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军休干部的问题与需求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当前军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湖北省军休工作调研报告赵洪涛【期刊名称】中国民政【年(卷),期】2015(000)015【总页数】2为贯彻落实全国优抚安置工作会议和民政部第53号令精神,推进军休工作精细化、标准化建设,2015年5~6月,湖北省军休办组成三个调研组,深入全省16个市州40多个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情况表明,全省各级军休安置和服务管理机构充分认识做好军休工作的政治性和重要性,紧紧围绕支持军队建设抓安置,落实“六老”要求抓服务,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部队移交单位和军休干部的积极评价。
但从工作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阻碍交接、影响服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问题,具体有五个方面。
(一)安置住房落实难。
根据中办发〔2004〕2号规定,军休干部实行住房补贴,购买经济适用房为主,由军队协助落实房源。
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没有经济适用房可买,住房补贴购房差额大,军队解决不了房源等问题。
特别是易地安置的伤病残军休干部和士官,职级低,收入少,靠个人住房补贴和积蓄无法购买住房。
个别部队为向上级交差,以住房补贴不足十万补齐十万的规定为由,把钱发给移交对象了事,并劝服甚至胁迫移交对象签字同意移交,给服务管理工作埋下隐患。
(二)军队退休干部参保后自付医疗费较多补助和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医疗政策缺失。
湖北省在贯彻中办发〔2004〕2号时,省劳动、民政、财政三部门曾就军队退休干部参保后自付医疗费较多给予补助的问题进行协商,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
只好规定由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协商民政、财政部门制定。
但到目前为止,只有襄阳市个别地方由劳动部门出台了相关规定,其他市、县都是由民政部门或军休所自己制定,基本是一个县一个办法,补助标准差别很大。
在贯彻民发〔2004〕285号和286号关于军队离退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医疗规定方面,由于〔2004〕后字第8号文件未印发,关于军队退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的医疗规定比较笼统,各地在执行中也是各不相同。
军休服务理念军休,即军队休假,是指军人在服役期间享受的休假制度。
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军休是军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保障军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军队中,军休具有一定的服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军休的服务理念是以军人为中心,关注军人的需求和利益。
军人是军事组织的重要成员,他们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应当得到尊重和关爱。
因此,军休的服务理念是以军人为中心,体现军人的利益至上,通过提供全面的休假服务,满足军人的个人需求,让他们能够在休假期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
其次,军休的服务理念是以质量为核心,追求卓越品质。
军队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力量,其休假服务也应当符合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
因此,军休的服务理念是追求卓越品质,通过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确保每一位军人在休假期间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体验。
无论是军营条件的改善、休假设施的完善,还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都应当力求达到最高水平,为军人提供最好的休假体验。
再次,军休的服务理念是注重创新,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
军休是为了让军人在休假期间得到放松和娱乐,因此,军休的服务理念应当注重创新,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
除了传统的体育运动活动外,可以开展文体比赛、文化讲座、旅游探险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军人能够参与到感兴趣的活动中,丰富休假生活,提高其休闲满意度。
此外,军休的服务理念还应当注重个性化需求,关注军人的特殊需求。
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其中的每个军人都具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
因此,在提供军休服务时,应当注重个性化需求,重视对每一位军人的关怀和照顾。
有的军人可能喜欢户外运动,可以提供相关的设施和活动;有的军人可能对文化艺术感兴趣,可以组织文艺演出和展览。
通过满足军人的特殊需求,能够更好地提高其休假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最后,军休的服务理念还应当与社会融合,促进军民关系和谐发展。
军队是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在实施军休制度时,应当加强与社会的融合,积极开展军地交流和合作,促进军民关系的和谐发展。
军休干部服务与管理的思考军休工作是我们民政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是一项*性强,责任重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它一头连着党和*的形象,一头连着军休干部的情绪和国防建设的稳定。
移交*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为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全面落实他们的*生活待遇,使其幸福安度晚年,是地方军休管理服务机构应尽的职责。
本人通过近两年多时间在军休所的工作,就军休服务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我县军休干部的现状射阳县军队离退休干部休着所(简称射阳县军休所)成立于XX年底,成立以来,共接收安置部队团以下离退休干部和病退士官共计41人。
1、从人员性质分:离休干部11人、退休干部23人,其中:团职干部12人,营职12人,连职以下10人,病退士官6人,无军籍退休职工1人。
2、从移交安置时间分: XX年12月前移交地方安置的20人,其中XX年前移交地方安置的3人,XX年1月以后移交地方安置的21人。
3、目前健在的还有28人(离休干部2人,退休干部19人),其中:团职4人,营职9人,连职以下8人,病退士官6人,无军籍退休职工1人。
