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诊断隐睾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隐睾的症状与治疗方法隐睾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问题,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它是一个状况,其中睾丸没有下降到阴囊中。
虽然这可能不会造成太多痛苦或不适,但它可能对男性的生育能力和整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学习隐睾的症状和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症状隐睾是一个容易发现的问题,因为睾丸并不在阴囊中或没有降到仅在阴囊底部的位置。
在新生儿中,睾丸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应该下降。
如果您的孩子在一岁前仍没有下降,或者您发现自己的睾丸没有下降,那么您可能正在经历隐睾。
治疗方法治疗隐睾的方法通常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方法。
前者的目的是通过手术将睾丸直接移动到阴囊中,从而解决问题。
这种手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开放式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开放式手术需要在阴囊中进行,而腹腔镜手术则需要进行小切口。
无论选择哪种手术,手术风险都很小,手术恢复时间也很短。
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可以进行日间手术,手术后当天可以回家。
另一种治疗隐睾的方法是荷尔蒙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比手术更简单,特别是在幼儿时期或其他情况下无法进行手术的情况下。
荷尔蒙治疗的目的是刺激睾丸向下移动。
这种治疗的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有时,荷尔蒙治疗可能无效,因此手术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总结隐睾是一种很普遍的生殖系统问题。
虽然它可能不会造成太多痛苦或不适,但它可能对男性的生育能力和整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学习隐睾的症状和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手术或荷尔蒙治疗是治疗这种问题的两种常见方法,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医生会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案。
隐睾征的名词解释概述隐睾征是一种男性生殖系统的异常情况,也被称为隐睾或睾丸下降不全。
正常情况下,睾丸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会从腹腔下降至阴囊,在出生前或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完全降至阴囊。
然而,在隐睾征中,睾丸未能到达阴囊,并仍然停留在腹腔、腹股沟或髋部附近。
病因隐睾征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激素水平异常、子宫环境以及胎儿发育时的异常都可能对睾丸下降过程产生影响。
临床表现隐睾征在出生时通常无明显症状,因为婴儿在出生前的几个月内睾丸仍处于上升的过程中。
然而,随着儿童的成长,如果睾丸在两岁到六岁之间仍未能正常下降至阴囊,就应该提高警惕。
此时,隐睾征可能表现出以下症状:1. 触诊无法触及一侧或双侧睾丸;2. 附睾区域肿胀或异常发育;3. 可能伴有阴茎异常发育。
诊断一旦发现可能存在隐睾征,医生通常会根据触诊、超声波以及激素水平等多种方法进行诊断。
触诊主要用于确定睾丸是否存在以及其位置。
超声波常用于进一步明确睾丸位置和结构。
此外,激素水平检测有助于评估身体是否缺乏适当的激素水平。
治疗隐睾征的治疗方法通常取决于患儿的年龄和其他因素。
一般而言,对于两岁以上的患儿,手术治疗的可能性较大。
手术过程中,医生通常通过一个小切口将睾丸降至阴囊,并将其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手术通常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可以帮助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睾丸扭转和睾丸肿瘤。
如果儿童尚未满两岁,医生可能会选择观察并等待,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睾丸还有可能自行下降。
对于这些情况,医生可能会定期进行复查,并确保儿童的发育和健康状况正常。
结论隐睾征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一种异常情况,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殖能力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及早发现和治疗隐睾征是非常重要的,以保障儿童的生殖发育和整体健康。
