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3
心理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探究人类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因为人的行为受到其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的影响。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通过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心理学家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
一、人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人类行为是心理体验的外在表现,这些体验可以通过感知和思考来观察和理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因此心理学家需要了解每个人的个性和行为特性,以深入了解人类行为。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心理特征、情感体验、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因素,就可以对人类行为做更加精准的预测和解释。
二、心理学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和思想来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
1. 情感影响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能够调节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态度。
心理学家发现,情感体验可以影响人的决策和行为,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带来愉悦感的行为或选择避免不愉悦的行为。
2. 个人心理特征个人心理特征也会影响人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待同样的情境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意味着人们的个人心理特征会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 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
心理学家发现,一些行为模式和社会环境或文化息息相关。
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的思想和行为。
三、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改善人类行为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因素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1. 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2. 促进自我成长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逐渐了解自己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状态。
一旦我们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就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3. 为社会和政府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可以为社会和政府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案。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过程的学科。
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本文将分析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社会心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1. 影响认知与决策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体的认知和决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等社会心理因素会引导其对信息的选择、处理和解读,进而影响其决策行为。
比如,个体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态度会影响其是否参与相关的社会行动。
2. 影响社会互动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表现。
人们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和社交焦虑等社会心理因素会引导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合作或竞争。
而这种社会互动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
比如,一个具有强烈自我认同的团体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烈的集体行为。
3. 影响道德感与公德心社会心理因素还能够影响个体的道德感和公德心,从而塑造其社会行为。
个体的道德观念、羞耻感以及对社会评价的关注等社会心理因素会逐渐形成其对道德行为的要求,从而影响其社会行为的表现。
而社会行为的反馈和社会评价又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道德感与公德心。
二、社会行为对社会心理的影响1. 影响个体认同与身份个体的社会行为也会对其社会心理产生影响。
社会行为和社会角色的匹配程度会影响个体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
比如,社会上对某一群体的歧视行为会对该群体的成员产生自卑感,从而对其认同感产生消极影响。
2. 影响态度与信念个体的行为也会对其态度与信念产生影响。
当个体的社会行为与其原有的态度和信念不一致时,个体常常会产生压力和冲突,从而可能调整其态度与信念以适应行为。
这种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会逐渐改变个体的认知结构。
3. 影响情绪与满足感社会行为也能对个体的情绪与满足感产生影响。
合作与支持行为能够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竞争与冲突行为则会引起个体的负面情绪,影响其社会心理的稳定性与满足感。
心理学与行为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行为是人类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个体与外界的互动结果。
人的行为受到心理状态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行为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一、心理学对行为的影响心理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它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现象,并通过研究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为我们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 行为预测:心理学通过研究和观察了解到,人类的行为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心理学家根据这些规律性,能够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中预测其未来的行为。
例如,通过研究恐惧和焦虑心理的影响,心理学家可以预测一个人在面对恐高症时的行为反应。
2. 行为调节:心理学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从而有效调节行为。
人们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式,学会面对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心理学的干预和调节,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改善自己的行为。
二、行为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行为心理因素是指影响个人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包括情绪、动机、认知和人格等方面。
这些因素对行为的产生和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情绪影响行为: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种基本状态,对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悲观、压抑和冲动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消极的情绪可能使其产生退缩的行为。
2. 动机驱使行为:动机是促使人们进行某种行为的内部力量。
