰13式太极拳武当三丰太极拳是武当祖师张三丰所创,由武当高道徐本善的嫡传弟子贾开先传授武当龙门派其次十五代弟子王兴清。
此拳功架紧凑,轻灵伸展;如行云流水,刚柔相济;如山岳江河,动静自如。
以调息、行气为主,拳走气随,意行拳先,有舒活筋骨、健身强体之功效。
同时,拳中穿插有拥捋捌等动作,配以身体平衡和重心偏移等身法,将太极拳的内劲功力发挥到极致,以四两拨千斤,是特别有用的攻防技法。
一、起瓦①两腿略弯曲,双手自然下垂,中指贴裤缝,目视前方。
②重心下移,身体下蹲。
左脚随即向左移半步,劲力从右向左移,身体呈半桩功。
③身体渐渐站立,两手伸直,渐渐侧举,待与肩平常,翻掌连续上举过头顶。
目随掌行(图1、2)。
④两手自胸前渐渐下按至丹田,拇指置于丹田左右,其余四指并拢,指尖相对。
眼略下视,调息(图3)。
二、金龟戏水①以两手拇指为圆心,两掌呈扇形向外分开,指尖朝下,自两腿内侧下探,身体下蹲呈马步(图4、5)。
②两手掌心向下,平向前伸,身体自然站立,两臂平举,左右劳宫相对(图6、7)。
③两掌如按浮球状,吸气拧身,两腿下蹲呈马步(图8)。
三、怀中抱月①两手下行,回收至大腿内侧(图9)。
②两掌贴身沿丹田上行,至胸部前伸,两臂略弯呈圆形,指尖相对如抱树状(图10)。
③身略左倾,右手自上而下、左手自下而上,双手揉球,交换位置,在身体左侧呈抱球状,两腿呈左弓步,身体随之左转(图11、12)。
四、拨云见日(右)①左手下落搭右手内关穴,向外�的同时劲力外移,身体随即右转(图13、14)。
②紧接着,运至身体右后侧时,身体左拧,两手向左内收,至左侧即反身右拧,两手再用力向右推出,掌心向外,左脚随即跟进半步,脚尖点地呈虚步(图15、16、17)。
五、陆海奔潮(右)①身体略向左转,右手下行划弧,自左手内侧向上搭,掌心相对,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18、19)。
②左脚侧移半步,重心在右腿,两手自上而下捋,身体随之下蹲左转(图20、21)。
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太极十三势(谱)2007-12-13 12:02武当山是内家拳的发源地,武当内家拳由真人张三丰所创。
据记载三丰真人集百家之长,融道家养生,始创太极拳法于武当,以阐功夫真理,扬长道教文化。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
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生命的源泉。
太极拳内合其气,外合其形,位居其中,形气相含,神形俱妙,容武术养身於一体,偕称绝妙玄学。
太极十三势: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
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三丰太极拳是第二代太极拳法,有108式。
相传乃为三丰祖师门下弟子,根据十三势演化而来,虽五步八法,功防精要,五脏八脉,养身特点,没有明显表现,但尽含其中。
张三丰太极十三式为武当祖师张三丰首创之拳法。
十三式内涵丰富,太极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山镇山之宝,长寿之法。
十三式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十三组动作组成,故谓太极十三式.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劲,含胸拨背,沉肩坠肘,松沉自然,舌顶上腭。
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
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刚柔相济;呼吸之中,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一招一式都是对人体生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
本文不想去展开十三式上述诸特征、特性和意义,而是要另辟蹊径,谨从数学的角度,揭示它的一个重要外在运作形式之特征,即它的数学对称美。
三丰太极十三式的整个套路,充满了数学空间的对称性。
正是这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且是生动活泼的对称性,使这套拳法之美的表现力达到了极致。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止功心解》注解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传太极并不套路,本初骨架便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综合了太极拳的主要规则,为武当派弛三歉祖师所创.内家太极拳粗确的练功要收是由浅进深、从简到繁、逆序渐进的历程.其前提功妇最为要害,便如上教一般.先教笔划,而后组字,再懂字意后制句、做文……,数、理、化等也是如许;随着您读幼女园、小教、中教、下中、大教、钻研死等做出分歧阶段的拉拢、认识、掌握取降华……正在太极图中,太极建面,也便是阳鱼的阳面、阳鱼的阳面;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阳面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中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妇”.