通过触诊、超声波和激素水平检测等手段,医生可以对隐睾征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未来。
隐睾的影像学诊断【正文】一、隐睾的定义隐睾是指睾丸不能从腹腔或腔阻止位置自然下降至阴囊中。
这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异常之一,需要及时检测和诊断。
二、影像学诊断方法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隐睾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显像,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睾丸的位置和形态。
超声检查可以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睾丸,包括腹腔、腔阻止位置和阴囊。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睾丸的大小和血液供应情况。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隐睾影像学信息。
通过CT扫描,可以直接观察到隐睾位置的解剖结构和潜在的异常。
此外,CT扫描还可以评估附睾和输精管等相关结构的异常情况。
3: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和对柔软组织更详细的信息。
通过MRI,可以观察到睾丸的形态、位置和血液供应情况,以及附睾和输精管等相关结构的异常情况。
MRI通常作为超声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辅段使用。
三、诊断注意事项1:临床症状:隐睾患者通常会出现阴囊肿胀、睾丸无法感知或摸到、睾丸退化等症状。
医生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2:年龄因素:隐睾主要发生在婴儿和儿童期,但也可以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不同年龄段的影像学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医生在进行诊断时要考虑到年龄因素的影响。
3:肿瘤风险:隐睾患者患上睾丸癌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更高。
因此,医生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应注意观察是否存在肿块等异常,并密切关注患者的随诊情况。
附:本文档涉及的附件附件A:超声影像附件B:CT影像附件C:MRI影像法律名词及注释1:隐睾:生殖器官畸形,未经阴囊下降而留在腹腔或腔阻止位置。
2: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显像技术,观察和评估隐睾患者的睾丸位置、形态和血液供应情况。
3: CT扫描: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隐睾影像学信息。
4:核磁共振成像(MRI):通过磁共振技术,提供更高分辨率和对柔软组织更详细的影像学信息。
测睾丸怎么测最准确的方法
测量睾丸可通过以下方法来获取较准确的结果:
1. 按摩:用手指轻轻按摩睾丸,刺激睾丸使其充血膨胀,然后用另一只手指从阴囊中将其抬起,观察睾丸的大小、坚硬度和触感。
2. 观察:自然状态下,睾丸应该感觉坚硬但有一定的弹性,大小应该相对一致,一般为樱桃大小。
3. 化验:可以进行相关的生物化学或激素检测,例如测量睾酮、促性腺激素等的水平。
这种方法更为准确,常常由专业医生在实验室中进行。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测量,最好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并及时发现任何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如果你对自己的睾丸有任何疑虑或不适,建议尽快咨询医生。
什么是隐睾?该怎么治疗呢?(一)什么是隐睾?隐睾是指男婴出生后,一侧或者双侧的睾丸未能按照正常的发育过程下降到阴囊内的一种病理状态,又称为睾丸下降不全,是小儿外科常见病。
胚胎时睾丸位于肾肘水平,随着发育逐渐降入阴囊,如果睾丸停留停留在膜后、腹股沟管或阴囊入口处,就形成隐睾。
多为单侧,双侧少见,右侧发生率高于左侧,其中双侧的发病率占比在10~20%左右。
足月儿发病率为4%,早产儿可高达45%。
对于较小患儿,睾丸可能会自行下降,但出生6个月后,隐睾下降机会明显降低,1岁以后下降率约为1%,多已无自愈的机会。
隐睾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遗传因素:医学研究发现隐睾具有遗传倾向性,家族中发病率接近14%。
与隐睾发生的可能相关的基因有lns1-3、Tsg23、Bcl-2、AR基因、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基因等。
(3)解剖因素:主要包括睾丸引带缺如或收缩不良,直接导致睾丸不能由原位进入阴囊;鞘状突未关闭隐睾患者鞘状突多终止于耻骨结节或阴囊上方,而异常的引带残余及筋膜覆盖阴囊人口,这些因素都可阻止睾丸下降。
(3)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失衡导致隐睾患者睾酮水平低于正常,内分泌因素所致的隐睾多为双侧隐睾。
睾丸下降过程与睾酮水平密切相关,睾酮-双氢睾酮与精索和阴囊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促使睾丸下降。