我所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接收安置的都是团职以下的干部,营职以下干部一般都是伤病残退休人员。
由于党和*对军休干部的关怀,这些年军休干部的生活待遇提高较快,应该说不遇特殊情况他们衣食无忧。
随着时间的流逝,军休干部的年龄逐渐增大,离休干部都在80岁以上,退休干部大部分也在70岁左右,由于年老体衰大都疾病缠身,健康是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军休干部因兴趣爱好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有的兴趣爱好广泛,表现活跃,有的生活古板单调,因而集体活动比较难统一。
二、当前我县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军休所的服务对象都是从部队上直接离休或退休,长时间在部队生活,因此,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上,基本上沿袭了部队对军休干部管理的那一套方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传统的服务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军休干部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军休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也随之而来,主要问题表现在:1、传统的思维观念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
军休所做好军休干部移交前咨询工作简报近期,我们军休所始终把做好军休干部移交前的咨询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并认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分析。
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调研背景及目的为了确保军休干部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军休所积极开展了调研工作。
通过深入了解军休干部的需求和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新的环境中。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军休干部移交前的咨询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二、调研内容及方法我们通过多种渠道采集了大量关于军休干部的信息,包括个人面谈、电话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
具体调研内容如下:1.了解军休干部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我们与军休干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了他们目前的心理状态、对未来的期许以及他们在转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收集军休干部关注的问题:我们通过电话咨询的方式,查询了军休干部最为关注的问题,包括居住安排、社会福利报销、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以便在咨询过程中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疑惑。
3.开展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分发给军休干部,以便收集更多的信息。
问卷主要涵盖了他们对移交过程的期望、自身需求以及对咨询服务的评价等方面,以此作为我们制定后续服务计划的重要参考。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和分析:1.心理状态和需求:大部分军休干部在移交前都感到一定的不安和困惑,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和生活充满了期望,同时也存在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适应问题。
因此,我们在咨询过程中要注重对他们心理的关怀和指导。
2.关注的问题:军休干部最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居住安排、社会福利报销和医疗保障等方面。
这些问题与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在咨询中重点解答这些问题,帮助他们顺利解决。
3.对咨询服务的评价:大部分军休干部对我们的咨询服务表示满意,认为我们的工作人员专业、耐心,并且能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但也有部分军休干部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主要是希望我们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咨询服务,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关注军休干部的问题与需求军队军事改革深化对我国军队发展变革带来深刻影响,就军休离退休干部工作而言,根据“完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和管理机构”的要求,我国军休服务模式逐渐向社会化服务转型,军休服务机构逐渐向社会组织或非企业单位的形式转型。
在这个转型期,军休干部将面临哪些问题,又会有哪些需求,因此在生理与健康,心理认知,社会与生活三个维度做出需求评估。
标签:军休;军休干部;社会化服务1机构及背景概述本次需求评估的项目是基于南京X军休所进行的。
该军休所始建于2001年3月,所内原有在所军休干部231人,其中在世79人。
建所以来,该所一直注意加强制度建设,抓好“两个落实”,围绕“六个老有”,实现“两个创新”,积极主动为军休干部服务,形式多样,丰富了军休干部的晚年生活。
然而,在当前军改深化大潮下,军休所面临军队转向地方管理以及向养老服务社会化服务模式转型。
对此一些军休干部,面临许多困惑和问题。
本次需求评估的目的在于如何配合这次军休服务模式改革,找出军休干部的需求和问题,帮助军休干部度过心理难关,完成由军队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需求评估方式方法及过程通过与军休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初步了解,找出军休干部可能存在的养老问题,并对他们的需求进行分析,特别是在养老服务社会化过程面临的新需求和新问题。
由于条件限制,本次需求评估主要通过质性方式展开。
笔者正式访谈了79位健在老人中的15位,并与其他军休干部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和了解。
同时,笔者还对具体负责军休干部服务的干事科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
针对军休干部存在的认知差异,笔者着重进行了了解。
3评估结果与分析针对军休服务模式转型期出现的一些新现象,结合原来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三个角度对军休干部的需求进行了分析。
3.1生理与健康3.1.1医疗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方面,军队离退休干部比照安置地国家机关离退休公务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实行公务员医疗补助,享受同职级离退休公务员的医疗待遇。
