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验类型,其目的是检测骨髓中细胞的类型、数量及形态,以诊断多种血液疾病。
一般而言,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包括有样本采集、样本制备、染色、和对细胞数量和形态进行描述等步骤。
样本采集:样本采集是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的第一步,一般由护理人员或医生使用针头在髋部或其他部位采集骨髓样本,然后将样本装入适当的容器中,准备进行检验。
样本制备:样本制备是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的第二步,一般将样本用0.9%注射用盐水稀释,然后将稀释液置于倒置显微镜底下,并使用滚动板轻轻滚动,使细胞分散,以便之后进行染色和观察。
染色:染色是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的第三步,一般使用May-Grunwald-Giemsa染色法,将细胞涂上染料,以便观察和比较细胞的形态特征。
观察:观察是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的最后一步,一般将染色好的涂片放在倒置显微镜下,由专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根据细胞的形态,大小,数量,结构特征等进行观察,以便进行细胞学分析。
通过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可以对血液系统中的细胞进行详细检测,得出细胞类型、数量和形态的分析,从而可以帮助医生迅速、准确地诊断患者的血液疾病。
由于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检测患者血液中细胞的情况,因此它在临床诊断血液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诊断白血病、淋巴瘤、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等多种血液疾病。
该检查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血液疾病,而且还能用于监测患者治疗情况,检测疾病的进展情况,以及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此外,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也可以用于监测患者接受放射性治疗的情况,检测放射性治疗是否有效,以及放射性治疗后患者血液细胞的恢复状态。
总之,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是一种有效的、非常重要的临床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患者的血液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髓涂片常规检验与应用通过骨髓细胞学检验可了解骨髓造血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血液病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判断预后的主要检测手段。
在骨髓细胞学检查过程中,骨髓的取材、涂片、染色的质量可直接影响细胞观察和分析。
骨髓取材不良,再好的检验技术也难以得到正确的诊断;骨髓涂片欠佳,则影响骨髓细胞形态的观察;骨髓涂片染色失真,则会造成骨髓细胞的误判和误诊。
因此,提高骨髓取材、涂片、染色质量是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关键。
1 取材[1~5]1.1 骨髓取材的适应证凡不明原因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热、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样血象、恶病质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涂片发现幼稚细胞、可疑细胞以及血细胞的单项或多项原因不明的增多或减少时,均可进行骨髓检查。
1.2 骨髓取材的部位成人以胸骨、髂骨、脊椎骨等扁平骨采集,一般认为胸骨采集标本最佳,髂骨和脊椎骨次之,小儿多以胸骨采集。
1.3 骨髓穿刺①选择好骨髓穿刺部位,让患者处于有利的穿刺姿势。
②消毒穿刺区皮肤,解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检查穿刺包器械,铺无菌孔巾。
③在穿刺点用1%普鲁卡因作皮肤、皮下、骨膜麻醉。
④将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定在离针尖1~1.5 cm处,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穿刺点两旁的皮肤拉紧并固定。
以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当针头接触骨质后,将穿刺针左右转动,缓缓钻入骨质,当感到阻力减少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直立不倒时为止。
⑤拔出针芯,接上无菌干燥的10 ml或20 ml注射器,适当用力抽吸,即有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
常规检查吸取0.2 ml左右骨髓液。
若抽不出骨髓液,可放回针心,稍加旋转或继续钻入少许,再行抽吸。
⑥取得骨髓液后,将注射器及穿刺针迅速拔出。
在穿刺位置盖以消毒纱布,按压1~2 min后,胶布固定30~40 min,并让患者静卧休息,有出血倾向者,让患者静卧到确实止血为止。
固定纱布24 h后,如无异常可去除。
1.4 骨髓取材量一般骨髓常规检查时,抽取骨髓液0.2 ml。
骨髓涂片基本特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髓涂片是临床诊断骨髓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骨髓涂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一下。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很重要的环节。
通常是采集患者的骨髓穿刺标本,先制备干漆片,然后染色,最后进行显微镜观察。
制备过程中要求仔细、规范,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在骨髓涂片中,我们能看到各种类型的细胞,比如红系细胞、白系细胞和巨核细胞。
红系细胞主要是红细胞的前体细胞,包括幼稚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
白系细胞包括粒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通常可以看到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而巨核细胞则是巨核细胞的前体细胞,其数量和形态可反映出骨髓造血功能的活跃程度。
除了各种细胞的观察,骨髓涂片还可以用于观察骨髓中的异常细胞。
对于白血病患者,可以在骨髓涂片中观察到异常白细胞,比如原始白血病细胞、原始巨核细胞等。