(4)其他因素:睾丸本身的缺陷,如精缩血管或输精管先天发育过短、睾丸与附睾分离、睾丸缺如等也可阻碍睾丸下降,也会导致隐睾的发生。
(二)隐睾的主要分类隐睾患者患侧阴囊明显的发育不良,阴囊空虚,不能扪及睾丸,单侧隐睾显示左右阴囊不对称,双侧者左右阴囊则扁平。
主要分类包括:(1)依据隐睾位置分类:①低位隐睾: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环与外环之间处,是隐睾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占比在85%左右。
②高位隐睾:睾丸位于腹腔内或靠近腹股沟内环处,在隐睾中的占比在15%左右。
(2)依据体格检查结果分类:①可扪及睾丸:出生后未在阴囊内触及,但可在腹股沟或阴囊上极触及到睾丸样的肿块。
【AUA指南】隐睾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目的隐睾症或未降睾丸(UDT)是男性内分泌腺最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也是出生时最常见的生殖器疾病。
治疗隐睾症病的主要原因包括生育潜力损害、睾丸恶性肿瘤、扭转和/或相关的腹股沟疝风险增加。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隐睾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目前在美国的标准治疗方式是睾丸固定术(orchidopexy,文献中也称orchiopexy),即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而较少倡导激素疗法。
然而,对于易感个体而言,即使将睾丸成功重新定位于阴囊,该方法可能会减少但不是能够完全阻止这些潜在的长期后遗症的发生。
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专业人士和初级保健从业者提供关于隐睾症的管理与治疗共识,使用对象包括各种医学专业(小儿泌尿外科、小儿科内分泌科、普通儿科)从业人员。
方法该指南的主要证据来源于'隐睾症的评估和处理(2012年)'报告,而作为美国医疗保健研究和质量局(AHRQ)比较有效性审查的一部分,该报告对资料进行了系统审查和数据提取。
通过对MEDLINE、护理及相关健康文献累计索引(CINAHL)和EMBASE的严格检索,该报告所采纳的资料来源于1980年1月至2012年2月间出版的与隐睾症有关的英文研究文献。
为了获取最近发表的文献并扩大 AHRQ 原始报告中的证据来源,美国泌尿学协会(AUA)对 PubMed 和EMBASE 进行了额外的补充搜索,以寻找自198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所发表的与隐睾症相关并且进行了先验性(由因及果)分析的相关综述性文献。
全部资料包含704项研究结果,经过有效剔除后,在指南中被按照“标准(Standards)”、“建议(Recommendations)”或“可选(Options)”的不同方式来表述。
当针对某项特定的临床措施的证据足够充分时,分别以A (high, 高)、B(moderate, 中度)或C(low, 低)来表示推荐强度的等级。
隐睾的概述隱睾是最常见的男性生殖器异常疾病,隐睾的诊断和正确合理的处理对预后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关于隐睾的文献温习,并作一概述。
标签:隐睾;诊断;治疗隐睾(cryptorchidism,Undescended testes,UDT)是最常见的男性生殖器异常疾病。
约3%正常男性新生儿会发现隐睾,而早产儿中高达30%[1]。
单侧隐睾较双侧多见,单侧右侧较左侧多见。
1. 隐睾的分类隐睾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异位、睾丸缺如。
睾丸下降不全指睾丸未能通过腹股沟管沿腹膜鞘突下降至阴囊底部,停留在下降途中某一位置,包括停留在腹腔内;睾丸异位指睾丸离开正常的下降途径,位于途径以外的位置,如会阴部、股部、耻骨上或对侧阴囊;睾丸缺如指:一侧或双侧无睾丸,约占隐睾的3-5%。
2. 隐睾的病因目前认为隐睾与内分泌调节异常、雄激素受体异常、解剖结构异常、遗传、环境等单一或多因素相关。
有研究发现MIS(苗勒管抑制物)可诱发睾丸下降,可调节生殖细胞生长,MIS功能异常,亦可能诱发隐睾【2.3】。
3隐睾的诊断隐睾的诊断包括: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隐睾的定位诊断直接影响着隐睾的治疗。
B超因简便、无创、可重复为首选辅助检查,高位隐睾因腹腔脏器的遮挡,B超易误诊为无睾症。
MRI可清晰区分睾丸和周围组织,效果较好。
CT因辐射大、对儿童腹腔结构辨别效果欠佳,故少用。
睾丸动静脉造影和精索静脉造影可准确寻找睾丸位置,但因其为有创操作,临床上不常规用于婴幼儿。
腹腔镜探查能直接了解有无睾丸、大小、位置,同时可提供治疗。
4.隐睾的危害隐睾与生育能力直接相关,若不及早治疗,影响睾丸的生长发育,导致不育。
隐睾患者较正常人发生甚睾丸恶变的几率是25-48倍,约10%的睾丸肿瘤是由隐睾引起的[4]。
隐睾患者通常伴有外生殖器发育异常,长此以往,患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患[5]。
5.隐睾的治疗睾丸自行下降一般可发生于出生后6个月内,1岁后目前认为自行下降的可能性低,隐睾的治疗目标:达到解剖的复位,挽救患者的生精功能。
隐睾隐睾是怎么回事1、隐睾是指睾丸未下降至阴囊,包括睾丸下降不全和睾丸异位。
临床上绝大多数隐睾为睾丸下降不全。
异位睾丸最常位于腹股沟浅表小窝内。
80%的隐睾可被触及,20%不可被触及,大约20%不可触及睾丸是睾丸缺如,30%是睾丸萎缩。
儿童可以回缩睾丸,通常只需要随访以证明睾丸处于正常状态而没有回缩即可。
