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80课时).doc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6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内容本课程是一门机械通用工种具有实践的技术基础课。
内容包括:技术测量基础、公差配合与检测、形状和位置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与检测、尺寸链、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等。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全面掌握机械高级技师所需要的技术测量、光滑圆柱形结合的公差配合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尺寸链和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学生掌握光滑圆柱形结合的公差与配合的有关尺寸、孔和轴的概念;掌握有关尺寸偏差、尺寸公差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计算关系;掌握公差带组成要素(标准公差、基本偏差)及其代号,并会查阅有关表格;掌握有关配合的种类、基准制以及配合中的间隙和过盈的计算;掌握未注公差尺寸的判断原则;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一般选用。
使学生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分类项目及符号(代号)的含义;掌握形位公差的标注含义;掌握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独立原则、相关原则)。
使学生了解形位公差的理想要素、实际要求、被测要素、基准要素、单一要素;了解形位公差的公差带形状、公差带大小、公差带方向和公差带位置;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对最小条件在评定形位误差中的应用)。
使学生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特征代[符]号及其标注的含义。
了解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了解表面粗糙的评定参数;了解取样长度及评定长度的数值;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及一般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Ra)值;了解表面光洁度与表面粗糙度的转换原则。
使学生掌握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并会查阅相关的表格。
使学生掌握技术测量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教学要求:1、了解互换性概念。
2、懂得标准化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互换性2、公差与检测3、标准化教学建议:1、强调从事机械制造的高级技术工人必须懂得公差与配合。
2、如条件许可,可结合本校(厂)典型的产品,讲述互换性的重要性第二章技术测量基础教学要求:1、理解计量单位与量值的传递。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英文名称: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编号:ZJ1610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6学分:开课学期:第三学期适用对象:机电技术教育、机械电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先修课程:现代工程图学Ⅰ课程简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实验课程是机械系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也是学生的重要实践性环节之一。
实验意在对学生进行技术测量能力培养。
为了使学生得到系统且有针对性的训练,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时情况,该课程设置6学时课内实验。
课内实验随着教学过程而完成。
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学生可以通过预约确定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保证实验效果和实验开出率。
通过实验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课是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
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几何参数测量、几何量计量器具的原理及测量方法,加深对互换性和公差基本概念的感性认识,初步具有正确使用常用计量器具以及处理测量结果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验,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三、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项目一:线性尺寸测量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1、了解测量尺寸的常用仪器量具等的用途及使用方法2、掌握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与方法;进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主要仪器设备:立式光学计、塞规、量块实验项目二: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1、熟悉通用量具像合象水平仪、磁性表坐、条式水平仪等的使用2、掌握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原理及方法3、加深对直线度公差的理解主要仪器设备:合象水平仪、磁性表坐、条式水平仪、机床导轨实验项目三:公法线长度变动的测量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1、了解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编码:ME05035Code: ME05035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Course Title: Fundamentals of Interchangeability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类别:学类核心Course category: Core Course in General Category学分:2Credit(s): 2开课单位: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Offering College/School: College of Mechanical &Vehicle Engineering课程描述:本课程是机械工程大类中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核心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是数字化设计、制造与检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联系设计类与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也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
本课程之前应开设机械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基础课程,其后续课程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专业课程。
本课程涵盖几何量公差、及其误差检测等两大方面的内容,将标准化和计量学中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生产组织与工艺管理、质量控制与检测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是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更是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工程师必备的核心知识与技术。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获得机械精度设计与几何误差计量检测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和提升分析解决复杂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相关标准与技术资料进行产品或零部件设计、产品或零部件的生产组织与工艺管理、质量控制与检测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re course and a technical base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in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 in digital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testing technology. it is not only a bond between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courses, but also a bridge linking the basic courses and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Before taking this course, these basis courses such as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raphics,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Mechanical design should be finished, and its follow-up courses includ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design and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This course covers two parts of geometric variable tolerance and its error detecting, and it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related contents on standardization and metrology, relates to the theory or knowledge of mechanical desig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checking. In the field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course offer the basic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design engineer, process engineer and technicians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the course content is the core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for quality inspe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engineers required.