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第二章 地球(学)
- 格式:doc
- 大小:124.00 KB
- 文档页数:13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
而
地理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八年级地理的第二章,我们将学习一些关于
地球的基本知识,影响地球表面的力量以及人类以及地球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内容。
一、地球的基本构造
地球有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由铁和镍等元素组成,是地球上最热的部分。
地幔是在地核和地
壳之间的一层厚厚的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而地壳则
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二、影响地球表面的力量
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力量的影响。
内部的
力量由地球内部恒定的地球板块运动所致,这种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山脉的形成。
而外部的力量则来自太阳能以及重力,也会对地球表面的形态产生影响。
三、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人类的活动可以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类。
人类活动可以分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方面,这些活动会对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以及大气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
总结
掌握这些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的知识点,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地球表面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影响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种关系,就可以更好地维护地球这个我们所依靠的家园。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三)教案课标要求: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经度的划分。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指出本初子午线和西经200、东经1600、1800经线,并能说出其地理意义。
2、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一段微视频导入。
提问:视频中的主人公的汽车怎么能做到由如此高的空中投放到地下时,还能够这么准确的落到原先计划的公路上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师生解惑一、经线和经度1、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互助研讨。
3、师生交流、解惑点拨精讲:(1)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经用字母“E”表示。
(2)00经线和1800经线都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00经线西侧为西经,东侧为东经,1800东西两侧相反。
二、经线圈和东西半球的划分1、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互助研讨。
3、师生交流、解惑点拨精讲:(1)东半球的范围:西经200向东一直到东经1600。
(2)小东法:即度数小于分界线的度数,便在东半球范围内。
过渡:由电影院的座位引出经纬网。
三、经纬网1、什么叫经纬网?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利用标注的度数,读出经度和纬度的度数。
②利用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其是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
学生判断图中字母A、B点的经纬度。
3、了解经纬网不同的形状。
4、经纬网的用途:图片欣赏5、完成课后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五)课堂练习:见课件板书设计:第一节认识地球一、经线和经度二、经线圈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三、经纬网初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学情分析(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于机械记忆。
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
湘教版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学流程设计设计者 佛山市高明区高明一中附中 龙国华设计内容: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学流程图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鉴于本节教材内容的特点,主要是叙述性较强的文字内容,主要涉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以及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两部分内容,难度不大,但是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很重要,渗透的学习素养很关键。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采用了学案导学,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精讲点拨的教学方式,为实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特制订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二、教学流程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1.赏图片:地图册P12的地球照片以及图片;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照片,2.观视频:中国神舟5号升空视频/20120612/n345430485.shtml【流程操作说明】1.学生欣赏图片以及相关的视频,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2.运用视频资料,感受动态地球的面貌;同时,感受国家太空技术发展迅速的现实。
3.通过图片、照片以及视频资源,让学生真实感到学习地理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手段。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并会用证据证明;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习,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逐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学案助学自主学习任务一:地球的形状读课本P16-18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在我国古代,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2.麦哲伦(葡萄牙人)船队环球航行路线:从西班牙出发经过A 洋→B 洲麦哲伦海峡→C 洋→菲律宾群岛→D 洋→E 洲的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有什么意义?4.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自主学习任务二:地球的大小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地球的面貌认识地球》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南北回归和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的低、中、高纬度地区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2、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德育目标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三、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四、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五、学情分析这一节课是地球和地图方面内容,是整个初中阶段最难理解和掌握的,绝大多数的学生难入门,并且学生在小学没有开设地理课,地理知识相对狭窄。
此外,他们的三维空间概念还未形成,许多知识无法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一些。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具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和积极性,发挥群体的力量,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
六、教学媒体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和经纬度与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
