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格式:pdf
- 大小:233.72 KB
- 文档页数:3
秦岭山地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归因孟清;彭晓邦;张善红【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38)2【摘要】探究秦岭山地夏季降水及其大气归因,是为了研究区域环境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根据1959—2022年陕西省秦岭山地32个气象站点数据和15个大气环流指数,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小波变换分析法(CWT),研究了秦岭山地64年来夏季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演变规律及其与大尺度环流指数的关系。
结果表明,1959—2022年秦岭山地夏季降水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一元线性回归法的变化速率为10.81 mm/10 a。
其中,秦岭山地南坡的商南站降水量变化率最大,为19.3 mm/10 a。
秦岭山地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44.34 mm。
位于秦岭山地南坡的紫阳县降水量最大,约为469.35 mm。
位于秦岭山地北坡的华阴县降水量最少,约为216.51 mm。
秦岭山地南坡夏季降水明显多于北坡,降水量约为107.68 mm。
南坡夏季平均降水量约为377.99 mm,北坡夏季平均降水量约为270.31 mm,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秦岭山地64年来的夏季降水量与SOI、SAODI、SWACI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EASMI、SCSMI、SASMI均存在负相关关系。
【总页数】9页(P1-8)【作者】孟清;彭晓邦;张善红【作者单位】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商洛市碳中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14【相关文献】1.近50年秦岭山地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2.气候变化对秦岭南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Ⅰ)——近52年秦岭南北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分析3.1964-2017年秦岭山地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南北差异4.中蒙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Ⅱ):综合气候分区及各分区降水周期变化的进一步分析5.天山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特征及气候变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进展
蔡承侠
【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
【年(卷),期】2003(026)006
【摘要】较详细地综述了近些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国外、国内在全球和区域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理论方法;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和模拟估算;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和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的研究进展;遥感作为当今唯一一种能重复,连续获取全球环境数据信息的高新技术,近年来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等.同时对今后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特点和趋势做了讨论,并提出了看法.
【总页数】8页(P1-7,12)
【作者】蔡承侠
【作者单位】新疆环境气象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进展 [J], 陈波
2.商丘市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洪霞;余卫东
3.上饶市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周建雄;洪霞;余卫东
4.四川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J], 胥晓
5.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J], 于德永;潘耀忠;姜萍;朱文泉;何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雄,吕大伟,宋蕾,等.云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中南农业科技,2023,44(7):99-104.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产生的有机物总量并减去自养呼吸碳损耗所剩余的部分,也称第一生产力[1]。
NPP 作为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植物群落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2-4],也可表征陆地生态系统植被质量状况和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5,6]。
因此,研究NPP 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NPP 早期估算主要基于试验站点观测数据[7],易受到空间尺度的限制,不利于区域尺度上的植被NPP 动态监测[8]。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很多学者利用模型模拟法对区域植被NPP 进行了研究,其中基于遥感-过程耦合模型的MODIS NPP 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3,6,9-12]。
洪辛茜等[13]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王娟等[9]、Jiang 等[12]对黄河流域的研究均表明,NPP 时空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异质性。
崔林丽等[14]对中国东南部地区、贾俊鹤等[15]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植被NPP 时空分布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温与降水的空间格局是影响区域植被NPP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但不同区域表现出的相关程度不同。
也有学者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NPP 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也存在显著差异[11,16]。
因此,植被NPP 在区域尺度上的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云南省地处低纬高原山地环境,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17]。
该区域的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在维持水源涵养和土地保持方面起重要作用[18]。
国内对云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长时间序列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较少。
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黄河内蒙古段为例张保龙;程文博;赵宇新;王敏;于亮亮【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年(卷),期】2024()1【摘要】研究黄河内蒙古段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黄河流域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MOD17A3和气象站点资料,运用趋势分析、偏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2002—2021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1)植被NPP呈波动增加趋势,2011年以前以负偏离为主,2012年以后以正偏离为主。
(2)植被NPP平均值为169.15 gC·(m~2·a)^(-1),自西向东递增,101~250 gC·(m~2·a)^(-1)区域占总面积的77.0%,裸地﹤灌木﹤其他﹤草地﹤农田﹤林地。
69.1%的区域植被NPP变异系数Cv≤0.2,整体稳定性较好。
(3)植被NPP与气温平均偏相关系数为0.31,仅有6.7%的区域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与降水量平均偏相关系数为0.62,有81.1%的区域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
说明降水量是影响研究区植被NPP显著增加的主要气候因子。
(4)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导致植被NPP的变化。
【总页数】8页(P9-16)【作者】张保龙;程文博;赵宇新;王敏;于亮亮【作者单位】巴彦淖尔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乌梁素海湿地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12【相关文献】1.贵州植被NPP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近16年祁连山植被NPP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基于CASA模型探究泾河流域植被NPP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4.贵州乌江流域植被NPP的时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5.2000—2015年青藏高原植被NPP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0卷第15期2020年8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0,No.15Aug.,2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60145);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新[2020]TG06)收稿日期:2019⁃01⁃27;㊀㊀修订日期:2020⁃04⁃17∗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zrp2013@126.comDOI:10.5846/stxb201901270204张仁平,郭靖,张云玲.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生态学报,2020,40(15):5318⁃5326.ZhangRP,GuoJ,ZhangYL.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NPPofXinjianggrasslandanditsresponsetoclimaticchanges.ActaEcologicaSinica,2020,40(15):5318⁃5326.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张仁平1,2,∗,郭㊀靖3,张云玲4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㊀8300462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㊀8300463新疆林业科学院,乌鲁木齐㊀830000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乌鲁木齐㊀830049摘要:分析植被物候与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直是研究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㊂新疆草地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十分敏感,在新疆地区开展草地物候和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着独特的意义㊂基于遥感数据和野外台站实测数据,利用CASA模型模拟了新疆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阐述了2001 2014年新疆地区草地的NPP的空间格局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㊂(1)通过实测生物量精度检验表明,CASA模型基本可以反映新疆地区草地植被NPP㊂(2)2001 2014年新疆草地NPP平均值为102.49gCm-2a-1㊂不同草地类型的NPPA存在明显差异㊂其中,山地草甸平均NPP最高,达到252.37gCm-2a-1;温性草甸草原次之,为204.93gCm-2a-1㊂高寒荒漠和温性荒漠的平均NPP最低,分别为43.94gCm-2a-1,53.11gCm-2a-1㊂(3)新疆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如下特点:山区NPP高于盆地NPP,北疆NPP高于南疆NPP;(4)降水能够促进新疆草地NPP增加,其中,夏季和秋季的降水对草地NPP的影响最为明显,温度对新疆地区草地NPP影响不大㊂降雨可以促进新疆草原NPP的增加㊂特别是在降水量较少但温度较高的草原,如温带荒漠草原㊁温带草原沙漠㊁温带沙漠㊁低地草甸等,年降水量和夏秋降水量对草地NPP有显著影响㊂温度对新疆草地NPP的影响不大㊂通过对新疆草地空间格局的分析,研究了草地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合理规划新疆草地的生产和利用,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㊂关键词:草地;NPP;新疆;CASA模型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NPPofXinjianggrasslandanditsresponsetoclimaticchangesZHANGRenping1,2,∗GUOJing3,ZHANGYunling41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s,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China2KeyLaboratoryofOasisEcologyunderMinistryofEducation,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China3XinjiangAcademyForestry,Urumqi830000,China4GeneralGrasslandStationofXinjiang,Urumqi830049,ChinaAbstract:Analysisofvegetativenetprimaryproductivity(NPP)inresponsetoclimatechangehasbeenoneofthecoreissuesofglobalchangestudies.ThegrasslandecosysteminXinjiangisextremelyfragileandsensitivetoclimateandenvironmentalchanges.Hence,itisparticularlyimportanttoinvestigategrasslandnetprimaryproductivityanditsresponsetoclimatechangeinXinjiang.ThisstudysimulatestheNPPofXinjianggrasslandvegetationwiththeCASAmodelbasedonremotesensingdataandmeasureddatafromfieldstationsanddescribestherelationshipbetweenspatialpatternsoftheNPPontheXinjianggrasslandandmeteorologicalfactorsfrom2001to2014.(1)Throughaccuracyverificationwiththemeasuredbiomassdata,itwasshownthattheCASAmodelcanbasicallyreflecttheNPPofXinjianggrasslandvegetation.(2)TheaveragevalueoftheNPPoftheXinjianggrasslandfrom2001to2014was102.49gCm-2a-1.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NPPamongdifferentgrasslandtypes.TheNPPofmountainmeadowsisthehighest,reaching252.57gCm-2a-1,followedbythatofthetemperatemeadowgrasslands,with204.93gCm-2a-1.TheNPPofalpinedesertandtemperategrasslanddesertisthelowest,at43.94gCm-2a-1and53.11gCm-2a-1,respectively.(3)The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theNPPofXinjianggrasslandvegetationhasthefollowingcharacteristics:theNPPofthemountaingrasslandishigherthanthatofthebasingrassland,andtheNPPofthegrasslandinnorthernXinjiangishigherthanthatofthegrasslandinsouthernXinjiang.