诊断双侧无睾症时,必须确认其男性染色体核型,有必要进行内分泌学评估,以助于判断单侧或双侧睾丸是否存在。
2、临床上常将睾丸下降不全称为隐睾。
睾丸异位是睾丸离开正常下降途径、到达会阴部、股部、耻骨上、甚至对侧阴囊内。
3、正常情况下,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在子官内发育的后期,睾丸自腹膜后腰部开始下降,于胎儿后期降入阴囊,如果在下降过程中受到阻碍,就会形成隐睾。
研究结果显示,隐睾的发病率是0.7%-0.8%(Cour Palais Scorer)。
发病率与胎儿的发育有直接的关系,约有3%新生儿有“隐睾”症状,早产儿高达30%。
大多数患儿在出生数月内或一年左右内,在内分泌因素的作用下降入阴囊,到1岁时隐睾发病率为0.8%。
一般可给予内科治疗,应用人绒毛膜促性激素使睾丸下降。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在患儿2岁以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
隐睾症1、所谓隐睾症是指婴儿出生2个月以后,双侧或单侧睾丸没有下降到阴囊内的一种畸形状态。
隐睾症分真性隐睾和假性隐睾两种。
假性隐睾是指在阴囊内膜不到睾丸,但阴囊上方或腹股沟部可膜到睾丸;真性隐睾不但在阴囊内膜不到睾丸,就是在阴囊上部或腹股沟处也摸不到睾丸,其位置过高,常位于腹腔内。
不论是真性、假性隐睾,还是双侧、单侧隐睾,统称为隐睾症。
2、睾丸离开阴囊后,就处在相对高温的环境中。
睾丸温度的升高,首要的是破坏了睾丸生精作用。
如为双侧隐睾,可使该男孩成年后发生无精子症,而造成男性不育;即使是单侧隐睾,也会因该隐睾的破坏,产生多种抗精子抗体,而影响生育能力。
另有报道,隐睾发生肿瘤的几率比正常人高20-50倍,并有8%的隐睾患者发生癌变。
隐睾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隐睾症状,尤其是隐睾的早期症状,隐睾有什么表现?得了隐睾会怎样?以及隐睾有哪些并发病症,隐睾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隐睾常见症状:雄激素过少、血清睾酮浓度低下、胀痛、无睾丸、胃肠道症状*一、症状没有并发症的隐睾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患侧阴囊扁平,单侧者左,右侧阴囊不对称,双侧隐睾阴囊空虚,瘪陷,若并发腹股沟斜疝时,活动后患侧出现包块,伴胀痛不适,严重时可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发热,若隐睾发生扭转,如隐睾位于腹股沟管或外环处,则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性肿块,患侧阴囊内无正常睾丸,胃肠道症状较轻,如隐睾位于腹内,扭转后疼痛部位在下腹部靠近内环处,右侧腹内型隐睾扭转与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颇为相似,主要区别是腹内隐睾扭转压痛点偏低,靠近内环处,此外,患侧阴囊内无睾丸时应高度怀疑腹内睾丸扭转。
查体时,应首先在病人立位检查睾丸,如果触诊不满意,还应再取仰卧位检查,应该避免室内过冷,并避免引起提睾反射的刺激,因为这些因素可能诱发提睾反射和睾丸的回缩,有些时候体检前洗个温水浴更有利于检查,大约20%隐睾在体检时不能被扪及,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隐睾都位于腹腔内,不能扪及的隐睾在手术中,约80%可在腹股沟管内或内环附近被发现,在剩余的20%中,单侧睾丸缺如约占3%~5%,双侧睾丸缺如约占0.6%,手术探查时,约65%睾丸缺如者可在腹股沟内环处找到精索和输精管残端,这样需要进行腹内探查寻找睾丸的病例仅占全部隐睾的2%~3%。
*以上是对于隐睾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隐睾并发症,隐睾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隐睾常见并发症:不孕不育*一、并发病症1、生育能力下降或不育:隐睾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生殖细胞发育障碍,因此可导致生育能力下降或不育。
Lipshultz(1976)报道一组在青春期前治疗的单侧隐睾病人,成年后约62%有生育能力,没有手术治疗者仅有40%~46%有生育能力,即使在青春期前治疗,其精液密度(2.68×104/ml)低,表明隐睾可以影响健侧睾丸的生育能力,Hecker对125例单侧隐睾病人做两侧睾丸活组织检查,健侧睾丸仅40%有正常成熟精子,并提出有可能存在自身抗体,但尚未被证实,单侧隐睾生育能力与手术年龄呈反比关系,即手术时年龄越大,术后生育能力越低,在1~2岁间手术者成年后生育率为87.5%,在3~4岁手术者为57%,如延迟到13岁以后则仅14%,此外,单侧隐睾生育能力还受健侧睾丸与附睾的发育与成熟程度的影响,如附睾与睾丸附着变异,将阻碍成熟的精子向外输送而引起不育。
隐睾的影像学诊断隐睾的影像学诊断什么是隐睾?隐睾是指睾丸不能降入阴囊,而停留在腹股沟嵴内或腹腔内的一种病理情况。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婴儿和幼儿,并且比较常见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
隐睾可能会导致睾丸功能受损,从而对男性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生育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及早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合理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隐睾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可以直观地显示睾丸的位置,并提供其大小、形态和血液供应等重要信息。