有效的动机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其朝着目标前进。
例如,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学业目标和明确的职业规划,会具备更强的学习动机和事业发展动力。
3. 认知塑造行为:认知是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对行为的产生和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们的认知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引导他们的行为选择。
例如,一个人对待失败的认知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有的会坚持努力,有的会气馁放弃。
心理健康与道德行为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中,个体的心理健康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系。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正常平衡的状态,人们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困扰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而道德行为则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表现出的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关心和关爱。
心理健康与道德行为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首先,心理健康对于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能够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并能够合理地进行自我调节,而不被个人情感和冲动所左右。
心理健康能够帮助人们从容面对压力和挫折,也能够帮助人们以积极、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只有在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上,道德行为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成为一种内化的、自觉的行动。
另一方面,道德行为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也起着重要作用。
道德行为往往包含着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关爱,以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
通过积极行为的实施,个体能够培养出善良、友善的个人品质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种心理互动和社会关系的良好建立将有助于个体正面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此外,心理健康与道德行为之间也存在一种正向反馈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容易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更有能力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
而这种道德行为的实施又能够进一步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我们帮助他人、关心他人时,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有助于提升个体自身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然而,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和道德行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等。
同样,道德行为也受到各种不同的因素的影响,如价值观、经验、文化背景等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心理健康就会自动导致正确的道德行为,或者道德行为就一定表示个体的心理健康。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探究人类行为与心理学的关系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在很多方面息息相关,是对彼此的深度影响。
通过对人类心理学的探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而且能够更好地引导和理解人类行为的恰当性。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人类行为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并着重谈论人类心理对于行为的影响。
1. 情绪与行为:人类的情绪和行为密不可分。
不同的情绪可能会引发出人类不同的行为模式。
例如,当人们处于愤怒的状态下,会更容易说出冲动话语或采取极端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同样地,在悲伤的情绪下,人们可能会表现出沮丧和消极的行为。
因此,要理解人类的行为,需要先理解其情绪状况。
除此之外,情绪还会对人类的认知和决策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人们在焦虑时,往往会变得消极,会对自己的决策产生怀疑。
另一个例子,当人们体验到愉悦和满足时,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可能会更加积极和果断。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到:情绪对人类行为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2. 人格和行为:人格是另一个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
人格是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出来的一套特征,是由个人长期积累而形成的。
由于每个人的人格都不同,在行为中会有所不同。
例如,一个有主见的人可能会更倾向于采取自己的决策,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可能会很容易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
3. 文化和行为:人类的行为还与所属社会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的行为可能会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亲吻和拥抱被认为是公共场合不适宜的行为,而在其他文化中,这些行为被接受并普遍存在。
这反映出文化和社会环境在形成和引导个人行为方面的作用。
4. 人类行为的定向与导向:人类行为通常朝着某种目的或目标的方向前进。
因此,人类行为是导向性的,或者说是目的性的。
人们会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或满足某些需求而采取一系列行动。
此外,行为还是定向性的,即行为的方向往往会受到人类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们的信仰、价值观、信念等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
心理和行为的联系原理
心理和行为的联系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影响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会影响其行为表现。
例如,一个人如果感到压力和焦虑,可能会表现出疲倦、缺乏注意力、冲动等行为。
2. 行为反映心理:人的行为可以反映出其内心的情感、动机和信念。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可以推断其内心的状态。
例如,一个人频繁地露出微笑,可能表示其心情愉悦和满足。
3. 心理与行为相互作用:心理和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
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引起特定的行为,而行为的结果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例如,一个人的积极行为可以提升其心境,从而促进更多的积极行为。
4. 环境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人的行为往往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而心理状态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例如,一个人在喧闹的环境中容易感到紧张和压力,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
总之,心理和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影响其行为表现,而行为也可以反映出人的内心状态。