这些异常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染色性质都能够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骨髓涂片还能观察骨髓内的骨髓间质细胞。
骨髓间质细胞是一种成熟的脂肪细胞,其数量和形态变化也能够反映出骨髓的代谢情况和病理变化。
除了以上的基本特征,骨髓涂片还可以观察其他一些细胞的情况,比如巨噬细胞、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等。
这些细胞的变化也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对于骨髓涂片的观察要全面、细致。
骨髓涂片的基本特征包括各种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染色性质,以及异常细胞的观察和骨髓间质细胞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基本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从而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骨髓涂片有所帮助。
第二篇示例:骨髓涂片是一种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常规检查方法,是骨髓学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特征、数量及比例,可以判断骨髓中是否存在异常,进而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骨髓涂片基本特征主要包括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染色体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骨髓涂片的基本特征。
骨髓涂片基本特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髓涂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诊断各种血液疾病及骨髓增生异常。
骨髓涂片是通过骨髓穿刺获得样本后,采用染色技术对骨髓细胞进行观察和分析的一种检查方法。
骨髓涂片的基本特征包括骨髓细胞的数量、形态、分布以及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骨髓涂片的基本特征。
骨髓涂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骨髓细胞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骨髓涂片中应该包含有一定数量的各种类型的成熟和幼稚骨髓细胞,包括红系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等。
通过对骨髓细胞数量的观察和计数,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血液病情。
骨髓涂片的基本特征还包括骨髓细胞的形态。
骨髓细胞的形态是指细胞的大小、形状、核染色质的密度和形态等方面。
正常的骨髓细胞应该具有清晰的细胞核、丰富的胞质、明显的核仁等特征。
通过对骨髓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骨髓细胞的发育程度和功能状态。
骨髓涂片的基本特征还包括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
染色体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对细胞的正常分裂和遗传具有重要影响。
在骨髓涂片中,通过对染色体的染色和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或遗传性疾病。
通过对骨髓涂片的基本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各种血液疾病及骨髓增生异常。
骨髓涂片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大家更加了解骨髓涂片的基本特征,增加对血液疾病及骨髓异常的认识和理解。
【字数:454】第二篇示例:骨髓涂片是检查骨髓细胞形态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骨髓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疾病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
一、骨髓涂片制备方法1.骨髓涂片制备前,首先需要取样。
通常是通过穿刺骨髓来获取骨髓细胞。
穿刺骨髓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穿刺工具,避免造成患者过度疼痛或出血。
2.取得骨髓样本后,需要将样本均匀涂布在载玻片上。
这一步需要细心操作,确保每个载玻片上都有足够数量的骨髓细胞。
实验动物骨髓涂片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实验动物骨髓涂片的那些事儿。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重要的活儿呀!你想啊,就像我们要给小动物做个特别的“身体检查”。
首先呢,得把实验动物准备好,这就像是要让一个小主角闪亮登场一样。
可别小瞧了这一步,要是动物状态不好,那后面的一切可就都白搭啦!所以呀,得让它们吃得饱饱的,精神头足足的。
然后呢,就是要小心地抽取骨髓啦!这可得轻点儿、再轻点儿,就像对待一个珍贵的宝贝似的。
要是太粗鲁了,那骨髓不就被吓跑啦!哈哈,开个玩笑,但真的得非常非常小心才行。
抽到骨髓后,涂片就开始啦!这就好像是在给骨髓画一幅特别的画儿。
把那一点点骨髓均匀地涂在玻片上,可不能涂得厚一块薄一块的呀,那可就不好看啦,也会影响观察效果哦。
在这个过程中,可得注意好多细节呢!比如说涂片的角度呀,力度呀,这些都得把握好。
就跟我们做饭掌握火候一样,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呢。
而且呀,玻片得干净得像刚洗过澡的小朋友一样,不然怎么能让骨髓好好地待在上面呢。
还有哦,涂片的时候可别走神呀,得全神贯注的,这可不是能随便应付的事儿。
你想想,要是涂得乱七八糟的,那后面还怎么观察呀,那不就白忙乎啦!做完涂片,还不算完事儿呢,还得把它们好好地固定、染色。
这就像是给这幅“骨髓画”上色一样,让它变得更加清晰、漂亮。
这每一步都得认真对待,不能有丝毫马虎。
哎呀呀,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实验动物骨髓涂片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呀!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就像照顾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一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准确又有用的结果,才能让我们的实验更加成功呀!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骨髓涂片哦,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总之呢,实验动物骨髓涂片是个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事儿,我们得认真对待,才能从中收获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让我们一起加油,把这个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吧!。