(4)RainfallcanpromoteanincreaseintheNPPofXinjianggrasslands.Inparticular,ingrasslandswithlessprecipitationbuthighertemperatures,suchastemperatedesertgrasslands,temperategrasslanddeserts,temperatedeserts,andlowlandmeadows,annualprecipitationandsummerandautumnprecipitationhaveasignificantimpactongrasslandNPP.However,thetemperaturehaslittleinfluenceontheNPPoftheXinjianggrassland.ByanalyzingthespatialpatternsofthegrasslandinXinjiang,theresponseofgrasslandNPPtoclimatechangewasstudiedinordertoprovideadecision⁃makingbasisfortherationalplanningofgrasslandproductionandutilization,thehealthydevelopmentofgrasslandecosystemsandtheresponsetoclimatechange.KeyWords:grassland;NPP;Xinjiang;CASAmodel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植被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的一种可更新资源,对于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草地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3]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作为陆地表面碳循环的重要部分,不仅反映自然环境下植被的生产能力,也是衡量生态系统碳源/碳汇转换的主要因子,因而在分析碳循环以及全球变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4]㊂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植被NPP已成为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热点[5⁃7]㊂地面测量数据无法描述NPP在区域及全球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因此利用遥感数据和数学模型模拟NPP就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重要研究方法[8]㊂近年来,许多学者基于遥感数据建立了许多模型对植被NPP进行估算[9⁃10]㊂然而,估算净初级生产力应用最广泛的当属CASA模型[9,11]㊂CASA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区域或全球植被实际净初级生产力,但对于点上的验证还较为匮乏㊂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植被NPP变化对气候变化存在着区域差异㊂一些研究表明,随着降水和温度的增加,草地NPP呈现增加趋势[12⁃14],相反,有一些区域随着温度的增加,草地NPP呈现下降趋势[6,15]㊂不同区域植被NPP对不同季节的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的响应也明显不同[16]㊂目前,新疆地区植被NPP研究较为薄弱,主要集中NPP空间分布格局㊁变化趋势以及对气候的响应上[7,17⁃19],但不同草地类型对不同季节的气象因子的响应研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㊂新疆草地生态系统是当地最重要㊁分布最广泛的生态系统之一㊂由于地处新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十分敏感㊂因此,在新疆地区开展草地NPP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着独特的地位㊂综上所述,在气候变化日趋频繁的影响下,掌握新疆草地NPP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关系,不仅是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地理位置介于34ʎ22ᶄ 49ʎ33ᶄN,73ʎ22ᶄ 96ʎ21ᶄE,总面积为166ˑ104km,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图1)㊂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四面高山环抱,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9135㊀15期㊀㊀㊀张仁平㊀等: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㊀系,中有横亘全境的天山,三山环抱中为广袤的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 三山夹两盆 构成了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㊂新疆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光热资源充足,年日照时数达2550 3500h,年平均气温9 12ħ,无霜期长达180 220d,降水量稀少,北疆年降水为100 200mm,南疆在100mm以下㊂而蒸发量则相反,北疆为1500 2300mm,南疆为2100 3400mm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㊁地形条件和干旱气候的影响,新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植物种类稀少,覆盖度低,类型结构简单㊂新疆草地总面积居我国第三位,毛面积约57.26万km2,可利用草地面积约48万km2,占新疆国土面积的34.4%,新疆草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15倍,是森林面积的22倍,占全区绿色植被面积的86%[20]㊂图1草地类型来源于1ʒ1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21]㊂图1㊀研究区草地类型及生物量采样点空间分布Fig.1㊀Locationofgrasslandtypesandgrasslandabovegroundbiomasssamplesites1.2㊀数据来源本研究所用MODISNDVI数据源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EOSLPDAAC数据中心(https://lpdaac.usgs.gov/),为2001 2014年MODIS产品MOD13Q1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500m,时间分辨率为16d㊂利用MRT(MODISRe⁃projectionTools)进行拼接处理㊁投影转换,得到TIFF格式文件㊂同时,对16d的MODIS⁃NDVI数据采用最大化合成法(maximumvaluecomposite,MVC)得到每月NDVI数据,并利用Savitzky⁃Golay方法对MODIS⁃NDVI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便减少由云和薄雾造成的噪音㊂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http://data.cma.cn/site/index.html),一共有67个气象台站㊂利用ANUSPLIN软件,对研究区域的气温㊁降水数据以及日照时数进行插值处理[22]㊂生物量数据选用2010 2014年草原监测数据(图1)(http://202.127.42.194/jiance/login.aspx).㊂依据不同的气候及草地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在每年的7月末或者8月初监测新疆地区草地的最大生物量,收集的数据包括791个样地,样地大小为(500mˑ500m),每个样地在四角及中心位置各设置1个小样方(1mˑ1m),记录每个小样方内采集的样本在65ħ烘箱烘干48h后测量的干物质产量㊂收集的791样地数据分布如下:温性草甸草原类分布有48个㊁温性草原类分布有109个㊁温性荒漠草原类分布有137个㊁高寒草原类分布有53个㊁温性草原化荒漠类分布有59个㊁温性荒漠类分布有135个㊁高寒荒漠类分布有16个㊁低地草甸类分布有71个㊁山地草甸类分布有96个㊁高寒草甸类分布有67个㊂根据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0235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比值算出单位面积内植物的生物量[23],按每1.0g干重约等于0.475g碳换算,得到每个样地的草地NPP,统一以碳(gC/m2)的形式表示[24]㊂1.3㊀草地植被NPP遥感估算方法基于遥感和气候数据的CASA(CarnegieAmesStanfordApproach)模型可以用来评估大尺度上的草地NPP[4,25]㊂CASA模型是Potter等建立的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典型代表,NPP的估算可以由植物的光合有效辐射APAR(MJ/m2)和实际光能利用率ε(gC/MJ)两个因子来表示,其估算公式如下:NPP=APARˑε(1)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取决于植物本身的特征以及太阳总辐射㊂其计算公式为:APAR=SOLˑFPARˑ0.5(2)式中,SOL是太阳总辐射量(MJ/m2),FPAR为植被冠层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比例,通过NDVI影像数据集来计算[26]㊂实际光能利用率ε是植物固定太阳能,并通过光合作用将所截获/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碳(C)/有机质干物质的效率,一般用gC/MJ表示㊂Potter等认为在理想条件下植被具有最大光能利用率,而在现实条件下的最大光能利用率主要受温度和水分的影响[4,26],其计算公式是:ε=Tε1ˑTε2ˑWεˑεmax(3)式中,Tε1和Tε2表示低温和高温对光能利用率的胁迫作用,可采用Potter等[25]提出的方法进行估算㊂εmax表示在理想状态下植被的最大光能利用率,是指植被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利用率㊂由于全球相同植被也难免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别[27],因此本文中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取值采用了朱文泉等关于中国草地类型的最大光能利用率模拟结果[9],即草地的最大光能利用率为0.542gC/MJ㊂Wε为水分胁迫系数,其计算方式及改进见文献[28]㊂2㊀结果与分析图2㊀净初级生产力(NPP)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比较㊀Fig.2㊀Comparisonofsimulatednetprimaryproductivity(NPP)andobservedNPP2.1㊀草地NPP估算结果验证验证模型模拟结果是模型在实际中应用的前提条件㊂由于缺乏大尺度生物量监测数据,所以进行模型验证较为困难㊂但本研究采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样方数量较多,也比较典型,监测时间也较为一致,可以较好地代表新疆地区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㊂本文利用2010 2014年地面实测生物量数据对CASA模型模拟的草地NPP进行验证,实测生物量数据和CASA模型模拟NPP决定系数(R2)是0.78(P<0.001)(图2),表明CASA模型是适合于估算当地草地NPP㊂2.2㊀草地植被NPP时空格局分析为了探讨新疆地区草地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CASA模型模拟了新疆地区2001 2014年草地NPP,结果表明,全疆平均草地NPP值为102.49gCm-2a-1(图3)㊂在新疆各个区域中,伊犁河谷及阿尔泰山海拔较高区域的草地NPP相对较高,其次是天山和阿尔泰山的中山带区域,而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一些区域草地NPP最低㊂1235㊀15期㊀㊀㊀张仁平㊀等: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㊀图3㊀新疆草地2001 2014年平均NPP空间分布图㊀Fig.3㊀SpatialdistributionofmeanNPPinXinjianggrasslandduring2001 2014在2001 2014年,新疆不同草地类型的NPP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㊂山地草甸NPP最高,达到252.57gCm-2a-1,其次为温性草甸草原,其NPP达到204.93gCm-2a-1;高寒荒漠和温性草原化荒漠的NPP两者最低,其NPP分别为43.94gCm-2a-1和53.11gCm-2a-1㊂2.3㊀草地NPP对气候因子的时间响应特征对新疆地区草地NPP与年(季节)均温㊁年(季节)降水的相关分析表明(表2)㊂就整个新疆草地来说,除冬季降水与草地NPP呈负相关之外,年降水和其他3季的降水与草地NPP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年降水㊁夏季的降水对草地NPP有较明显的影响,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48(P<0.1)和0.50(P<0.1)㊂温度对草地NPP没有明显的影响(R=0.07)㊂对于降水较少,但是温度较高的草地,比如温性荒漠草原㊁温性草原化荒漠㊁温性荒漠㊁低地草甸,年降水㊁夏秋两季降水对草地NPP有较明显的影响㊂冬季降水与大多数草地NPP呈负相关关系,但是相关关系不显著㊂年(季节)平均温度对新疆地区所有类型的草地影响不大㊂总体而言,新疆地区草地NPP主要受夏秋两季降水的影响,温度与草地NPP的相关性较低,说明温度不是新疆草地NPP的制约因素㊂表1㊀2001 2014年新疆不同草地类型平均NPP2.4㊀草地NPP对气候因子的空间响应特征新疆地区的温度和降水空间分布明显不同,因此草地NPP对温度和降水变化响应也不同㊂根据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表和F检验结果,样本数为14(2001 2014年),当|r|>0.53时,表明NPP与气候因子呈显著相关关系,当0.46<|r|<0.53时,NPP与气候因子存在着较显著的相关关系㊂分析新疆地区草地NPP与温度㊁降水的相关性发现(图4),不同区域草地NPP对温度和降水的空间响应特征明显不同㊂位于新疆地区准噶盆地东部以及天山高海拔区域的草地NPP与年均温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3的地区占新疆草地的7.5%;相关系数0.46<r<0.53的区域占新疆地区草地面积的4.8%;呈现正相关但不显著的区域占草地面积的45.6%,主要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河谷区域㊂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心地带及塔里木区域的草地NPP与年均温呈负相关关系,面积比例为42%,达到较显著或者显著水平的象元很少㊂新疆地区草地NPP与降水呈正相关的草地占新疆地区草地的71.3%,其中r>0.53和0.46<r<0.53的草地分别占新疆地区草地的12.5%和7.6%,主要分布在伊犁河谷地区㊁天山北坡与盆地接壤的区域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㊂草地NPP与2235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降水呈负相关的草地占所有草地的28.7%,达到较显著和显著水平的草地很少㊂表2㊀新疆地区草地NPP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Table2㊀CorrelationanalysisbetweengrasslandNPPandclimaticfactorsinXinjiang草地类型Grasslandtypes降水Precipitation温度Temperate年Year春季Spring夏季Summer秋季Autumn冬季Winter年Year春季Spring夏季Summer秋季Autumn冬季Winter温性草甸草原类Temperatemeadowsteppe0.390.170.400.49-0.450.240.30-0.06-0.070.09温性草原类Temperatesteppe0.42-0.120.500.500.410.120.24-0.14-0.090.02温性荒漠草原类Temperatedesertsteppe0.610.120.560.56-0.400.020.19-0.15-0.07-0.04高寒草原类Alpinesteppe0.33-0.110.420.36-0.290.040.020.020.120.00温性草原化荒漠类Temperatesteppedesert0.54-0.130.530.53-0.420.080.100.050.00-0.03温性荒漠类Temperatedesert0.480.180.500.37-0.270.080.03-0.040.120.13高寒荒漠类Alpinedesert0.47-0.120.500.37-0.200.070.010.170.25-0.01低地草甸类Loulandmeadow0.460.240.540.40-0.22-0.09-0.130.020.03-0.04山地草甸类Mountainmeadow0.26-0.250.380.48-0.410.180.130.15-0.020.03高寒草甸类Alpinemeadow-0.14-0.170.220.21-0.260.10-0.020.130.140.02所有类型All0.480.030.500.45-0.310.070.06-0.010.060.04图4㊀新疆草地NPP与年均温度和降水相关系数空间分布格局Fig.4㊀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correlationcoefficientbetweenXinjianggrasslandNPPandannual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分析新疆草地NPP与四季平均温度和降水的相关系数空间分布格局表明(图5),新疆草地NPP与四季温度的正向和负向相关的面积比例变化不大,占新疆地区约80%面积的草地NPP与四季平均温度相关性达不到较显著水平,新疆草地NPP与四季平均温度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区域有一定的变化㊂春季温度对草地NPP有显著正相关的草地主要分布在伊犁河谷及塔城附近的山区,而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的区域主要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中心地带以及塔里木北缘㊂位于伊犁河谷高山带的草地NPP与夏季温度的正向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带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一些区域草地NPP与夏季温度呈现显著的负向相关㊂夏季温度与草地NPP呈现显著正向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以及准噶尔盆地中心地带,伊犁河谷部分区域显著呈现负相关关系㊂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心地带的草地NPP与冬季温度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㊂新疆大部分区域的草地NPP与夏季温度和秋季温度呈正向相关,其面积比例分别为80.9%和75.9%,其中夏季温度与草地NPP呈现较显著和显著相关的面积比例分别为9.1%和17.6%,主要分布于伊犁河谷㊁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中心地带㊂秋季温度与草地NPP呈现较显著和显著的相关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6%3235㊀15期㊀㊀㊀张仁平㊀等: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㊀和14.9%,主要位于新疆东部㊁伊犁河谷地带以及塔城附近的山区㊂冬季降水与大部分区域草地NPP呈负向相关关系,面积比例达68.5%,其中达到较显著和显著水平的区域主要位于准噶尔盆地北部以及天山高山区㊂图5㊀NPP与四季平均温度和降水相关系数空间分布格局Fig.5㊀NPPandannual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3㊀讨论利用CASA模型模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主要取决于植被吸收的APAR与光能利用率ε两个变量㊂一般来说,植被吸收的FPAR通过植被指数(比如NDVI和EVI)和植被类型表示㊂光能利用率表示植被把吸收的APAR转变为有机碳的效率,其主要受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㊂虽然CASA模型考虑了植被所在的环境条件与植被本身的特征,但在确定参数和计算过程方面有一定的不足之处㊂本文草地的最大光能利用率选择朱4235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文泉等人的研究结果,即草地的最大光能利用率为0.542gC/MJ[28],通过验证后发现,改进的CASA模型基本可以反映新疆地区草地NPP㊂通过CASA模型模拟的草地NPP整体水平较低,平均值仅为102.49gCm-2a-1,表现为草甸>草原>荒漠,这与杨红飞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㊂新疆地区植被主要受降水因素的制约,当山区降水较为充沛,新疆草地NPP相对来说较高,南疆区域光照虽然较好,但是降水极少㊂因此,新疆草地NPP空间分布格局应该是山区区域高于盆地区域,新疆北部>新疆南部,本项研究证明确实如此㊂新疆地区草地NPP与夏秋两季降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新疆地区草地植被生长在夏秋两季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这与普宗朝等[75〛和陈奕兆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如:普宗朝和张山清[7]研究发现降水增加对新疆地区植被NPP产生正面影响;陈奕兆等[5]发现蒙古草原的植被对降水有正面响应㊂然而,本研究结果与张戈丽等人在青藏高原植被的有所不同,张戈丽等[29]研究认为青藏高原植被主要受气温的影响㊂新疆地区属于典型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域内年均温较高,降水较少,因此水分是制约草地生长的决定因素,由于降水通常会改善土壤水分对植被的供给,有利于光合速率增强,从而提高植被生产力㊂而青藏高原由于气温较低,热量是影响植被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㊂本文植被NPP与气候因素的相关关系均是在线性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而气候变化是十分复杂,如何更合理的分析气候变化与NPP之间的关系,是进行植被NPP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基础㊂本文只是分析了温度和降水对植被NPP的影响,然而,各种气候指标对生态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各种气候指标对植被NPP产生的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到底与区域有关还是植被类型有关,这些仍需要长期系统的研究㊂4㊀小结基于CASA模型模拟了新疆草地植被NPP,进而探讨了草地植被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了草地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㊂主要结论如下: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NPP基本可以反映新疆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基本情况㊂在2001 2014年间,新疆草地NPP平均值为102.49gCm-2a-1㊂不同草地类型的NPP存在明显差异㊂其中,山地草甸平均NPP最高,达到252.37gCm-2a-1;高寒草地的平均NPP最低,为43.94gCm-2a-1㊂新疆草地植被NPP分布呈现为山区草地NPP高于盆地区草地NPP,新疆北部草地NPP高于新疆南部草地NPP㊂降水能促进新疆地区草地NPP增加,其中夏季和秋季的降水对草地NPP的影响最为明显㊂对于降水较少,但是温度较高的草地,比如温性荒漠草原㊁温性草原化荒漠㊁温性荒漠㊁低地草甸,年降水㊁夏秋两季降水对草地NPP有较明显的影响㊂冬季降水与大多数草地NPP呈负相关关系,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㊂年(季节)温度对新疆地区所有类型的草地影响不大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DuMY,KawashimaS,YonemuraS,ZhangXZ,ChenSB.MutualinfluencebetweenhumanactivitiesandclimatechangeintheTibetanPlateauduringrecentyears.GlobalandPlanetaryChange,2004,41(3/4):241⁃249.