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5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
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
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
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
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
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
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
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
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
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
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
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2020职称日语:风行于当今中国大陆的日语词汇这些年频繁往返于东京和北京,感觉中文外来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越来越多,这应该和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相关,也和普通话受港台影响水准相关。
特别是在娱乐界和年轻一代的日常语言里,很多人喜欢照搬台湾演艺界人士的讲话习惯,而台湾恰恰受日语影响特别大。
1、卡拉OK"卡拉OK"是"KARA(日语里"空"的发音)"与"ORCHESTRA(管弦乐)"两个词的合并。
据说原来是小乐队所使用的俗语。
各地巡回演出时,在歌手到达之前乐队的练习过程中使用,有"缺了歌手"的含义,即"空奏管弦乐"的暗语。
卡拉OK的发明人通常认为是日本的井上大佑(Daisuke Inoue),从高中时代起,就参加乐队,经常在神户市内的一些夜总会演出。
1970年,他开始在夜总会专门为客人伴奏。
一次,他应一位出差要去外地的客人的要求,把自己的伴奏录在磁带上,客人非常满意。
他由此产生了灵感,用一台汽车音响,加上扩音器,回声设置,麦克风和一个投币100日元能运转5分钟的计数器,拼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卡拉OK演唱机。
1971年,他开始在神户的一些娱乐场所以每月2万日元的价格出租他的机器。
1972年,他创立了克莱森特公司,成为卡拉OK行业的第一人。
80年代初,日本公司大举投资海外,由此日本人发明的卡拉OK文化开始风靡全世界。
2、过劳死2002年1月17日,「过劳死」(Karoshi)一词在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正式登堂入室,以配合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和最新真实面貌。
Karoshi源自日语“過労死”「过度劳累工作导致死亡」。
通常理解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有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因为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即时而危及生命。
杂谈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随着中日交流的日益频繁,近年来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前身是日语的外来语(又称帕来语)。
且广泛流行起来。
有些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有些则引用在了歌词和商品等众多领域。
一、「人気」→“人气”「人気」的日文解释是「その会社で好ましいものとして受け入れられること。
狭义では、その芸人の出演が娯楽・享受の対象として世人から求められる度合いを差す。
」例:人気が出る人気がある中文的“人气”解释和日语大同小异,指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
例:由于该影片获奖,扮演女主角的演员人气急升。
二、「写真」→“写真”「写真」的日文意思是照片。
但中文中则指明星艺人等的个人特写照片集。
例:F4写真集青春写真艺术照三、「料理」→“料理”汉语直接把日语词汇借过来,指菜肴。
例:日本料理、中华料理、韩国料理四、「理念」→“理念”「理念」——何を最高のものとするかについての、その人(面で)の根本的な考え方。
例:文化国家の理念を挙げる汉语“理念”即为思想;观念。
例:经营理念文化理念五、「売场」→“卖场”都指比较大的出售商品的场所。
例:バーゲン売场例:仓储式卖场六、「物语」→“物语”新明解国语词典解释为:语り伝えられて来た话。
例:『源氏物语』『竹取物语』汉语用作为故事的意思。
例:婚姻物语咖啡物语大银河物语(游戏中多直接引用)七、「超」→“超”「超」接头词,表示程度。
如:超かっこいい超やさしい汉语中主要用于宣传口径的前缀,有夸大其词之嫌。
显其贵、表现其竞争力。
例:网通买亚环电信超低价布局海外。
八、「准」→“准”接头词,本式,正式,最终的なものに次ぐ。
例:准会员准决胜汉语也表示离正式还有一步之遥的意思。
汉语的例子:准妈妈准儿媳九、「新干线」→“新干线”日语中原指高速化的铁路路线。
汉语引用为快速前卫的象征。