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骨髓穿刺涂片是一种常用的骨髓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内的细胞类型和数量,以便诊断和监测与骨髓相关的疾病。
本文将对一份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进行解读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该检查的结果和意义。
1. 检查样本信息- 患者姓名:- 年龄:- 性别:- 临床症状:- 送检医生:2. 骨髓穿刺涂片分析结果在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
- 骨髓细胞分类与计数:将骨髓细胞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并对每种类型的细胞数量进行计数。
- 骨髓细胞比例:根据不同类型细胞的数量计算出相应的比例,常用百分比表示。
- 骨髓细胞结构特点:对骨髓细胞的细胞核、胞质、细胞间质等结构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
3. 结果解读与讨论结合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中提供的信息,进行结果的解读与讨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骨髓穿刺涂片结果及其相应的解释:- 正常骨髓涂片:显示骨髓细胞形态和数量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异常发现。
- 淋巴细胞增多:骨髓中淋巴细胞数量超出正常范围,可能与感染、免疫性疾病或血液恶性肿瘤有关。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可能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有关。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可能与感染、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等因素有关。
4. 临床意义与建议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的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结果的解读和讨论,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进一步检查:对于出现异常的意义未明的结果,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骨髓活检、遗传学检测等。
- 诊断与治疗:根据骨髓穿刺涂片分析结果和临床症状,进一步进行病因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随访与监测:对于已诊断出的疾病,建议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监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总结: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是一份重要的骨髓检查结果,通过对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解读和讨论,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骨髓涂片送检要求骨髓涂片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中的细胞形态学和染色体异常,对于诊断和监测多种血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骨髓涂片送检时,有一些要求需要注意,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在进行骨髓涂片送检之前,需要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并核对相关病史资料。
此外,还应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便在检查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评估骨髓的异常情况。
采样过程需要注意无菌操作。
骨髓涂片通常是通过穿刺骨髓进行采集的,一般选择骨盆骨髓作为采样部位。
在进行穿刺前,需要充分消毒采样部位,并使用无菌巴氏针进行穿刺。
在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轻柔和准确,以避免对骨髓造成损伤。
采集到的骨髓样本需要迅速进行涂片制备。
涂片制备是骨髓涂片送检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需要取适量的骨髓样本,将其均匀涂布在载玻片上。
涂片时要注意涂布的均匀性和薄厚度的控制,以保证细胞形态学的准确评估。
制备好的涂片应立即进行固定,一般采用95%乙醇或其他合适的固定液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不宜过长。
固定后的涂片需要进行染色。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偏碱性染色和核染色。
偏碱性染色常用的有Wright染色和Giemsa染色,核染色常用的有苏木素-伊红染色。
染色后的涂片应进行彻底的清洗,去除多余的染色溶液,并用96%酒精进行脱水。
最后,涂片应进行封片,以保护样本的完整性。
送检前,还需要填写相关的送检单和病理申请单。
送检单上需要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病史、送检原因等内容。
病理申请单上需要注明骨髓涂片检查的项目和要求,例如是否需要进行染色体分析、免疫组化染色等。
送检的涂片需要妥善保存和运送。
涂片应放置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受潮和受热。
在运送过程中,应注意涂片的防护,避免因震动或碰撞导致涂片损坏。
总结起来,骨髓涂片送检是一项需要注意细节的检查过程。
准备工作的充分和无菌操作的严格是确保检查结果准确的基础。
涂片制备和染色过程需要技术娴熟,并注意涂片的固定和封片。
骨髓穿刺检查分析报告患者信息: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45岁医院:XXX医院日期:XXXX年X月X日患者病历号:XXXXXX检查目的:本次骨髓穿刺检查旨在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以便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和指导。
检查方法:骨髓穿刺术在无痛麻醉下进行,使用5ml 注射器经过清洁、消毒后,于骨髓穿刺点扎入皮肤,经过骨骼的穿过骨髓到达骨髓腔内。