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acquire the basic theories,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basic skills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foster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such as analyzing and solving complex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utilizing the relevant tools and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utilizing the relevant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data to design the machining product ,or components and parts and its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checking ,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课程内容(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具有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所需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内学时:40学时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其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互换性生产的原则与选用;掌握有关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掌握几何量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应用公差标准及掌握测试技术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及有关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基本掌握本大纲规定的几何量公差标准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应用原则;3、初步学会根据机器和零件的功能要求,选用公差与配合;4、能够查用本课程讲授的公差表格和正确标注图样;5、建立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了解基本测量原理与方法和初步学会使用常用计量器具,知道分析测量误差与处理测量结果,会设计检验圆柱形零件的量规。
(三)本课程的重点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标准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形位公差及公差带;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指标;计量器具的选择;工作量规的设计;齿轮与齿轮副各项误差的基本概念;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知识,因此必须安排在“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金工实习”、“机械原理”等课程之后,同时又需要具有部分设计知识以便学生加深理解和把本课程的知识应用于设计,丰富图样标注内容,达到正确设计的目的,因而最宜安排与“机械零件”课程并行,但应保证零件课程设计顺利进行。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特别是正确地选择公差,还必须在后继课程(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加深和进一步巩固。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32学时)第一章绪论(1学时)主要内容:互换性概述;实现互换性的条件。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二)课程英文名称: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三)开课对象:机械工程学院本科各专业(四)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联系机械设计课程与机械制造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任务就是研究机器和仪器中零部件精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确保产品质量的测量技术。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必须学习和研究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中的最新科研成果。
(五)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公差与配合、测量技术、尺寸链、各种元件结合的互换性等几个部分。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习题课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讲授时要注意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和符号系统规定。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48学时学分数:3学分(八)教学方式:以普通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互换性、标准化和优先数。
教学时数: 1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互换性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节标准化与优先数一、标准化的意义二、优先数和优先数系第三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任务考核要求:1、互换性的意义和作用(领会)2、标准化与优先数(领会)3、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任务(领会)第二章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教学要点: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熟悉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和一般公差;了解常用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80603X10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Ex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32/2 (其中实验学时:6学时)先修课程:应在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及金工实习等课程教学环节之后;在机制工艺学和机械设计之前或与之平行。
适应专业:机械类各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第二版),李必文等,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08教学参考书: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孔庆华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9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
它具有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同时兼备基础课及其它技术基础课教学过渡到专业课教学的桥梁作用。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与一定的实践能力,为进一步应用公差配合标准及掌握测量技术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机械设计和制造中有关精度设计问题的处理原则与应用。
具体要求为建立互换性、标准化和几何量测量的基本概念;熟悉有关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内容及选用的原则和方法;能正确表达图样中与加工精度有关的技术要求,为合理制定工艺规程打下基础;初步掌握几何量测量概念和测量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分类及数据处理原则;了解几何量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初步学会测量几何量参数的基本技能,具有初步正确使用通用测量器具以及处理测量数据的能力。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验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完成测量技术教学方面具有独立作用。