[2]㊀LiangTG,FengQS,YuH,HuangXD,LinHL,AnSZ,RenJZ.DynamicsofnaturalvegetationontheTibetanPlateaufrompasttofutureusingacomprehensiveandsequentialclassificationsystemandremotesensingdata.GrasslandScience,2012,58(4):208⁃220.[3]㊀朱玉果,杜灵通,谢应忠,刘可,宫菲,丹杨,王乐,郑琪琪.2000 2015年宁夏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其气候响应.生态学报,2019,39(2):518⁃529.[4]㊀FieldCB,RandersonJT,MalmströmCM.Globalnetprimaryproduction:combiningecologyandremotesensing.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1995,51(1):74⁃88.[5]㊀陈奕兆,李建龙,孙政国,刚成诚.欧亚大陆草原带1982⁃2008年间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草业学报,2017,26(1):1⁃12.[6]㊀WangH,LiuGH,LiZS,YeX,WangM,GongL.ImpactsofclimatechangeonnetprimaryproductivityinaridandsemiaridregionsofChina.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2016,26(1):35⁃47.[7]㊀杨红飞,刚成诚,穆少杰,章超斌,周伟,李建龙.近10年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变化研究.草业学报,2014,235235㊀15期㊀㊀㊀张仁平㊀等: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㊀6235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0卷㊀(3):39⁃50.[8]㊀GoetzSJ,PrinceSD,GowardSN,ThawleyMM,SmallJ.Satelliteremotesensingofprimaryproduction:animprovedproductionefficiencymodelingapproach.EcologicalModelling,1999,122(3):239⁃255.[9]㊀朱文泉,潘耀忠,何浩,于德永,扈海波.中国典型植被最大光利用率模拟.科学通报,2006,51(6):700⁃706.[10]㊀XuDY,KangXW,LiuZL,ZhuangDF,PanJJ.AssessingtherelativeroleofclimatechangeandhumanactivitiesinsandydesertificationofOrdosregion,China.ScienceinChinaSeriesD:EarthSciences,2009,52(6):855⁃868.[11]㊀HickeJA,AsnerGP,RandersonJT,TuckerV,LosS,BirdseyR,JenkinsJC,FieldC,HollandE.Satellite⁃derivedincreasesinnetprimaryproductivityacrossNorthAmerica,1982⁃1998.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2002,29(10):1427.[12]㊀韩王亚,张超,曾源,刘国华.2000 2015年拉萨河流域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生态学报,2018,38(24):8787⁃8798.[13]㊀ZhouW,GangCC,ZhouFC,LiJL,DongXG,ZhaoCZ.QuantitativeassessmentoftheindividualcontributionofclimateandhumanfactorstodesertificationinnorthwestChinausingnetprimaryproductivityasanindicator.EcologicalIndicators,2015,48:560⁃569.[14]㊀XuCC,ChenYN,YangYH,HaoXM,ShenYP.HydrologyandwaterresourcesvariationanditsresponsetoregionalclimatechangeinXinjiang.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0,20(4):599⁃612.[15]㊀ZhaoMS,RunningSW.Drought⁃inducedreductioninglobalterrestrialnetprimaryproductionfrom2000through2009.Science,2010,329(5994):940⁃943.[16]㊀刘刚,孙睿,肖志强,崔天翔.2001 2014年中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生态学报,2017,37(15):4936⁃4945.[17]㊀普宗朝,张山清.气候变化对新疆天山山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草业科学,2009,26(2):11⁃18.[18]㊀刘卫国,魏文寿,刘志辉.新疆气候变化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格局分析.干旱区研究,2009,26(2):206⁃211.[19]㊀姬盼盼,高敏华,杨晓东.中国西北部干旱区NPP驱动力分析 以新疆伊犁河谷和天山山脉部分区域为例.生态学报,2019,39(8):2995⁃3006.[20]㊀许鹏.新疆草地资源及其利用.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3.[21]㊀苏大学.1:1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的编制与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6,11(1):77⁃83.[22]㊀PlouffeCCF,RobertsonC,ChandrapalaL.Comparinginterpolationtechniquesformonthlyrainfallmappingusingmultipleevaluationcriteriaandauxiliarydatasources:acasestudyofSriLanka.EnvironmentalModelling&Software,2015,67:57⁃71.[23]㊀朴世龙,方精云,贺金生,肖玉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491⁃498.[24]㊀朱文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25]㊀PotterCS,KloosterSA.Globalmodelestimatesofcarbonandnitrogenstorageinlitterandsoilpools:responsetochangesinvegetationqualityandbiomassallocation.TellusB:ChemicalandPhysicalMeteorology,1997,49(1):1⁃17.[26]㊀PotterCS,RandersonJT,FieldCB,MatsonPA,VitousekPM,MooneyMA,KloosterSA.Terrestrialecosystemproduction:aprocessmodelbasedonglobalsatelliteandsurfacedata.GlobalBiogeochemicalCycles,1993,7(4):811⁃841.[27]㊀彭少麟,郭志华,王伯荪.利用GIS和RS估算广东植被光利用率.生态学报.2000,20(6):903⁃909.[28]㊀朱文泉,潘耀忠,龙中华,陈云浩,李京,扈海波.基于GIS和RS的区域陆地植被NPP估算 以中国内蒙古为例.遥感学报,2005,9(3):300⁃307.[29]㊀张戈丽,欧阳华,张宪洲,周才平,徐兴良.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的青藏高原植被覆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地理研究,2010,29(11):2004⁃2016.。
中国温带草地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袁沫汐;文佐时;何利杰;李鑫鑫;赵林【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24(44)1【摘要】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
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
因此,开展草地植物物候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对预测草地生态系统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和区域碳循环至关重要。
基于1982—2015年气象资料和GIMMS NDVI3g数据,分析了中国温带草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SGS)和枯黄期(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EGS)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并借助一阶差分法量化物候对GPP动态变化的贡献。
结果表明:(1)季前1—2个月的夜间温度增温会显著提前SGS,而当月至季前2个月的白天温度对SGS有着微弱的促进作用;季前3个月的累积降水对SGS提前作用最为强烈,累积太阳辐射在各个时期对SGS影响相对较弱。
(2)不同季前时间尺度昼夜温度对草地EGS均表现出相反的作用,短期累积降水对EGS起到显著延迟的区域范围最大,太阳辐射随着季前时间的增加对草地枯黄期的延迟作用逐渐转变为提前作用。
(3)EGS对草地GPP年际变化趋势的相对贡献率强于返青期。
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碳循环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为草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23页(P354-376)【作者】袁沫汐;文佐时;何利杰;李鑫鑫;赵林【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地理学院;长沙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相关文献】1.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天山北坡典型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对氮沉降及气候变化的响应阈值研究4.气候变化下中国不同植被区总初级生产力对干旱的响应5.中国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4卷第8期2024年4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4,No.8Apr.,2024基金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2AAC0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67027);宁夏地质局财政项目(NXCZ20220203)收稿日期:2023⁃07⁃31;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24⁃01⁃29∗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dult80@qq.comDOI:10.20103/j.stxb.202307311643袁洪艺,杜灵通,乔成龙,王玉霞,薛斌,魏采用,周峰,李明涛.人工灌丛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 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区为例.生态学报,2024,44(8):3515⁃3524.YuanHY,DuLT,QiaoCL,WangYX,XueB,WeiCY,ZhouF,LiMT.SimulationofGPPandETresponsetoclimatechangefortheplantedshrubecosystemindesertsteppeareaofYanchicounty,Ningxia.ActaEcologicaSinica,2024,44(8):3515⁃3524.人工灌丛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 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区为例袁洪艺1,2,杜灵通1,2,∗,乔成龙1,2,王玉霞1,2,薛㊀斌1,2,魏采用3,周㊀峰4,李明涛41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银川㊀7500212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银川㊀7500213宁夏回族自治区遥感调查院,银川㊀7500214宁夏回族自治区矿产地质调查院,银川㊀750021摘要: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ET)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关乎干旱半干旱风沙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㊂利用参数优化后的生物群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me⁃BGC)模型和气象环境驱动数据,考虑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和未来趋势,模拟了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GPP和E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㊂结果表明:(1)增温会显著抑制生态系统的GPP,大幅度的增温(3ħ)会导致GPP急剧下降,但增温对ET的抑制作用非常微弱;(2)降水是限制ET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增温诱发干旱胁迫所引起的ET小幅下降,降水多寡则更直接地控制着生态系统的ET大小;(3)中国西北地区未来气候的 暖湿化 趋势和大气CO2浓度升高会对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产生综合驱动效应,增强陆地和大气间的碳水交换通量㊂研究成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区应对全球变化及指导地方政府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㊂关键词: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生物群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me⁃BGC)模型;总初级生产力;蒸散;气候变化;盐池县SimulationofGPPandETresponsetoclimatechangefortheplantedshrubecosystemindesertsteppeareaofYanchicounty,NingxiaYUANHongyi1,2,DULingtong1,2∗,QIAOChenglong1,2,WANGYuxia1,2,XUEBin1,2,WEICaiyong3,ZHOUFeng4,LIMingtao41BreedingBaseforStateKeyLaboratoryofLandDegrada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inNorthwestChina,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750021,China2KeyLaboratoryforRestorationandReconstructionofDegradedEcosysteminNorthwestChinaofMinistryofEducation,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750021,China3NingxiaInstituteofRemoteSensingSurvey,Yinchuan750021,China4NingxiaInstituteofGeologicalandMineralResourcesSurvey,Yinchuan750021,ChinaAbstract:Howthegrossprimaryproductivity(GPP)andevapotranspiration(ET)oftheplantedshrubecosystemindesertsteppeareasrespondstoglobalclimatechangeisnotonlyakeyscientificproblemofglobalchangeecology,butalsorelatestothesustainabilityofregionalecologicalrestorationinaridandsemi⁃aridareas.Consideringdifferentclimatechangescenariosandfuturetrends,thisstudyused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datatodrivetheBiome⁃BGCmodel.TheresponseofGPPandEToftheplantedshrubecosysteminthedesertsteppeareaofYanchicountytoclimatechangewasstudied.Theresultsshowthat:(1)airtemperaturerisingsignificantlyinhibitstheGPPoftheecosystem.High⁃intensity6153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warming(3ħ)leadstoasharpdeclineinGPP,buttheinhibitoryeffectofwarmingonETisveryweak.(2)PrecipitationisacriticalfactorlimitingthechangeofET.ComparedwiththedecreaseofETcausedbydroughtstressunderregionalwarming,theamountofprecipitationcontrolstheETᶄsmagnitudeoftheecosystemmoredirectly.