军休干部服务管理一、做好政策落实1.积极宣传和落实国家、地方及军队有关军休干部的政策和规定,确保军休干部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2.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完善保障体系1.建立健全军休干部生活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为军休干部提供医疗保障,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医疗咨询服务。
3.提供住房保障,为军休干部解决住房问题,改善居住条件。
三、建立帮扶机制1.建立健全帮扶机制,为军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2.开展定期走访、慰问和送温暖活动,关心军休干部的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四、加强文化服务1.为军休干部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读书、书法、绘画、音乐等,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2.建立军休干部活动中心或俱乐部,为其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平台。
五、做好医疗保健1.为军休干部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医疗咨询服务。
2.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军休干部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六、优化生活环境1.积极争取和实施政府相关优待政策,为军休干部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七、实施心理疏导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军休干部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2.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为军休干部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八、提供就业创业支持1.为军休干部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支持,鼓励其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
2.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为军休干部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帮助其实现再就业或创业。
1302019.5MEC 管理方略MODERNENTERPRISECULTURE众所周知,军人是人民群众的安全守卫者,其奉献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线,因此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更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党和国家对军队离退休干部的管理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并致力于对他们生活的充分关心和照顾。
而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十九大后随着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成立,原来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相关的体制和办法已经无法满足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改进与完善。
一、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难点(一)精神生活方面的难点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峻,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虽然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精神生活上仍面临着问题,这种问题在军队离退休干部中更加突出。
由于相当一部分军队离退休干部在职时忙于工作,而退休之后不用工作,会进入到无工作可做、无事可以打发时间的状态中,虽然生活在各军休所﹝站﹞,但孤独和空虚感这种状态在部分军休干部中仍有增无减,有的加上长期缺乏交流,他们甚至觉得自身的存在没有社会价值,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二)健康管理方面的难点部分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年龄偏大,加上长期在艰苦的地方工作过,很容易在身体上生出各种疾病,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医疗上,经受身体上的疼痛时也面临着生活上、心理上的痛苦。
本应在家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的军队离退休人员,因受到疾病和精神的折磨,加上各地区在医疗保障上制度和体系的不一致,使其内心的不平衡也有相应加剧。
因此,可以说,对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健康管理也是一项难点。
二、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服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需要依靠制度的保障。
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十九大后党中央将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由民政部门划转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但是由于新的部门刚刚成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新的制度和政策的规范和支持等还需假以时日,更因缺乏统一制度的制定导致部分军队离退休服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服务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军休家访工作制度一、背景在我国,军队退休干部(以下简称军休)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更好地关爱军休干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充分体现国家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我军休家访工作制度应运而生。