例:影视新干线日语新干线十、「物流」→“物流”日语中解释为:商品その他の品物を生产地などから消费地などまでに运ぶための包装,荷役,保管,运送の仕事。
浅析近年来汉语流行语中的日源词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某语言社区内反映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具有民间性、可复制性、传染性和变异性的新生语言单位。
[1]流行语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社会的变化和趋势。
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当基于社会新现象的流行语出现时,大众传媒就会发挥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并促使其迅速传播、扩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日本从1984年开始,通过刊物《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杂志的问卷调查方式每年评选出可反映当年度日本社会现象且引起话题的年度前十名流行语,称之为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并给与这些词语相关的人物或团体颁奖,此活动一直举办至今。
随着对流行语的关注,我国也有了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等评选活动。
自2008年开始,中国语言文字类国家期刊《咬文嚼字》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其评选结果每年都会引起人们关注并成为话题。
流行语之所以得到如此的传播与发展是因为网络科技的发达为语言的传播提供了媒介,更因为流行语对我国国民的日常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汉语流行语中的日源词始自2008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本着流行、创新、文明的原则,通过条目收集、条目筛选、专家审核、征求意见、最后审定等五个步骤,最终确定每年的10个流行语。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了80个流行语,其中有9个源自日语。
它们是:2008年的宅男宅女;2010年的~控达人;2011年的卖萌吐槽;2014年的断舍离萌萌哒;2015年的脑洞大开颜值。
这些词在进入汉语之后大部分都较原词在使用范围、使用用法、使用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1.进入汉语后使用范围扩大宅男宅女:该词是由日语舶来词御宅衍生而来,日语写作お宅或御宅。
原本是称呼对方家里的敬语,汉语一般翻译为府上。
后来意义发生变化,泛指那些热衷于ACG次文化(动画、漫画及电脑游戏)的男性。
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发展,甚至出现了御宅文化。
由此衍生出的宅男一词从台湾地区传播到大陆,语义进一步泛化,特指那些不修边幅,整天憋在屋子里沉迷于玩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看动漫或电视剧的男性。
外来词就是本民族语言中从他民族语言吸收过来,并使它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语音和词汇结构的词。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世界上许多民族语言中都有相互借用词汇来丰富本族语言的例子,汉语也不例外。
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汉开始就与中亚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引进外来语的高潮。
一次是佛教流入中国时,从印度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二是鸦片战争以后至建国前,又受到欧美的影响,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但规模、受影响的范围都很小;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现了引进外来语的现象。
直至在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和世界众多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外来词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丰富汉语词汇,使之充满活力。
本文拟从日语吸收的外来词方面进行探讨。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交流。
自弥生时代,日本从中国借鉴了大量词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大量流入日本,当然汉字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也被日本人所接受。
汉语对日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日本人吸收汉字后,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根据汉语的造词规律又制造了和制汉语和国字,这些都为从日语中借入词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原因事物的发展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着主导作用。