基本要求是:原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报告工整。
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三个实验(见下)1.尺寸测量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2.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3.齿轮的测量。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机械类专业课程提供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结构及其测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1)互换性和公差的基本知识,包括:孔轴极限与配合、尺寸公差与圆柱结合的互换性;形位公差及其检测;表面粗糙度的相关概念、应用和检测方法。
(2)测量技术基础的基本概念、测量器具和检测方法等。
(3)学习典型零件的互换性:轴承、螺纹联接、齿轮等。
本课程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测绘基本技能。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孔轴配合为研究对象,围绕机械零部件的几何参数精度设计,讲授互换性与公差和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典型零部件的公差与配合。
实践环节以尺寸测量实验、形位误差测量和表面粗糙度实验为主。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机械专业大学生掌握互换性与公差的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应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一定的机械零件检测技能,将精度设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后续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并能够将实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精度设计理论中。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的互换性及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开课依据:对毕业要求的能力支撑矩阵。
本课程是培养本科生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电控制等领域工作的专业基础课程,为达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能力矩阵1.4、1.6、2.1、2.2、2.3、2.4项要求见下表。
- 1 -课程内容包括三个模块:孔轴配合的互换性、几何量测量技术基础、典型零件的公差与配合及选用。
(1)孔轴配合的互换性本模块内容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孔轴配合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孔轴配合的国家标准,重点讲授广义孔和轴的基本术语、尺寸公差带和配合公差带的概念;讲授形位公差和公差原则的基本概念以及部分形位公差的评定和检测方法;讲授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和评定方法及其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检测仪器等。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在后续课程和机械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相互配合的基础理论,掌握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技能。
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将来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1、使学生掌握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差配合的术语和定义。
2、让学生熟悉有关公差配合标准的基本内容和具有对机械零件设计有关公差配合选择应用的能力。
3、让学生熟悉技术测量基础知识,了解主要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 具有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等;后续课程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教材选用:廖念钊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最新版2、教学参考书:重庆大学等校合编.《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中国计量出版社,2012年6月;李柱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七、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方法是决定施教效果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能力的形成是通过本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来实现,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外练习和考核。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执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态度决定一切。
正确的学习态度应是勤字当头,善于思考,知难而上。
由于课程内容的前后关联性较强,故从学习一开始就要弄清每个知识点,不留学习死角。
就学习方法而言,及时的预习、复习、做题是至关重要的。
巧用教育资源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互换性、几何量公差、标准与标准化、优先数系等概念,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第二章尺寸极限与配合孔轴、尺寸、公差、偏差、配合等基本术语及定义;孔轴极限尺寸与配合;一般公差的概念、一般公差的等级和极限偏差值的确定;一般公差的标注、公差等级、基准制和配合的选用。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及其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形状和位置公差项目及标注方法;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带;;形位误差的评定与检测原则;处理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公差原则;形位公差的选择。
第四章测量技术基础测量的概念及测量过程四要素,长度量值传递系统;计量仪器的分类及主要度量指标,测量器具的选择原则;测量方法的分类;光滑极限量规作用和分类,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原则、公差带及其尺寸计算;测量误差的概念,测量误差的来源、分类,测量精度的概念;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第五章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其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表面粗糙度的参数特征及其应用;表面粗糙度的符号意义与代号标注;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
第六章几种常用标准件的互换性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及应用,滚动轴承的内、外径公差带及其特点,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与滚动轴承向配合的孔和轴的其他公差要求;键联接的种类与特点,平键联接的互换性,花键联接的种类与特点,花键联接的互换性;螺纹结合的种类及使用要求,普通螺纹基本几何参数,普通螺纹主要几何参数的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普通螺纹的公差标准及其应用,普通螺纹的图样标注,螺纹的测量方法。
第七章圆锥配合的互换性圆锥配合的特点和种类;圆锥配合的基本参数、形成方法和基本要求,圆锥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圆锥配合公差及其选用;圆锥的检测方法。
第八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齿轮的使用要求及加工误差;圆柱齿轮的误差分析及评定参数;齿轮副的误差项目及其评定指标;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其应用。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基本
学问在后续课程和机械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
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相互协作的基础理论,驾驭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技能。
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将来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育目标有肯定的对应关系)
1、使学生驾驭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差协作的术语和定义。
2、使学生熟识有关公差协作标准的基本内容和具有对机械零件设计有关公差协作选择应用的实力。
3、使学生熟识技术测量基础学问,了解主要测量工具的原理和运用, 具有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实力。
1
四、课程进度表
2
(二)实践教学进程表
3
五、成果评定方法及标准
六、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看法
4。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机械通用工种具有实践的技术基础课。