(3)ThewarmandhumidclimateandtheincreaseofatmosphericCO2concentrationinthefuturewillhavecomprehensiveeffectsontheecosystemandultimatelypromotethefluxofcarbonandwaterbetweenlandandatmosphere.Theresearchcan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humantoadapttoglobalchangesinaridandsemi⁃aridareasandforlocalgovernmentstoimplementecologicalprotectionandrestorationpolicies.KeyWords:plantedshrubecosystem;Biome⁃BGCmodel;grossprimaryproductivity;evapotranspiration;climatechange;Yanchicounty当前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愈加复杂,一方面因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的气温上升,会改变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条件并引发干旱胁迫[1],另一方面CO2的施肥作用又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力[2],因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水文循环强迫,又会影响到干旱区生态系统的植被格局与过程[3],最终对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产生深远影响[4 5]㊂干旱半干旱区占全球41%的陆地表面,草地是这一区域中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强烈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干旱区草地的生态系统过程影响显著[6]㊂气候变化通过改变植物碳输入和微生物代谢过程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7],因此,模拟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响应,对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的未来变化至关重要[8]㊂近20年来气候学领域的进展为全球变化模拟研究提供了新途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组织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3],其中,基于CMIP5排放情景模拟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是其重要应用领域,如康满春等[9]根据CMIP5中的RCP4.5和RCP6.0排放情景,研究了中国北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㊂最新发布的CMIP6气候模式在分辨率等方面有进一步提升[10],其基于不同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及最新的人为排放趋势,提出了新的预估情景[11],能更好地衡量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气候变化风险的关系,并在生态系统过程模拟中得到了应用,如孙倩等[12]基于CMIP6气候情景数据驱动Daycent模型,分析了2015 2100年甘肃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未来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桑春云等[13]利用CMIP6中加拿大地球系统模式(CanESM5)数据分析了三江源地区的作物参考蒸散(ET0)变化特征及在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变化㊂在沙化㊁退化荒漠草原区,人工种植耐旱灌木进行防风固沙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生态治理措施,这一措施在荒漠草原区形成的大量人工灌丛成为区域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和景观结构,该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已引起科学界广泛关注[14 17]㊂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的碳水循环过程如何变化尚需开展模拟研究,特别是厘清其在不同气候变化模式和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下的响应规律,对理解该人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具有指导价值㊂为此,本文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中间锦鸡儿(Caraganaliouana)人工灌丛为例,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提出的五种SSPs,结合盐池的降水㊁气温等变化情景,在生物群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me⁃BGC)模型中模拟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ET)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揭示其生态过程的响应机制,为荒漠草原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㊂1㊀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数据和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其幅员辽阔,总面积达6769km2,最高海拔1953m,地形由南到北逐渐降低,气候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植被类型从典型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18 19]㊂气候以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为主,盐池气象站记录地近60年来的年平均气温8.3ħ,年平均降水量在297mm[20]㊂因处在华东季风气候的末界,全年降水分布不均,夏秋多而冬春少,其中7 9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2%[15]㊂土壤结构松散,渗透性强,易受侵蚀,南部黄土丘陵区主要以黑垆土㊁黄绵土为主,北部风沙区以风沙土和灰钙土为主[21]㊂盐池县近几十年持续推进防沙治沙㊁造林种草㊁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区域植被结构,在荒漠草原区形成约8.9ˑ104hm2以中间锦鸡儿等灌木为优势种的成林人工灌丛景观[19]㊂1.2㊀模型及驱动数据1.2.1㊀Biome⁃BGC模型Biome⁃BGC模型是一种典型的以日尺度为步长的生理生态过程模型[22],能够模拟水㊁碳㊁氮在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㊁凋落物和土壤中的存储与流通过程,模型设计遵循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即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等于留在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加上离开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具体模拟原理参见文献[22]㊂模拟过程包括初始化模拟和常规模拟两个阶段,初始化模拟基于设定的生理生态指标,利用大气CO2浓度㊁氮沉降值和研究区气象数据进行循环,直至模型状态变量㊁碳库和氮库等达到平衡态[23],初始化模拟需要需要输入描述站点属性的初始化文件㊁气象数据文件和生理生态参数文件,当模型初始化运行到模拟的年土壤碳储量差异小于0.5gCm-2a-1就达到了平衡态㊂之后运用被模拟时期的气象资料㊁CO2含量年际变化数据以及生态生理参数,来实现生态系统碳㊁氮㊁水的存储和通量模拟㊂1.2.2㊀数据来源Biome⁃BGC模型所需的日尺度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研究获取了盐池县1986 2018年逐日最高温度㊁最低温度及降雨量㊂利用逐日降水㊁气温数据驱动山地小气候模拟模型(MTCLIM)模型,模拟获得驱动Biome⁃BGC模型所需的其他气象指标,大气CO2浓度数据来源于青海省瓦里关大气本地观测站㊂本文采用PEST参数优化方法和宁夏大学盐池荒漠草原定位研究站的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对Biome⁃BGC模型中的28个生态生理参数进行了优化,各生态生理参数的优化结果及具体取值参照文献[20]㊂1.3㊀气候变化情景模拟本文分别模拟气温升高㊁降水增加与大气CO2浓度升高等单一因子和组合变化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ET)的可能影响,以及预测在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的五种SSPs下研究区GPP和ET未来的变化特征㊂1.3.1㊀增温与降水增加的组合情景模拟方案预计到21世纪末,中国区域气温会增加1.3 5ħ,北方地区的降水量可能将上升5% 15%[24 25]㊂因此,本研究基于1986 2018年的气温㊁降水和大气CO2浓度数据,通过设定气温升高1ħ㊁2ħ㊁3ħ和降水增加5%㊁10%㊁15%的气候变化幅度,由此构建出包括初始情况(T0P0)在内的2个变量组合的16种变化情景(表1),模拟各情景下研究区GPP和ET的变化㊂表1㊀气候变化情景设计7153㊀8期㊀㊀㊀袁洪艺㊀等:人工灌丛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㊀1.3.2㊀未来气候情景设置基于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所提出的五种SSPs[26],模拟未来全球变暖和大气CO2浓度增加对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GPP和ET的影响㊂在设计模拟情景时,气温与降水以盐池荒漠草原人工灌丛区1986 2018年的实际上升率为基准,每20a设置一个增加,CO2浓度来源于IPCC的预测排放情景(表2)㊂本研究选择五种SSPs中的低排放情景(SSP1⁃1.9)㊁中等排放情景(SSP2⁃4.5)和高排放情景(SSP5⁃8.5),模拟21世纪早期(2021 2040年)㊁中期(2041 2060年)和末期(2081 2100年)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GPP与ET变化㊂表2㊀未来气候变化情景设计Table2㊀Scenariosdesignofclimatechangeinfuture年份Year增温/ħTemperatureincreasing降水增加/mmPrecipitationincreasing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Socio⁃economicPathwaysCO2浓度/(μmol/mol)CO2concentration2021 20400.4949.63SSP1⁃1.9433.79SSP2⁃4.5448.14SSP5⁃8.5458.472041 20600.9899.26SSP1⁃1.9436.94SSP2⁃4.5510.55SSP5⁃8.5573.812081 21001.95198.52SSP1⁃1.9403.95SSP2⁃4.5598.04SSP5⁃8.51012.792㊀结果和分析图1㊀盐池1986—2018年气候因子及CO2浓度变化情况Fig.1㊀ChangesofclimaticfactorsandCO2concentrationinYanchiCountyfrom1986to20182.1㊀盐池荒漠草原区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盐池荒漠草原人工灌丛区1986 2018年的气温㊁降水及CO2浓度变化特征见图1㊂从中可以看出,研究期内的多年平均气温为12.44ħ,最低值出现在1986年,为11.43ħ,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为13.63ħ,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02ħ/a㊂研究期内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96.40mm,2011年为丰水年,年降水量达到最高的402.80mm,2000年为极端干旱年份,年降水量仅仅只有160.80mm,与气温变化趋势一样,年降水量也表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上升率为2.48mm/a㊂由于盐池缺乏大气本底CO2浓度观测,故采用离本地最近的青海省瓦里关大气本底站观测数据来研究本区域CO2浓度变化,1986 2018年间区域CO2浓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年增幅为2.02μmol/mol,其中CO2浓度在1986年为340.23μmol/mol,是这一期间的最小值,在2018年达到407.28μmol/mol,为这一期间的最大值㊂可见,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盐池荒漠草原人8153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工灌丛区表现出了大气CO2浓度持续增高㊁气候向 暖湿化 演变的基本特征㊂2.2㊀GPP和ET对不同增温与降水增加组合情景的响应基于1986 2018年期间的气象数据驱动参数优化后的Biome⁃BGC模型,模拟了当前大气CO2浓度背景下16种增温与降水增加组合情景(含基准情景T0P0)的生态系统GPP和ET(表3)㊂结果可以看出,在基准情景下,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GPP年均值为535.56gCm-2a-1,灌木入侵会增强原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ET年均值为293.28mm,ET基本与多年平均降水量持平㊂气温的增高会显著抑制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GPP,当气温增加3ħ后,不同降水情景下的GPP平均值为63.91gCm-2a-1,仅为基准情景下的11.9%,可见气温升高的强烈胁迫可能会导致这种干旱区的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生产力彻底毁灭,极有可能导致人工灌丛完全退化㊂气温的增高也会显著抑制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ET,但增温导致ET降低的幅度并不大,当气温增加3ħ后,不同降水情景下的ET平均值为305.77mm㊂从不同增温与降水增加的组合情景来看,只有降水不变(P0)且气温增加的情况下,ET年均值才会比基准情景下(T0P0)略微有所降低,其它增温与降水增加组合均会导致ET增加㊂可见,盐池荒漠草原人工灌丛区在当前气候 暖湿化 变化趋势(图1),尤其是降水增加,会促进生态系统的水分消耗的增强㊂表3㊀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GPP和ET的变化Table3㊀ThevariationofGPPandETofplantedshrubinthedesertsteppeofYanchiCountyunderdifferentclimatechangescenarios气候变化情景模拟Climatechangescenariosimulation总初级生产力Grossprimaryproductivity(GPP)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1986 2018年的总值Totalamount/(gC/m2)年均值Annualaverage/(gCm-2a-1)年均值变化量Amountofchange/(gCm-2a-1)1986 2018年的总值Totalamount/mm年均值Annualaverage/(mm/a)年均值变化量Amountofchange/(mm/a)T0P017673.32535.56/9678.33293.28/T0P118251.41553.0717.5110133.59307.0813.80T0P218685.67566.2330.6710580.05320.6127.33T0P318982.43575.2339.6711026.70334.1440.86T1P013414.83406.51-129.059593.82290.72-2.56T1P113507.86409.33-126.2310037.79304.1810.90T1P213366.99405.06-130.5010475.32317.4324.15T1P313704.55415.29-120.2710916.39330.8037.52T2P06270.28190.01-345.559532.19288.85-4.43T2P16268.48189.95-345.619971.05302.158.87T2P26266.28189.89-345.6710392.42314.9221.64T2P36267.85189.93-345.6310802.51327.3534.07T3P02109.3863.92-471.649505.23288.04-5.24T3P12109.1663.91-471.659895.78299.876.59T3P22108.7663.90-471.6610286.20311.7018.42T3P32108.7063.90-471.6610674.10323.4630.18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GPP和ET对增温和降水量增加的响应存在差异(图2)㊂GPP明显受控于气温,增温会显著抑制GPP,线性斜率显示,气温每增加1ħ,GPP会降低183.79gCm-2a-1㊂GPP受降水增加的影响微弱,在基准气温情景下(T0),降水量增加15%会导致GPP增加39.67gCm-2a-1,但在气温增加3ħ的情景下(T3),降水量增加不再对GPP产生任何影响,由此可见,随着增温幅度的增大,降水量变化对GPP的影响越来越微弱(图2)㊂与之相反,ET明显受控于降水变化,降水增加会显著增强ET;气温增加只能微弱的抑制ET,线性斜率显示,气温每增加1ħ,ET只降低2.65mm㊂在基准气温情景下(T0),降水量增加15%会导致ET增加40.86mm;在气温增加3ħ的情景下(T3),降水量增加15%依然会导致ET增加35.42mm(图2)㊂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受控于气温,全球气候的变暖对这一生态系统9153㊀8期㊀㊀㊀袁洪艺㊀等:人工灌丛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㊀的生产力将会产生致命性打击,极端升温3ħ会摧毁其生物生产过程,导致灌丛生态系统退化;但生态系统的水分消耗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不大,这是因为蒸散由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共同构成,人工灌丛生产力受损后,地表水分依然能通过土壤蒸发途径输送回大气,即气候变暖会改变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蒸腾与蒸发比例结构,但对地气水文循环强度的影响不大㊂图2㊀不同增温与降水增加组合情景下的总初级生产力(GPP)㊁蒸散(ET)模拟结果及影响差异Fig.2㊀SimulatedGrossPrimaryProductivity(GPP),Evapotranspiration(ET),andtheirvariationunderdifferentscenarioswithcombined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increasing2.3㊀未来气候变化对人工灌丛生态系统GPP和ET的影响2.3.1㊀未来气候变化对GPP的影响在未来的SSP1⁃1.9㊁SSP2⁃4.5和SSP5⁃8.5气候情景下(表2),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在21世纪早期(2021 2040年)㊁中期(2041 2060年)和末期(2081 2100年)的年平均GPP基本呈现逐渐递增趋势(图3)㊂在低排放的SSP1⁃1.9情景下,早期GPP年均值与末期GPP年均值比较接近,中期GPP年均值则达到最大值1128.74gCm-2a-1,GPP出现先增后跌的现象㊂在中等排放的SSP2⁃4.5情景下,早期GPP年均值为980.56gCm-2a-1,中期到达1219.54gCm-2a-1,末期达到1362.09gCm-2a-1,GPP逐渐增强㊂在高排放的SSP5⁃8.5情景下,GPP也是逐渐增强,且比同时期中等排放情景下的GPP略高㊂因此,在未来 暖湿化 增温和降水的增加趋势下,中㊁高排放情景均会导致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GPP的持续增加,而低排放情景则导致这一生态系统的GPP在21世纪中期达到峰值㊂同时期的三种排放情景间相比,高排放情景下盐池荒漠草原植被生产力的增加幅度更大,即在未来降水量增加㊁气温升高的情景下,大气CO2浓度升高会对荒漠草原人工灌丛生态系统带来施肥效应,促进其生产力增强(图3)㊂2021 