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为了丰富自己的词汇系统,不断地从外族语言中吸收养分,主动从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词语来充实自身,这是内因。
那么外因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吸收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的时候,汉语中没有现成的语词用于表达,常会把外来语词吸收吸收进来。
在历史进程中,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交往和文化的传播为语言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
一般地说,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民族所用的语言对相对不发达的民族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年,是中日两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各自完成近代化的过程。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汉语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在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汉语吸收了大量来自其他语种的外来词。
其中,日语作为汉语近邻,对汉语的影响早已不可忽视。
本文将介绍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并探讨其在汉语中的运用和影响。
日语外来语是指在日语中使用的源于其他语言的词汇,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汉语。
由于汉语和日语在发音和词汇上的相似性,许多日语外来词经过稍加改变就被汉语所吸收和运用。
这些日语外来词在词义和语用上都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式。
首先,让我们看看一些在汉语中常见的日语外来词。
比如,“寿司”、“便当”、“滑稽”等词汇在汉语中已经流行多年,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词汇的使用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的历史。
“寿司”和“便当”这两个词是日本人民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随着日本料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它们也逐渐进入了中国的餐饮行业。
而“滑稽”这个词原本在汉语中是指某种行为或表情让人觉得好笑,但在日语中则表示一种搞笑的方式,一种演员的表演风格。
经过了数十年的使用,这个词已经成为了汉语中形容搞笑或可笑的一种常用词汇。
另外,汉语中的一些日语外来词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质。
比如,“柔道”、“空手道”这两个日语外来词在中国的武术领域中非常常见。
它们最初是作为学习日本武术的专业术语而被引入中文中的,同时也引入了中国的武术界。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日两国的武术发展也得到了互相借鉴和促进。
除了词汇的借用,汉语中一些短语和表达方式也受到了日语的影响。
比如,一些出现在日本动漫和影视作品中的台词和情感表达方式也被汉语使用者广泛借用和模仿。
当你听到一个人用“我是高富帅”来形容自己时,这就是受到了日语中“帅哥”一词的影响,它原本在汉语中是指容貌英俊的男性的,而在日语中则是单纯指美男子。
虽然日语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并成为了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注意其使用的场合和要素。
一、定义外来词,又称“借词”或“外来语”,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吸收过来的词语。
外来词的产生和存在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语言相互影响产生的必然现象。
因为各民族各地区交往具有久远性和广泛性,外来词通常伴随着一种语言的产生而存在,并随着这种语言的发展而根深蒂固的融入并成为其不可缺少的语言组成部分。
外来词,跟舶来品有点相似,但是在引进外来词的同时,人们还对其进行了加工修饰,使其融合到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中。
二、外来词引进简要历史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民族就与周边少数民族及中亚西亚诸部族有过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这一时期的外来词随着它们所指的外来物经由“丝绸之路”等渠道进入中原而进入汉语,其中大多数是非本地产的动植物名,如:“葡萄”“苜蓿”来自西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汉民族在文化和语言上深受印度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这一时期汉语从梵语吸收了大量反映佛教思想、文化及文物制度的词语,如:菩萨、袈裟、阿弥陀等。