超声检查通过将高频声波传入人体,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来图像。
这种无创检查方式可以有效地检测隐睾。
在超声检查中,医生通常会对腹股沟区域和阴囊进行仔细观察。
如果睾丸可以见到并位于阴囊内,那么就不存在隐睾的问题。
但如果睾丸未能降下阴囊,则可以考虑为隐睾。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隐睾的其他特征,例如鞘膜腔的大小、附睾的位置等。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特别适用于复杂的隐睾病例。
与超声检查相比,MRI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并对隐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MRI通过对人体的磁场进行刺激,然后测量产生的反应来详细的图像。
由于其高特异性和高分辨率的优势,MRI可以清楚地显示隐睾的解剖结构,从而更好地评估病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MRI检查相对于超声检查而言,成本更高且耗时较长。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超声检查已足以进行隐睾的初步诊断和评估。
只有在复杂情况下或需要进一步的解剖学详细信息时,才需要考虑进行MRI检查。
利用影像学诊断隐睾的意义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判断隐睾是否存在以及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等。
通过超声检查或MRI检查,医生可以确定睾丸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等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医生可以评估隐睾是否具有恢复降下的潜力,并决定是否需要干预治疗。
隐睾的影像学诊断隐睾的影像学诊断引言影像学诊断方法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隐睾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它通过声波的反射来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睾丸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在超声检查时,睾丸会呈现出与正常位置相比较明显的差异,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隐睾。
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图像。
与超声检查相比,MRI在隐睾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空间解剖详细度。
它可以清晰地显示睾丸的位置和形态,有利于评估隐睾的严重程度以及其他相关结构的影响。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多角度的X射线图像来断层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尽管CT扫描在隐睾的诊断中很少使用,但它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所帮助。
例如,对于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损伤的患者,CT 扫描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影像学诊断的临床应用确认隐睾影像学诊断在隐睾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超声检查、MRI等方法,医生可以明确地确定睾丸的位置和形态,从而确认是否存在隐睾。
这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评估隐睾的严重程度影像学诊断还可以评估隐睾的严重程度。
根据睾丸的位置和形态,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这些分类,医生可以决定合适的治疗方法,手术或激素治疗。
判断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或损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隐睾可能会合并其他疾病或损伤。
影像学诊断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确定是否需要额外的治疗。
