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的中医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34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患者李女士,女,40岁,因为多年的月经不调和不孕症状,前往中医诊所求治。
病情表现:月经不调,经期长达10天,量较少,质稀,色淡,腰酸腹痛,小腹胀痛。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脾虚湿滞。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香附10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炙甘草5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治疗结果:服药一剂后,月经量明显增多,颜色由淡变鲜红,经期逐步缩短至5天,疼痛明显减轻。
连续服药一个月后,经期正常,腰酸胀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缓解。
医生总结:中医治疗崩漏,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本病属于肝气郁结、脾虚湿滞,治疗从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入手,选用香附、柴胡、川芎、白芍、丹参、茯苓、白术、山药和炙甘草等中草药,治疗效果显著,且没有药物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崩漏或宫血的根源中药和艾灸能根治
一、概述
对于崩漏相信朋友们一定都特别熟悉,因为崩漏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所以大家对崩漏现象也见怪不怪。
崩漏虽然是常见病,但是崩漏的危害也是十分巨大的,如不及时的治疗将会严重的影响女性朋友的生育能力。
自古至今中成药治疗崩漏都是患者十分喜爱的一种治疗方法,接下来小编今天就给朋友们介绍几种治疗崩漏的中成药,希望能让崩漏患者得到治疗。
二、步骤/方法:
1、崩漏患者可以服用补中益气丸。
此药是有很多的药材制成,主要有黄芪,党参,升麻,甘草,当归等。
这样的中药成分对崩漏的治疗效果是很不错的,可以补中益气,从而让崩漏症状得到缓解。
2、崩漏还可以吃人参归脾丸。
此药主要含有人参,白术,木香,当归,黄芪,酸枣仁,甘草等,发生崩漏患者如果服用此药,可以起到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3、最后就是龙胆泻肝丸。
此药包含的中药成分龙胆草,甘草,还有车前子跟地黄。
这些中药成分组成的龙胆泻肝丸,具有明显的清热利湿的效果,因此在临床上经常用于治疗崩漏,效果显著。
三、注意事项:
文中介绍的中成药在临床上经常用于治疗崩漏,对崩漏的治疗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由于不同患者的体制不同,因此文中介绍的药
物需要崩漏患者在医嘱下使用。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肾健脾、调经止血法治愈崩漏证病案:王某,女,20岁。
初诊:1981年12月22日。
主诉及病史:14岁月经初潮,周期四十天左右,但带经时间长,每次长达半月余(还须服中西药方止)。
此次月经11月26日行,至今未止,量时多时少,血色时红时黑,有小血块。
腰酸,下腹坠疼。
患者现面色萎黄,精神不振,五心烦热,头疼,睡眠差,多梦。
诊查:舌质稍淡,边有齿痕,脉细。
辨证:脾肾两虚,冲任不固。
治法:益肾健脾,调经止血。
处方: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2g 山药15g 补骨脂20g 白芍10g 丹参15g 三七粉3g(分吞)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药后,血量明显减少,血色呈咖啡色,已无血块。
下腹仍有隐隐作痛。
睡眠好转,饮食及二便均调畅。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上方加山萸肉1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以增益肾止血之力。
1三诊:服上方药5剂后,月经已干净两天,腰酸腹痛已消失,睡眠亦佳。
又以二诊方为主,稍事加减,予以滋肾调脾,观察治疗两个月,其月经周期、经量、经色及带经期均恢复正常。
按语此案乃脾肾两虚、冲任失摄所致。
盖肾为天癸之源,任脉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也非此不能发。
因此,脾肾俱虚,冲任之脉亦必为之而虚,血失统摄,而致经水淋漓,长期不愈。
今许老细审病史,脉证合参,辨证为脾肾两亏,故六年余之崩漏病竟获痊瘥。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546,许润三医案。
许润三,1926年10月生,江苏阜宁人,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全国五百名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许氏19岁拜师学医,受教于阜宁名医崔省三门下,期满后悬壶于阜宁各地。
1953年进入盐城地区中医进修班,学习西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课程。
1957年南京中医学院医科师资班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先从事《诊断学》、《内科学》的教学和临床;自1961年起一直从事妇科的教学和临床工作。
崩漏怎么治疗三款中医药房有奇效
文章导读
崩漏是指女性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及更年期女性的身上,严重的影响着女性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的生活。
因此出现崩漏该怎么治疗成为了女性人群中热议的重点话题。
其实日常生活中,是有三款中药奇方对治疗崩漏有明显效果的,女性朋友们一定要知道。
一。
鲍相璈《验方新编》老年血崩汤(胶红饮):
由陈阿胶一两,全当归一两,西红花一两,冬瓜仁五钱组成;治疗老年妇女突然血海大崩不止,速投此方一剂可止。
少妇大崩不止,减西红花一半服之,如发热,加六安州茶叶三钱煎服,如无,其他茶叶亦可。
血止后用胶红饮加当归白芍调理。
二:三子养亲汤:
由紫苏子 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10克组成。
放入锅中炒至微黄,盐水淬;然后捣为细面,开水炖服;本方主治一切崩漏,有塞流止血之功,大多一剂见效,若进服两剂无效,改投他法,或进一步检查治疗,以免疫误病情。
血止后,据病因辨证治疗,如虚则补之,瘀则化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此法系汪其浩老中医发表于《南方医话》上的文章,称20年间治疗验证了300余例,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三。