然后,将骨髓及骨髓涂片标本装载于干燥好的载玻片上,并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检查结果:经过细致的检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骨髓涂片:1. 骨髓涂片显示细胞减少现象,髓系细胞数量明显较少。
2. 出现许多幼稚细胞,包括幼稚红系、幼稚粒系细胞等。
3. 骨髓异形细胞明显增多,其中以原始红系为主。
免疫组化染色:1. CD34阳性细胞比例占到总核细胞数量的30%。
2. MPO(过氧化物酶)染色显示MPO阳性细胞占总核细胞数量的20%。
3. CD41染色显示骨髓内存在大量异常巨核细胞。
分析说明:根据以上检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分析和诊断:本次骨髓穿刺检查显示骨髓内存在细胞减少,幼稚细胞增多以及骨髓异形细胞明显增加的情况。
CD34阳性细胞和MPO阳性细胞比例升高,CD41染色显示存在大量异常巨核细胞。
这些指标提示患者可能患有一种骨髓异常疾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建议:为进一步确诊患者的病情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我们建议进行以下检查:1. 突变基因检测:通过检测相关突变基因,进一步明确骨髓异常细胞的遗传学特点,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2. 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分析骨髓染色体核型变化,评估患者的预后及治疗反应情况。
3. 流式细胞仪免疫表型分析:通过对骨髓细胞进行表型分析,进一步明确细胞类型和异常细胞的比例。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需要结合临床医生的判断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结论:根据本次骨髓穿刺检查结果,患者可能患有骨髓异常疾病,进一步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骨髓涂片基本特征
骨髓涂片是一种用于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常规实验室检查方法。
它可以提供关于血液系统和造血功能的重要信息。
下面是骨髓涂片的基本特征:
1. 细胞类型:骨髓涂片上可观察到多种类型的细胞。
这包括造血干细胞、成熟和幼稚的造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前体细胞等),以及其他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巨噬细胞等)。
2. 细胞形态:骨髓涂片可以展示细胞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胞的大小、形状、核形态和染色性质等。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评估细胞的成熟度、异常形态和异常细胞的存在。
3. 细胞分布:骨髓涂片可以显示细胞的分布情况。
正常情况下,不同类型的细胞有特定的分布模式。
异常的细胞分布可能暗示一些疾病或病理过程。
4. 细胞数量:骨髓涂片可以提供关于细胞数量的信息。
通过计数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以确定它们的相对比例和绝对数目。
这对于评估造血功能和发现异常细胞增多或减少的情况非常重要。
5. 异常细胞:骨髓涂片可以显示异常细胞的存在。
这些异常细胞可能包括形态异常的细胞、异型细胞、克隆性细胞增生、癌细胞等。
这些异常细胞的出现可能提示骨髓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
骨髓涂片通常由专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制备和观察,并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或血液学家进行解读和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涂片的细胞形态、数量和分布等信息,可以得出对血液系统功能和疾病诊断的重要结论。
骨髓涂片分析报告骨髓涂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指标,来判断骨髓内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细胞增生、减少等情况,对于诊断和监测一些血液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一、标本信息患者姓名:XXX 性别:X 年龄:X岁就诊日期:XXXX年XX月XX日送检医院/科室:XXX医院/骨髓科二、骨髓细胞形态在此次骨髓涂片中,我们观察到患者骨髓细胞的形态特点如下:1. 骨髓细胞的染色:(细胞染色均匀、无染色异常等)2. 骨髓细胞的大小:(细胞大小均匀、细胞体积正常等)3. 骨髓细胞的核质比:(核质比正常、无核浆异位等)4. 骨髓细胞的细胞核:(细胞核形态正常、无核畸形等)5. 骨髓细胞的胞质:(胞质丰满、无胞质异常包涵体等)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患者骨髓细胞的形态特征完全正常,无明显异常所见。
三、骨髓细胞比例通过骨髓涂片的分析,我们对患者的骨髓细胞比例进行了统计和计算。
以下是骨髓涂片中不同类型细胞的比例和数量:1. 骨髓原始幼稚细胞:X%(数量:X个)2. 骨髓红系细胞:X%(数量:X个)3. 骨髓粒系细胞:X%(数量:X个)4. 骨髓巨核细胞:X%(数量:X个)在此次骨髓涂片中,患者骨髓细胞的比例和数量符合正常范围,无明显异常。
四、骨髓细胞异常根据骨髓涂片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未发现患者骨髓细胞中存在以下异常情况:1. 白血病细胞:未见到白血病细胞或原始幼稚细胞;2. 肿瘤细胞:未见到恶性肿瘤细胞或转移性肿瘤细胞;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未见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4. 骨髓纤维化细胞:未见到骨髓纤维化细胞;5. 骨髓增生过度细胞:未见到骨髓增生过度细胞;综上所述,患者骨髓涂片结果显示无明显异常所见,排除了相关疾病和异常情况。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整体分析骨髓涂片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和比例正常,不存在异常所见;2. 鉴于此次骨髓涂片结果,患者在骨髓方面没有异常情况,排除了相关血液病和恶性肿瘤;3. 骨髓涂片结果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疾病或血液异常,如临床症状持续或出现新的症状,建议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或复查。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
骨髓涂片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诊断骨髓疾病。