通过CT扫描等方法,医生可以检查其他相关结构是否受到影响,从而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结论影像学诊断在隐睾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超声检查、MRI 和CT扫描等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评估严重程度,并判断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或损伤。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诊断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第十五节隐睾诊断治疗指南隐睾(cryptorchidism,Undescended testes,UDT):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异位和睾丸缺如。
睾丸下降不全是指出生后睾丸未能按通过腹股沟管并沿着腹膜鞘突下降至阴囊, 而停留在下降途中,包括停留在腹腔内。
睾丸异位是睾丸离开正常下降途径,到达会阴部、股部、耻骨上、甚至对侧阴囊内。
上述情况中某些病例睾丸是有活力的,而另一些病例那么可能已经萎缩或失活。
睾丸缺如是指一侧或两侧无睾丸,约占隐睾患者的3~5%。
【流行病学】隐睾在足月男性新生儿中发病率约3%,在男性早产儿发病可达30%,是出生时最常见的男性生殖器异常。
大约70%的未降睾丸可以在生后第一年内自行下降,然而大约1%的患儿将始终保持隐睾状态。
自发下降多见于出生低体重儿、阴囊较大、双侧睾丸未降的男孩。
隐睾以单侧多见,右侧稍多于左侧。
双侧的发生率占10%~25%。
大多数隐睾〔约80%〕位于腹股沟部,近20%的未下降睾丸或触摸不到的睾丸可能位于腹腔内,其中15%位于腹膜后,5%位于其他部位。
【病因学】至目前为止,引起隐睾确实切原因还不十清楚确。
内分泌调节异常和/或多基因缺失可能是主要原因。
【诊断】一、临床表现患侧或双侧阴囊发育差,阴囊空虚。
约80%隐睾可触及,但须区分回缩睾丸。
回缩睾丸可以被挤入阴囊而隐睾那么不可以。
约20%为不可触及隐睾,其中睾丸缺如占45%,腹腔内睾丸占30%,睾丸发育不良位于腹股沟管内占25%。
假设双侧睾丸均不能触及,同时合并小阴茎、尿道下裂,可能为两性畸形。
二、辅助检查1.检查主要针对不可触及的隐睾患者。
B超因其无创、价廉、简便,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
2.影像检查目的在于对睾丸组织定位,据此决定手术方式。
总体上在明确睾丸位置的成功率方面,超声约为21%~76%,CT约是60%, MRI那么是42%~92%。
影像结果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
在对萎缩睾丸的诊断来说,不管超声还是核磁共振都不能提供较高的准确率,分别是16.7%和32.2%。
如何正确诊断隐睾
隐睾症的发病率是0.7%~0.8%,发病率与胎儿的发育有直接的关系,在不成熟的胚儿发生率可达30%左右,在成熟足月胎儿出生时是3.4%,而至1岁时是0.7%~0.8%。
专家表示,发生隐睾要注意及时检查治疗,以免影响身心健康。
【检查】
1、B型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是目前检查隐睾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检查无损伤且可以同时检查病人有无肾积水、畸形、结石等泌尿系统病变,对于腹股沟管内的隐睾有相当高的诊断率,但对于腹内隐睾的诊断率还不够高。
2、腹腔镜检查:隐睾应该怎么诊断?腹腔镜检查也是诊断隐睾的重要方法,可用于各种年龄的病人及1岁以下儿童。
操作方法简单而且时间短,诊断率可达88%至100%,可以确定隐睾的位置或者睾丸缺如。
在腹腔镜检查中常可先在腹膜后沿睾丸血管解剖位置找睾丸血管,沿精索血管可找到位于腹内或者腹股沟内环处睾丸,如果沿血管见到血管盲端可以确定是睾丸缺如,如果盲端有结节应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3、CT检查和核磁共振(MRI):CT检查和核磁共振近年来也用于腹内隐睾的定位诊断,均有相当高的准确性,Wolverson报告20例病人作CT检查,准确率达96%;Fritzche报告12例病人共15个隐睾经MRI证实14个隐睾,1例高位误诊。
这二种检查的缺点是在年幼的儿童检查比较困难,而且费用很高。
【鉴别】
1、无睾丸
阴囊发育不良,空虚无睾丸,无生殖能力,第二性征差,呈宦官型发育,皮下脂肪丰满,皮肤细,音调高,胡须、阴毛稀少,喉结不明显,腹部B超及手术探查均无睾丸存在。
分为单侧睾丸缺如和双侧睾丸缺如。
①单侧睾丸缺如
称单睾症,较为少见,有资料报道,在男性中约占1/5000,因性腺未发育或在妊娠早期胎儿睾丸发生扭转,血管栓塞而退化。
如在手术探查中可以找到附睾、输精管及精索封闭呈盲端,不见睾丸。
②双侧睾丸缺如
称无睾症,较为罕见,有资料报道,在男性中约占1/20000,因睾丸发生退化消失所致。
检查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增高,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后,睾酮不增高。
阴囊发育良好,以手沿腹股沟向下推送时,睾丸可被轻轻推入阴囊。
亦可由于提睾肌反射或寒冷刺激,睾丸可同缩至腹股沟,阴囊内扪不到睾丸,但待腹部温暖或局部热熨,睾丸可复出。
3、腹股沟淋巴结
常与位于腹股沟部的隐睾相似,但淋巴结为豆形,质地较硬,大小不一,且数目较多,不活动,阴囊内睾丸存在。
4、男性假两性畸形
常合并有隐睾,且有尿道下裂,阴囊分裂似女性外阴等生殖器官的严重畸形。
但性染色体检查为XY,B超及手术探查可发现睾丸。
此外,选择性精索内静脉造影也是一个曾经广泛采用的方法,可从造影剂注入后的精索内静脉末端形态来诊断隐睾的位置或者睾丸缺如,但常常由于静脉瓣影响了精索内静脉显影,而且对2岁以下的儿童操作很困难。
原文链接:/gwycby/2014/0801/18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