傅青主年老血崩汤:
由黄芪 30克,当归30克,桑叶 30克,三七10克组成,治疗老年妇女突然阴道大量出血,如热加生地30克;亦治疗少妇崩漏。
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治疗脾肾亏虚型崩漏的止血疗效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由于脾肾亏虚,气血失和所致,而临床上多数崩漏病患,以治疗停血为主要的治疗目标。
传统中医治疗崩漏症状以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为主要治疗方法。
固冲汤是一种中药方剂,来源于《伤寒论》。
该方剂以黄芩、桂枝、干姜、半夏、大枣、甘草、人参为主要药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添加或减少一些药材,以达到治疗崩漏的效果。
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治疗脾肾亏虚型崩漏的止血疗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脾肾亏虚型崩漏是中医中较为常见的崩漏类型之一,具有止血疗效的中药方剂对其治疗效果显著。
脾肾亏虚会导致气血失和,造成子宫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崩漏。
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具有滋补脾肾、固摄阴阳,清热解毒,涩泻止血的功效,对治疗脾肾亏虚型崩漏的止血疗效具有显著的疗效。
据临床研究发现,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治疗脾肾亏虚型崩漏的止血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滋补脾肾,调理气血: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中的人参、黄芩等药材能够滋补脾肾,促进气血运行,调理经脉,从而改善脾肾功能,增强体质,改善子宫功能,从而有利于止血。
2. 固摄阴阳,平衡体内阴阳失调:脾肾亏虚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而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配伍合理,能够调理体内阴阳,平衡气血,从而有利于止血。
3. 清热解毒,抑制炎症:清热解毒药能够抑制体内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对子宫黏膜的刺激,从而有利于止血,减少子宫出血。
4. 涩泻止血,收敛止血: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配伍合理,具有涩泻止血的功效,能够收敛子宫出血,从而治疗脾肾亏虚型崩漏的止血疗效显著。
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治疗脾肾亏虚型崩漏的止血疗效是显著的,对治疗崩漏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需要指出的是,中药治疗需要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同时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因误用中药而导致不良反应。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法门
简介
中医辨证治疗是中医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可用于诊断和治疗
各种疾病。
本文将介绍崩漏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法门。
崩漏症的特征
崩漏症是指妇女在月经期间出现过多或过少出血的病症。
崩漏
症常见的症状包括月经量异常、经期延长或缩短、痛经等。
中医辨证治疗法门
中医认为崩漏症是由于阴虚、阳亢、气滞等病理变化引起的,
因此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
1. 阴虚治疗:对于崩漏症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者,可选择具有滋阴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中药包括熟地黄、当归、白芍等。
2. 阳亢治疗:对于崩漏症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多、色红、质厚者,可选择具有清热降阳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中药包括黄莲、知母、玄参等。
3. 气滞治疗:对于崩漏症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可选择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中药包括川芎、香附、桃仁等。
饮食调理
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合理调节饮食也非常重要。
建议遵循
以下原则:
- 补充营养: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坚果等。
- 调节气血: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血作用的食材,如猪肝、红糖、黑豆等。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品、酒精等,可加重病情。
总结
崩漏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法门包括辨证施治和饮食调理两个方面。
根据不同辨证类型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并注意合理调节饮食,有助于恢复身体健康。
中医怎么治疗女性崩漏的崩漏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而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
本病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是因肾——天葵——胞宫生殖轴的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可导致不孕症。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也可参照本病辩证治疗。
【病因病机】本病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损伤的常见原因有肾阴虚、肾阳虚、脾虚、血热和血瘀。
中医学认为,胞宫生理是亦藏亦泄,藏泄有时。
肝郁气滞,热灼津液,外感寒邪。
