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28
“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一改过去老教材先介绍神经系统结构,再介绍感觉器官的排序,而是先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
2.本节主要内容《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眼与视觉”、“近视及其预防”和“耳和听觉”三部分。
现将“眼与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境导入、自主先学、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达标检测五个板块。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人体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
(2)练习观察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意识到眼球的重要性,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眼睛。
三、重点难点重点: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难点: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指导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五、学法指导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眼球结构;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理解眼球主要部分的功能和视觉形成的过程。
六、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对眼这感觉器官较为熟悉,但对视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
所以需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知识抢答和分析资料等方式引导他们汲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也使得记忆不再枯燥。
七、教学理念本节课以阳光课堂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努力打造优质高效、轻松愉悦的生物课堂。
对于一节论性比较强的课程,需借助一些具体的活动,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所有生物一样,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只有灵敏低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型:新授课课时:3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让学生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和主要功能,说出近视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知道导致耳聋的各种原因及预防的措施。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对自己的眼、耳等感觉器官较熟悉,但对视觉和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和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和主要功能;说出近视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知道导致耳聋的各种原因及预防的措施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3、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分析讨论---教师点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本节教学要充分利用书中的资料分析和插图,调动学生的主动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归纳出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知识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有关神经元的知识却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1、描述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2、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你同的调节来实现教学策略:创设情景---看书自学---分析讨论---教师点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基本信息学科生物学校年级设计者指导者课程模块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使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单元涵盖章、节第四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第四节输激素调节课标要求1. 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2.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与它们相连的神经构成3.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4.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科学用眼和用耳能够保护眼和耳的健康5.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激素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主题名称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题概述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在发挥着调节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构成机体的调节网络。
本单元主要介绍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调节和通过内分泌系统实现的激素调节。
本单元包括《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激素调节》共四节内容,第三节含有一个实验(膝跳反射)和一个探究(测定反应速度)。
前三节属于神经调节的内容,第四节属于体液调节的内容。
关于神经调节,首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本单元在注重学生掌握概念的同时,也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针对单元)本单元内容涉及的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特别是神经调节这部分。
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结构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需要着力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尽可能采取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本章设计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调节;第二部分是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实现的激素调节。
这种编写顺序虽然与经典的人体解剖学相似,但本章却是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显然,这与传统的先介绍神经系统结构,再介绍感觉器官的编写方式不同。
这样编写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
本章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在教材中设计了“观察与思考”“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科学·技术·社会”“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此外,还有大量的图文并茂的编写处理。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内容较多,可以分2课时完成。
对于眼球结构的认知,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装有胶卷的照相机与眼球以及观察和分析教材的图示完成。
对于视觉的形成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或者参考物理学中的小孔成像原理及实验装置,但要在小孔处放置凸透镜。
并引导学生分析“使人失明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进行概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关怀盲人、帮助盲人的意识。
有关近视及其预防的教学,教师仍利用小孔成像装置,但要加以改造(在小孔处调换不同凸度的凸透镜)引导学生观察成像位置的变化,以此理解晶状体负担过重,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近视眼的原因。
关于耳和听觉的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观察与思考”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耳和听觉的重要性。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识图来认知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概括听觉的形成。
在进行“神经系统的组成”这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分析,尽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开展教学。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学校结合照相机与眼球的对比,进一步理解眼球的功能。
学生作小实验观察瞳孔的变化并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导出眼球成像,并指出晶状体的作用、眼球只是感受光线刺激讲解视觉的形成学生先分析再以箭头的形式表示出来讲解近视眼的成因和预防四、小结五、练习通过角膜捐献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思想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课题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描述人体通过眼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眼球的结构各部分功能。
近视眼的成因和预防。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讨论、表达和交流待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他人的思想,自觉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眼球的各部分结构,主要部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教学关键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启发与学生观察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小手电教学内容备注一、组织教学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会面对不断改变的外界环境:如家中、路上、学校里,我们都会作出恰当的反应?学生发布收集的资料。
通过欣赏祖国秀丽风光导出视觉三、讲授新课学生观察书中插图了解眼球的结构师生一起通过观看课件,描述眼球的结构,并分析眼球主要部分的功能展示课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板书设计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巩膜、角膜眼球脉络膜、虹膜视网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二、视觉的形成三、近视眼的成因和预防。
第六章人体体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1.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眼球壁从外向内分为三层:外膜(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中膜(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内膜(即________)眼球的内容物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1)、(白色,坚固起保护作用)(2)、________(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3)、(感受光刺激并成像)(4)、(透明,有弹性,起主要折射光线作用)(5)、视神经(6)、_______(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7)、(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8)、(有色素,中央为,调节通光量)(9)、_______(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曲度)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并经过________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________,视网膜上________ 接受获得图像信息是,会通过________将信息传给________,形成视觉。
近视眼是由于眼球的径过,晶状体曲度切不易恢复原大小,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象落到视网膜的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就形成了。
近视眼可以配戴________加以矫正。
预防近视,应该做到“三要”“四不要”。
2.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分别指的是、。
3、从暗室走到阳光灿烂的地方,瞳孔的变化是,从阳光灿烂的地方到暗室,瞳孔的变化是。
4、由远看近,晶状体的变化是。
由近看远,晶状体的变化是。
5、眼球结构与照相机的结构做类比,镜头是,光圈是,胶卷指,暗箱的壁指。
6.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中耳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内耳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其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的是______和_________。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单选题1.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走进大自然,映入眼帘的是五彩缤纷的美景,萦绕耳畔的是婉转动听的鸟语……,下列有关视觉和听觉的说法错误的是()A.近视大多是由于用眼不当导致的B.能感知鸟语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耳蜗内C.角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产生神经冲动D.遇到巨大声响时要张口或闭口捂耳,以免震破鼓膜2.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体全身静脉中都有静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B.近视眼患者眼球中晶状体曲度大,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其收缩会导致呼气D.心脏的左右两边不相通,可防止左边的动脉血与右边的静脉血混合3.在视觉形成的过程中,物象形成的部位是是()。
A.视网膜B.瞳孔C.视神经D.视觉中枢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神奇之处在于,我们无论是看近处还是远处、移动还是静止的目标,都能将其成像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A.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B.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C.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D.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5.谚语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可见,视觉和听觉对我们从外界获取信息十分重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时间玩手机易造成近视,原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小B.随意用手揉眼睛,容易使细菌污染视网膜,造成角膜炎C.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容易戳伤鼓膜,使听力下降甚至丧D.失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该迅速张开口,在咽鼓管张开的同时堵耳6.现在许多人都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长期使用耳机会损伤()A.耳廓和外耳道B.鼓膜和耳蜗C.前庭和半规管D.听小骨和鼓室7.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长期居高不下,用眼不当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
近视眼成像位置及矫正需配戴的眼镜分别为()A.视网膜前、凸透镜B.视网膜后、凸透镜C.视网膜前、凹透镜D.视网膜后、凹透镜8.每年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心所有人的听力健康——检查、康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