鸦片战争以后,才大规模借用外来词。
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封建中国大门,汉民族开始与欧美大陆有了经济、贸易、科技等方面的交往。
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留学在外的仁人志士,不断将西方文化引进中国,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
同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更广泛、频繁。
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由西方传入东方,给汉语带来大量前所未有的新词。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仅一百年的时间,汉语吸收外来词的速度、数量、广度等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如磅、探戈、华尔兹、三明治。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在影响其他文化的时候,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引进了大量外来词,如:迷你裙、做秀、卡拉ok。
三、外来词进入汉语的主要形式(一)音译:用发音近似的汉字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具有其自身原来的意义,而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的形式,如:坦克(tank)、沙发(sofa)、卡通(cartoon)。
现代汉语词汇70%以上来自于日本日本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其“明治”二字,取自《易经》中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句,“维新”一词出自《诗·大雅·文王》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就是这个旗号上也溢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浓厚气息的运动,却对满目苍凉的中国文化绝尘而去。
昔日对中国经常自称“小邦”、“下国”的日本,认为先生已十足一老朽也,再也没有了什么可学之处。
但总体上看,清末的有识之士们,甚至某些时候还包括在许多事上已昏聩不堪的朝廷,罡风烈雨之下,却在昔日学生的反叛上取了一种平静的态度。
这是一种大痛后思痛的平静,一种服了不甘而不服不行的平静,一种深水湍急而河面徐缓的平静。
正是这种不平静的平静,使中国很快地视日本为老师。
就是章太炎先生本人,悲愤归悲愤,他还是做了不顾鞍马劳顿之苦的唐僧,去了日本这方西天取经……可以说,自清末起,中国的语言文字,政治军事,改良革命,科学教育……乃至风俗礼仪,无一不受到日本的巨大影响。
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上超过日本。
现代汉语中来自日语的新词,倘若用心梳理,数量很是惊人。
实藤惠秀在《中国人日本留学史》一书里开列了一张数目庞大的词表,但是仍有人认为他还未穷尽所有新词。
新词引入的规模之大,涵盖面之广,大概只有中国中古以来大量出现的佛经词可以相比。
据有人统计,中国人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约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
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写道: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
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指汉语由日语引入的借词,是中日之间语言交流的一部分。
汉语从日本借用辞汇发生在近代,主要以汉字为媒介。
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概说中国与日本在东汉以来即产生有记载的联系。
隋唐时期交流达到高峰。
整个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可以认为是单向的,即由中国传入日本。
汉语中找不到由日本传入的辞汇(外来语主要只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用语)。
中国在19世纪中叶(西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不少有识之士也开始先后主张洋务运动与西学东渐,开始学习并翻译西方语言的书籍。
由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成功学习西方的技术与制度,并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自行翻译西方词语,另一方面也开始向日本学习,借鉴日本已经翻译成汉语的西语。
由于日本西化较中国早,相当多西语词汇首先经日本学者翻译成汉语,然后透过中日的文化交流流传到中国。
由于同是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上,日制汉语和中国自己翻译的汉语词汇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演变之后,逐渐进入汉语圈并成为汉语的新兴词汇,这些辞汇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之后的中日两国的长期文化交流中,也还其他一些日本的翻译以及新造词语逐渐在汉语圈使用。