久居湿地,寒凝经脉,出血日久,离经之血瘀阻胞宫,气虚运血无力,手术损伤胞宫,胞脉,刮宫不净,瘀血残留等原因,都可引起冲人气血失调,胞脉瘀阻,恶血不祛,新血难以归经,子宫藏泄失度导致崩漏。
正如唐容用《血证论》所云:“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换,除旧生新。
旧血即瘀血,此血不祛,便阻化机。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瘀血导致出血,出血加重瘀血,血瘀既是崩漏的致病因素,又是各证型的共同病理产物。
一、西医诊断要点1、病史:注意患者的年龄及月经史,尤须询问以往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有无异常,有无崩漏史,询问有无精神创伤史、孕产史,生殖器炎症和生殖器肿瘤病史,有无使用避孕药物、宫内节育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
有无口服避孕药或其它激素,还应询问有无内科出血病史。
2、症状: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长短不定,优势持续行经时间超过半个月以上,甚或数月难净;血量时多时少,出血常发生在短期停经之后,或伴白带增多、不孕、癓瘕等证候。
亦有停闭数月又突然爆发不止或淋漓不尽;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3、妇科检查:应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如发现子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应按该病论治。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生;生殖器炎症者,可见炎症体征;妇科肿瘤者,可有子宫体增大,质硬或形态的改变,或附件有囊性或实性包块。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崩漏中医治疗偏方中医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如果来势凶猛,出血厉害,那就要先“塞流”,就是止血;如果脾气虚衰,久病不愈,就必须“清源”——补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里给您介绍一个正本清源的方子——木耳红枣汤,对脾虚造成的崩漏疗效很好。
这个木耳红枣汤是从《太平圣惠方》里的木耳汤演变过来的,在其基础上添加了一味红枣。
黑木耳性味甘平,能补中气,《随息居饮食谱》里对它的功效这样介绍,“补气,和血,凡崩淋,血痢,常食可疗”。
中气足了,血就会循经而走,不再妄行,崩漏可止。
红枣性味甘温,更是补中益气的好食品,“囫囵吞枣”的故事,就向我们揭示了它“安中养脾”的强大功效。
二者合用,能够养脾气而助统血,补经气而和血脉。
饮用这个汤的时候,最好是在巳时(上午9~11时)和亥时(晚21~23时),巳时是脾经当令,亥时是三焦经当令,三焦经“主持诸气”,在这两个时辰补益脾气,吸收效果最好。
除了喝这个汤,平时还要尽量多吃一些五谷杂粮,如粳米、小米、玉米、大麦、黄豆、豇豆等,“五谷为养”,最能温养脾胃。
俗话讲得好,“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精神”。
慈禧太后、王熙凤都称得上是人中俊杰,却都因为过分操劳患上了崩漏之症,尤其王熙凤,更因此而香消玉殒,命丧黄泉。
活得恬淡一些,为生活找一个平衡点,别让自己过分劳累,更别为了追求那些所谓的“更高,更快,更好”,最终却累倒在了奔跑的路上。
隐白穴一治疗崩漏的特效穴隐白穴作为脾经首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止血,被称为治疗崩漏症的特效穴。
隐白穴的具体位置在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
艾灸该穴位,对治疗崩漏有显著的效果。
具体方法是取艾条一根将其一头点燃后,悬于一侧隐白穴上1.5厘米处,每次悬灸15~20分钟,以隐白穴周围皮色转红有热感为度。
先灸一侧,然后灸另一侧,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后可再继续灸1-2天,以巩固疗效。
中医治疗崩漏的案例中医治疗崩漏的案例:案例一:女性患者,35岁,经期不调,每次月经量过多,持续时间长达10天,伴有腰腹疼痛和乏力感。
中医诊断为崩漏症,属于肾虚血瘀型。
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连续服用3个月后,月经恢复规律,量减少,疼痛明显减轻。
案例二:女性患者,42岁,经期不调已有一年,每次月经周期不固定,有时提前,有时延后,经量不稳定,时多时少,伴有疲倦无力和腹胀症状。
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型崩漏。
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舒肝理气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针灸疗法。
经过2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稳定,经量逐渐增加,疲倦无力和腹胀症状也明显缓解。
案例三:女性患者,28岁,经期不调已有半年,每次月经周期长达40天以上,经量少而稀,经期间断,伴有腹痛和头晕症状。
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型崩漏。
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补气活血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拔罐疗法。
经过3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缩短至30天左右,经量增加,腹痛和头晕症状也明显好转。
案例四:女性患者,38岁,经期不调已有两年,每次月经周期不固定,经量多而长,甚至达到15天以上,伴有腹部胀痛和情绪波动。
中医诊断为肾阳虚型崩漏。
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温补肾阳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艾灸疗法。
经过4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稳定在28天左右,经量减少,腹部胀痛和情绪波动明显减轻。
案例五:女性患者,30岁,经期不调已有半年,每次月经周期不固定,经量少而稀,经期提前,伴有腹胀和口干咽燥症状。
中医诊断为肝肾阴虚型崩漏。
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滋阴养血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推拿按摩疗法。
经过3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稳定在30-35天左右,经量增加,腹胀和口干咽燥症状也明显缓解。
案例六:女性患者,33岁,经期不调已有一年,每次月经提前,经量多而长,经期间断,伴有腰酸背痛和失眠症状。
中医诊断为肝肾不足型崩漏。