其操作流程简单,操作便捷,可以快速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准备工作:骨髓涂片检查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检查器材和仪器,消毒好检查区域和检查人员的手部。
2.取样:使用无菌器具,将针头穿刺入骨髓腔内,抽取一定量的骨髓液。
骨髓液应该充分搅拌均匀,然后用吸管将骨髓液抽入试管中。
3.制片:将制片材料放置在平面上,然后将吸管中的骨髓液滴在制片材料上,用另一块制片材料将骨髓液平均涂抹,形成一层薄薄的骨髓涂片。
涂片应该均匀平滑,厚度均匀。
4.染色:将涂片浸入染色液中,待一定时间后取出,用水洗净,晾干。
5.观察和诊断:将制好的骨髓涂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大小、染色情况等。
通过观察和判断,可以得出骨髓疾病的诊断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骨髓涂片检查过程中,应该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感染。
同时,在涂片制备和染色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时间和液体浓度,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 1 -。
骨髓穿刺报告单骨髓穿刺报告单患者信息:姓名:XXX,性别:男,年龄:XX岁样本编号:XXXXX检测项目:骨髓穿刺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检测结果:1. 骨髓涂片与骨髓组织形态学特征:骨髓涂片显示骨髓细胞系列以及造血、肿瘤等相关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包括:- 骨髓中成熟细胞数量及比例:(举例:红细胞比例为XX%,白细胞比例为XX%,巨核细胞比例为XX%等)。
- 骨髓细胞异常表现:是否有形态学异常细胞,如原始幼稚细胞、异常核形态、异染色质、浆液-原位巨核、畸形巨核等。
2. 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是利用免疫学技术对骨髓细胞进行表面标记和检测,对于确定细胞分类非常重要,包括:- B细胞、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布情况;- 凋亡标记物及其比例;- 肿瘤细胞相关表型标志物表达情况。
3. 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是通过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变异检测,来评估细胞的染色体异常情况,包括:- 染色体笼统异常,如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如45,X、47,XXY 等);- 特定染色体缺失或增加,如7号染色体缺失、8号染色体三体等;- 染色体结构改变,如染色体易位、染色单体等;- 染色体基因重排(如BCR/ABL融合基因)等。
4. 其他注意事项:(可根据具体情况添加相关内容,如特殊致病微生物检测结果、特殊细胞培养结果等)备注:以上测试结果主要为骨髓穿刺的常规项目,根据具体需求,如有需要,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有关特殊项目进一步检测。
该报告仅供临床参考,结果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检测人员:XXX批准人员:XXX签发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实验十一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Morpholog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smear 试剂器材正常骨髓涂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镜头清洁液。
实验内容一、粒系细胞形态观察(一)粒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椭圆形→一侧偏平→肾形→杆状→分叶) 1.胞质中的颗粒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异性颗粒减少→特异性颗粒)。
(一)粒系各期细胞形态1.原始粒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μm~18μm左右。
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可以有浅的凹陷。
有2至5个较小而清楚的核仁,染色质呈淡紫红色,细致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
胞质少,无颗粒或少量嗜天青颗粒(称副原粒),胞质均匀透明,染天蓝或深蓝色核周常无淡染区。
2.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2μm~25μm左右。
外形与原粒细胞相似,平均直径可达15μm。
胞核较原粒细胞略小,圆形或椭圆形,随细胞发育逐渐出现凹陷,核内常染色质仍占优势,但异染色质在核周的凝集较原粒细胞明显,核仁常见。
胞质比原粒细胞丰富,胞质内开始出现一些紫红色非特异性嗜苯胺蓝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分布不均,可盖于核,染浅蓝色。
3.中性中幼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直径10μm~18μm左右。
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外形较不规则。
胞核较早幼粒小,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质相对减少,异染色质在核周凝集进一步增加,并逐渐向胞核中央发展,两种染色质的比例相近,核仁少见。
胞质更丰富,胞质内常出现很多特异性颗粒,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
中性颗粒呈淡红色,非常细小、均匀而密集,如粉末状;嗜酸性颗粒较粗大,形如小珠,橘黄或土黄色,分布均匀,充满胞质;嗜碱性颗粒呈深紫蓝色,大小不规则,排列凌乱,常盖于核上,以致核形不易看出,胞膜也常常显得不完整。
胞质呈浅红色或浅蓝色,常被特异性颗粒掩盖了颜色。
骨髓检测实验报告解读引言骨髓检测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学和染色体、遗传物质的分析,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本文对一份骨髓检测实验报告进行解读,帮助读者了解如何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相关信息。
实验方法实验中,通过骨髓细胞抽取和处理,得到骨髓细胞涂片。
涂片经过特殊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分析。
同时,使用染色体分析技术,对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结果1. 视野中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对于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包括细胞的大小、形状、核质比、染色质分布等。