同时,环境因素也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直接相关,两者相互影响,互相制约,是因果关系中的双方。
心理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层次,而行为则是外部表现的表征,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因此,心理状态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在行为上。
同时,行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心理驱动行为、行为塑造心理、不良心理对行为的影响和优化心理对行为的塑造等方面,来探讨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驱动行为人类行为的一个根源是心理因素,这种因素可以归结为动机和目标。
人们不断地寻求满足各种需求,这些需求来自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即不满意的情绪体验,这时候心理的反应就会驱使人们采取行动。
人们在追求愉悦、避免痛苦和不满意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积极的意愿和行动。
比如,有人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外表,就会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和饮食。
因此,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
行为塑造心理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行为还可以对心理产生影响,并对个人态度、信仰、性格和情感产生重要影响。
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养成,可以改变个体的心理特征。
比如,人们可以通过积极面对困难,勇敢面对挑战的行为来增强自信心、发展勇气和力量感。
同时,逃避问题或自我强迫的行为模式则可能促使人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因此,行为可以经由实践、经验、习惯等方式塑造心理。
不良心理对行为的影响心理机制不良的人不仅自己不舒服,而且也会对他人产生负面的影响。
例如,怒气冲冲的人可能会一言不合就发脾气,造成其他人的不安全,甚至引起了恼怒和报复的行为,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
心理不良的人一般会感到焦虑、抑郁、压力过大,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例如,一些负面情绪会导致人们失眠、易怒、易出汗甚至食欲下降。
另外,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以及暴饮暴食等,也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优化心理对行为的塑造许多生活中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来进行调节和纠正。
所有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关系
1. 行为反映心理状态
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与他们的内在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一个人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会表现出愤怒的行为,这是因为他的心理状态被触发了。
因此,通过研究人们的行为可以了解他们内在的心理状态。
2. 心理驱动行为
心理因素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
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识状态能够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例如,一个人因为内心的恐惧情绪而逃避某些场合,这就是心理驱动其行为的结果。
3. 行为影响心理状态
人们的行为也可以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
假如一个人一直避免某个行为,比如说公共演讲,他会逐渐建立对演讲的恐惧,从而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
因此,通过调整行为可以间接改善心理状态。
4. 心理和行为构成反馈循环
心理和行为之间不是单向影响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反馈循环。
内在的心理状态可以驱动外在的行为,外在的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内外的心理状态。
例如,一个人用积极的行为来面对挫折,这可以帮助他保持内在的积极态度,进而又会促使他采取更多积极的行为。
总之,心理与行为的关系非常紧密,互相影响。
了解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别人,进而做出更加明智
的行为选择。
心理健康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心理健康是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我们的行为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绪、交往以及决策等方面,同时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心理健康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对我们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心理健康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一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人通常会表现出积极的行为特征,如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善于应对压力等。
相反,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负面的行为,如焦虑、抑郁、自卑、情绪不稳定等。
因此,心理健康的状况对我们的行为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心理健康问题常常伴随着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过度消费、暴饮暴食、滥用药物等。
这些行为习惯往往是人们用来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的方式,但却往往进一步加重了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许多人在面对压力时往往选择暴饮暴食或滥用药物,这些行为在短期内可以提供一定的安慰,但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长远来看都是有害的。
二、人类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心理健康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之外,人类行为也可以对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们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模式、情绪状态以及社交关系等方面,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积极的行为习惯对心理健康有着正面的影响。
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定期的休息等,可以帮助人们维持身心的平衡,提升自我感觉良好的程度。
此外,积极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增强人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相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例如,长时间的沉迷于电子产品、缺乏锻炼和社交活动、无规律的生活作息等,都会造成心理健康的不稳定。
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引发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三、心理健康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良好状况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人更容易获得内在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对自身能力充满信心,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的挑战和压力。
人类行为与心理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们的行为与心理状态之间相互影响着,影响我们的思维、判断、决策和行动。
本文将介绍人类行为与心理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有趣且复杂的话题。