2100年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在不同排放情景下的GPP年内变化如图4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不管哪种排放情景和哪一时期,GPP在年内都表现出一个规律的单峰增长形态,其年内变化特征0253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与以往研究得出的该区域历史时期GPP年内变化规律一致[20]㊂在4 10月的人工灌丛生长期内,5 9月的GPP相对较高,这几个月是人工灌丛生产力最旺盛的月份,其中8月GPP达到年内最高值㊂在21世纪早期,三种排放情景对GPP的影响差异较小;21世纪中期,不同排放情景下GPP的差异逐渐显现,即人类活动排放强度逐渐开始对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产生影响;而到21世纪末期,中㊁高排放情景会显著增强GPP,明显高于低排放情景下的各月GPP,即人类活动排放强度对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影响完全显现㊂图4㊀不同SSPs情景下GPP和ET的年内变化Fig.4㊀MonthlyGPPandETunderdifferentSSPsscenarios2.3.2㊀未来气候变化对ET的影响SSP1⁃1.9㊁SSP2⁃4.5和SSP5⁃8.5气候情景下未来各时期的ET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㊂由图可知,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在21世纪早期㊁中期和末期的年平均ET值基本呈现逐期递增的趋势㊂在21世纪早期,ET在三种排放情景下的年均值模拟结果相差不大,在433.38 434.14mm/a之间;在21世纪中期,三种排放情景下的ET逐渐拉开差距,年均值在522.03 543.40mm/a之间;在21世纪末期,中㊁高排放情景与低排放情景下的ET年均值差异非常明显,高排放情景下的ET年均值比低排放情景下的ET年均值高出118.50mm/a(图3)㊂不同排放情景和不同时期的ET年内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ET在年内也表现出了和GPP一样的变化规律,在4 10月的生长期内数值较高,尤以5 9月最为显著㊂与GPP不同的是ET在7月达到最顶峰,这是因为7月份气温最高,土壤蒸发年内最大,而8月份灌生长最为旺盛,植被生产力最大㊂不同排放情景对21世纪早期的逐月ET影响不大,到了中期开始有所显现,而到了末期则明显会影响逐月ET,这一规律与年尺度上的结果一致㊂综上所知,未来在持续增温和降水增加的趋势下,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GPP和ET均会持续增加的态势,虽然增温会抑制GPP,但降水量的成倍强烈增加依然会促进GPP的增加;而人类活动排放强迫对碳水循环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积累,即在21世纪早期㊁中期和末期的三个阶段,排放强迫对碳水循环的影响会越来越强㊂1253㊀8期㊀㊀㊀袁洪艺㊀等:人工灌丛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㊀2253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3㊀讨论3.1㊀增温会抑制碳水循环气候变化通过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GPP分布格局,并改变区域水资源分布状况,引发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增加等的进一步反馈㊂现有研究表明,增温会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影响[27 28],但在不同地区得出结果不尽相同㊂Wu等[29]通过Meta分析得出,增温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草地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㊂但高寒草地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气温升高可以提高草地生产力㊂Mowll等[30]发现增温并不是简单的对草地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其与降水具有强烈的交互作用,可见,草地生态系统的水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增温对其生产力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㊂盐池荒漠草原区由于沙土的保水能力差,增温会进一步加剧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干旱胁迫,进而对GPP产生抑制作用㊂本研究模拟得出GPP随气温上升而降低,即增温会抑制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当气温增加3ħ后,可能会导致人工灌丛生产力彻底奔溃,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彻底退化(表3㊁图2)㊂叶兵等[31]认为气温上升会导致植物叶片内部水汽压的急剧增大,相比于稳定的大气水汽压,两者之间的饱和差会大大增加,进而使得植物的蒸腾作用显著地提高,但在干旱区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可能有所不同㊂从模型机理来看,Biome⁃BGC使用Farquhar叶片光合模型模拟GPP,由于受到增温的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降低,进而对GPP产生抑制作用㊂而Biome⁃BGC使用Penman-Monteith模型模拟水循环过程,在模拟增温条件下,理论上会引起水汽压亏缺增大,土壤蒸发和冠层截留蒸发的动力增强,但增温又会抑制植物的光合过程,减弱植物蒸腾量,进而导致增温有抑制ET的作用,只是作用非常微弱(图2)㊂增温抑制碳水循环的模拟结果也符合宁夏盐池县的实际,研究区处在半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区域气候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96.40mm,而模拟的多年ET均值为293.28mm,仅ET耗水就接近降水供给量,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总耗水量甚至在一些时期会超过供水量[17]㊂在这种极限耗水模式下,增温带来的蒸发动力对其促进作用微弱,反而因增温抑制光合,进而减弱蒸腾,并在一定程度上个抑制了生态系统的总ET㊂虽然Biome⁃BGC模型基于生态㊁生物及气象等领域长期实验得出的规律,对光合㊁分配㊁死亡㊁分解和呼吸等碳循环过程及降水分配㊁植物蒸腾㊁冠层截留蒸发和土壤蒸发等水循环过程进行定量模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㊂针对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特性,丹杨等[32]实测和改进了Biome⁃BGC模型中部分生理生态参数,袁洪艺等[20]又进一步利用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的结果,使用参数估计(PEST)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这些改进极大地提升了模型本地化效果和模拟精度㊂当然,由于模型是对真实生态过程的定量描述,其从本质上无法完全逼近真实生态过程,因此发展和改进模型机理是提高模拟精度的根本路径,如植物⁃土壤⁃大气间碳交换(CEVSA)模型改进生态系统水碳交换关键过程的定量表达方法,在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时有优异的表现[33 34]㊂3.2㊀持续的降水增加会加速碳水循环在干旱地区,降水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壤水分动态是植被变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35],强降水事件会通过补给土壤水来促进草地GPP[36]㊂Wu等[29]收集了全球85个站点的观测和模拟实验数据,得出降水增加可以增加光合和呼吸作用,加速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㊂但是,降水增加的强度和多长时间累积会对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产生质的改变尚有很大不确定性㊂本研究从当前气候背景下的模拟得出,降水增加会增强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ET,但在增温胁迫条件(1 3ħ)下,降水增加15%也不会提升生态系统的生产力㊂在当前气温和和降水增加的线性趋势下(图1),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持续气候变化,21世纪末期将增温1.31ħ,降水将增加144.24%,这种长时间尺度的降水增加则会彻底加速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过程,即在未来长期气候变化情景下,降水增加会促进生态系统GPP和ET(图3)㊂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西北地区的 暖湿化 会缓解干旱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增加土壤可利用水分,增强水资源匮乏区的各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也不例外㊂Biome⁃BGC模型所模拟的生态系统蒸散(ET)是蒸发(E)和蒸腾(T)的总和,气候变化对ET的影响实质上是对E和T影响的累积,康满春等[9]通过模拟气候变化对E和T的影响,发现降水增加导致E和T均增加,两者叠加后的ET对降水增加的响应也为正向,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㊂在蒸发动力强盛㊁蒸腾需求大的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只有降水和凝结两种水分获取途径,故降水是限制ET的主要原因,降水的增加势必会增强ET,从而加速生态系统水循环强度㊂3.3㊀人为CO2排放增加对碳水循环的影响机制盐池荒漠草原人工灌丛入侵背景下的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特征及受气候变化影响已有报道[14 15,17,37],但鲜有考虑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影响㊂然而,大气CO2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升高对植物起着 施肥 作用,能够在短期内促进植被生产力和生物量的增加[38]㊂本研究根据CMIP6气候情景,模拟了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GPP和ET对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从21世纪早期的模拟结果来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碳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均不明显,但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发展,在21世纪中期和末期,碳水循环过程开始显著响应大气CO2浓度升高,这种响应不仅表现年GPP和ET的总量上,也表现在月GPP和ET的变化上(图3㊁图4),也就是说在区域气候持续 暖湿化 的变化背景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将成为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碳水循环的另一控制因素㊂本研究发现长期的大气CO2浓度升高会促进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蒸散耗水的增强,这与前人在不同地区㊁使用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一致㊂例如,Luo等利用陆地生物圈模型模拟了大气CO2浓度对青藏高原GPP年际变化和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上升的施肥效应会增强植物光合作用和生态系统GPP[39 40]㊂在水循环方面,气孔作为蒸散过程中植物与大气进行水碳交换的通道,其开闭程度受控于植物生理和相关环境要素㊂一些植物的气孔导度会随着大气CO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导致蒸腾减少;也有一些植物总的叶面积会随着大气CO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从而抵消因气孔导度下降引起的蒸腾减少[40 41]㊂本研究发现,ET对长期的大气CO2浓度升高有响应,但其机制仍然不明㊂一方面,在气候持续 暖湿化 背景下,人工灌丛植被光合生产增强确实加速了植被蒸腾过程;另一方面 暖湿化 导致的降水量增加,引起土壤蒸发加大,这一过程与大气CO2浓度升高趋势同步,但这种同步不存在内在驱动机制㊂4㊀结论基于参数优化后的Biome⁃BGC模型,考虑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和未来趋势,模拟了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GPP和E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得出结论如下:(1)增温会显著抑制生态系统的GPP,大幅度的增温(3ħ)会导致GPP急剧下降,但增温对ET的抑制作用非常微弱;(2)降水是限制ET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增温诱发干旱胁迫所引起的ET小幅下降,降水多寡则更直接地控制着生态系统的ET大小;(3)中国西北地区未来气候的 暖湿化 趋势和大气CO2浓度升高会对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产生综合影响,并增强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PiaoSL,WangXH,ParkT,ChenC,LianX,HeYE,BjerkeJW,ChenAP,CiaisP,TømmervikH,NemaniRR,MyneniRB.Characteristics,driversandfeedbacksofglobalgreening.NatureReviewsEarth&Environment,2019,1(1):14⁃27.[2]㊀AhlströmA,RaupachMR,SchurgersG,SmithB,ArnethA,JungM,ReichsteinM,CanadellJG,FriedlingsteinP,JainAK,KatoE,PoulterB,SitchS,StockerBD,ViovyN,WangYP,WiltshireA,ZaehleS,ZengN.Thedominantroleofsemi⁃aridecosystemsinthetrendandvariabilityofthelandCO2sink.Science,2015,348(6237):895⁃899.[3]㊀CuiJP,PiaoSL,HuntingfordC,WangXH,LianX,ChevuturiA,TurnerAG,KoopermanGJ.VegetationforcingmodulatesgloballandmonsoonandwaterresourcesinaCO2⁃enrichedclimate.NatureCommunications,2020,11:5184.[4]㊀ZengZZ,PiaoSL,LiLZX,WangT,CiaisP,LianX,YangYT,MaoJF,ShiXY,MyneniRB.Impactofearthgreeningontheterrestrialwatercycle.JournalofClimate,2018,31(7):2633⁃2650.[5]㊀ReichPB,HobbieSE,LeeTD,RichR,PastoreMA,WormK.Synergisticeffectsoffourclimatechangedriversonterrestrialcarboncycling.NatureGeoscience,2020,13(12):787⁃793.[6]㊀LiCJ,FuBJ,WangS,StringerLC,WangYP,LiZD,LiuYX,ZhouWX.DriversandimpactsofchangesinChinaᶄsdrylands.NatureReviewsEarth&Environment,2021,2(12):858⁃873.[7]㊀BaiYF,CotrufoMF.Grasslandsoilcarbonsequestration:currentunderstanding,challenges,andsolutions.Science,2022,377(6606):603⁃608.3253㊀8期㊀㊀㊀袁洪艺㊀等:人工灌丛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㊀。
2021(2)陕西气象49魏子力•黑龙江省气候生产力时空分布及粮食产量预测$%陕西气象#021(2):49-55.文章编号:1006-4354(2021)02-0049-07黑龙江省气候生产力时空分布及粮食产量预测魏子力12(1.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2.河南省水土环境污染协同防治重5实验室,河南信阳464000)摘要: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复杂地形条件下气候生产力的分布变化(利用黑龙江省25个站点1961—2017年逐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基于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法、克里金空间插值和相关统计方法研究气候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灰色系统方法预估了未来10a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7a来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和气候生产力均呈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8土0.11L/10a、7.06土10.97mm/10a和117.05+52.67kg/(hm2•10a)。
(2)黑龙江省气候生产力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空间变化总体上呈由东南向西北和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特征,形成通河县、漠河市两个低值中心和以富锦市为中心的高值中心。
影响黑龙江气候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降水,其次是光热条件的综合影响((3)预估未来10a粮食产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2030年粮食理论产量可达11162.04X104@关键词:气候生产力;粮食产量;黑龙江省中图分类号:S162.3:F326.11文献标识码:A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次和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期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85L,1850—1900年时期和2003—2012年两个时期平均温度总升温幅度为0.78L,预计2030—2052年间可能达到1.5,这将使全球粮食产量面临重大挑战。