七、课前准备]小纸片(上面写着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经线、纬线等)八、教学设计与分析十、板书设计:(投影)一、地球的形状是个不规则的球体二、地球有多大(三个基本数据)三、地球仪1、地轴与南北两极2、纬线和纬度:(1)南北半球的划分(2)低、中、高纬度的划分3、经线和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四、经纬网1、经纬网的用途2、怎样阅读经纬网地图教学反思: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同时也是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重点、难点之一。
初中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较差,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改教学理念,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参与探究和创新,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读图提问: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点以图像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教学效果。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时区与区时设计说明通过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观察记录产生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时区与区时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习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3.结合实例,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运动的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演示实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设计说明地球公转这部分内容,通过模拟演示、观察记录、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学习目标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演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演示实验法、数据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12、1、2三个月,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和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
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态和构造、地球上的水资源、气候和天气等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态和构造地球是由固体岩石地壳、流动性的地幔以及金属铁质核心所组成,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从形状上看,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
地球表面特征丰富多样,有大洋、陆地、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多种不同的地貌形态。
二、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形式,水的分布极不均匀。
在地球的水资源中,只有约3%的是淡水,且大部分淡水被冰雪所占据,人们使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一小部分,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三、气候和天气气候和天气是地理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概念。
气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长时间的大气状态和特征,代表了一个地域的典型天气状况。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变化和表现,指的是当地的天气状态。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进行旋转,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太阳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五、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所组成。
陆地形成于34亿年前,在此之前,地球表面是一片岩浆、熔岩的滚烫湖泊。
海洋形成于20亿年前,由于地球物理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五大洋和众多海湾和海峡。
六、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物质结构按密度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5层,并按其物理性质分别为固体岩石地壳、流动性的地幔、液态铁质外核和固态铁质内核。
七、地球上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所产生的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事件,包括飓风、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等。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极大,人们必须研究它们的成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八、地球上的资源地球上的资源丰富多彩,包括矿产、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地球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时刻都在人们的思考之中,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地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地壳或岩石圈)。
------有必要了解地球。
地理学:自然现象与人文过程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多圈层交汇的、相互渗透的复杂巨系统。
------ 也有必要了解地球。
地球,我们人类的家园,她作为太阳系大家庭的一员,与其它行星相比,可以说即熟悉又陌生;▪它之所以熟悉,是因为它与太阳系的其它行星具有相同的特性,都有自己的固定轨道,并日复一日自转的同时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着;▪它之所以陌生,是因为许多地质过程、地质现象仍是个谜。
自从宇宙飞船第一次登月成功后,人类就试图在地球以外的其它星球上找到可供人类栖息的第二个家园,然而,迄今为止,种种努力都失败了。
第一节地球概况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太阳系自中心向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逐步建立的:地球是个什么样子,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着。
----“永恒的话题”当然,古代人们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对地球的形状还不可能有正确的结论。
我国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如殷周之际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半球形的天罩住方形的地:-----“天圆地方”●战国时的“盖天说”则是“天象盖笠,地法覆磐”,即天穹象斗笠,地象倒扣的盘子,天与地为平行的半球形。
●汉张衡的“浑天说”提出了地是球形,“天如鸡子,地如卵子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首次提出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的可能性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30年)。
对地球形状的科学探索是从中世纪开始的。
----非凭空想象。
在十四和十五世纪期间,资产阶级逐渐兴起,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航海事业也蓬勃开展起来。
第一级近似:意大利人哥伦布(1436~1506)于1492年8月3日,带领87名水手,乘船三艘,离西班牙的巴罗士港,不顾友人的警告,扬帆西航。
70天后,到达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并未象警告的那样:“千万不要航行的太远,以免连船带人一起从地盘的边缘掉下去。
”第一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1519年9月,葡萄牙人麦哲伦带领水手265人,分乘船五艘,从西班牙塞维尔码头出发西行,过南美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在赤道无风带上继续西航,发现了菲律宾。
麦哲伦被当地居民所害,从人继续前进,经印度洋,绕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第一次完成了环球旅行,人们“只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发现了地球”,证实了地球的球形特点。
但认识并未到此完结。