内容包括:技术测量基础、公差配合与检测、形状和位置公差与检测、表血粗糙度与检测、尺寸链、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等。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全面掌握机械高级技师所需要的技术测量、光滑圆柱形结合的公差配合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尺寸链和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学生掌握光滑圆柱形结合的公差与配合配有关尺寸、孔和轴的概念;掌握有关尺寸偏差、尺寸公差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计算关系:掌握公差带组成要素(标准公差、基本偏差)及其代号,并会杏阅有关表格;掌握有关配合的种类、基准制以及配合中的间隙和过盈的计算;掌握未注公差尺寸的判断原则;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一般选用。
使学生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分类项目及符号(代号)的含义; 掌握形位公差的标注含义:掌握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独立原则、相关原则)。
使学生了解形位公差的理想要素、实际要求、被测要素、基准要素、单一要素;了解形位公差的公差带形状、公差带大小、公差带方向和公差带位置;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对最小条件在评定形位误差中的应用)。
使学生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特征代[符]号及其标注的含义。
了解表血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了解表面粗糙的评定参数;了解取样长度及评定长度的数值;了解表血粗糙度的选用及一般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Ra)值;了解表面光洁度与表面粗糙度的转换原则。
使学生掌握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并会查阅相关的表格。
使学生掌握技术测量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要求:
1、了解互换性概念。
2、憧得标准化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互换性
2、公差与检测
3、标准化
教学建议:
1、强调从事机械制造的高级技术工人必须憧得公差与配合。
2、如条件许可,可结合本校(厂)典型的产品,讲述互换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技术测量基础
教学要求:
1、理解计量单位与量值的传递。
2、掌握计量器具的使用。
3、确立误差的概念。
4、初步应用数学原理进行数据处理。
教学内容:
长度与角度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
测量误差。
测量数据处理。
教学建议:
1、讲解本章内容要提前准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计量仪器、工具和典型的机械零部件。
2、这部分课程将涉及概率论的有关知识,请提前做好准备。
3、上好习题课,为以后各章节数据处理奠定好基础。
第三章尺寸的公差、配合与检测
教学要求:
1、掌握有关尺寸(尺寸、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孔和轴的概念。
2、掌握有关尺寸偏差、尺寸公差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计算关系。
3、掌握公差带组成要素(标准公差、基本偏差),掌握标准公差、基本偏差的代号,会查阅有关表格。
4、掌握有关配合的种类。
5、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一般选用。
6、熟悉尺寸测量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基本术语定义。
2、尺寸公差与配合。
3、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4、尺寸的检测。
教学建议:
1、讲解本章时,要准备挂图,最好能有教具或本校(厂)的典型零部件来配合讲解有关内容。
2、重点是尺寸偏差、尺寸公差、配合的种类,基准制和查阅极限偏差表。
第四章形位公差与检测
教学要求:
1、理解形位公差理想要素、实际要素、被测要素、基准要素、单-•要素和关联要素等基本概念。
2、掌握形位公差的分类项目及符[代]号含义。
3、了解形位公差带的四个要素(公差的形状、公差带大小、公差带方向和公差带位置)。
4、掌握形位公差的标准含义。
5、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对最小条件在评定形位误差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2、形状公差与误差。
3、位置公差与误差零件的要素。
4、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
5、形位公差的选择。
6、形位误差的检测。
教学建议:
1、讲解本章时应以识读标注为主。
为此应讲清形位公差的分类项目及符号。
2、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应利用挂图、教具或实物进行讲解。
第五章表面粗糙度
教学要求:
1、了解表血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2、了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3、掌握表面特征代[符]号及其标注的含义。
4、了解表血粗糙度的选用及一般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Ra)值。
教学内容:
1概述。
2、表血粗糙度的评定。
3、表面粗糙度的选用与标注。
4、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教学建议:
1、本章教学的重点是能看憧图样上的表面粗糙度标注及其含义。
2、阶段表面光洁度仍有所应用,对表血光洁度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原则,应使学生有所了解。
第六章圆锥和角度公差与检测
教学要求:
熟悉圆锥公差及其应用。
熟悉角度公差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圆锥与圆锥的配合。
圆锥公差及其应用。
角度公差及其应用。
教学建议:
学习判定与分析具有圆锥和角度特征的机械零件。
掌握圆锥及角度公差及其应用。
了解圆锥及角度公差的基本检测方法。
第七章尺寸链基础
教学要求:
理解尺寸链的概念。
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尺寸链。
教学内容: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尺寸链的确立与分析。
应用完全互换法、大数互换法和其它方法解尺寸链。
教学建议:
掌握尺寸链的分析。
熟练尺寸链计算。
第八章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教学要求:
了解量规的设计原则。
了解工作量规的设计要求。
教学内容:
概述。
量规的设计原则。
工作量规的设计。
教学建议:
了解光滑极限量规的用途分类。
熟悉光滑极限量规的技术要求。
第九章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
教学要求:
理解单键和花键的公差与检测。
掌握普通螺纹联结的公差与检测。
掌握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教学内容:
单键的公差与检测。
花键的公差与检测。
普通螺纹联结的公差与检测。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检测。
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是普通螺纹联结的公差与配合。
掌握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配合的标注与选用。
了解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配合的检测方法。
应了解机械制图中有常用结合件的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进度,以便更好地进行常用结合件的参数与标记的讲解。
第十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公差与检测教学要求:
理解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
熟悉齿轮的精度指标。
熟悉齿轮副的精度和侧隙指标。
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
单个齿轮的精度指标。
齿轮副的精度和侧隙指标。
渐开线圆柱尚轮精度标准及其应用。
教学建议:
熟悉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其选用。
掌握齿轮传动副的精度指标和侧隙指标。
四、实践环节
用指定零件进行绘图、实物测绘。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课外习题:按附册习题进行安排。
课程计论:制图画法与标准。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手段:教具模型(活络组合式)。
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他合计第一章绪论22
第二章测量技术基础10212第三章尺寸的公差、配合与检测1616第四章形位公差与检测1414第五章表而粗超度与检测44
第六章圆锥和角度公差与检测44
第七章尺寸链基础44
第八章光滑极限量规设计44
第九章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1010
第十章渐开线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88
机动课时2
合计78280
八、考核方式
考查
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捽进宏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无
十、说明
根据本大纲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基本知识的训练,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为加强宜观性教学,要充分运用实物、挂图和教具,并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熟悉本校(厂)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学生实习情况,使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生产实践、以充实教学内容和丰富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