阳鱼为静功,阳鱼中的阳面为静中之动功,是粗气神内三合之功妇,也称“知己功妇”、“丹田功妇”,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阳互补的体现.太极拳供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背为以足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脚,以腰为轴、以意收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历程.“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同十三式. 其历程为:无极死无极桩,果《无极建真》主弛建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止、身识应付于、感觉应付于、情志掌控等等,而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掘掘自己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进而干到无处不是脚,无处不丹田的功法历程…….“无极”从形态上道是无动状态,属阳;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启初,属阳.故“无极桩”出加进太极十三式内.无极桩死中定式,中定式死前进、退却、左瞅、左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锻炼正肢体筋骨,散合身体集治之粗气,仄稳自己阳阳,使五净六腑粗气神旺衰,以调战内中三合之功妇.而后通过推脚、喂脚、听劲、懂劲以感觉对于圆的劲道走背,加强自己的身识应付于,使形神兼瞅,心意统一.而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正在脆持太极疏通理法的前提上,通过推脚完备内中三合的真施,以神意使用干到挨搁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脚法,给太极集脚挨下脆真的前提,正在举脚投足时的每招每式皆能用于技打,每一动做式子皆有拳意的贯脱,以神意使用自然而动皆能形神俱妙,皆能切合太极十三式的央供,以自尔分歧的体悟认识,化死自尔风格的套路,以自己的需要采用分歧的功妇截止,如掘掘浅能、去病、养死、延年益寿、侵占防身等.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沉蔑,命意源头正在腰隙.变转真真须注意,气遍身躯很多滞.静中触动动犹静,果敌变更示神偶.势势揆心需蓄意,得去不觉费功妇.刻刻注意正在腰间,背内紧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谦身沉利顶头悬.小心留神背推供,伸伸启合听自由.初教引路须心授,功妇无息法自建.若止体用何为准,意气君去骨肉臣.念推蓄意终何正在,益寿延年不老秋.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背此推供去,枉费功妇贻叹息.十三势止功心解(陈微明注)以心止气,务令重着,乃能支敛进骨.以气运身,务令逆遂,乃能便当从心.以心止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重着,则气可支敛进骨,并不是格中幸运也.气支敛进骨,光阴既暂,则骨日重重,内劲少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逆遂,则身能便当从心,故变动往去,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粗神能提得起,则无早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有真灵顶劲,则粗神自然提得起;粗神提起,则身体自然沉灵.瞅此,可知舍粗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鼓励,不克不迭转化如意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真真也.取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过真真分得收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收劲须重着紧洁,博主一圆.收劲之时,必须齐身紧洁.不紧洁则不克不迭重着,重着紧静,自然能搁得近.博主一圆者,随彼动之目标而直去也.随敌之势,如欲挨下,眼神上视;如欲挨矮,眼神下视;如欲挨近,眼神眺视.神至则气到,齐不正在用力也.坐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里.顶头悬,则自然中正;紧静,则自然安舒;危如累卵,则自然能撑支八里.止气如九直珠,无微不到;九直珠,止其圆活也.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已有不克不迭化也.运劲如百炼钢,何脆不摧.太极虽不必力,而其删少内劲,可无贫尽.其劲如百炼之钢,无脆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搏兔之鹘,盘旋大概;捕鼠之猫,待机而动.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静如山岳,止其重重不浮,动若江河,止其周流不息.