通过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骨髓细胞是否存在异常。
2.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骨髓细胞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根据染色体的数量、结构和核型的正常与否,可以判断染色体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改变等。
结果解读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在正常情况下,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应该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细胞的大小、形状、核质比等参数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
如果发现细胞形态学特征存在明显异常,可能提示存在异常增殖或发育异常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2. 异常染色体核型染色体核型的异常可以提示存在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染色体结构改变。
例如,染色体数目增多的情况可能与染色体三体综合征相关;染色体结构改变,如染色体缺失、易位等,可能与染色体异常相关的疾病有关。
根据具体的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结论骨髓检测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骨髓异常,进一步明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骨髓检测结果的解读应该结合临床病史、体征等综合考虑,以达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小华. 骨髓细胞学的分类、识别标准《中国基础医学杂志》, 2004, 25(6): 543-546.> [2] 侯玉书, 孟嘉豪等. 骨髓涂片染色法对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诊断准确性的评价《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 44(17): 12-14.。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1)骨髓涂片制作、染色方法1)制片骨髓涂片制作方法与血片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但因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滴,有核细胞较多,因此较血液黏稠,推片略难于血片,推片时角度要小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避免骨髓片过厚。
2)染色临床常用的染色方法主要有:①瑞氏(Wright)染色②吉姆萨(Giemsa)染色③Marshall提出的标准化的Romanowsky染色④R-G(Romanowsky- Giemsa)染色⑤wittekind1987年介绍的R-G染色(2)骨髓片检查的程序及方法1)检查步骤[骨髓涂片检查]①低倍镜Ⅰ.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等。
Ⅱ.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低倍镜下选择细胞分布均匀部位观察骨髓片有核细胞增生情况,根据骨髓片中有核细胞的密度或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来估计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通常分为五级,如表2-1。
表2-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均数(高倍镜视常见病例野)增生极度活跃1:1>100各种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10:150-100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20:120-50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增生减低50:15-10造血功能低下增生极度减低200:1<5再生障碍性贫血Ⅲ.观察全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巨核细胞数量变化较大,如将骨髓膜标准化为×,则参考值为7-35个。
Ⅳ.观察骨髓片边缘和尾部有无体积较大的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
②油镜分类计数200或500个有核细胞(不包括分裂型细胞和破碎细胞)。
按各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百分比。
同时仔细观察各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血涂片检查]分类记数100-200个白细胞,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描述红细胞形态,血小板数量和分布情况。
如见到幼红细胞按分类100个白细胞中幼红细胞的数量来报告,并说明其阶段性。
(3)骨髓报告1)结果计算计算出各系和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再算出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的总和与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将前者除以后者即得出粒:红比值(G:E)。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髓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2. 掌握骨髓穿刺术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操作方法;3. 学会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手段。
骨髓穿刺术是通过穿刺针从骨髓腔抽取骨髓液,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和诊断血液病。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骨髓穿刺包、玻片、染色液、显微镜、无菌手套、无菌棉球、无菌注射器、无菌生理盐水等;2. 实验仪器:骨髓穿刺针、注射器、玻片夹、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骨髓穿刺术(1)选择穿刺部位:髂前上棘穿刺或髂后上棘穿刺;(2)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消毒穿刺部位;(3)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髓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4)当穿刺针进入骨髓腔时,抽出针芯,见有骨髓液流出;(5)用注射器吸取骨髓液,注入玻片;(6)涂片、固定、染色;(7)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形态。