一、行为对心理的影响1.1 行为改变情绪我们的行为可以改变我们的情绪,因此,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行为来改善我们的心理状态。
例如,经常进行运动可以改善我们的情绪,因为运动可以释放我们的压力和情绪,让我们感到放松和愉悦。
1.2 行为可以塑造我们的信念我们的行为也可以塑造我们的信念和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经常采取积极的行动,那么我们就会更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从而塑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
1.3 行为可以改变社会环境我们的行为可以改变社会环境,从而对我们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例如,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可以改善我们的心理状态,因为社交活动可以增加我们的社交支持和情感联系,从而使我们感到更加自信和开心。
二、心理对行为的影响2.1 情绪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情绪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使我们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
例如,当我们感到紧张和焦虑时,我们可能会采取逃避行为,而当我们感到愉悦和兴奋时,我们可能会采取更大胆的行为。
2.2 个人信念可以影响行为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态度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从而塑造我们的行为习惯。
例如,有些人拥有一种“不放弃”的信念,在遇到困难时会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而有些人则很容易放弃。
2.3 心理状态可以影响决策我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影响我们的决策和判断。
例如,情绪低落时,我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安全和稳定的选择,而当我们处于高兴与兴奋的状态下,我们更容易冒险和决策。
三、行为和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3.1 行为和心理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行为和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即行为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影响行为,并且两者之间彼此交织。
例如,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影响他的行为,而行为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3.2 心理反馈会影响行为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持续给予正面的反馈,那么我们将更有动力去继续和改进自己的行为。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2动力心理学
3影响行为的心理因素
4行为的解释、预测及控制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理由发生的,它是一种隐藏的心理活动给予指示,既而发生的人脑对生活中的任何感觉想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心理活动,都会从你的行为得到解释和体现。
我们对人们心理的观察分析也正来自于我们表现在外部的行为,心理的表现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研究人们在外部的行为才可以更好的去规律化分析和揭示他人的内心活动。
2.动力心理学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心理现象,力图揭示心理活动的奥秘。
古代有许多人,包括不少有名的学者,都把人的言行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实体——亦即灵魂的主宰。
动力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如果以实用为目标,就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支配、调节人的行为的内部心
理过程上。
心理学应以活动中的人的行为和探索到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解答人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而非偶然自发的。
只有处在当时的那个环境状态之中,也
就是人的心理受到当时环境气氛的感染时眼泪才能流出来,笑声才会发出来。
然而,心理学所说的“环境”常常与周围的实际状况有所不同,即客观的地理状态或物理状态总是一成不变的,这在心理学中往往不称其为“环境”。
关于上述问题,考夫卡曾举出下面的一个例子。
严冬的一个黄昏,在猛烈的暴风雪中一个骑马的旅行人好不容易才摸到一家客店的
门前。
由于一望无垠的大学覆盖,他已分辨不出哪儿是路,哪儿是田野。
在狂风暴雪之中为了今晚能找到一个安身之处,他已策马盘旋了好几个时辰,终于来到这里。
店主人走出门口,看见这位旅行者顿感惊愕万分,于是询问旅行者到底是从何处而来。
旅行者并未答话,只是默默无言地指了指客店的正前方,这样一来店主人更加惊讶了,他说:“您是从昆斯坦斯湖上渡过来的啊!难道您不知道吗?”旅行者听到这话后不由过度惊恐,遂从马背上坠落而亡。
在这个故事中,旅行者所走过的道路从客观上看是被大雪覆盖的湖面,而在当时确
是他所不知道的,因此他把湖面当作原野,一往直前骑马奔驰过来了。
这说明旅行者如果事先就知道那儿即是湖面,他的行为自然也会完完全全不同。
这样看来,区别在于把客观上同一个“大雪覆盖的湖面”即地理环境看作是一片雪原,而把按这种想法才去行为的环境叫做“行为环境”。
行为环境即原有的地理环境这种情况当然也有。
不过应当看到,由于不同的人身心状况不容,认知的层面亦是不同。
在多数场合,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方法,“行为环境”是要有所改变的。
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地理环境或物理环境,而是这种“行为环境”。
只有受行为环境调节的行为我们才将称作为“行为”。
人的行为总是发生在某一特定
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
正是处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之中,人的行为才最终得以发生。
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
从完全的意义上说,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环境刺激
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行为反应
心理学的理论目标即在于实用,于此想适应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应该具有三种基本效应:
以相当的精确性解释人的行为;
以相当的合理性预测人的行为;
一相当的有效性控制人的行为。
3.影响行为的因素
影响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人的情绪、情感、焦虑、抵抗等,这里,只列出几点
有关音乐艺术活动的因素
(1)人的意象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内驱力就是人的意象。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于人的意象作用的结果。
人的意象是人的内心世界最为核心的东西。
意象的分类
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
讨人喜欢、希望被人赏识和注意的意象
求同的意象
追求优越的意象
追求自然和谐的意象
(2)情绪
从根本上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于环境刺激所引起。
人们不可能对于环境中的众多事物个体一一全都专心投入地去感受。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个体对环境事物的感受通常是存在取舍选择。
个体往往只选择其中一个或一部分去感受,而对选定目标之外的事物个体很可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例如,肚子饿时走在街上眼睛总是盯着饮食店而对书店和服饰用品店等并不介意那样。
所以,当你在台上演唱或是演奏时,如果你专心于作品的发挥,尽情的诠释作品,那么紧张就会离你远些。
相反,如果你过多的想到紧张,那么,你就没有更多的精力演绎好作品,自然效果会大打折扣。
4.行为的解释、预测及控制
尽管人的行为错综复杂,但却是可以解释、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
行为性理学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左右一个人行为的人们头脑中的各种诡谲,由此我
们可以认识到人的有机体内部始终存在着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这种本能倾向乃是由于有机体受到环境刺激作用而激发,以这种本能倾向为基础寻求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实际上策动着人们每一种行为。