例如,早年孙中山著作可看到“democracy”的译词为“德谟克拉西”、“virus”的译词为“微生物”、“revolution”的译词为“造反”,现在分别由“民主”“病毒”“革命”所取代。
早在民国初年,汉语中通用的和制汉语就有数百条。
其中不乏“~主义(-ism)”“~化(-ize)”这类造词性很强的词尾,在现代汉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
比较常见的词缀如下:∙~团。
例:工团、法团∙~力。
例:购买力、∙~法。
∙~性。
∙~的。
-->(~底/~的/~地)。
∙~制。
∙~主义。
∙~会。
以下分类别讨论现代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辞汇。
和制汉语由于汉语也是因为19世纪时急迫需要翻译西文,而大量从日本输入新词,大部分进入汉语的日语借词都是日语中的“和制汉语”。
举凡“电话”、“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干部”、“艺术”、“否定”、“肯定”、“假设”、“海拔”、“直接”、“警察”、“杂志”、“防疫”、“法人”、“航空母舰”都是属于和制汉语日语借词。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日语中的“和制汉语”都在现代汉语中通用,如“介错”、“怪我”、“油断”这类和制汉语词都没有进入汉语。
部份抽象化汉语原有词汇而意义有所改变的半和制汉语词汇,如“社会”、“经济”,原先虽为汉语,但现今使用的意义已经与古汉语相异,是否认定为日语借词有争议,有些学者称这类词汇为“回归词”。
来源于“宛字”的词“宛字”,日语“当て字/宛て字”。
日语传统上多用汉字,有时非汉语词也利用汉字的读音(音读与训读皆可能用到)以汉字纪录,如“滅茶苦茶(めちゃくちゃ)”。
这种做法最初是在假名未出现的时代使用(如万叶假名),但假名出现后仍然常用。
这种做法类似于六书的假借,但为区别于中国的假借,本文称之为“宛字”。
来源于和语宛字的词此类较少,常见的用例如“寿司(すし)”(本字是“鮨”,“寿司”是宛字)。
来源于外来语宛字的词由于明治时期翻译西洋词(主要是专有名词)时学术词汇使用汉字词表达还是主流,所以频繁使用宛字翻译。
如クラブ“倶乐部”、ロマン“浪漫”、ガス“瓦斯”、コンクリート“混凝土”、カタログ“型录”、リンパ“淋巴” 等,都被汉语借用。
此类词汇虽然看起来像是汉语词,但实质上是对西语的音译,故对日语来说,只些词不属于和制汉语,而是外来语。
和语词以汉字写法引入绝大部分的和语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是以汉字写法而非读音直接引入汉语。
部分一般辞汇亦以汉字写法直接引入汉语,如:取消(取り消し)、场合(ばあい)、立场(たちば)、手续(てつづき)、出口(でぐち)、入口(いりぐち)、取缔(とりしまり)、见习(みならい)等。
韩语中有更多此类用语的案例,如:매상(売り上げ)、소포(小包み)、수입(手入れ)等。
日语自身读法的音译此类词汇多是日语本身非以汉字表达的词汇,但华人习惯于以汉字引入日本辞汇(包括专有名词),所以自行以音义方式输入日本词。
如“卡拉OK”(カラオケ),“榻榻米”(畳)等。
商标的例子较多,如“马自达”(マツダ,松田)、“日产”的俗名“尼桑”、“立邦漆”(Nippon Paint)等。
流通于台湾的日语借词由于台湾接受日本统治时期较长,无论是闽南语或台湾国语,日常所用的日语借词数量相对于中国大陆、香港等其他地区比例又明显更高。
如“便当(弁当)”、“欧巴桑(おばさん)”、“秀逗(ショート)”。
若考虑到台湾话(台湾闽南语),和制汉语词汇数量又较标准汉语更多。
在日治时期的汉文报纸中,夹杂和制汉语非常普遍。
例如改札系(剪票员)、驿(车站)等,其中不少在战后已改用国语词汇读以闽音。
但现今尚有“水道水 chui-to-chui(自来水)”“注射(打针)”“注文 chu-bun(订购)”“案内 an-nai(带路)”“看板(招牌)”,甚至外来语如“o-to-bai(オートバイ,摩托车)”、“bih-lu(ビール,啤酒)”、“jiang-bah (ジャンパー,夹克)”、和语如“a-sa-li(あっさり)”“o-ba-sang(おばさん,阿姨)”“sa-si-mi(刺身,生鱼片)”,这些日语词汇都自然平常地使用在台湾闽南语当中。
许多早年曾在中国大陆曾用而目前已少用的和制汉语词,如摄护腺、昆布等,在台湾仍继续使用。
另外,在粤语里亦有“防疫注射”,亦用了“注射”这个和制汉语词来构词。
日本流行文化引进的和制汉语20世纪末起,由于日本电子游戏、漫画、流行音乐等大量进入中文圈,也有许多词开始在汉语打开知名度。
如“暴走(失控)”一词因新世纪福音战士而进入ACG迷的生活圈,而“达人(专家)”一词也开始经常出现在报章、杂志上。
一般来说这个时期进入汉语的和制汉语词由于时期尚短,社会仍持保留态度看待,只将他当作一种“流行用词”,并没有真正将他视为“汉语”的一部分。
但部份用来描述社会现象,无法准确翻译成中文的和制汉语,如“暴走族”、“援交(援助交际)”、“少子化”、“人气”等词汇,已经经常被台湾新闻媒体直接采用了。
接受日语借词的矛盾现在汉语在向日语借词的过程中,并非全盘接纳,其中也经过排斥、抵抗,但最后日语借词仍大量涌入。
例如严复就强烈反对冒用日语借词,他提倡使用“计学”(zh-classical:计学)取代“经济学”、使用“群”取代“社会”(类推“群学”取代“社会学”)、使用“天演”取代“进化”等,学界习称“严译”。
而严复也不是一概否定日本译词,例如他接受“自由”一字作为“liberty”、“freedom”之译名,并尝言:“西名东译,失者固多,独此无成,殆无以易。
”也有少数新制汉语取代日语借词的例子,如“逻辑(logic的音译)”取代和制汉语的“论理”。
从和制汉语的特征来说,日本人制造和制汉语,多半爱用两字词。
而精通文言文的中国学者翻译时爱用单字单词。
在白话文运动后,由于沟通上的需要,两字词较为稳定、口语上容易理解,或许是和制汉语借词最后于中文扎根的主因。
判定汉语词汇众多,要判断某个词是否来自日语有时并不容易。
除了一些由名人所译的和制汉语,如“科学”一词由日本人西周(にしあまね)所译外,许多词难以考证。