因此加强对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报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内蒙古草原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气候的关系龙慧灵;李晓兵;王宏;魏丹丹;张程【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05【摘要】利用 NOAA/AVHRR GIMMS NDVI 数据、土地覆盖分类数据、气象数据等,基于改进的基于光能利用率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遥感估算模型对内蒙古草原区1982-2006年的NPP进行估算,并分别以年、季节和月为时间单位,计算基于像元的NPP与降水、温度之间的相关及偏相关系数,分析不同时间单位及尺度上NPP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1982-2006年内蒙古草原区NPP总量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平均增加值为0.861Mt C/a.以年为时间单位,内蒙古草原区年NPP与降水的关系比较明显.以季节为时间单位,年际春季和夏季NPP 与降水的关系比较明显,秋季二者关系相对较弱,春季和秋季NPP与温度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空间格局比较一致,且相关性明显高于夏季.以月为时间单位的相关水平明显高于年际水平,多年平均年内月NPP与降水、温度的相关程度明显增强,除去降水的影响,月均温对NPP的影响明显下降,且空间格局也有明显的变化,说明以月为时间单位在年内尺度上降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比温度要大.而以4、7、10月份为例,在年际尺度上,虽然各月份NPP均受降水的影响较大,但与降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4月份和10月份NPP,与之相比,7月份NPP与温度的关系明显高于其他两月.【总页数】12页(P1367-1378)【作者】龙慧灵;李晓兵;王宏;魏丹丹;张程【作者单位】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万州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J], 程燕;陈翼姝;汪露;牟新利2.气候变化对秦岭南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Ⅱ)——近52年秦岭南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J], 蒋冲;王飞;穆兴民;李锐3.新疆博尔塔拉-精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及其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J], 赵鹏;于瑞德;陈桃;郭艳飞;吴燕良4.地球系统模式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百年尺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J], 高冬冬; 丹利; 范广洲; 彭静; 杨秀静; 杨富强; 李悦悦5.气候变化背景下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 [J], 周刊社;杜军;沈旭;蒲桂娟;张东东;党雪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4卷第4期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Vol.44,No.4Apr.,2021 2021年4月GEOM4T/CS&SP4TM厶/NF0AM4T/ON TECHNO厶0G7湖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李庆君1,袁沫汐2(1.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天津300381;2.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基于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本文利用MOD1S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估算分析了湖北省2001—2012年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定量探究自然因素(气温、降水量、太阳辐射)和人为因素(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量)对NPP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1)湖北省NPP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际增加趋势为&19g/m2-a;2)NPP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从西向东逐渐递减的态势;3)造林累计面积和太阳辐射变化是影响NPP变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因素;人类活动;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中图分类号:P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867(2021)04-0096-05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Hubei ProvinceL1Qingjun1,YUAN Moxi2(1・Tianjin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Co.,Ltd.,Tianjin300381,China;2・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00,China)Abstract: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in Hubei province from2001to 2012by using MOD1S data based on the improved 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CASA)model and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natural(air temperature,rainfall,and solar radiation)and human factors(land cover/land use,grain sowing area, grain yield,and population)on NPP by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The annual mean NPP fluctuatedly increased at the rate of8.19g/m2•a during the study period;(2)The NPP was generally higher in West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study area;(3)The cumulative afforestation area and solar radiation were the dominant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the changes of NPP in Hubei province.Key words:NPP;climate factors;human activities;correlation;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0引言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扣除自养呼吸后所储存的净碳[1],是碳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节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显著。
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系统中一个复杂的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也做出了相应的响应与调节。
下面我们将从生态系统的多个方面入手,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节。
一、陆地陆地生态系统由森林、草地、沙漠、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组成,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生产力的变化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植被覆盖的改变,从而影响植物生产力。
例如,气候变暖可能导致高纬度地区的植被生长旺盛,而降水减少则可能导致荒漠化和土地退化。
植物生产力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和生态服务,对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产生影响。
2、陆地碳汇的变化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
气候变化可能会对陆地碳汇的积累和释放产生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生物呼吸和土壤呼吸,从而加速碳的释放。
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会降低生态系统对碳吸附的能力,进而影响碳储量的积累。
3、土壤水分的变化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土壤水分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降水减少可能会导致土地退化和荒漠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生存能力。
二、水生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冰川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
这对海岸线沿着北部的低地和小岛屿等低洼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水生生态系统对海平面上升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响应:一是退缩和重建的响应,二是生态工程和管理的响应。
2、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实际影响是多方面和复杂的。
一方面,气候变化加剧了海洋突发事件的发生,如飓风、暴雨等,从而使海洋生态系统趋于不稳定,增加海洋中的氧化亚氮等污染物的含量;另一方面,海洋污染和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破坏,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调节。
第31卷 第11期V o l .31 No .11草 地 学 报A C T A A G R E S T I A S I N I C A2023年 11月N o v . 2023d o i :10.11733/j.i s s n .1007-0435.2023.11.023引用格式:常屹冉,张 弛,魏嘉诚,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 ].草地学报,2023,31(11):3444-3452C HA N G Y i -r a n ,Z HA N GC h i ,W E I J i a -c h e n g ,e t a l .I m p a c t so fC l i m a t eC h a n gea n d H u m a nA c t i v i t i e so nt h eN e t P r i m a r y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o fV e g e t a t i o n i n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J ].A c t aA gr e s t i aS i n i c a ,2023,31(11):3444-345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常屹冉1,2,张 弛2,魏嘉诚2,李显巨1*,嘎毕日2(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2.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收稿日期:2023-05-04;修回日期:2023-06-24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项目(K J B 2016034);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资金项目(K C B J 2018072;K C B J 2018069)资助作者简介:常屹冉(1988-),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副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E -m a i l :70170568@q q .c o m ;*通信作者A u t h o r f o r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E -m a i l :d d w h l x j @c u g.e d u .c n 摘要:为探究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 e t p r i m a r yp r o d u c t i v i t y ,N P P )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㊂本文利用MO D I SN P P 数据分析内蒙古2001 2020年植被N P P 的时空变化,利用T h o r n t h w a i t e 纪念模型和差值比较法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该地区N P P 的影响㊂结果表明:(1)2001 2020年研究区N P P 呈显著的增加趋势(3.29g C ㊃m -2㊃a -1),N P P 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99.1%的区域N P P 呈升高趋势㊂(2)在植被改善的地区中,大兴安岭地区㊁研究区西南部主要是由人为主导,研究区中部包括通辽赤峰和锡林郭勒等地区主要由气候主导,其他地区由两者共同作用㊂在土地退化的区域,多为人为主导㊂其中,森林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㊂(3)人类活动影响的N P P (H u m a nn e t p r i m a r yp r o d u c t i v i t y ,HN P P )总体呈正值,即人类活动抑制了植被生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这些地区人为活动对植被的生长抑制更大㊂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植被变化;相对贡献度;主导因素;内蒙古中图分类号:P 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435(2023)11-3444-09I m p a c t s o fC l i m a t eC h a n ge a n dH u m a nA c t i v i t i e s o n t h eN e t P r i m a r y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o fV e g e t a t i o n i n I n n e rM o n go l i a C HA N G Y i -r a n 1,2,Z H A N GC h i 2,W E I J i a -c h e n g 2,L IX i a n -ju 1*,G AB i -r i 2(1.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G e o s c i e n c e s ,W u h a n ,H u b e i P r o v i n c e 430074,C h i n a .2.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u t o n o m o u sR e gi o n S u r v e y i n g a n d M a p p i n g G e o g r a p h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C e n t e r ,H o h h o t ,I n n e rM o n go l i a 01005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p a t t e r no fN e t P r i m a r y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N P P )i n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t h e s p a t i a l a n d t e m p o r a l c h a n g e s o fN P P i n I n n e rM o n go l i a f r o m2001t o 2010w e r e c a l c u l a t e du s i n g MO D I SN D V I d a t a i n t h i s p a p e r .A n d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a n dh u -m a na c t i v i t i e so n N P Pi nt h er e g i o n w 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b y T h o r n t h w a i t e M e m o r i a lM o d e l 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C o m p a r i s o n M e t h o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1)t h eN P Pi n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e x h i b i t e das i gn i f i c a n t i n -c r e a s i n g t r e n d (3.29g C ㊃m -2㊃a -1)f r o m2001t o 2020.T h e o v e r a l l s pa t i a l d i s t r i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o fN P P i n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w a s h i g h i n t h e e a s t a n d l o w i n t h ew e s t .R e g a r d i n g s pa t i a l v a r i a t i o n ,99.1%o f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d i s p l a y e d a n i n c r e a s i n g t r e n do fN P P ,o fw h i c h56.4%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0.01).