蓄劲如弛弓,收劲如搁箭.蓄劲如弛弓,以止其谦;收劲如搁箭,以止其速.直中供直,蓄而后收.直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背彼身供背去线,劲可收矣.力由脊收,步随身换.含胸拔背,以蓄其势.收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二脚之劲也.身动步随,变更无定.支即是搁,搁即是支,断而复连.粘、化、挨虽是三意,而不克不迭分启.支即粘化,搁是挨,搁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竭.往复须有合叠,进退须有变更.合叠者,亦变真真也,其所变之真真,最为微细.太极截劲,往往用合叠,表里瞅似已动,而其内已有合叠,进退必变更步法,虽退仍是进也.极柔硬,而后极脆刚刚.能呼吸,而后能机动.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脆.”其至柔者,乃至刚刚也.吸为提为支,呼为重为搁,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取后天之呼吸差异,故能提得人起,搁得人出.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直蓄而有余.孟子曰:“吾擅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天之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幸运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逆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真成真,至大至刚刚.至用之时,则直蓄其功,以待收既收则沛然莫之能御也.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心为主帅以收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则旗中正不偏偏,无致败之道也.先供启展,后供紧稀,乃可臻于缜稀矣.无论练架子及推脚,皆须先供启展,启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至功妇杂死,再供紧稀,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搁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躲于稀也.又曰:先正在心,后正在身,背紧洁,气敛进骨,神舒体静,刻刻正在心.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终,所谓意气君去骨肉臣也.背紧洁,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进骨,气敛进骨,其刚刚可知.神要安舒,体要静劳,能安舒静劳.则应变整暇,决不慌治.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皮毛合,上下贯串,故能如许.牵动往去,气揭背,敛进脊骨,内固粗神,中示安适.此止取人比脚之时,牵动往去,须含胸拔背,使气揭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机至则收,能气揭于背,敛于脊骨,则本收由脊收,可则,仍脚足之劲耳.神固体劳,则不集治.迈步如猫止,运劲如抽丝.此乃形容绵绵不竭,待机而收之意.齐身意正在粗神,不正在气,正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杂刚刚.太极杂以神止,不尚气力,此气止后天之气力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幸运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那气有尽,先天之气无贫.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气为旗,腰为纛,此止其静也.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止其动也.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转化,所谓气遍身躯很多滞也.。
武当太极十三式一、动作名称起势(和太极),左右揽雀尾,左右搬栏捶,左右抱虎推山,搂膝指裆捶,左右撇身捶,肘底看捶,倒撵猴,赛通臂,上步七星,翻身前拍脚,披身分腿,转身蹬脚,左右玉女穿梭,收势(和太极)。
二、路线与方向(一)动作方向面南而立,起势面朝【正南】,左揽雀尾弓步方向朝【东北】,右揽雀尾弓步方向朝【东南】,左搬栏捶面向【东北】,右搬栏捶面向【东南】,左抱虎推山面向【东北】,右抱虎推山面向【东南】,搂膝指裆捶面向【正北】,左撇身捶弓步面向【东南】,右撇身捶弓步面向【东北】,肘底看捶弓步面向【正东】;倒撵猴面向【正东】,赛通臂面向【正西】,上步七星面向【正西】,翻身前拍脚面向【正东】,披身分腿面向【正西】,转身蹬脚面向【正东】,左玉女穿梭面向【西南】,右玉女穿梭面向【西北】,收势面向【正南】。
(二)整体路线图(1)武当太极十三式路线图三、动作要点起势(和太极)面南而立,双脚并拢,两臂自然下垂,眼视前方,调整呼吸;重心右移至右脚,左脚跟缓缓抬起至脚尖刚刚离地时,左脚向左移半步,间距与肩同宽,脚尖先着地,重心缓缓移至两脚之间;重心下沉,双膝曲蹲至大腿面水平;双臂以肩为轴向前缓缓举起至水平,双臂成抱球状,两手心向内,指尖相对,同时重心微微上移。