尤其有些“半和制汉语”原为汉语词,只是日本学者先确立其作为某西语词的对译语后,汉语再效仿。
此类词汇是否属于日语借词也有争议。
汉语日语借词表:以下这些日常用的现代汉语词汇,都是近代从日语中“进口”过来的A:暗示、B:霸权、白旗、白热、白夜、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悲观、悲剧、背景、必要、变压器、辩护士、辩证法、标本、标高、标语、表决、表像波长、博士、不动产、不景气、C:财阀、财团、采光、参观、参看、参照、插话、刹那、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份、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刺激、催眠、错觉、D:打消、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贷方、单纯、单位、单行本、单元、蛋白质、导火线、道具、登记、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地质学、电报、电波、电车、电池、电话、电流、电子、定义、动产、动机、动力、动力学、动脉、动态、动议、动员、独占、读本、读物、对象、对照、E:二重奏、F: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反动、反感、反射、反响、反对、反应、泛神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式、方针、分解、分配、分析、分子、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附着、复式、复员、复制、副官、副食、G: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射炮、歌剧、革命、工业、攻守同盟、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公诉、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测、观点、观念、关照、光年、光线、广场、广告、广义、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教、国库、国立、国税、国体、过渡、H:海拔、寒带、航空母舰、化脓、化石、化学、化妆品、画廊、环境、幻想曲、回收、会话、会社、会谈、混凝土、活跃、J:机关、机关炮、机械、积极、基地、基调、基准、集结、集团、集中、计划、记号、记录、技师、假定、假分数、尖端、尖兵、坚持、简单、见习、间接、建筑、鉴定、讲师、讲坛、讲习、讲演、讲座、交感神经、交换、交际、交通、交响乐、脚本、教科书、教授、教养、教育学、阶级、接吻、节约、结核、解放、介入、借方、金额、金刚石、金婚式、金牌、金融、金丝雀、紧张、进度、进化、进化论、进展、经费、经济、经济恐慌、经济学、经验、精神、景气、警察、警官、净化、静脉、竞技、就任、拘留、巨匠、巨头、具体、俱乐部、剧场、决算、绝对、军国主义、军籍、军需品、K:看守、科学、客观、客体、课程、肯定、空间、会计、扩散、L:浪人、累减、累进、类型、冷藏、冷藏库、冷战、理论、理念、理事、理想、理性、理智、力学、立场、立宪、例会、了解、列车、淋巴、临床、领空、领海、领土、流感、流体、流线型、流行病、流行性感冒、伦理学、论理学、论坛、论战、M:漫笔、漫画、漫谈、媒介、美感、美化、美术、免许、民法、民主、敏感、明确、命题、默示、母校、目标、目的、N:内服、内阁、内幕、内勤、内容、内分泌、内在、能动、能力、拟人化、年度、暖流、O:偶然、P派遣、判决、陪审、陪审员、配给、品味、平面、评价、Q:骑士、气密、气体、气质、汽船、汽笛、铅笔、前提、前卫、强制、侵犯、侵略、勤务、轻工业、清教徒、清算、情报、情操、取缔、取消、权威、权限、权益、R热带、人格、人权、人文主义、人选、任命、日程、溶体、入场券、入超、入口、S:三昧、商业、少将、社会、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交、社团、身份、神经、神经过敏、神经衰弱、审美、审判、审问、升华、生产、生产关系、生产力、生理学、生态学、剩余价值、失效、施工、施行、时间、时事、时效、实感、实绩、实权、实业、士官、世纪、世界观、事变、事态、事务员、手工业、手榴弹、手续、输出、输入、水准、水密、私法、私立、思潮、思想、死角、诉权、素材、素描、素质、速度、速记、随员、所得税、索引、T:他律、台、探险、探照灯、特长、特权、特务、体操、体育、条件、通货膨胀、同情、统计、投机、投影、投资、图案、图书馆、退化、退役、W:外在、外分泌、外勤、外在、唯心论、唯物论、卫生、味之素、胃溃疡、尉官、文化、文库、文明、文学、物理、物理学、物语、物质、悟性、X:狭义、下水道、系列、系数、系统、细胞、现金、现实、现象、现役、宪兵、宪法、腺、相对、想像、象征、消防、消费、消化、消火栓、消极、小型、小夜曲、校训、效果、协定、协会、心理学、新闻记者、信号、信托、信用、刑法、形而上学、性能、虚无主义、序幕、序曲、宣传、宣战、选举、学府、学会、学历、学士、学位、血栓、巡洋舰、训话、训令、训育、讯问、Y:演出、演说、演习、演绎、演奏、阳极、液体、医学、遗传、义务、议决、议会、议员、议院、艺术、异物、意匠、意识、意义、意译、音程、银行、银婚式、引得、引渡、印鉴、印象、营养、影像、优生学、右翼、语源学、预备役、预后、预算、元帅、元素、园艺、原动力、原理、原意、原则、原子、原罪、原作、远足、运动、运动场、运转手、Z:杂志、债权、债务、战线、哲学、阵容、证券、政策、政党、支配、支线、知识、直观、直接、直径、直觉、直流、纸型、指标、指导、指教、制版、制裁、制约、质量、中将、终点、仲裁、仲裁人、重点、重工业、主笔、主动、主观、主人公、主食、主体、主义、注射、专卖、资本、资本家、资料、自律、自然淘汰、自由、总动员、总理、总领事、组成、组阁、组合、组织、最惠国、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坐药、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