第二级近似: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里舍,去南美赤道附近的厄瓜多尔地区观察天象,发现其摆钟每天慢了2分28秒。
进行校正后,把摆长缩短了2.88毫米就准确了。
后回到巴黎,发现摆钟又快了,校正后,又使摆的长度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这就使他提出了问题,这是什么缘故?此后,这种现象又为一些旅行家所证实。
到了1687年,牛顿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认为,有那么一个与地球大小相同比钢还硬物体,其最稳定而平衡的形状只能是一个球形。
但地球又不是一个确切的球形。
牛顿认为,地球的运动,其物质不仅受到向内的地心引力的影响,也受到向外的离心力影响,后者在赤道处最大。
这样也就解释了摆钟产生时差的问题,是由于两地重力的不同影响了摆钟的时差;而万有引力的大小又与地球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说明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半径是不同的,地球是前者大,后者小的扁球。
这一正确结论曾遭激烈反对(原因是测量计算上的错误),争论了半个世纪;至1735年和1736年,法国科学院组织的两支专门测量队分别在厄瓜多尔的安底斯山区的钦博拉索和北欧北端地区的拉普兰进行了大地测量、几年后从实践中证明了牛顿的结论是正确的地球是一个两极半径有些短的扁球体或二轴椭球体。
以后又发现,赤道面也不是一个圆,而是一个椭圆,相差200米,证明地球是一个三轴椭球体。
第三级近似:此后,随着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也愈来愈准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卫星的观测和计算,已能较精确地获得地球形状的数据。
地球表面是非常崎岖不平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所谓大地水准面(geoid)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地球的整体形状十分接近于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旋转椭球体(即扁球体)。
夸张他说,地球的真实形状略呈梨形。
赤道半径略长、两极半径略短,平均半径为6371km。
二、地球的表面形态打开世界地图,最明显的是:海陆分布------第一级地球表面形态分异。
大陆的轮廓有某些相似性,所有的大陆均为北端宽、南端窄;地表最高点在珠峰8844.43;最低点位于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在海面以下11034m,最大垂直起伏约20km。
1.陆地地形特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2.海洋地形特征(1)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大西洋型:大陆架:海与陆接壤的浅海平台;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部分;大陆基: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坡地;太平洋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大洋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岛群;海沟是与岛弧平行伴生,发育在岛弧靠大洋一侧的长条形海底深渊;组成岛弧-海沟系)(2)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火山活动。
地震带、火山带、板块边界。
(3)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
——有时分布孤立高地,称为海山——其中顶部平坦的海山称为平顶海山(海底平顶山,guyot,盖约特),其成因一般认为海山顶部接近海面时被波浪作用夷平而成。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系指地球的密度、压力、重力、地磁、地热、弹塑性等。
1. 地球的密度和压力(1)地球的密度密度= 质量/ 体积我们无法直接称到地球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间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由此算得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17g/cm3,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是2.65 g/cm3,由此推测地球内部必有密度更大的物质,据地震波资料分析,地核部分密度可达13 g/cm3。
------具有圈层构造。
(2)压力地内的压力又称为静压力或围压。
----- 海洋水体相对复杂“动压”。
地内压力随深度而加大,并与地内物质的密度以及该处的重力有关。
P = ρgh (与势能相当)ρ——某深度物质的平均密度; h——某点深度;g——平均重力加速度如果知道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大小和分布,便可求出不同深度的压力值。
一般认为在地壳部分,深度每增加1km,压力将增加约270 Pa。
------ 显示“圈层构造”。
2. 重力和重力异常(1)地球的重力定义由于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和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共同作用。
重力——是指地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据万有引力:221 r MMGF——在不同的纬度而不同:由于赤道半径略大,两极半径略小,因而随不同纬度而不同,地球两极的重力值最大,并向赤道减小;——在不同的海拔也不相同。
在惯性离心力最大的赤道地区,也不超过引力的1/288(即0.34%),因此重力方向仍大致指向地心。
(2)重力异常若把地球看作一个理想的、均质的椭球体,所计算的重力值——称为理论重力值;)20000059.00053024.01(780327.922ϕϕϕSin Sin g -+= Gal (m/s 2)------ 只与纬度有关。
(注:1979年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协会提出)ϕ ——是纬度;某一地点,ϕ 一定值,g φ具有一个理论值。
地表测定的重力值多数是与上述理论值不相符:⏹ 一方面是由于测点不一定都位于平均海平面的高度,这样测点与平均海平面高度之间的物质,以及其周围的物体的引力都会影响该测点的重力值;------ “海拔高度引起的” & “剩余物质和地形”。
⏹ 另一方面是由于地下岩石的密度不同,也影响重力值。
----- 密度变化引起的重力异常。
由于海拔不同、周围地形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若要揭示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必须把地下密度变化引起的重力异常,从海拔高度变化、周围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异常分离出来——校正。
(3)重力异常的校正若利用重力异常研究地壳构造和地球内部的物质变化的重要信息,必须对实测重力值进行校正;因为引起重力异常的原因主要有3个:➢ 地面观测点并不在大地水准面上,存在高度差(海拔高度),观测点的位置越高重力值越小;➢ 地面观测点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剩余物质(和测点周围地形)所产生的附加重力;➢ 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分步消除、分步校正:第一步:高程校正由于实测点有一定的海拔高度(改变了万有引力的r 值),必须校正(换算)至大地水准面上的相应值。
——消除高差的影响消除测点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向程对重力产生的影响,称为高程校正(自由空气校正)。
这种校正只考虑高差的影响,未考虑高程间的物质组成的影响(视为空的一样),故又称为自由空气校正。
校正后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差——称为自由空气异常;第二步:布格校正消除测点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剩余物质对重力产生影响,称为中间层校正。
高程校正和中间层校正——又合称为布格校正。
(由法国大地测量学家布格所提出)布格校正后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差——称为布格重力异常;在文献中涉及的重力异常,一般指布格重力异常;(4)布格重力异常的分布我国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图(未包括海洋),由图可以看出几个特点:a.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为负异常,海洋的布格重力异常为正异常,表明地球表层的大陆部分(陆壳)物质密度较小,海洋部分(洋壳)物质密度度较大;b.自东部向西部,布格重力异常值逐渐降低,反映地壳厚度变化的总趋势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的;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高原,布格异常值是逐渐降低的,东部沿海布格异常的平均值约为-0.2 m/s2,至西部帕米尔高原和藏南地区则下降至-0.5 m/s2以下。
c.存在三个明显的重力台阶(与我国地形上的三个台阶大致吻合),台阶的分界:东部地区的重力梯度带大致沿北东向延伸(大兴安岭-太行山),青藏高原边缘;西部沿东西向延伸。
东部地区的重力梯度带大致沿北东东向延伸,西部的重力梯度带则沿东西向延伸。
这些梯度带大都与我国的主要山系一致或平行,表明我国的地形特征与地质构造,尤其是与地壳深部的构造特点有密切关系。
(“地壳均衡说”的提出——认为山脉是较轻的岩块浮在较重的介质之上,正如轮船浮在海水中一样,山越高,其深入下部较重介质中的深度也越大,这深入的部分通称为“山根”。
)------ 以上是全球性or 区域性的,对全球构造、大地构造有重要意义。
(5)局部重力异常由于地球内部局部物质密度的差异,会引起局部的重力异常。
例如:在沉积岩及石油、煤、石盐等矿产的分布区,由于组成物质的密度小,常会引起局部的重力负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