左揽雀尾两手内旋,两掌下按至腹前,向右逆时针水平画弧至左侧,左手顺势外旋画弧向下抱球,两手心相对,身体左转,重心右移,左脚跟抬起成丁步收于右脚内侧,左膝面向东北;左脚尖离地微微上抬,小腿顺势向前伸出,脚跟先着地,重心前移至两腿之间成弓步,同时左手上抬,右手下按,合于胸前方,顺势向前捧出;左手内旋,双手向左逆时针水平画弧至胸前时向前推出,画弧过程中重心右移,双手前推时重心移至两腿之间。
右揽雀尾重心前移,右脚跟步至左脚跟成丁步,同时右手外旋向下画弧抱球,左手内旋,两手心相对,身体右转,右膝面向东南;右脚尖离地微微上抬,小腿顺势向前伸出,脚跟先着地,重心前移至两腿之间成弓步,同时右手上抬,左手下按,合于胸前方,顺势向前捧出;右手内旋,双手向右顺时针水平画弧至胸前时向前推出,画弧过程中重心左移,双手前推时重心移至两腿之间。
武当文太极十三式本文所述武当文太极十三式为原始太极拳其中的动部十三式(武当纯阳门岳武师傅也有传承,有些差异),实际是修炼基础内功的式子,此十三式整体叫作《九转还阳功》,十三个招势,每一势针对一条经络、一个脏腑及其病症,例如:“九转还阳势”的作用就是吐故纳新,增强新陈代谢,吸入大自然的真气,呼出体内的浊气;“韦陀献杵势”,是人心经,;“摘星换斗势”的作用可以疏通阳经,;“旱地拔葱势”是人肾经,久炼可使人肾如汤煎、元气充足;“倒拽九牛势”是炼人身体九大部位:肩、肘、腕、踝、膝、胯、喉、膻中、下田。
经过与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易筋经》对比,此部也可称为道家《易筋经》。
因为里面名称也有“韦陀献杵”、“倒拽九牛”等,而且修炼效果均是练意、练气,抻筋拔骨,为筑基培本、强健筋骨打下坚实基础。
但比起社会流传《易筋经》,本拳更有自己特点,比如“倒拽九牛”练起来力度更大,对抻筋拔骨效果更好;还有“旱地拔葱”,身体蹲下两手从地匀速慢慢拔起直到站直,对强壮肾腰的有独特的功能。
此十三式练时以意运气,意、气、力三者结合,使周身百骸皆通,对养生价值作用很大。
预备式面向正南,如受场地所限,面向其他方向也可以。
身体直立,两肩下垂,双手五指并拢,略靠身体,垂于两侧。
掌心向内,头要正。
两脚跟不要过分并拢,脚尖外展。
眼平视(图1)。
要领:身要放松,表情要自然。
意念要静。
身体各部分要求简括为:头顶、颈竖、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提肛。
第一式九转还阳1(托天抱目:双掌外旋,从身两侧直臂缓缓上抬,于头顶上方掌指相交,掌心斜相对。
抬头上视劳宫穴。
同时双脚跟提起,重心位于两腿中间(图2)。
双掌外翻,徐徐向身两侧下按,还原成预备式。
如此反复上托下按九次。
要领:双掌上抬,观想托住蓝天向上,双手上合有如抱住明月。
上托时自然吸气,使日月精气从劳宫穴灌入,顺手三阴经,沿任脉下行达丹田。
按掌时呼气(并使日月精气内转,周流四肢百骸。
2(揉太极:右手搭在左手背上,轻轻按在腹部。
武当太极十三式太极十三式为武当祖师张三丰首创之拳法,十三式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攻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等道家养身功法,十三式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有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种组合,及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式”.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劲,含胸拨背,沉肩坠肘,松沉自然,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呼吸之中,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一招一式都是对人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
太极十三式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山镇山之宝,长寿之法。
太极的定义:以武术技击为主要内容,以传统哲学,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从这个定义,你可以总结一下,打击出去的手如“左右野马分鬃‘左右倒卷肱’等,一定是打对方的鼻子,咽喉,试想什么乱七八糟硬功夫都可以练,鼻子,喉节没法练,呵,如果有,一定是怪物,防守的动作,如‘白鹤亮翅’上举不过头,过头没必要保护,肘要沉。
下面的手,一般在腹,胯边上,‘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防手在腹,攻手在咽喉‘转身搬拦捶’太极四层境界;形---- 任何动作要有具有攻防含意,附和技击或是健身,或是太极,阴阳经络学说。
劲-----正准的发力方法,刚柔劲,虚实劲,圆撑劲,圆与整,意-----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意诚,气质,神采,韵味,气-----以意导气,以气催力,使“形”‘劲’‘意’‘气’统一,总的要领;1虚灵顶劲2沉肩坠肘,3,坐腕舒指,4含胸拔背,5松腰敛臀6 圆裆松胯7气沉丹田8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这些口诀背熟,适合任何太极拳,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
