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3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清单】知识点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即环境影响生物)1.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2. 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特别提醒】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
知识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特别提醒】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认: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
对照组就是不作处理的,已知的那一组。
实验组就是作了相应处理的,也就是要验证,探索什么就做什么样的处理的那组。
知识点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应该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前者包括寄生,捕食,合作、共生,竞争等;后者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知识点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2.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3.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别提醒】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但是生物只能适应环境,环境不能适应生物。
考点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例1】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气温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
这一现象说明对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A. 阳光B. 水C. 温度D. 空气【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通过对题干的认真阅读,我们就可以判断是温度影响了蝉的鸣叫。
【答案】选C【例2】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 春江水暖鸭先知B. 葵花朵朵向太阳C. 大树底下好乘凉D. 春风又绿江南岸【答案】选C考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例3】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下列能作为一组对照条件的是()A. 明亮和潮湿B. 干燥和潮湿C. 空气和土壤D. 温度和水【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像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相同的实验。
20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学生分析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
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
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
教育部资源课后练习喷洒杀虫剂利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图中未显示阳光等非生物成分的信息登革热、黄热病等在世界范围的卷土重来。
下表是给植被喷洒过DDT的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甲、乙、丙、丁个体体内DDT的浓度。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生物种类甲乙丙丁体内DDT浓度/毫克▪升-10.1 0.05 26 5A. DDT沿着丙→丁→甲→乙的方向积累B. 丙是三级消费者,其含DDT最多C. DDT很难被分解D. DDT被积累的结构基础是食物链二、识图作答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能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如图为某稻鸭共育生态系统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6-9题:6.由图可知,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空气、及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属于___________关系。
7.该稻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除阳光、空气、水等物质外,稻田的非生物成分还有土壤中的__________ 。
8.该稻田的物质和能量是沿_________________流动的。
因为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无机盐等物质可以被____________,所以物质流动的方向特点是_____________流动。
因为生态系统通过生产者吸收储存在有机物中,只向外界释放热能,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特点是___________流动,且每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总量的特点是___________。
9.引鸭入田后,鸭对_________________有制约作用,可减少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等有毒物质,还节约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
鸭粪富含有机物,排入稻田后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被再利用。
可见,鸭还能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三、资料分析有人详细统计了一公顷草地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见下表),并绘制了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图解(见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5—20题:10.表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__的关系形成食物链。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本章和本单元的标题都提到了生物圈,可见教材非常突出“生物圈”这个概念,想强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的意图十分明显。
本章的前面一节已经作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介绍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对前知识的总结又是一个新概念的形成和升华,向学生揭示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具体组成,认识生物和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1.教学目标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并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对不同生态瓶的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交流、实践、表达能力。
(2)初步具有搜集和分析图文资料等信息的能力。
尝试通过分析资料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捕食蛇、有毒物质积累等教学内容,学生初步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问题对话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找出答案,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资料图片的分析、探究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珍爱生命的情感,更加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3)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和地方特色的视频和图片等教学资料,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