二、目的军休家访工作制度旨在:1. 了解军休的生活状况、需求和困难,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2. 传达国家关于军休政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军休干部享受到应有的待遇;3. 增进军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强化军休干部的归属感和荣誉感;4.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全社会尊崇军休干部的氛围。
三、家访对象家访对象为全军各部队退休干部,包括在职时因伤、病、残等原因提前退休的干部,以及因年龄原因正常退休的干部。
四、家访人员家访人员由军休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
家访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家访时间家访时间根据军休干部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安排,确保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同时,家访时间应避开军休干部外出旅游、度假等高峰期。
六、家访内容1. 生活状况:了解军休干部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等,关注他们的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2. 政策落实:宣传国家关于军休政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军休干部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如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 心理关怀:与军休干部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慰藉和疏导,帮助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
4. 社会交往:关心军休干部的社会交往,鼓励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增进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融入社会生活。
5. 家庭教育:关注军休干部子女的教育成长,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七、家访流程1. 制定计划:根据军休干部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详细的家访计划,明确家访时间、家访人员、家访内容等。
2. 提前联系:在家访前,与军休干部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意愿和需求,确认家访时间,确保家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注军休干部的问题与需求作者:徐珀尧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24期摘要:军队军事改革深化对我国军队发展变革带来深刻影响,就军休离退休干部工作而言,根据“完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和管理机构”的要求,我国军休服务模式逐渐向社会化服务转型,军休服务机构逐渐向社会组织或非企业单位的形式转型。
在这个转型期,军休干部将面临哪些问题,又会有哪些需求,因此在生理与健康,心理认知,社会与生活三个维度做出需求评估。
关键词:军休;军休干部;社会化服务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24.0531机构及背景概述本次需求评估的项目是基于南京X军休所进行的。
该军休所始建于2001年3月,所内原有在所军休干部231人,其中在世79人。
建所以来,该所一直注意加强制度建设,抓好“两个落实”,围绕“六个老有”,实现“两个创新”,积极主动为军休干部服务,形式多样,丰富了军休干部的晚年生活。
然而,在当前军改深化大潮下,军休所面临军队转向地方管理以及向养老服务社会化服务模式转型。
对此一些军休干部,面临许多困惑和问题。
本次需求评估的目的在于如何配合这次军休服务模式改革,找出军休干部的需求和问题,帮助军休干部度过心理难关,完成由军队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需求评估方式方法及过程通过与军休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初步了解,找出军休干部可能存在的养老问题,并对他们的需求进行分析,特别是在养老服务社会化过程面临的新需求和新问题。
由于条件限制,本次需求评估主要通过质性方式展开。
笔者正式访谈了79位健在老人中的15位,并与其他军休干部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和了解。
同时,笔者还对具体负责军休干部服务的干事科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
针对军休干部存在的认知差异,笔者着重进行了了解。
3评估结果与分析针对军休服务模式转型期出现的一些新现象,结合原来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三个角度对军休干部的需求进行了分析。
3.1生理与健康3.1.1医疗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方面,军队离退休干部比照安置地国家机关离退休公务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实行公务员医疗补助,享受同职级离退休公务员的医疗待遇。
可以认为,军休干部基本医疗保障是到位的。
除了医疗保障,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机能退化,各种疾病出现,老人们对其他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而目前,X军休所仅能通过与当地社区医疗服务站合作,为老人们提供定期问诊的方式提供所内医疗服务。
在80岁以上老人中,由于大病影响,大部分都提出了送医到户的需求,另有近一半老人认为该所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
在与两名工作人员的访谈中,都提到有些的资金划拨和人员是制约医疗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L干事还提到了引入专门养老服务机构的可能性。
她指出,将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引入军休医疗养老服务中,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有益尝试,同时也能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服务机构在就近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服务的同时,需要收取可观费用,即使能够通过政府购买形式偿付一部分,军休干部仍然需要自己支付一部分服务费用,这在一些老人们观念中不能接受。
这样一来,希望就近接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愿望却不愿支付相应费用的矛盾产生了。
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问题,即一些老人并不知道如何理财,合理支付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反之,也会面临一些问题。