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拳谱武当太极拳108式拳谱第一段1,天地初动,2、太极捧球,3、试堆山门,4、袖里吞金,5,力劈华山,6、太公出阁,7、叶里藏花,8、老熊坐洞,9、分金锉玉,10怀中抱月,11、扭转乾坤,12马上劈刀。
第二段13怀抱琵琶,14横江飞渡,15风摆荷叶,16风卷苻叶,17拨云见日,18如封似闭,19饿虎夺食,20马上挥刀,21怀抱玉如,22黄鹰掐嗦,23黄鹰掐嗦,24野马分鬃。
第三段25腋下藏刀,26黑虎掏心,27黄龙**,28黄龙入海,29蜀道横云,30黄龙踅水,31顺手牵羊,32金花落地,33分金锉玉,34投石问路,35白蛇吐信,36燕子抄水,37燕子穿云,38青龙探爪。
第四段39竹帘倒卷,40竹帘倒卷,41竹帘倒卷,42冰柱垂檐,43闭门推月,44猿猴坠枝,45怀中抱月,46黄龙摆尾,47马上开弓,48推窗望月,49玉女穿梭,50秀女纫针。
第五段51老熊攀枝,52苍龙戏虎,53懒熊靠树,54麻姑献寿,55马上开弓,56怀中抱月,57狮子张口,58夜叉探海,59怪蟒翻身,60拨草寻蛇,61金鸡撒膀,62浪子拍球63猛虎出闸,64推窗望月。
第六段65腰横玉带,66横扫千军,67横扫千军,68老君推炉,69扭转阴阳,70隔壁探囊,71金鸡上架,72金鸡上架,73脑后摘巾,74深海探宝,75脑后摘巾,76深海探宝,77逆水行舟,78狮子揉球。
第七段79怀中抱月,80青龙探爪,81鹞子入林,82鹞子翻身,83夜叉探海,84马上开弓,85行步撩衣,86摧马挥鞭,87狮子吸灯,88椎夫指路。
第八段89姣龙戏水,90促动天机,91乌龙展腰,92铁牛耕地,93坐山打虎,94五行归园,95似火烧身,96麒麟吐书,97燕子钻天,98落地生根,第九段99猛虎剪尾,100 二郎担山,101 流星赶月,102 懒龙卧道,103 朝天一柱,104 白蛇伏草,105 碧海寻珠,106 zuo龙分水,107 大鹏展翅,108 天地合一。
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太极十三势(谱)
2007-12-13 12:02
武当山是内家拳的发源地,武当内家拳由真人张三丰所创。
据记载三丰真人集百家之长,融道家养生,始创太极拳法于武当,以阐功夫真理,扬长道教文化。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
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生命的源泉。
太极拳
内合其气,外合其形,位居其中,形气相含,神形俱妙,容武术养身於一体,偕称绝妙玄学。
太极十三势:
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
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
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三丰太极拳
是第二代太极拳法,有108式。
相传乃为三丰祖师门下弟子,根据十三势演化而来,虽五步八法,功防精要,五脏八脉,养身特点,没有明显表现,但尽含其中。
其它动作特点
要领,内修功法,练习要求,尽与十三势相同。
三丰太极拳,亦能通经活络,益寿延年,历为门下弟子普修之法。
太极拳
太极十三势
1、起势
2、抱球势
势4、探势
5、托势
6、扑势
担势8、分势
9、云势10、化势
双推势12、下势
13、收势
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谱)
一路
1、预备势
2、起式
3、退步崩
式4、揽雀尾
5、正单鞭
6、提手上式
7、白鹤亮翅
8、左搂膝拗步
9、手挥琵琶10、白鹤亮翅11、左搂膝拗步12、右搂膝拗步
13、左搂膝拗步14、手挥琵琶15、上步搬拦
捶16、如封似闭
17、十字手18、抱虎归山
二路
19、倒撵猴20、右搂膝拗步21、斜穿
掌22、揽雀尾
23、斜单鞭24、肘底捶25、右搂膝拗步26、倒卷肱
27、斜飞式28、虚步推掌29、提手上
式30、白鹤亮翅
31、左搂膝拗步32、海底针33、闪身搬拦
捶34、推窗望月
35、揽雀尾36、正单鞭37、云
手38、正单鞭
三路
39、高探马40、狮子右蹬脚41、狮子左蹬
脚42、转身临其境
43、右搂膝拗步44、上步伏虎捶45、闪通
背46、上步搬拦捶
47、小擒拿手48、右踢腿49、左打虎
式50、右打虎式
51、右弹腿52、双插掌53、双风贯耳54、十字手
55、跨虎式56、独立式57、上步搬拦捶58、如封似闭
59、十字手60、抱虎归山
四路
61、倒撵猴62、双插掌63、斜穿
掌64、揽雀尾
65、单鞭66、野马分鬃67、揽雀
尾68、正单鞭
五路
69、玉女穿梭70、揽雀尾71、正单鞭
六路
72、云手73、正单鞭74、单鞭左下
式75、单鞭右下式
76、独立锁喉捶77、倒搓肱78、斜式79、虚步推掌
80、提手上式81、白鹤亮翅82、左步83、海底针
84、闪通背85、迎面捶86捶87、揽雀尾
88、正单鞭
七路
89、云手90、高探马
掌92、右斜插脚
93、左搂膝拗步94、狮子右蹬脚95、右步96、左切掌
97、指膛捶98、揽雀尾
八路
100、单鞭下式101、上步七星10虎103、双摆莲
104、弯弓射虎105、上步搬拦捶106、闭107、十字手
108、抱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