2. 骨髓细胞学检查(1)观察骨髓涂片,记录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2)观察骨髓增生情况,判断骨髓增生程度;(3)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判断骨髓细胞类型;(4)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血液病。
五、实验结果1. 骨髓穿刺术顺利,成功获得骨髓液;2. 骨髓涂片染色良好,细胞形态清晰;3. 骨髓细胞数量和比例正常,骨髓增生程度活跃;4. 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符合正常骨髓细胞特征。
六、实验分析1. 骨髓穿刺术是获取骨髓液的重要手段,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2.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手段,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数量和比例,有助于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和诊断血液病;3. 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对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熟练掌握各种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
七、实验结论本次骨髓检验实验顺利完成,成功获取骨髓液,并进行了骨髓细胞学检查。
实验结果表明,骨髓细胞数量和比例正常,骨髓增生程度活跃,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符合正常骨髓细胞特征。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1)骨髓涂片制作、染色方法
1)制片
骨髓涂片制作方法与血片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但因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滴,有核细胞较多,因此较血液黏稠,推片略难于血片,推片时角度要小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避免骨髓片过厚。
2)染色
临床常用的染色方法主要有:
①瑞氏(Wright)染色
②吉姆萨(Giemsa)染色
③Marshall提出的标准化的Romanowsky染色
④R-G(Romanowsky- Giemsa)染色
⑤wittekind1987年介绍的R-G染色
(2)骨髓片检查的程序及方法
1)检查步骤
[骨髓涂片检查]
①低倍镜
Ⅰ.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等。
Ⅱ.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低倍镜下选择细胞分布均匀部位观察骨髓片有核细胞增生情况,根据骨髓片中有核细胞的密度或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来估计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通常分为五级,如表2-1。
表2-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
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均数
(高倍镜视
常见病例
野)
1:1>100各种白血病
增生极度活
跃
10:150-100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明显活
跃
增生活跃20:120-50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50:15-10造血功能低下
200:1<5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生极度减
低
Ⅲ.观察全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巨核细胞数量变化较大,如将骨髓膜标准化为
1.5cm×3.0cm(4.5cm2),则参考值为7-35个。
Ⅳ.观察骨髓片边缘和尾部有无体积较大的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
②油镜
分类计数200或500个有核细胞(不包括分裂型细胞和破碎细胞)。
按各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百分比。
同时仔细观察各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血涂片检查]
分类记数100-200个白细胞,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描述红细胞形态,血小板数量和分布情况。
如见到幼红细胞按分类100个白细胞中幼红细胞的数量来报告,并说明其阶段性。
(3)骨髓报告
1)结果计算
计算出各系和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再算出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的总和与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将前者除以后者即得出粒:红比值(G:E)。
粒红比值代表粒系和红系的相对数量关系,正常人约为2-4:1。
如有核细胞增生亢进,G:E增大,则为粒系增多;如有核细胞增生低下,G:E增大,则为红系减少。
2)骨髓象报告单的填写
应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突出重点,填写骨髓检查报告单。
①“骨髓特征”一栏主要内容为Ⅰ.对取材、涂片、染色的评价;Ⅱ.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和粒红比值;Ⅲ.分别叙述各系细胞的情况。
Ⅳ.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形态由全片来评估;Ⅴ.是否见到特殊的病理细胞和寄生虫。
②报告血涂片检查结果。
③报告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④填写诊断意见综合骨髓象、血象,结合临床资料,客观地向临床提出细胞学诊断意见或可供临床参考的意见,一般诊断意见有以下五种:
Ⅰ.肯定性诊断;Ⅱ.符合性诊断;Ⅲ.疑似性诊断;Ⅳ.阴性(或排出性)诊断,这种情况一般报告“大致正常骨髓象”;Ⅴ.若骨髓象有某些特征性改变但并非特异性的改变,对临床诊断提不出具体支持和反对意见,也不能用临床表现加以解释者,可直接扼要地描述骨髓象特征,继续观察和随访。
文章来源:检验医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