(2)A m o n g th e a r e a sw i t h i m p r o v e dv e g e t a t i o n ,t h eD a x i n g a n l i n g a r e aa n dt h es o u t h w e s t e r n p a r to f t h es t u d y ar e aw e r e m a i n l y d o m i n a t e db y h u m a na c t i v i t i e s .T h e c e n t r a l p a r t o f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i n c l u d i n g T o n g l i a o ,C h i f e n g an d X i l i n g o l ,w a sm a i n l y d o m i n a t e db y c l i m a t e c h a n ge ,w h i l eb o t hd o m i n a t e d t h e o t h e r a r e a s .A n d i n t h e a r e a s of l a n d d eg r a d a t i o n i sm o s t l yh u m a n a c ti v i t i e s -l e d .I n t e r m s o f v e g e t a t i o n t y p e ,f o r e s t sw e r em a i n l y a f f e c t e d b y h u m a n a c t i v i t i e sw h i l e g r a s s l a n d sw e r em a i n l y a f f e c t e d b y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3)T h e o v e r a l l po s i t i v e v a l u e o f a n t h r o p o g e n i cH u m a n N e tP r i m a r y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H N P P )m e a n s t h a ta n t h r o p o ge n i ca c t i v i t i e sr e s t r i c t第11期常屹冉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v e g e t a t i o n g r o w t h.T h eh i g h-v a l u e a r e a s a r em a i n l y l o c a t e d i nt h e s o u t h e r n p a r t o f t h e s t u d y a r e a,w h e r e a n t h r o p o g e n i c a c t i v i t i e s r e s t r i c t e d t h e g r o w t ho f v e g e t a t i o nm o r e.K e y w o r d s:N e t p r i m a r y p r o d u c t i v i t y;V e g e t a t i o n c h a n g e s;R e l a t i v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L e a d i n g f a c t o r;I n n e rM o n g o l i a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㊂气候不仅可以影响地表植被的生长,影响群落的组成,反过来,植被也可以通过影响地表的反照率以及蒸腾来改变地表能量的分配进而影响局地及区域的气候[2]㊂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植被对气候的响应研究亟待探究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 e t p r i m a r yp r o d u c t i o n,N P P)是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描述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3-4],近年来在植被生长[5-7]㊁陆地碳循环[8]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㊂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基于植被指数的大区域植被N P P变化成为研究热点[9-11]㊂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 P P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和气温的耦合作用是该地区N P P变化的主要因素㊂从植被类型来看,干旱对于河西走廊林地N P P影响最大,草地次之;从不同季节来看,干旱对夏季N P P影响最大[12]㊂施红霞等[13]的研究表明,相较于1986 2005年,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陆地N P P呈增加趋势,且在高排放情境下(R C P8.5),增加更明显㊂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N P P受辐射和降水显著影响的地区在增大,而受温度显著影响的地区在减少㊂内蒙古地区位于中国北部,是干旱半干旱典型区㊂植被对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㊂近年来,该地区呈显著的增温趋势,其中内蒙古中部升温趋势在0.44ħ/10a以上[14],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5]㊂此外,人类活动对于该地区的草地生态系统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6-17]㊂因此,该地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植被N P P的影响研究就极为重要㊂研究表明干旱对于锡林郭勒草原植被N P P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㊂而除了降水外,放牧是锡林郭勒草原植被N P 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18]㊂高艺宁等[19]的结果也表明内蒙古荒漠草原植被N P P与降水的相关系数更高㊂滑永春等[20]的结果表明,降水对于内蒙古草原N P P的驱动力更大,其结果也表明人类活动对于草原的恢复有正向作用㊂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植被N P P的共同影响以及定量关系还有待研究㊂这对于内蒙古地区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本文基于MO D I S N P P数据分析2001 2020年内蒙古地区植被N P P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气象数据,通过主导因素分析㊁贡献度分析㊁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对于研究区植被N P P的影响,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植被N P P的影响程度,为内蒙古地区生态屏障的建设以及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㊂1数据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内蒙古地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位置介于37ʎ24'~53ʎ23'N,97ʎ12'~126ʎ04'E之间㊂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跨越2400多千米,南北跨越1700多千米[14]㊂其北部与蒙古国㊁俄罗斯接壤,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㊂国内与黑龙江省㊁吉林省㊁辽宁省等8个省区相接,面积为118.3ˑ104k m2,是中国第三大省区[21]㊂内蒙古位于蒙古高原的南部㊁气候为大陆性气候,由于较高的纬度和较少的降水,对于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㊂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落叶林㊁草甸草原㊁典型草原㊁荒漠草原等,植被类型较多样[22]㊂图1研究区概况图F i g.1 O v e r v i e w m a p o f t h e s t u d y a r e a1.2数据来源及处理1.2.1遥感数据 N P P是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从N A S A官网(h t t p s://s e a r c h.e a r t h-d a t a.n a s a.g o v/)下载了MO D17A3产品㊂该产品5443草地学报第31卷为全球2000年以来的植被指数产品,具有1k m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为年㊂下载了2001 2020年的数据㊂通过MR T软件进行影像的拼接和裁剪并提取其中的N P P数据集㊂通过E N V I软件进行影像的合成,最终得到逐年的N P P数据集㊂1.2.2气象数据气象数据下载自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h t t p://d a t a.c m a.c n/d a t a),本文下载了2001 2020年内蒙古地区119个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的月数据集(图1)㊂以研究区的气象站点的经纬度数据为基础,利用A n u s p l i n软件,考虑高程要素进行了气象要素空间化,进而获取气象要素的栅格数据,并将其空间分辨率与MO D17A3数据保持一致㊂同时,计算得到研究区时间序列的年均降水与气温㊂1.3植被类型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同样下载于N A S A官网(h t-t p s://s e a r c h.e a r t h d a t a.n a s a.g o v/),本文下载了MO D I S产品M C D12C1,该产品为每年的全球植被类型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05ʎ,包括地圈生物圈计划(I G B P),马里兰大学分类法(UM D),植被指数法(L A I)等,本文选取了常用的I G B P分类数据,下载了2020年的分类数据,通过分类将植被分类为森林㊁草地㊁灌丛㊁城镇㊁农田和荒漠(图1)㊂通过E N-V I软件裁剪得到研究区植被类型图㊂由于除荒漠外,森林和草地面积占研究区的92.5%,因此植被分类分析部分聚焦于这两种类型㊂1.3试验方法1.3.1S e n趋势分析S e n的趋势分析是一种用于检测趋势的稳健非参数统计方法,广泛用于气象㊁水文和植被数据,这种斜率方法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它不需要遵循特定的分布[23]㊂此外,应用M a n n-K e n d a l l 显著性检验,该检验已被发现能够对水文气象系列的趋势进行稳健量化[24-25]㊂本研究中的S e n趋势分析用于了解N P P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㊂1.3.2偏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是在简单相关系数的基础上,排除其它影响因素的干扰,计算某两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26]㊂其计算公式如下:r123=r12-r13r231-r2131-r223(1)式中:r123为控制第三个变量,第一个变量和第二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r12为第一个变量和第二个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r13为第一个变量和第三个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r23为第二个变量和第三个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并利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㊂1.3.3差值比较法基于N P P的差值比较法能够真实的反映植被的变化情况,该方法是探究植被变化因素的有效手段[27]㊂假设在未受人类活动,植被N P P仅受气候驱动的生产力为潜在净初级生产力(P o t e n t i a l n e t p r i m a r yp r o d u c t i v i t y P N P P),P N P P 与实际的N P P的差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N P P (H u m a nn e t p r i m a r yp r o d u c t i v i t y,H N P P),其计算方法如下:H N P P=P N P P-N P P(2)当H N P P为正值时,表示人类活动导致N P P 下降,当HN P P为负值时表示人类活动导致N P P 升高㊂此外,根据周妍妍等[28]的研究方法,将H N P P的正负变化与变化趋势进行叠加,从而得到人类活动对N P P的影响㊂P N P P的估算方法主要利用T h o r n t h w a i t e纪念模型,基于N P P数据与气温㊁降水数据的最小二乘法得出[29]㊂计算公式如下:P N P P=3000ˑ1-e-0.0009695ˑv-20(3)v=1.05r1+1+1.05r/L2(4) L=3000+25t+0.05t3(5)其中,v为年实际蒸散发量(m m),r为年总降水量(m m),L为年蒸散发量(m m),t为年平均气温(ħ)㊂1.3.4相对贡献度分析为了区别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植被N P P的相对贡献率,通过N P P及变化量ΔP N P P,ΔH N P P的计算得到[29],具体公式如下:C c l i m a t e=ΔP N P PΔP N P P+ΔHN P Pˑ100%(6) C h u m a n=ΔHN P PΔP N P P+ΔHN P Pˑ100%(7)其中,C c l i m a t e为气候变化对于N P P的相对贡献,而C h u m a n为人类活动对于N P P的相对贡献㊂2结果与分析2.1内蒙古植被N P P及P N P P时空变化为验证P N P P模拟的准确性,本文以气候变化主导区域(图6)的N P P来验证P N P P,共提取514个栅格的N P P值以及所对应的P N P P值,结果如图6443第11期常屹冉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2所示㊂由图可知,P N P P 与气候变化主导区N P P的相关系数(C o r r e l a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 ,C C )㊁相对偏差(B I A S )和均方根误差(R o o t m e a ns qu a r ee r r o r ,R M S E )分别为0.81,13.16%和32.30g C ㊃m -2,由此可见P N P P 与气候变化主导区N P P 的一致程度较高且相对偏差小于15%㊂因此,T h o r n t h w a i t e 纪念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气候变化主导区的N P P ,在内蒙古地区适用性良好㊂图2 基于气候变化主导区N P P 对H N P P 模拟性能的检验F i g.2 V e r i f i c a t i o no fHN P Ps i m u l a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b a s e do n r e g i o n a lN P Pd o m i n a t e db y c l i m a t e c h a n ge 图3为研究区2001 2020年植被N P P 和P N P P年际变化㊂20年间,植被N P P 总体在156~242gC ㊃m -2之间,平均为208.65g C ㊃m -2,最大值年份为2017年,最小值年份为2001年㊂从变化趋势来看,植被N P P 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3.29g C ㊃m -2㊃a-1,P <0.01)㊂此外,在2014年之后,植被N P P 具有一定的波动,上升趋势不明显㊂P N P P 明显高于N P P ,平均为461.07g C ㊃m -2㊂P N P P 上升趋势较为显著(4.19g C ㊃m -2㊃a -1,P <0.05)但波动较大㊂图3 2001 2020年研究区植被N P P 年际变化F i g .3 I n t e r a n n u a l v a r i a t i o no f v e ge t a t i o nN P Pa n d P N P P i n I n n e rM o n go l i a f r o m2001t o 2020 研究区20年N P P 和P N P P 的时空变化如图4所示㊂可以看到整个研究时段内,植被N P P 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㊂植被N P P 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部分地区植被N P P 高于500g C ㊃m -2㊂植被N P P 最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二连浩特㊁包头北部和鄂尔多斯西部等地区,部分地区的植被N P P 在100g C ㊃m -2以下㊂此外由于研究区西部为荒漠沙漠地区,植被极少,因此西部地区植被N P P 并未计算㊂研究区植被N P P 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图4c ),研究区均值为4.33g C ㊃m -2㊃a-1㊂上升明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东侧地区,部分地区上升趋势可达6g C ㊃m -2㊃a -1以上㊂N P P 呈减少趋势的地区较小,不到研究区的1%,且分布比较零散㊂从变化的显著性来看,研究区植被生长总体呈改善趋势(图4e ),其中,呈不显著改善的地区占18.4%,呈显著改善的地区占24.3%,呈极显著改善的地区占56.4%㊂极显著改善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如大兴安岭地区和兴安盟地区㊂退化地区仅占研究区的0.9%,分布较为零散㊂研究区P N P P 同样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图4b ),P N P P 值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例如通辽㊁赤峰以及呼伦贝尔的东部,部分地区P N P P 在600g C ㊃m -2以上㊂P N P P 值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阿拉善地区,部分地区P N P P 在200g C ㊃m -2以下㊂P N P P 同样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图4d ),其中上升明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通辽㊁赤峰㊁呼伦贝尔西部以及锡林郭勒南部,部分地区上升趋势在6g C ㊃m -2㊃a -1以上,下降地区极小(<0.01%)㊂从显著性来看,研究区P N P P 主要呈上升趋势,其中不显著上升地区占79.60%,显著上升地区占20.06%,其它类别占比较小㊂2.2 气温㊁降水时空变化以及与N P P 的偏相关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以及与植被N P P 的空间偏相关性如图5所示㊂气温总体呈东北低,东南和西部高的空间分布㊂其中大兴安岭北部平均温度最低,西部阿拉善地区,乌海,鄂尔多斯温度最高㊂从变化趋势来看,研究区总体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图5c),其中西部阿拉善地区和大兴安岭地区上升趋势较明显,部分地区趋势大于(0.3ħ)㊃(10a )-1㊂在鄂尔多斯的西部也存在温度降低的趋势,但面积较小且降低趋势不明显㊂气温与植被N P P 的偏相关性总体较低(图5e ),其中不显著正相关的地区占研究区的55.9%,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大兴安岭西7443草 地 学 报第31卷部㊁兴安盟东部㊁以及研究区的南部㊂而不显著负相关的地区占研究区的41.6%,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中东部,锡林郭勒盟的大部㊂显著及极显著正相关的面积较小㊂图4 内蒙古地区植被N P P ,潜在N P P (P N P P )空间变化及显著性F i g .4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v a r i a t i o n s o f v e g e t a t i o nN P Pa n dP N P Pa n d t h e i r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I n n e rM o n go l i a 降水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其中大兴安岭及其东部降水最高,部分地区超过500m m ㊂西部阿拉善地区降水最少,部分地区小于50m m ㊂从变化趋势来看,研究区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降水增加较快,通辽赤峰和兴安盟部分地区增加趋势在(60m m )㊃(10a)-1以上㊂西部降水增加较少㊂阿拉善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在(10m m )㊃(10a)-1以内㊂降水与植被N P P 总体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图5f ),其中呈不显著正相关的地区占研究区的22.