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补肝肾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太极拳锻炼。
中医治崩漏的4则极效方,疗效又好又简单【病症】崩漏是以妇人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突然大下谓之崩,淋漓不尽谓之漏。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炎、宫内肿瘤,均属崩漏的范畴。
【辨证分型】1.脾气虚型:症见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色淡质稀,气短神疲,面色皖白,肢冷少食。
2.实火血热型:症见月经非时暴下,或淋沥不尽,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
3.肾阴虚型:症见经乱无期,出血淋沥不尽,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痛酸软。
4.肾阳虚型:症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
5.气滞血瘀型:症见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色紫黑块,小腹疼痛、腰痛。
1.二至龙牡汤(盛玉凤)【组成】早莲草15g女贞子15g生地黄30g生白芍20g生龙骨30g生蜘30g 山茉萸12g 仙鹤草15g 冬桑叶20g 马齿苑15g 炒党参12g【功效】滋阴清热,固涩止血。
【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阴虚血热,冲任不固者。
症见崩漏,及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经期延长,经色鲜红,舌红苔薄,脉弦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重用生地、白芍为主药滋阴凉血和营;配合旱莲草、女贞子(二至丸)、山茱萸滋养肝肾以固冲任;复入龙骨、牡蛎镇潜固涩;仙鹤草、冬桑叶清热凉血止血;佐以党参益气摄血,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意;用马齿览者,因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能促使子宫收缩,有缩短经期并减少出血量的作用。
诸药相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共奏滋阴清热,固涩止血之效,故宜于阴虚血热,冲任不固所引起的上述诸证。
【加减】若下腹隐痛,加金银花炭15g,蒲公英12g;头晕,夜寐不安,加白藥9g,合欢皮10g。
【点评】本方既遵循中医传统的处方法度,又结合盛氏的临证用药经验,更融以现代研究的新成果。
其中冬桑叶一药,乃其师袭笑梅主任医师治疗血热崩漏、月经过多和胎漏的经验良药,盛氏亦屡试不爽。
2.调气止漏方(吴照)【组成】陈皮10g,乌药10g,白芍15g,甘草6g,香附10g,蒲黄15g,苏叶6g,包姜3g【功效】行气活血,养血止血。
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治疗脾肾亏虚型崩漏的止血疗效崩漏,又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月经周期外出现非生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在中医学中,崩漏属于“妇科病”范畴,常见的症状包括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月经不调等。
中医认为,崩漏的发病与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虚热内生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治疗崩漏时,常采用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治疗脾肾亏虚型崩漏,以达到止血和调理脾肾的效果。
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是中医治疗崩漏的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明显的止血和调理脾肾的功效。
固冲汤是由《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演化而来,主治崩漏、带下等症状。
此方药使用较为广泛,对于脾肾亏虚型崩漏有一定的疗效。
加入清热解毒药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清热解毒,有助于消炎和调理气血。
在中医理论中,脾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主藏精,两者共同调节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和排泄功能。
如果脾肾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气血不足,虚热内生,进而引起崩漏等症状。
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治疗脾肾亏虚型崩漏,就是通过调理脾肾,补益气血,以及清热解毒,从而达到止血的疗效。
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治疗脾肾亏虚型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温补土火,扶正固涩”,即通过温补脾肾,扶正固涩,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在此方药中,固冲汤的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地黄、白术、炮甲、元参等,这些药材具有温补脾肾的作用,可以调理气血,补益元气。
而清热解毒药通常包括黄芩、连翘、板蓝根等,这些药材可以清热解毒,有助于消炎。
通过这些药物的配合,可以达到治疗脾肾亏虚型崩漏的目的。
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治疗脾肾亏虚型崩漏的具体应用1. 中药煎煮将固冲汤加清热解毒药的药材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放入水中煎煮。
通常情况下,煎煮的浓度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建议浓度较高,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2. 药物服用患者可以通过口服的方式服用制好的中药汤剂。
一般情况下,每日3次,每次服用50-100毫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调理饮食治疗期间,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