事实上,军休干部由于较高的生活待遇和收入水平,常常成为医疗保健产品推销的对象。
一些骗子们也盯上了他们,独居老人受害尤甚。
在笔者访谈的对象中,有4位独居老人,其中3位都与笔者谈起过被上门推销者忽悠购买保健品的经过。
由此可见,在医疗服务方面,一部分老人对养老服务模式转型的认识不足,还停留在政府包办一切养老服务的认知中,加上一些老人缺少基本理财和规划,使得医疗服务社会化在该所的推进面临障碍。
老人们需要转变固有认知,培养合理的理财观念。
3.1.2健身康乐服务根据访谈和沟通,在X军休所范围内,军休干部主要通过参加自治活动满足健身康乐需求。
老人兴趣小组主要包括:老年合唱队、老年舞蹈队、老年编织兴趣组、老年摄影爱好小组等;还通过党支部组织一些出游活动。
此外,每位老人还根据爱好,自己会组织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他们通常会选择门球、乒乓球等运动以及麻将和中国象棋等棋牌类游戏。
经过了解,很多老人离退休后的生活没有太大改变,十数年甚至几十年都是同样的生活方式。
当然也有一部分军休干部(15%)表达了希望通过新媒体满足健身康乐需求的愿望。
由此可见,该所现有的健身康乐服务方式可以满足军休干部的基本需求。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开始有军休干部对健身康乐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这方面也有必要探索服务模式创新,满足新需求。
3.2心理认知3.2.1战争创伤与缅怀在对15位老同志的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有7位老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战争后遗反应”,这7位老人几乎都曾经在一线部队工作过。
他们的表现主要有,对那段战争的年代极度敏感,即一提到上世纪30或40年代,会有轻微应激反应;对逝去的战友深怀愧疚,每当谈起时眼角湿润;对死亡有自己的看法。
可以发现,尽管时间已过去70多年,有些老人仍然没有完全走出来,也许时间可以淡化一切,全无法抹平创伤。
在对战争经历的认识方面,他们并没有将这段经历当作值得炫耀的经历,他们认为自己的奋斗是应该的,是一种价值的实现。
甚至一位王爷爷要求保姆将勋章拿走。
同时,这些老人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战争经历,他们缅怀的不仅仅是一段情节,这段奋斗史客观上也是自己成长最快的时期,同时很多人的家庭也是在此期间组建的。
对待生命和死亡的看法上,6位老人表达出极为豁达的态度,他们认为自己上过战场,早“死”过几回,甚至有些人本身是战友的生命换来的,他们见惯生死,并没有普通老人表现出的对死亡的恐惧;其他老人也只是单纯希望自己能够活得长一些,但也没有极度渴望生,极度畏惧死。
3.2.2原来军队的科层制带来的影响在与老人的访谈和交流中,发现尽管离退休很多年,他们仍然受到军队科层制影响,从居住区域,享受待遇,到人员称谓,相互社会关系建立都受到影响。
军职干部有自己的居住区域,师团级干部混合居住。
相互称谓仍然会使用离退休以前的职位(特别是职级较低的对职级较高者的称呼)。
有些老人在离退休以后,没有能够马上转变角色,甚至离退休很长时间仍然处于军队原有体系的影响下,没能认识到军队人和社会人的差异,这在过去单位制养老情形下可能影响不大,但是随着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展开和推广,甚至市场机制的引入,一些没有意识到角色转变的军休干部会觉得越来越不适应。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影响随着离退休时间而逐渐削弱,特别在年过90的老人之间,他们最常用的称呼是“我们几个老家伙”。
由此可见,老人们不同于普通老人的地方在他们对死亡的看法,以及对开天辟地,建功立业的看法。
但部分人也存在战争创痛(有时是隐性的,或者被长期压制了),他们需要一定心理疏导,严重的需要心理治疗,将几十年来心中郁结之气排解掉,否则随着年龄增长,负面影响将越来越严重。
遗憾的是,目前X军休所并没有开设心理咨询室,也没有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同时,有些老人也需要及时做好角色转变的引导工作,以适应军休服务模式的转变。
3.3生活变化3.3.1待遇的改变——以配车和住房为例根据L干事介绍,该所原来为每位军休干部都会配车。
近年来,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除军职干部还享受专门配车以外,师团级干部将不再享受专车待遇,师级干部仍然可以使用军休所用车,但不专用。
这一转变一方面为时代所趋,另一方面也为军休干部提出了出行代步工具的新需求。
有些低龄军休干部(主要是55岁—65岁的老人)选择买车自驾;大部中低龄军休干部(主要是85岁以下)选择打车或公交代步,这部分老人对手机打车工具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对于高龄军休干部(85岁以上),特别腿脚不便的老人,确需外出的,会选择由子女驾车陪同。
由此衍生的问题,主要是停车位的划定和选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军休所为每户分配的车位以一户一位定额。
实际操作时,不少军休干部对车位的需求都大于一,对停车位区位也有要求和冲突,尽管没有明说,有时只能根据职级来安排。
事实上在与一些军休干部交流中,他们提出过几年以后,是否可以根据普通社区的通行做法,即通过支付方式购买车位,先付先得。
在住房方面,一些健在老人对子孙代住房问题存在顾虑,希望在他们过世以后,组织能够为子孙住房问题(有些子女和孙子女是和他们一块居住的,并没有分离户口)提供安排,几位年近百岁的老人都表现出类似顾虑。
事实上,L干事介绍说,根据现今政策,离休干部过世以后,住房是可以让子代继续居住的,但孙代不可以居住。
该所的实际情况是,很大部分离休干部已经过世(152人过世,有些过世时间较长,甚至超过20年),有些子代也将过世,他们的孙代将面临住房选择的问题。
3.3.2军休机构与老年人的关系军休干部养老服务模式转变也导致了军休服务机构性质转变,大趋势是军队所属(军队所属军休所)向地方事业单位(地方军休所)转变,由地方事业单位为主向发展非盈利性社会组织转变(军休服务管理中心)。
军休机构工作人员角色将由管理者为主,服务者为辅转变为纯粹的服务提供者或服务提供的联系者,军休机构工作人员不再“包揽”军休干部的生老病死,只提供相应军休服务或者引进专门社会服务机构,由军休干部自主选择,并且支付一定费用。
根据对15位军休干部的访谈,老人们都知道社会化服务,然而并没有一位老人意识到这种变化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只有一位军休干部认为这种转变趋势仅仅对军休机构工作人员产生影响,对军休干部影响不大。
然而,在涉及具体问题,譬如计划引入专业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等问题时,部分军休干部又对服务可能收费表示困惑和不解。
这种矛盾表现出部分军休干部还没有做好应对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准备,需要转变认知,他们对社会化服务抱有与原来单位制服务相同的期待,者也需要引导和调整。
4结语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评估分析,军休干部在军休服务模式转型期主要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可以分为原来存在的和新生的两部分。
其中,战后创伤和缅怀经历,医疗上门服务为固有需求,这些可以通过社会化服务,引进相关的心理和医疗服务得到改善,而待遇转变以后的适应性过程,对军休社会化服务的认识和接受需要引导和帮助,这是军休服务模式转型期带来的新问题、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