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西南部㊂呈显著正相关的地区占研究区的30.0%,极显著正相关的地区占研究区的46.1%㊂两类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兴安盟的大部以及中部㊂不显著负相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大兴安岭北部,占研究区的1.3%㊂8443第11期常屹冉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图5 内蒙古地区气温、降水时空变化及与植被N P P 的偏相关关系F i g .5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v a r i a t i o n s 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a n d t h e i r p a r t i a l 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v e g e t a t i o nN P P i n I n n e rM o n go l i a 2.3 植被N P P 变化的主导因素分析利用相对贡献分析,我们得到了研究区不同地区植被N P P 变化的主导因素(图6)㊂可以看到,在植被改善的地区,气候变化主导植被N P P 改善的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包括呼伦贝尔的西部㊁兴安盟的中东部㊁通辽㊁赤峰㊁锡林郭勒盟㊁乌兰察布㊁呼和浩特㊁包头和巴彦淖尔市㊂而人类活动主导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以及鄂尔多斯的中部㊂共同主导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两侧以及研究区的南部,包括赤峰市南部㊁锡林郭勒盟南部㊁乌兰察布市南部㊁呼和浩特市南部和鄂尔多斯市大部㊂植被退化地区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散,可以看到,总体呈绿色,即人类活动对于植被N P P 的影响占主导㊂为了定量分析研究区不同植被所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面积,本文选取了占研究区面积较大的森林和草地进行分析㊂森林和草地地区植被N P P 改善和退化影响因素和面积如表1所示㊂可以发现,森林和草地受到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并不相同㊂从植被改善地区来看,人类活动是主导森林地区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占65.09%),气候变化占主导的占30.37%,共同主导地区面积较小㊂草地地区主要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占70.02%),此外也有24.15%的地区主要受气候变影响㊂从植被退化地区来看,虽然面积较小,但草地地区(占99.66%)和森林地区(占100%)均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㊂9443草 地 学 报第31卷图6 植被改善和退化区N P P 的影响因素F i g .6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N P P i nv e g e t a t i o n i m p r o v e m e n t a n dd e gr a d e da r e a s 表1 森林和草地地区植被N P P 改善和退化影响因素和面积T a b l e 1 F a c t o r s a n da r e a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N P P i m p r o v e m e n t a n dd e g r a d a t i o no f v e ge t a t i o n i nf o r e s t a n dg r a s s l a n dA r e a s 植被变化总面积人类活动主导占比/%气候变化主导占比/%共同主导占比/%森林植被改善区2.54ˑ1051.66ˑ10565.097.72ˑ10430.371.16ˑ1044.54植被退化区2.44ˑ1032.44ˑ103100----草地植被改善区1.02ˑ1065.97ˑ1045.832.48ˑ10524.157.18ˑ10570.02植被退化区7.34ˑ1037.31ˑ10399.66140.19110.15注:面积单位为k m2N o t e :T h e u n i t o f a r e a i s k m22.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植被N P P 的相对影响通过相对贡献度分析,得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森林和草地植被N P P 的相对贡献率(表2)㊂在森林植被改善的地区,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为16.5%,而人类活动贡献率高达83.5%,是森林地区植被改善的主要原因㊂而在退化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占主要作用㊂草地改善地区主要收到气候变化的影响(79.33%),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相对较小(20.67%)㊂在退化地区,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㊂表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不同植被N P P 的相对贡献率T a b l e 2 R e l a t i v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r a t e o f c l i m a t e c h a n ge a n d h u m a na c t i v i t i e s t od if f e r e n t v e ge t a t i o nN P P 气候变化相对贡献率/%人类活动相对贡献率/%森林植被改善区16.5083.50植被退化区0100草地植被改善区79.3320.67植被退化区0.2099.802.5 人类活动对于植被N P P 的影响99.7%的地区H N P P 呈正值(图7a),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通辽㊁赤峰和鄂尔多斯,部分地区在500g C ㊃m -2以上㊂这表明上述地区人类活动导致N P P 明显降低㊂而负值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部分地区在-100g C ㊃m -2以上㊂这表明在该地区,人类活动导致N P P 的升高㊂从变化趋势来看(图7b ),H N P P 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增加明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通辽㊁赤峰和锡林郭勒,部分地区上升趋势在3g C ㊃m -2㊃a -1以上㊂而减小明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乌兰察布㊁呼和浩特以及鄂尔多斯的南部,部分地区减小趋势大于3g C ㊃m -2㊃a-1㊂叠加H N P P 的正负与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图7c ),研究区H N P P 为正值且呈上升趋势的地区占研究区的79.9%,这些地区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人类对N P P 影响增大㊂而橙色地区H N P P 为正值,但呈降低趋势,这表明人类活动强度在降低,有利于植被的恢复,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部和北部,以及研究区的西南部,占研究区面积的19.7%㊂在河套平原的西部,该地区H N P P 为负,变化趋势为正,这表明人类活动对于该地区的植被N P P 有正向作用且正向作用在增大㊂543第11期常屹冉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图7 内蒙古地区H N P P 时空变化以及对于N P P 的影响F i g .7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v a r i a t i o no fHN P Pa n d i t s i m p a c t o nN P P i n I n n e rM o n go l i a 注:(c )中图例为HN P P 均值与H N P P 趋势的正负叠加,其中正正表示H N P P 均值为正且H N P P 变化趋势为正N o t e :T h e l e g e n d i n (P a n e l c )s h o w s t h e p o s i t i v e a n dn e ga t i v e v a l u e s o fm e a na n d t r e n do fHN P Po v e r l a i d ,w h e r eb o t h p o s i t i v e v a l u e s i n d i -c a t e s a p o s i t i v eHN P Pa nd a p o s i t i v eH N P P t re n d3 讨论从年均N P P 来看,内蒙古草地地区N P P 多集中在200~400g C ㊃m -2,这与穆少杰等[30]的2001 2010年草地平均N P P281.3g C ㊃m -2较为接近㊂图3中四子王旗荒漠草原N P P 主要分布在100~200g C ㊃m -2之间,这与高艺宁等[19]的四子王旗荒漠草原N P P (144.52g C ㊃m -2)值也较为接近㊂这表明MO D I SN P P 数据具有较好的精度,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㊂而从时间变化来看,整个研究区99%以上的地区植被N P P 呈上升趋势,这与其他人的结果较为一致[19-20,30]㊂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㊂从本文结果来看,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于该地区的植被N P P 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不同地区,两者的影响大小不同㊂从本文的结果来看,大兴安岭地区以及鄂尔多斯地区受近年来退耕还林,草地保护等政策,植被恢复明显[31-32],因此人类活动的影响较气候影响大㊂而在草原地区(包括呼伦贝尔草原㊁锡林郭勒草原等)植被N P P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㊂从上世纪以来,随着内蒙古地区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草原生态受到严重影响㊂但近年来由轮牧改为定牧以及退耕还草等政策使得草地得到了恢复,生态得到了改善㊂在气象要素中,降水是影响草地N P P 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与他人的结果一致[19-20,33]㊂另外,在森林和草地退化的地区,人类活动是占主导地位的(表1,表2),这也表明了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负面作用㊂该研究采用T h o r n t h w a i t e 纪念模型来模拟P N P P ,与N P P 的差值来量化人类活动对N P P 的影响,结果表明99.7%的区域人类活动对N P P 增加起到抑制作用,即内蒙古地区人类活动影响降低区域N P P ㊂但T h o r n t h w a i t e 纪念模型引用的是经验参数,未来可以尝试通过遥感影像来获取T h o r n t h -w a i t e 纪念模型的实际蒸散量以更好地模拟内蒙古地区的H N P P 提高大尺度监测模拟的准确性㊂此外,人类活动对内蒙古地区N P P 影响程度受多种因素的限制,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地区N P P 变化的影响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㊂4 结论本研究利用MO D I SN P P 产品㊁气象数据和土地覆被类型数据,通过主导因素分析㊁相对贡献度分析㊁偏相关分析等,计算了内蒙古N P P 的时空变化1543草地学报第31卷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N P P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内蒙古N P P的平均值为208.65 g C㊃m-2,N P P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与水热分布的趋势基本吻合㊂大兴安岭地区温度适宜㊁降水充沛,水热条件较好,多年平均值普遍高于500g C㊃m-2,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二连浩特㊁包头北部和鄂尔多斯西部等地区,这些地区降水稀少,多数地区N P P在100g C㊃m-2以下㊂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植被改善的地区中,大兴安岭㊁鄂尔多斯主要是由人为主导,通辽赤峰和锡林郭勒等地区主要由气候主导,其他地区由两者共同作用㊂在土地退化的地区,多为人为主导㊂此外,内蒙古99.7%区域H N P P为正值,即人类活动抑制植被的生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这些地区人为活动对植被的生长抑制更为严重㊂河套平原的西部以及阿拉善的西北部,人类活动导致N P P的升高,但是趋势在降低,表明近年来人类活动对于该地区植被的恢复能力逐渐下降㊂参考文献[1]郭铌,朱燕君,王介民,等.近22年来西北不同类型植被N D V I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8,(2):319-327 [2]曹永强,李晓瑞,张亮亮.2000 2014年辽宁省植被动态演变特征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7,48(11):48-56 [3]朱文泉,潘耀忠,张锦水.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J].植物生态学报,2007(3):413-424[4]杜波波.2001 2018年锡林郭勒草原干旱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1-3 [5]何国兴,柳小妮,张德罡,等.甘肃省草地N P P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草地学报,2021,29(4):788-797 [6]殷欢欢.干旱高温对中国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1-2[7]任涵玉,温仲明,刘洋洋,等.我国北方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特征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J].草地学报,2021,29(8): 1779-1792[8]吴梦月.中国西南地区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干旱的响应[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21:1-2[9]冯险峰,孙庆龄,林斌.区域及全球尺度的N P P过程模型和N P P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3):496-503 [10]苑全治,吴绍洪,戴尔阜,等.过去50年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植被N P P的脆弱性评价[J].地理学报,2016,71(5):797-806 [11]康振山,张莎,白雲,等.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J].草地学报,2021,29(1):156-165 [12]李传华,殷欢欢,朱同斌,等.干旱对河西走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中国沙漠,2021,41(1):145-155[13]施红霞,王澄海.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净初级生产力(N P P)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J].冰川冻土,2015,37(2):327-335[14]李虹雨,马龙,刘廷玺,等.1951-2014年内蒙古地区气温㊁降水变化及其关系[J].冰川冻土,2017,39(5):1098-1112[15]A D I T IM.C l i m a t eC h a n g e2021:T h eP h y s i c a l S c i e n c eB a s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W o r k i n g G r o u p I t o t h e S i x t hA s s e s s m e n tR e-p o r t o f t h e I n t e r g o v e r n m e n t a lP a n e l o nC l i m a t eC h a n g e[R].I n t e r l a k e n:C a m b r i d g e,2021[16]穆少杰,朱超,周可新,等.内蒙古草地退化防治对策及碳增汇途径研究[J].草地学报,2017,25(2):217-225 [17]王云霞.内蒙古草地资源退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1-2[18]C H ID K,WA N G H,L IX B,e ta l.A s s e s s i n g t h ee f f e c t so fg r a z i n g o nv a r i a t i o n s o f v e g e t a t i o nN P P i n t h eX i l i n g o lG r a s s-l a n d,C h i n a,u s i n g a g r a z i n g p r e s s u r e i n d e x[J].E c o l o g i c a l I n d i-c a t o r s,2018(88):372-383[19]高艺宁,王宏亮,赵萌莉.内蒙古荒漠草原植被N P P时空变化及气候因子分析:以四子王旗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25(8):100-107[20]滑永春,萨如拉,王冰.内蒙古草原N P P时空变化及驱动力[J].中国沙漠,2021,41(5):130-139[21]孙晓瑞,高永,丁延龙,等.内蒙古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7,43(2):10-15 [22]薛海源,陈海山,华文剑.内蒙古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5,38(2):8-15[23]T H I E L H.Ar a n k-i n v a r i a n tm e t h o do f l i n e a r a n d p o l y n o m i a l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I,I I,I I I.[J].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K o n i n a l i-j k eN e d e r l a n d s eA k a d e m i e v a n W e i n e n s c h a t p e n,1950,53:386-392,521-525,1397-1412[24]H A M E DKH,R A OAR.Am o d i f i e dM a n n-K e n d a l l t r e n d t e s t f o r a u-t o c o r r e l a t e d d a t a[J].J o u r n a l o fH y d r o l o g y,1998,204(1-4):182-196[25]Z HA N G Q,S I N G H V P,P E N G J,e ta l.S p a t i a l-t e m p o r a lc h a n g e s o f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a c r o s s t h eP e a r l R i v e r b a s i n,C h i n a[J].J o u r n a l o fH y d r o l o g y,2012(440-441):113-122[26]任福栋,张宏烈,孙景峰,等.简单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在高考成绩相关性分析中的对比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2):24-27[27]马启民,贾晓鹏,王海兵,等.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影响的评价方法综述[J].中国沙漠,2019,39(6):48-55 [28]周妍妍,朱敏翔,郭晓娟,等.疏勒河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 P P的相对影响评价[J].生态学报,2019,39(14): 5127-5137[29]李诗瑶,丛士翔,王融融,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盐池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22,45(4):1186-1199 [30]穆少杰,李建龙,杨红飞,等.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近10年N P 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草业学报,2013,22(3):6-15 [31]浮媛媛,赵建军,张洪岩,等.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的大兴安岭植被物候时空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9):2797-2806 [32]胡君德,李百岁,萨楚拉,等.2000 2012年鄂尔多斯高原植被动态及干旱响应[J].测绘科学,2018(4):1-13 [33]包刚,包玉海,覃志豪,等.近10年蒙古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季节响应[J].地理科学,2013,33(5):613-621(责任编辑刘婷婷)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